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精品教案 《我与地坛》说课(1)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3.12《我和地坛》-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1设计理念近日在网上看到了福建泉州籍的清华大学学生跳楼自杀的消息,我很震惊,也很难过并且为他感到婉惜。
应该是面临巨大的压力时,他选择了错误的方法吧,他没有选择勇敢的面对,而是选择了逃避。
现在的中学生也是如此,有一点的挫折,就灰心失望,甚至绝望,我觉得,生活会遇到很多遇到困难,那么,学生该怎么面对呢?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有义务、有责任告诉学生,要敢于直面和挑战生命中的压力和困难,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2设计亮点采用了多媒体课件直观容易吸引学生的优势,运用了很多相关的图片,,展现了贝多芬、霍金、千手观音舞者的坚强;并且配乐朗诵了课文中的重点段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观赏中学会遇到困难要勇于面对,对生命负责。
3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刚开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我的眼睛湿润了,我被作者那种面对命运无情的打击而始终不放弃的精神打动了,被那愿为儿子做一切的母亲打动了,我想把这种心里的震撼带给学生。
但刚开始设计时,仅仅是简单的介绍了史铁生残疾的事迹,仅仅是靠读课文来分析人物不对命运屈服的坚强。
后来我发现,这样做有些肤浅。
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我终于确定,我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史铁生的坚强,我还要让学生知道,很多身残志坚的名人的事例,更要让学生深入其中,去思考,去探索,去获得生命的意义!4教学后的效果在上这堂课时,平时不太用功的学生都瞪大了眼睛,看着贝多芬、霍金、千手观音舞者的图片;平时沉静的课堂,响起了学生纷纷抢答的声音;平时看起来对一切都无谓的学生,随着课堂内容的进一步展开,似乎若有所思………..很多的同学在听作者残疾后的心理经历那段时,都流泪了(不仅是女生,还有好多调皮的男同学)。
我感到,我的学生从这里,学会了像作者一样坚强地面对挫折,理解了生命的珍贵,感受到了天下所有母亲对儿子的深情。
我想,学生在今后漫长的人生之路上一定会遇到挫折,当他们遇到挫折时,能多想想今天的感受和收获,从而振作起来坚强面对,那么,这将是我作为老师最大的欣慰!二教学目的及重点难点教学目的:1 了解作者,在预习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全文,研习第一部分,扫清字词障碍。
2024年《我与地坛》优秀说课稿

2024年《我与地坛》优秀说课稿《我与地坛》优秀说课稿1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2、品位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意。
3、学习、借鉴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饱含感情、充满哲理的写作方法。
4、体会作者截瘫后十五年来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从而体悟珍爱生命、珍爱健康、感悟亲情、顽强求索的精神内涵。
5、体悟残疾人的艰难,培养关爱残疾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导入:史铁生是一位作家,在他人生最灿烂的时光里,命运却给他带来了最沉重的打击——双腿残废。
这对一个原本正常的人来说,是多么残酷的捉弄。
他不能再像我们一样想站就站,想坐就坐。
当遭到这变故时,史铁生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个”。
于是,地坛——这个在他家附近的荒芜冷落的古园,便成了他“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在这个园里,史铁生浸泡了十五年,而他写下的《我与地坛》,就是他在这里浸泡、思考后的结晶。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史铁生的这篇散文《我与地坛》,走进史铁生的内心世界。
教学设计:一、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作者史铁生和他的散文《我与地坛》。
史铁生,中国著名编剧、小说家,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延安插队,三年后,也就是在他21岁的时候,因病造成双腿瘫痪,返回了北京。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他创作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散文创作有《合欢树》、《我与地坛》等,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有些作品也反映了他对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我们课文中节选的是《我与地坛》中的第一和第二两个部分,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和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命运的关注。
简单介绍地坛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外,是明清两朝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
《我与地坛》说课稿(通用3篇)

《我与地坛》说课稿(通用3篇)《我与地坛》篇1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我与地坛》。
下面、我将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总体构想:(大纲、教材)本篇文章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三篇文章,它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所属单元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同时本篇文章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篇散文自读文章,这对于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契机。
新大纲”规定语文学科的性质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仅要表现出其知识性、工具性的特点,还要表现出人文性、思想性的特点。
所以,我从这两个方面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一)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写景语言。
