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完美结合
呼啸山庄

她异常激动地站起身来,身子靠着椅子的扶手。听了那真挚的乞求, 他转身向她,神色是完全不顾一切了。他睁大着双眼,含着泪水,终于猛 地向她一闪,胸口激动地起伏着。他们各自站住一刹那,然后我简直没看 清他们是怎么合在一起的,只见凯瑟琳向前一跃,他就把她擒住了,他们 拥抱得紧紧的,我想我的女主人绝不会被活着放开了:事实上,据我看, 她仿佛立刻就不省人事了。他投身到最近处的椅子上,我赶忙走上前看看 她是不是昏迷了,他就对我咬牙切齿,像个疯狗似的吐着白沫,带着贪婪 的嫉妒神色把她抱紧。我简直不觉得我是在陪着一个跟我同类的动物:看 来即使我跟他说话,他也不会懂;因此我只好非常惶惑地站开,也不吭声。 凯瑟琳动弹了一下,这才使我立刻放了心:她伸出手搂住他的脖子,他抱 住她,她把脸紧贴着他的脸;他回报给她无数疯狂的爱抚,又狂乱地: “你现在才使我明白你曾经多么残酷——残酷又虚伪。你过去为什么瞧不 起我呢?你为什么欺骗你自己的心呢,凯蒂?我没有一句安慰的话。这是 你应得的。你害死了你自己。是的,你可以亲吻我,哭,又逼出我的吻和 眼泪:我的吻和眼泪要摧残你——要诅咒你。你爱过我——那么你有什么 权利离开我呢?有什么权利——回答我——对林敦存有那种可怜的幻想? 因为悲惨、耻辱和死亡,以及上帝或撒旦所能给的一切打击和痛苦都不能 把我们分开,而你,却出于你自己的心意,这样作了。我没有弄碎你的 心——是你弄碎了的;而在弄碎它的时候,你把我的心也弄碎了。因为我 是强壮的,对于我就格外苦。我还要活吗?那将是什么样的生活.......
孙慧珍
艾米莉· 勃朗特,全名艾米莉· 勃朗特(Emily 简·
Jane Bronte 1818~1848)英国女诗人,作家。 与姐姐夏洛蒂· 勃朗特、妹妹安妮· 勃朗特称为
勃朗特三姐妹。 艾米莉 生性独立、豁达、
《呼啸山庄》中的现代主义因素探究

、
现 代 主 义 异 化 主 题 的敏 感触 及
异化理论是现代派 文学 的重要理论支柱 ,异化在现代派 文学创作 中表 现为人 自我 的丧失 。由于人 的本质和个性在现 代社会遭 到扭 曲 , 他们既丧失 了符合人性的外观 , 又丧失 了自 我的主体 意识 ,人与人 之间的关 系是 畸形 敌对 的 ,并互 为陷 阱。由此产生的孤独 、 苦闷、 恐惧 等使 人觉 得 自己对 自己成 了
著特征。《 呼 啸山庄》 在艺术表现方 法上也使, } } j 了许 多象征 手
法, 这是它的另一个现代 主义因素 。虽然艾米莉 ・ 勃朗特并 不 是一个象征主义作家 ,更不像 现代主义作家那样有 意识地 大
[ 作者简介 ] 周
7 6・
剑( 1 9 7 2 一) , 男, 黄冈职 业技 术学院公共课部讲 师, 硕 士, 研 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代作品普遍存在的伤感 主义情调,而以强烈的爱 、 狂暴的恨及 由之而起 的无情报复取代 了低沉 的伤感和忧郁 。
一
生儿子小林顿都不曾放过。他 不但 伤害无辜 , 而且 以怨报德 , 将 自私冷酷发展到 了极致 , 也使他 A身的异化走得更远。不宽 恕亦得不到宽恕 。 希斯克利夫用 复仇写完 了一生 , 他的一生凝 聚着世上最强烈 的爱与恨。自然 , 《 呼啸山庄》 与二 十世纪现代
复归, 强调了爱 的伟大力量 , 她认为 , 仁爱和宽恕 , 是创造 了男
人 和女 人 的伟 大 的造 物 主 最 神 圣 的属 性 。这 一 方 面 固然 反 映 了 艾 米 丽 的 哲学 信仰 和 人 生态 度 ; 另 一 方面 又说 明 了作 者 存 对 资本 主 义本 质 认识 的深 度 上 是 有 一 定 局 限 的 。 二、 现 代 主 义 的象 征 意 味
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的浪漫主义小说

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的浪漫主义小说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的浪漫主义小说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文学中最为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之一。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人物刻画和主题等方面对这部小说进行探讨,以展现艾米莉·勃朗特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
