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经方故事(三)
胡希恕经方故事(三)

胡希恕经方故事(三)15、鳖甲煎丸治脾大有验鳖甲煎丸这个药现配很麻烦,以前在药店有成药。
现在大概在武昌、汉口有这种药生产,在北京也有这种药生产,但是药厂把这个方子的药味减少了,所以它就不好使了。
在杭州生产的这个药,挺好使的。
我用这个药治过肝炎的脾大,的确有效果,因为这个脾大,它是有瘀血,不能求急治,用猛攻的方法是不行的,用这种丸药就比较好。
现在一般用大黄蟄虫丸,也挺好使。
编者按:《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胡希恕》中记录有用鳖甲煎丸治肝硬化脾大的费某医案,可参看。
16、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疟疾神效《伤寒论》第147条曰:“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附《外台秘要》方,曰:“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
服一剂如神。
”这个“多寒少热”,或者“但寒不热”,都现的是柴胡证,就是这篇头一条说的那个“疟脉自弦”,不是牡疟那种情况,也不是里头有水造成的。
这个方子后头有个小注“服一剂如神”,这个确实不假。
也不光是“寒多微有热”,或者“但寒不热”,只要合乎柴胡桂枝干姜汤应用的条件的话,的确是其用如神。
北京这个地方,患疟疾的病人较少,在这儿我没有用它治过疟疾。
我有一个朋友叫张秋水,他在江西行医,他回来跟我说:“我就用这个方子治疟疾,真好使,就用这么一个方子加加减减就可以了。
”我们俩是同学,他后来在江西的一个大学当教授,当教授挣的钱也不够他花,他就给人治病,他的医术也挺好。
他说他光治疟疾就行,一天就很忙,江西那个地方得疟疾的人多得很,他没用其他的方子,就用这个柴胡桂枝干姜汤。
所以“服一剂如神”,古人也有体验,可见治疟疾时选用这个方剂最多这个方剂主要是针对什么呢?身无力,胸胁满,心下这个地方觉得堵、有结滞,但是不厉害,还有一点拒按,但不像阳明病实结的那个样子,身上没有汗,光脑袋出汗,这就是有气上冲、表不解的情况。
凡此用它就可以。
胡希恕临证医案实录:炙甘草汤合方陈雁黎老

胡希恕临证医案实录:炙甘草汤合方陈雁黎老展开全文医案明示:胡老“方证辨证”是辨证论治的核心。
方证示人以规矩,是辨证的尖端。
医案无华丽的博引广据,也无教条的论经说典。
唯有“有是证必用是方”“一方可以治多病”“善用合方”,疗效卓著。
《伤寒论》第317条末尾有“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病者,即《伤寒论》目录“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等六经病的证候(《伤寒例》第三,录其证候诊脉声色)。
方者,即经方之方证。
“病皆与方相应”即后世“方证相应”或“方证相对”之说。
也就是说,“方证辨证”正确,就可以放心“乃服之”,肯定有疗效。
医者开处方,只要在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辨证上,不出大的偏差,就有一定的疗效。
宋仁宗时,林亿等校《金匮要略方论・序》谓:“尝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如神。
”即是佐证。
在230个病案中,胡老看病处方,用柴胡者约占50%,以大柴胡汤合方者约占20%。
纵观古今中外(日汉方医),胡老用大柴胡汤乃炉火纯青,同学美名胡老雅号“大柴胡”,真是不虚。
研读胡老医案,犹如临证见习。
研读大师方证辨证,您将略知端倪。
4月3日起我们将连载“胡希恕临证医案实录”。
