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康德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康德读后感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是一部对于纯粹理性哲学的批判性研究,被誉为现代哲学的里程碑之一。
在这本书中,康德试图回答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人类如何进行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以及世界是否存在一个终极真理。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对人类理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纯粹理性和判断力。
纯粹理性是人类思维的一种能力,它使我们能够理解和判断事物的本质和形式。
而判断力则是我们对经验进行理解和判断的能力。
康德认为,只有通过判断力和纯粹理性的合作,我们才能够达到对于经验的真正理解。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受到了某些条件的限制,这些条件被他称为篱笆。
康德认为,篱笆限制了我们对于真实世界的认知,使得我们只能了解到现象的表面。
康德通过分析判断力的运作过程,阐述了篱笆对于我们认识世界的影响。
《判断力批判》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先天思维形式”。
康德认为,先天思维形式是一种固有于我们意识中的结构,它们不受经验的影响而存在,并决定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方式。
这些先天思维形式包括了空间和时间的观念,以及因果关系的理解等等。
康德认为,正是这些先天思维形式使得我们能够对现象进行理解。
康德还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我们是否能够对于超验世界进行认识。
他认为,超验世界是我们无法通过经验获得的现象,它存在于我们的认识之外。
康德认为,我们无法通过经验来获得关于超验世界的知识,因为我们的认知能力受到了篱笆的限制。
然而,康德也提出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通过道义理性和自然理性的合作,我们或许可以对超验世界有所了解。
在阅读《判断力批判》后,我深受康德的思想方式和思考方式的启发。
康德的思想深刻影响了现代哲学的发展,并且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自我的认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康德通过对于纯粹理性和判断力的研究,揭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并试图寻求对于超验世界的认识。
他的思考方式和逻辑推理能力给予了我很多启示,使我对于哲学研究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判断力批判序言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序言读后感
康德这家伙,一上来就给我一种“我要开始讲大事儿了”的感觉。
他就像是一个特别严谨的建筑师,在构建一个超级复杂的哲学大厦,而这个序言呢,就像是大厦的蓝图简介。
我能感觉到康德试图把判断力这个概念单独拎出来好好说道说道,这就好比在一群小伙伴(之前的哲学概念们)里,发现有个小伙伴一直被忽视,然后他说:“这个判断力可不得了,咱得好好研究研究它。
”判断力在他的讲述里,就像是一个桥梁,连接着我们认知世界的不同部分。
之前我们可能把理性和感性分得很开,就像两个老死不相往来的邻居,但是康德说,判断力能在它们之间搭上线,让它们互通有无。
我特别喜欢他那种抽丝剥茧的劲儿。
他不是上来就给你一个干巴巴的定义,而是像个经验丰富的探险家,带着你在知识的丛林里穿梭,一会儿指给你看这个现象,一会儿又提醒你注意那个问题,然后慢慢地让你自己去领悟判断力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这也让我读得有点费劲,就像跟着一个快走的导游,我得一路小跑才能跟上他的思路。
而且,康德在序言里还透露着一种想要把整个哲学体系弄得更完美的野心。
他就像一个追求完美的艺术家,看到自己的画作(之前的哲学体系)有那么一点瑕疵,就想用判断力这个神奇的画笔来补上一笔。
这让我觉得哲学不是那种僵死的东西,而是一个不断成长、不断完善的生命体。
但是,我也得吐槽一下,康德的文字真的是有点绕。
有时候一句话我得读好几遍才能明白个大概,就像在解一团乱麻,好不容易解开一个小结,又发现后面还有更大的结等着我。
这也正是哲学的魅力所在吧,就像攀登一座高峰,虽然过程很艰难,但当你好不容易理解了一点的时候,那种成就感就像站在山顶看到了绝美的风景一样。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判断力批判》是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著的一本哲学著作。
这本书是康德在哲学领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读完《判断力批判》后,我深受启发。
康德曾说过:“一切属事物的知识都始于直觉,而先天直觉的根据是没有变更的一类体验。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直觉开始的,也是通过理性思维来加以分析和判断的。
《判断力批判》主要探讨了判断力的概念,并分析了判断力对认识的重要性。
康德认为,判断力是理性的形式,是对知识进行整合和判断的能力。
它不仅仅是对事实的描述,更是对事物真相的认知。
康德通过对判断力的批判,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理性的极限,指出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受到先天直觉和经验直觉的限制的。