呼啸山庄是一部复杂而引人瞩目的小说,故事围绕着两个家庭展开,分别是赫斯克利夫家族和厄恩肖家族。
故事以家庭间的种种险恶纠葛展开,穿插其中的恶意、狂热和复仇等情节吸引了读者的注意。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者的视角展开,通过讲述者的眼睛,读者自然而然地投身于这个世界,并与角色们一同经历他们的沉浮。
小说的人物刻画是勃朗特浪漫主义风格的杰作之一,其中最突出的角色无疑是赫斯克利夫。
赫斯克利夫是一个受尽嘲讽和羞辱的人,他的内心充满了情绪的喷发和复仇的渴望。
通过他的形象,勃朗特展现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性黑暗面的深度观察。
同时,小说中的女主角凯瑟琳·厄恩肖也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角色。
她是一个浪漫主义的理想主义者,受到了父亲和养父的爱抚,却沉溺于赫斯克利夫的诱惑,并最终导致了悲剧发生。
呼啸山庄的主题主要围绕着爱、自由和命运展开。
小说中的爱情故事非常复杂,虽然凯瑟琳和赫斯克利夫是深爱对方的,但是社会壁垒和个人命运的限制使他们无法在一起。
这种不可逾越的命运束缚着他们的爱情,也凸显了作者对社会约束和个人自由的探讨。
此外,小说还涉及了对自然和环境的描写,呈现出大自然的宏伟和人类微小的对比。
这样的浪漫主义主题贯穿于整个故事,营造了一种宏大而激情澎湃的氛围。
总的来说,虽然《呼啸山庄》是一部极具悲剧色彩的小说,但它也展现了艾米莉·勃朗特浪漫主义风格的精髓。
小说中的复杂情节、深刻人物和深远主题都为读者提供了思考和感悟的机会,使这部小说成为了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字数:514)。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在文学中的对比与碰撞》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在文学中的对比与碰撞引言在文学创作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方式。
浪漫主义追求想象力、个人感受和超越现实的理想境界,而现实主义则注重真实、客观和描绘社会生活的精细观察。
本文将探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在文学中的对比与碰撞,并分析其影响和意义。
浪漫主义在文学中的特点及代表作品1.着重强调情感、幻想和个人内心体验。
2.追求超越常规,颠覆常规思维方式。
3.倾向于抒情、诗意和富有象征性的语言表达。
代表作品: - 《唐吉坷德》:塞万提斯 - 《远大前程》:查尔斯·狄更斯 - 《红楼梦》:曹雪芹现实主义在文学中的特点及代表作品1.描写社会生活,关注真实事件和社会问题。
2.注重道德伦理,揭示社会问题的真实面貌。
3.着重于事实、细致和客观的描写。
代表作品: - 《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 - 《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 《麦田里的守望者》:J.D.塞林格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在文学中的对比分析1.描述对象不同:浪漫主义关注个人内心情感世界,现实主义关注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
2.风格特点不同:浪漫主义追求超越常规,充满想象力;现实主义追求真实反映社会问题。
3.思想意义差异:浪漫主义倾向于寻找灵魂上的解放和美好的未来;现实主义强调揭示社会矛盾和启发人们思考。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碰撞与融合1.文学作品中两种风格常会交叉出现,制造冲突和对立,使作品更加饱满丰富。
2.有些作家试图以浪漫的方式描述现实问题,或以现实主义的方式描绘富有想象力的情感场景。
3.碰撞与融合带来了更多多元化和丰富性,拓展了文学创作的边界。
结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在文学中的对比与碰撞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和思想表达。