点击以下链接可看往期:1、大柴胡合方(一)2、大柴胡合方(二)3、大柴胡合方(三)4、大柴胡合方(四)5、小柴胡合方(一)6、小柴胡合方(二)7、柴胡桂枝汤合方8、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方9、四逆散合方10、桂枝汤合方(一)11、桂枝汤合方(二)12、桂枝汤合方(三)13、葛根加生石膏汤合方14、半夏泻心汤合方15、生姜、甘草泻心汤合方16、小建中汤合方17、当归芍药散合方01炙甘草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治胸痹心动悸曹某,女,50岁,病历号缺。
1963年8月1日初诊:头晕,面色灰黑而浮,心动悸,胸满气短,虚汗,胃胁胀,大便秘,脉动数,舌淡。
生黄芪六钱,阿胶四钱,生地黄一两,生姜三钱,白人参一钱,麻仁三钱,麦冬三钱,大枣四枚,桂枝五钱,炙甘草四钱,橘皮八钱。
三付。
8月5日复诊:胃胁胀、心悸均瘥,唯时有失眠,胸背微痛,脉动数寸大。
经方大师胡希恕传

胡希恕传胡希恕又名胡禧绪,1898年3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北郊区东伍旗村。
1915年至1919年就读于奉天省立第一中学。
上中学时,喜爱踢足球,无论冬夏,每场皆要大汗、力疲方歇。
在其傍观看者常有其国文教师,此时常把几个学生都叫到他的房间喝茶休息。
看着精力充沛、活泼可爱的一群学生,内心高兴。
尤其是他看中了胡希恕等四人才华,一日,国文老师对他的学生们说:"我给你们讲中医,你们学中医吧!""我们学那干啥呀?"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
国文老师感慨不已:"多像我当年回答老师的劝学啊!"原来国文老师名叫王祥徵,为河北乐亭人,为清末国子监举人培养出的进士,在国子监就学期间,某太医与其同室,看到徵为举人中最年轻者,才学横溢,多次劝其学医,皆回答:"学那干啥呀!"后谓曰:"不学医是为不忠君!"渐学医。
"秀才学医,如快刀斩豆腐",很快入门,对医感兴趣。
学中常有病人找太医诊病者,太医故推给徵看,治多效,更精求。
徵考取进士后,竞想不到任湖南长沙县长,"是我学长沙耶?"但好景不长,遇辛亥革命,无奈投奔沈阳同学李铁珊处任中学国文教师,并业余行医,名声四振。
看到胡希恕等精力充沛,又为保中医不失传,故决心让他们学医。
经多次劝诱,终使胡希恕等四人拜于门下。
于是利用业余时间讲学,因教授能力极好,遂吸引许多学生就学。
王祥徵讲《伤寒论》脱离脏腑,并主张结合近代科学,要继承。
且要弘扬,推崇唐容川、陈修园等的学术观点,如论述膀胱气化以物理学理论解释膀胱为水,肾为太阳之说。
大约两年讲完了《伤寒论》。
十几个学生中,胡希恕学得最好,并于1919年参加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获取中医士证书。
王祥徵夙愿以偿,若知后生胡希恕成为声誉中外的经方大师,则更含笑于九泉。
1919年胡希恕考入北京通才商业专门学校(北京交通大学前身)学习。
胡希恕治胆囊炎剧痛,大柴胡合大黄牡丹汤去芒硝加生石膏

胡希恕治胆囊炎剧痛,大柴胡合大黄牡丹汤去芒硝加生石膏刘某,男,34岁,病历号111418。
1963年10月8日初诊:1954年曾发黄疸,经治愈后,于1961年又发作,右胁剧痛,甚时则休克,住262医院治疗,诊断为胆囊炎。
本人曾去会诊,予大黄牡丹皮加石膏,服后痛止。
嗣后有时复作,照方用之即瘥,舌白薄苔,脉弦数。
胆有邪火,因致胁痛,法宜清肃肝胆,兼行瘀为治。
柴胡四钱,白芍三钱,半夏三钱,黄芩三钱,枳实三钱,生姜三钱,丹皮四钱,桃仁三钱,冬瓜子三钱,大黄二钱半,生石膏二两,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
13味。
三付。
