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09 (2)
《土地经济学》讲义

《土地经济学》讲义一、土地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土地经济学,简单来说,是一门研究土地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利用、配置以及相关经济关系的学科。
它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涵盖了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土地产权制度,土地税收政策,以及土地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等等。
二、土地的特性与经济价值土地具有多种特性。
首先,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位置的固定性、面积的有限性、质量的差异性等。
位置的固定性决定了土地无法像其他商品那样随意移动,这也使得土地的利用具有很强的区位依赖性。
面积的有限性则意味着土地资源是稀缺的,需要我们合理规划和有效利用。
质量的差异性导致不同地块在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等方面的适宜性和价值有所不同。
土地的经济特性主要体现在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土地的用途多样性以及土地资产的增值性等方面。
土地的供给相对缺乏弹性,而需求则受到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因素的影响不断变化。
土地的用途多样性使得同一地块可以有多种利用方式,但其最优用途往往取决于市场需求和土地的自身条件。
土地资产的增值性是由于土地的稀缺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土地需求增加和基础设施改善等因素导致的。
土地的经济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在农业领域,土地是农产品生产的基础,其价值取决于土地的肥力、灌溉条件等因素。
在城市中,土地是工商业活动和居民生活的空间载体,其价值受到地理位置、交通便利程度、周边配套设施等因素的影响。
三、土地市场土地市场是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机制。
它包括土地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土地的一级市场是指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出让给土地使用者的市场。
在我国,国有土地的出让主要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进行。
这一市场的运行对于城市规划、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政府财政收入都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的二级市场是指土地使用者之间转让、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权的市场。
二级市场的活跃程度反映了土地资源的流转效率和利用效率。
土地市场的运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土地政策、经济发展状况、金融政策、人口流动等。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土地与土地经济学1、土地的定义: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水库、山峦、沙漠、森林等自然资源和人工建设的一切可利用的地貌特征。
2、土地的特性:(1)自然特性:土地是一个地理实体,具有三维空间的位置和形状。
土地的空间范围由地表、地下和上下空间组成。
土地的位置和形状决定了土地的空间特征。
(2)经济特性:土地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土地的价值包括内在价值和外部附加价值。
土地的使用价值取决于土地的用途、使用方式和利用程度。
(3)社会特性:土地具有社会属性,受到政策、法律、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
3、土地经济学:土地经济学是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资源配置和土地市场规律的学科。
它综合了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土地资源利用与配置1、土地资源利用: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将土地投入生产、生活和生态等各个领域的使用活动。
土地资源利用包括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等。
2、土地资源配置: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和社会经济需求,合理分配和布局土地资源,以达到土地资源的最佳利用效果。
3、土地资源配置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经济效率原则。
4、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法:主要包括静态和动态配置方法。
静态配置方法主要包括需求预测法、综合平衡法和社会经济评价法等;动态配置方法主要包括趋势外推法、系统动力学方法和多目标决策分析法等。
三、土地市场与土地制度1、土地市场:是指以土地为交易对象的市场体系,包括土地买卖、租赁、抵押等交易活动。
2、土地制度:是指国家对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包括土地所有权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规划制度等。
3、土地市场的特点:不充分竞争性、信息不对称性、政策敏感性。
4、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等。
5、我国的土地市场体系:一级市场(政府垄断市场)、二级市场(企业事业单位之间的自由市场)、三级市场(个人之间的自由市场)。
土地经济学(整理)

第一章导论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一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2、面积的有限性3、质量的差异性4、功能的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功能3、资源(非生物)功能。
4、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方面的问题。
5、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容及意义:容:1、土地利用程度2、土地利用结构3、土地利用效率意义:为更合理的利用土地指明方向。
3、我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2、土地供不应求与浪费兼有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还有待提局。
4、土地利用的目标:1、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取得服务(效用)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和社会目标。
5、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
2、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更低面积相结合。
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
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6、贴现系数:从现在起,第n年的一单位货币量相当于现在的多少7、复利系数:现在的一单位货币量在n年后变成现在的多少倍8、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一套对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案和行动路线的系列决策,是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总称。
《土地经济学》讲义