康德将认识分为两个层面,即感性认识和概念认识。
感性认识是指通过感觉和直觉来获取的认识,它是最初的认识,也是判断力的基础。
概念认识是通过思维和推理来形成的认识,它是对感性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康德认为,判断力的作用就是将感性认识和概念认识进行整合和判断,从而形成对事物的全面认识。
康德还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先天直觉”和“经验直觉”。
先天直觉是指我们与生俱来的知识和认识能力,它是判断力的基础。
经验直觉是指通过感觉和直觉所获取的知识和经验,它是判断力的来源。
康德强调,判断力的发展离不开先天直觉和经验直觉的共同作用,同时也指出了我们的认识是有限的。
通过阅读《判断力批判》,我对人类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的认识是从感性直觉开始的,通过判断力进行整合和判断,最终形成对事物的理性认识。
同时,康德也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我们的认识受到先天直觉和经验直觉的限制,因此我们无法对事物的本质有绝对的认识。
总的来说,《判断力批判》是一本深奥而值得思考的哲学著作。
它让我对人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意识到了认识的局限性。
这本书对于哲学和认识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我们个人的思维和判断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判断力批判(序言)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序言)读后感这篇序言就像一个神秘的大门,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考世界。
我感觉它在跟我聊天,告诉我一些很重要的东西。
里面有好多的观点,就像星星一样在我脑袋里闪闪发光。
比如说,它让我想到我们在生活中的选择。
就像我们在课间休息的时候,会面临一个小的“判断力考验”。
是去操场跳绳呢,还是在教室里看会儿书呢?这就需要我们去判断。
如果我觉得自己精力很充沛,想活动活动,那我可能就会选择跳绳,像一只快乐的小兔子一样在操场蹦跶。
这时候,我的判断力就起作用啦。
书里的思想也让我想到我们班的小组活动。
老师让我们分组完成一个手工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判断用什么材料,怎么做才能让作品又好看又牢固。
有的小组一开始想把所有好看的材料都堆上去,结果发现作品歪歪扭扭的,不好看也不牢固。
这就是没有好好运用判断力呀。
而那些成功的小组,他们就像聪明的小工匠,仔细地思考、判断,选择合适的材料,用合适的方法,最后做出了很棒的作品。
读这个序言的时候,我还想到了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去爬山。
在山脚下的时候,有两条路可以走。
一条看起来比较平坦,另一条看起来有点陡。
我们要判断走哪条路。
如果只想着轻松,走平坦的路,可能就会错过山上一些很美的风景。
最后我们选择了有点陡的路,虽然爬山的过程有点累,但是我们看到了特别美的云海,还看到了好多可爱的小动物。
这就是判断力带给我们的惊喜。
我希望以后我能更好地运用我的判断力,就像一个小小的智者一样,在生活的道路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去发现更多的美好,收获更多的快乐。
这篇序言就像一个好朋友,在我成长的路上悄悄地告诉我这个很有用的秘密呢。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哲学著作,通过对判断力的分析和批判,探讨了人类认识、理性和判断的局限性和先验条件。
阅读这本书,我深感康德的哲学思想的深刻和独到之处,也对判断力的本质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康德对判断力的批判让我意识到,判断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能力,但同时也存在局限性和先验条件。
康德认为,人类的理性只能认识经验世界中的有限部分,而判断力的作用则是将经验世界中的有限部分进行整理和归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但是,由于人类的理性和判断力都存在先验条件,因此我们的认识和理解总是受到限制和扭曲。
这种思考方式让我意识到,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是有限的,我们需要更加谦虚和谨慎地对待知识和真理。
其次,康德对审美判断的探讨让我深感哲学的智慧和美感。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基于主观感受的,但同时也是一种理性的判断。
美不在于事物的本质和属性,而在于我们对事物的感受和体验。
这种思考方式让我意识到,美是一种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我们对于世界的感受和体验的反映。
同时,康德也强调了美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认为美是一种超越个人感受和经验的普遍必然现象。
这种思考方式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美的本质和意义。
最后,康德对判断力的探讨也让我意识到自身在思考问题和判断事物时所存在的局限和偏差。
通过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过程,我发现自己的判断往往受到个人经验和情感的影响,而忽视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全面的思考。
康德的思考方式提醒我要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避免陷入主观偏见和狭隘视野的局限。
