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语言对比 重点知识
英汉语言词汇对比

英汉语言词汇对比一、英汉语言词汇的发音对比。
1. 音节结构。
- 英语:- 英语单词的音节结构较为复杂。
一个音节通常由一个元音(vowel)或一个元音加上一个或多个辅音(consonant)组成。
例如,“cat” [kæt],是一个单音节词,由辅音[k]和元音[æ]以及辅音[t]组成;“apple” [ˈæpl],有两个音节,第一个音节是[ˈæ],以元音开头,第二个音节是[pl],由辅音[p]和[l]组成。
- 汉语:- 汉语的音节结构相对简单。
一个音节由声母(initial)、韵母(final)和声调(tone)组成。
例如,“妈”mā,声母是m,韵母是a,声调是第一声。
“好”hǎo,声母是h,韵母是ao,声调是第三声。
2. 重音与声调。
- 英语:- 英语中有重音(stress)现象。
在多音节单词中,重音位置不同会改变单词的词性或意义。
例如,“'present(名词,礼物)”和“pre'sent(动词,呈现)”。
重读音节通常发音更响亮、更清晰。
例如,“banana”[bəˈnɑːnə],重音在第二个音节上。
- 汉语:- 汉语依靠声调来区分意义。
汉语有四个基本声调: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和去声(第四声)。
例如,“mā(妈)”“má(麻)”“m ǎ(马)”“mà(骂)”,声母和韵母相同,但声调不同,意义也完全不同。
二、英汉语言词汇的词性对比。
1. 名词(Noun)- 英语:- 英语名词有可数(countable)和不可数(uncountable)之分。
可数名词有单复数形式,例如,“book”(单数) - “books”(复数),复数形式的变化规则有多种,如加 -s(books)、加 -es(boxes)、变y为i加 -es(city - cities)等。
- 发音上,有些复数形式的发音会发生变化,如“house”[haʊs](单数) - “houses”[ˈhaʊzɪz](复数)。
英汉语言对比(专业版)

英汉语言对比一.英汉语音对比英语和汉语是非亲属语言。
从语言形态学分类来说,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两者差别较大。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具有一切声音所共有的属性,即音色、音高、音强和音长。
音色是各种语言都重视的。
正因为语音有各种不同的音色,而各种语言所选择的具体音位又不同,这才构成各种语言不同的音位系统。
对于其他3种要素,英汉两种语言的敏感程度就不同,它们在两种语言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英语对音强变化非常敏感,它强调重音的作用,因此被列为重音语言。
汉语则对音高变化十分敏感,音高的区别即为声调,因此汉语是典型的声调语言,对于音长的敏感程度汉语不及英语强烈。
1.英汉元、辅音系统对比英语的元音系统比较简单,由12个单元音和8个双元音组成。
汉语(以北京普通话为主)的元音系统较为复杂。
汉语的每个音节由声母和韵母组成,而韵母又分为单韵母、复韵母和鼻韵母,分别由单元音、复元音及元音加鼻辅音n 或ng充当。
英语有辅音24个,汉语有22个(包括作韵尾的ng)。
2.英汉音节结构对比英语和汉语各自有一套区别词义的音位,不仅如此,各个音位在音节中分布的位置和聚合方式,两种语言也各有特点。
比如说,汉语里辅音只有n和ng可以出现在音节末尾,如ān安、áng昂,而英国英语的辅音除/h、j、w、r/外,都可出现载词末位置上(美国英语中/r/可以再次为出现)。
汉语构成音节的方法非常简单:前声后韵,声调则附于整个音节之上。
汉语音节结构简单,加上声韵配合的受限性,使得汉语音节数目小得很,据一中国学者(1957)统计,除儿化音和轻音外、不分声调的音节只有432个,分声调的有1376个;而1950年美国出版的《普通语音学》(General Phonetics)一书中,则认为汉语若不算声调,共有411个音节,如附上四声,则有1644个音节。
这两组数字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如果拿来与英语近万的音节数相比,无论如何只能算是一个很小的数目。
英汉语言的对比技巧

英语有形态变化,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 英语语序比较灵活,汉语语序相对固定; 英汉语都有大量的虚词,但各有特点; 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
1)Even if you go there it won’t do any good. 去了也是白去。(去也无用。) 2)a very important question a question of great importance 3) She had such a kindly, smiling, tender, gentle, generous heart of her own. 她心地厚道,为人乐观,性情温柔,待人和蔼, 气量又大。 4)A great elation overcame them. 他们欣喜若狂。
9)Down with the old and up with the new. 破旧立新。 10)Night and day he returned wearily to his flat. 他昼夜兼程,疲惫不堪地赶回公寓。
人们早就怀疑大气中有一个高温带,其中心在 距离地面约30英里高的地方。利用火箭加以研 究后,这一奇异的实事已得到了证实。 炮手用科学毁坏人体,而就在附近,外科医生 用科学使其恢复健康,还有什么情景比这更加 荒谬绝伦? 门口放着一堆雨伞,少说也有十二把,五颜六 色,大小不一。 人的思想形成了语言,而语言又影响了人的思 想。
英汉复合句中时间顺序的对1、综合语与分析语(synthetic vs. analytic) 2、集聚与流散(compact vs. diffusive) 3、形合与意合(hypotactic vs. paratactic) 4、繁复与简洁(complex vs. simplex) 5、物称与人称(impersonal vs. personal) 6、被动与主动(passive vs. active) 7、静态与动态(stative vs. dynamic) 8、抽象与具体(abstract vs. concrete) 9、间接与直接(indirect vs. direct) 10、替换与重复(substitutive vs. reiterative)
