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_1

合集下载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游褒禅山记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褒禅山,旧称华(花)山,位于安徽巢湖市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hǒng)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fǔ),余弟安国平父(fǔ)、安上纯父(fǔ)。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注释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死后也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是以借游山探洞为题,阐述治学之道。

它是以议论为主、记游为次,通过记游进行说理的优秀散文。

王安石这次游褒禅山,因未能穷究山洞奇险之景,“不得极夫游之乐”败兴而归。

然而他在自我引咎追悔、反复思辩中,深刻地领悟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道理,并由此对治学之道进行深入的思考。

先叙后议,结构严谨自然。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有翻译)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有翻译)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一、实词1、道①有碑仆道:【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道:道路,名词】②何可胜道也哉?:【哪能说得完呢!】【道:说,动词】2、名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

】【名:命名、取名,名词作动词】②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名: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二、虚词1、其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②距其院东五里:【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只有从它(仆碑)上面残存的字还能辨认出,叫做“花山”】【它,代词,代仆碑】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问它的深度,连那些爱好游玩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前“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好游者】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大概洞内越深的地方,来到的游客就越少了.】【前“其”,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它,代词,指华山洞】⑦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个主张退出的人】【前一个“其",助词,不译;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⑧而余亦悔其随之:【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自己,代词,指作者】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入而广泛】【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⑩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谁还能嘲笑他吗?】【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2、以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因为,介词】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我与四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我的体力还足够(用来)前进,火把还足够(用来)继续照明。

《游褒禅山记》写作背景

《游褒禅山记》写作背景

《游褒禅山记》写作背景
王安石1042年21岁时及进士第,1052年—1054年任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四月,辞职回家探亲,途中与两个弟弟王安国、王安上以及萧君圭、王回一道游览了位于今安徽含山境内的褒禅山。

王安石已在地方上任职12年,尽自己所能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事,初步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受到百姓的拥护,但同时他也亲眼目睹了百姓的苦难生活,感受到治政的诸多弊端。

他采取的许多措施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重重阻碍,使他常常发出无奈的叹息。

因此,在游褒禅山后三个月,他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通过这篇文章,王安石表达了自己欲实施政治抱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内因、外因三者齐全才行,但内因占主导地位。

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才有了他在1058年(38岁)时的致宋仁宗的万言书,才有了后来神宗的赏识,才有了任宰相百折不挠地变法等一系列措施和行动。

所以说,从这篇文章可初步看出王安石的思想和意志。

10.游褒禅山记(王安石)1

10.游褒禅山记(王安石)1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2.选字形
万事 俱具 出 名明 照 像相 录 无 讥稽
备 证明 片 信片 机 机 之谈 讽时政
关 观 名 明
观关 危 怠殆 倦 蜂 拥涌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课内名句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 不在也。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 不能至也。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注 瞻 而入 泉相报
俱 答案: 具
殆 怠
相 像
拥 涌
稽 讥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1.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________通________) 答案:父通甫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2.重点词语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理解常见文言句式
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对于理解并翻译句子以及理解全文 的意思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予以足够重视。 1.判断句 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其常见的句式有: (1)“„„者,„„也”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者,„„”或“„„,„„也”式,如:①粟者,民之所种。②夫战, 勇气也。 (3)“者也”连用式,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称呼 说出
出名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往往有得 . 极夫游之乐也 (4)得而不得 . 兄事之 吾得 .
少也 则其至又加 . 也 (5)加牺牲玉帛,弗敢加 . 彘肩其上 加 . 址 始舍于其 . 随之 (6)其而余亦悔其 . 孰能讥之乎 其 .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游褒禅山记》 1 知识全梳理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游褒禅山记》 1 知识全梳理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游褒禅山记》 1 知识全梳理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游褒禅山记》1 知识全梳理一、知识点梳理1、文体知识“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2、作家作品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

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3、课文解读: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文章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

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

”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

《游褒禅山记》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然后详记游后洞的经过。

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

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

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二、综合练习题(一)给加点字注音慧褒()庐冢(,)仆道()谬()穴()瑰怪()窈然()(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而卒葬之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3、有碑仆道4、其文漫灭5、盖音谬也6、有穴窈然7、有怠而欲出者8、不出,火且近9、盖余所至10、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11、则或咎其欲出者1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13、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14、而人之所罕至焉15、无物以相之16、其孰能讥之乎17、何可胜道(四)词类活用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3、有泉侧出4、由山以上五六里5、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6、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7、则其至又加少矣8、火尚足以明也9、极夫游之乐10、常在于险远1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五)翻译下面句子,有特殊句式的请指出特殊句式:1、唐浮屠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题解]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北“十五里,旧名华山,又北三里,曰华阳山,亦名兰陵山,具有泉洞之胜”。