两者通过不同方式去关注和揭示人性、社会问题和命运等主题,并影响着读者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同时,在文学创作中,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也常常发生碰撞与融合,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呼啸山庄》研究综述

摘要:艾米莉·勃朗特作品很少, 只有一部小说和一些诗歌。
但她仅有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却在100 多年来掀起了阵阵研究热潮, 在过去十几年里更是引起了东西方文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这些研究和评论试图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阐释《呼啸山庄》的各种意义:《呼啸山庄》主题阐释与比较;《呼啸山庄》的艺术魅力研究;《呼啸山庄》的比较研究; 希斯克利夫形象研究;艾米莉·勃朗特与《呼啸山庄》。
关键词:《呼啸山庄》; 主题; 艺术魅力;比较一、《呼啸山庄》的主题阐释与比较《呼啸山庄》是世界性文学批评课题“勃朗特文学”中最受各国学者关注的作品之一。
自从1917 年《妇女杂志》上“泰西女小说家论略”一文首次把勃朗特姐妹介绍给中国读者至今,《呼啸山庄》一直受到各个年代中国读者的普遍欢迎和学者的盛情评论,逐渐成为中国西方文学批评中的一个热点。
[1]综观中国《呼啸山庄》批评史,百年间《呼啸山庄》批评思潮风起云涌,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以及基督教文化研究、叙事学等文艺批评理论和意象、人物、地名寓意研究都从各自的理论视角对《呼啸山庄》作了一定深度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无疑为有益的研究成果。
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单向地锁定文本中那些各种理论指向和需求的“趣味”元素,将文本割裂得支离破碎,故此诸多论断偶尔也不免有断章取义之嫌。
上世纪50 年代后,阶级斗争思想所体现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给当时文学批评烙下深深的时代印记——阶级斗争无处不在。
在这样时代背景下,文学评论肯定了《呼啸山庄》文本中的批判现实主义元素,正如1955 年《译文》刊载的一篇文章所说:“勃氏姐妹‘也许是无意中成了千百万不幸的和受压迫的人们的代表’。
”[2]艾米莉·勃朗特作为英国现实批判主义时代的伟大女性作家,肯定其文本中客观反映时代人类生活及精神面貌的方面是无可非议的文本时代共性特征。
然而,在阶级斗争为纲指导下的马克思文艺批评理论对《呼啸山庄》中的各种人物的阶级属性给予了定性,进而《呼啸山庄》便成了无产阶级复仇者希斯克利夫的阶级意识斗争。
《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的浪漫主义揭示

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的浪漫主义揭示简介《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于1847年出版的一部经典小说。
本文将探讨该小说从浪漫主义角度来揭示人性、情感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1. 艾米莉·勃朗特与浪漫主义文学艾米莉·勃朗特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她借助小说《呼啸山庄》,深入挖掘了浪漫主义所强调的个人情感、自由意志和对自然界的狂放渴望。
1.1 狂野与自然在小说中,勃朗特通过呼啸山庄和荒野之间的对比,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奇特而不可遏制的连接。
这种狂野性代表了个体内心深处被压抑已久的欲望和情感。
1.2 纯真与罪恶勃朗特以两个家族,及其成员们,刻画了善与恶的对立。
她揭示了人性中的黑暗面,通过罗彻斯特先生和希斯克利夫这两个角色,表达了浪漫主义作品中常见的深沉和复杂的情感。
2. 人性与情感《呼啸山庄》通过细腻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了勃朗特对人类情感的深入洞察。
2.1 爱与痛苦小说中的爱情是矛盾而复杂的。
