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老舍先生的两部小说_粗论清末民初的京城物价
八年级名著阅读(含答案)

八下名著阅读训练《骆驼祥子》(一)填空、选择题1.《骆驼祥子》作者_______,原名_______ ,_______ 族,_______ (籍贯)人,有_______的称号。
2.祥子是老舍的长篇代表作《_______》中的一个人物形象。
这部作品描写来自农村的淳朴、健壮的祥子,到北平谋生创业,_______次买车又_______次失去,并终于堕落到生活的谷底的故事。
3._______是《骆驼祥子》的基本线索,与祥子有着密切关系的女主人公是_______。
4._______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与茅盾、巴金的长篇创作一起,构成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
5._______被誉为“抗战前夕中国最佳的长篇小说”。
6.虎妞的变态情欲,_______逼女卖淫的病态行为,以及小福子自杀的悲剧,对祥子来说,都是锁住他的“心狱”。
.《骆驼样子》中的祥子在兵荒马乱中被抢走了车,却冒险牵回了三匹_______。
7.在《骆驼祥子》中,既是剥削者又是被剥削者的是_______ 。
8.有一个人因一个不及格的分数,告发了曹先生,这个人是_______。
9.《骆驼祥子》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他的外号。
10.祥子最大的梦想是_______。
他买的第二辆车因_______而被卖掉。
11.1951年,老舍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_______”的称号。
12.《骆驼祥子》中的_______是一个美丽、要强、勤俭的女子,后因生活所迫沦为娼妓,终因不甘生活的屈辱而含恨自缢。
13.以旧中国北平为背景,描写了人力车夫由人堕落为“兽”的悲惨遭遇的长篇小说是________。
14.样子的车被当兵的拉走后,他一直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就在祥子在茶馆里等着去看夜场电影的曹先生时,他遇到了_______;他们的悲惨情景把祥子最大的希望给打破了。
15.他是一个“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的上等车夫,为了争取起码的生存权利而奋斗、挣扎,最终走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名著导读《骆驼祥子》知识点梳理及复习练习题含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名着导读《骆驼祥子》知识点梳理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北京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现代着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代表作品: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话剧《茶社》《龙须沟》等。
二、作品简评《骆驼祥子》用怜悯的笔触描述出这样一幕惨剧:二十世纪二十年月的北京,一个勤奋、壮实的基层社会小人物——祥子怀着发达、奋斗的美美梦想,不管生活的万千劫难努力地生活,却最后为黑暗的狂风雨所吞噬。
它揭露了当时“小人物”的奴隶心理和希望的最后幻灭。
跟着主人公祥子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祥子熄灭了个人奋斗的最后一朵火花。
这是旧中国老北京贫穷市民的典型命运。
《骆驼祥子》拥有特别鲜亮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结构紧凑,笔触慎重;2、心理描述丰富多变,细腻深刻;3、“京味儿”描述真切生动,平易平易。
语言上的京腔京调简洁朴实、自然明快,北京口语更突显了人物特点。
《骆驼祥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拥有极其重要的特别地点。
