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热化学方程式 盖斯定律 燃烧热 中和热
热化学方程式-燃烧热-中与热

热化学方程式 盖斯定律 燃烧热 中和热【考点透视】一、正确理解“三热”概念1、反应热: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本身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在恒温恒压条件下的反应热用△H 表示,单位是kJ/mol ,并规定放热反应的△H<0,吸热反应的△H>0。
2、标准燃烧热与热值燃烧热是反应热的一种形式,使用燃烧热的概念时要理解下列要点。
① 规定是在101 kPa 压强下测出热量。
书中提供的燃烧热数据都是在101kPa 下测定出来的。
因为压强不同,反应热有所不同。
② 规定可燃物的物质的量为1mol (这样才有可比性)。
因此,表示可燃物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可燃物的化学计量数为1,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常出现分数。
例如,C 8H 18的燃烧热为5518 kJ ·mol -1,用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则为C 8H 18(l )+252O 2(g )= 8CO 2(g )+9H 2O (l );△H=-5518 kJ ·mol -1 ③ 规定生成物为稳定的氧化物.例如C→ CO 2、H →H 2O(l)、S →SO 2等。
C (s )+12O 2(g )=CO (g );△H=-110.5 kJ·mol -1 C (s )+O 2(g )=CO 2(g );△H=-393.5 kJ·mol -1C 的燃烧热为393.5 kJ ·mol -1,而不是110.5 kJ ·mol -1。
④ 叙述燃烧热时,用正值,在热化学方程式中用△H 表示时取负值。
例如,CH 4的燃烧热为890.3 kJ ·mol -1,而△H =-890.3 kJ ·mol -1且必须以1mol 可燃物燃烧为标准。
⑤要与热值概念进行区别。
热值:1g 物质完全燃烧的反应热叫该物质的热值。
3、中和热:把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H 2O 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单位是kJ/mol 。
中和热的测定和盖斯定律(精)

高
△H<0 低
高 △H>0 低
△H=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中和热的测定和盖斯定律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断裂旧键、形成新键
Q吸=反应物的总键能 Q放=生成物的总键能 △H<0 Q放 Q吸
△H=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
键能与物质能量的关系: 键能小,物质不稳定,总能量高。
键能大,物质稳定,总能量低。
例:
中和热的测定和盖斯定律
问题解决做P8ຫໍສະໝຸດ 题和问题解决2.以量筒准确量取反应溶液,测定初始温度(精确到0.1oC)
3.混合溶液,记录最高温度。 4.重复步骤2.3.三次。 5.计算。
二.盖斯定律
中和热的测定和盖斯定律
一个化学反应,不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 其 总热效应 (△H)是完全相同的.
如果 A
△H1 △H
B
△H2
C 则△H= △H 1+ △H2 ( 与路径无关,只与初始状态和最终状态有关) 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2Zn(s)+O2(g)=2ZnO(s) △H1= -702.2 kJ/mol 2Hg(l)+O2(g)=2HgO (s) △H2= -181.4 kJ/mol 由此可知Zn(s)+ HgO (s)= ZnO(s)+ Hg(l)其中的△H值是
中和热的测定和盖斯定律
知识贮备
一、 中和热:在稀溶液中,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
1mol水的反应热。
表示:H+(aq)+OH-(aq)=H2O(l);△H=-57.3kJ/mol 二、 比热容(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oC所
oC-1 吸收的热量。稀溶液和水相似,约为:4.18J· g-1·
第五讲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

由提供的键能数据可以看出Si-C键能 大于Si-Si键,大于Si-O键,大于Si-Cl键, 且SiO2为原子晶体,而SiCl4为分子晶体,因 此它们的熔沸点高低是: SiC>Si,SiCl4<SiO2;
该反应的反应热=________kJ/mol
(3) 工业上高纯硅可通过下列反应制取:
高温
SiCl4(g)+2H2(g) = Si(s)+4HCl(g) +236 该反应的反应热=________kJ/mol H=4×360+2×436-4×1/2×176-4×431
=+236kJ/mol
[在线探究]
应物) ② △H值
与书写形式有
稀的强碱反应的中和热
为57.3kJ/mol ③Q放 =n× △H
SO2、H2O(l)、
P2O5等②Q放 =n× △H
备注
关 ③用键能表
示
比较的相对大小时要考虑其数值的“+”或“-”的问题
例:通常状况下,单斜硫和正交硫是硫的两种固态的同素 异形体。已知热化学方程式: ①S(s,单斜) + O2(g) → SO2 (g) ;△H= - 297.16kJ /
例1. (05 江苏) 氢气(H2)、一氧化碳(CO)、
辛烷(C8H18)、甲烷(CH4)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
为:
H 2 (g ) CO ( g ) 1 2 1 2
C 8 H 18 ( 1 )
O 2 ( g ) H 2 O ( 1 ); O 2 ( g ) CO 2 ( 1 );
课时32 盖斯定律、中和热、燃烧热---教师版

课时32 盖斯定律、中和热、燃烧热考点导学五、中和热1、中和热的定义:稀溶液中,酸与碱反应生成1molH2O 时放出的热量。
2、对中和热的理解:强酸与强碱反应,生成可溶性盐时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aq)+OH-(aq)=H2O(l)ΔH=-57.3KJ/mol所以中和热为定值,为57.3KJ/mol,但当反应中有弱酸或弱碱时,由于弱酸或弱碱的电离需吸收热量,所以生成1molH2O时放出的热量小于(填大于、小于、等于)57.3KJ/mol,即反应热ΔH> -57.3KJ/mol。
