文本解读的观念和方法
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

(二)步骤:
层面 实质 含义
具体内容
1 解读 写什 理解作品的 如故事与细节、人物 内容 么 基本内容 与形象、背景与环境等
2 鉴赏 怎么 欣赏作品的 如词语选用、叙述角 艺术 写 艺术形式 度、意象与意境、隐喻与 象征、结构与技巧等
3 探究 表达 评价作品的 如思想情感、文化意 主旨 什么 思想意义 蕴、审美情趣等
所谓“境与心会”,就是宁静和谐的自然环境 正与陶公纯静超脱的心境相融,自然与诗人的 情感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了。这种“境与心会” 的感触微妙复杂难以言传,连诗人自己也一时 说不清,所以他最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 忘言。”
3.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理想的阅读和理解 诗歌作品的方法。始见于《孟子·万章上》 :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 志,是为得之。”
寄喻说
清张采田在《玉溪生年谱会笺》中认 为此诗抒发了诗人对李德裕的怀念。 而柳文英则认为此诗“通篇的意思则 是因对令狐淘居启陈情不省,感叹身 世沦落不遇。”
(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 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 住了妇道;在深层意蕴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 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
2.诗无达诂
原作“《诗》无达诂”,是汉代提出《诗经》 学习的“接受—阐释”理论。
何谓 “诗无达诂”?“达”意为明白、晓畅; “诂”则是指以今言释古语。“达诂”的意思 是确切的训诂或解释 。
语言入手,探讨作者在作品中“情意” 的一种研究、鉴赏方法。
阅读文学作品,要注意把握其语言, 根据语言捕捉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意向。
刘勰的《文心雕龙》:“夫缀文者情动而 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 幽必显。”
如何进行文本解读与策略

社会学解读
总结词
考察文本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和作用。
详细描述
社会学解读着重探讨文本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和作用,它关注的是文本 与社会、文化、历史等背景的关联。这种解读方式通常涉及对文本中的文化 符号、社会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分析。
03
文本解读的应用策略
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积累语言知识
掌握足够的词汇量、语法和修 辞手法等语言知识,有助于准
确理解和分析文本。
强化阅读理解
通过总结、推断、联想等方法 ,从文本中获取信息,并理解
作者意图和文本意义。
培养批判思维
对文本信息进行质疑、评价和 反思,有助于提高解读能力和
判断力。
针对不同文本的解读策略
新闻报道类文本
关注事实、观点和立场,分析 作者使用的证据、推理和逻辑 ,以及文本背后的意识形态和
社会背景。
挖掘深层含义
优秀的文本往往蕴含着深层次的含 义和价值,通过解读可以挖掘这些 含义和价值,指导读者更好地理解 和应用所学知识。
文本解读的步骤
快速浏览全文
首先需要快速浏览全文 ,了解文本的主题和大 致内容。
分析文本结构
接下来需要分析文本的 结构,包括段落划分、 层次关系等,以便更好 地理解作者的思路和论 证过程。
文学研究领域
学者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和 研究,探索文学作品的内涵、意义 和价值。
情报领域
情报分析师通过文本解读获取敌方 情报,为决策提供支持和参考。
跨文化交流领域
通过文本解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 的信息和价值观,促进跨文化交流 与合作。
04
文本解读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文本解读面临的挑战
文本来源多样
文本解读的方法
语文经典篇目文本解读——方法与案 例

语文经典篇目文本解读——方法与案例(原创版2篇)目录(篇1)一、引言:介绍语文经典篇目文本解读的重要性和方法二、解读方法:详细解析文本解读的几种常用方法1.文本分析法2.背景分析法3.比较分析法4.读者反应法三、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以上解读方法的应用四、结论:总结语文经典篇目文本解读的重要性和方法,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正文(篇1)一、引言语文经典篇目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于学生而言,掌握这些经典篇目不仅能提高语文素养,还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然而,如何有效地解读这些经典篇目,成为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方法与案例两个方面,探讨语文经典篇目文本解读的重要性和方法。
二、解读方法1.文本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是解读经典篇目的基本方法,通过对文本的结构、语言、主题等进行分析,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表现手法。
例如,在解读《红楼梦》时,可以通过分析贾宝玉的形象,来理解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反思。
2.背景分析法背景分析法是指在解读经典篇目时,要充分考虑其创作背景,如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时代背景等。
例如,解读鲁迅的《狂人日记》时,就需要了解鲁迅所处的历史时期,以及他的文学主张,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价值。
