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功能区唤醒麻醉进展医学

合集下载

脑功能区术中唤醒麻醉的研究进展

脑功能区术中唤醒麻醉的研究进展

脑功能区术中唤醒麻醉的研究进展王培栋;陈学新【摘要】@@ 近年来,颅脑手术中唤醒麻醉技术在国内外迅速发展,对麻醉的实施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唤醒麻醉下脑功能区手术"主要适用于位于运动、语言及感觉等脑功能区的肿瘤、动静脉畸形或其他病变的外科手术治疗[1-2].【期刊名称】《宁夏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33)002【总页数】4页(P195-198)【关键词】唤醒麻醉;脑功能区;术中唤醒全麻技术;气道管理【作者】王培栋;陈学新【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银川,750004;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银川,75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近年来,颅脑手术中唤醒麻醉技术在国内外迅速发展,对麻醉的实施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唤醒麻醉下脑功能区手术”主要适用于位于运动、语言及感觉等脑功能区的肿瘤、动静脉畸形或其他病变的外科手术治疗[1-2]。

通过导航仪准确定位病灶,锁孔开颅,术中解除麻醉和经过电流刺激唤醒、脑功能区定位,在最大限度保护脑重要功能区的正常功能的前提下进行病灶清除,具有创伤小、病灶切除彻底、不损害脑功能区、免除化疗放疗痛苦、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这项手术是高精尖医学技术的集中体现。

本文就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技术的进展作一综述。

1 唤醒麻醉的发展历程近年来随着神经导航、神经影像学、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临床中的发展和应用,大大提高了神经外科手术质量和效果。

在唤醒状态下应用术中电刺激技术进行脑功能监测,是目前尽可能切除脑功能区病变或肿瘤同时保护脑功能的有效方法。

唤醒麻醉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利用局部麻醉药进行头皮浸润,再辅助芬太尼、异丙酚和咪唑安定等镇痛镇静药,在保留自主呼吸的情况下进行半清醒开颅手术。

目前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唤醒麻醉清醒期的辅助镇静镇痛。

第二阶段,利用七氟醚或异丙酚等短效全身麻醉药复合阿片类药物进行全身麻醉,在这一阶段出现了喉罩插管,它使操作更简便,提高了气道管理速度和麻醉期血液动力学稳定性,患者更加耐受减少麻醉药用量和对气道的刺激,在唤醒麻醉中它体现出了插拔容易、受体位限制小的优点。

神经外科术中唤醒麻醉

神经外科术中唤醒麻醉

不同类型神经外科手术对麻醉要求
肿瘤切除术
血管畸形切除术
需保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避免颅内压波 动过大;根据肿瘤部位和大小选择合适的 麻醉方式和药物。
控制性降压以减少术中出血;保持呼吸道 通畅以防止误吸和窒息。
功能神经外科手术
创伤性神经外科手术
如癫痫灶切除术等,需在术中唤醒患者进 行神经功能测试;要求麻醉深度易于调控 且苏醒迅速。
适应症
适用于需要精细神经功能保护的手术,如涉及语言、运动、感觉等 关键脑功能区的病变切除。
禁忌症
对于存在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或无法耐受唤醒过程的患者 ,应谨慎使用或避免使用唤醒麻醉技术。
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神经功能保护效果评价
通过术后神经功能评估,如语言、运动、感觉等功能测试,评价唤醒 麻醉对神经功能保护的效果。
• 完善唤醒麻醉的评估体系:目前对唤醒麻醉效果的评估主要依赖于患者的临床 表现和医生的经验判断,缺乏客观、量化的评估指标。未来研究可致力于开发 更加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 探索唤醒麻醉与其他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可 探索将唤醒麻醉与其他治疗手段(如神经调控、药物治疗等)相结合,以期达 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总结了术中唤醒麻醉的实施策略,包括术前评估、麻醉方案制定、术中监测和处 理等方面,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 深入研究唤醒麻醉的生理机制:尽管唤醒麻醉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得到了广泛应 用,但其生理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唤醒麻醉对大脑功能 、代谢和神经递质等方面的影响。
06 总结与建议
本次研究成果回顾
术中唤醒麻醉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脑功能区唤醒麻醉进展

