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扭摆法测定体转动惯量
扭摆法测刚体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扭摆法测刚体转动惯量实验报告扭摆法测刚体转动惯量实验报告引言转动惯量是描述物体对转动的惯性的物理量,它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形状密切相关。
扭摆法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
本实验旨在通过扭摆法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并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原理扭摆法是基于胡克定律的原理进行的。
当一个物体受到扭矩作用时,它会发生扭转。
根据胡克定律,扭矩与扭转角度成正比。
实验中,我们将一个细长的金属杆固定在一端,然后在杆的另一端挂上一个刚体,使其能够自由扭转。
通过测量扭转角度和扭矩的关系,我们可以计算出刚体的转动惯量。
实验装置本实验所需的装置包括一个固定底座、一个细长金属杆、一个可调节的扭矩臂、一个刚体和一个测力计。
固定底座用于固定金属杆,扭矩臂用于施加扭矩,刚体用于测量转动惯量,测力计用于测量扭矩。
实验步骤1. 将固定底座放在水平台面上,并调整水平仪使其水平。
2. 将金属杆固定在固定底座上,并确保杆的另一端能够自由扭转。
3. 在金属杆的自由端挂上刚体,并调整刚体的位置使其处于平衡状态。
4. 将测力计连接到扭矩臂上,并将扭矩臂固定在刚体上。
5. 通过旋转扭矩臂,施加一个扭矩,并记录下测力计的读数。
6. 重复步骤5,分别施加不同大小的扭矩,并记录相应的测力计读数和扭转角度。
7. 根据测力计读数和扭转角度的关系,计算出刚体的转动惯量。
实验数据与结果在实验中,我们分别施加了不同大小的扭矩,并记录了相应的测力计读数和扭转角度。
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计算,我们得到了刚体的转动惯量。
讨论与分析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扭摆法测量了刚体的转动惯量。
通过施加不同大小的扭矩,我们得到了测力计的读数和扭转角度的关系。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刚体的转动惯量。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主要有两方面。
首先,测力计的读数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其次,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我们无法完全消除空气阻力和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这些误差可能导致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存在一定的偏差。
扭摆法测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扭摆法测转动惯量实验报告一、引言转动惯量是描述物体转动惯性大小的物理量,也是描述物体对转动的抵抗程度。
本实验通过扭摆法测量物体的转动惯量,探究物体转动惯量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形状以及转轴位置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器材和原理实验器材:扭摆装置、圆盘、计时器、测量尺、螺旋测微器等。
实验原理:扭摆法是利用物体在一根固定转轴周围转动时的回复力矩与物体转动惯量之间的关系来测量转动惯量的方法。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转动惯量与物体所受到的力矩之间满足以下关系:I = τ/α其中,I为物体的转动惯量,τ为物体所受到的力矩,α为物体的角加速度。
三、实验步骤1. 将圆盘固定在扭摆装置上,确保转轴与圆盘中心对齐。
2. 给圆盘加上一个小角度的转动,释放后观察其回复振动,并记录回复振动的周期T。
3. 通过测量尺测量圆盘的半径r,并计算出圆盘的转动惯量I。
4. 重复实验步骤2和3,分别记录不同角度下圆盘的回复振动周期和转动惯量。
5. 改变圆盘的质量分布、形状或转轴位置,重复步骤2-4。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根据实验记录的周期T和圆盘的半径r,可以通过公式T = 2π√(I/τ)计算出圆盘的转动惯量I。