讲授内容提纲前言第一章导论第二章土地市场第三章土地的供给与需求第四章地租理论及其应用第五章土地价格理论及其应用第六章土地金融第七章土地税收第八章土地利用概论第九章土地集约利用第十章土地规模利用第十一章土地分区利用第十二章土地计划利用第十三章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第十四章土地制度概论第十五章中国现行的土地制度第十六章中国港台及国外现行的土地制度前言一、《土地经济学》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1、目的“土地经济学”是土地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土地开发、利用、管理和经营规律的学科,是对土地一系列经济问题的系统分析和解释的学科,是学习土地专业课程及房地产相关课程的先导性课程。
2、意义①认识土地的基本经济属性,系统了解和掌握土地经济的规律。
②了解和掌握研究土地经济问题的方法。
③了解和认识土地经济学学科发展历程及最新动态。
④应用土地经济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土地经济问题。
如关于土地的有偿使用;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利用等;行政干部土地违法现象的原因分析等。
二、《土地经济学》的内容体系主要有四大部分内容1、关于《土地经济学》对象及其研究简况2、土地市场理论土地的经济运行规律。
3、土地利用理论土地生产力4、土地制度理论土地生产关系三、教学要求及安排1、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堂自学讨论等2、教学考核采用连续综合评定方法(课堂提问、讨论发言、作业、笔记、课堂纪律等)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第一章导论【内容提要】认识和了解土地利用中的经济问题,首先要对土地的属性进行全面了解,这是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
本章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及其功能进行全面的讲述,同时,对研究以土地利用中的经济问题为研究内容的土地经济学学科的基本问题加以介绍,为学习土地经济学的理论奠定基础。
【重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难点】认识土地自然和经济属性的意义,土地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一、土地的概述(一)什么是土地?1、对土地概念的不同认识: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说明2、土地的定义:是自然和经济的综合体。
土地经济学

第一節 土地之意義及其特性
一、土地之意義 二、土地之特性
數量(面積)固定性 位置不移動性 長期不毀滅性 品質差異性
第二節 土地之功能及其用途
一、土地之功能
負載功能 滋育功能 生命之繼起功能
第二節 土地之功能及其用途
二、土地之用途
土地為人類居住的基地 土地為主要生產要素之一 土地為成立國家三大要素之一 土地為置產保值之良好教授在其《土地經濟學》一書中謂:
「土地經濟學是研究人們利用土地時所應遵循的經濟 原理,亦研究因利用土地而發生的人與人間之經濟關 係,並探求改善這些關係的原則和方法。它是理論兼 實用的科學,一方面說明利用土地的許多原理,另一 方面又提供利用土地的實際方法,以使人與地間及人 與人間的經濟關係得以改善。
第二節 土地之功能及其用途
第二節 土地之功能及其用途
第三節 土地經濟學之意義及其 範圍
一、土地經濟學之意義
伊黎和威克按其定義的內容係包括:
1. 2. 3.
土地經濟學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枝 土地經濟學為理論兼實用的科學 土地經濟學研究人與地之間的關係
4.
因利用土地而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第三節 土地經濟學之意義及其 範圍
第三節 土地經濟學之意義及其 範圍
一、土地經濟學之意義
張丕介教授謂:
土地經濟學具有經驗科學、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三種 性質,並研究因人類經濟行為而造成之人與地、人與 人、地與地之種種關係。
第三節 土地經濟學之意義及其 範圍
二、土地經濟學之研究範圍
土地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概括言之為人與 地的關係。如具體而論,為因人類經濟行 為而造成的人與地、人與人、地與地之間 的種種關係。
土地经济学