脑功能区唤醒麻醉进展
是神经外科面 临的难题的之一,也是21世纪世界神 经外科学术界要解决的重点之一,对 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就成为难题中的 焦点,只有定位精确才能做到最大限 度的切除病变,尽可能的保护病变周 18
结 语(二)
• 包括神经导航和脑电皮质生理监测技术及设备更 新将推动功能区手术发展;
• 在唤醒期间自主呼吸完全恢复松气囊让病人带管 按指令活动并讲话;
• 脑功能区手术病人3例,头架固定及位置会影响气 囊的紧密性,需及时调整;
• 气道压变化在19.8±4.0cmH2O
23
应用阶段
• 各时点PaO2和PaCO2值均正常,SPO2和EtCO2 正常;
• 定位时的清醒程度:3例病人神志清楚,应答准确 ,能按指令完成各项要求动作,唤醒期病人无痛 ,无恶心呕吐,无胃胀,无燥动,无癫痫发作, 无明显颅压增高。
10
气道管理及通气方式
• 双侧鼻腔插管压力支持模式(PSV),改善唤醒 麻醉期间自主呼吸所致高碳酸血症。
• 间歇指令通气(SIMV),加强对呼吸的管理,减少 呼吸抑制导致的高碳酸血症的发生率。
11
麻醉药物的进展
• 传统方法:芬太尼和氟哌利多神经安定镇痛麻醉; • 丙泊酚静脉麻醉药和新阿片类药的问世使得唤醒
气道管理及通气方式
• 喉罩(特别是第三代喉罩) • 优点:具有呼吸和消化双重管道系统;长时间通
气对气道的损害小;清醒时很好耐受;仰卧或侧 卧易于拔除或再次插入;取代气管插管应用于唤 醒麻醉。 • 缺点:头颅固定位,反复拔插有一定困难;语言 区定位需拔出喉罩。
8
气道管理及通气方式
• 无创正压通气(NPPV) • 优点:免于插管和置入喉罩,应用于有呼吸系统疾
• 麻醉药物(包括新型肌松药) 与麻醉方法的进步同 样推动唤醒麻醉技术应用与发展;

全麻术中唤醒应用于大脑皮质功能区手术一例

全麻术中唤醒应用于大脑皮质功能区手术一例

全麻术中唤醒应用于大脑皮质功能区手术一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麻醉科(上海, 200040)王卓群梁伟民病历摘要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4岁,体重50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Ⅰ级。

因“突发意识丧失伴抽搐一次”入院。

临床表现为癫痫大发作,近事遗忘,运动性失语。

头颅CT、MRI提示左额叶占位病变(图1)。

初步诊断为左额叶功能区占位性病变,脑胶质瘤。

拟在全麻下行开颅肿瘤切除术。

术前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及胸片检查均正常。

2、唤醒麻醉方法(1)术前准备:患者于术前常规行全身系统检查,在术前访视患者时,除了解其病情及诊治经过外,特别向患者讲述全麻术中唤醒的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并取得患者的同意和配合;术前10h禁食、禁饮;无术前用药。

(2)患者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和脉搏氧饱和度。

开放上肢静脉通路,在诱导前补充乳酸林格氏液500ml。

静脉注射咪达唑仑1mg、芬太尼50μg。

在局麻下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持续监测有创血压。

将蘸有2%利多卡因和麻黄碱混合液的棉签置于患者鼻孔中行鼻黏膜表面麻醉。

(3)麻醉诱导:采用异丙酚TCI技术。

启动Diprifusor-TCI系统(美国,Alaris公司,P6003型),以血浆靶浓度为4~6μg/ml输注异丙酚(意大利,AstraZeneca公司,批号:DW487)。