3、中和热的测定(1)实验装置图(2)实验用品有:大烧杯、小烧杯、环形玻璃棒、量筒两个、温度计、泡沫塑料、0.50 mol/L 盐酸、0.55 mol/L NaOH溶液(3)实验步骤:①在大烧杯底部垫泡沫或纸条,使放入的小烧杯杯口与大烧杯杯口相平。
然后,在两烧杯间填满泡沫或纸条。
用塑料板或硬纸板做盖板,在板中间开两个小孔,正好使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棒通过。
②用一个量筒量取50 mL 0.50 mol/L盐酸,倒入小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记录下来。
然后把温度计上的酸用水洗净,擦干。
③用另一个量筒量取50 mL 0.55 mol/L NaOH溶液,并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记录下来。
④把套有盖板的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放入小烧杯的盐酸中,并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一次性倒入小烧杯(注意不要洒到外面),盖好盖板。
用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搅动溶液,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温度,记录下来。
⑤重复实验2--4次,取测量所得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计算依据。
(4)数据处理:Q=cmΔt= cm(t2-t1)ΔH=-Q/n H2O提示:①把实验所用酸碱的密度近似当做1g/cm3,m:Kg②近似认为酸碱中和后的溶液的比热容和水相同(4.18KJ/(Kg·0c)(5)误差分析①大烧杯上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填偏大、偏小、不变)。
燃烧热、中和热、盖斯定律

△H=-5518kJ/mol
C8H18的燃烧热为5518kJ/mol。
重要的反应热-中和热
1.概念: 在稀溶液 (一般小于1mol/L) 中,强酸跟强
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H2O,这时 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注意:
①条件: 稀溶液 强酸与强碱 ②反应物:
中和热定义强调“强酸”“强碱”“稀溶液”“生成1 mol 水”,是为了避免浓酸浓碱溶于水时的热效应,同时也避免酸 或碱电离(特别是弱酸、弱碱电离)时的热效应
有:ΔH1=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计算无法直接通过实验测量的反应的反应热。
图19-2 ΔH2+ΔH3+Δ H4
盖斯定律
内容: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 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不管化学反应是分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 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
方程式合并拆分要求
图 18-1
(2)注意事项 ①碎泡沫塑料(或纸条)及泡沫塑料板的作用是 保温、隔热、减小实验过程中热量的损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碱 ②为保证酸、碱完全中和,常使________稍稍过量。 偏低 ③实验中若使用弱酸或弱碱,会使测得的数值________。 ④实验中不可以使用铜或者铁作为搅拌器,会使测得的数值 偏低
①×2 + ②×4 - ③ ΔH=ΔH1×2 +ΔH2×4 -ΔH3 =-283.2 kJ/mol ×2 -285.8 kJ/mol ×4 +1370 kJ/mol =-339.6 kJ/mol
燃烧热和中和热

盖斯定律的应用
1.盖斯定律: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 应焓变都是一样的。
2.如由A到B可以设计如下两个途径: 途径一:A→B(ΔH) 途径二:A→C→B(ΔH1+ΔH2) 则焓变ΔH、ΔH1、ΔH2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考点释例】已知:C(s)+1/2O2(g)===CO(g) ΔH1=-110.5 kJ·mol-1 ①
生成1 mol水
①②书必的写须量时 是为可生合1燃成物m物稳ol的定;物的质化量电中-变离和==化热热=H。、只2O不其成代所包他热表对括物H应+溶质+的解的O能热生H、
分类
燃烧热
中和热
实例
C(s)+O2(g)===CO2(g) ΔH=-393.5 kJ/mol
H+(aq)+OH- (aq)===(l) ΔH=-
【基础题一】在相同的条件下,一定量的氢气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并放出热
量。若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Q1 kJ;若生成气态水放出的热量为Q2 kJ。
那么Q1与Q2之间的关系是( )
A.Q1>Q2
B.Q1<Q2
A
C.Q1=Q2 D.不能确定
二、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盖斯定律及其应用: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 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 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反应热是相同的,这就是盖斯定 律。
一、燃烧热和中和热
1.燃烧热的含义:在101 kPa时,1 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 的热量,叫该物质的燃烧热,例如:C(s)+O2(g)===CO2(g) ΔH=-393.5 kJ/mol, 碳的燃烧热是393.5 kJ/mol。 2.中和热的含义:中和热是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水时放 出的热量,中和热为57.3 kJ/mol,反应热为ΔH=-57.3 kJ/mol。
热化学方程式与盖斯定律

[解析 ]
(1)首先根据题意写出化学方程式 2CO(g)+