3.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指将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或不同作者的同类作品进行比较,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例如,将《西游记》和《水浒传》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者在人物塑造、故事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这两部作品。
4.读者反应法读者反应法是指通过分析读者对作品的反应,来解读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例如,对于《雷雨》这部作品,可以通过分析观众对剧中人物的同情、愤怒等情感反应,来理解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
三、案例分析以《红楼梦》为例,我们可以运用以上几种方法进行解读。
首先,通过文本分析法,我们可以发现作品的主题是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反思;其次,通过背景分析法,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曹雪芹的创作动机和时代背景;然后,通过比较分析法,我们可以发现《红楼梦》与其他古典小说在人物塑造、故事结构等方面的异同;最后,通过读者反应法,我们可以了解到读者对作品的评价和反应。
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的方式方法

①文体模式为写作提供编码程序;
②文体模式为阅读暗示解码方式;
③文体论阅读是信息解码的预设与向导
④文体论阅读就是演绎思维在解读中的运用(文体结构模式→文本携带信息)。
(2)文体类型:
文章因结构形式、语言运用和表达方式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文体。
二分法:“韵文”如诗、词、曲、谣等;“散文”,可分“非文学性散文”和“文学性散文”。另有多种“边缘文体”,如骈文、赋等。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胜、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常用应用文教学,应主要借助文本示例来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学生自学为主,不必作过多分析。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
①从字词句含义的解读入手。
A.赏语音。如双声叠韵、对仗押韵,可得铿锵悦耳、回环荡漾之美。
B.析词汇。词的准确、色彩、语体、修辞、言外之意等皆为分析切入点。
C.辨句法,包括长句、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的不同效果。
D.看语境。看语言使用的环境,即上下文(语)。
E.理篇章,包括结构的巧妙、整体感的强弱、文气的特点、短小段(如一句就一段)的好处等。
(7)文化学批评(从民族文化形态入手,揭示其地域文化特征);
(8)心理批评(无意识的作用、文学补偿人类欲望、阅读时的分享);
(9)新批评的细读法(中国式的细读,如穷源溯流、比较品鉴、精细评点)。
(一)文本解读与文学鉴赏的基本方式:
主要有语义学解读、文体论解读、社会学解读、文化学解读、接受美学解读等五种。
语文教师要多层面多角度解读文本

语文教师要多层面多角度解读文本成都双流中学实验学校彭本常【内容摘要】教师要想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来向学生传授知识,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就必须不断强化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解读文本呢?笔者提出了在读的形式上五个层面六度解读的“五层六读”观点,在读的内容上笔者主张着眼于文章的构成要素进行多角度解读。
【关键词】文本解读;五层六读;多角度解读一、概念说明(一)什么是文本《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对“文本”一词的解释是:文件的某种本子(多就文字、措辞而言),也指某种文件:这个文件有中、英、法三种文本~。
但是文本的概念后来主要变成了:“任何由书写所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
”(二)文本与课文《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对“课文”一词的解释是:教科书中的正文(区别于注释和习题等):朗读~。
可见,“文本”更强调“原生价值”;而“课文”是为了适应教学需要被选入教材、被改编了甚至是被删减了的“文本”,它强调的是“教学价值”。
因此,我们强调教师解读“文本”,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细致地挖掘文本,才能在备课时游刃有余,才能在课堂上生成精彩。
当然,我们教材上的大部分“课文”都没有经过改编、删减,就是“文本”本身。
(三)什么是解读《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对“解读”一词的解释是:①阅读解释:~信息编码|传统的训诂学以~古籍为主要目的。
②分析;研究:~人生|~史前文化。
③理解;体会:持不同观点的人对这项政策会有不同的~。
(四)解读与阅读《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对“阅读”一词的解释是: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报刊|~文件。
对照“解读”与“阅读”的含义,不难发现“阅读”只是“解读”的基础层次;“解读”在“领会内容”的基础上,还要求进行内在消化,达到能解释的层次;此外,“解读”还要求对读的对象进行分析、研究、理解、体会。
(五)什么是文本解读“文本解读”就是读者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分析、研究形成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一篇语文课文的文本解读范例