“五四”此后的新文学,多以描述知识分子与农民生活见长,极罕有描述城市穷人的作品。
老舍的《骆驼祥子》,则打破了这类场面,以城市穷人生活题材的视角,拓展了新文学的表现范围,为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特别的贡献。
所以,《骆驼祥子》,确定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从《骆驼祥子》开始,老舍才真切地为中国现代小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传世的贡献,而这类贡献的突出表现就在于他所创立的独到的文体风格(或称“文学风格”)——“北京味儿”,也就是我们此刻说的“京味小说”。
《骆驼祥子》真切地表现了这类“北京味儿”,并由此为“北京味儿”确定了基本特点,那就是:第一,用北京话写北京人和北京事;第二,写出浓郁、多彩的北京风土民俗、人情世态;第三,写出时代、民族、历史等文化传统的积淀在北京人精神、气质、性格上所形成的内在特点。
三、名着梗概祥子来自乡间,带着中国农村破败凋敞的大背景,也带着农民的朴素和执拗。
由老舍先生的两部小说,粗论清末民初的京城物价

由老舍先生的两部小说粗论清末民初的京城物价老舍先生是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遣词造句上十足的北京“风味”。
由于是旗人,自幼生长在北京,老舍先生对旧时的京城风土人物、一草一木都极为熟悉,老北京也就成了他文学创作最主要的故事背景地。
老舍先生的小说名著《骆驼祥子》和《我这一辈子》堪称现代中国文学的传世经典,是我最喜欢的文学作品之一;没事的时候会时常拿出来翻翻,那种阅读的感觉真的是一点一点地咂摸着其中的文字、其中的旧京韵味。
写民间生活的小说自然无法避开物价民生的话题。
老舍先生是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的人,加上他细致的观测和着意地(为自己的文学创作)收集资料,自然在这个话题上是有些发言权的。
《骆驼祥子》和《我这一辈子》这两部小说的共同特点是通过描写旧京时期社会底层成员人生中的酸甜苦辣,以小见大地展示了那个纷乱变革的年代老北京的人物风俗百态。
先来看《我这一辈子》。
小说中第一次提到钱的问题是在主人公“我”因为无法在原有行业(裱糊匠)中立足而被迫改行当了巡警的时候。
“我”入警察局当的是最低阶的“招募警”,月薪大洋6元;扣除3块半的警局饭费,再扣除些人情公议,每月净剩两块上下钱。
到了被提升成“三等警”去给高门大户站岗,因为身上多了一堆中看不中用的物件,月薪涨到7元。
又在警局里内外上下各个部门混了若干年,升值为“头等警”,月薪变成大洋9元(照此估计,“二等警”大概就是月薪8元吧)。
这些基本上就是《我这一辈子》中描述下层人民收入的主要内容。
在《骆驼祥子》中,老舍先生对于旧时京城中的“经济问题”给出了更多的原始信息。
人力车夫按照身体状况、自身素质等分成若干等级。
对高等的和“涉外”的车夫每次服务的车钱老舍先生在小说中没有直接提及,但是给出了象祥子那样的高等车夫每天“好歹一背拉也能进6、7毛钱”(这里同样应该指的是大洋),算是间接地给出了他们的收入和收费水平;对于那些低等的车夫,每服务一次就只能得到几个到十几个桐子(象描写老马和小马的那段,在深冬的黑夜里他们那样的低等车夫把客人从前门拉到后门只能得到“15子儿”的车钱)。
名著导读《骆驼祥子》重要知识点整理与归纳练习

中考语文复习整理——名著导读之三《骆驼祥子》作者简介人民艺术家——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著名作家。
1899年生于北京。
正红旗人,满族。
“五四”时期开始新文学创作。
作品有:《老张的哲学》《赵子日》《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月牙儿》《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创作背景《骆驼祥子》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旧北京为背景。
祥子所处的时代是北洋军阀统治的时代。
《骆驼祥子》中的背景世界是黑暗的、畸形的、失衡的中国旧社会,人民过着贫苦的生活,祥子只是广大劳苦大众的代表。