总的来说,《判断力批判》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发性的哲学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判断力的本质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康德的哲学思想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先验条件,提醒我要更加谦虚、谨慎地对待知识和真理;同时,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美的本质和意义,培养了自己更加敏锐的审美感受力和洞察力。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判断力批判》是康德哲学三部曲中的压轴之作,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美学的著作,更是对人类认知与判断能力的深入剖析。
这部作品让我深感震撼,不仅因为它独特的哲学视角,更因为它对我个人的认知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主要探讨了审美判断力的问题。
他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方式,它不同于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而是介于两者之间。
这种判断力的特点是,它既不完全依赖于概念,也不完全依赖于经验,而是通过一种特殊的反思方式,将两者结合起来。
这种反思方式,康德称之为“判断力”。
在康德看来,审美判断是一种自由的游戏,它不受任何外在目的和规则的束缚,只是为了自身而存在。
这种自由性,让审美判断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它不仅能够超越经验和概念的限制,还能够揭示出事物的内在本质。
此外,康德还深入探讨了审美判断与道德判断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审美判断虽然是一种自由的游戏,但它并不是毫无意义的。
相反,它对于道德判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通过审美判断,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判断的本质和意义,从而更加坚定地追求道德理想。
在阅读《判断力批判》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
康德对于审美判断的独特见解,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认知方式。
我发现,自己在很多时候都受到了经验和概念的限制,无法真正看清事物的本质。
而康德所倡导的反思方式,让我意识到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即通过超越经验和概念的束缚,来更加深入地理解世界。
总的来说,《判断力批判》是一部极具深度的哲学著作。
它不仅揭示了审美判断的本质和意义,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认知方式。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深化了对康德哲学的理解,还对自己的认知方式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这种认识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锦集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锦集《判断力批判》是一本由[德]康德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00,页数:2000-06-01,特精心从网络萨德基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判断力批判》精选点评:●看不懂系列●我一直怀疑用著述的方式对理性本身进行批判是如何可能的。
即便我们不完全否定一些非理性的思想,它们是否适合著述这种表达方式也是值得质疑的。
(或者说我们通过著述也只能窥见前人思想的冰山一角?)从康德对诗歌的讨论中可以看出来康德认为语言是可以超出进行讨论描述成功经验运用的应用而暗示人们关于物自体的东西的,但又强调物自体的东西不可说而只可类比和被,那么言说和类比与被象征之间的界限呢?康德认为科学家不要天才,但我觉得科学和艺术的逻辑是一致的。
另外不知道关于简单把康德简单地想像成启蒙乐观主义者的印象是哪来的,此著中康德展现出的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恐惧和职业道德关于信仰的探讨几乎让人想起克尔凯郭尔,沃格林评价谢林的话似乎也可以适用于康德:很多事他不是想不到,但他还是顽固地不放弃将这些希望整合起来避免偏执一端的因素。
●常读常新这个翻译。
●出外我走过无聊大一●天才人文主义者的天才之作。
●终于多亏航班延误才加快了阅读进度●只看完了上卷……真的瑟瑟发抖,很多都没看明百!●完成学业也不知道在读什么(自己是脑残怪谁啊)●宗先生的很有味!●判断力批判意在将纯粹理性批判的知性和实践理性的理性链接起来,形成真正的体系.底下从自然的合目的性原理引申出了审美和崇高,再引申出了自然实际上的合目的性,即文化是一切的最高目的,道德是终极目的。
是由自然人到文化人长,进而到道德人的概念结构。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一):take notes第五节:愉快的东西使人满足,美的东西单纯地使人青睐,善的小东西受人尊敬(赞许),即被年轻人加上一种客观价值。
无理性的动物也可以感到愉快;和美却只是对人才有效,“人”指既具有动物性又具有理性的东西,不单纯作为理性的东西(例如精灵),也作为动物性的东西;善则一般只对具有理性理性的优秀人才有效。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一部重要著作,通过对人类认识能力和判断力的探讨,引发了人们对于认识论和道德哲学的深刻思考。