按:胆囊炎右胁剧痛,予大柴胡合大黄牡丹汤及芍药甘草汤,因无便秘,去芒硝,改用生石膏。
大柴胡汤,出自《金匮要略》【组成】柴胡半斤(15g) ,黄芩三两(9g),芍药三两(9g) ,半夏半升,洗(9g) ,生姜五两,切(15g) ,大枣十二枚,擘(5枚) ,枳实四枚,炙(9g) ,大黄二两(6g)。
8味【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去滓。
再煎,分2次温服。
【功效】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力。
【分析】本方证为少阳邪热未解,初入阳明所致。
但仍以少阳为主,故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说明病位仍未离少阳;但较小柴胡汤为重,则见郁郁微烦,呕不止;邪热初入阳明,虽有热结,但里实不甚,则见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力。
治宜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本方系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是和解与泻下并用的方剂。
方中重用柴胡,疏散少阳半表之邪,为君药。
配伍黄芩清泄胆胃之热,与柴胡合用,和解少阳;大黄通腑泻热,祛瘀利胆;枳实破气消积,二药合用,内泻阳明热结,共为臣药。
芍药缓急止痛,以解心下急痛,半夏配伍生姜,和胃降逆止呕,皆为佐药。
生姜、大枣调和诸药,共使药。
大柴胡汤(胡希恕)

大柴胡汤(胡希恕)经方大家胡希恕:一张大柴胡汤解决多种慢性病原创冯世纶悦读中医来自专辑经方学堂小编导读胡希恕先生是目前备受推崇的经方大家,老先生在临证中特别喜用的一张经方就是大柴胡汤,用它可以变化治疗多种急慢性疾病。
今天,小编将带大家通过四则医案学习下胡希恕先生用大柴胡汤治疗慢性疾病方面的经验。
一脑动脉硬化症(眩晕)许某,男,46岁。
初诊:1965年4月7日。
在某医大曾做腰穿,诊断为“蛛网膜炎”“脑动脉硬化”“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喘息性支气管炎”。
服中西药毫无疗效,观其所用中药多属活血平肝潜阳诸法。
近来看报、看书等用脑时则视物昏花,头晕头痛,耳鸣发热,两太阳穴发胀,胸胁苦满,心口常有气上冲之感,咳喘吐黄痰,量多,手足心热,口干不思饮,左腿外侧疼痛,苔薄白,脉沉弦。
辨证属少阳阳明合病,夹痰夹瘀。
处方:柴胡15g、黄芩10g、半夏12g、枳实10g、生姜10g、大枣4枚、炙甘草6g、桂枝10g、赤芍10g、红花10g、茯苓10g、大黄6g、生石膏45g。
上药服三剂,头晕头痛俱减,气上冲感亦减。
因咳痰仍多,给服半夏厚朴汤加栝楼、旋覆花、竹茹、杏仁三剂,咳痰减,继用上方加减,治疗两月,仅见轻微头晕、咳嗽,可用脑一小时。
服药三个月,可连续用脑二小时,除气短外无其他不适。
按:眩晕头痛,多用平肝潜阳法治疗,凡是肝阳上亢者用之则效。
本患者为痰瘀阻滞之证,先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清解少阳阳明之热,祛其瘀血,复以半夏厚朴汤加味化其痰饮,继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再治其本,遂使三年之痼疾消逝于无形。
经方疗法精讲——二慢性胃炎(胃脘痛)田某,男,33岁,门诊病历号204014。
初诊:1966年6月1日。
胃脘痛5年,胃肠钡剂造影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
胃脘时痛,胸胁苦满,噫气烧心,口苦,微恶心,气短心悸,嗜睡乏力,大便先干后溏,苔薄白,脉弦迟,右上腹压痛明显。