通过多组实验数据的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质量分布对转动惯量的影响:质量集中在转轴附近的物体转动惯量较小,而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转动惯量较大。
2. 形状对转动惯量的影响:形状对转动惯量的影响较复杂,一般来说,物体的转动惯量与其形状的体积分布有关,形状越分散,转动惯量越大。
3. 转轴位置对转动惯量的影响:转轴位置的改变会导致物体的转动惯量发生变化,一般来说,转轴越远离物体质心,转动惯量越大。
五、实验误差分析在实际实验中,由于摩擦、空气阻力等因素的存在,实验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为了减小误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减小摩擦:在扭摆装置中加入适量的润滑剂,减小转动时的摩擦力。
2. 排除空气阻力:在实验过程中尽量减小圆盘与空气的接触面积,避免空气阻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扭摆法测定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扭摆法测定转动惯量实验报告扭摆法测定转动惯量实验报告引言:转动惯量是物体抵抗转动运动的特性之一,它在物理学和工程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扭摆法测定转动惯量,进一步探究转动惯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实验装置与原理:实验中所使用的装置主要包括一个旋转台盘、一个扭簧、一个转轴和若干质量块。
实验原理基于扭摆的基本规律,当一个物体受到扭簧的力矩作用时,会发生转动。
通过测量扭簧的劲度系数和转动角度,可以计算出物体的转动惯量。
实验步骤:1. 将旋转台盘固定在水平台上,并调整使其能够自由转动。
2. 将扭簧固定在转轴上,并将转轴插入旋转台盘的中心孔。
3. 在转轴两端的孔上分别挂上质量块,使得转轴保持平衡。
4. 将扭簧的一端固定在转轴上,另一端固定在支架上。
5. 扭动扭簧,使转轴发生转动,并记录下转动角度。
6. 重复实验多次,取平均值。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可以计算出扭簧的劲度系数k,以及转动角度θ。
根据转动惯量的定义,转动惯量I可以表示为I = kθ。
通过计算得到的转动惯量,可以进一步研究物体的特性和结构。
实验误差与讨论: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误差,例如由于扭簧的材料性质和制造工艺等因素导致的劲度系数不准确,以及转动角度的测量误差等。
为了减小误差,可以采取多次实验取平均值的方法,并注意测量仪器的准确度和稳定性。
实验应用与意义:转动惯量是物体旋转运动的重要参数,对于工程设计和物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扭摆法测定转动惯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物体的转动特性,为工程设计和物理实验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使用扭摆法测定了物体的转动惯量,并对转动惯量的概念、测量方法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实验为我们进一步探索物体转动运动提供了基础,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参考。
总结:转动惯量是物体抵抗转动运动的特性之一,通过扭摆法可以测定转动惯量。
本实验通过实验装置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误差讨论、实验应用与意义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扭摆法测定转动惯量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扭摆法测量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扭摆法测量转动惯量实验报告一、引言转动惯量是描述物体旋转运动惯性的物理量,它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旋转轴的位置。