在读完这部著作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康德对于人类理性和道德的深刻洞察,也对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判断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于认识能力和判断力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他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而判断力则是人类理性的一种表现。
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们需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来理解和解释所接触到的事物,这种判断力不仅仅是基于经验和感觉,更是基于理性和道德的。
康德强调了理性和道德在判断力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理性和道德的引导,人们才能做出真正正确的判断。
在读完《判断力批判》后,我对于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判断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意识到自己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常常受到感觉和经验的影响,而忽视了理性和道德的引导。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会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观点的影响,很难做出真正正确的判断。
而通过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我开始意识到了理性和道德在判断力中的重要性,也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过程。
除此之外,《判断力批判》对于道德哲学的探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康德强调了道德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他认为道德不是基于个人感情和欲望的,而是基于理性和道德法则的。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受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和挑战,很难做到真正的道德行为。
而通过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我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道德行为,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做到真正的道德行为。
总的来说,《判断力批判》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思考的著作,通过对认识能力和判断力的探讨,引发了人们对于认识论和道德哲学的深刻思考。
在读完这部著作后,我对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判断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道德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相信,《判断力批判》将会对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使我成为一个更加理性和道德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口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课程论文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班级:12级
学号:201202010001
姓名:张丽凤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康德是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与柏拉图、奥古斯丁并称为三大“永不休止的哲学奠基人”。
康德的研究涉及伦理学、神学、宇宙哲学、美学、逻辑学、和知识理论等广泛领域,其中,三大批判著作───《纯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是全部哲学著述中意义最为特殊和重大的巨著,改变了整个西方哲学前进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三大批判”分别探讨“知”、“意”、“情”三种基本能力,而这三种能力对应的目标是“真”、“善”、“美”三大领域,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研究了愉快及不愉快的情感能力即判断力,而判断力介于知性和理性之间,可以把两者联系起来了于是就要对判断力加以批判研究。
判断力,就是在认识能力中一个居于知性和理性之间的中间环节,又是一种先天的立法能力。
将特殊置于普遍之下的能力即为一般判断力,假如给予了特殊,判断力只能去寻求普遍了,此时,判断力就是反思性的。
审美判断力就是反思性的。
判断力在自己的主观思考中有自己的一个对于自然可能性的先天原则,它不是借此向自然颁布规律,而是反思自然,从而为自己颁布规律,就是说,并不是我们规定自然是什么样的,而是规定我们自己心中的自然是什么样的。
反思性判断只能作为规律自己给自己,不能从别人那儿拿来,也不能颁布给自然。
