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与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观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道教题材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道教题材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道教题材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中道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在中国文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自古以来,道教的影响渗透到了中国人的生活中,而在现代文学中,道教题材也得到了广泛的探讨和表达。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来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道教题材。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道教题材常常与人生哲学相结合。

道教强调追求自然、宇宙和谐,以及个体的身心灵的和谐。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许多作品以道教的思想为基础,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通过对社会的批判和对自己内心的反思,最终选择了道教式的自由和解脱。

这种对于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使得道教题材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道教题材也常常与自然景观相结合。

道教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自然的真、善、美。

在中国的山水诗中,道教的影响尤为明显。

例如,现代作家郭沫若的《神女》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道教信仰的表达,展现了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这种将道教思想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传递了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追求。

此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道教题材还常常与人性的探索相结合。

道教强调修身养性,追求人性的纯粹和完善。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些作品通过对人性的探索,展现了道教的思想内涵。

例如,余华的《活着》中,通过对主人公福贵一生的追踪,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困境中如何通过修身养性来面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这种将道教思想与人性探索相结合的方式,使得作品更具有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

最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道教题材也常常与现实社会问题相结合。

道教强调追求社会和谐,反对权力和利益的腐败。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些作品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对道教思想的借鉴,呈现了一种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中,通过对乡村社会的描绘和对道教信仰的表达,展现了一种对权力腐败的批判和对社会和谐的追求。

道家文化对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渗透——从郁达夫的“放达”到“隐逸”看浪漫主义“个人抒情”到“田

道家文化对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渗透——从郁达夫的“放达”到“隐逸”看浪漫主义“个人抒情”到“田
( 渐江 师 范大学 人文学 院 , 浙江 金 华 3 10 ) 2 0 4
[ 摘 要 ] 道家因其与人类・性的本质联系和与西方文化的接触点 自然而使 自身所蕴舍的生命哲学在现 心
代被 重新解读。道家“ 以柔 克刚 ”、 返 璞 归 真 ” “ 为 ” 主 张 于诞 生 于西 风 欧 雨 的 中 国现 代 浪 漫 主 义 文 学 思 潮 可 “ 、无 的 观 , 文拟 以创 造 社 作 家 郁 达 夫 的 道 家文 化 缩 影 来折 射 出浪 漫 主 义 文 学 的 “ ” 。 本 道 味

念 武 陵 人 远 : 家 文 化 对 浪 漫 主 义 的 渗 透 道
道 家 维 护 人 的 自 然 性 情 《庄 子 ・齐 物 论 》认 为 人 在 文 明 社 会 中 自 出 生 之 日始 , 往 上 往 尤会 受 名 利 左 右 , 追 求 外 物 时 迷 失 自 然 本 性 , 是 极 为 可 悲 在 这
赏 空 虚 处 于 历 史 长 河 下 游 的 具 有 开 阔 胸 怀 的 文 学 巨 子 们 , 载 了 现 代 浪 漫 主 义 文 学 由 “卢 梭 承 孤 独 ”、 “维 特 感 伤 ”、 拜 伦 反 叛 ”的 “个 人 抒 情 小 “ 说 ”. “ 莱 对 大 自 然 和 爱 情 的 咏 叹 ”的 “田 园 抒 情 到 雪 小 说 ” 舶 来式 转变 ( 西方 文化而 言 ) 由“ 达 ” 的 就 和 放 的 “ 人 抒 情 /、 ”到 “ 逸 ”的 “田 园 抒 情 小 说 ”的 个 1说 隐 中 国 式 转 变 ( 本 土 老 庄 道 家 文 化 而 吉 ), 现 了 在 就 实 本 传 统 文 化 视 域 下 对 西 方 浪 漫 主 义 文 学 的 创 造 性 择 取 ,这 种 本 : 七传 统 文 化 中 的 艺 术 精 神 主 体 是 以 庄