王安石于七月某日与其他四人游褒禅山,记下了游历情况,并且发了一通感慨。

有人把这篇文章叫做游记形式的说理文。

文中所阐发的思想,和王安石后来百折不挠的推行新法的精神是一致的。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人,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

王安石在任地方官时,就做过改革政治的尝试。

1058年他上书皇帝,大胆提出“变更天下之弊法”的主张,但未被采纳。

1068年,倾向变法的宋神宗上台,次年提拔王安石主持朝政。

他设置了“置制三司条例司”为变法的总机关,相继颁布了农田、水利、青苗、免疫、保甲等一系列新法。

变法在大地主保守派的反对下,最终失败了。

但王安石勇于革新、不畏众议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王安石被列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议论透辟,词锋尖锐,语言洗炼,善于分析问题。

[内容简析]本文题作“游褒禅山记”,和一般的写景记游之作不同。

它是借记游而发议论,着重写游山的心得体会。

全文共分三部分:一、起句至“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叙写褒禅山的由来,游洞情况及游洞后的心情。

二、“于是余有叹焉”至“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写游山而想到的哲理。

三、“四人者”至尾句,补写游山同伴的籍贯、姓名以及本文的写作时间,作者籍贯、姓名。

三个部分,重点在议论部分。

[翻译]褒禅山也叫它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山脚建筑庐舍居住,最终埋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打这以后就把山称作“褒禅”。

现在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庐舍和坟墓(所在地)。

距离此院东边五里,所说的华山洞,是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这样)称呼它的。

距离华山洞一百多步,有石碑倒在路上,那碑文磨灭模糊不清了,只是其中有的字迹还可以辨认,那就是“花山”。

现如今把“华”字读成“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的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A.课时安排:三教时。

2001年3月7~8日No.19&20&21B.教学目的:1.思想教育目标: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2.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借游记抒发议论的写法。

3.能力培养目标:古文的字词句篇。

C.教学重点和难点:1.背诵全文;2.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3.之以的用法。

D.教学方法:精读课。

E.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室设备——电脑等。

F.教学设想1.本文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学生初次学习这样的文章,会有一定的困难。

解决这个困难的办法是:一开始就指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全局,抓住全文的警策“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初步理清脉络层次,然后逐段教读,最后总结全文。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概括成:“全局——局部——全局”。

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必须以学生的充分预习(必要时可以从课堂抽出20分钟让学生预习)为前提。

2.对语言障碍要有足够的估计。

本文中有些句子层次较多,有些词看似平常而用法和含义比较特殊,常见虚词“其”“之”“以”等出现的频率较高,且涉及多种用法,这些都是困难所在。

有些词、语、句要提出来,用灵活的方式(据上下文义推测、文白对照、长句化短句、语法分析等)进行解释;有些可以在教读过程中以提问方式要求学生解释,而后补充纠正;有些可以放到结束课上,通过分类整理,加深理解。

更为重要的是,要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上述词、语、句的含义。

3.本文作者的思想是深沉的,胸怀是阔大的,所以能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这一点,学生很难品味出来。

因此,教师应当将示范背诵作为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加以运用,必要时应逐句地带领学生诵读。

4.本文拟用3课时教读,安排如下:第1课时:讲解文章主旨和布局,介绍作者,诵读第1段。

第2课时:诵读第2、3段。

第3课时:诵读第4、5段,总结全课,完成练习第一、三、四题,整理实词。

G.预习安排1.对照注释看课文一遍,然后朗读课文一遍。

2.给下面的句子划停顿: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3.注意本文中的“其”“之”“以”都有多种用法。

4.准备背诵全文(末段可略读)。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教师: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三篇是游记。

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

(即“教学设想”中提到的那四篇。

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教师:根据初读印象说说跟上述四篇有什么不同。

(从记游中生发议论。

)教师指出: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

像这样由记游中生发出大段议论的不算很多,这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

阅读时要注意的是,文章议论的中心是什么,它怎样由记游中生发出来。

能把握住这两个问题,才能学好这篇文章。

二、讲解文章的主旨。

1.CSC课件中朗读展示。

2.学生齐读全文。

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正音”无物以相(xiàng)之何可胜(shēng)道也哉长乐王回深父(fǔ)3.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

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

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

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4.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5.“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至洞之深处。

)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

)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无限风光在险峰”。

)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随之”。

)小结:“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三、作者简介。

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提示”已经说过,这里稍作补充如下: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四、学生齐读课文前四段。

要求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尽吾志”的思想和文章布局上的特点,弄清作者的总体构思。

五、归纳文章布局的特点。

前面在讨论文章主旨时,已经涉及布局的一些特点。

这里只稍作补充,然后归纳。

问: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

)可见第1、2段是记游部分。

问:作者发了哪些议论?(“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前一点是由什么事情生发出来的?(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

)后一点呢?(“有碑仆道,其文漫灭”)可见第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第1、2段。