接下来讲审美判断力,它的特殊性在于是按照规则而非概念对某物做出判断。
当我们看某一客观物时,当对象的表象也就是其外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样子的同时能直接与我们愉快的情感相结合时,这个表象本身就是审美对象。
就是说,观察客体的表象后,我们给出了自己先天的看法、判断,这些看法判断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愉快的感受,那么这个判断就是对客体的审美判断。
这时,我们就称该对象为美,称凭借这样一种愉快而做出的判断的能力为鉴赏。
我们分辨某物是美是丑,是通过想象力把一个表象与他的主体包括我们当时的情感(无论是愉快还是不愉快)联系起来,而我们谈的审美判断就是一种感性,通过感性来审美,而不是通过认识能力来审美。
就是说,你看到一个物体时,不是将它看成什么,而是从它呈现在你面前的样子看,是否愉悦了你的心情,若是你愉快了,那么这个物体就是美的。
《判断力批判》认为,人的情感在本质上是想像力、知性、和表现力和谐的产物。
情感的对象既不是现象,也不是本体,而是美。
美的形态是现象的,却不是认识。
美的本质是本体的,但不是道德、信仰。
情感与美完全独立。
作为主体功能的理性,在现象界中呈现为认识过程中的价值判断,在本体界中还原为人的实践行为的文化自由本质,而在审美界中,理性则表现为以自由为本质、以现象为形态并基于想像力的理念。
康德说:“想像力的这一类表象叫理念,部分是由于它们至少追求超越经验界限的某些事物去寻求接近理性概念的表象,给予这些理性概念以客观现实性的外貌,另一方面,并且主要的是因为对于它们作为内在的诸直观没有概念能完全切合着它们。
”这就是说,在审美中,理念以自由为本质,使审美成为一种主体的文化活动。
《判断力批判》认为,审美是具体的,一般可分为“优美感”和“崇高感”二类,并且审美意识还以艺术作品的方式过得物化。
这样理念在不同的审美形式中有着相对独特的具体功能。
康德把主体“情感”对客体纯形式的观照称为“优美感”。
“优美感”集中表现了康德对
审美的四大规定,即审美四契机:第一契机是鉴赏判断按照至来看的契机,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厉害观念的愉快感和不愉快感对某一对象或是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
第二契机是鉴赏判断按照量来看的契机,美是无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东西。
第三契机是鉴赏判断按照在它们里面观察到的目的的关系来看的契机,美是一个对象的合目的性形式,如果这形式是没有一个目的的表象而在对象身上被知觉到的话。
第四契机是鉴赏判断按照对对象的愉悦的模态来看的契机,美是那不依赖概念而被认为做一个必然的愉快的对象。
在优美感中,理念起着一种质的规范作用。
“优美感“本质上是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审视,是对人作为主体建构自然对象、展示“存在”意义的确证。
审美判断力的合目的性、想像力、由特殊找寻普遍及其只与对象形式联系的特征使其在展开的判断中生成了审美过程。
而美的本质就居于审美过程之中。
康德正是在作为美的根源───审美判断力生成的审美过程从质、量、关系、模态、四个方面厘定美的本质:
1.判断的质方面
美是一个主体的情感过程。
但这个过程的情感性质既不同于具体欲望满足所产生的纯感性愉快,也不同于道德行为引起的纯理性愉快。
纯感性愉快和纯理性愉快都与对象的实存有关,关涉对象的具体内容。
这两种愉快都在各自同化对象、使对象失去独立存在意义中实现。
换个角度看,情感关涉内容必受到内容的限制,因而纯感性和纯理性的愉快都具有功利成分,也都是有限的,不自由的。
而在美中,判断只涉及判断对象的形式,这形式又契合着判断的目的,所引起的情感愉悦始终观照着形式自身,对象形式在鉴赏过程中处于自足的位置上,拥有独立的价值。
由于只涉及对象形式而远离内容,美产生的情感自然不会受到实存的影响、内容的限定。
所以这种情感是自由的。
2.判断的量方面
美作为判断功能的实现,其判断是单称的。
判断客体与判断主体的关联不以概念为中介却孕纳着普遍性。
这是因为一般单称判断的对象是先于判断的实存,只有主体在同化它时引起主体反应后才能对它的性质下判断。
显然在一般单称判断过程中,主体反应在前,判断在后,判断结果仅对判断个体有效。
美则是先有了判断,然后才在判断过程中生成了被判断的对象───形式和主体反应───情感。
美的判断在先,快感在后,对象与情感的单称性蕴寓着判断的先验性,表达着判断力在想象力作用下产生的形式符合由想像力与知性能力之间的和谐所建构的普遍性。
3.判断的关系方面
在一般的判断过程中,判断对主体的满足总具有直接而明确的目的。
但美既与实用、欲望、伦理、实践无关,又无明晰的概念逻辑,从而也就无任何特定目的无涉,仅仅是想像力与知性能力趋于一定的和谐自由才使美具有了某种合目的的性质。
这种合目的性是“没有目的的目的性,只要我们并不把这个形式的原因归于意志,而只有通过溯源到意志,使它的可能性的解释对我们是可理解的,并且我们对于它的可能性并不总是要从理性的观点去认定它。
我们至少可以依据形式,察觉到一种合目的性,而并不去把它归诸某种目的”。
4.判断的模态方面
美体现着合目的性,具有普遍的有效性。
所以美不仅是感性现实的,也是本体必然的。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所产生的愉快是必然的,但这种必然性不是一个理论的客观的必然性,而是一种主观的必然性。
因为审美判断的必然性不是从一定的概念引伸出来的,而是“一切人对于一个判断的赞同的必然性”。
康德指出,审美判断的必然性是以先天的“共通感”为前提和条件的。
共通感是“一种情感的普遍传达性”,它是我们设想的一种理想规范,否则人与人之间就不能产生共同的美感,审美判断就不可能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通过以上四个主体契机方面的考察,康德确信:①美不涉及对象的内容并与功利性质无关。
美不是实践。
②美是单称判断,不涉及概念。
美不是认识。
③美不涉及明确概念和目的,却
使对象的形式暗合着主体的心意活动。
美无目的而又合目的。
④美是一种具有合目的普遍性和传达有效性的观照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