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精选)第三批—《故都的秋》
2018上半年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精选)第三批

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
在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学生听课文录音,边听,边理解。
2.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投影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遇到的字词句理解方面的问题,同学讨论,教师强调重点,师生合作共同解决。
(三)深入研读1.课文内容填充: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老师课前把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越读文章越短,最后只读成一段文字,我想同学和老师的感受是一样的,请看投影:阿房之宫,其形可谓( )矣,其制可谓( )矣,宫中之女可谓( )矣,宫中之宝可谓( )矣,其费可谓( )矣,其奢可谓( )矣。
其亡可谓( )矣!呜呼!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 )矣。
答案:雄、大、众、多、糜、极、速、悲2.请学生在文中找出“雄、大、众、多、糜、极、速、悲”的具体内容,并朗读这些内容。
杜牧为文,十分重视辞彩的“华赫而庄整”,作者充分利用赋的特长(“赋者,铺也。
铺采攡文,体物写志也。
”——《文心雕龙·诠赋》),泼墨如云,铺陈渲染描绘阿房宫。
请看课文第1、2段。
3.诵读1、2段,感受赋体特点。
(1)这两段文字极力描写阿房宫的宫貌是如此的富丽堂皇,宫人是如此之众多,生活是如此之骄奢糜烂,齐读,CAI教学媒体展示音(配乐《汉宫秋月》)像。
思考:这两段文字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或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句段并说明理由)例如:品析“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品析“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何虹”;品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学生讨论,七嘴八舌地补充,教师适当点拨。
配乐《汉宫秋月》(二胡)《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比较分析,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高中语文教师面试试讲稿《故都的秋》

高中语文教师面试试讲稿《故都的秋》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面试高中语文教师的6号考生,今天,我为大家试讲的题目是《故都的秋》,接下来,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环节师:同学们,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
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
师: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情去诠释心中的秋。
那哪位同学可以举一个例子?师: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非常好,“西风”、“瘦马、”、“断肠人”,这的确是一个凄凉的秋天。
师:嗯,你觉得还有刘禹锡的《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是呀,诗坛不光一味悲秋,其中也不乏一些赞秋的积极之作,好,请坐。
师:今天,我们同样要学习一篇郁达夫先生描写秋天的散文,那郁达夫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故都的秋》(板书课题:故都的秋郁达夫)。
二、整体感知师:老师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相信大家也都很好的完成了任务,那老师现在就有几个问题,等着大家的回答。
解题师:第一题,“故都”指的是哪里呢?师:你的手举得最高,就你吧。
哦,北平,非常好。
那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起名《北平的秋》,而用《故都的秋》呢?师:我听到有的同学说:“历史厚重感。
”我要为你点个赞。
确实,北平在历史上,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这呀,确实是体现了北平的历史悠久。
背景师:看来,大家预习的都很充分,那么,第二题,这篇文章的背景是什么呢?师:你已经迫不及待了,你来。
大家说他介绍怎么样?生动形象,仿佛已经感受到了那个充满压抑、恐吓的白色恐怖时期,非常好,请坐。
师:现在,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自由读课文,你可以大声地朗读,也可以快速地略读,还可以静静地默读。
同时,边读边与同桌合作解决PPT上的几个问题。
问题一,思考这篇文章的结构特点是什么?问题二:这篇文章围绕秋天,都刻画了哪些景物。
师:好,开始你们的讨论吧。
教师资格面试试讲常考课文:高中语文

教师资格面试试讲常考课文:高中语文
教师资格面试试讲常考课文:高中语文
1.《故都的秋》
一道课后思考题,示范赏析一首关于秋的诗文
2.《荷塘月色》
朗读课文并讲第五自然段
3.《拿来主义》
片段板书,用到的写作方法。
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常考课文:高中语文
4.《祝福》
研讨与练习三,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
5.《荷塘月色》
第四段设计活动讲授叠词用法,荷塘月色中写景的文字,要求是范读,鉴赏品读文中的方法,适当板书,
十分钟左右。
6.闻一多《葬歌》
给出了诗歌全文,请你选择一节板书,范读并组织一个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朗读。
7.《鸿门宴》
文中第三段,首先有感情的读一遍,然后讲解出三个词语或者字的词类活用。
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考试题库带答案解析