催化剂 SO2(g) ===== S(g)+2CO2(g),再根据盖斯定律计算反 应的 ΔH; (2)若反应(Ⅱ)中 S 的状态为固态, 则反应物 S(s)+O2(g) 的总能量比 S(g)+O2(g)的总能量小,反应放出的热量 减小,所以 ΔH3 大于 ΔH2。
答案:C
已知烟道气中含 CO、SO2,处理其污染的一种方法是将 其在催化剂作用下转化为单质 S。已知: 1 (Ⅰ)CO(g)+ O2(g)===CO2(g) 2 ΔH1=-283.0 kJ/mol (Ⅱ)S(g)+O2(g)===SO2(g) ΔH2=-296.0 kJ/mol
(1)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2) 若反应 (Ⅱ) 中 S 的状态为固态, S(s) + O2(g)===SO2(g) ΔH3________ΔH2(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ΔH3 ,则
这部分的题目可以紧扣“看状态、用概念、算热量、认符
号”的思路复习和解题,即:(1)在判断和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
要认准物质的状态;(2)区分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等概念, 并准确使用;(3)算热量时要抓住ΔH与计量数成正比的关系,使 用盖斯定律时,方程式的加减对应着ΔH的加减;(4)书写热化学 方程式时要注意ΔH的正负、比较ΔH大小时也要注意正负。
ΔH=-1 196 kJ· mol-1。
则LiH在O2中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
A.2LiH(s)+O2(g)===Li2O(s)+H2O(l)
ΔH=-702 kJ· mol-1 B.2LiH(s)+O2(g)===Li2O(s)+H2O(l) ΔH=-1 950 kJ· mol-1 C.2LiH(s)+O2(g)===Li2O(s)+H2O(l)
高中化学——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热化学方程式,盖茨定律

(1)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金属置换水或酸中氢的反应;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燃料的燃烧反应; ④多数的化合反应。 (2)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43;H2O(g),C+CO2;CuO+H2 ③盐的水解反应和弱电解质的电离; ④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二、反应热
1、符号: △H 单位: KJ/mol 吸热反应 △H > 0 ; 放热反应 △H< 0
四、中和热 1、定义:在稀溶液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 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叫做中和热。 2、注意事项: ①稀溶液中,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生成1mol水 ④强酸强碱反应生成1mol水中和热为-57.3kJ/mol
3、测定中和热实验:
五、热化学方程式 1、定义:可以表述参加反应物的量和反应热的关 系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2、注意事项: ①需要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若是25℃、KPa, 可不注明; ②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 固(S)、液(l)、气(g)、溶液(aq)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计量数(系数)表示 的是物质的量,可以为分数可以为整数; ④要注意△H 的符号、单位和数值( △H 的数值 必须和方程式的系数对应好) 3、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一、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1、E (反应物) > E(生成物) 放热反应; E 反应物 < E(生成物) 吸热反应
2、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断 旧键要吸收能量,生成新键会放出能量,若断旧键吸 热多,则为吸热反应,若生成新键放热多,则为放热 反应。 3、①常见的放热反应: ②常见的吸热反应:
2、计算公式:
①△H= E(生成物)—E (反应物) ②△H=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
三、燃烧热 1、概念: 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 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2、注意事项: ① 可燃物为1 mol, 然后以此为标准配平其它物 质的系数 ② 完全燃烧 ③生成物是稳定的氧化物,下列元素要生成对应的 氧化物: C → CO2 (g) H → H2O(l) S → SO2(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第五讲热化学方程式盖斯定律燃烧热中和热【命题趋向】一、考试大纲对本专题内容的基本要求1.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化学键变化的关系;2.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与反应物及生成物能量的关系;3.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知道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是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主要形式。
4.认识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知道节约能源、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实际意义。
5.了解焓变与反应热涵义。
明确ΔH = H(反应产物)-H(反应物)。
6.理解盖斯定律,并能运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焓变的简单计算。