(二)熟读课文,解读作者对生命的哲理性思考,增强学生面对苦难时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通过学习,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养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拥有,学习体谅父母进而养成宽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观。
《我与地坛》是新教材的新课文,虽然篇幅较长,但脉络非常清晰。
全文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情,我的思绪,注重的是“生命”的意义,第二部分是写对母亲的理解,注重的则是“情感”的意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二部分中对“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第一部分的对“生命”的疑惑,而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
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课文理解上的难点。
因此,本篇课文的难点在于: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生与死”的思考及对母爱的感悟。
而教学重点则应该放在让学生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从而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讨论法: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结合对研究性学习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认识,本堂课主要采用讨论式进行教学。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 节选)教案1 粤敎版必修1 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一、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
二、熟读课文,解读作者对本文的哲理性思考,培养学生面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三、通过学习,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养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拥有,学习体谅父母进而宽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观。
教学重点:地坛和母亲对我生命求索的启示,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与死”的思索。
教学步骤:一、设置情境,激情导入(放映背景音乐)导语: 有这样一个人,从小生长在北京城,16岁时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18岁时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主动去陕北农村插队落户,21岁时因积劳成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他从此以后再也没能站立起来。
曾有的年少轻狂,所有的豪情壮志一下子都成了海市蜃楼,他一度痛不欲生。
后来,在母亲的奔走下进了街道的一家小厂,每天在那里画彩蛋。
再后来,他成了一名作家,当他第一次获奖,他的健康的朋友们把他从轮椅上抬为他欢呼时,他一直倔强的昂着头,但委屈的泪水却忍不住流淌下来。
这个人就是史铁生,今天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走出当时那痛不欲生的困境的。
二、抓住关键,整体把握问:本文标题是《我与地坛》,但是作者仅仅是写了我和地坛吗?还写了母亲。
现在请同学们迅速找出第一句能把“我”、“地坛”、“母亲”三者联系在一起的句子。
答:在第八自然段“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1、问:他是“跑”到地坛去的吗?不是。
那又是如何去的?他怎么了?(用课文的原句来回答)“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2、问:“独自”跑到地坛去。
为什么“独自”去?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找出课文的句子来分析。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写出了作者那时的孤独、颓废忧郁、痛苦自伤的心境。
3、问:“总是”到地坛去。
《我与地坛》教案-1

《我与地坛》教案【精选】《我与地坛》教案四篇《我与地坛》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3、体会文章第二部分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领悟生命的意义、内涵。
【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一、导入(提出两个问题)1、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热爱生命》塑造了一位淘金者形象,请同学说说淘金者是怎样的形象?2、从中我们感悟到了什么?二、你还知道哪些和命运抗争并取得成功的例子。
让学生自由回答,引出我们今天还要接触一位这样的人他就是作家史铁生。
三介绍作家作品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67年清华附中毕业,69年去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教案《教案:》。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我与地坛》《答自己问》《务虚笔记》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曾一度想到死,他家附近的地坛成了可以“躲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在由死到生的过程中地坛给了他很多生命的启示,他在地坛呆了十五年,他有许多感悟,他把这些感悟用优美的语美写了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
四学习第一部分让学生默读课文,把第一部分你认为比较精彩的语句划出来,分析精彩的原因。
学生划出的基本就是景物描写三部分,在让学生回答原因的同时,引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五学习第二部分生死问题解决了,剩下的是怎样活的问题,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部分,看看作者是怎样回答“怎样活”的问题的。
第二部分在写法上的特点:人神对话,重点理解一些难懂的句子,例如:“这是你的罪孽也是你的福祉”六结束语:送给大家一首诗《热爱生命》汪国真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粤教版精品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坛》教案吴汉伟一、导入新课有这么一个长跑运动员,他一心想出名。