一篇语文课文的文本解读范例《背影》文本解读范例《背影》是一篇情感真挚、文笔细腻的散文,作者通过描述自己与父亲在火车站离别时的情景,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以下是对该文本的解读,从七个方面对文本进行了深入剖析。
一、文本背景介绍《背影》的作者是朱自清,创作于1925年。
当时,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社会结构受到冲击,朱自清在文中通过描述自己与父亲的情感交流,表达了对传统家庭和亲情的深深眷恋。
二、主题思想分析《背影》的主题思想是对父爱的颂扬和对亲情的怀念。
在文中,作者通过对父亲在火车站为自己买橘子时的背影的细致描写,展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同时,通过对离别情景的描述,表达了对亲情的深深怀念。
三、人物形象解读文中的父亲形象丰满,具有代表性。
他是一位传统的中国父亲,对自己的儿子有着深厚的爱和期望。
他亲自为儿子买橘子,叮嘱儿子路上小心,这些细节都展现了父亲的关爱和牵挂。
而朱自清则以儿子的身份,对父亲充满了感激和敬爱。
四、语言特色鉴赏朱自清的文笔细腻、质朴,语言平实却饱含深情。
《背影》的语言特色在于其用词简练、准确,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文中的叙述方式简洁明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艺术手法探讨《背影》的艺术手法独特,主要采用了细节描写和情感抒发的方式。
通过对父亲背影的细节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同时,作者通过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读者产生了共鸣,对亲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六、情感表达理解在《背影》中,朱自清的情感表达丰富、真挚。
通过对离别情景的描述,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同时,文中也表达了对亲情的珍视和对家庭观念的重视。
这种情感表达让人感受到了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温暖。
七、文本意义与价值《背影》作为一篇经典散文,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它不仅展示了朱自清卓越的文学才华,更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
通过《背影》,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亲情、家庭和爱的真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小说分析方法总结

小说分析方法总结小说是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语言艺术等元素来表达作者的想法和观点。
分析小说是一种深入解读和理解小说内涵的方法,有助于揭示其背后的主题、情感和文学技巧。
在本文中,我将总结几种常见的小说分析方法。
一、文本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是一种重点关注小说文本本身的分析方法。
通过仔细研读小说的文字,分析其语言风格、叙事结构和修辞手法等,揭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和主题。
首先,我们可以关注小说的语言风格。
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包括词语的运用、句式的构造和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例如,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中,常常使用华丽的辞藻和修辞手法,有助于营造出悬念和紧张的氛围。
其次,我们可以分析小说的叙事结构。
包括故事的起承转合、情节的安排和人物角色的发展等。
通过分析叙事结构,我们可以理清整个故事的逻辑和发展,并理解作者希望传达的主题和观点。
例如,在《红楼梦》中,故事的起承转合紧密结合,呈现出贾宝玉等角色的成长和荣辱得失,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与堕落。
最后,我们可以分析小说中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指作者通过借助于形象、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来营造意境和增强文学效果。
例如,在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中,他巧妙地运用了插叙、夹叙和夹注等手法,既增加了故事的复杂性,又让读者对细节和隐喻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文化背景分析法文化背景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分析小说所处的文化背景来理解其内涵和意义的方法。
每个时代和地区的文化环境都会对小说的创作产生影响,了解这些背景信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意义。
首先,我们可以考察小说所处的历史时期。
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都会对小说的写作产生影响。
例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反映了当时民族危机、封建礼教以及科学文化的冲突和影响。
其次,我们可以研究小说所处的地域背景。
不同地域的文化风俗、思想观念和社会风貌也会在小说中得到体现。
例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就通过展现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苦难来描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变革。
课文文本解读分析怎么写

课文文本解读分析怎么写一、教科书文本分析的基本思路当前,世界各国对教科书进行文本分析,通常是从教科书的社会性和教育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的。