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考试题库带答案解析单选题(共40题)1、在教学《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察”的用法.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中的“察”是动词“看清楚”的意思B.“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中的“察”是形容词“仔细看”的意思C.“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中的“察”是形容词“精明”的意思D.“前太守逵察臣孝廉”中的“察”是动词“考察后加以推荐”的意思【答案】 B2、某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单元包含《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学习完这些课文后,学生对这种文学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求教师再为其推荐几篇这样的文章,以下不满足推荐要求的一项是()。
A.《高老头》B.《茶馆》C.《伪君子》D.《赵氏孤儿》【答案】 A3、学习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一课时,教师结语:我们学习了本文精彩的情节、动人的细节,感受到人物生动的形象。
形象的塑造,还离不开特定的环境。
(PPT展示“草料场火光冲天。
天空中大雪纷飞,山神庙血流满地。
完成性格与命运蜕变的英雄提枪而东……”的画面)课文是小说中最具诗情画意的一部分,环境描写极具魅力,我们留待下节课学习。
对该教学环节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A.作为拓展型结束语,让学生对下节课满含期待B.对本课时内容的概括,一语见地、简洁精当C.多媒体画面的插入,使结束语时间长。
显得拖沓D.教师从小说三要素的角度进行总结与延伸【答案】 C4、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准备联系其他同时期作家的代表作,讲授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中的突出地位,下列不合适的是()A.郑光祖的《倩女离魂》B.孔尚任的《桃花扇》C.关汉卿的《窦娥冤》D.白朴的《墙头马上》【答案】 B5、学习完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后,学生对科幻小说产生了兴趣,教师借机向学生推荐其他科幻小说作品。
下列不适合的是()。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语文真题及解析

2017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试卷《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时间120分钟aaa满分15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教师向学生介绍其他叙事性散文,下列合适的是()A.《故都的秋》B.《荷塘月色》C.《小狗包弟》D.《拿来主义》【答案】CaaaA项,《故都的秋》是抒情性散文。
B项,《荷塘月色》是抒情性散文。
C项,《小狗包弟》是叙事性散文。
D项,《拿来主义》是杂文。
2.某教材设置了“现当代戏剧鉴赏”单元,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梳理戏剧矛盾,掌握现当代戏剧的基本特点,下列适合推荐的现当代戏剧作品是()A.《闺塾》B.《三块钱国币》C.《长亭送别》D.《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答案】BaaaA项,《闺塾》选自《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属于古典戏剧。
B项,《三块钱国币》是丁西林先生创作于抗战时期的一部独幕喜剧。
C项,《长亭送别》选自《西厢记》,是元杂剧。
D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明代通俗小说家冯梦龙白话小说集《警世通言》中的名篇。
3.学习校本课程“有趣的对联”时,学生梳理下列三副对联所赞美的历史人物,梳理而得出的答案正确的是()(1)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2)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
(3)玉茗堂中传蝶梦,临川集上插芳馨。
A.屈原AAA韩愈AAA汤显祖B.屈原AAA苏轼AAA王实甫C.杜甫AAA苏轼AAA王实甫D.杜甫AAA韩愈AAA汤显祖【答案】Aaaa从“香草”“九歌”等关键词可以看出(1)赞美的是屈原。
所谓“金石文章”,是指韩愈的文章“掷地有金石声”;所谓“空八代”,源自苏轼的评价“文起八代而衰”,认为自从汉魏八代以来,只有韩愈的文章符合道通。
由此可见,(2)赞美的是韩愈。
“玉茗堂”是汤显祖于万历二十六年从遂昌辞官归家以后,新建用来写作、会客、家宴和演戏的居所。
汤显祖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其代表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为“临川四梦”。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故都的秋》教案逐字稿及答辩题目解析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故都的秋》教案逐字稿及答辩题目解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1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感悟故都的秋“静”、“清”、“悲凉“的意境,鉴赏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体会意境,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秋色所流露出来的的深远忧思和孤独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
教学难点:学习用深远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歌曲导入:播放张智霖歌曲《片片枫叶情》,感受秋意,营造情感氛围。
2、初读梳疑A.自主探究:(1)课前搜集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水平。
(2)名家范读:初步感受写景抒情散文的感情基调(3)内容: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4)情感:画出喜欢的优美词句,记录你的感受B.检查反馈(1)字词关:重点强调“椽、落寞、点缀、细腻、颓废、萧索”等字词的读音和理解(2)内容: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静”、“清”、“悲凉”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
(3)情感:把喜欢的优美词句勾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目的】初步感受故都的秋,了解学生的感受能力与兴趣所在。
3、析读课文,质疑问难总写(1-2)(1)北国的秋天具有怎样的特点?(清、静、悲凉)(2)江南的秋天具有怎样的特点?(慢、润、淡、多雨少风、看不饱、尝不透)(3)在总写这一部分,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对比,将北国秋天同江南秋天对比,突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4)你体会过这两种不同风格的秋天吗?说说你的感受。
(5)带着感情,来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分写(3-12)在分写这部分,作者一共描绘了几幅画面?(秋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奇景)清晨静观(1)在第一幅图画中,作者是怎么体现秋天的“静”、“清”、”悲凉“的?静:驯歌的飞声、静对蓝朵清:碧天悲凉:破壁腰、蓝朵、秋草(2)“漏下来”换成“照过来”、“射下来”,可以吗?秋槐落蕊(1)在这幅图画中,作者是怎么体现秋天的”清“、”静“、”悲凉“的?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故都的秋》试讲稿(逐字稿)

