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秘书制度
9.1第九章_辽金元的秘..

辽代的秘书官员,常见的有: 令史——掌文书案牍之事。中书省所设令史由进 士担任,文官及武官都有,朝廷中枢机关的令史 可参与朝迁册封等大典,地位比唐宋提高。
译史——州以上官府中从事笔译公文的吏员。因
辽境内民族众多,公文需以多种文字拟制,故此 职甚为普遍。辽道宗太康九年(公元1083年), 将译史分为多种等级。
第七章 辽金元的秘书工作
主要容:
一、辽朝的秘书工作 二、金朝的秘书工作 三、元朝的秘书机构和官职 四、元朝的文书档案工作
辽、金、元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
立的地方或全国性政权。 少数民族秘书工作既带有原有的痕迹,又糅合 唐、宋的一些经验,表现出两者混合的特点。 其秘书工作的水平从总体而言没有超越唐、宋, 但在某些方面有所创造。 所以,我国历史上秘书工作的经验是各民族共 同积累起来的,辽、金、元时期是我国秘书工 作的融合时期。
翰林兼国史院 蒙古翰林院 八府宰相
(二)元朝的秘书官职
蒙古族依仗武力夺取政权,因而对武将给以厚遇,元 朝立国,建立各级官府后,武将纷纷被任用为各级各 类政府机构的主要官员。 这些武将大都是蒙古人、色目人,他们多数不通文墨, 不谙政事,一系列行政事务,如赋税、刑狱、词讼、 诠选、造作、户籍等,他们都无力处理,于是,只得 依赖于有文化的汉人。 “国家故事,以蒙古、色目不谙政事,必以汉人佐 之”,即任用汉人为秘书吏员,佐主官理政。这样, 导致各级官衙由官、吏员和见习吏员三部分组成。根 据他们的职责可归纳为如下几类:
野史亭
三、元朝的秘书机构和官职
(一)元朝的秘书机构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军事强国,公元13世纪, 蒙古族先后攻灭了西夏、金和南宋,统一了中国, 其疆域最为辽阔,境内民族众多。它的中央机构既 承袭剪朝,又有所变化。由于疆域辽阔,地广人众, 实行宋代的三省制不便于迅速处理政务,于是,元 初只设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中枢,下依尚书省编 制,设六部,同时,设枢密院掌军务和机密事宜, 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中央政府的秘书中枢也在中书 省内。
中国古代的秘书制度

中国古代的秘书制度汉语言文学1班 18101220 周姝含学习《秘书实务》已有大半学期,对于之前相对陌生,只算得上了解片面的秘书的含义以及秘书机构的基本职能也逐渐开始有了相对的了解。
秘书目前在我国仍然是一种职务的名称,对于“秘书”的范围有两种不同层次的理解。
“狭义的秘书“指有秘书头衔的职业秘书。
包括在党政机关或国有单位中列入正规编制、由组织人事部门正式下文件任命的秘书,以及名营企业或个人通过聘用合同录用的秘书。
”广义的秘书“就是通常所说的”秘书工作人员“,除了职务秘书外,还包括那些虽无秘书头衔但实际上从事秘书工作的人。
从秘书职位的角度来看,秘书职位经历了从官职向社会职业转变的过程。
当今社会的秘书,在本质上是领导人工作的助手,既不能缺位无所作为,也不能越权胡作非为。
今天我主要谈论的是有关于中国的古代秘书制度。
我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封建思想文化的古国,在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封建制度下,皇帝的地位是不可动摇不可威胁的,任何职位官员都是为皇帝一人服务的,秘书也不列外。
秘书这一职位起源于炎黄,殷商时期,由于当时社会的特殊性,社会组织、领导者需要辅助人员,与此同时文字信息的使用量扩大,秘书这一职务就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到了原始社会后期,黄帝设立“六相”,以仓颉为史官,尧舜时期设百揆、秩宗、纳言等官职兼秘书工作,当时的秘书工作范围不广,一人负责多事,分工不明,但已脱离萌芽状态,有一定雏形。
之后夏朝建立,各项制度开始逐渐完善,秘书产生,被称为太史令、左右史、秩宗。