事实上,国家要通过教科书这面镜子反映出自己的形象,要从中看出本国的国体和力量、现实和发展,使它发挥出强有力的宣传工具的作用。
当前,针对教科书开展的研究,不仅针对教科书的社会性,更集中在教科书的教育性上。
这两个方面在中小学教科书中的具体体现应当是分析中小学教科书的重要内容。
特别地,对于我国以往的教科书研究过于强调教科书社会属性的分析而言,充分认识教科书的教育性并将之作为教科书的重要属性,是非常难得和值得肯定的。
随着国家教科书多样化政策的实行,一批形式多样、内容各具特色的教科书应运而生。
教科书研究开始从宏观地研究教科书的社会性与教育性,开始注意到教科书的内容和结构等。
尤其是随着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学术研究视野的拓展,人们在对不同版本的教科书进行对比分析之际,除了对教科书的社会性和教育性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之外,还对各版教科书的特色和亮点进行了专门研究,而特色和亮点恰恰是教科书得以生存的根本。
同时,只有在比较中教科书的特色才能凸显出来。
二、教科书文本分析的基本方法对教科书文本的分析研究,没有绝对统一的方法。
人们采用的方法往往各异,因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其中,比较法、内容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是主要采用的方法。
(一)比较法比较法是运用比较的方法,具体细致地突出事物或事理特征的说明方法。
比较的对象可以是同类事物,也可以是不同类的事物,还可以将同一事物的不同时期进行比较。
在比较中要注意寻找事物的不同特征,以帮助人们准确地认识事物。
在教科书的比较研究中,人们常常将同一课程内容的不同版本进行比较,借以揭示各个版本的特色和差异,或者阐述一些相关问题(如分析课程标准要求的准确性等等),或者将某一版本的教科书文本与其相应的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比较,借以分析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的吻合程度,或者进行同一年级、不同国度、不同地区的同类教科书的比较分析,借以揭示各自的特点,以便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解读的观点和方法引言:上好一节课有三个关键:1.准确深入的文本解读;2.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3.机动灵活的教学实施。
文本解读是读者通过阅读从文学文本中获取和解释意义的过程。
文学文本的语言具有模糊性,优秀的文本内涵含蓄而丰富,这就使得文学文本的意义具有不确定性。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读者阅读同一个文本,会读出不同的意义。
一、放松心态:慢慢走,欣赏啊﹗——朱光潜:《谈美》让我们暂时忘却教师的身份、教学的任务,以一个普通读者的放松心态来欣赏作品,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
这是一种非功利的阅读,是一种以感性为主的阅读。
这种阅读是文学作品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摘自《小学语文教师》2008年第3期沈大安文)。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万章上诗,指《诗经》。
古人读书目的为“以意逆志”。
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
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
——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一段: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
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枝小小的蜡烛!其中“敢”、“终于”、“多么”、“多么”都值得探究。
《渔歌子》 [唐] 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中哪几个字“不宜忽”?(李铁英:第一次专家与教师互动开始,老师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肥”,表现了作者安逸满足的生活心态;有的说全诗中写颜色的词;有的说“不须归”。
但都没有提到沈老师所注重的“青”和“绿”,原本箬笠和蓑衣都应该是泛黄了呀。
)三、知人论世:这也是孟子的文本解读思想。
解读文本也不必一味靠自己冥思苦想,查阅必要的资料能够协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
作家生平介绍、写作时代背景、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创作意图的阐述,以及前人对这部作品的评论,无一不是我们打开文本大门的钥匙。
江雪 [唐]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郑雪琴老师上课时“后发制人”,让学生先说说老翁为什么“独钓寒江雪”?当学生有各种猜测时,教师出示了诗人的生平简介,明白了,是表现诗人不愿意同流合污的清高。
而不是学生所猜的“郁闷说”、“兴趣说”、“寻找清静说”等。
四、寻找缝隙:“文本细读”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英美“新批评”的口号。
这个流派强调文本是一个独立的存有,要求读者寻找文本中的矛盾与缝隙,从而发现作品的意义。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李铁英:沈老师请一位男老师朗读这首诗,这位老师说他从未读到过,但他朗诵地深情并茂,博得了大家的掌声,还说了自己比较准确的感受:善良的诗人希望人们都幸福。
)从这首诗中发现了哪些矛盾或者漏洞?(李铁英:第二次互动开始,可能有了第一次的经验,这个次,老师们发言更加踊跃了,找到了文本中很多矛盾处,品出了诗作可能是诗人告别世界的宣言。
)这首诗写于1989年1月13日。
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他理应一边读,一边回想他所经验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活人中去看。