从凯瑟琳·厄尔肖到凯瑟琳·赫恩肖,再到她们的后代拉金一家,爱与痛苦交织在一起。
勃朗特以此诠释了爱情中无尽徘徊、不可思议之处。
2.2 家庭和社会关系小说中描绘了家庭和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透过卡车帮子女拉金一家成员追述整个故事,并以他们婚姻关系为背景,同时也反映出当时英国乡村地区社会等级固化、道德观念扭曲等问题。
3. 小说结构及风格《呼啸山庄》采用了多重叙述结构,从不同角度出发,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讲述。
勃朗特使用了生动的描写和紧密的情节编织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人物内心、感受情感的起伏。
3.1 描写与想象力艾米莉·勃朗特通过精确而细致的描写,以及辅助于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真实而迷人的环境。
她把细节糅合在一起,使得读者仿佛亲历故事中发生的一切。
3.2 自由与命运小说中探讨了自由意志与命运之间的关系。
试论《呼啸山庄》的现代主义意味

试论《呼啸山庄》的现代主义意味韩红琴(新疆天山职业技术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17)[摘要]《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留给后世的唯一的一部小说,经过百年的时间考验,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甚至是世界文学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呼啸山庄》出版的时代,现代主义还没有形成,但《呼啸山庄》却明显地体现了后来的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特征。
本文拟从象征手法、叙述艺术和异化主题三个方面论述《呼啸山庄》所表现出的现代主义意味。
[关键词]《呼啸山庄》;现代主义;象征;叙事;异化艾米莉·勃朗特是十九世纪著名的小说家,她在世间仅度过二十九个春秋便撒手尘寰,但其留给后世的唯一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经过百年的时间考验终于在世界文学的宝库中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在二十世纪不断掀起研究热潮。
《呼啸山庄》出版于一八四七年,在那个时期,现代主义文学还没形成,但《呼啸山庄》却明显地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特征。
现代主义文学是指产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一种与传统现实主义文学迥然不同的文学思潮。
其特征表现为:在思想特征上,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突出地表现异化主题;在艺术特征上,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提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大量描写丑的事物;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
本文试从象征手法、叙述角度和叙述方法以及异化主题等三个方面探讨《呼啸山庄》的现代主义意味。
一、象征手法“象征(symbol)在西方来自古希腊语,本义是一物分成两半,作为凭证或信物,合之以验真假。
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兵符。
后来演变为凡是表达某种观念或事物的标志或符号都叫做象征。
所以symbol 又具有符号的涵义。
”〔1〕象征手法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艺术手法,在传统文学中就被广泛使用。
但在传统文学中,象征是具体的、一一对应的。
而在现代主义文学中,象征则是抽象的、晦涩的。
艾米莉善于使用象征手法,在《呼啸山庄》中用一种看得见的符号展示了她隐藏的心灵和理念。
《禁忌的爱之旅:《呼啸山庄》中的浪漫主义情感》