英汉对比翻译知识点总结

英汉对比翻译知识点总结翻译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尤其是英汉翻译,因为中英两种语言有着根本的差异。
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了解和掌握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和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语言的语法、词汇、文化以及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下面将对英汉翻译中的一些常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比较。
1.语法结构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有很大的差异。
中文语法灵活,句子结构简洁,通常不需要使用冠词、时态、语气等。
而英语语法则更为严谨,句子结构复杂,使用了丰富的时态、语气和冠词等。
在翻译时,需要注意将英文句子中的时态和语气等信息准确地转化为中文,同时也要保持句子结构的自然流畅。
2.词汇中英两种语言的词汇差异也是翻译中需要关注的重点之一。
英语词汇丰富多样,有着丰富的同义词和近义词,而中文的词汇相对简洁,往往需要通过上下文来理解词义。
在翻译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选择合适的词语,保持译文的意思准确清晰。
3.文化背景文化背景是影响翻译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英汉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习俗、传统等,因此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
有些词语、习惯用语或者成语在中英两种文化中可能有着不同的含义和使用方式,因此需要特别留意,以免产生误解或者歧义。
4.表达方式英语和中文的表达方式也有着一定的差异。
中文语言善于表达抽象意义,通过修饰词和成语来表达情感和意象。
而英语语言更注重直接的表达和逻辑推理。
在翻译时,需要根据原文的表达方式来选择合适的中文表达方式,以保持译文的准确和自然。
5.口语和书面语中英两种语言的口语和书面语也有着不同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英语口语更为活泼自然,词汇量较大,而中文口语则更为简洁直接,词汇量较小。
在翻译时,需要根据文体和语境来选择合适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方式,以保持译文的自然流畅。
总之,英汉翻译是一项需要耐心、细心和专业知识的工作。
翻译工作者需要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词汇、表达方式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才能够做出高质量的翻译作品。
英汉语言对比

第三章英汉语言对比汉语属汉藏语系(Sino-Tibetan Family)英语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Family)一、语音(phonetics)汉语的音素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汉语的音节有四种类型:V;CV;VC;CVC。
元音占优势。
没有复辅音英语的音素也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英语的音节构成却复杂得多。
除了上述四种,还可由三个辅音或四个辅音连缀在一起,如:汉语是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有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英语不是声调语言,而是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
语调既有语法作用,能分开陈述句、疑问句或反意问句,也有独特的表意作用,具有很强的表情功能,不同的语调可以表示不同的态度、口气和思想感情。
英语的单词没有声调,但有重音(stressed syllable),重音有规则的排列是英语的重要语音特征。
双音节词和三音节词的重音一般在第一音节,四音节和四音节以上的词的重音一般在倒数第三个音节。
二、词汇(vocabulary)公元前206年,世界上的第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
公元100年,许慎的《说文解字》汉语和英语的词类划分有同有异。
汉语分实词(content word)和虚词(empty word)两大类。
实词有名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动词、副词和量词,虚词有介词、连词、叹词和助词(结构助词“的地得”,时态助词“着了过”,情态(语气)助词“吗呢吧啊嘛了[语气词]”等)。
英语也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也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和数词,英语没有量词;虚词又称功能词(function word)或形式词(form word),包括介词、连词、感叹词和冠词等。
汉语没有冠词。
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双音节占优势。
英语句子中,名词与介词占优势;汉语句子中,动词占优势。
三、语法(grammar)汉语语法呈隐含性(covertness),英语语法呈外显性(overtness)。
英语vs汉语的差异(对比学习法)

英语vs汉语的差异(对比学习法)01 英语重形合(hypotaxis) 汉语重意合(parataxis)美国翻译理论家Eugene A. Nida功不可没,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s (1983 )一书中,他说明了英汉这一差异: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