他们虽然有了一定的自由,但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贫穷又剥夺了他们手头仅有的可怜的自由。
老舍因出身贫苦市民家庭,从小就与下层民众接触,对劳苦大众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有着较深入的了解,这一切都为老舍创作《骆驼祥子》提供了材料来源。
主要情节概括《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
1.一流车夫:祥子十八岁带着乡下的足壮与诚实来到北平,成了当时一流的人力车夫。
他立志要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2.祥子买车:经过三年努力,祥子终于凑足了100块钱。
他马上用其中的96块钱买上了自己的新车。
3.丢车与卖骆驼:不到半年,军阀乱兵就抢走了祥子的车并让他做苦力。
后来祥子逃出来并顺手牵走了部队丢下的三匹骆驼,用它们换了三十五块钱回到了北平。
由于在梦话中透露了自己的经历,从此人们开始叫他“骆驼祥子”。
4.二次奋斗:祥子回到了人和车厂,老板刘四爷家三十七八岁的闺女虎妞十分喜欢祥子。
祥子租了他家的一辆车,又开始为自己第二次买车而没命的赚钱。
后来在杨宅拉车,整天紧得发昏,受不了折磨后又回到了人和车厂。
5. 被敲钱空:回来受到虎妞的诱惑,为躲避虎妞,祥子到曹先生家拉包月。
而曹先生因为学生阮明陷害,被迫离开北平。
也是因为这件事,祥子被孙侦探勒索,积蓄一空。
在虎妞的威逼利诱下,他只好再一次回到了人和车厂。
6.被迫结婚:祥子认了命,只好把自己交给刘家父女了。
《骆驼祥子》必考知识点最全整理(含习题及答案)

《骆驼祥子》必考知识点最全整理(含习题及答案)《骆驼祥子》这部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旧北京为背景。
祥子所处的时代是北洋军阀统治的时代。
《骆驼祥子》中的背景世界是黑暗的、畸形的、失衡的中国旧社会,人民过着贫苦的生活,祥子只是广大劳苦大众的代表。
他们虽然有了一定的自由,但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贫穷又剥夺了他们手头仅有的可怜的自由。
老舍因出身贫苦市民家庭,从小就与下层民众接触,对劳苦大众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有着较深入的了解,这一切都为老舍创作《骆驼祥子》提供了材料来源。
作者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人民艺术家,著名作家。
1899年生于北京。
正红旗人,满族。
“五四”时期开始新文学创作。
作品有:《老张的哲学》《赵子日》《猫城记》《二马》《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月牙儿》《四世同堂》等。
主要情节《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
1.一流车夫:祥子十八岁带着乡下的足壮与诚实来到北平,成了当时一流的人力车夫。
他立志要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2.祥子买车:经过三年努力,祥子终于凑足了100块钱。
他马上用其中的96块钱买上了自己的新车。
3.丢车与卖骆驼:不到半年,军阀乱兵就抢走了祥子的车并让他做苦力。
后来祥子逃出来并顺手牵走了部队丢下的三匹骆驼,用它们换了三十五块钱回到了北平。
由于在梦话中透露了自己的经历,从此人们开始叫他“骆驼祥子”。
4.二次奋斗:祥子回到了人和车厂,老板刘四爷家三十七八岁的闺女虎妞十分喜欢祥子。
祥子租了他家的一辆车,又开始为自己第二次买车而没命的赚钱。
后来在杨宅拉车,整天紧得发昏,受不了折磨后又回到了人和车厂。
5. 被敲钱空:回来受到虎妞的诱惑,为躲避虎妞,祥子到曹先生家拉包月。
而曹先生因为学生阮明陷害,被迫离开北平。
也是因为这件事,祥子被孙侦探勒索,积蓄一空。
在虎妞的威逼利诱下,他只好再一次回到了人和车厂。
6.被迫结婚:祥子认了命,只好把自己交给刘家父女了。
《骆驼祥子》必考知识点最全整理(含习题及答案)

《骆驼祥子》必考知识点最全整理(含习题及答案)《骆驼祥子》这部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旧北京为背景。