殷商时期,巫史合一,称为“史巫”,负责占卜、传达王命、保管文书,但到了西周时代,巫史分离,史官担任秘书工作。
春秋时期发生了大变革,社会动荡,秘书对内参与国王决策、起草文书、宣布命令;对外接访、信件,此时的秘书分工明确、职责重大、地位上升、可以参政。
秦代的秘书已经是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了。
到了汉代,秘书的地位空前上升,身兼多职,尚书台掌管奏章、参与决策;主薄、书佐为中下层秘书,保管文书、写公文。
秘书工作经验融合时期——辽、金、元

置翰林学士院,负责拟制诏命,学士品级提高。
地方府、州、县各级官衙内设有判官、掌书记、主簿、孔目等秘书官职。 后为了行文方便,规定判官金的秘书工作
(一)秘书机构和人员
金代有名目众多的低级秘书人员:
职
务
职
能
知事
都元帅府、大宗正府、司农司等官署中掌付事勾稽、省署公文、总录 诸案的首领官。
管印章。
典吏,从中书省到司、县官衙内普遍设置,是地位 最低的吏员,负责公文档案的收发、启拆、保管事宜。
三、秘书吏员的来源
(二)地方官衙中秘书吏员的来源
1.元朝地方官衙中的秘书吏员主要来自见习吏员。
贴书、写发听从吏指挥,从事文书抄写、记录、起草等,逐 渐熟悉吏业和官场风俗。他们依附于吏员,和吏员结成隶属关系。 贴书、写发任满五年,没有过错,就可“转正”为县、司吏 员,任县、司吏员十年,再无过错,可再升为府、州吏员。 2.从民间直接选用。由有声望的老者和上户人家采纳众议, 推举德才兼备的“白身”(即平民)直接充任司、县司吏。
一、辽代的秘书工作
(一)秘书机构和人员
北面官中设有大林牙院,掌文翰,是皇帝的秘书机构,置有都林牙、林牙 承旨、林牙、左右林牙等官员,负责拟制、颁布诏书等事务。 令史,掌文书案牍之事。中书省所设令史由进士担任,文官及武官都有, 朝廷中枢机关的令史可参与朝廷册封等大典,地位较唐宋有所提高。 译史,州以上官府中从事笔译公文的吏员,因辽境内民族众多,公文需以
二、金的秘书工作
(一)秘书机构和人员
金代官制,初期只有女真族原有的简单称号,至熙宗时沿用辽、宋旧制。 中央设有尚书省(但不设中书、门下两省)总揽政务,长官为尚书令,下 有左、右丞相,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 金初,设有元帅府,掌管军政,后改称枢密院,除有都事主管秘书工作外, 还设有奏事官,负责承受圣旨、奏事、省院议事等,是皇帝的亲信秘书。
20《中国秘书史》 (6)

第三节 元朝的文书档案工作
第三节 元朝的文书档案工作
一、文书工作制度 照刷、磨勘制度 朱销文簿制度 翻译缮写制度 公文署押制度 当面交卷制度 催办制度 周年交案制度 印章的制作、保管、使用 公文传递制度
第三节 元朝的文书档案工作
二、公文文体 皇帝和皇后、太子颁下的文书,沿用前代的诏书 宣命、敕牒、懿旨、令旨 皇帝颁下的文书统称为圣旨 臣下上呈皇帝、太子的文书沿用前代的奏、启等 各级官府的下行文有答付,今故牒、指挥等;上行文有
呈Hale Waihona Puke 申、牒上、牒呈上等;平行文有咨、平牒等 三、档案工作
架阁库 实录院、国史院
思考题:
1.简述辽朝秘书机构设置的特点。 2.简述金朝的“急递铺”制度。 3.简述元朝的中枢秘书机构及其职能。 4.综述元朝的“吏治”问题的产生及其影响。 5.试分析多民族文化融合对秘书工作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金朝的秘书工作 (一)秘书机构和人员
中央设有尚书省,总揽政务,长官为尚书令 元帅府,掌管军政,后改称枢密院 奏事官 翰林学士院,负责拟制诏命 地方府、州、县各级官衙内设有判官、掌书记、主簿、 孔目等秘书官职
第一节 辽金的秘书工作
低级秘书:知事、书写、都目、吏目、典吏、书吏、 抄事、司吏、主文、贴书、知印 (二)文书档案工作
《中国秘书史》
第七章 辽金元的秘书工作
知识点:
1.辽、金、元时期的秘书工作体现了多民族秘书工作经验相 互混合的特点 2.各级秘书机构中都配有通晓多种民族语言的秘书官吏 3.辽代秘书机构分为南北两套系统 4.金代创立了快速传递文书的急递铺制度 5.元代在秘书官吏的选拔、文书档案工作制度和文书传递制 度方面为后代提供了宝贵经验