所谓形合,即表示句内种种逻辑关系,须用连接词,如if, although, because, when, in order that, so及so that等词明确地表达出来。
缺少了此类连接词,或者逻辑标记,如:It is late, I must leave. - It is late 之前,缺少了because,如此英语表达,native speakers一般不说。
所谓意合,顾名思义,无须所谓的逻辑标记,句子靠意思,就能“捏”在一起,为听者或读者所接受。
如上句的对应汉语说法:迟了,我得走了。
大家可以看看下面这两句话英汉间的差异:①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The monks may run away, but the temple cannot run away with them.②一个英国人,不会说中国话,有一次在中国旅行。
An Englishman who could not speak Chinese was once traveling in China.以上2句,讲究形合的英句中的but, who皆不可省略。
汉句则干净利落,无须所谓的“逻辑标记”。
02英语:前重心;汉语:后重心结论、断言、结果以及事实,应该成为句子的“重心”,但就“重心”位置而言,“英前汉后”。
比如:①生活中既有悲剧,文学作品就可以写悲剧。
这是一“因果”句,汉语表达讲究:先因后果。
然而,相应的英语表达是:Tragedies can be written in literature since there is tragedy in life.这是一典型的“先果后因”句,十分自然,十分妥贴。
英汉语言对比

英汉语言对比一、英汉词汇对比第一节英汉词汇量对比汉字有多少呢?根据统计如下:商朝:甲骨文约为3500—4500字。
汉朝:许慎《说文解字》收录9353字。
清朝:张玉书等《康熙字典》收录47035字。
当代:《中华大字典》收录48000字;《汉语大字典》收录56000字;《中华字海》收录861300字。
根据对文字资料的统计,从商代到现代,一般使用的汉字数量没有显著的变化,可能一直在五六千左右。
近年来制订的具有通用字表性质的汉字标准,基本上维持了这一数目。
如《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收字6196个,国家标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表》收字6763个。
根据近年来实际使用的情况,国家语委在1988年研制成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共收字7000个。
汉语新词语虽然也层出不穷,但极少有新字产生。
偶有新字产生,用偏旁部首加谐音字根一并便成了。
汉语的构词法,不像英语那样不断衍生.靠的是固有的汉字的灵活组构,因此汉字总量总能保持在一定的数量之内。
随着时代的发展,常用汉字不但没有增长,反而有所减少——一些老字不断被赋予新意,而更多的古字则逐渐被时代所淘汰。
英语有多少呢?中型词典如《新英汉词典》收词万余条,《远东英汉大词典》16万余条,像《牛津词典》、《韦氏词典》等大型工具书,收词量一般不下数十万。
英语的总词汇量早就超过了百万大关。
第二节英文文字的效率对比英译汉和汉译英孰难孰易?汉字简捷还是英文简捷?我们从语音、书写形式、文字承载能力和构词四方面加以讨论。
语音的基本单位是音节。
中文(汉语)词汇是以单一双音节为主。
所有拼音文字(例如英文、俄文等)的词汇是多音节的,但是它们中的常见字、常用字也同样是单一双音节,所以它们的效率也比较高,但是它们的音节由于含有辅音。
往往比汉语的音节长些。
在书写形式上汉语中的词并不像英语那样在句中分开书写,因而没有明显的书写形式或标志。
如:John saw Bill.这说明汉字节省空间单位。
其次,汉语中的某些语素可以互换位置而组成不同的词,如“算盘”与“盘算”、“平生”与“生平”、“计算”与“算计”等。
英汉语言对比笔记

英汉对比研究(连淑能)Contrastive Studi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Chapter 1 综合语与分析语( Syntactic vs. Analytic)1.综合语的特征是运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
A synthetic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frequent and systematic use of inflected forms to express grammatical relationships”。
如拉丁语,德语,古英语。
(in word level)2.分析语的特征是不用形态变化而用语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
An analytic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a relatively frequent use of functional words,auxiliary verbs,and changes in word order to express syntactic relations,rather than of inflected forms”。
如汉语。
Chinese is an isolating/analytic language. (in sentence level)3.Modern English is a syntactic-analytic language.(综合-分析语)English has got rid of most of its inflections, and expresses grammatical relations by devices like prepositions and auxiliary verbs and by the order of its words.4.实词:content words/full words/notion words虚词:structural words/form words/functional words5.形态变化(inflection)、语序(word order)、和虚词(function words)是表达语法关系的三大手段,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分析在外语教学中可以用于什么方面?摹声格与Onomatopoeia的差异(汉语的摹声格与Onomatopoeia的区别)1.以语音的形式对自然界发出的声音进行直接的摹拟就是汉语的摹声格与英语的Onomatopoeia。