待患者意识消失后, 置入鼻咽通气道(美国,Smiths公司,ID7.0mm),通气道前外涂石蜡油润滑。

面罩持续吸氧,氧流量5L/min,保留自主呼吸。

持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波形,维持PetCO2在30~40mmHg。

(4)麻醉维持:仍采用异丙酚TCI,血浆靶浓度为3~5μg/ml,不使用其它全身麻醉药和肌松药。

根据监测需要可追加芬太尼1μg/kg。

(5)上头架时用0.5%罗哌卡因(内含1:200,000肾上腺素)3~5ml 局部浸润头钉处,注意动作轻柔;切头皮前在切口处用0.375%罗哌卡因(内含1:200,000肾上腺素)20~30ml行皮内、肌层和骨膜局部浸润麻醉,10min后开始切皮。

不同麻醉药物在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中的对比分析

不同麻醉药物在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中的对比分析

及 时监 测 颅 内 压 和 脑 脊 液 生 化 变 化 , 对 重 型 结 核 性 脑 膜 炎 的 治 疗 有 明显 优 势 , 操 作 简 便 安 全 ,可 推 广 应 用 。在 Omma y a 囊 的使 用 过 程 中 , 应 注 意 严 格 消 毒 ,以 防 感 染 , 头 皮 毛 发 定 期剃净 ; 勿频繁 、 粗 暴穿刺 , 尽 可 能用 细 针 穿 刺 , 避 免 同 一 点 反复穿刺 , 以 防 储 液 器 破 裂 渗 漏 。 总 之 ,O mma y a囊 脑 室 植 入 治 疗 重 型结 核 性 脑 膜 炎 疗 效 确 切 ,可 明显 提 高 治 愈 率 , 缩 短疗程 , 方 便 临床 操 作 应 用 。本 文 缺 乏 对 照 , 病例数不 多 , 尚 需 临床 进 一 步 实 践 观 察 。 4 参 考 文 献
・9 1・
引流管相接 而成 , 适 用 于 治 疗 颅 内感 染 出 血 肿 瘤 等 疾 病 。 Omma y a囊 在 治 疗 重 症 结 核性 脑 膜 炎 中 的 应 用 有 以 下 优 点 : ( 1 )经 Omma y a囊 给 药 可 以减 少 口服 静 脉 给 药 的药 量 , 减 轻 全 身 不 良反 应 , 药 物直 接 进 入 脑 室 , 避免血 脑屏 障这一 障碍 , 在脑脊 液中可较快 达到有 效 的药 物浓度 , 提 高疗 效 , 与 传 统 抗 结 核 治疗 相 比可 明 显 缩 短 半 年疗 程 ] 。( 2 )能 及 时 减 轻 颅 内高 压 , 改 善 意 识 和 因颅 高 压 所 致 的 症 状 。本 组 l O例 患 者 术后意识 障碍 、 颅 高 压 均立 即 得 到 不 同 程 度 改 善 。 ( 3 )治 疗 中可 方 便 、 重 复 地 抽 取 脑 脊 液 以 了 解 病 情 变 化 ,及 时 了解 颅 内压 , 且根据治疗需 要 可无数 次抽 取脑 脊液 , 抽 取 脑 脊 液 只 需细小针 头穿过头皮 人贮 液囊 直接 抽取 , 无 任何 禁忌 证 , 更 适应于腰椎 穿刺困难 群体 及小 儿 , 不需 再行 腰椎 穿刺 , 对 脊 髓损伤小 , 且防止结 核病 灶 向腰椎 扩散 与腰 穿相 比 , 操 作 更 方便 、 患 者 痛 苦 少 ,而 无 脑 疝 之 虞 。 ( 4 ) 置管时 间长 , 可 以 长 期 埋 藏 于头 皮 下 , 而不发 生并 发症 。( 5 ) 可 使 多 数 患 者 减 少 或无需使用脱水 剂 , 从 而 避 免 脱 水 剂 带 来 的 不 良反 应 , 减 少 并发症 , 降低病死率 。( 6 ) O mma y囊 反 复 引 流 脑 脊 液 可 降 低 颅压 , 促 进 干 酪 样 分 泌 物 排 出 ,有 利 于 症 状 改 善 和 减 少 并 发 症的发生 , 另 一 方 面 可 减 少 激 素 的 用 量 。但 亦 存 在 以 下 缺 点: ( 1 ) 抽 出 的脑 脊 液 系脑 室 脉 络 丛 附 近 直 接 留 取 , 可 能 无 法 完 全 体 现 颅 内炎 症 的 真 实 状 态 , 对 临 床 诊 断 及 反 应 炎 症 的 变 化 有 一 定 局 限性 。 本 文 1例 患 者 因 脊 柱 结 核 手 术 无 法 腰 穿 获取脑脊液检查 , 虽经 O mma y a囊 抽 取 脑 脊 液 , 脑 脊 液 化 验 结 果与l 临床 不 相 符 。 ( 2 ) 系创伤性 手术 , 有并发 出血 、 感 染 的 危险。 O mma y a 囊植 入 术 的病 死 率 和 并 发 症 发生 率 均 较 低 。 封 闭性能好 , 能最大程度避免二重感 染 , 本文 1 3例 患 者 院 内 治 疗 期 间 未 并 发 感 染 及 发 生 管 腔 阻 塞 。经 Omma y a 囊 反 复 穿 刺 引 流 可 显 著 降 低 颅 压 ,可 长 期 留 置 , 减 轻患 者痛 苦 , 能