第一种,大批弃学少年为见习吏员 第二种,由吏员的子弟充任 第三种,由被开除的吏员充任 (二)地方官衙中秘书吏员的来源 主要来自见习吏员 另一种来源是从民间直接选用 (三)中央政府秘书吏员的来源 “岁贡” 职官任吏员
元朝制度【合集】(1)

元朝秘书制度 (1)元朝中央制度 (4)元朝的兵役制度 (8)元朝军事领导体制 (10)元朝秘书制度一、元朝概况元朝,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这个王朝的地域空前的广阔,这个王朝的官僚制度也十分的庞大,从元朝始,省这个行政制度开始实行,日后愈趋完善。
元朝依旧是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从地方到中央,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秘书制度。
这个彪悍的民族统治中原后,依旧采用了中原的文化统治着天下,毕竟,文化落后的民族要去统治文化先进的民族,这个统治者民族本身也必将被被统治者民族的先进文化所折服。
对封建王朝中秘书与秘书制度的理解封建王朝是一个家天下的形式,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莫非王朝。
”天下的一切都属于皇家,一切统治皆为维护统治者利益,一切制度都为更好的维护封建王朝本身而设置。
所有国家机构的设置、法律的设置都是为了将强者的利益变成一种普通民众必须所遵守的义务,此为名正则言顺。
在封建家天下的时代,皇帝是最高长官。
其余大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应是皇帝的秘书。
元朝也是不一例外的的。
如果现当代秘书的主要职能为辅助决策、处理信息、协调关系、办理事务此四大职能,那么封建国家的大臣们早就已经围绕着皇帝完成这一目标。
从初级秘书、中级秘书、高级秘书来排序,皇帝身边的秘书可以是宦官,主要负责皇帝的衣食住行;九卿,为皇帝办理朝政,保证城邦安全;三公,为国家大计策谋。
这三种在后来历代王朝中不断的演变,但以皇权为中心的利益大致一样。
皇帝身边的秘书们都履行着这种义务。
元朝的秘书制度及官职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蒙古大国是一个善战好战的民族。
忽必烈灭宋后,建立元,领土北至蒙古、西西伯利亚,南至南海、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部,东北至外兴安岭。
鄂霍次克海,总面积约1200万平方千米,为有史以来的第一帝国。
面对如此庞大的王朝地域,元朝在以往王朝的政治制度上,增添了新的制度。
元朝的中央一级机构,主要由中书省(总政务)、枢密院和御史台。
中国秘书简史第六章 辽金元时期的秘书工作

6
一、辽国的秘书工作 (三)辽国的文书档案工作 辽国的文书档案工作相当落后,在它二百多年 的历史中,文书档案工作简略,史料很少,迄今已 无法窥其全貌。但从一些零星的记载中,可以看出 辽国统治者学习宋王朝文书档案工作的努力。
7
二、金国的秘书工作 金自完颜阿骨打建国至海陵王正隆元年(11 56年),官制发生了三次重大变化,每一次官制 的变革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秘书工作的发展。第一 次是阿骨打把部落联盟直接改造为国家机构。金朝 官制的第二次改革是熙宗天会十三年(1135年 ),废除中央勃极烈制,全面采用汉官制度,第三 次改革是海陵王正隆元年(1156年),废中书 、门下二省,确立尚书省为皇帝之下唯一最高辅政 机构。
9
二、金国的秘书工作 ( 一) 金国中央机构的秘书工作 金国立国之初, 官制简略, 官号也只有女真 族原有的一些简单称号。女真族首领乌古( 1 0 2 1 —1 0 7 2 ) 时开始设官。官长都称为勃 极烈, 即管理众人之意。金熙宗时, 废置所有原 女真族原始官号, 仿辽、 宋体制, 中央政府设尚 书省总揽政务, 最高长官为尚书令, 下有左右丞 相、 左右尚书丞、 参政知事、 都事等官员。
第六章
本章知识要点
辽金拔; 辽、金的秘书工作; 元朝的驿传。 重点:公文传递等制度。 难点:元朝的照刷磨勘、朱销文薄制度。
1
第一节
辽金的秘书工作