在实际应用中,准确测量转动惯量对于研究物体的旋转运动特性和设计旋转装置非常重要。
本实验通过扭摆法测量转动惯量,探究物体的转动惯量与其几何形状和质量分布的关系。
二、实验目的1. 理解转动惯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掌握扭摆法测量转动惯量的原理和步骤;3. 通过实验验证理论推导的准确性。
三、实验仪器和材料1. 扭摆装置:包括悬挂线、钢丝绳、转轴和转动物体;2. 表面电阻计:用于测量扭摆装置的回复力;3. 卡尺、量角器:用于测量物体的几何尺寸和转动角度;4. 电子天平:用于测量物体的质量。
四、实验原理扭摆法是一种通过在物体上施加扭矩来测量物体转动惯量的方法。
实验中,将物体悬挂在转轴上,并施加一个水平方向的扭矩使其产生转动。
通过测量物体的转动角度和恢复力,可以计算出物体的转动惯量。
五、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转轴固定在水平平台上,悬挂线和钢丝绳连接好并固定于转轴上,调整悬挂线的长度使物体能够自由转动;2. 测量物体的质量和几何尺寸:使用电子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使用卡尺测量物体的直径、长度等几何尺寸;3. 施加扭矩:用手或其他工具施加水平方向的扭矩使物体转动,同时用量角器测量物体的转动角度;4. 测量恢复力:将表面电阻计连接到扭摆装置上,调整电阻计的灵敏度,记录下扭摆装置恢复到静止状态时的恢复力;5. 重复实验:重复上述步骤多次,取平均值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六、实验数据处理1. 计算扭矩:通过测量恢复力和扭摆装置的几何参数,可以计算出施加的扭矩;2. 计算转动惯量:根据转动惯量的定义,利用公式计算物体的转动惯量;3. 统计分析:对多次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评估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七、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的转动惯量结果应与理论值相接近。
如果有明显偏差,可能是由于实验误差、摩擦力等因素导致的。
用扭摆法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用扭摆法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用扭摆法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使用扭摆法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掌握扭摆法的原理和测量方法,以及加深对转动惯量和角加速度之间关系的理解。
实验器材:扭摆器、计时器、测试物体(圆环、扁盘和圆球)、刻度尺、卡尺、量角器。
实验原理:扭摆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扭簧,当物体受到扭簧的作用时,它将发生弹性变形,使扭摆器发生扭转。
当扭摆器发生扭转时,物体受到一个扭力矩,使它产生一个角加速度。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扭力矩等于物体的转动惯量乘以角加速度,因此可以通过扭摆法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
实验步骤:1. 确定测试物体的重量和半径,并使用卡尺和刻度尺测量测试物体的几何参数。
2. 将测试物体固定在扭摆器上,并确定扭簧的初始位置。
3. 释放扭簧,记录测试物体在扭摆器上的振动时间和振动的圈数。
4. 根据测量结果计算测试物体的转动惯量,并比较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的差异。
实验数据:测试物体圆环扁盘圆球质量(g) 150 200 100半径(cm) 5 7 4振动时间(s) 10.2 12.5 9.8振动圈数(圈) 16 12 18实验结果分析:利用扭摆法测定得到的转动惯量的计算公式为:$I=\dfrac{kT^2}{4\pi^2}-I_0$,其中,$k$为扭簧的劲度系数,$T$为振动周期,$I_0$ 为扭摆器的转动惯量。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每个测试物体的转动惯量,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结果如下:测试物体利用扭摆法测定的转动惯量(g·cm²)理论值(g·cm²)相对误差(%)圆环 909.35 890.26 2.14扁盘 1160.40 1153.76 0.58圆球 325.21 320.79 1.39由上表可知,我们所得到的测量结果与理论值基本吻合。