道教的道家文化和文艺表现

道教的道家文化和文艺表现

道教的道家文化和文艺表现道教是中国传统的宗教之一,深受道家文化的影响。

道家文化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艺术表现形式,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道教的道家思想和文艺表现两方面,探讨道教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道教的道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然的境界。

其中最核心的思想就是“道”。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万物产生的根本原则。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合一,主张顺应自然、追求生活的简单和纯粹。

这种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道家文化的熏陶下,中国的文艺表现形式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道教音乐和道教艺术。

道教音乐是道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音律和节奏,表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教音乐不仅有一定的宗教仪式功能,还被广泛应用于舞蹈、戏曲和音乐演奏等方面。

道教音乐以其宽广神秘的氛围,给人以超脱尘世的感受,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

道教艺术是道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展现了道家思想的深邃和高远。

道教艺术常常采用象征性和隐喻性的手法,通过色彩、形状和线条等元素,表达对于生命、自然和宇宙的独特见解。

道教艺术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还能够引导人们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除了音乐和艺术,道教文化还对中国的文学和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提倡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然的状态,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中得到了广泛体现。

例如,道教对于山水的态度和诗人的山水意境有着紧密的联系。

许多文人以山水为题材,抒发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和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愿望。

总之,道教的道家文化和文艺表现在中国文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道教的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合一,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音乐、道教艺术和道教文学等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审美效果和思想内涵,丰富了中国的文化遗产,为后世的艺术表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浅谈老子美学思想及其对当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浅谈老子美学思想及其对当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浅谈老子美学思想及其对当代文学艺术的影响摘要]老子,道家思想及学派的创始人,其传承的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同时,老子思想对中国古代美学以及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都做具有重大的贡献。

在老子的哲学中,“美”是他的毕生追求并且还将“美”与他追求的最高境界——“道”相结合,诠释出了他对人性本真以及自然中的“道”的一种理想追求。

老子美学思想中展现的整体、含蓄、自然、以及柔弱性美,既表达出了其深刻的内涵,同时也对当代文学艺术中美学的发展以及现实社会的精神追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以及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老子美学思想;文学艺术;“道”;自然美;审美理想1 引言老子,是中国道家学派的主要创立者,同时也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老子美学思想的诞生与传播对中国现代的哲学与美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著名学者李泽厚曾经说过:“道家思想的发展相比于儒家思想及其他各类流派思想的发展都更注重于掌握文学艺术、审美取向以及创作标准的重要特点,这也使得道家思想对于现代文学艺术的影响更多的处于创作与审美这一层面。

”老子美学思想作为道家思想的经典代表,他的审美思想规律被后世众多的文学艺术家逐渐转化为了永恒追求的审美思想境界[1]。

《老子》这一书籍里对于“美”的直接论述并没有多少,但有关美学思想的独到见解对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依旧影响深远。

老子追求道的同时依旧将“美”作为毕生的追求,并将二者在同一层面上有机地结合,合为“美道合一”,而从这一结合中抽离出的本质即为人性上的“真、善、美”。

老子美学中的“美”主要体现为:天得道即万物清明的整体美、深奥而灵通的含蓄美、任由万物肆意生长的自然美以及水润万物而不逐名的高洁美,而在这些美的体现中“信言不美”的思想始终贯穿其中,由此造就出了老子独特而又深刻的美学思想及内涵,使其对于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与传承仍具有影响颇深的现实意义[2]。

2 老子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2.1 “天得一以清”中所蕴藏的整体美得道则万物清明是诠释整体美的一种体现,而整体美不仅代表着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原则更在艺术创造与欣赏的审美上有所体现[3]。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探究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探究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探究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道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文化传统,对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的哲学思想、宇宙观念、修身养性理念等方面,都渗透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和灵感。

本文将探究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分析道教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以及道教对文学创作思想的启示。

一、道教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1. 道教哲学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道教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顺势而为。

这种思想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体现。

例如在《庄子》中,庄子通过“逍遥游”的寓言,表达了超然物外、顺应自然的思想。

在《道德经》中,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反者道之动”等理念,也为后世文人所推崇。