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 国,境域主要在现东北地区,南境至今天津、河北 霸县、山西雁门关一线,与北宋接壤。1125年 为金朝所灭。后来辽皇族耶律大石率部西去,重建 辽朝,史称“西辽”,1218年,西辽在蒙古大 军的进攻下最后灭亡。
8
二、金国的秘书工作 第一, 女真族与契丹族社会经验、 文化水平 不相上下, 都处于向封建社会转化的过程中, 金 灭辽后, 不仅吸收了辽代秘书工作的经验, 还更 多地仿照了唐、 宋制度, 从两个方面吸取经验, 其发展速度自然较快。 第二, 金的南部边界直达淮河、 秦岭, 比辽 更深入中原地区 第三, 金兵曾攻陷北宋都城汴京, 将宋王朝 中央收藏的大量文书档案悉数掠取, 这些文书档 案为他们提供了宋代成熟的秘书工作经验
浅析古代秘书制度的演变过程

浅析古代秘书制度的演变过程浅析古代秘书制度的演变过程摘要:对古代秘书制度的演变过程进行简单的阐述,分析奴隶制度时期、封建社会时期等秘书工作的发展进步,并总结历代秘书工作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古代秘书秘书制度演变中华民族经历了忐忑不平、跌宕起伏的几千年,秘书工作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已然也存在了几千年,其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进步着。
迄今为止,我国秘书制度经历了从产生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近代社会再到新中国这样几个发展时期。
在发展过程中,我国秘书制度一方面体现出渐进变革的“路径依赖”性,对部分制度做了继承;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激进变革的“革命性”,对部分制度做了发展。
①就这样,我国秘书制度在继承与发展之间逐步完善。
现在有关现代社会的秘书的定义尚存众多争议,我较倾向于陈合宜教授的观点,即“秘书是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团体或个人提供辅助管理、综合服务的人员。
”②然而,古代的秘书又与现代的秘书工作又有所不同。
经过综合分析,古代的秘书工作制度包括文书档案工作制度、历代公文文体、信访制度、社会调查制度等。
因此,秘书制度的演变对于现代了解秘书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一、古代秘书制度的起源与秘书制度的奴隶社会时期人类秘书工作产生有两个必要的社会条件:一是有了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即我们所说的社会权力机构;二是有了文字和公务文书。
③而这些条件在国家形成以前就已经具备了,也就是说,人类秘书工作在国家形成以前就产生了。
不过,秘书工作起源于何时,经分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认为起源于远古的黄帝时代,一种认为起源于夏代的奴隶社会。
对于第一种说法,《汉书古今人表》记载了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帮助黄帝记载国家大事,④证明仓颉做的工作正是秘书的工作;对于第二种说法,正是因为文字起源于夏代时期,而随着阶级压迫的产生,阶级统治应运而生,社会权力机构就此出现,秘书工作从一产生器就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⑤因此秘书工作产生的两个必要的社会条件同时拥有,使得夏朝成为我国秘书工作的滥觞。
秘书历史:古代秘书选拔制度

我国秘书⼯作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中历代选拔秘书的经验尤为可贵,对今天培养和任⽤秘书⼈员有借鉴作⽤。
兹将散见于史籍的这⽅⾯记载搜集、整理,作扼要介绍。
秦代是我国第⼀个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选⽤秘书的主要特点是世代相袭。
