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脑功能区唤醒麻醉进展

合集下载

唤醒麻醉分析教学课件

唤醒麻醉分析教学课件
避免应用镇静药
术前准备
与患者建立和善关系
帮助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详细解释手术麻醉具体过程及可能的不适 对手术步骤的忍受能力 详细告知功能监测的必要性和意义 术中监测的步骤和要求
术前评估
术前1天对患者进行语言功能评价 图形识别功能评价 肢体活动功能的评价 认知功能 癫痫发作时的行为改变 制定充分的麻醉计划
神经外科术中唤醒技术的应用
课前导读
• 近年来,神经外科发展非常迅速,大脑功能区手术 治疗是神经外科临床工作的难题。这类病灶手术治 疗日益受到临床重视,是当前脑功能区手术的新策 略 • 本课程就功能性神经外科术中唤醒麻醉的概念、气
道管理和术中监测及并发症作一简介
课程内容
1 2
3 4
唤醒麻醉的概念
唤醒麻醉的手术操作 气道管理和术中监测 麻醉相关的并发症
唤醒麻醉的要求
颅骨切开和关闭期间具备足够的麻醉深度
神经测试期间病人完全清醒 麻醉和清醒之间要平稳过渡 足够的通气或过度通气(PCO2 25~30mmHg) 手术期间病人能配合手术
选择最适合病人的气道管理和术中监测
尽量减少与麻醉相关的并发症
术中唤醒的发展
“唤醒麻醉” 开颅术始于二战时期的前苏联 因战争环境所限 医疗条件、药物研究还很落后 那时外科唤醒手术仅仅限于局部麻醉
右旋美托咪啶
优势:
高选择性α-2受体激动剂 无呼吸抑制 CI) 病人自控输注
靶控技术
特点: 容易控制患者术中意识水平
提高了术中唤醒的可控性
评价指标: 语言、神智、定向力与计算力、听从指令情况、 疼痛程度和颅内压变化等 靶控技术优于持续输注技术

脑外伤手术唤醒麻醉方法的临床分析

脑外伤手术唤醒麻醉方法的临床分析
占位性病 变 ,呈 圆形或类 圆形 ,边界清 晰,密度不均 ,瘤 内含有脂肪
肿瘤大小、数量、位置,为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治疗以手术为 主,根据患者病情可采取肾部分切除术、肾切除术、肿瘤切除术,治
疗上 以保 留肾单位 的手术作为 首选 ,肿瘤 直径 <4m、无症状 或症状 c 轻微 的患者应 采取保守治疗 ,定期观察 随访 及影像学复查 ,选 择合适 的治疗 方案对 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 重要 意义。
l . 唤醒过程 _2 3
脑外伤 是脑功能 区病变 的一 种 ,脑功 能区的病变常 引起神经 功能 障碍 ,对 于运 动 语言 区附 近的脑 外伤 ,手 术 中评价 患者 语言 能力 的
唯一方法即为唤醒麻醉… 。目前虽然有多种麻醉技术作为麻醉唤醒方 法广泛使用 ,但唤醒效果仍不够完美 。如瑞芬太尼为超短效阿片类 J
床 推广 的实 用麻醉 唤醒技 术 。
【 键 词】 脑外 伤手 术 ;麻 醉唤 醒 ;L 关 MA技 术 ;方 法 ;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 . 5 6 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7 - 14 (0 1 1 07 - 2 6 1 89 2 1 )3- 0 7 0
( mg g <2 / ),在上 头架 时 ,按要求用02%布 比卡 因浸润 头钉处 。 k . 5 麻 醉维持MR 组用 瑞芬太 尼和异 丙酚T I 续输注 ;T F F C持 R 组用瑞芬 太 尼和异丙酚联合T I F C ,I组用 间断芬 太尼加异丙酚T I 。神经测试 C静注 过程 中要求患者完全清醒合作 。 1 麻醉唤醒 . 3 1. _1唤醒指标 3 自主呼吸恢复 良好 ,外科情 况稳定 ,可拔 除气管导管 。呼吸乏力 者 ,留置气管导管行机械辅助通气 。

神经外科术中唤醒麻醉专家共识(2021版)

神经外科术中唤醒麻醉专家共识(2021版)

