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上册《太阳和月球》教案2 浙教版
浙教版科学《太阳与月球(太阳)》配套教学PPT(精选)课件

宙的摇篮里。” 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物镜)
陌生化的语言,不仅让诗歌的意象形象化,具体化,也让诗中的情感表达充满雄浑的力量。
A.摘引文中原句作为答案。
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目镜
表达格式: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了什么事或说了什么话,最终结果怎样。
3、太阳表面温度大约多少? 6000℃ 日地平均距离约多少千米?1.5亿千米
4、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是( D )
A、耀斑 C、太阳风
B、日珥 D、太阳黑子
5、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约为( 11 )年. 第一周从( 1755 )年算起
谢谢
太阳黑子的数量变化图
耀斑: 1.有时会出现一些突然增亮的斑块 2.发生在色球层
3.爆发时会释放巨大的能量
发生在色球层
日珥:
太阳物质喷射出来 又落回太阳表面而 形成的环状结构。
日珥
耀斑
耀斑、日珥都发生在色球层
⑩不多久,女人竟出人意料地盘下了一家酒店,用她积攒的钱。她负责配菜,她把瘫痪的男人,接到店里管账。女人依然衣着干净, 在所有的菜肴里,依然喜欢放上一朵她雕刻的萝卜花。菜不但是吃的,也是用来看的呢。她说,眼睛亮着。一旁的男人,气色也好, 没有颓废的样子。 8、秋姑娘来到了庭院。你瞧。菊花争奇斗艳,红的像火、黄的像金、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走进果园。看到了含多种营养的鸭梨;一 串串珍珠似的葡萄由绿色变成暗红,长的又圆又大晶莹透明,像玛瑙似的。葡萄摘下来,我挑了一个大的放进嘴里又甜又酸,果汁极 多,真好吃。枣树上结满了一颗颗亮晶晶、红嘟嘟的小枣,咬一口是那么的甘甜,那么的脆。
极光
讨论
太阳活动对地球有影响吗?
科学浙教七年级上3.3太阳和月球教案1

3.3太阳和月球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月球的大小、状况和环形山。
2.知道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和对月球的探索。
教学重难点本节重难点在于对月球表面基本概况的掌握与理解。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个个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索,从而让学生自己分析、总结出知识要点。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课件演示】在古代,月一直是文人雅士思乡怀人的情感寄托。
古人常常将这种感情也在诗词文章中,借以抒发。
【学生发言】有关于月有很多传说,我们以前一定听说过有关月亮的传说,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砍树等,还有什么,请同学讲讲。
【视频播放】传说月球上有一棵树,树下有一只玉兔,那月球上到底使怎么样的呢?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已经踏上了月球,下面就来砍一下登月实录和图片,边看边思考,然后一起来讨论月球表面是怎么样的?人到了月球和人在地球比,会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二、讲授新课:1.月球基本介绍:【课件演示与讲解】轨道半径:距地球 384 400千米月球直径:3476千米质量:7.35×1022千克【学生比较】与太阳和地球相比较【习题巩固】2.月球表面真面目:【课件演示】【学生观看】远距离观看月球表面有明有暗;近距离观察有一个个大坑。
【讲解说明】月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是太阳照亮的明面。
画出月球表面的月貌图(有环形山、放射状山脉、低洼高地)。
明亮的部分是山脉、高原;阴暗的部分是广阔的平原和低地(看上去像水域,又叫海和洋)。
环形山,大体上是陨石撞击月面和火山活动的产物。
【学生总结】和地球的表面进行比较。
【提问】3.月球是否适合人类生存?月球上有外星人吗?【学生观察并思考】三、学生总结:1.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所以人类不能生存。
2.月球上昼夜温差很大,达300摄氏度,人类和其他生物都不能忍受。
【提问】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学生看课本】总结1.走路轻飘飘的,可以跳得很高。
2.物体会变轻。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鳌江镇第三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 3.3太阳和月球 月球课件 浙教版

每小时飞行1000千米的飞机,从地 球到月球上需要多少小时? 384.4小时(约16天)
思考
•太阳和月球的体积相差很大,为什么我 们看上去,月亮和太阳差不多大?