当时以承办⽂书为主要业务的秘书⼈员称"史"。
这是⼀种专门职业,世代相袭。
其后代⾃幼就被送⼊专门的学校学习,这是最早的培养秘书⼈员的专门学校。
秦律规定,凡⾮史之⼦不得混⼊这类学校,违者治罪。
同时,凡犯过罪的⼈也不能担任⽂书⼯作。
汉代,中央集权的统⼀封建王朝已趋于巩固,选⽤秘书⼈员已着重于业务能⼒。
当时,中央政府机构尚书台和御史府任⽤秘书,需经过严格的考试。
《汉书·艺⽂志》和《说⽂解字》卷⼗五引《尉律》中均有记载。
这些部门的秘书,年龄须在17岁以上,要能背诵书九千字以上,并考其⼤篆、⼩篆、刻符、⾍书、摹印、署书、书、⾪书等⼋种字体。
每年年底,先在郡⼀级考试,合格者由郡守移送于京城,再经太史⾯试,取其中优秀者派⾄尚书台和御史府任尚书令史,掌写⽂书。
尚书台中为朝廷起草公⽂的尚书侍郎,要求更⾼,除注重其⽂采外,还很重视实际⼯作的锻炼。
初⼊台时只能任尚书郎中,为见习官员,满⼀年后升为尚书郎,协助诗郎办理⽂书事务,三年后才能任尚书传郎(事见《东汉会要·诏令》)。
魏晋南北朝时,秘书写作已发展为⼀门专业性很强的技艺。
统治者在选⽤秘书时已要求其精于业务,以提⾼⽂书⼯作的质量和使⽂书卷⾯字迹美观。
当时,⼠⼈中出现了⽂、笔之分。
⽂即⽂章诗赋,须有情辞声韵。
笔即公⽂,不须有韵,也不必具有⽂采,只须直⾔,着眼于叙事达意,施于实⽤。
凡表、奏、书、檄等公⽂皆称笔,它有⼀定的格式,多为四字⼀句。
能写⽂章诗赋的⼠⼈不⼀定能拟写公⽂。
为此,产⽣了许多专以拟写章、表、书、奏的⼈才。
统治者都竞相招纳、礼聘他们担任秘书。
如陈琳、阮路被曹操所聘⽤。
曹丕赞誉他们为“章表书记,令之隽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朝秘书制度一、元朝概况元朝,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这个王朝的地域空前的广阔,这个王朝的官僚制度也十分的庞大,从元朝始,省这个行政制度开始实行,日后愈趋完善。
元朝依旧是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从地方到中央,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秘书制度。
这个彪悍的民族统治中原后,依旧采用了中原的文化统治着天下,毕竟,文化落后的民族要去统治文化先进的民族,这个统治者民族本身也必将被被统治者民族的先进文化所折服。
二、对封建王朝中秘书与秘书制度的理解封建王朝是一个家天下的形式,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莫非王朝。
”天下的一切都属于皇家,一切统治皆为维护统治者利益,一切制度都为更好的维护封建王朝本身而设置。
所有国家机构的设置、法律的设置都是为了将强者的利益变成一种普通民众必须所遵守的义务,此为名正则言顺。
在封建家天下的时代,皇帝是最高长官。
其余大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应是皇帝的秘书。
元朝也是不一例外的的。
如果现当代秘书的主要职能为辅助决策、处理信息、协调关系、办理事务此四大职能,那么封建国家的大臣们早就已经围绕着皇帝完成这一目标。
从初级秘书、中级秘书、高级秘书来排序,皇帝身边的秘书可以是宦官,主要负责皇帝的衣食住行;九卿,为皇帝办理朝政,保证城邦安全;三公,为国家大计策谋。
这三种在后来历代王朝中不断的演变,但以皇权为中心的利益大致一样。
皇帝身边的秘书们都履行着这种义务。
三、元朝的秘书制度及官职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蒙古大国是一个善战好战的民族。
忽必烈灭宋后,建立元,领土北至蒙古、西西伯利亚,南至南海、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部,东北至外兴安岭。
鄂霍次克海,总面积约1200万平方千米,为有史以来的第一帝国。
面对如此庞大的王朝地域,元朝在以往王朝的政治制度上,增添了新的制度。
元朝的中央一级机构,主要由中书省(总政务)、枢密院和御史台。
中书省下分左三部:吏部、礼部、户部;右三步:兵部、刑部、工部。