7.以上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
二、命题趋向依据新课程化学实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近几年的主要题型有(1)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2)反应热的计算;(3)比较反应热的大小;(4)反应热与能源的综合考查。
由于能源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因此有关能源的试题将成为今后命题的热点;对于燃烧热和中和热的概念及计算仍将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主要在选择题、填充题、实验题中体现,重点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新课标关注能源、提高能量利用效率,今年又是各地降低能耗,走可持续发展的一年,估计与实际相联系节约能源的试题可出现。
新课标明确了焓变与反应热的关系,极有可能出现运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焓变的简单计算。
考试大纲对反应热的要求是: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燃烧热、中和热;理解盖斯定律的含义,掌握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初步认识使用化石燃料的利弊,新能源的开发,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学习中应以“热化学方程式”为突破口,通过对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充分理解其含义,同时触类旁通,不断掌握反应热的计算技巧,学会应用盖斯定律。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在高考中经常涉及的内容有: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判断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及反应热的大小比较等等。
中和热实验的测定是高中阶段比较重要的一个定量实验。
无论从能量的角度,还是从实验的角度,中和热实验的测定都将会是今后高考考查的热点。
【考点透视】一、正确理解“三热”概念1、反应热: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本身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在恒温恒压条件下的反应热用△H表示,单位是kJ/mol,并规定放热反应的△H<0,吸热反应的△H>0。
2、标准燃烧热与热值燃烧热是反应热的一种形式,使用燃烧热的概念时要理解下列要点。
①规定是在101 kPa压强下测出热量。
书中提供的燃烧热数据都是在101kPa下测定出来的。
因为压强不同,反应热有所不同。
② 规定可燃物的物质的量为1mol (这样才有可比性)。
因此,表示可燃物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可燃物的化学计量数为1,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常出现分数。
例如,C 8H 18的燃烧热为5518 kJ ·mol -1,用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则为C 8H 18(l )+252O 2(g )= 8CO 2(g )+9H 2O (l );△H=-5518 kJ ·mol -1 ③ 规定生成物为稳定的氧化物.例如C→ CO 2、H →H 2O(l)、S →SO 2等。
C (s )+12O 2(g )=CO (g );△H=-110.5 kJ·mol -1 C (s )+O 2(g )=CO 2(g );△H=-393.5 kJ·mol -1C 的燃烧热为393.5 kJ ·mol -1,而不是110.5 kJ ·mol -1。
④ 叙述燃烧热时,用正值,在热化学方程式中用△H 表示时取负值。
例如,CH 4的燃烧热为890.3 kJ ·mol -1,而△H =-890.3 kJ ·mol -1且必须以1mol 可燃物燃烧为标准。
⑤要与热值概念进行区别。
热值:1g 物质完全燃烧的反应热叫该物质的热值。
3、中和热:把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H 2O 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单位是kJ/mol 。
燃烧热和中和热都属于反应热。
二、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1、ΔH 只能写在标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状态的化学方程式的右边,并用“;”隔开。
若为放热反应,ΔH 为 <0:若为吸热反应,ΔH 为>0 。
ΔH 的单位一般为kJ/mol 。
2、注意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并不表示物质的个数。
因此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3、反应物和产物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数值以及符号都可能不同。
因此,必须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s 、l 、g)才能完整地体现出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热化学方程式中不用↑和↓。
4、由于ΔH 与反应完成物质的量有关,所以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必须与ΔH 相对应,如果化学计量数加倍,则ΔH 也要加倍。
5、当反应向逆向进行时,其反应热与正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6、用中文表示焓变时数值没有正负号,而用符号表示焓变时数值必须注明正负号。
如H 2的燃烧热...为285.8kJ/mol ,△H ..=-285.8kJ/mol 。
三、盖斯定律1、定义: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即甲△H ——→乙,甲△H 1 ——→丙△H 2 ——→乙,ΔH=ΔH 1+ΔH 2。