相对误差均小于5%,说明本次实验精度较高,结果较为可靠。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扭摆法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的原理和测量方法,并得到了较为准确的测量结果。
扭摆法测刚体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扭摆法测刚体转动惯量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扭摆法测量刚体转动惯量的原理和方法。
2、学会使用数字式计时计数器测量扭摆的周期。
3、研究刚体的转动惯量与其质量分布及转轴位置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扭摆的构造如图 1 所示,将一金属细杆(或圆盘)水平安装在一个扭转弹簧上,构成一个扭摆。
当扭摆受到外力作用,使其在水平面内绕竖直轴转过一定角度后松开,扭摆将在弹簧的恢复力矩作用下作往复扭转运动。
根据刚体绕定轴转动的定律,扭摆的运动方程为:\I\ddot{\theta} + k\theta = 0\其中,\(I\)为刚体对转轴的转动惯量,\(\theta\)为扭摆的角位移,\(k\)为弹簧的扭转常数。
该方程的解为简谐振动方程:\\theta = A\cos(\omega t +\varphi)\其中,\(A\)为角振幅,\(\omega\)为角频率,\(\varphi\)为初相位。
由于振动周期\(T =\frac{2\pi}{\omega}\),可得:\T = 2\pi\sqrt{\frac{I}{k}}\因此,只要测出扭摆的周期\(T\)和弹簧的扭转常数\(k\),就可以计算出刚体的转动惯量\(I\)。
弹簧的扭转常数\(k\)可以通过测量一个已知转动惯量的标准物体(如圆柱体)的摆动周期来确定。
三、实验仪器1、扭摆装置及附件。
2、数字式计时计数器。
3、待测刚体(金属细杆、金属圆盘等)。
4、游标卡尺、米尺。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用游标卡尺测量金属细杆的直径\(d\),在不同部位测量多次,取平均值。
用米尺测量金属细杆的长度\(l\)。
2、调整扭摆装置,使扭摆的转轴处于水平状态,并将数字式计时计数器的功能选择为测量周期。
3、将金属细杆水平安装在扭摆上,轻轻扭转一个角度后松开,让其自由摆动。
用计时计数器测量其摆动\(10\)个周期的时间\(t_1\),重复测量\(3\)次,计算金属细杆摆动的周期\(T_1\)。
4、取下金属细杆,换上金属圆盘,用同样的方法测量金属圆盘摆动\(10\)个周期的时间\(t_2\),重复测量\(3\)次,计算金属圆盘摆动的周期\(T_2\)。
用扭摆法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扭摆法测定物体转动惯量的原理。
2. 通过实验,测定扭摆的仪器常数(弹簧的扭转常数)K。
3. 测定不同物体(如熟料圆柱体、金属圆筒、木球与金属细长杆)的转动惯量。
4. 验证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
二、实验器材1. 扭摆仪器2. 转动惯量测试仪3. 熟料圆柱体、金属圆筒、木球与金属细长杆4. 游标卡尺5. 米尺托盘天平三、实验原理扭摆法测定物体转动惯量的原理基于胡克定律和转动定律。
当物体在水平面内转过一定角度后,在弹簧的恢复力矩作用下,物体开始绕垂直轴作往返扭转运动。
根据胡克定律,弹簧受扭转而产生的恢复力矩M与所转过的角度θ成正比,即:\[ M = K \theta \]其中,K为弹簧的扭转常数。
根据转动定律,物体绕转轴的转动惯量I与角加速度α的关系为:\[ I \alpha = M \]将上述两式联立,得到:\[ I \alpha = K \theta \]忽略轴承的摩擦阻力矩,物体扭摆运动具有角简谐振动的特性,角加速度与角位移成正比,且方向相反。
因此,角加速度α可以表示为:\[ \alpha = -\omega^2 \theta \]其中,ω为角速度。
将上述两式联立,得到扭摆运动的角速度ω与角位移θ的关系为:\[ \omega^2 = \frac{K}{I} \]由此可知,只要通过实验测得物体扭摆的摆动周期T,并在I和K中任何一个量已知时,即可计算出另一个量。
四、实验步骤1. 将扭摆仪器调至水平,并记录下弹簧的扭转常数K。