祥子所处的时代是北洋军阀统治的时代。
《骆驼祥子》中的背景世界是黑暗的、畸形的、失衡的中国旧社会,人民过着贫苦的生活,祥子只是广大劳苦大众的代表。
他们虽然有了一定的自由,但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贫穷又剥夺了他们手头仅有的可怜的自由。
老舍因出身贫苦市民家庭,从小就与下层民众接触,对劳苦大众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有着较深入的了解,这一切都为老舍创作《骆驼祥子》提供了材料来源。
作者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人民艺术家,著名作家。
1899年生于北京。
正红旗人,满族。
“五四”时期开始新文学创作。
作品有:《老张的哲学》《赵子日》《猫城记》《二马》《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月牙儿》《四世同堂》等。
主要情节《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
1.一流车夫:祥子十八岁带着乡下的足壮与诚实来到北平,成了当时一流的人力车夫。
他立志要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2.祥子买车:经过三年努力,祥子终于凑足了100块钱。
他马上用其中的96块钱买上了自己的新车。
3.丢车与卖骆驼:不到半年,军阀乱兵就抢走了祥子的车并让他做苦力。
后来祥子逃出来并顺手牵走了部队丢下的三匹骆驼,用它们换了三十五块钱回到了北平。
由于在梦话中透露了自己的经历,从此人们开始叫他“骆驼祥子”。
4.二次奋斗:祥子回到了人和车厂,老板刘四爷家三十七八岁的闺女虎妞十分喜欢祥子。
祥子租了他家的一辆车,又开始为自己第二次买车而没命的赚钱。
后来在杨宅拉车,整天紧得发昏,受不了折磨后又回到了人和车厂。
5. 被敲钱空:回来受到虎妞的诱惑,为躲避虎妞,祥子到曹先生家拉包月。
而曹先生因为学生阮明陷害,被迫离开北平。
也是因为这件事,祥子被孙侦探勒索,积蓄一空。
在虎妞的威逼利诱下,他只好再一次回到了人和车厂。
6.被迫结婚:祥子认了命,只好把自己交给刘家父女了。
观念的潜流——清末民初京旗小说与老舍

贴 近 民生和 日常 的文学作 品 ,体 裁 以小说 为 主 ,杂 以杂 文 和各类 评 论—— 之被 “ 现 ” 发 ,还是 近几 年
的事情。他们活跃于 《 进化报》 《 、 公益报》 《 、 国华报》 《 、 京话 日报》 《 、 北京小公报》 《 、 京师公报》 《 、 燕 都 报》 《 、 官话政 报》 《 、 平报 》 《 强报 》 《 、群 、 实事 白话 报》 等大 小报 纸 ,代 表人 物 和作 品有蔡 友梅 ( 松
友梅 ,损 公 )《 瞎松 子》 赛 刘海 》 曹 二更》 双料义 务 》 人 人乐 》 二 家败 》 麻花 刘 》 董新 、《 、《 、《 、《 、《 、《 、《
心》 理学周》 非慈论》 方圆头》 忠孝全》 连环套》 鬼吹灯》 赵三黑》等 ,穆儒丐 ( 、《 、《 、《 、《 、《 、《 、《 都
20 0 9年 2期
满族研究
MAN CHU MI NOR T S I Y RE EAR CH
O N 2, 0 9 20
( 总第 9 5期 )
( ee ̄ №. ) G rr 9 5
语文中考名著阅读要点7《骆驼祥子》

语文中考名著阅读要点7《骆驼祥子》第一篇:语文中考名著阅读要点7 《骆驼祥子》《骆驼祥子》11.《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以北平(今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鸿来、非我等笔名。
满族正红旗人。
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现名小杨家胡同)一个满族城市贫民家庭。