因为它们与地球的距离有差异,地球到太阳的 距离比到月球的距离长的多,而太阳比月球大 的多,所以在地球上看它们时感觉差不多大。
一.月球概况
2、 日地距离 远大于 地月距离;
月球比地球小,比太阳更小; 月球比地球引力小.
思考:晚上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自己发 出的吗?
太阳
来自
月球 月光
3、月球本身并不发光, 我们能看见月球,其实是 月球表面反射了太阳光。
地球
二.月球表面的外貌
• 月球呈百孔千疮之貌.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是 一种圆形低洼地形,多被环形隆起所包围, 其中一部分还带有像是四下“溅”出来的 辐射纹.人们认为,这些环形山大体上是陨 石撞击月面和火山活动的产物。月球表面 在日光照射下明暗相间,照亮部分是山脉、 高原,阴暗部分是广阔的平原和低洼----被称为“月海”和“月洋”。
①通过对月球的探测,带动和促进了一系列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②参与开发利用月球资源,促进人类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 ③推进我国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
2.人类登月大事记
1959年9月,苏联“月球”2号 探测器首次月面硬着陆成功。
1961年5月,美国宣布实施“阿 波罗” 载人登月计划。
1968年12月14日,美国“阿波 罗” 8号载人宇宙飞船首次成 功绕月飞行。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 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月球,人 类首次登月成功。
寂寞嫦娥能盼望到 嫦 她的后羿到月球上 娥 吗? 嫦娥和后羿能在月 球上生活下去吗? 后 羿
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由神话传说 成为了现实!可是月球的概况如何呢? 月球和地球有何不同吗?在1969年人类 漫步月球后,还有哪些探测月球事件? 这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太阳和月球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太阳和月球》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观点和特点;
2. 掌握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3. 理解太阳和月球之间的干系。
二、导学内容:
1. 太阳和月球的基本观点;
2. 太阳和月球的特点;
3. 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4. 太阳和月球之间的干系。
三、导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太阳和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太阳和月球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进修(25分钟):
(1)太阳和月球的基本观点:讲解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介绍它们的位置和大小。
(2)太阳和月球的特点:分别介绍太阳的光谱特点和月球的表面特征,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奇特的地方。
(3)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影响:讲解太阳的光照和热能对地球的影响,以及月球对地球引起的潮汐现象。
(4)太阳和月球之间的干系:介绍太阳和月球之间的引力作用,以及它们对地球的共同影响。
3. 总结(10分钟):
让学生总结太阳和月球的基本观点、特点、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干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 拓展(15分钟):
让学生通过实验或观测,进一步探究太阳和月球的特点和影响,拓展对宇宙的认识。
四、作业安置:
1. 完成《太阳和月球》导学案中的练习题;
2. 搜集有关太阳和月球的资料,写一篇关于太阳和月球的小论文。
五、反馈评判:
1. 在教室上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点评和必定;
2. 收集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判和反馈;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室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进修兴趣和能力。
七年级科学下册4.1《太阳和月球》教案浙教版

(2)日珥:(发生在光球层,存在于日冕层)
色球层的强烈的活动现象,太阳大气的爆炸现象;
(3)耀斑:(色球层)
太阳表面出现的一些突然增量的斑块。
(4)太阳风:(日冕层)
从太阳大气层最外的日冕,向空间持续抛射出来的物质粒子流。
引起磁暴、极光、干扰电离层(干扰无线电通信)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课:后羿真的能射到太阳吗?