六、诵读第1段。

1.教师先范读一遍,然后领诵一遍。

〔说明〕教师范读不要求连贯,可以随时穿插一些小问题: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华山。

)哪一个是别名?(褒禅山。

)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此前不叫褒禅山;“有碑仆道……曰‘花山’”——可见“花山”是古名,“花”后来讹音为“华”。

)②“唐浮图慧褒……名之曰‘褒禅’”——这句说别名来由。

下句“今所谓……庐冢也”作补充,证明此说正确。

③“距其院东五里……名之也”——“华山洞”,这里是指前洞还是指后洞?(后洞,下文可证。

)这句介绍华山洞名由来。

④“距洞百余步……曰‘花山’”——“有碑仆道”中有省略成分吗?(“仆”后省“于”。

)说碑“距洞百余步”,却没有说出方位,据你判断,碑应在洞的哪一面?(西面。

作者以慧空禅院为参照物,再去前洞,正是向东走,先见碑而后见洞,可见碑在洞的西面。

)2.学生练习背诵。

教师巡视全班,先背下来的学生可以举手,接受教师个别检查。

教师还可以将作者行文顺序写在黑板上: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3.学生齐背这一段。

先看行文顺序背诵,然后拭去板书再背诵。

4.指点与答疑。

①为什么要先点出洞名?(下文主要记游华山洞经过,又由此生发议论。

)②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古文无“花”字,“花”小篆中作■,像花之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华”分开。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在现代语中应是两句话:因为它在华山南边,(所以)这样称呼它。

“名之”是下半句,表示结果。

5.学生齐背与个别检查。

七、留作业。

1.顺畅地背诵第1段,熟读第2、3段。

2.完成练习第二题,将“其”的用法整理成表格。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

1.先全班学生齐背,然后抽查个别学生1—3名,从中发现问题要做具体指导。

2.“其”的用法。

先检查练习的第二题的完成情况。

这里不书题文,只写答案。

(1)代词。

那(此系远指,指褒禅埋葬之时)。

(2)代词。

这(此系近指,指慧空禅院)。

(3)代词。

它(代仆碑)。

(4)前“其”:代词。

它(代“穴”)。

后“其”:代词。

那些(远指,作“好游者”定语)。

(5)前“其”:代词。

它(代后洞)。

后“其”:代词。

代游客,此处须用本名,不用现代语代词。

(6)代词。

自己(代作者本人)。

(7)代词。

他们(代“古人”)。

(8)语气助词。

难道(表示反问语气)。

补充:(1)既其出——助词,无义。

(2)视其左右——代词,自己(代作者)。

(3)谬其传——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4)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整理:教师可事先在黑板上画好图表,然后一边检查,一边将题号列入空白栏内。

二、诵读第2段。

1.教师示范背诵并穿插讲解。

①“其下平旷……所谓前洞也”——“前洞”陪衬“后洞”,一笔带过,妙。

②“由山以上五六里”——“以”的用法同“而”,一笔带过行程。

“有穴窈然”——写所见,“入之甚寒”——写所感。

“问其深”——写所问。

这是详写后洞。

③“余与四人……而其见愈奇”——“愈深”“愈难”“愈奇”六字,大有深意,为下文议论张本。

如果是一般的山水游记,“愈奇”之后必大肆渲染。

④“有怠而欲出者……俱出”——游程至此结束。

⑤“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洞中所见。

⑥“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追记自身,伏“悔”字。

⑦“既其出……游之乐也”——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2.教师领诵(要求学生一边跟教师读,一边考虑如何划分本段层次)。

3.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4.学生练习背诵这一段。

〔提示〕要分层练习背诵。

背第一层,先板书行文顺序:前洞——后洞。

再提问:后洞的特点是什么?(“窈”“寒”“深”。

)洞的深处是怎样的情形?“愈深”“愈难”“愈奇”。

)出洞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怠”。

)背第二层,先板书行文结构(共三大句,依次用①、②、③表示。

)如下:5.学生齐背与个别检查。

6.指点与答疑。

①两个“盖”字的用法基本相同,但后一个的肯定意味要多一点。

②末句太长,有的选本断为两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这表明“悔”的是“随以止”,“不得极夫游之乐”是“随以止”的结果。

“极夫游之乐”与上文“其见愈奇”相照应。

三、诵读第3段。

1.教师示范诵读并穿插讲解。

①“于是余有叹焉”——“于是”承上,“叹”启下,由叙事过渡到议论。

②“古人……无不在也”——“无不在”就是“无不在心”,省“心”字,使行文简洁。

全句意在颂古人博大精深,为下文立论根据。

③“夫夷以近……则至者少”——照应前洞、后洞。

“而世之奇伟……在于险远”——照应上文“其见愈奇”。

“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上文“则其至又加少矣”。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事实推出结论,为下文“尽吾志”张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