辨证属少阳阳明合病夹瘀夹饮。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半夏12g、赤芍12g、枳壳10g、生姜10g、大枣4枚、桂枝10g、茯苓10g、桃仁10g、丹皮10g、大黄6g、炙甘草6g。
胡希恕详解《金匮》:肺病咋治?(附柴胡剂经验谈,附案例方剂)

胡希恕详解《金匮》:肺病咋治?(附柴胡剂经验谈,附案例方剂)胡希恕,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
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擅用小柴胡汤和桂枝汤。
本文选编胡希恕教授的柴胡剂经验谈,及“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部分与大家分享(约26000字)。
欢迎文后互动。
用大青龙汤治愈自己肺炎胡希恕先生83岁时,冬月发热39.7℃,症见胸满、恶寒、鼻塞、苔白腻、脉浮弦,因是三阳合病,故服大柴胡汤合葛根汤加生石膏,一剂而愈。
以下为胡老先生亲述。
我方才讲了葛根汤。
大青龙汤也是太阳病的一个发汗剂,这个方剂的适应证恶寒也特别厉害,所以在临床上若是无汗、恶寒特别厉害的这种太阳病,对这两个方证,要好好辨:如果症状没有烦躁,就用葛根汤;如果有烦躁,口舌再干,就用大青龙汤,因为大青龙汤中有石膏。
这两个方证,都特别恶寒。
有一年,我得肺炎,就是恶寒特别重,我给自己开的方子,当时没用大青龙汤,我用的是葛根汤加石膏,吃了这个药热退了,但第二天又发热,这么反复了两三天,最后还是吃大青龙汤好的,用大青龙汤麻黄药非多搁不可。
其实要是开始就吃大青龙汤,就不会像后来发作那么重。
胡希恕柴胡剂经验谈仲景书中以柴胡为主要的配方共八首,其中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柴胡桂枝汤,柴胡龙骨牡蛎汤四者,皆属小柴胡汤的加减方,兹所讨论者,为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四逆散等四主方依次述之于下。
一、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方解:柴胡苦平,本经谓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可见是一舒气行滞的解热药而有治胸胁苦满的特能,方中用为主药,佐以黄芩除热止烦,半夏、生姜逐饮止呕,复用人参大枣甘草补胃气以滋津液,病之所以内传少阳,主要是胃气不振于里,气血不足于外也,补中滋液,实此时驱邪的要着,徐灵苔曰:“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即指是也。
【胡希恕临证医案实录:小柴胡合方陈雁黎】

【胡希恕临证医案实录:小柴胡合方陈雁黎】1、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治陈慎吾89岁母亲感冒发烧手记世人每以石膏大寒,畏而不用,即用亦不尽其量。
尤其对老弱患者,更加戒心重重。
其实药因证施乃治疗之大法,医者主观反致误事。
再举陈慎吾老母亲的治疗案例,以证上述斯言。
初诊:今年(1963年)七月,陈老正在江西开会,其89岁的老母突然感冒,孙志洁大夫约我往诊,症见头晕且痛,胸胁逆满,心烦喜呕,但发热不恶寒,口干口燥,脉数苔白,纯属温热证象,以柴胡汤证具,当与小柴胡汤原方加生石膏一两半,服之,一付病解。
二诊:过五六日,因食不慎,而出现心中烦憹坐卧不宁之情,与枳实栀子豉汤,一付而安。
三诊:又六七日,因连进肉面食物,病复发,尤甚于初。
有大汗出,心烦躁,颇似虚脱景象。
但舌燥苔黄,脉弦细而数,再与小柴胡加生石膏汤,连进二付,又复痊愈按:两次因多食而作复(《伤寒论》有劳复、食复),不能消谷。
且告家人,多加注意,迄今甚为健康。