开颅手术术中唤醒的麻醉管理的新进展

开颅手术术中唤醒的麻醉管理的新进展

开颅手术术中唤醒的麻醉管理的新进展严敏余相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麻醉科行脑部功能投射区神经外科手术时,需要术中唤醒,以准确定位。

其适应证是癫痫病灶的切除或邻近语言、运动皮层投射区病灶部位的切除。

对麻醉医生来说,开颅手术术中唤醒麻醉管理的挑战是——在剧烈的手术刺激时,为手术提供足够的深度的催眠、镇痛,而在行功能投射区手术需要术中唤醒时,应该能使病人快速苏醒,以便能配合手术;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不至于产生呼吸抑制。

(一)麻醉药物的选择各种麻醉技术以及催眠药、抗焦虑药和镇痛药联合应用为手术步骤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1950年Penfield和Pasquet描述了在行语言投射区手术时,行局部麻醉、间断注射可待因,相关部位手术完成之后,行浅全麻下鼻插管1。

其它的技术包括全身麻醉下插管的应用也有报道2,3。

1960年神经安定镇痛术开始应用于临床,采用局部麻醉和保持意识状态下应用镇静药、镇痛药(氟哌利多和镇痛药如芬太尼、舒芬太尼),成为完成这些手术步骤的麻醉方法。

1980年阿芬太尼应用于临床之后,成为神经安定镇疼麻醉的一组分,应用于开颅手术术中唤醒4,5。

近年有关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报道,由于其药代动力学的特点,便于快速调整镇静和镇痛的深度,为行功能投射区手术需要术中唤醒,提供了适宜的条件6,7,8。

这些药物对神经外科的病人是很安全的。

有研究将丙泊酚和神经安定镇痛药应用于开颅手术需要术中唤醒的患者的比较8,两者在镇静深度和呕吐的发生率方面是相似的,短暂的呼吸抑制在丙泊酚组发生率更高,术中癫痫发作的发生率在神经安定组更高。