术中可能出现并发症
▪ 唤醒开颅手术术中常见并发症见表5。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呼吸 道梗阻及由此引发的低氧血症。据报道,使用带套囊口咽通气道 的唤醒开颅手术,呼吸道梗阻发生率为15%。
术中可能出现并发症
▪ 表5 唤醒开颅手术术中并发症
麻醉相关并发症 气道梗阻 低氧血症 脑水肿 高血压/低血压 心动过速/心动过缓 恶心/呕吐 寒战 局麻药中毒
术中可能出现并发症
①镇痛不全; ②定向力恢复不良; ③催醒不当,如纳洛酮、氟马西尼本身虽无药理作用,但应用其拮 抗药物阿片类和苯二氮卓类药物导致疼痛刺激增强,患者烦躁不安; ④多沙普仑可提高中枢兴奋性,且药物本身即有增加躁动的不良反 应;
头皮局部麻醉
④滑车上神经; ⑤枕大神经; ⑥枕小神经。通常将75~150 mg罗哌卡因或75~150 mg左旋布比卡因 加利多卡因200~400 mg,稀释至40~80 ml,加用肾上腺素 (1‫׃‬200000),在阻滞15 min后再开始手术操作。可采用实时超声 引导进行头皮神经阻滞。
头皮局部麻醉
唤醒麻醉禁忌症
2. 相对禁忌证 (1)对手术极度焦虑、恐惧者; (2)长期服用镇静药、镇痛药,已成瘾者; (3)病理性肥胖,BMI > 35kg/m2,合并有肥胖性低通气量综合 征; (4)合并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
唤醒麻醉禁忌症
(5)肿瘤与硬膜粘连明显,手术操作可能引起硬膜疼痛刺激明显 的; (6)不能耐受长时间固定体位的,如合并脊柱炎、关节炎患者; (7)有全身或重要器官感染者; (8)重要脏器功能严重受损,如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神经外科术中 唤醒麻醉专家 共识(2021 版)
副标题
前言
▪ 术中唤醒技术与术中电生理定位技术和神经功能监测联合应用, 是在外科最大范围切除位于功能区及其附近病灶、利用脑深部电 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等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脑功能的重要方法。

脑功能区术中唤醒麻醉的研究进展

脑功能区术中唤醒麻醉的研究进展

脑功能区术中唤醒麻醉的研究进展王培栋;陈学新【摘要】@@ 近年来,颅脑手术中唤醒麻醉技术在国内外迅速发展,对麻醉的实施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唤醒麻醉下脑功能区手术"主要适用于位于运动、语言及感觉等脑功能区的肿瘤、动静脉畸形或其他病变的外科手术治疗[1-2].【期刊名称】《宁夏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33)002【总页数】4页(P195-198)【关键词】唤醒麻醉;脑功能区;术中唤醒全麻技术;气道管理【作者】王培栋;陈学新【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银川,750004;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银川,75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近年来,颅脑手术中唤醒麻醉技术在国内外迅速发展,对麻醉的实施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唤醒麻醉下脑功能区手术”主要适用于位于运动、语言及感觉等脑功能区的肿瘤、动静脉畸形或其他病变的外科手术治疗[1-2]。

通过导航仪准确定位病灶,锁孔开颅,术中解除麻醉和经过电流刺激唤醒、脑功能区定位,在最大限度保护脑重要功能区的正常功能的前提下进行病灶清除,具有创伤小、病灶切除彻底、不损害脑功能区、免除化疗放疗痛苦、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这项手术是高精尖医学技术的集中体现。

本文就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技术的进展作一综述。

1 唤醒麻醉的发展历程近年来随着神经导航、神经影像学、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临床中的发展和应用,大大提高了神经外科手术质量和效果。

在唤醒状态下应用术中电刺激技术进行脑功能监测,是目前尽可能切除脑功能区病变或肿瘤同时保护脑功能的有效方法。

唤醒麻醉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利用局部麻醉药进行头皮浸润,再辅助芬太尼、异丙酚和咪唑安定等镇痛镇静药,在保留自主呼吸的情况下进行半清醒开颅手术。

目前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唤醒麻醉清醒期的辅助镇静镇痛。

第二阶段,利用七氟醚或异丙酚等短效全身麻醉药复合阿片类药物进行全身麻醉,在这一阶段出现了喉罩插管,它使操作更简便,提高了气道管理速度和麻醉期血液动力学稳定性,患者更加耐受减少麻醉药用量和对气道的刺激,在唤醒麻醉中它体现出了插拔容易、受体位限制小的优点。

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在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中的临床比较

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在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中的临床比较