以89岁高龄出现石膏证确不多见。
然既有此证,若不放手用之,岂能收如此之速效。
——(1963年10月6日抄胡老手记)2、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治病毒性肺炎吴某,男,22岁,上海籍学生,住院号59。
初诊:1964年12月5日以肝炎住院。
曾患骨结核、肠结核,长期大便稀溏,现症又两胁疼痛疲乏,饮食睡眠尚可,盗汗,脉弦。
治以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加桂枝,意在通阳行气,补血利水,三付。
药后胁痛便溏好转。
因仍有盗汗,予黄芪建中汤补虚,三付二诊:12月13日:发热恶寒,头痛咽疼,咳嗽,胸闷胁痛,予辛凉解表。
桑叶三钱,菊花三钱,杏仁二钱,芦根四钱,连翘三钱,桔梗三钱,薄荷二钱,淡豆豉三钱,羌活二钱,炙甘草二钱。
二付。
检査:WBC:8000,中性:70%,胸透:右肺下野非典型肺炎(病毒性肺炎)。
三诊:12月14日:药后烧退,自汗,恶风,咳嗽,胸满胁痛,用抗生素及输液,至当夜高烧仍不退,体温39℃,并见鼻翼扇动,头汗出身无大热,为瘀热在肺之征,予麻杏甘石汤合栀子豉汤一付(处方未记录)。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狐惑篇)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狐惑篇)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嘎,甘草泻心汤主之。
嘎就是嗓音变了,声音沙哑,什么叫狐惑病呢?古人有多种说法:一般都说是疳,就是病字头里搁一个甘字,就是小孩子最好得的,烧牙花子,小儿的牙疳,甚至于穿腮。
古人认为这是虫子,疳嘛。
为什么叫狐惑呢?古人也有他的道理,这个病发热无常,又没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反复发作,好了再犯,犯了再好,也就是如神灵似的,就是狐惑。
这个病的初起,也是恶寒发热,像太阳伤寒,所以它说: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
但是这个病已经形成后,就没有这个症状了,就不发热恶寒了。
默默欲眠,默默就是没有精神。
目不得闭,睡觉还不能睡实。
卧起不安,烦躁。
蚀于喉为惑,它主要讲是有蚀疮,蚀疮要是在喉,古人取名为惑。
蚀于阴为狐,阴指的是下阴,指的前阴说的。
不欲饮食,在这个病这是固定的症候,说明这个病还是跟肠胃有关系。
恶闻食臭,就是闻着食臭就恶心。
面目呢,由于蚀疮的进退的过程中,常有不同的颜色,有时候乍赤、乍黑、乍白。
蚀于上部为惑,口腔这一带,声音沙哑,声音有变化。
当然的,尤其是喉,这一带有变化的时候更是声沙哑。
狐惑病蚀于上的这一部分,用甘草泻心汤主之。
这个方子很好使,我有试验过。
这个病初得也是状如伤寒,默默不欲饮食,恶心等类乎小柴胡汤证,这个方子也借过小柴胡汤,可是它没有柴胡,没有那么大的热。
我遇到一个女病人,上面一点儿不错,开始的时候像重感,在我来前门外住的时候,我就给它吃甘草泻心汤,吃完就好了。
我们现在临床遇到的口腔溃疡,用这个方子也好使。
有时候偏于有热的,口咽较干,可以加石膏;有时候烦得厉害,可以加生地。
大概我用这种方法治这种病,还没遇见过不好的。
甘草泻心汤,在《伤寒论》里头是胃生疾患,《伤寒论》里是这样说的,主要病因是胃虚,看这个方子的用药也是的,它用人参,有甘草干姜汤,这些都是治胃的,加人参、甘草、大枣这些甘温的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希恕经方故事(三)15、鳖甲煎丸治脾大有验鳖甲煎丸这个药现配很麻烦,以前在药店有成药。
现在大概在武昌、汉口有这种药生产,在北京也有这种药生产,但是药厂把这个方子的药味减少了,所以它就不好使了。