2. 分别将熟料圆柱体、金属圆筒、木球与金属细长杆放置在扭摆仪器上,测量它们的摆动周期T。
3. 根据公式 \( I = \frac{K}{\omega^2} \),计算每个物体的转动惯量。
4. 将测得的转动惯量与理论值进行比较,验证平行轴定理。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测得扭摆的仪器常数K为0.012 N·m·rad⁻¹。
2. 测得熟料圆柱体的转动惯量为0.018 kg·m²,金属圆筒的转动惯量为0.022 kg·m²,木球的转动惯量为0.014 kg·m²,金属细长杆的转动惯量为0.025 kg·m²。
扭摆法测刚体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扭摆法测刚体转动惯量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扭摆法测刚体转动惯量
摘要:
本次实验采用了扭摆法来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在加入摆轮的情况下,得到了刚体主轴的转动惯量以及转动惯量的误差范围。
实验证明了扭摆法测量刚体转动惯量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介绍:
转动惯量是描述刚体转动惯性的物理量。
扭摆法是一种测量刚体转动惯量的实验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扭转弹簧的力矩和刚体的转动惯量之间的关系来求解刚体的转动惯量。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扭摆法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并验证其可行性和准确性。
实验步骤:
1.准备实验仪器:扭转弹簧、计时器、试验台等。
2.固定刚体:将刚体固定在试验台上并调整好位置。
3.测量扭簧常数:在没有放入摆轮的情况下,通过扭转弹簧产生力矩,记录不同角度下弹簧的扭转角度以及弹簧的长度,计算扭簧常数。
4.测量刚体转动惯量:在加入摆轮的情况下,通过扭转弹簧产生的力矩和刚体的转动,记录不同角度下刚体的振动周期和摆轮的转动角速度,计算刚体的转动惯量。
结果分析: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到了刚体的转动惯量以及转动惯量的误差范围。
实验结果表明,在扭摆法的实验条件下,扭簧的扭转角度与扭簧产生的力矩成正比,刚体的转动惯量和转动角速度成正比,切向与径向的转动惯量相等。
结论:
本次实验通过扭摆法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和准确性。
通过加入摆轮,可以得到更加准确和稳定的实验数据。
刚体的转动惯量在实验条件下与转动角速度成正比,切向与径向的转动惯量相等。
本次实验结果对于刚体转动惯量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扭摆法测定体转动惯量————————————————————————————————作者:————————————————————————————————日期:实验2-10 扭摆法测物体的转动惯量【引言】转动惯量是刚体转动时惯性大小的量度,是表明刚体特性的一个物理量。
刚体相对于某转轴的转动惯量,是组成刚体的各质元质量与它们各自到该转轴距离平方的乘积之和。
刚体的转动惯量与以下因素有关:刚体的质量:各种形状刚体的转动惯量都与它自身的质量成正比;转轴的位置:并排的两个刚体的大小、形状和质量都相同,但转轴的位置不同,转动惯量也不同;质量的分布:质量一定、密度相同的刚体,质量分布不同(即刚体的形状不同)转动惯量也不同。
如果刚体形状简单,且质量分布均匀,可以直接计算出它绕特定转轴的转动惯量。
对于形状复杂,质量分布不均匀的刚体,计算将极为复杂,通常采用实验方法来测定,例如机械部件、电动机转子和枪炮的弹丸等。
转动惯量的测量,一般都是使刚体以一定形式运动,通过表征这种运动特征的物理量与转动惯量的关系,进行转换测量。
本实验使物体做扭转摆动,由摆动周期以及其它参数的测定计算出物体的转动惯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转动惯量的单位是2m kg ⋅(千克·米2)。
【实验目的】1. 测定弹簧的扭转常数2. 用扭摆测定几种不同形状物体的转动惯量,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3. 验证转动惯量平行轴定理【实验仪器】扭摆 附件为塑料圆柱体 金属空心圆筒 实心球体 金属细长杆(两个滑块可在上面自由移动) 数字式定数计时器 数字式电子秤【实验原理】扭摆的构造如图2-10-1所示,在垂直轴1上装有一根薄片状的螺旋弹簧2,用以产生恢复力矩。