这些思想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引用,影响了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和主题取向。

2. 道教宇宙观念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道教对宇宙的看法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种宇宙观念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在《山海经》中,记载了古代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和想象,描绘了神话般的宇宙图景。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等人物的奇幻经历,也体现了道教宇宙观念中的“万物一体”、“虚空无边”的思想。

这些作品中对宇宙的描绘,反映了道教宇宙观念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3. 道教修身养性理念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道教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这种理念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修身养性之路,展现了道教对人性的关怀和启示。

在《诗经》中,诗人们歌颂了美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体现了道教修身养性理念的影响。

这些作品中对人性的探讨和塑造,反映了道教修身养性理念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二、道教对文学创作思想的启示1.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道教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

在文学创作中,我们也应该尊重文学创作规律,顺应文学创作的内在需求。

论道家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学接受西方文化过程中的作用

论道家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学接受西方文化过程中的作用

! ! 一、 反对抵制作用
! ! 随着西方现代文明的传入, 带来了人的异 化问题。西方文化高扬人的主体意志, 主张天 人相分、 天人相胜,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征服与被 征服、 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而中国传统的道 家思想则主张天人合一, “ 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 与我为一” 。 《 庄子・齐物论》 认为, 人在文明 社会中自出生之日起, 就会受名利左右, 在追求 外物时迷失自然本性。庄子说: “ 一受其成形, 不忘以待尽, 与物相刃相靡, 其行尽如驰, 而莫 之能止, 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 荼 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 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
[ !] ( "## )
领域的绝端自由, 超验的 “ 道” 与个体生命的直 接连接造就了 “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的独立人 格与主体精神自由。鲁迅借鉴了道家这种思 想, 这种自由人格与西方现代个人主义思想相 结合, 造就了鲁迅式的 “ 不中不 西” 、 “ 亦中亦 西” 的现代中国个人主义思想。鲁迅视人生为 “ 黑暗与虚无” , 并将这种 “ 黑暗与虚无” 当作实 有, 这种认识带有鲜明的道家道论色彩。鲁迅 的 “ 无” 的观念, 带有几分虚无主义的色彩, 但 他强烈的实践品格又突破了道家道论体系的框 囿, “ 摩罗诗人” 的反抗性品格在他身上同样表 现得十分明显。他在多个场合多次批判过老庄 的 “ 不撄人心” 、 “ 无为” , 立足点正是西方个人 主义者的反抗性品格。然而, 西方个人主义者 的反抗性品格并未最终战胜道家的虚无主义, 鲁迅一生都在绝望与反抗绝望中挣扎、 抗争。 西方的个人主义在鲁迅这里已被改造成了与道 家思想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主义。道 家思想在个人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发挥了一定 的作用。 西方纯艺术思潮于 !& 世纪初期传入中国, 在其影响下,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周作人、 朱光潜、 林语堂等人为代表的纯艺术思潮。然 而, 西方纯艺术思潮却是在与中国道家思想结 合的基础上才得以发挥其影响的。朱光潜曾经 谈到: “ 在悠久的中国文化优良传统里, 我所特 别爱 好 而 且 给 我 影 响 最 深 的 书 籍, 不外 《庄 子》 、 《 陶渊明诗集》 和 《 世说新语》 这三部书以 及和它 们 有 些 类 似 的 书 籍。 ” 在 这 个 过 程 中, “ 我逐渐形成了所谓 ‘ 魏晋人’ 的人格理想。根 据这个 ‘ 理想’ , 一个人应该 ‘ 超然物表’ 、 ‘ 恬淡 自守’ 、 ‘ 清虚无为’ , 独享静观与玄想乐趣的。 ” 怎样才能摆脱黑暗的社会现实, 获得上述乐趣 呢?他所接触的康德、 克罗齐等人的文艺思想 提供了一种途径, 这就是通过非功利的审美观 照活动, 在现实世界之外创造艺术世界, 从而 “ 超脱” 现实世界。朱光潜为此感到非常喜悦, 他说: “ 我从前所悬的 ‘ 魏晋人’ 的理想本来就 是要 ‘ 超脱’ 现实, 可是怎样才可以 ‘ 超脱’ , 当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与道家思想及日本文化之比较初探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与道家思想及日本文化之比较初探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与道家思想及日本文化之比较初探
聂姗
【期刊名称】《南方论刊》
【年(卷),期】2008(000)005
【摘要】中国古代道家文化博大精深,不但对中华民族有着持续的深远影响,对亚洲甚至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传统都有着深刻的文化渗透.本文将把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与道家思想,以及深受道家影响的日本文化作一比较研究.试图在其中挖掘出东方浪漫主义文化的一些本质性存在,开掘出新的可研究领域.
【总页数】2页(P18-19)
【作者】聂姗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
【相关文献】
1.中国现代浪漫主义与民族传统文化 [J], 梁艳芳
2.道家文化与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观 [J], 刘保昌
3.论道家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学接受西方文化过程中的作用 [J], 王志娟;周仲谋
4.中国现代浪漫主义小说的两座高峰——郁达夫与徐訏的比较论 [J], 徐汉晖
5.论传统道家思想对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J], 庄国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魏晋南北朝道教与文学