他的愿望是:自己的照片被展示在街头的宣传栏里,因为自己长跑成绩突出。
他顽强地跑呀跑,当他跑了第十五名时,宣传栏里展出的是前十名的照片;当他跑了第七名时,宣传栏里展示的是前六名的照片;当他跑了第四名时,宣传栏里展示的是前三名的照片;当他跑了第三名时,宣传栏里展示的只是第一名的照片。
他终于跑了第一名,可宣传栏里展出的是这次比赛的群众场面!这个一个多么不幸运的“人”啊!(板书“人”)。
然而,在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比这更加不幸的人,同学们看黑板上这个“人”字,你们知道它为什么会稳稳地站着吗?因为它有一撇一捺,因为它有两条“腿”,正是这两条腿撑起了一个大大的人,大写的人,顶天立地的人。
那么,如果严格人失去了双腿,他又该靠什么来支撑他的世界呢?■他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他说:妻子没日没夜地守护着我,任何时候睁开眼,都见她在我身旁■他说:残疾人是个体的问题,而残疾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21岁的他突然因病致瘫,从此在轮椅上一坐就是30多年■他曾想过自杀,但最终找到了文学之路来解放自己■现在他一周要做三次透析,但他仍坚持写作,那怕一天只写几行■他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他就是史铁生。
有那一个同学了解他吗?给大家介绍一下。
师:美国著名运动员卡尔•刘易斯以9秒99的速度夺冠,卡尔•刘易斯是数届奥运短跑冠军,也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
但卡尔曾经和一个中国作家会晤时说,你是一个真正的强者,你比我更强大。
这个人是谁呢?这是在一个文人相轻的传统中,却得到异口同声颂扬的人!就是中国的传奇作家——史铁生。
关于史铁生,同学们了解多少,谁来谈谈?生1:我知道他是一个双腿残疾的作家,但却写出很多优秀的作品。
师:什么优秀的作品,能够列举一些吗?生1:我知道他的代表作品是《遥远的清贫湾》,还有《我与地坛》等。
师:好,说得不错。
知道史铁生名字的含义吗?生(齐声):不知道。
3.2我与地坛教案(粤教版必修)

3.12 我与地坛教案(粤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2、学习、借鉴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饱含感情、充满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截瘫后十五年来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从而进一步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教学重点寻找线索,把握文意,感悟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由此去解读文章的内涵。
●教学难点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教学方法通过对全篇的感悟,引导学生分析、诵读和讨论相结合,在对全文的具体认识和透彻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
第一课时导入:史铁生是当代文学史上很重要也很独特的一位作家,他1951年生于北京,十六岁初中毕业,十八岁响应文革号召到陕西延安务农,在三年后因为积劳成疾而导致双腿瘫痪。
他再也没有站起来的那一天正好是他二十一岁生日,二十一岁正是人生最美好的青春韶华,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龄,我们可以想到,一下子失去了希望,失去了曾经有的雄心壮志,史铁生是怎样的悲痛欲绝。
他甚至长时间地想到了死。
他是怎么样在生与死之间苦苦挣扎,又是怎样从死亡的阴影下坚强地走过来的,我们就来他的《我与地坛》中找寻答案。
写作缘由:史铁生最早是写小说的,他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曾经获得一九八三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代表作还有《插队的故事》、《合欢树》、《奶奶的星星》、《务虚笔记》等,《我与地坛》可以看作是他对散文的一次成功的客串,在写作十年之后,史铁生决心来一次自我解构,也就是对自己从前的写作历程作一个总结,同时也是为写下去,也就是活下寻找理由,于是就产生了《我与地坛》。
这篇文章有一万三千多字,共七章,从一九八九年五月开始写,到一九九零年一月改定,前后共约八个月。
教学过程:指定学生朗读,辨正字音并且思考如下问题:一、在地坛,他呆了十五年,静思默想了十五年,他思考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没有?二、为什么“园子荒芜但并不衰颓”?三、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四、史铁生有没有理解他的母亲?明确:一、(1)他思考了哪些问题?1、关于死的事,他的身体残废了,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了,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2、我为什么出生?3、我该怎样活?(2)这三个问题他解决了没有?他专心致志地想了好几年,最后终于弄明白了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找出原句::“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粤教版高一语文《我与地坛》教案

粤教版高一语文《我与地坛》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教学难点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贝多*,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
面对不幸,贝多*“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历史上象贝多*这样勇敢与厄运抗争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二、品读探究(一)品析第一部分:我与地坛的故事“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作者认为自己和地坛之间有“缘分”,有“宿命的味道”,如何理解他和地坛之间的关系?1.“我”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古园的?明确:在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地时候。
2.“最狂妄年龄”指什么?明确:“最狂妄年龄”指对未来充满自信,满怀幻想,对幸福充满渴望的年龄。
3.“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这时候”指什么时候,为什么说这时候才是我该来的时候?明确:“这时候”指“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地坛“剥蚀——淡褪——坍圮——老柏树——野草荒藤”的时候,也就是说地坛以已褪去昔日的荣华显耀,略显沧桑,但这种沧桑恰恰是某种生命力的显示,“老柏树、野草荒藤”正是暗示这种生命力的具体意象。