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在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中的临床比较詹锐;王誉霖【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年(卷),期】2011(015)015【摘要】目的探泔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结合喉罩技术用于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的可行性,并比较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应用于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40例择期行脑功能区手术的患者,丙泊酚麻醉诱导后,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F)和瑞芬太尼组(RF),每组20例.观察各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唤醒时间、唤醒质量和唤醒期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诱导后、捷喉罩后及切皮时各组血压和心率均明显低于基础值(P<0.01或P<0.05);RF组唤醒后的心率和血压及SF组心率明显高于基础值(P<0.01),苏醒时SF组血压明显低于RF组(P<0.05).2组均能在较短时间内唤醒患者.结论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麻醉结合喉罩通气能很好应用于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与瑞芬太尼相比,舒芬太尼在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的唤醒质量及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维持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总页数】3页(P22-24)【作者】詹锐;王誉霖【作者单位】安徽省宣城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安徽宣城,242000;安徽省宣城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安徽宣城,24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2【相关文献】1.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在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中的临床比较 [J], 郭国祥2.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在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中的临床比较 [J], 孙强3.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在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中的应用 [J], 王培栋;陶国才;陈学新;孟尽海;马汉祥4.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在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中的效果比较 [J], 刘芳;芮芳5.丙泊酚诱导麻醉后给予舒芬太尼在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中的作用 [J], 甘美勤; 雷雯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在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中的临床比较

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在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醉中的临床比较
北方 药学 2 0 1 4 年第 1 1 卷第 1 期
3 1
舒 芬太 尼和瑞芬太 尼在脑功 能区手术唤醒麻醉 中的临床 比较
、 强(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矿集团总医院麻醉太尼和瑞芬太尼在 脑功能区手术唤醒麻 醉中的临床效果 , 以供参考 。 方法: 选择 2 0 1 0年 7月~ 2 0 1 3 年 6月 我 院脑功能 区手术 患者 8 6例作 为研 究对 象, 随机 分组 。在 丙泊酚麻 醉诱导后 , A组患者接受舒芬太尼麻醉 , B组 患者接 受瑞 芬 太尼麻醉。对比两组 患者唤醒 时间、 唤醒质 量的差异性 。 结果 : 与 A组对比发现 , B组患者唤 醒时间较长 , 唤 醒时动脉压较低 、 心 率较慢 , 差异具有统计 学意 义( 尸 < 0 . 0 5 ) 。 结论 : 舒 芬太尼 和瑞 芬太尼在脑功 能区手术唤醒麻醉 中均具有 良好 的麻醉效果 , 其 中瑞 芬太尼虽然唤醒时间稍长, 但唤醒时对动脉压、 心率影响较 小, 具有更好 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 舒 芬 太尼 瑞 芬 太 尼 脑 功 能 区 手术 唤 醒 麻 醉 临 床 效 果
中图分类号 : R 6 1 4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6 7 2 — 8 3 5 1 ( 2 0 1 4 ) 0 1 — 0 0 3 1 — 0 1
脑 功能区手术应在切除病灶 的同时最 大限度地保护脑 功 与 A组对 比发现 , B组患者唤醒时间较长 ,唤醒时动脉压较 能, 避免术后出现语 言 、 运动 、 感觉 、 情感 、 记忆等功能损伤 。唤 低、 心率较 漫,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O . 0 5 ) 。具体数据详见表 1 。 醒麻醉是 近年来 应用于脑功能区手术 的麻醉方 法 ,既可保证 表 1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 X ± s ) 镇痛效果 , 又能避免 出现 呼吸抑 制_ 1 _ 。我 院比较 了舒 芬太尼 和 瑞芬太尼在脑功 能区手术唤醒麻醉 中的临床效果 ,现将结果