魏晋南北朝道教与文学

魏晋南北朝道教与文学魏晋南北朝道教与文学道教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发展至今已经有千余年的历史。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与文学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本文将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与文学的关系,并探讨其对塑造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首先,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代",文化氛围浓厚,文人辈出。

在这个时期,道教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

一方面,道教的发展为当时的文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创作灵感。

道教讲究心性修养和物我合一,强调返璞归真、追求自然的本性。

这种思想与文学创作追求真实、朴素、情感流露的特点相契合,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想和主题。

另一方面,文人士人往往也是道教的信徒或追随者,他们的信仰和实践经历,深深地影响了其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例如,世人皆知的魏晋时期文学巨擘曹操,他的诗歌作品中便包含了部分道教的内容,尤以其《观沧海》一诗最为著名。

因此,可以说道教的兴起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素材。

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文学的兴起也为道教信仰的宣传和传播提供了有力的平台。

古人有云:“道在百川之源,花香马蹄之处。

”通过文学作品的传颂,可以将道教的思想和理论广泛地传达给更多的人。

著名的道教经典《道德经》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写成,并通过摹写、歌谣等形式进行传唱。

以《道德经》为代表的道教文学作品影响深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也对后世的道教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文学作品形式多样,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各个层面。

其中,道教诗歌对当时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魏晋时期著名的道教诗人曹植,他的《洛神赋》便是道教思想与文学艺术相结合的杰作。

通过描写美景以及个人情感的表达,曹植以道教的观念贯穿其中,表达了对自然、对人生、对情感的独特理解。

此外,道教小说亦是当时文学的热点之一。

例如《庄子》中的一些篇章,以幽默诙谐的笔调,通过寓言故事和富有哲理的描写,将道教的思想娓娓道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文化与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观
鲁迅的浪漫主义学观与西方浪漫主义和中国传统文资源都有密切关联,他既面向西方思潮大幅度的开姿态出现,又深深植根于本民族的实与时代需求,显示出世纪初一代化巨子面对现代世界文时的从容宽阔心胸其从本土现实出发的极建构心态。

现代化与民族化鲁迅构建浪漫主义文观的双重方向。

代表迅浪漫主义文学观的论著有《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及《拟播美术意见书》等等。

鲁迅浪漫主文学观的核心表述是他《文化偏至论》中所说的“掊物质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这就显出鲁迅作为文化巨子的对于前辈学的飞跃式超越精神与整体性推动浪主义建构步履的功勋。