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为中书令,由皇太子担任;设左右丞相各一名(右丞相居上),参知政事二名。
自中书省令至参知政事均为宰执。
中书省领左、右三部,各设尚书三员,侍郎二名。
至元九年,撤掉尚书省,归并为中书省。
在地方,开始施行行中书省。
忽必烈建元朝后,正式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
不久,又沿用前朝旧例,频繁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
如中统和至元前期的陕西四川行省、河东行省、北京行省、山东行省、西夏中兴行省、南京河南府等路行省、云南行省、平宋战争前后的荆湖行省、江淮行省等。
其中,设立于至元十年(127年)的云南行省等,已带有地方最高官府的色彩。
就是说,这一阶段的行省已显现朝廷派出机构与地方最高官府的两重性端倪。
元朝行省最初只是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到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后期,始基本定型,转变为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
但即使在行省完全定型并地方化之后,它仍然带有中央派出机构、或者说是中书省分支机构的性质。
元朝秘书有:知秘书监事、行秘书监事、秘书卿、秘书监、秘书太监、秘书少监、秘书监丞、经历、提控案牍、知事、典簿、管勾、令史、译史、回回令史、知印、怯里马赤、奏差、典书、典吏。
元秘书监设于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
据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云:“元起朔漠,未遑文事,太宗八年,始用耶律楚材言,立经籍所于平阳,编集经史。
世祖至元四年,徙置京师,改名弘文院。
九年置秘书监,掌历代图籍,并阴阳禁书。
元政府武力统一全国后,为巩固统治,稳固政权,开始由武功转向文治。
重视图书事业便是元代文治的一个重要内容。
元政权建立后,先后设立了一批修书和藏书机构,如编修所、经籍所、秘书监等,负责编修和保管利用图书。
秘书监是元代中央政府最主要的藏书机构,无论就其收书的范围还是藏书的种类和数量,都在全国首屈一指,可称得上是元代的“皇家图书馆”。
秘书监,秩正三品,设卿、太监、少监、监丞、典簿、令史、知印、奏差、译史、通事、典书、典吏等。
下属官员主要有著作郎、著作佐郎、秘书郎、校书郎、辨验书画直长等。
秘书监的主要职能是“掌历代图籍,并阴阳禁书”,是掌管图书收藏的机构,同时兼领天文历数的部分职务。
四、元朝秘书考核制度科举制度在元朝曾一度废除,在比较重视武的元朝,文人曾地位大降。
元朝科举的最初尝试是在窝阔台汗时期,"太宗始取中原,中书令耶律楚材请用儒术选士,从之"。
窝阔台汗九年(1237年)八月,下诏命断事官术忽德与山西东路课税所长官刘中,"历诸路考试。
以论及经义、词赋分为三科,作三日程,专治一科,能兼者听,但不以失文义为中选。
其中选者,复其赋役,令与各处长官同署公事"(《元史》卷81《选举志》一,第2017页)。
诏令中所说的"复其赋役",指的是"其中选儒生,若有种田者纳地税,买卖者出纳商税,开张门面营运者依例供差发除外,其余差发并行蠲免"。
凡中选的儒生,"与各住达噜噶齐管民官一同商量公事勾当着。
随后依照先降条例开辟举场,精选入仕,续听朝命"(《选试儒人免差》,《庙学典礼》卷1)。
诸路考试,均于次年(戊戍年)举行,故称戊戍选试。
按照他们原来的打算,此后准备再辟举场精选入仕。
这说明戊戍选试确实是科举取士的步骤之一。
但后来"当世或以为非便,事复中止"。
由中书省主持对包括秘书官吏在内的全国官吏的考核,地方道、府、州、县的秘书官吏,每人都发给一份统一印制的表格,称"历子",由本人填写姓名、出身、简历、功过、德能表现,即自我鉴定,然后交上级审查。
规定朝廷百司的秘书官吏每30个月考核一次,地方官府内的秘书官吏每20个月考核一次,考核及格,即可升职,不及格者就卸职。
这种考核方法以年资为主要依据,使秘书官吏但求无过,不求进取,只图熬到年资合格,就可升迁。