2.汉语的摹声格使用迭音词或迭音结构,大多表达为四种模式:AA,ABB,AABB,ABAB.英语的Onomatopoeia没有这种叠音形式,英语的拟声词绝大部分是单音节词,这与汉语正好相反。
3.差异:1、不同语言的民族各自固有的语音系统影响或限制。
2、在摹拟相同的自然声响时,摹拟的角度不同。
3、“摹拟”过程中,加上自己民族的主观色彩或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去自由发挥,极力拓展,以便使各自的语言更为形象,生动,逼真的结果。
双声,叠韵与Alliteration, Assonance的辨别汉英隐喻的共性、个性分析-来源(汉英隐喻共性和个性产生的原则)1.汉英隐喻的共性来源于人类隐喻思维的共性。
人类在认识和了解世界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地以已知经验去认知未知的自然现象。
对未知事物的理解也总是建立在已知事物的基础上。
“未知事物”究竟是什么,只有在同已知事物的对比中找出相似点,才能弄清。
这便是隐喻思维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实际上包含了一个类比、推理的思维过程。
这一过程逐渐模式化,最后形成了隐喻这一人类的思维方式。
2.地域民族不同,社会文化,政治宗教,风土人情的差异以及时代进程的快慢会使人类获取的直接经验有所不同,因而人们对一事物与它事物间的联想就不同。
汉英隐喻个性产生。
隐喻:当今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术语,概念和理论。
汉英隐喻都是一种比喻方式,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性,用它事物来阐明所要描绘的事物。
格雷欣法则:原是英国金融家格雷欣爵士提出“劣币驱逐良币”法则,后语言学家休·罗森把这一概念套用到语言学中,指同一个词如果具有一好一坏或一中一坏两种含义时,坏的含义最终将挤掉好的和中性的。
汉英隐喻的基本模式:隐喻格的基本模式必须具有两个前提。
其一,必须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
其二,两个不同事物间的某一特征必定相似。
而且,汉英隐喻都是由两个重要部分组成,即:本体和喻体。
其基本模式是:“A是B”和“A像B”。
也叫暗喻和明喻。
英汉委婉语的表现(会辨别)委婉语分:消极(传统)委婉语,积极(文体)委婉语。
消极委婉语的基础是禁忌语,而积极委婉语则为保全面子或取悦于人所说的恭维话或溢美之词。
更新法则:指有的委婉语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往往会逐步丧失其委婉色彩,根据需要改头换面或崭新的委婉语又会应运而生,予以接替(更新)。
移就与Transferred Epithet定义:将修饰语从本应修饰的名词处移到实际上不相干的另一名词上。
汉英移就都是把理当说明甲事物的词语转移到理当不可说明的乙事物上了,这虽有悖逻辑却又完全符合逻辑地存在着。
汉英移就有悖逻辑的逻辑性表现分析:(为什么说汉英移就有悖于逻辑但又完全符合逻辑)1.从语法结构上讲,英汉移就格都没有改变词语组合中的语法关系。
它们属于超常的语言现象。
2.从语言的逻辑思维规律上来讲,它们表面的悖逆逻辑规律,正是利用了事物间相近、相关、相属的原理,在一种特殊的语言氛围中,将语义临时巧移来引起人们的比拟,联想,从而悟出词语内部合乎逻辑的深层内涵。
因此,对英汉移就的理解其实是一种联想,推理的逻辑思维的过程。
3.英汉移就格无论移人于物,移物于人或移物于物,重点是语义的“移”,而且是临时的“移”,不具备约定俗成的特点,也不能随心所欲。
4.其存在的条件首先是“必要”,其次是“可能”。
“必要”就是要通过语意巧移,产生特殊的语言效果。
“可能”就是要在语义巧移之后,信息或意义的传达可能被正确的接受或理解,不至于造成理解上的混乱,让人不知所云。
双关与Pun(辨别)二词同音双关-同音同形异义类: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对照与Antithesis(辨别)排比与Parallelism(辨别)对比分析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对比分析从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看有广义的和狭义之分。
1.广义的对比分析又称为对比语言学或对比研究,它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子系统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准确揭示语言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狭义的对比分析专指以语言对比为基础的一种外语教学理论与方法,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主要任务是弄清外语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障碍,从而促进外语教学。
迁移(理论):认为,新知识的习得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的,前一项学习任务的完成会影响到后一项学习任务的进行。
语言迁移的三个类型(外语学习中的语言迁移类型有哪几种分别出现在什么情况)有害迁移(干扰):发生在两种语言中的两个学习任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时候。
2.有益迁移(促进):发生在两种语言中的两个学习任务相同(特别是反应相同)的时候。
3.零迁移:发生在两种语言中的两个学习任务毫无联系的时候。
对比分析与外语教学(对比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对外语教学有什么指导意义)对比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对外语教学尤其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1.首先,对比分析可以运用到外语教学大纲的编写、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