土地的经济特性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以确定数量有限的、适合某种用途的土地的利用方式;土地不同用途之间的非合理性转变往往产生巨大的浪费和损失。
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什么
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就是促使土地权属及其收益按某种轨道、某种方式进行流动的力量。其主要包括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
(1)在自由市场经济中,经济的运行全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来调控,这就是市场机制。土地市场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地价完全由市场的供给、需求来决定。同时,价格又通过自身的变动,来灵活地调节土地的供求关系,使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在这种市场中,政府不做任何干预。
土地计划利用是取计划方法指导、调整土地资源的利用活动。其主要内容就是通过制定和执行土地利用计划,实现土地利用的目标。
土地计划利用的必要性:
(1)市场自身的局限性 --- 市场失灵。由于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以及信息不完全的存在,市场配置具有其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实行土地计划利用。(2)土地自身特性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②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是农业中能够形成超额利润(绝对地租实体)的条件。③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使超额利润保留在农业部门内部并使之转化为绝对地租的原因。
(3)垄断地租:①垄断地租是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某些土地具有特殊的自然条件,能够生产某些特别名贵又非常稀缺的产品。这些产品就可以按照不仅大大超过生产价格,而且也超过其价值的垄断价格出售。 ②这种垄断价格产生的超额利润,由于土地所有者拥有对这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土地所有权,因而转化为垄断地租,落入土地所有者手中。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第一章导论土地:1.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是由影响土地利用潜力的自然环境所组成,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文和植被等。
它还包括人类现在和过去活动的结果,例如围海造田,清除植被,以及反面的结果,如土壤盐碱化。
然而纯粹的社会特征并不包括在土地的概念内,应为这些特征是社会经济状况的组成部分。
’’2.土地是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然而现实的土地已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一个有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的特性:(一)土地的自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
土地的空间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动;2.面积有限性。
地球是自然历史形成的,因而从总体上说,土地面积具有不可再生性;3.质量差异性。
由于土地自身的条件以及相应的气候条件的差异,造成了土地的较大自然差异性;4.功能的永久性。
土地之外的其他生产资料都会在使用过程中磨损,最后报废;(二)土地的经济特性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对土地需求的不断扩大,而可供人类利用的土地又是有限的,因而产生了土地的稀缺性,并日益增强;2.土地利用的相对分散性;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土地投入某项用途后,与改变其利用方向,往往会造成较大甚至是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相对来说是比较困难的;4.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经济学研究的对象:a)土地利用经济(指土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资源的勘察,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规划,土地开发、利用保护等方面的经济问题。
)b)土地制度(指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等方面的问题)c)土地权属转移及收益分配(指土地权属转移的条件、形式和土地收益分配的具体形式。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d)抽象思维方法;e)系统分析方法;f)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g)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h)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i)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结合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土地经济学

编 号
名称
含义
2 园地
包括果树苗圃等用地。
42
一级类型 编号 名称
二级类型
编 号
名称
含义
2 园地 21 果园
种植果树的园地。
43
一级类型 编号 名称
二级类型
编 号
名称
含义
2 园地 22 桑园
种植桑树的园地
44
45
一级类型 编号 名称
二级类型
编 号
名称
含义
2 园地 23 茶园
种植茶树的园地
46
包括土地和附着物还包括相应权利 23
三、经济土地与土地二元论
4.二元论观点
(1)未经开发利用的的为自然土地;投入劳动的的土 地为人工土地。
(2)自然土地为基础,人工土地是附加。 (3)自然土地数量面积固定,人工数量可增减。 (4)自然土地具有使用价值,人工土地具有使用和劳
动价值。 (5)两者都可衍生出经济、社会、生态价值。 (6)两者的地租、地价 本质上不同。
76
台湾故宫
77
一级类型 编号 名称
二级类型
编 号
名称
含义
6 民通
用地
居民点以外的各种道路及 其附属设施和民用机场用 地。包括护路林。
78
一级类型 编号 名称
二级类型
编 号
名称
含义
民通
铁道线路及站场用地。包
6 用地 61 铁路 括路堤、路堑、道沟、取
土坑及护路林。
79
一级类型 编号 名称
二级类型
83
一级类型 编号 名称
二级类型
编 号
名称
含义
6
民通 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