禁忌的爱之旅:《呼啸山庄》中的浪漫主义情感概述《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被认为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复杂而扣人心弦的爱情故事为线索,通过描绘人性的黑暗面和情感的纷争,展现了浓烈而禁忌的爱情关系。
本文将探讨《呼啸山庄》中呈现出来的浪漫主义情感,并分析其所带来的影响。
浪漫主义与《呼啸山庄》浪漫主义是19世纪初兴起的文学和艺术运动,强调个人感受、超验奇想和反传统价值观。
而《呼啸山庄》则在情感表达和主题塑造上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爱与孤独《呼啸山庄》中展示出了热烈而激烈的爱情关系,尤其是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之间禁忌的深情。
他们之间的爱既是满足和激情的源泉,又被社会规范和禁忌束缚。
这种禁忌的爱情关系使他们陷入了内心的痛苦与孤独之中。
自由与野性小说中,希斯克利夫被描绘成一个野蛮而自由的人物,他深爱着凯瑟琳,并试图摆脱社会规范来追求自己内心真正的欲望。
这种追求自由和野性的精神展示了浪漫主义对个体权利和自我实现的重视。
情感与疯狂《呼啸山庄》中存在着激昂、痛苦甚至发狂般的情感表达。
凯瑟琳因为压抑自己内心的欲望而变得情绪不稳定,而希斯克利夫也在无法实现自己渴望的爱情时陷入了疯魔般的纠结与怨恨。
这种极端而迸发性的情感塑造反映了浪漫主义文学对传统秩序和理智的怀疑。
影响与启示《呼啸山庄》中的浪漫主义情感不仅仅是为了展示个人情感世界,更探索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制度对情感的束缚。
它引发了读者对禁忌爱情以及社会规范与个人自由之间关系的深思,并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限制提出质疑。
结论通过深入分析《呼啸山庄》中呈现出来的浪漫主义情感,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对于爱、孤独、自由、野性、情感和疯狂等主题进行了细致而逼真的刻画。
这部小说不仅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也为我们揭示了人性和社会价值观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它迸发出一种力量,鼓励人们敢于追求内心真正渴望的爱情与幸福,同时挑战社会桎梏带来的束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试图从现代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不同文学层面对《呼啸山庄》加以剖析,通过现代派文学的主要描述对象——异化;来探讨这部巨著与现代主义的联系;同时立足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其浪漫主义创作源泉,从而使《呼啸山庄》这部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完美结合的优秀作品展现出它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异化;哥特;呼啸山庄;希斯克利夫;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 是艾米莉·勃朗特于1848 年出版的一本小说,这部具有强烈情感、带有一点野性甚至有些怪诞的作品问世时并未引起关注,而在她去世后的一百多年来却掀起了阵阵研究热潮。
西方评论家对《呼啸山庄》的评价愈来愈高,使这部具有奇特想象力的作品在英国小说史上获得了特殊的地位。
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一反同时代作品普遍存在的伤感主义情调,而以强烈的爱、狂暴的恨及由之而起的无情报复,取代了低沉的伤感和忧郁。
为此,人们才真正认识到它的艺术价值,称艾米莉是一位伟大的作家。
尽管这部小说依然体现了英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的许多特征,但它在创作技巧和艺术风格上却更接近十八世纪的浪漫主义小说,更令人惊讶的是,作者的某些表现手法仿佛又与二十世纪的现代小说的风格颇为相似。
这便是艾米丽·勃朗特与众不同而又耐人寻味的地方。
一、浪漫主义手法——哥特传统的运用关于“哥特”(gothic)这个词的出处,最早来源于欧洲早期的一个叫作西哥特的部族,这个以破坏和掠夺为乐的部族以无知和缺少艺术品位而著称。