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著名作品:《骆驼祥子》(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长篇小说,又名《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曲)上下册《龙须沟》(话剧)《春华秋实》(话剧)《茶馆》(话剧)《济南的冬天》主要内容:祥子来自乡间,日益衰败的农村使他无法生存下去,他来到城市,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创立新的生活。
他试过各种工作,最后选中拉洋车。
这一职业选择表明祥子尽管离开了土地,但其思维方式仍然是农民的。
他习惯于个体劳动,同时又渴望有一辆像土地那样靠得住的车。
买车,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这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信仰。
”城市似乎给了祥子实现志愿的机遇,经过三年奋斗,他买上了车,但不到半年,竟被大兵抢去;但祥子仍然不肯放弃拥有自己的一辆车的梦想,尽管他对自己的追求无不怀疑,几度动摇,但仍然不断振作起来,再度奋斗。
而奋斗的结局,是以祥子的失败告终的,他终于未能做成拥有自己一辆车的梦。
这部小说的现实主义深刻性在于,它不仅描写了严酷的生活环境对祥子的物质剥夺,而且还刻画了祥子在生活理想被毁坏后的精神堕落。
“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去了。
”是这个社会让原本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且勤劳善良的农村青年,就这样成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老舍先生的两部小说粗论清末民初的京城物价老舍先生是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遣词造句上十足的北京“风味”。
由于是旗人,自幼生长在北京,老舍先生对旧时的京城风土人物、一草一木都极为熟悉,老北京也就成了他文学创作最主要的故事背景地。
老舍先生的小说名著《骆驼祥子》和《我这一辈子》堪称现代中国文学的传世经典,是我最喜欢的文学作品之一;没事的时候会时常拿出来翻翻,那种阅读的感觉真的是一点一点地咂摸着其中的文字、其中的旧京韵味。
写民间生活的小说自然无法避开物价民生的话题。
老舍先生是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的人,加上他细致的观测和着意地(为自己的文学创作)收集资料,自然在这个话题上是有些发言权的。
《骆驼祥子》和《我这一辈子》这两部小说的共同特点是通过描写旧京时期社会底层成员人生中的酸甜苦辣,以小见大地展示了那个纷乱变革的年代老北京的人物风俗百态。
先来看《我这一辈子》。
小说中第一次提到钱的问题是在主人公“我”因为无法在原有行业(裱糊匠)中立足而被迫改行当了巡警的时候。
“我”入警察局当的是最低阶的“招募警”,月薪大洋6元;扣除3块半的警局饭费,再扣除些人情公议,每月净剩两块上下钱。
到了被提升成“三等警”去给高门大户站岗,因为身上多了一堆中看不中用的物件,月薪涨到7元。
又在警局里内外上下各个部门混了若干年,升值为“头等警”,月薪变成大洋9元(照此估计,“二等警”大概就是月薪8元吧)。
这些基本上就是《我这一辈子》中描述下层人民收入的主要内容。
在《骆驼祥子》中,老舍先生对于旧时京城中的“经济问题”给出了更多的原始信息。
人力车夫按照身体状况、自身素质等分成若干等级。
对高等的和“涉外”的车夫每次服务的车钱老舍先生在小说中没有直接提及,但是给出了象祥子那样的高等车夫每天“好歹一背拉也能进6、7毛钱”(这里同样应该指的是大洋),算是间接地给出了他们的收入和收费水平;对于那些低等的车夫,每服务一次就只能得到几个到十几个桐子(象描写老马和小马的那段,在深冬的黑夜里他们那样的低等车夫把客人从前门拉到后门只能得到“15子儿”的车钱)。
小说中另一重要人物是刘四爷父女。
刘四爷是个有前科的人力车场主,本质上是混社会的地痞,虽然不似人力车夫那般穷困潦倒,但仍然是属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物。
另一方面,刘四爷又属于“有产”的剥削者,手里有几十辆“至坏也是六七成新”的人力车,靠车租为生,无论是经济地位还是日常生活,即使比起祥子这样的“高等车夫”,仍然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所以刘四爷很瞧不起租他车的那些“臭拉车的”,自认为与他们不是一个等级的人)。