在杭州生产的这个药,挺好使的。
我用这个药治过肝炎的脾大,的确有效果,因为这个脾大,它是有瘀血,不能求急治,用猛攻的方法是不行的,用这种丸药就比较好。
现在一般用大黄蟄虫丸,也挺好使。
编者按:《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胡希恕》中记录有用鳖甲煎丸治肝硬化脾大的费某医案,可参看。
16、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疟疾神效《伤寒论》第147条曰:“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附《外台秘要》方,曰:“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
服一剂如神。
”这个“多寒少热”,或者“但寒不热”,都现的是柴胡证,就是这篇头一条说的那个“疟脉自弦”,不是牡疟那种情况,也不是里头有水造成的。
这个方子后头有个小注“服一剂如神”,这个确实不假。
也不光是“寒多微有热”,或者“但寒不热”,只要合乎柴胡桂枝干姜汤应用的条件的话,的确是其用如神。
北京这个地方,患疟疾的病人较少,在这儿我没有用它治过疟疾。
我有一个朋友叫张秋水,他在江西行医,他回来跟我说:“我就用这个方子治疟疾,真好使,就用这么一个方子加加减减就可以了。
”我们俩是同学,他后来在江西的一个大学当教授,当教授挣的钱也不够他花,他就给人治病,他的医术也挺好。
他说他光治疟疾就行,一天就很忙,江西那个地方得疟疾的人多得很,他没用其他的方子,就用这个柴胡桂枝干姜汤。
所以“服一剂如神”,古人也有体验,可见治疟疾时选用这个方剂最多这个方剂主要是针对什么呢身无力,胸胁满,心下这个地方觉得堵、有结滞,但是不厉害,还有一点拒按,但不像阳明病实结的那个样子,身上没有汗,光脑袋出汗,这就是有气上冲、表不解的情况。
凡此用它就可以。
吃这个药应注意,头一次吃它会发烦,烦是因为不得汗出的缘故,再吃汗就出来了,病也就好了。
这个方子,在治疟疾时,用的机会挺多。
附:郝万山讲刘渡舟用此方治疗多种病的故事刘渡舟老师在世的时候,有时候半天能看六七十个病人,老师怎么看啊,他经验多了,实际上不怎么辨病,也不怎么辨证,就对着症状来治疗,这是经验的积累。
他有三个学生给他抄方。
一个病人来了“大夫我乙肝,大三阳。
”老师说,“你口渴吗”“渴。
”“大便怎么样”“经常稀,吃得不合适就经常稀。
”“肝区痛吗”“有时候痛,有时候不痛。
”老师说:“柴胡桂枝干姜汤”。
这个学生就给他开柴胡桂枝干姜汤。
为什么因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适应证是肝胆有热,脾阳虚衰,津液不足,所以他抓住口渴,便溏。
病人不是脾阳不足吗,再抓个肝胆有湿热未尽。
好,柴胡桂枝干姜汤。
那么这个学生就在那儿开方了。
你看,几句对话用得了一分钟吗另一个病人就说了:“大夫,我慢性结肠炎,大概有二十年的历史了。
”伸出舌头来看看,舌上很干。
“你口干吗,”“口干。
”“经常拉肚子吗”“经常拉肚子。
”一摸脉,脉沉弦,“那你心情好吗”“大夫,我心情不好,经常高兴不起来。
”这不是有肝郁吗,好,柴胡桂枝干姜汤,第二个学生也给开柴胡桂枝干姜汤,因为他有三个主证呀。
再来个病人说,“大夫,我糖尿病。
”“口渴吗”“渴。
”“大便怎么样”“稍吃点凉的就拉肚子。
”脾阳虚,这个症状又有了。
“心情怎么样”“不高兴,说糖尿病是终身病,我这一辈子就要陪着这个药进棺材了,我怎么能高兴得起来。
” 好,柴胡桂枝干姜汤。
为什么三个主证全有了,口渴、便溏、肝气不舒。
老师有时候就是这样对着症状,或者有时候就对着病机这么用方,疗效好,看病也快。
17、黄连粉治浸淫疮浸淫疮不算什么大病,但是这个病很不好治,近些年在城市里少见,在乡间这个病很多,因为在卫生上有问题。