一、太阳概况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太阳在太阳系中,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7%,所以成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它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和发热的星球。
太阳的直径约为140万千米;
表面温度约为6000℃,中心温度1500万℃。
太阳的质量为地球的3万倍;
体积为地球的130万倍;
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
(万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向光性)
二、太阳结构
1、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到外可分为3层,
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三、太阳活动
简介太阳大气层的组成。
1、常见的太阳活动有:
(1)太阳黑子:(发生在光球层)
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斑块。
周期:11年,分为峰年和谷年。目镜:1倍和2倍焦距间, Nhomakorabea倒立放大实像
(2)调节手柄
安放:空旷处(操场、屋顶)
使用步骤(阅读书本了解)
注意:不能直接用不加滤镜的望远镜观察太阳。
答教师提问。
识记与月球相关的知识点
了解我国及其他相关登月知识
结合书本知识,归纳并分析还有的可能原因,巩固知识
计算,注意格式
太阳和月球教案

《太阳和月球》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有关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知识(如太阳大小、温度、太阳活动;月球大小、状况、环行山)。
2、科学探究目标:知道天文望远镜的使用方法;学会使用普通的望远镜观察太阳和月球,得到两者基本特征的感性认识。
3、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及对月球的探索,激发学生对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
教学准备:涂黑的玻璃、双筒望远镜、多媒体软件、投影仪教学过程设计:第1课时一、观察太阳和月球安排合适的时间和地点组织一组学生用涂黑的玻璃(有条件可用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观察太阳;一组学生用普通的望远镜观察月球。
要求学生都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加以初步的整理并绘制太阳、月球表面示意图,准备在课堂上介绍给班上的其他同学。
二、说一说问题:太阳和月球是地球在宇宙中最重要的近邻,你对它们了解多少?你能描述一下吗?(多媒体展示太阳、月球图片)先请事先进行观察的小组介绍观察结果,其他学生参与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到太阳和月球的感性特征:1、太阳、月球都很大,是球体。
2、太阳和月球都离地球很远。
、太阳的温度很高。
3.4、用涂黑的玻璃片观察太阳表面有黑斑。
5、月球会发“光”。
6、月球表面有明暗区域。
三、算一算问题1:你知道太阳、月球、地球的位置关系吗?问题2:你能比较太阳、月球、地球三者的大小吗?问题3:光每秒能行进30万千米,太阳光到达地球需要几分钟?一架每小时能飞1000千米的飞机,从地球飞到月球要多少时间?几个问题的解决,都可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在与教师交流讨论结果的过程中将问题解决。
在解决问题1时,可引用“夸父追日”的传说引起学生兴趣。
三个天体的位置关系点到即止。
可同时向学生说明月球发“光”的问题。
通过解决问题2和3,帮助学生对太阳、月球的大小以及太阳、月球与地球的距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四、想一想问题1:你平时看到的太阳和太阳航天站所拍摄的太阳有什么不同?(多媒体展示平时所见的太阳图片和太空航天站上拍摄的太阳照片)在归纳学生的描述的基础上介绍“太阳活动”的概念,进而让学生了解太阳黑子、耀斑、日珥。
太阳和月球科学教案

太阳和月球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知识。
2.学习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太阳和月球的组成和特点。
2.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2.利用实验和观察方法探究太阳和月球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
2.实验法。
3.观察法。
4.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太阳一、引入(5分钟)1.向学生提问:太阳是什么?(学生回答)2.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对我们有什么影响?3.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的照片,观察太阳的形状和颜色。
二、学习(20分钟)1.讲解太阳的基本知识:a.太阳是什么?b.太阳的组成和特点。
c.太阳的发光原理。
d.太阳的大小。
2.观察太阳日食的实验:a.安排学生小组进行实验。
b.监督学生观察太阳日食的现象和变化。