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故都的秋》试讲稿【试讲课文】故都的秋郁达夫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第三批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起秋天,不由想起:一庭院落,一碗浓茶,几句闲聊,点画出故都的市井情韵;一树槐蕊,几声鸽鸣,数点秋凉,体味出故都秋天的特有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郁达夫走进《故都的秋》,感受那份来自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味。
(二)整体感知1.请大家先听一首名为《秋蝉》的曲子,注意感受曲子流露出的情味。
接着再请同学们看八幅美图,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图中所展示的景象对应的是文中哪些语段?(三、四两段)接下来请同学们诵读这两段。
2.诵读指导。
明确: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
诵读时宜慢不宜快。
一边读一边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生齐读)学生读完,教师评价。
接下来进入正文学习。
3.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眼。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1)“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
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
(2)五幅画面: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奇景。
(三)深入研读1.欣赏第一幅画(1)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画面内容。
提示:画面有动有静,绘声绘色,秋的美,秋的情趣就在这蓝天白花中。
(2)画面中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冷色:青、蓝、灰、白破败景象:破屋、破壁腰以动衬静:驯鸽的飞声2.自由赏析另外四幅画,品味故都的秋。
(1)小组讨论提示:用“我从……的描写中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的形式表述。
(2)交流汇报,教师小结3.尽管作者对秋极尽赞美之情,可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却是作者的寂寞、孤独、忧伤、悲凉,这是为什么呢?明确:特别的人生经历和特别的个人气质。
(ppt补充作者资料)4.作者写《故都的秋》,为什么在开头结尾都写南国之秋?明确:对比烘托、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四)拓展延伸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是在颂秋还是在悲秋?明确:作者在秋景中融入了向往和眷恋,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本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精选)第三批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起秋天,不由想起:一庭院落,一碗浓茶,几句闲聊,点画出故都的市井情韵;一树槐蕊,几声鸽鸣,数点秋凉,体味出故都秋天的特有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郁达夫走进《故都的秋》,感受那份来自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味。
(二)整体感知
1.请大家先听一首名为《秋蝉》的曲子,注意感受曲子流露出的情味。
接着再请同学们看八幅美图,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图中所展示的景象对应的是文中哪些语段?(三、四两段)接下来请同学们诵读这两段。
2.诵读指导。
明确: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
诵读时宜慢不宜快。
一边读一边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生齐读)学生读完,教师评价。
接下来进入正文学习。
3.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眼。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1)“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
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
(2)五幅画面: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奇景。
(三)深入研读
1.欣赏第一幅画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画面内容。
提示:画面有动有静,绘声绘色,秋的美,秋的情趣就在这蓝天白花中。
(2)画面中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冷色:青、蓝、灰、白
破败景象:破屋、破壁腰
以动衬静:驯鸽的飞声
2.自由赏析另外四幅画,品味故都的秋。
(1)小组讨论
提示:用“我从……的描写中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的形式表述。
(2)交流汇报,教师小结
3.尽管作者对秋极尽赞美之情,可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却是作者的寂寞、孤独、忧伤、悲凉,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特别的人生经历和特别的个人气质。
(ppt补充作者资料)
4.作者写《故都的秋》,为什么在开头结尾都写南国之秋?
明确:对比烘托、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四)拓展延伸
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是在颂秋还是在悲秋?
明确:作者在秋景中融入了向往和眷恋,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本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五)小结作业
将本文与老舍的《济南的秋天》比较阅读,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文章体现了怎样的人文精神?
【参考答案】
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一面;郁达夫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院和普通街道上所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也就是说作者的审美眼光是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郁达夫是深受中国文化浸润的读书人,他从赏景中体验和感悟到了文化气息,他以热情洋溢的文字表达了对古今中外赏秋诗文、赏秋文化的珍爱,课文后半部分有一段集中蕴蓄着这种文化气息和珍爱情感。
一篇写景
散文能连通历史人文,亦表现出作者的人文关怀,读来自然增添了许多“厚重”感。
2.如何减轻学生与文章之间的时代隔阂?
【参考答案】
这是一篇情深意浓的抒情散文,按理很容易打动读者心灵,但由于写作年代久远,作者抒写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起来可能有些困难。
困难主要在于一些“负面”情感难以理解。
如“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好理解,“悲凉”就不好理解。
也许在学生看来,“清”“静”是“正面”的感受,与之相应的该是“优闲”“欣喜”之类“正面”情绪、情感,所以“悲凉”好像是“清”“静”之后的一大转折。
可以提示学生,在30年代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
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
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
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
让学生想象着郁达夫久有品赏故都的秋的心愿,又久经颠沛流离的生活,如今终于回到故都北平的天地里,自然有多种复杂的感受,包括“负面”的感受。
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反复读,带着深情读,渐渐感悟到作者的心态意绪,便是进入了课文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