丙泊酚还表现出剂量依赖性的抗惊厥作用,这会使术中诊断性的脑电图变得混乱9,10,11。

相反,低剂量丙泊酚和癫痫样棘波发生率增加以及相关分布区域之间的关系也有描述。

然而,几个研究发现在测试之前停止丙泊酚的输注,也可以为术中诊断性的脑皮质电图提供足够的条件12,13,14。

据报道,瑞芬太尼和丙泊酚联合应用,由于其镇静和镇痛的深度随输注速率的改变而改变,很适合开颅手术术中唤醒15,16,17。

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方法的临床研究

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方法的临床研究

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方法的临床研究周声汉施冲刘中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全军临床麻醉中心Clinical study on anesthesial methods for awake craniotomy of brain functional region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ore suitable anesthesial methods of awake craniotomy for brain functional region., in order to offer reference for selecting anesthesial method of awake craniotomy. Methods Sixty patients for awake craniotomy were randomized to receive remifentanil and propofol target-infusion(TRFgroup), manual-controlled infusion with propofol target-infusion(MRFgroup) and intermittent fentanyl with propofol target-infusion(IFgroup) according to different anesthesial methods, twenty respectively. An LMA is inserted and ventilation controlled until the tumour is exposed after inducing, Removal the LMA easy to intercharge with patient when awaking, the patient is re-anaesthetized and the LMA replaced after awaking. Judging the feasibility and controllability of three anesthesial methods through observing the varity of hemodynamics, the quality of awaking and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 during awaken. Results All patients completed the sensor、motor、language function testing. The BP of IF group at awaking and brain mapping more than baseline(p<0.05),The BP of TRF and MRF group at awaking and brain mapping was no difference with baseline, The BP and HR of TRF group was less than MRF and IF group at headpins insertion and skin incision(p<0.05); The intraoperative emergence time of TRF(16.6±6.4min) and MRF(16.6±6.4min) group was less than IF group(26.7±5.6min), p<0.05; The OAA/S scores at 5 and 10min after awaking between TRF and MRF greater than IF, but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in others times about OAA/S and V AS scores;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about the incidence intra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Conlusions The use of remifentanil and propofol target-infusion in conjunction with LMA was succeeding to awake craniotomy of brain functional region; and possessing more advantages in controlling depth of anesthesia and the quality of revival., deserving to recommend for awake craniotomyKeywords remifentanil, fentanyl, propofol, target-infusion, brain functional region, awake crainotomy,intra-operative wake-up脑功能区病变或肿瘤切除常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对于运动语言区附近的肿瘤,唤醒麻醉是术中评价患者语言能力的唯一方法[1]。