2、应用(1)利用关系图找出反应热之间的关系①找起点和终点(起点是A ,终点是C );②找途径:一个是A →B →C ,一个是A →C ;③列式:△H 3=△H 1+△H 2。
(2)利用方程组找出反应热之间的关系①找出中间产物(中间产物是B );②利用方程组消去中间产物:反应c =反应a+反应b ;③列式:△H 3=△H 1+△H 2。
四、键能、反应热和稳定性的关系1、键能定义:在101kPa 、298K 条件下,1mol 气态AB 分子全部拆开成气态A 原子和B原子时需吸收的能量称AB 间共价键的键能,单位为kJ · mol –1。
2、键能与反应热 化学反应中最主要的变化是旧化学键发生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也主要决定于这两个方面吸热与放热,可以通过键能计算得到近似值。
①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 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大于新键形成放出的能量,为吸热反应;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小于新键形成所放出的能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②反应热 化学反应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反应热,符号ΔH ,单位kJ ·mol –1 ,吸热为正值,放热为负值。
可以通过热化学方程式表示。
反应热的大小与多个因素有关,其数据来源的基础是实验测定。
由于反应热的最主要原因是旧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与新化学键形成放出能量,所以通过键能粗略计算出反应热。
ΔH (反应热)== =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键能总和。
为方便记忆,可作如下理解:断裂旧化学键需吸热(用+号表示),形成新化学键则放热(用-号表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等于反应物和生成物键能的代数和,即Δ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键能总和),若ΔH <0,为吸热,若ΔH >0,为放热。
3、物质稳定性:物质在反应中放出能量越多,则生成物能量越小,该物质越稳定,生成物中化学键越牢固。
反之亦然。
如:同素异形体稳定性的比较:根据△H 正负和大小判断,反应放热,说明生成物能量小,较稳定。
五、常见的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常见吸热反应:所有盐的水解和电离过程、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常见放热反应:燃烧、爆炸反应、金属与酸的置换、酸碱中和反应、2NO 2N 2O 4、大多数的化合反应是放热的。
六、误点警示1、吸热反应一定需要加热才能发生吗?答:吸热反应不一定需要加热才能发生,如氢氧化钡晶体[Ba (OH )2·8H 2O]和氯化铵晶体的反应为吸热反应,但只要用玻璃棒搅拌混合,温度即迅速降低,同时有刺激性气体产生,说明该反应已进行。
加热只是反应所需的一种条件,放热、吸热取决于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只要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反应一定放热,反之,就一定吸热。
有的放热反应如碳的燃烧需要加热到着火点才能进行。
2、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物质的溶解热、电解质电离的吸热所伴随的热效应。
若反应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这部分反应热也不在中和热内。
以下反应热均非中和热:①H 2SO 4(aq)+21Ba(OH)2(aq)==21BaSO 4(s)+21H 2O(1) (此处还有BaSO 4(s)的生成热); ②NaOH(s)+HCl(aq)==NaCl(aq)+H 2O(此处还有NaOH 的溶解热);③CH 3COOH(aq)+NaOH(aq)==CH 3COONa(aq)+H 2O(1)(此处还有CH 3COOH 电离热)。
3、已知:H 2(g) + Cl 2(g) = 2 HCl(g) ΔH = - 184.6 kJ·mol -1,能由此判断出氢气的燃烧热为184.6 KJ·mol -1吗?已知2C 2H 2 (g) + 5 O 2 (g) 4 CO 2 (g) + 2 H 2O (l ); △H =-2600kJ·mol -1,能说乙炔的燃烧热为-2600kJ·mol -1吗?另外,物质的燃烧热大,其产生的火焰温度就高吗?答:“燃烧热”的定义是:在101kPa时,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或单质)时放出的能量。
完全燃烧,是指物质中下列元素完全转变成对应的物质:C→CO2(g),H→H2O(l),P→P2O5(s),N→N2(g),S→SO2(g)。
生成不稳定的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不是燃烧热,如:C→C O(g),H→H2O(g)。
氢气在氯气中虽能燃烧,但其热效应却不是燃烧热,只能称为反应热。
燃烧热叙说有两种形式:一是用文字表示,此时只能用相应的数值和单位,不能用“—”号。
如乙炔的燃烧热为1300kJ·mol-1;一是用△H表示,此时需用负号表示,如乙炔的燃烧热△H=-1300kJ·mol-1。
火焰的温度与可燃物的燃烧热和热量损失(如生成的水等)有关。
燃烧热相差不大时,生成的水越多,热量损失就越多,火焰温度就低。
【例题解析】例1.已知反应A+B=C+D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A的能量一定高于CB.B的能量一定高于DC.A和B的总能量一定高于C和D的总能量D.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一定能发生解析: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吸热或放热,当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质总能量时为放热反应中,当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为吸热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