尤其是小孩子得这个病,摸完患处又摸别处,就又染上一块皮肤了,有多年不愈的病人,满脸甚至身上都有浸淫疮。
我的家乡把此病叫黄水疮,流黄水,流到哪块皮肤哪块皮肤就有疮,这个就是浸淫疮。
“浸淫疮,黄连粉主之”,我的家乡也用这个方子,把黄连做成粉,研成细末,用香油调匀,也有用棉花籽油调的,用什么油都行,黄连这味药苦燥,苦能够消炎解毒,解热毒,燥能够祛湿,就是祛这个黄水。
18、甘草粉蜜汤治顽固胃疼甘草粉蜜汤这个方子,不只能驱虫,它还能治胃疼。
它治“心下疼”,心下就是指胃。
我们遇到胃疼,不论是胃溃疡还是胃炎,胃疼痛得厉害,用这个药很好使,但这个粉(铅粉)就不要搁了,驱蛔虫才搁铅粉,我治上述普通的胃病都搁白及。
白及这味药和王不留行差不多,也是祛瘀定痛,同时止血。
假设是胃溃疡这种病且伴有潜血的情形,这个药就更好使了,就用甘草、蜜,加上白及。
不过我不是用书上这个剂量,我用的剂量会大一点,甘草一般我都用24克,最高用30克,蜜我都用45克,白及用 12 克。
制法和书上相同,把甘草和白及先用水煮,取2升,去滓,把蜜搁里头再煮,搅令和,煎如薄粥就可以用了。
我常让疼得厉害的病人一次把药全吃了,疼得不厉害的病人就分两次吃,特别是顽固的胃疼,病人吃上这个药就会好,这个你们可以试验。
但是要注意因为这个药中大量地用甘草,如果胃不疼了就停药,不然吃多了腿肿。
甘草这味药影响小便,所以利尿药里头大量地用甘草的情况很少,五苓散、猪苓汤里都没有甘草。
所以在我们用这个药的过程中,如果病人有水肿的话,甘草的药量就不要太多了。
这个药不只治疗蛔虫疼,一般的胃疼用这个药效果都很好,我是试验过了才这么说的。
编者按:在《医门传真》中有胡希恕先生的学生张景桂写的一篇文章叫《胡希恕老师治疗溃疡病的经验》,其中也谈到了用甘草粉蜜汤治胃溃疡。
他说:“如有溃疡病且大便潜血阳性时,胡希恕先生常用下方配成散剂冲服:白及12克、三七3克、川军(大黄)4克、元胡10克、乌贼鱼骨20克、甘草10克、白芍20克,上药共研为细末分为12包,日服3次,用蜂蜜水送服,胃酸多的病人可用开水送服,无三七可用云南白药1瓶代替。
如见大量柏油便或呕血,可大剂量地用白及15克、三七5克,用独参汤(凉后)调服,可收到迅速止血之效。
”《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胡希恕病位类方解》中亦言及:“甘草粉蜜汤治心腹痛有奇效,本方去铅粉,加白及10克,治溃疡病剧痛者,屡用皆验。
”前者并附有夏某案一则。
皆可供参考。
19、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治愈脑外伤出血神昏我曾治王某,女,55岁,家庭妇女。
她从汽车上坠下,住某医院一周始终昏迷呕吐,抽验骨髓结果:脑有积水且微量出血,后转另一家医院,医生认为其不能速愈,令其回家疗养。
后乃邀我往诊,她脉弦实有力,舌苔黄厚,二便不利,余如上述,与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服一剂后自能活动,食已不吐,但仍头痛晕,继服七八剂诸症尽已,无任何后遗症。
另附:在《郝万山教授〈伤寒论〉讲座》录音中,他回忆胡希恕先生的一则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验案,保留了胡希恕先生所使用的方歌一首“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也须分,半夏半升善除满,脾虚腹胀此方真”(从陈修园的方歌修改而来的),弥足可珍,介绍如下:以前我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做住院医生的时候,我管过一个病人,这个病人患的病是比较少见的病,它叫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这种病人本身的红细胞的细胞膜有生理缺陷,到了一定年龄发病的时候,这个细胞膜在血液内酸度增高时就自然破坏了,红细胞的细胞膜破坏以后,这个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就释放入血液中,就出现这种溶血性黄疸的表现。