神经外科术中唤醒麻醉

神经外科术中唤醒麻醉

不同类型神经外科手术对麻醉要求
肿瘤切除术
血管畸形切除术
需保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避免颅内压波 动过大;根据肿瘤部位和大小选择合适的 麻醉方式和药物。
控制性降压以减少术中出血;保持呼吸道 通畅以防止误吸和窒息。
功能神经外科手术
创伤性神经外科手术
如癫痫灶切除术等,需在术中唤醒患者进 行神经功能测试;要求麻醉深度易于调控 且苏醒迅速。
适应症
适用于需要精细神经功能保护的手术,如涉及语言、运动、感觉等 关键脑功能区的病变切除。
禁忌症
对于存在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或无法耐受唤醒过程的患者 ,应谨慎使用或避免使用唤醒麻醉技术。
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神经功能保护效果评价
通过术后神经功能评估,如语言、运动、感觉等功能测试,评价唤醒 麻醉对神经功能保护的效果。
• 完善唤醒麻醉的评估体系:目前对唤醒麻醉效果的评估主要依赖于患者的临床 表现和医生的经验判断,缺乏客观、量化的评估指标。未来研究可致力于开发 更加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 探索唤醒麻醉与其他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可 探索将唤醒麻醉与其他治疗手段(如神经调控、药物治疗等)相结合,以期达 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总结了术中唤醒麻醉的实施策略,包括术前评估、麻醉方案制定、术中监测和处 理等方面,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 深入研究唤醒麻醉的生理机制:尽管唤醒麻醉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得到了广泛应 用,但其生理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唤醒麻醉对大脑功能 、代谢和神经递质等方面的影响。
06 总结与建议
本次研究成果回顾
术中唤醒麻醉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喉罩联合靶控输注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中唤醒麻醉论文

喉罩联合靶控输注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中唤醒麻醉论文

喉罩联合靶控输注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中唤醒麻醉研究【摘要】目的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喉罩联合靶控输注进行唤醒麻醉,以配合手术精确定位,同时切除患者脑功能区的占位性病变,以减少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方法回顾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20例脑功能区发生占位性病变的患者临床资料,对全部患者应用喉罩插管与异丙酚进行靶控输注,同时应用雷米芬太尼进行镇痛,以在术中将患者唤醒,再于清醒状态经皮质诱发电位的监测与电刺激定位,切除病灶后对患者再次进行全麻下关颅。

结果 20例患者全部顺利应用喉罩插管进行全麻与术中唤醒以及再全麻。

并且呼吸与循环指标均平稳,且镇痛完善,能够完全配合手术要求对脑功能区进行定位与病灶切除。

患者术后均未发生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

3例患者在唤醒期间有轻微的血压升高与心率加快。

2例患者出现术后的痛苦回忆。

结论患者全麻下应用喉罩联合靶控输注进行唤醒麻醉,能够使手术对患者脑功能区其病灶进行最大程度的切除,同时能够保持患者正常的脑功能,从而提高了患者其术后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术中唤醒靶控输注喉罩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112-02患者脑功能区的占位病变进行手术治疗,容易造成患者在术后发生重要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1][2],怎样进行准确定位,对病灶最大限度的进行切除,并尽可能的保护患者正常的脑功能,为神经外科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难题[3][4]。

本文回顾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20例脑功能区发生占位性病变的患者临床资料,对全部患者应用喉罩插管与异丙酚进行靶控输注,同时应用雷米芬太尼进行镇痛,以在术中将患者唤醒,再于清醒状态经皮质诱发电位的监测与电刺激定位,切除病灶后对患者再次进行全麻下关颅。