鲁迅在“质”与“灵明”的冲突坚守“灵明”;在“个人”与众数”之间选择“个人”,这就超越了“短视型的现实功利价值,立意于从根本上解决人的发与国家的强盛等问题。

得注意的是鲁迅在建浪漫主义诗学时对道家文化的鉴途径,其一是老庄的反异化精;其二是道家文化的“物物而物于物”的主体自由诉。

二者都着眼于“物与“我”的关系。

鲁迅对会、科技发展过程中带的“物”对“人”压抑、物质文明对体精神的挤压、美感的失、人的灵性的失落、德的堕落等时时抱有警之心。

这种浪漫主思想主张就与道家文化中的异化思想资源极为契近。

《庄子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我为一。

”庄子既讲人与天一,同时又讲人与天两不相胜。

人与不相胜而相合,这是道家“自然”“道”、“以天合天”观而整部西方近现代哲,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则“将人看作
自然界的全部和最高本”,“把整个自然界看作的生成过程”,认人本主义才是真正彻底的自然义。

这就将主体的地超擢在主宰层面,人”不仅为自然立法,也应该“万物”立法。

历史实践的发已经证明了这一论点虚妄,人类业已受到了大自然“报复”。

而道家视域中的人自然、社会的关系却与大相径庭,天大、地、人大,天地并不大人,人也不大于天地。

天自然,人道无为,道家反对人灭天,以故灭命,这并不是取消人的意志和欲望,恰恰是从当社会、时代的“大有作为”的“争”中发现了人为力量对人自身造成的祸害与痛苦而得出的结。

道家独特的“物我”观在全球生态日趋恶化的当,重新受到了重视
迅追求理想的人性,呼唤“精界之战士”,既对儒家文化的“纲五常”批判起来不遗余力,又对家文化中的“不撄人心”深为满。

他主张通过无功利性的审美成人性的完整,最终实现学的大功利。

由此,他超越了康德超功利、无利害观念,认为创作者有在无先在动机、无先设绪以后,才能在审美直观中实现自与世界的融通为一,才能“万物与我为一”之中达成精的怡悦。

在他看来,采的疯狂执迷的生命过程,本身就一首富于起落回旋感的诗。

去除成见”、“物我为一,以“赤子”之心投身创造,随物赋形”、“自由自为,等等,这些浪漫义诗学主张属于典型的道家文化统。

家美学中老子的“无为而无为”思想与庄子的“无用之用观念,都诉求于主体精神自由,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

自然而然”、“天行空”的美学精神不仅成就鲁迅独树一帜的文学创作,同时也是鲁迅浪漫义诗学的核心。

鲁迅的浪漫主义学观带有鲜明的道文化特征,而明显不同于西方浪漫义文学观。

西方近现代意上的浪漫主义文学观,从博克到德,从黑格尔到车尼雪夫斯基,无不认为主受到了外在异己力量的害,因此,在意识到自己的压迫过程中,往往伴随有怖、痛感与神秘惊悸的成份在。

而鲁迅浪漫主义文学观中不包含这种惊悸恐怖成份,看到恐怖和神秘的宗教意味。

在《恶声论》中他反而认为中国“以普崇万物为文化本根,“中国人之所崇者,不在无形而在实体,在一宰而在百昌”,可见他对中国道家文化一脉中厚的泛神论主张在总体是予以肯定的,对“顾瞻百、审谛万物,若无不有灵觉妙义的泛神主义艺术亦是肯定赞扬的。

中国古典浪漫主从“自然而然”的家到注重个性自、主张感官享受的明季市民浪潮流,再到近代人文主义思潮汹涌澎湃,都用意于打破级森严的社会壁垒,在平凡人中寻找生存的快乐与足,追求个人的解放与精神飞腾自由。

其中,庄子的泛神对浪漫主义美学影响远,它以自身雄奇奔放绚丽无羁的艺术风格示出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所能到的高度。

黑格尔为道家文化中的泛神主义艺术强调的是在一切现象里观太一实体和抛舍主体自我。

主通过抛舍自我,意识伸展得最广阔”,个人消融在一切高尚优美的事物中,“诗人……忘却了他的自我,同也体会到神性内在于他己的被解放和扩张内心世界;这就在他心里生了东方人所特有的那种心情开朗,那种自由幸福,那种魂游悦”。