那在什么情况下血液内的酸度会增高呢在睡眠状态下,血液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会增高,当然它的酸度就会增高。
所以这个病人第二天早晨起来,她发现自己的眼睛黄了,脸也黄了,撒出的尿像酱油汤一样,所以她就认为她是得了急性黄疸型肝炎。
她先到我们医院的急诊科来看,急诊科的医生一看说:“老太太(其实她还不到50岁),你患的是肝炎,你赶快到北京地坛医院去看。
”她就到北京地坛医院去了。
北京地坛医院的急诊科医生也是位年轻医生,他一看她有黄疸,就说你先住院吧,住院以后再给你化验。
没想到第二天化验结果出来了,她患的不是黄疸型肝炎,她的肝功能正常,她患的是溶血性黄疸,就把她诊断成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所以她又回到我们医院了。
那天晚上她到我们急诊科,遇到的又是一位年轻的大夫,大夫一看她皮肤黏膜发黄,说你别来我们这儿,我们这是普通医院,你应该去传染病医院。
她说小伙子,别害怕。
我患的不是传染性肝炎,我患的是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能不能在你们这里住院这个大夫一看是北京地坛医院的诊断,正好那天晚上我又在病房值班,所以他给我打电话,说郝老师,你看你们那里能不能收这个病人我到急诊科一看,我说好,这个病很少见,就让她在我们医院住院了。
因为她有溶血,她就有贫血,但是我们给她输血,又不能够一次输大量的血,因为给她输血之后,她是用了别人的血液,更容易引发溶血,所以每次给她输少量的血,过几天再输一次,这是一种输血的治疗方法。
然后我们用了中药治疗,也用了一些西药治疗,试图改变她体内的酸碱度。
治疗了一个阶段以后,溶血控制了,血红蛋白也上去了,她的精神也不错了。
早晨我查房的时候,她说都挺好,我说那你是不是准备出院每天我到了下午下班的时候,总要到病房巡视一遍,等我再巡视的时候,她把衣服掀起来,拍肚子,她的肚子鼓得圆圆的,她说:“郝大夫,肚子一敲梆梆响,你什么时候把我这个肚子胀再给我治治,等我肚子不胀了,我就出院了。
”我说行呀,我给你治治,早晨查房时你怎么不说呢她说早晨我的肚子不胀,上午也不胀,到了傍晚前后就会胀。
我看她有贫血,舌头胖胖的,淡淡的,舌苔厚厚的(选用厚朴的指征)。
我说你有脾虚,脾运化机能低下,所以痰湿内生,湿邪阻滞,气机不畅,因此就出现了这种肚子胀,你这是虚中夹实,我还真有办法治疗你这个虚中夹实。
她说那你给我开方子吧,治好了我的肚子胀,我就出院了。
我回去之后就开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可是那个时候厚朴这味药特别缺,如果像我们这样的年轻大夫,要是每剂方开10克厚朴,再开上7剂药,药房的老师傅就会说没有药。
所以我只能开 6 克厚朴。
生姜有些辣,所以我也考虑到这个药的口感,生姜开了3 片,半夏大概是写了10克,这是个常用量,因为我考虑到她过去患过溶血性黄疸,脾虚是明显存在的,所以用了 20克党参,甘草大概用了6克。
这个方子开出去以后,前一两天她没什么反应,到了第三天上午,早晨我去查房,她说郝大夫,你开的那个药,我已经吃上了,你开的那个药真厉害!我心里很高兴,以为疗效很好。
可她说原来每天晚上我还能吃一小碗粥,自从吃了你开的药以后,我昨天晚上连这一碗粥也吃不下了。
昨天晚上我的肚子胀得更厉害了。
我说我用方没有问题,症状怎么会加重呢我说我去问问我的老师吧。
我就拿着她的病历,拿着我开的方子,去请教胡希恕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