c.学生小组讨论太阳日食的原理。
三、巩固(15分钟)1.向学生提问:太阳对地球有什么影响?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依次回答问题。
3.课堂上给予表扬和鼓励。
第二课时:月球一、引入(5分钟)1.利用幻灯片展示月球的图片。
2.引入学生对月球的认识和想法。
二、学习(20分钟)1.讲解月球的基本知识:a.月球的形状和颜色。
b.月球的组成和特点。
c.月球的表面和环境。
2.利用模型进行月亮的运动实验:a.用月亮形状的模型和手电筒进行实验。
b.观察月球在不同位置的光照情况。
三、巩固(15分钟)1.向学生提问:月球对地球有什么影响?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依次回答问题。
3.课堂上给予表扬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第一课时:太阳1.太阳是什么?2.太阳的组成和特点。
3.太阳的发光原理。
4.太阳的大小。
5.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二课时:月球1.月球的形状和颜色。
2.月球的组成和特点。
3.月球的表面和环境。
4.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设计了多个实验和观察环节,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来认识太阳和月球的特点和对地球的影响。
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1太阳和月球(二)

七年级科学教案总序号:备课日期:5.28 上课日期:5.30么原因呢?❖ 自学:阅读P129,用数据证明你的观点。
自学提示:1、月球的直径有多少?2、月球的体积、质量与地球相比?3、月地距离有多少?与日地距离相比?答:由于月球比太阳距离地球近得多,因此,人在地球上看月球和太阳差不多大。
【计算】假设有一架每小时能飞1000千米的飞行器,从地球飞到月球要多少天?(二)探月【过渡】为了更清楚地看到月球,我们用望远镜或者卫星探测器观察月球。
【图片】欣赏“嫦娥一号”卫星探测器发回的资料:真实的月球T:说说你看到的月球是什么样的?S:月球表面坑坑洼洼、明暗相间。
T:我们看到的月球是亮的,月球也是光源吗?S:不是的。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光。
我们看到的是太阳照亮的月面。
T:你能推测月球表面亮暗不同的区域的月貌特征吗?S:亮区是高地,称为月陆;暗区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带,称为月海。
T:这些坑坑洼洼的是什么呢?S:环形山,又叫月坑。
T:这是一种环形隆起的低洼地形。
月球的正面直径大于1千米的环形山有33000个以上。
【提问】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学生猜想:环形山主要是月球形成早期小天体频繁撞击月球的产物,也有一些是由月球上古老的火山爆发形成的。
【思考】1、为什么面向地球的月面比背向地球的月面环形山少?2、每天都有数十亿的小型天体向地球撞来,那为什么地球就能完好无损呢?【读图】P130,议一议月面景观和地球有什么不同。
小结: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月球上昼夜温差大;月球的质量小,使得物体受到的重力也小。
(三)登月【思考】月球表面几乎什么都没有,为什么人类为什么要花费那么大的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太阳和月亮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有关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知识(如太阳大小、温度、太阳活动;月球
大小、状况、环行山)。
2、科学探究目标:知道天文望远镜的使用方法;学会使用普通的望远镜观察太阳和月球,
得到两者基本特征的感性认识。
3、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及对月球的探索,激发学
生对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
教学安排:本节建议3课时
教学准备:涂黑的玻璃、双筒望远镜、多媒体软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
第1课时
一、观察太阳和月球
安排合适的时间和地点组织一组学生用涂黑的玻璃(有条件可用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观察太阳;一组学生用普通的望远镜观察月球。
要求学生都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加以初步的整理并绘制太阳、月球表面示意图,准备在课堂上介绍给班上的其他同学。
二、说一说
回顾:有关地球的知识(地球大小)
问题:太阳和月球是地球在宇宙中最重要的近邻,你对它们了解多少?你能描述一下吗?(多媒体展示太阳、月球图片)
先请事先进行观察的小组介绍观察结果,其他学生参与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到太阳和月球的感性特征:
1、太阳、月球都很大,是球体。
2、太阳和月球都离地球很远。
3、太阳的温度很高。
4、用涂黑的玻璃片观察太阳表面有黑斑。
5、月球会发“光”。
6、月球表面有明暗区域。
三、算一算
问题1:你知道太阳、月球、地球的位置关系吗?
问题2:你能比较太阳、月球、地球三者的大小吗?
问题3:光每秒能行进30万千米,太阳光到达地球需要几分钟?一架每小时能飞1000千米的飞机,从地球飞到月球要多少时间?