失魂落魄的作者这时来到地坛必然会得到某种慰藉。
这正是作者“看到时间、看到自己的身影”思考自己命运的起点。
如果不是一个“沉静的”而是一个“炫耀、浮夸”的地坛在等待作者,那对于处在“最狂妄年龄”的作者意味着什么?4.“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图”,这“意图”指什么?明确:生命的暗示5.“理解了地坛的意图”的作者眼中的地坛有什么样的特点?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明确:荒芜但并不衰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地坛》说课稿(一)
我与地坛(案例)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高一第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围绕以“分析评价,借鉴吸收”为重点的单元学习要点,我们本着学生已经在教师的两篇课文的讲读教学下,来充分认识这篇课文的地位与价值,他完全可以作为培养学生研究性阅读能力的一篇典范之作。
该篇作者史铁生将十五年中最重要最复杂的感受,用他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东西传达给我们的学生。
这种传达的过程就是他们学会从某一点入手,找到与作者心灵触动的契机,以此来提升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感悟的学习过程。
这种沟通其实正是学生开始学会从自己的个体需求去阅读、去学习。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篇课文所饱含的母爱之情足以感动每一位血肉之躯。
希望学生能从中反思自己是否已珍视与母亲共处的每一天。
这种情感撞击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中最宝贵的东西,他足以唤醒学生阅读的原动力,激发他们去自我寻找阅读材料扩大阅读面,提高研究性阅读能力。
此篇课文仅为节选的一、二部分,读本上还有剩余的三至七部分。
相应的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均可以拿来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体会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智慧认识。
2、理清本文两条线索并行交织的结构。
3、体会景物描写的情味。
情感目标:
1、、体悟地坛所给予作者的特殊意义。
2、体悟作者设身处地设想母亲的种种心理。
3、体悟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受和对人生的超越态度。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优美或平淡的语言表达自己感情的能力。
3、培养学生联系自己,获得启示,阐发感受。
4、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式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计:本课作为自读课仅有一课时的时间,教材处理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围绕地坛给予作者的特殊意义。
找出对地坛中几处景物描写的语句,分析每处描写的情态,体会描写中包含的意味及所折射的作者当时的心态。
教学过程中,更
多的是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让他尽量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学会自己找寻相关信息并加以解读。
而在第二部分的设计中更注重的是学生如何与文本沟通、与作者沟通。
在充分的语言品读中挖掘内在的情感蕴藏,尤其是与自己看似最亲的母亲的情感沟通是否已做好。
或许会从史铁生的彻悟中翻然悔悟。
我们乞求学生读语文,到底要读会什么。
是时候觉醒了。
如果我们多一点本真的情感触动,我想也该知足。
如果有了这最珍贵的阅读启发,接下来就是学生自发的阅读需求,离探究式阅读教学的目的也不远了。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情景法、训练法等相结合。
教学实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唤起感受
听音乐,说出曲名和作曲者?生答:命运,贝多芬。
简介贝多芬: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在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
面对不幸,贝多芬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像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命运不公的人很多。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教师满怀激情地介绍)
二、简介作者,走进内心。
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0岁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
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七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代表作《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
其作品多次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幻灯出示,请学生帮助介绍)。
三、理出线索,体悟意义
过渡语:作者截瘫后,在十五年漫长的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什么有关?
1、自读第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一:这是一个怎样的地坛,置身于其中,看到了那些景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
解决方法:化为小问题,阅读提炼,互相讨论。
展示成果:地坛“荒芜冷落”具体景象:琉璃剥蚀,朱红淡褪,雕栏坍圮。
但无法掩盖的是它的生气与活力。
老柏沧幽,野草荒藤自在坦荡。
正是这些吸引了我,使我走进了地坛。
置身与其中作者看到了许多有生命的东西。
蜂儿稳停,蚂蚁疾
行,瓢虫升空,露水滚动、聚集,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草木竟相生长,片刻不息。
印证了“荒芜并不衰败”。
我终于明白了:生,是无可辩驳的事实;死,是不必急于求成的。
至于如何活的问题也将会在地坛的万千景象中找到答案六个譬如:落日灿烂,鱼燕高歌,脚印猜想,古柏永站,气味想起,播散味道。
让人明白人生要靠自己去闻去品才能明了。
(以上结果是在书本上整理得出的,学生回答以书上原句为主)。
2、自读第二部分。
提供阅读思路:地坛给予作者的感悟仅仅是外在的力量,究竟是谁给了他生存的启发,成为他走上文学之路的精神支柱。
仔细阅读第二部分,试着去体会母亲的种种心态。
化为小问题:1、母亲在我独自跑到地坛的日子里,都做了些什么?2、我是如何体味母亲的用心良苦及无视这份真情?