起初,它被用以形容阴森与恐怖,后经很多年演变,在建筑、音乐、文学等方面得以发扬,使它成为一类艺术的代名词,就如艾米莉·勃朗特一样,滞后于艺术殿堂好长一段时间。
艾米丽的《呼啸山庄》继承了哥特传统,采用了多种哥特手法来渲染气氛、塑造人物、表达主题思想。
首先,《呼啸山庄》在环境刻画及意象构造方面采用了典型的哥特手法,给读者留下了难以泯灭的印象。
呼啸山庄“狭窄的窗子深深嵌在墙壁内,两边墙角用凸出的大石头保护着”,大门周围留着“古里占怪的石刻”;山庄的外面是一望无际的晦暗的荒原,铅云密布、狂风大作;山庄里面则由于缺少光线而昏暗、阴森。
这种充满着神秘、阴晦、荒凉、恐怖的氛围是哥特传绕中常见的要素。
小说中洛克乌德梦中一幕最为动人、凄历甚至残忍,堪称最具哥特意味的意象——“一张苍白的脸孔,从外边靠在玻璃窗上,还有一只血迹斑斑的手,伸进打破的窗玻璃,要求进屋来。
”而洛克乌德对这位哀求的灵魂施出了残酷的手段:“把她的手腕拉到破了的玻璃窗上,来回摩擦,直到淌下来的血水浸透了被褥”。
梦魇、血迹、鬼魂、游荡的幽灵……这一切无不令人心惊胆寒、毛骨悚然。
这种极具渲染恐怖气氛的手法并非艾米丽首创,而是哥特传统中惯用的手法。
但艾米丽并非亦步亦趋地模仿,她显然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意识形态,她对梦幻和潜意识的表现,已经显露出接近现代艺术的端倪。
从表面而言,这似乎只是一个局外人一场离奇荒诞的恶梦,很难用理性去分析,可是我们分明从内心真切地感触到梦里梦外的世界一样地冷酷无情,无论是梦幻还是现实,人性人情都已丧失。
在此小说作者向读者象征地揭示了人类面临的可怕恶梦——人性的冻结,具有着超前的现代主义意味广其次,《呼啸山庄》主人公的塑造具有典型的哥特模式。
希斯克利夫源于哥特传统中的“恶棍英雄”形象——“深色的皮肤,体格健壮,有一双洞察一切、摄人魂魄的眼睛,表情则混合着轻视和阴郁;行动多变且不可预测,时而郁郁寡欢,时而暴跳如雷”;“他是让人既爱又恨的混合物/既引人追逐,又让人惧怕……他漠视世上的一切人/……在自己赖以生存的世界似乎是陌生人……”。
希斯克利夫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统—体,既深受迫害让人同情,又罪孽深重令人发指。
他强烈的恨与疯狂的复仇并非本性,而是铭心刻骨的爱的异化,是心灵备受重挫后爱的反面衍生物,他虽然“残忍而缺乏人性到‟ 了常人不能想像的地步……我们仍然同情他……以一种朦胧的方式和希斯克利夫站在一起去反对其他人物。
” 因为他并非所有罪恶之源,真正的罪恶是扭曲人性的等级制度、社会准则和宗教迷信。
二、现代主义异化主题的敏感触及异化理论是现代派文学的重要理论支柱,异化现象是现代派文学的主要描写对象,进而言之,现代派文学本身就是一种异化文学。
异化在现代派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人自我的丧失。
由于人的本质和个性在现代社会遭到扭曲,他们既丧失了符合人性的外观,义丧失了自我的主体意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畸形敌对的,并互为陷井。
由此产生的孤独、苦闷、恐惧等使人觉得自己对自己成了一个异己者。
人性的冲突,人格分裂,自我的丧失和寻找——《呼啸山庄》较早敏感地触及了人的“异化”问题。
主人公凯瑟琳、希斯克利大的命运可谓现代主义概念畔:一个自我异化的悲剧写照。
以地狱般的性格抒写着天堂般的感情,爱到极致,恨到极致,最粗野,也最细腻;最凶残,也最温婉,最不通人情,也最为情所伤,这就是艾米丽笔下的希斯克利大。
他原也是个正常人,有着正常人的种种心理需要。
在那狂风呼啸的旷野荒原、野草丛生的石楠丛中,他与凯瑟琳青梅竹马,演绎着动人的美丽爱情。
他们的爱是源于灵魂的爱,希斯克利大不是恶魔,他的心中燃烧着人类最神圣的感情。
这份如火如荼的爱情是照耀他生命的唯一光明,让他“像锯齿一样粗,像岩石一样硬”的本性变得愈发如磐石…般不可动摇,这种顽强的本性使他能够忍受辛德雷的敌视、折磨与凌辱——他被他虐待,除了课以繁重的庄稼活儿,还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抑止了他作为一个人的正常发展,从而也被无情剥夺了他与凯瑟琳平等相处利相爱的权利。
正因为有了凯瑟琳无私无畏的爱,希斯克利夫才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并具备正常完全的自我。
辛德雷的作为固然招来希斯克利夫刻骨铭心的仇恨,但更为致命的因素在于,呼啸山庄的“自然之女”凯瑟琳背叛了他们彼此的天然认同。