2.其次,对比分析可以运用到外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英汉对比教学法一直是外语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
3.对比分析可以运用于语言测试中,为测试内容、测试难度和测试手段提供科学依据。
对比分析在外语教学中可以运用于哪些方面?1.形成了一套较为严密的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在描述,选择,比较,预测等方面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程序。
2.通过对不同语言语言特征的描述和比较,发现了许多特殊的语言现象,丰富了普通语言学理论。
3.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语言素材和参考资料。
4.使广大的外语教师更加深刻的意识到了不同语言间的结构和意义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会自觉地运用学习者原有的知识促进其外语学习。
错误分析(偏误分析)以认知理论为心理学基础,与Chomsky的语言习得机制和普通语法有密切关系,基本假设之一就是人脑中有一处理语言知识的特殊机制,以揭示普通语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外语习得过程的方法。
成因:1.负迁移干扰: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等方面都有说表现。
2.过度概括:指学习者根据他所掌握的语言结构的知识,把某一规则错误地推广使用,结果导致了错误的发生。
3.简化:学习者常常在学习中试图回避目的语体系中的某些多余的东西。
4.自然性因素:所引起的错误是第一语言习得者和任何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都会犯的错误。
语际错误:实际上是指母语干扰性的错误,如:her work is busy.正确应是:she is busy with her work.语内错误:这是由于学习者对所学的外语的规则理解有误或一知半解造成的,如:ated, maked等词套用了一般动词的过去式都为词尾加-ed 的形式的规则。
中介语定义:它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使用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不断发展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特点:系统性,可渗透性,可变性,僵化性(固化,石化)创造性石化现象:是中介语的特点之一,又称僵化性,固化。
是指在某个阶段中介语的结构系统不再进一步发展,学习者的语言知识水平停滞不前,总体上无法达到和目的语完全一样的水平。
中介语形成的五个主要因素是什么?语言迁移: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把母语的语言特点迁移到外语学习上。
2.对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学习者把目标语中的个别语言规则当成普遍性规则来使用,创造出不具有母语特征又不是目标语的中介语形式。
3.训练迁移:由于选用的教材的某些语言表达不够地道,难度不当,以及教师某些不正确或者不地道的语言表达和教学方法不当等因素引起的迁移。
4.外语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使用的方法和策略。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过度的类推和简化都会形成中介语的错误。
5.外语交际策略:指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运用的一套技巧。
学习者在无法用现成准确的目的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借用同义词或者近似的表达方式来进行交际,从而形成中介语。
回避,转述,借用,造词是较常用的交际策略。
中介语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是什么?1.正确看待中介语。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对中介语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要认识到中介语是外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达到目的语水平前的必经之路。
2.正确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
中介语会出现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
尽管它有各种各样的错误,然而这些错是学习者不断向目的语靠拢时不可避免的。
3.外语教学中要注意目的语文化的导入:文化因素是语言和语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人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所用的语言肯定有差异。
为了缩小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距离,只有通过文化比较,学生才能真正了解不同的文化间的语言差异,从而防止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中介语的出现。
4.防止中介语僵化现象:中介语僵化现象指的是中介语中某些语言规则或项目在未达到目的语状态时便停止了发展,某些语言错误被保留固定了下来,无论怎样学习也无法改变。
它可在语音,词汇,语法和句法各个方面,也可出现在学习过程中的任何阶段。
应该说僵化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目的语熟练程度的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