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20例脑功能区发生占位性病变的患者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为男性,其中年龄最大45岁,年龄最小20岁,11例患者为右顶额病变,9例患者为左额叶的功能区病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醉药物的进展
• 传统方法:芬太尼和氟哌利多神经安定镇痛麻醉; • 丙泊酚静脉麻醉药和新阿片类药的问世使得唤醒
麻醉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 舒芬、阿芬与芬太尼均提供满意的麻醉条件,瑞
芬可控性,大大缩短唤醒与手术时间。 • 丙泊酚与瑞芬全凭麻醉技术成为选择。
麻醉药物的进展(一)
• 高选择性α-2受体激动剂右旋美托咪啶用于临床, 由于没有呼吸抑制的副作用且有很好的镇静与镇 痛特性,大大提高了术中唤醒麻醉病人的安全性 与舒适性。
监测方面的进展 • 清醒程度评定:
局限性与并发症
• 局限性:早期识别感觉-运动缺陷,但高水平的神 经功能在术中不易评价,术后医源性功能缺陷不 能完全避免。
• 并发症:癫痫发作、恶心呕吐、烦燥不安、呼吸 抑制、气道阻塞、空气栓塞、肺炎,放弃唤醒麻 醉改行普通全麻。
结 语(一)
脑功能区手术是神经外科面临的难题的之一 ,也是21世纪世界神经外科学术界要解决的重点 之一,对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就成为难题中的焦 点,只有定位精确才能做到最大限度的切除病变 ,尽可能的保护病变周围的正常组织。
麻醉药物的进展(二)
• 吸入麻醉药诱导和苏醒快可控性强,需唤醒停吸 过度通气加快气体清除,有刺激性且恶心呕吐发 生率高,可能影响手术,污染环境,有被静脉麻 醉药取代的趋势。
监测方面的进展
• 麻醉深度相关的脑电生理监测 – BIS、EEG、PSI、CSI、AEPI – BIS:较准确反映麻醉深度,较准确地了解清 醒时间; – AEPI:比BIS更优越,可预期从无意识到有意识 的过渡,采用后可控性将大大提高。 – PtiO2:监测术中不良事件指病人清醒放悼气囊,让病人发音并按要求讲 话;
• 带管发音:单音节,双音节,多音节,普通话, 本地话;
• 带管耐受,时间; • 有何不适或并发症 • 结果:可行无并发症(可行性)
麻醉方法的进展
• 局麻:保持清醒并配合手术,镇痛不全难以手术;局 麻药过量中毒.
• 静脉辅助:镇痛镇静程度难以控制,过浅不能耐受, 过深呼吸抑制.
• 局麻联合针刺麻醉:安全并发症少;机体生理功能 干扰少;利于神经功能检测,待评.
• 全麻与唤醒
气道管理
• 术中唤醒麻醉的气道管理直接关乎病人的生命安 全,是麻醉技术的关键部分。一直以来,麻醉医 生都在寻找一种更为安全可靠损伤小又易于为病 人接受的的通气方式。
(优选)脑功能区唤醒麻醉进 展
唤醒麻醉
• 术中唤醒麻醉指在手术过程中的某个阶段要求病 人在清醒状态下配合完成某些神经测试及指令动 作的麻醉技术。
• 麻醉—清醒—麻醉三个阶段 (Asleep-Awake-Asleep)
AAA基本要求
• 颅骨切开和关闭期间具备足够的麻醉深度; • 神经测试期间病人完全清醒; • 麻醉和清醒之间的平稳过渡; • 足够通气或过度通气(PCO225~30mmHg); • 手术期间病人能配合手术定位操作;
气道管理与通气方式
• 喉罩(特别是第三代喉罩) – 优点:具有呼吸和消化双重管道系统;长时间 通气对气道的损害小;清醒时很好耐受;仰卧 或侧卧易于拔除或再次插入;取代气管插管应 用于唤醒麻醉。 – 缺点:头颅固定位,反复拔插有一定困难;语 言区定位需拔出喉罩。
气道管理与通气方式
• 无创正压通气(NPPV) – 优点:免于插管和置入喉罩,应用于有呼吸系统 疾病的病人;可供唤醒麻醉通气选择。 – 缺点:不能用于有严重上呼吸系统阻塞或对面 罩不适的病人;面罩皮带干扰手术视野;均不 适合需过度通气的病人。
气道管理与通气方式
• 带套囊的口咽通气道(COPA) – 优点:比喉罩或气管导管更容易插入。 – 缺点:无防返流和误吸功能;不能过度通气; 语言区定位需要拔出。
气道管理与通气方式
• 双侧鼻腔插管压力支持模式(PSV),改善唤醒 麻醉期间自主呼吸所致高碳酸血症。
• 间歇指令通气(SIMV),加强对呼吸的管理,减少 呼吸抑制导致的高碳酸血症的发生率。
结 语(二)
• 包括神经导航和脑电皮质生理监测技术与设备更 新将推动功能区手术发展;
• 麻醉药物(包括新型肌松药) 与麻醉方法的进步同 样推动唤醒麻醉技术应用与发展;
• 唤醒麻醉技术仍存在不足,尤其是气道的控制, 清醒程度与时间的掌控,并发症的预防等。
食道咽腔导管
• 优点: – 全程无需拔出导管 安全,省时,减伤,无风险 – 能够发音讲话 适合功能区定位特别是语言区需口头交流需要 – 具有防返流和误吸功能
• 最早让病人保留自主呼吸鼻导管给氧,药物对呼 吸不同程度抑制,高碳酸血症,血氧下降,后来 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
气道管理与通气方式
• 气管内插管全麻 优点:麻醉效果好,不存在呼吸抑制的问题。 缺点:唤醒难于耐受气管导管,烦躁,呛咳 , 脑压高;需口头交流语言区手术时拔出 导管;再次置入非常困难;气道创伤及 术后气道并发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