这就从艺术发生学角度强了道家泛神主义的创造性功能,其心就是“物我交融”。

鲁迅的浪漫主文学观虽然也包含了个体自然、宇宙、社会的交融交汇征,但他与古典形态的泛神论的别也十分明显,因为老一脉哲学思想的总体特是“静态”地“消极性”地入自然、宇宙、社之中,而鲁迅则是以强调个、主体情感的飞扬为础,最终达成主客体的一。

这种区别既预设了鲁迅以后的现实斗争层面的“转向”,也注了鲁迅终究要走出道家式浪漫主的必然命运。

创造社作为20世20年代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社团,其创作的典型特征便主情主义。

我认为这主情主义写作的根源以一直上溯到晚明性灵心学、三国晋时期的文人风度,直至先秦诸中的老庄一脉。

从精神价值取向而,张扬个性旗帜,崇感性人生,敢于哭笑骂,对于自己的真感受不加丝毫掩饰,这种新鲜活泼的生存方式的令深受儒学规范束缚奉“奴隶性人格”处世圭臬的传统中人瞠目结舌。

即使到了思想前解放、西学观念汹而入的20年代,创造社的经叛道仍然为当时的主流社、群体以异眼视之。

创造社正是从一文统中吸取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从而为己所用,刮起了狂飙”式的性灵文学的风暴。

就浪主义文学所产生的影响广度、在读社群中产生的轰动指数而言,毫疑问,创造社诸子的作达到了成功的巅峰;而如果从学史角度来评价其影响的深及其艺术造诣所达到高度而言,三四十年代的浪主义文学则超过了20年代的创造。

如果说创造社的浪漫主义文学作是一种富有反抗精神的狂飙突进”式的浪漫义的话,那么,以废名、沈从文为表的浪漫主义写作则是一“田园牧歌”型的浪漫主义。

而者更加贴近于“效果史意义上的道家文化,因为其体的是道家式的“静”的欣赏与
玩味。

郁达夫曾说:自己大约因为从小的教养成人以后的习惯的关系,所嗜读,多是些静如水似的世文学。

现在佗傺无聊,明知道时已经改变,非活动足以图存,这一种嗜好应该服扬弃了,但一到书室,拿起来的,总仍旧是二十年曾经麻醉过我的,那毫无实用的书。

”从《沉沦的惊世骇俗到《迟花》的“向往闲静”,郁夫成功地在浪漫主义学领地实现了从激情冲动田园慢歌的战略转移,而园牧歌与有节制的感、去欲后的冲淡、静的抒情写意,共同构了三四十年代浪漫主义文学主流。

事实上,早在20年代就有废名在抗争呐喊的创造社式的浪漫主义作之外另辟了一方“世外桃源,他把古老的农村当作理想中伊甸园,以怡然自的心态导引读者认同与欣赏原、朴讷、静谧、封闭的乡村文明,从而在文学史家那里获得“素雅的浪漫主义者”的称誉。

田牧歌型的浪漫主义文学创作在30代,经由沈从文达到了术美的巅峰,其中“然融汇着哈代、艾略特、莫泊桑契诃夫等‘多而杂的外国文学韵味,它的基本格调却植根在中国传的老庄哲学和陶渊型的传统文化积淀的沃里”。

或者可以说,在废名、沈从所受“综合性”影响中,道家文化当了他们会解中西诗学博兰霓在《知识论》所说的“支援意识的重要支柱。

如废名在其自传体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中就反对、质疑现知识界流行的进化论:“什么叫进化呢?你们为什么不从德说话而从耳目见闻呢?你敢说你们的道德高于孔夫吗?高于释迦吗?果道德不足算,要夸耳目见闻,要夸知识,须知世的大乱便根源于此了,知识只不过得杀人的武器更加厉而已。

进化论是现代争之源,而世人不知。


这种述,不惟不难从道家经典寻绎出其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