她尽管意识到自己与希斯克利夫有着不可拆离的联系,但为了世俗的利益和虚荣,她最终作出违背自然个性的选择,负着沉重的矛盾心理成为画眉田庄的女主人。
凯瑟琳的爱一直是希斯克利夫支撑心理平衡的柱子,是他水深火热之中的救命浮木,不幸的是她正慢慢从他的生命中走开。
他的精神大厦因此分崩离析,轰然坍塌,整个世界陷于幽暗的相互折磨与疯狂复仇之中。
悲痛欲绝的希斯克利夫无法排解郁积于心的痛苦,他的人格开始走向扭曲与分裂。
狂热的复仇占据了他全部身心,成为他生活的唯一目的与乐趣。
女管家奈莉劝他要宽恕,把冤怨留给上帝去报,如耶稣所言,“除非你们从内心宽恕自己的兄弟姐妹,否则天上之父也会这样惩罚你们。
”希斯克利夫却说:“上帝也不能从中得到像我那样的满足。
”他把自己的复仇欲比作——种精神上的“磨牙”,越是痛,越要使劲儿磨。
那种复仇的快感,没有怜悯,没有节制,没有丝毫放松,带有一种从弱者的痛苦中得到满足,有恃无恐,尽情肆虐的狂热。
他从一个资产阶级受害者,异化成一个资产阶级迫害狂,十足的“撒旦”。
他刻意复仇,先靠赌博吞没了辛德雷的财产,逼他落魄而死。
然后诱骗伊莎贝拉,婚后又狠狠地折磨她,他与她结合的目的只不过是用她来报复凯瑟琳——“要是你以为我真的愿意娶伊莎贝拉的话,我都可以割断我的喉咙! ”希斯克利大的报复连同自身的爱情一起毁灭了,他的恨远比他的爱广泛。
他和凯瑟琳有着“一模一样的灵魂”,他对凯毖琳的爱其实足对自己的爱,爱情的灭亡就是自身的灭亡,他贪餍的报复把他的爱情焚毁了,也把他自身给焚毁了。
凯瑟琳的爱情以及由此衍生的仇恨让希斯克利大把世界上的一切作为了复仇对象,甚至连凯瑟琳的遗孤小凯蒂,自己的亲生儿子小林顿都不曾放过。
他不但伤害无辜,而且以怨报德,将自私冷酷发展到了极致,也使他自身的异化走得更远。
不宽恕亦得不到宽恕。
希斯克利大用复仇写完了一生,他的一生凝聚着世上最强烈的爱与恨。
“归根结底,它们是同一种东西……这两种感情,在完成任务以后,都可以使一个热烈的爱人或是使一个同样热烈的仇恨者感到孤独和凄凉”(霍桑语)。
爱与恨都是寂寞事,艾米莉的爱情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心灵孤独史。
自然,《呼啸山庄》与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作品对人的“异化”表现有些不同。
它并没有象艾略特的《荒原》、卡夫卡的《变形记》和《审判》那样把人的异化作为人类普遍的精神现象来写,因而没有意识到这种异化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可调和性和不可避免性。
现代主义文学表现人性的扭曲和变态,而且强调这一扭曲、变恋的永恒性和不可逆转性。
艾米丽则不仅表现了人性的异化,而且表现了人性的复归,强调了爱的伟大力量;她认为,仁爱和宽恕,是创造了男人和女人的伟人的造物主最神圣的属性。
这一方面固然反映了女米丽的哲学信仰和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又说明了作者在对资本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度上是有一定局限的。
总之,艾米丽的《呼啸山庄》从爱写起,结果写到了恨,写到了死亡,写到了灵魂,写到了人类的孤独。
尽管那时现代主义理论并未形成,但无论从作品中对主要人物的描写,还是从作品表现的主题和艺术手法,都具有现代主义的倾向,这正是艾米丽天才创作素质的有力证明。
不仅如此,作者对作品独创性的孜孜以求,对哥特体的借鉴与发展,使《呼啸山庄》成为一部刚柔并济的和谐佳作,它所体现出的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使这部小说更具深度与力度,它写出了艾米丽的灵的经验,是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完美结合的典范。
参考文献:[1]Emily Bronte WUTHERING HEIGHTS ,外文出版社,1993,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典范,赵辉辉。
[2]葛志宏.论的现代主义因素[J].外国文学欣赏,1989,(1-2)。
[3] 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杨苡译《呼啸山庄》,译林出版社,1990。
[5]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典范,赵辉辉。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