脑功能区病变切除患者唤醒麻醉的术中护理

脑功能区病变切除患者唤醒麻醉的术中护理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1 一 般 资料 . 我 院 自 20 0 8年 1 2川 ~ 2 l O 0年 3月 共 收 治
2 3 术 后 神 经 功 能 障 碍 恶 化 1例 , 暂 时 性 功 能 障 碍 ; . 为 2例
术 后 出 现 暂 时 性 肢 体 活 动 障 碍 , 2日恢 复 正 常 ; 1 第 余 7例 无
酚 、 芬 太 尼 TC 持 续 静 脉 输 注 全 身 麻 醉 , . 罗 哌 卡 因 头 瑞 I 05 皮局 麻 和 脑 膜 局 麻 。头 颅 刷 P n i d头 架 固定 开 颅 , 开 硬 efl e 打
技 设 备 操 作 、 中 气 道 管 理 、 中 监 测 及 预 防 和 降 低 并 发 症 等 术 术
2 O例 脑 功 能 区病 变 患 者 。年 龄 3 ~ 6 2 7岁 , 重 4 ~ 7 g 体 5 3k , 男性 8 , 性 5例 。 t 要 表 现 : 痛 、 痫 或 运 动 、 言 、 例 女 头 癫 语 认 知 功 能 的 障 碍 。 其 巾 右 侧 额 、 叶 功 能 区 病 变 5例 , 侧 额 、 顶 左
多 方 面 内容 , 护 士 的 术 中 配 合 提 出 了 更 高 的要 求 。通 过 对 对 陔 组 患 者 术 中配 合 , 结 了 以下 工作 经 验 。 总 3 1 提 高 自 身素 质 神 经 导航 、 中 B超 、 发 电 位 等 仪 器 . 术 诱 高 新 成 份 多 , 作 复 杂 、 求 高 , 前 需 要 积 极 学 习 。 对 手 术 操 要 术
位 变 化 致 MAP、 HR 有显 著 性 差 异 ( P< 0 0 ) .5 。
在 手 术 期 间 能 够 评 价 患 者 神 经 功 能 状 态 , 方 面 提 供 了 合 适 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的进展
概述
• 脑功能区手术对功能区的精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 关键。
• 个体差异及病变的推移可造成脑功能区解剖上差 异
• 术中唤醒的再次定位已成为核心手术技术手段和 标准
唤醒麻醉
• 术中唤醒麻醉指在手术过程中的某个阶段要求病 人在清醒状态下配合完成某些神经测试及指令动 作的麻醉技术。
• 最早让病人保留自主呼吸鼻导管给氧,药物对呼 吸不同程度抑制,高碳酸血症,血氧下降,后来 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
气道管理及通气方式
• 气管内插管全麻

优点:麻醉效果好,不存在呼吸抑制的问题


缺点:唤醒难于耐受气管导管,烦躁,呛咳


脑压高;需口头交流语言区手术时拔


导管;再次置入非常困难;气道创伤
气道管理及通气方式
• 喉罩(特别是第三代喉罩) • 优点:具有呼吸和消化双重管道系统;长时间通
气对气道的损害小;清醒时很好耐受;仰卧或侧 卧易于拔除或再次插入;取代气管插管应用于唤 醒麻醉。 • 缺点:头颅固定位,反复拔插有一定困难;语言 区定位需拔出喉罩。
气道管理及通气方式
• 无创正压通气(NPPV) • 优点:免于插管和置入喉罩,应用于有呼吸系统疾
谢 谢!
结 语(一)
脑功能区手术是神经外科面 临的难题的之一,也是21世纪世界神 经外科学术界要解决的重点之一,对 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就成为难题中的 焦点,只有定位精确才能做到最大限 度的切除病变,尽可能的保护病变周
结 语(二)
• 包括神经导航和脑电皮质生理监测技术及设备更 新将推动功能区手术发展;
• 麻醉药物(包括新型肌松药) 及麻醉方法的进步同 样推动唤醒麻醉技术应用及发展;
• 局麻:保持清醒并配合手术,镇痛不全难以手术;局 麻药过量中毒.
• 静脉辅助:镇痛镇静程度难以控制,过浅不能耐受, 过深呼吸抑制.
• 局麻联合针刺麻醉:安全并发症少;机体生理功能 干扰少;利于神经功能检测,待评.
• 全麻及唤醒
气道管理
• 术中唤醒麻醉的气道管理直接关乎病人的生命安 全,是麻醉技术的关键部分。一直以来,麻醉医 生都在寻找一种更为安全可靠损伤小又易于为病 人接受的的通气方式。
气道管理及通气方式
• 双侧鼻腔插管压力支持模式(PSV),改善唤醒 麻醉期间自主呼吸所致高碳酸血症。
• 间歇指令通气(SIMV),加强对呼吸的管理,减少 呼吸抑制导致的高碳酸血症的发生率。
麻醉药物的进展
• 传统方法:芬太尼和氟哌利多神经安定镇痛麻醉; • 丙泊酚静脉麻醉药和新阿片类药的问世使得唤醒
时间; • AEPI:比BIS更优越,可预期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
过渡,采用后可控性将大大提高。 • PtiO2:监测术中不良事件指标。
监测方面的进展 • 清醒程度评定:
局限性及并发症
• 局限性:早期识别感觉-运动缺陷,但高水平的神 经功能在术中不易评价,术后医源性功能缺陷不 能完全避免。
• 并发症:癫痫发作、恶心呕吐、烦燥不安、呼吸 抑制、气道阻塞、空气栓塞、肺炎,放弃唤醒麻 醉改行普通全麻。
麻醉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 舒芬、阿芬及芬太尼均提供满意的麻醉条件,瑞
芬可控性,大大缩短唤醒及手术时间。 • 丙泊酚及瑞芬全凭麻醉技术成为选择。
麻醉药物的进展(一)
• 高选择性α-2受体激动剂右旋美托咪啶用于临床, 由于没有呼吸抑制的副作用且有很好的镇静及镇 痛特性,大大提高了术中唤醒麻醉病人的安全性 及舒适性。
• 唤醒麻醉技术仍存在不足,尤其是气道的控制, 清醒程度及时间
• 优点:
• 全程无需拔出导管