如老舍先生在《我这一辈子》中所言,巡警和人力车夫是旧京中给社会底层的苦人预备下的两条生活“轨道”,社会地位低下、收入微薄、生活朝不保夕是这些人的共同特点。
在清末民初的北京,人们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商业交易等的主要货币单位是老北京人口中的“大洋”,也就是银元。
我们知道,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发行的银元其成色和含银量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只要是真币都含有一定量的纯银,这也是银元在清朝灭亡后直到1949年之间的这段时间内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什么政府的统治下都能成为真正的“硬通货”的主要内在原因(本质上它是一种贵金属货币)。
清末北京地区流通的银元一般是7钱2分的标准重量,“银9铜1”的成色;民国3年开始发行的“袁大头”标准重量也是7钱2分,成色为银89%、其他合金11%。
除了大洋,底层民众在收入和日常支出中更常用的货币是铜钱,也就是老北京人嘴里的“大子儿”、“铜子儿”、“大铜钱”。
那么,铜钱和银元(及其辅币“角”和“分”)是如何换算的呢?通过查资料,我们知道,清朝自道、咸以降,由于鸦片贸易和对外赔款,白银大量外流致银贵铜贱(极端的例子一两白银兑换铜钱2000文以上),至清末铜价回升,一两(16两制)白银大约可以兑换铜钱1200至1500文左右。
我简单按照银元的含银量计算如下:如果一两白银兑换1200文铜钱,则一块银元(7钱2分,成色90%)可以兑换778文铜钱(大约800文吧)。
有了上述这些基础资料,我便可以对那个年代的北京城里底层人们的一些收入和生活成本做一个粗论。
老舍先生在《我这一辈子》中曾经写道,“我”这个“三等警”的6块钱月薪,净剩也就是2块钱上下。
如果要做一件大衫(平时穿——虽然不幸混入了“巡警”堆儿里,“我”还是希望自己看起来象个“上等人”的样子),那么一个月就算白干。
可见,当时做一件长袍对于一般下层人们来说还是很贵的,不仅不实用(穿那样的衣服没法干体力活儿),而且根本就是穿不起。
老舍先生也提到了,一个“三等警”的家(年轻没有孩子的夫妇二人)要全靠这2块钱生活,交房租、媳妇吃饭,都指着它,所以“月月不够嚼谷”。
但是这样的人家应该拉亏空也不会太多(否则不仅还不起,根本就不会有人借给他们),估计就是一个月几角钱(大洋)的事儿。
那么,房租加媳妇每天的饭钱就是每日几分钱(大洋)。
按上述估算,一分钱(大洋)等于8个铜子儿,那么,(按照房租与饭钱对半估算)一天的饭钱也就是20来个铜子儿的水平。
在同一部小说里,当“我”成为看宅门儿的“三等警”时一个月挣7块钱,可是却没有了固定供应的一日三餐,得自己在外面花钱买吃的。
为了贴补家用,只好从自己的嘴里抠,少吃烧饼多喝水。
一个烧饼多少钱呢?我以前曾经看到过一条信息,说在民国期间(应该是1928年中央政府南迁之前)在北京城里(非战乱时期)大概2块多钱(大洋)可以买一袋白面。
按照白面一袋100斤(16两制)计算,一斤白面价格为2分多(就算2.5分吧),折合铜钱约20枚。
做烧饼和面时加水的比例有所不同,我按2份面加1份水计算,则一斤白面可以制作一两一个的烧饼24个;考虑到人工、煤火等,一个烧饼的成本大约在2个铜钱。
饮食行业历来的利润率是比较高的,2文铜钱的成本大概会卖到4至5文铜钱的售价。
小说中提到为了省钱,“我有8个烧饼才够呢,就硬吃6个,多喝两碗水。
”“我”是一个青壮年,干的是体力活儿,在没有副食的情况下,一顿吃8个烧饼算正常;那么,这一顿的饭钱就要30枚铜钱以上,一天需要90枚(如果算“我”早晚在家里吃,可以省些,一天也至少要饭钱60文左右);媳妇在家里干活不那么重,又是女人饭量少,在家里自己做着吃比外面买着吃要便宜,一天至少也得20来个铜钱的费用(与上面的估算差不多);这样,两个人一天的饭费就要90到100文铜钱,一个月是2700到3000文,折合大洋接近3块4角到3块8角。
再加上(估计是)一块多的房租,整个家庭的吃、住开销就是差不多大洋5块钱。
之所以看起来能省一点儿,大约是因为自己买着吃还是要比在警局吃包饭要便宜一些。
警局里的包饭要每个警察每月交3块半钱(大洋),每天的饭钱是(大洋)一角多,折合铜钱可以达到90个以上——而警局里做饭的肯定是要赚这些警察的钱的。