这种考核方法弊端显著,因此,元朝秘书官吏的素质普遍不佳。
五、元朝著名的秘书虞集(1272—1348),字伯生,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南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
虞集以文章享誉元朝,被称为“当代之巨擘”,号称一代文宗,一时朝廷制作,以及公卿大臣碑文行状,多出其手。
延祐元年(1314),四十三岁的虞集被任命为太常博士。
太常礼仪院(由太常寺改名并升格为正二品机构)的负责人拜住。
推崇儒学,尊重儒士。
泰定帝也孙铁木耳即位后,恢复经筵制度,虞集被任命为国子司业,主要工作是为泰定帝讲授汉文经典。
泰定二年(1325),虞集自国子司业迁任秘书少监,四年,又拜翰林直学士奉仪大夫知制诏同修国史,但仍以前职兼任经筵官。
致和元年(1328),虞集又兼任国子祭酒。
同年七月,泰定帝在上都病逝。
八月,留守大都的元武宗亲信燕铁木儿发动兵变,迎立武宗次子图帖睦儿为帝。
九月,图帖睦儿在大都即位,是为元文宗。
元文宗的即位诏书是虞集起草的。
文宗做藩王时,就已知道虞集的大名,即位后,命虞集仍兼经筵官。
虞集以“先世坟墓在吴越者,岁久湮没,乞一郡自便”。
文宗婉言相劝说:“你的才能做什么都可以,只是如今不可离开朝廷。
”坚决不放他去地方上做官。
第二年(1329)二月,文宗在大都建立奎章阁学士院,虞集被任命为奎章阁侍书学士。
奎章阁学士院为正二品机构,侍书学士上面虽然还有大学士,但虞集明显受到重用,这也是他得到的最高职位。
此时虞集已年近六十岁。
天历二年(1329)八月,文宗迎和世(王十束)(元明宗)于旺忽察之地(今河北张北北),几天后元明宗暴崩。
文宗立即返回上都,再次即位。
虞集赶赴上都,奉命撰写即位诏书。
补充资料:疆域广阔:蒙元统一后的疆域是:北到北冰洋沿岸(包括西伯利亚大部),南到南海诸岛,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中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鄂霍次克海,全国划分为由中书省所直接管辖的首都附近的腹里地区(即今河北、山东、山西及内蒙古部分地区)、由宣政院(初名总制院)所管辖的吐蕃地区(今西藏),以及10个行中书省(分别为陕西、辽阳、甘肃、河南、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江西、岭北行中书省)。
这里所讲元朝的疆域,是指元朝直辖地区,不包括后来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又译伊儿)汗国(当时为成吉思汗的是个儿子占领一共四个国家,他们之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帝王,由于民族的不同以及时间、地域的变迁日后也就不怎么互相往来,所以并不包括在1400完平方公里之内)。
史载,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史称汉唐为盛,但“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平章政事:平章政事(四人) 从一品中书省(中央)行中书省(地方) 平章从一品至元二十三年(1286),铨定省、台、院、部官,罢各行省所设丞相,只置平章政事为最高长官,以与都省相区别。
后来,部分地大事繁的行省许设丞相。
延佑七年(1320),复罢各行省丞相,已置者皆降为平章政事。
泰定(1324~1328)以后,某些行省又设丞相,视需要及任职者的地位而定。
各行省一般置平章政事两员(从一品),右丞、左丞各一员(正二品),参知政事两员(从二品),其品秩与都省官同;左司、右司合为一,置郎中、员外郎、都事,品秩皆低于都省。
元末,有些行省还增置“添设”平章、右丞、左丞、参政等官。
主管:行省掌管辖境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国重事,统领路、府、州、县。
郑雪微黄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