——茅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是孤零零的一条船吗?这儿就有一种“过尽千帆都不是”的感觉。
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
他不是普通地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
——《一夜的工作》我们往往用演绎法来上,抓住“劳苦”、“艰辛”来展开研读。
不过,文本需要我们一点一点地读,才能读出很多,如: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
其实,这儿很多学生的理解是不准确的,他们有的认为是周总理年纪大记性差怕忘记……如果一点一点读,会读出很多东西,而不但仅是艰辛和劳苦,还有周恩来总理的谨小慎微、举轻若重、鞠躬尽瘁等。
五、多元解读:《红楼梦》是中国很多人都知道的,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
谁是作者和续作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接受美学”在德国崛起,并迅速风靡世界。
这个流派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并不但仅作者创造的,而是作者的创作和读者的接受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作品的意义也不是“客观”和固定的。
我们所说的文学作品的“意义”,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层面:一是作者意义,即作者欲在作品中表达的主观意图;二是文本意义,即作者在实际作品中通过语言词句表现出来的意义;三是读者意义,即读者通过阅读所领悟到的意义。
这三个层面的意义既互相依存,又有差异。
(李铁英:沈老师请前排的一位老师朗读了《去年的树》,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去年的树》作者的本意可能是什么?(李铁英:第三次互动开始,大家揣摩这位日本童话作家新美南吉的创作意图:歌颂友情;表现承诺和诚信;宣传环境保护等。
)思考之一:我们能不能还原作者的本意?思考之二:我们有没有必要还原作者的本意?(李铁英:第四次互动应该是比较精彩的,因为老师们的观点会不同。
有的老师很肯定地回答:不能还原;有的老师觉得需要并能够一点点还原。
因为时间关系,沈老师没有让讨论再继续。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指出:文本作者的意图是当代人不可能“客观”地完全再现的,文本的“原义”也是不可能完全恢复的。
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时间间距”是不可能克服的,也是不理应克服的。
理解是从文本中接受有意义的东西,并把它们“解释”成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
一切阅读都是误读。
——〔美〕哈罗德·布鲁姆我们是否该读出我有用的东西。
就像于丹的《论语心得》一样。
张伟对《再见了,亲人》的当代解读:谁是亲人?朝鲜人民是志愿军的亲人志愿军也是朝鲜人民的亲人和平时期有没有亲人?只要人人拥有爱心,处处都有亲人。
“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
谁也不知道:她以前看到过那些美丽的东西,她以前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走向新年的幸福中。
——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对于“幸福”在新时代的解读。
文本解读的历史比较:抓住主导倾向把握教育价值。
如《三打白骨精》:你喜欢这个故事中的哪一个人物?学生回答喜欢白骨精,因为她孝顺。
对于这种不是主流社会价值观的另类思维,我们要准确把握。
如《去年的树》:人文内涵中最有价值的是什么?生与死是一道不能逾越的界线,《去年的树》中鸟和树的友情却超越了这道界线。
生死不渝的友谊是一种感人肺腑的永恒情怀。
新美南吉在一个看似波澜不惊的故事后面,蕴藏着对生命和友谊的深刻感悟。
——沈大安《去年的树》的另一些解读:A 树用“他”,鸟用“她”,作者是在向我们讲述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吗?B 世事多变,人生无常,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C 既然践约是如此困难,当初就不该轻易承诺。
六、换位思考:毕竟,教师读文本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我们在阅读文本时必不可少的一步是换位思考:如果让孩子们来读这个文本,他们会怎样解读?他们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他们会提出什么问题?他们会误读吗?……《三个儿子》:抓结尾问“为什么老爷爷只看到一个儿子呢?”二年级小朋友会怎么回答呢?有的回答老爷爷年纪大看不清了,老师继续问:他看到的是哪个儿子?学生回答是那个翻跟头的儿子,还说从插图中看出来。
让孩子早熟,绝对不是一件好事,“深度语文”我不赞成。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深入浅出”。
《泊船瓜洲》:对于“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深掘,如踌躇满志或是忧心忡忡等都不合适,只到思乡之情的理解即可。
《珍珠鸟》:结尾让学生讨论“珍珠鸟究竟有没有自由”远离文本。
《清平乐村居》:谈到“居安思危”或“居危思安”都太牵强。
即使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够非常深刻和独到,但我们时刻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
他们有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
我们不能把成人的理解强加给孩子,或牵引着他们向前。
好的教学贵在深入浅出,符合儿童的理解水平。
《一夜的工作》设计思路:看周总理怎样审阅一个文件看周总理怎样审阅一夜文件看周总理一天的工作﹙1974年3月26日﹚结语:我们走过了“普通读者—教师—学生”的文本解读心路历程——摆脱功利目的, 自由欣赏作品;细读文本, 潜心会文, 既把握文本的主要倾向, 也读出自己的独到感受;充分考虑儿童学习的困难, 深入浅出地协助学生阅读文本。
文本是你美丽的倒影。
——王崧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