几个问题的解决,都可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在与教师交流讨论结果的过程中将问题解决。
在解决问题1时,可引用“夸父追日”的传说引起学生兴趣。
三个天体的位置关系点到即止。
可同时向学生说明月球发“光”的问题。
通过解决问题2和3,帮助学生对太阳、月球的大小以及太阳、月球与地球的距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四、想一想
问题1:你平时看到的太阳和太阳航天站所拍摄的太阳有什么不同?(多媒体展示平时所见的太阳图片和太空航天站上拍摄的太阳照片)
在归纳学生的描述的基础上介绍“太阳活动”的概念,进而让学生了解太阳黑子、耀斑、日珥。
(多媒体展示太阳剖面图)
举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布置课后作业:通过科普书籍或相关的网站收集与太阳活动相关的资料,做好在课堂上讨论交流的准备。
问题2:月球表面的景观和地球有什么不同?(民间传说“嫦娥奔月”)(多媒体展示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图片和从月球上看到的地球图片)(投影由事先观察月球的小组绘制的月貌示意图)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得到月球表面的一些特点:1、月球表面有明暗区域(介绍“明”“暗”区域的成因,重点介绍环行山,可以用石头砸沙坑来演示环行山的成因)2、月球上没有空气、水等。
(由这个特点可以引申出一些问题,如没有水会有生命吗?没有空气能听得到声音吗?等,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参与讨论)
问题3:你还知道月球与地球还有不同之处吗?(如月球上重力很小,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月球上的重力比地球上的小,会发生哪些地球上不会发生的事?
让学生分组讨论,发挥想象。
五、介绍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
教师简单介绍后,布置课后作业:1、通过科普书籍、杂志或相关的网站收集有关月球的资料,准备课上交流。
2、思考我国现在是否有必要发展登月计划?并想象一下人类今后会如何开发月球,写一篇100字左右的短文,准备课上交流。
第2课时
介绍天文望远镜的结构和使用,安排全班学生观察太阳、月球,在观察中验证所学的知
识,增强感性印象,并鼓励学生学会在观察中发现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3课时
课上交流学生收集到的与太阳、月球相关的资料,在相互交流中发现新的问题,学到新的知识。
《太阳和月亮》备课感想、课前调查和教学反思
备课感想:
1、在备课过程中想到的: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要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成为引导者、参与者,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上,用了几个引导性的问题贯穿始终,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获得学习上的乐趣及成就感。
2、备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1)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还只停留在表面,这方面的知识有待于进一步的学习;(2)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缺乏新的方式方法,它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和积累;(3)引导性的问题的设置上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待于进一步的摸索。
课前调查卷:
1、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对我们居住的地球有了新的认识,地球在宇宙中并不孤单,它有许多
的邻居,你认识它们吗?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2、在晴朗的日子里我们总能看到太阳,关于太阳你知道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3、太阳是地球最重要的近邻,你知道为什么吗?没有太阳,你能想象地球的状况吗?
4、太阳并不是一个静止的星球,它在不停的活动中,请通过科普书籍或相关的网站收集与
太阳活动有关的资料,作好在课堂上交流的准备。
5、你见过天文望远镜吗?你会使用吗?如果没有,你家有望远镜吗?你会使用望远镜吗
6、对于月球你知道多少?如果你有望远镜请用它观察月球,并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7、请再通过科普、杂志或相关的网站收集有关月球的资料,并相互交流。
教学反思:
这一节的内容属于宏观世界内的知识,对初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比较抽象,他们缺乏一定的相关的知识基础和空间想象能力,给他们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1、在上新课之前,可以通过布置课前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和这部分知识有个接触,教师也
可以通过作业结果了解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认知程度,为新课学习作一个好的铺垫。
2、在新课的进行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交流作业的结果,在相互交流中学习到新的知识,教
师在课堂上仅作为一个引导者。
3、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地呈现出与太阳和月球有关的图片、动画
和影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印象。
4、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资源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如用天文望远镜或普通的望远镜观察
月球表面。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把课上得生动和精彩。
同时由于是非地理专业的教师,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只是停于表面,对于学生在课上和课后提出的一些问题不能很好地把握和解答,进而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另外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缺乏新的方式方法,它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和积累。
引导性的问题的设置上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待于进一步的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