3、在母亲离开的岁月里,我又是如何彻悟的?
分组讨论,写出结果。
(请学生找出书上原句作答)
问题1:无言准备,忧心祈求,悄悄寻找,焦灼牵挂。
(以上结论需从不同段落中搜索并经过归纳而得出)
问题2:作者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回报母亲的用心良苦,那就是写作“为我母亲。
为了让她骄傲。
”但是他也曾无视这份真情。
“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发了疯似的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也不说。
”“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他。
”(还可找出别处理解)问题3、母亲的逝去使得我有了更多机会的觉悟:“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却没人保证他的儿子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的深彻”“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或羞涩?”“她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的鲜明深刻。
”“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以上理解散见于各处,学生需深入体会细心查寻)
四、阅读反馈,挖掘情感。
点拨1:成长中的我们是否都曾体会到母亲的用心良苦,可否为我们讲述与母亲相处的感人情节亦或是遗憾、亏欠、内疚的生活画面?
学生各抒己见:母亲的伟大常常被我们视而不见我们无法真正去体会母亲的用心良苦;我发现有一次母亲跑来学校送伞,我明明看见了却淋雨回家,我不想让人认出我的母亲是如此的寒酸;母亲每每关心、询问,我总报以冷漠的态度,甚至
故意发脾气来结束谈话;我不愿意跟母亲一起上街,一起出去玩,跟她在一起没劲。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坦诚让人敬佩,但是如果有一天你的母亲不幸离开了你,你将会如何面对你的心灵的责难,请珍视你与母亲相处的每一天
点拨2:能否用一两句话形容你心目中母亲的形象亦或是你如何理解母爱的伟大?
引出第二个话题,学生各抒己见:母亲是我生命的缔造者,我们血脉相通、紧紧相依;.母亲天下最旖旎的一条河,将青春连同最后一滴水都注入我的血液;天下的母亲不都是那样平凡不起眼的一块砧板吗?母亲就象是一部长电影, 永远
珍藏在我们敬仰的心底。
母爱,最无私的爱也是最平等的爱,他没有等级之分,没有阶级之分。
他只有付出,没有回报。
没有了母爱,世界将会怎样?(在课堂上,学生思维激活,尽情倾泻自己的情感世界,看到了打通的魅力)
总结:有了地坛的自然力量再加上母亲的人性给予,史铁生终于闯开了一条成功之路。
但这仅仅只是一股源泉,我们还要去寻找。
五、延伸阅读,指向读本。
不妨请大家走进读本,去探询他背后的其他源泉!学生阅读读本,思考:作者有那些人生感悟,你受到什么启发?摘录优美警句。
以上阅读反馈以两种形式展现。
一学生朗读精彩语句,谈出个人感受。
二以读书笔记的形式摘录优美语句并稍作点评。
六布置作业:专题阅读史铁生相关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
板书设计:我
地坛(自然)母亲(人类)
说明:本教案是一次公开课的实战演戏。
作为自读课进行教学探讨,尽量以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体验为主,尝试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师在这堂课上所扮演的只是一个引导者、一个参与者的角色。
我们不应过多的介入文本,只有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打通、与作者打通才能学会阅读、学会感悟、学会探究。
那堂课学生确实有所启悟,课堂上始终热情昂扬。
大家都沉醉于史铁声为我们营造的情感氛围里,当学生们读到动情处时,甚至有人忍不住流泪。
当学生们谈到自己的母亲时,我知道他们爱他们的母亲只是有太久的时间忽略了自己身边最亲的人——这就是我们的责任。
如果我们的学生连母亲都忘记了爱,那么他们还会爱谁呢?既然已激发起阅读的动力,又怎么不会深入的探究?该课学过以后,在以后的两星期周记写作中陆续有近60位学生写了有关母亲的文章。
其中很多作品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