这个分析也可以在《骆驼祥子》中得到部分印证。
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中提到,在社会底层人们生活的大杂院儿里,有时候男人出门谋生,一天也没有挣到钱,晚上回来整个家庭都无米下锅,于是家里的妇人只好厚着脸皮去借钱(虽然穷,但是作为男人不能丢份儿,借钱吃饭这种丢脸的事儿都得媳妇去做,这是悲哀呢?还是悲哀呢?)。
借来“一张20枚的破票子。
捧着这张宝贝似的票子,她去买杂合面来,给一家人勾一锅糊糊。
”这里的一家人,想必除了男人女人,还有若干个孩子,也许还有一个老人。
杂合面比白面便宜,5、6张或6、7张嘴分食一斤多二斤的杂合面,也只能是当时勉强填饱肚子而已了。
作为另一种底层生活,在《骆驼祥子》中,老舍先生提到象祥子这样的“高等车夫”一天拉车的收入至少是6、7角(大洋),而这份收入(在祥子与虎妞结婚另过后)仅仅够家庭的日常开销,并不能省下钱来(预备再买车)。
如果按照上述对底层巡警家庭生活开支的分析,可以发现祥子和虎妞虽然也不是富贵人家,但是过的生活要远远好过“我”,表现在租住的房子要比“我”好很多(虽然整个杂院的环境并不怎么样),在饮食上的开销更是要大许多,大概可以做到每天不缺肉。
而在祥子被雨水浇病不能自己拉车后,把车租给别人拉时,一天只有“一毛多”的车租(加上祥子看病吃药)就使得整个家庭入不敷出,而只好用虎妞从娘家带出来的一点私房钱填补亏空。
如此,加上买人力车(80块大洋)和虎妞平时不加节制地乱花钱,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将400多块钱(大洋)几乎花了个干净,以至于到自己难产时连请医生的钱都没有了。
其实,就算考虑到祥子是干重体力活儿的人力车夫,吃的得比一个巡警好很多,如果虎妞懂得节制,两个人一天的吃饭费用有个3角钱(大洋,折合240文铜钱,大约是“我”的家庭的2倍以上)也应该够了;加上房租和其他零用,整个家庭的日常费用可以控制在每天4角钱以内。
按照祥子拉车的收入,不仅可以平衡,而且可以有结余,况且虎妞手里原本不是一穷二白的——可见一个懂得精打细算的主妇对于一个家庭是多么重要。
作为旧京里的小剥削者,刘四爷当了一辈子地痞流氓,到老了不仅没有“越走越低”,而且还过着不劳而获的“舒坦”日子,“事业”好象是有滋有味,生活也是有酒有肉的。
在《骆驼祥子》里,刘四爷的“车租比别家的大”,大到什么程度,具体是多少,小说里没有具体说,但是我们可以做个猜测。
祥子生病的时候虎妞把车租给认识的车夫拉,一天只能收“一毛多”的车租;考虑到这种私下的租赁本身承租者就是希望租金可以少些,所以完全可以设想如果是在正规的“车场”租车,一天的租金大约不会低于2角(大洋);如果刘四爷再因为车辆状况普遍新、能免费提供住处、肯在车夫得病的急难时刻伸手帮一把等因素而要价比别的“车场”高,那么可以想见刘四爷一天一辆车收取的车租大约会介于2角5分至3角之间(或许还会到3角多到4角,假如前述分析的一般“车场”车辆租金超过2角的话)。
以一个高等车夫(低等车夫不可能在刘四爷这里租车)一天可以收入7角(大洋)计算,大概有一半要交给刘四爷;剩余一半扣除自己的一日三餐及喝茶、吸烟、赌博(还不敢大赌,只能几个铜子儿地小赌)等,大概就不剩什么了。
祥子在租刘四爷的车的时候,自己不舍得吃不舍得喝,也才在3年的时间里积攒下100块钱(大洋),平均到每天连一角钱(大洋)的积累也没有。
刘四爷如果每辆车每天收取3角钱(大洋)的车租,那么一年下来就是差不多110块(大洋)。
在小说中老舍先生借祥子买车的事提到过一辆质量有保证的人力车售价是100多块钱(大洋)——祥子买的第一辆车因为前一个订购者已经交了定金,所以最终可以以96元成交,可见新车的价格也就在100出一点头吧——刘四爷以一年的租金即可将车辆的构置成本收回(象刘四爷这样的“场主”对于制造人力车的“车行”来说是大客户,买车只会比祥子这样的人买更便宜),而车辆的残值和后续的租金收入就成为刘四爷手中的纯收入,一年下来便是数千元的大洋;而付出劳动的人力车夫却是辛苦一生而只能在壮年时勉强糊口,到了老年则上无片瓦遮天,下无立锥之地——如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打倒人吃人的旧制度”的号召对于社会底层的人民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和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