安全,省时,减伤,无风险
• 能够发音讲话

适合功能区定位特别是语言区需口头交流需

• 具有防返流和误吸功能
食道咽腔导管图示
预实验
• 术后病人清醒放悼气囊,让病人发音并按要求讲 话;
• 带管发音:单音节,双音节,多音节,普通话, 本地话;
• 带管耐受,时间; • 有何不适或并发症 • 结果:可行无并发症(可行性)
应用阶段
• 选择脑功能区手术需术中唤醒者用食道咽腔导管 插管进行唤醒麻醉;
• 在唤醒期间自主呼吸完全恢复松气囊让病人带管 按指令活动并讲话;
• 脑功能区手术病人3例,头架固定及位置会影响气 囊的紧密性,需及时调整;
• 麻醉—清醒—麻醉三个阶段 • (Asleep-Awake-Asleep)
AAA基本要求
• 颅骨切开和关闭期间具备足够的麻醉深度; • 神经测试期间病人完全清醒; • 麻醉和清醒之间的平稳过渡; • 足够通气或过度通气(PCO225~30mmHg); • 手术期间病人能配合手术定位操作;
麻醉方法的进展
麻醉药物的进展(二)
• 吸入麻醉药诱导和苏醒快可控性强,需唤醒停吸 过度通气加快气体清除,有刺激性且恶心呕吐发 生率高,可能影响手术,污染环境,有被静脉麻 醉药取代的趋势。
监测方面的进展
• 麻醉深度相关的脑电生理监测 • BIS、EEG、PSI、CSI、AEPI • BIS:较准确反映麻醉深度,较准确地了解清醒
• 气道压变化在19.8±4.0cmH2O
应用阶段
• 各时点PaO2和PaCO2值均正常,SPO2和EtCO2 正常;
• 定位时的清醒程度:3例病人神志清楚,应答准确 ,能按指令完成各项要求动作,唤醒期病人无痛 ,无恶心呕吐,无胃胀,无燥动,无癫痫发作, 无明显颅压增高。
结论
我们在临床预试验及实际应用中已证实在全 麻过程中用此导管能满足临床全麻通气的各项要 求,具备安全合理性;全程无需拔除导管,定位 及麻醉可重复进行,避免了反复插管的风险,具 有设计的科学性;语言区定位可以带管讲话,解 决了通气及讲话的矛盾,易于呼吸道管理和麻醉 深度调控,是本研究的创新性。
病的病人;可供唤醒麻醉通气选择。 • 缺点:不能用于有严重上呼吸系统阻塞或对面罩
不适的病人;面罩皮带干扰手术视野;均不适合 需过度通气的病人。
气道管理及通气方式
• 带套囊的口咽通气道(COPA) • 优点:比喉罩或气管导管更容易插入。 • 缺点:无防返流和误吸功能;不能过度通气;语
言区定位需要拔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