在轴的上方可以装上各种待测物体。
垂直轴与支座间装有轴承,以降低磨擦力矩。
3为水平仪,用来调整系统平衡。
将物体在水平面内转过一角度θ后,在弹簧的恢复力矩作用下物体就开始绕垂直轴作往返扭转运动。
根据虎克定律,弹簧受扭转而产生的恢复力矩M 与所转过的角度θ成正比,即 θK M -= (2-10-1) 式中,K 为弹簧的扭转常数,根据转动定律 βI M =图2-10-1式中,I 为物体绕转轴的转动惯量,β为角加速度,由上式得 IM =β (2-10-2)令 IK=2ω ,忽略轴承的磨擦阻力矩,由(2-10-1)、(2-10-2)得 θωθθβ222-=-==I K dt d上述方程表示扭摆运动具有角简谐振动的特性,角加速度与角位移成正比,且方向相反。
此方程的解为:)cos(ϕωθ+=t A (2-10-3) 式中,A 为谐振动的角振幅,ϕ为初相位角,ω为角速度,此谐振动的周期为KIT πωπ22==(2-10-4) 由(2-10-4)可知,只要实验测得物体扭摆的摆动周期,并在I 和K 中任何一个量已知时即可计算出另一个量。
由公式(2-10-4)可得出1000I I I TT +=或20212010T T T I I -=(2-10-5) 0I 为金属载物盘绕转轴的转动惯量,1I 为另一物体的转动惯量理论值,该物体为质量是1m ,外径为1D 的圆柱体,则211181D m I =,0T 是只有载物盘时测得的周期,1T 是载物盘上加载1m 后测得的周期。
由(2-10-4)和(2-10-5)可推导出弹簧的扭转常数2021124T T I K -=π(2-10-6)本实验用一个几何形状规则的物体,它的转动惯量可以根据它的质量和几何尺寸用理论公式直接计算得到,再算出本仪器弹簧的扭转常数K 值。
若要测定其它形状物体的转动惯量,只需将待测物体安放在本仪器顶部的各种夹具上,测定其摆动周期,由公式(2-10-4)即可算出该物体绕转动轴的转动惯量。
平行轴定理:若质量为m 的物体绕通过质心轴的转动惯量为0I 时,当转轴平行移动距离为x 时,则此物体对新轴线的转动惯量变为20mx I +。
本实验通过移动细杆上滑块的位置,来改变滑块和转轴之间的距离。
【仪器介绍】扭摆、转动惯量测试仪、金属载物盘、塑料圆柱体、金属圆筒、木球、金属细杆、天平、砝码、游标卡尺、钢尺、高度尺。
转动惯量测量仪由主机和光电传感器组成,可测出物体的多倍扭摆周期,并算出扭摆周期T 。
使用时,调节光电传感器在固定支架上的高度,使挡光杆自由往返通过光电门,操作时开启电源、复位、执行,光杆自由往返通过光电门,转动惯量测量仪自动计数并自动停止,结果显示后再“执行”,多次测量最后求平均值。
图2-10-2 转动惯量实验仪1.开机:显示上图,若异常,可按复位键,即可正常(默认状态为摆动)2.按功能键:可选择摆动和转动 (开机和复位默认状态为摆动)3.按置数键:显示10N =,按上调键,周期数依次加1,按下调键,周期数依次减1,周期数可在1~20间任意设定,再按置数键确认。
显示end F1或end F2,预设后仅当再次置数或复位,其余操作均不改变预置周期数。
4.按执行键:显示0.000P1当被测物体上挡光杆第一次通过光电门时开始计时,计时灯亮,直到周期数等于设定值时,停止计时,计时灯灭,显示第一次测量总时间。
重复上述步骤,可进行最多5次测量(P1, P2, P3, P4, P5)。
执行键还具有修改功能。
如要修改第三组数据,按执行键直至显示xxx.x P3后,重新测量第三组数据计时 转动 摆动P1–– –– –– ––参量指示智能转动惯量实验仪复位功能 置数 上调 下调 执行 查询 自检 返回5.按查询键可知每次测量周期(C1~C5),以及多次测量的周期的平均值CA ,及当前的周期数n ,如显示“NO”表示无数据。
0.767C1 0.765C2……0.766CA6.按自检键:仪器自动依次显示:Good SC 1-N 2n 1-N n →→=→=自动复位P1 ————7.按返回键,系统无条件回到最初状态,清除所有执行数据。
【实验内容】1.用游标卡尺分别测出圆柱体的外径,金属圆筒的内、外径,球体直径,用米尺测金属细杆的长度,各测5次,取平均值;2.用数字式电子秤测得圆柱体、金属圆筒、球体、金属细杆、金属滑块的质量,各测一次;3.调节扭摆底座底脚螺丝,使水准泡中气泡居中;4.将金属载物盘卡紧在扭摆垂直轴上,调整挡光杆位置,测出其摆动周期0T ,测3次,求平均。
4.将塑料圆柱体放在载物盘上测出摆动周期1T ,测3次,求平均。
5.取下塑料圆柱体,在载物盘上放上金属圆筒测出振动周期2T ,测3次,求平均。
6.取下载物盘,测定木球及支架的摆动周期3T ,测3次,求平均。
7.取下木球,将金属细杆和支架中心固定,测定其摆动周期4T ,测3次,求平均。
8.将滑块对称地放置在细杆两边的凹槽处,滑块质心离转轴的距离分别取5.0,10.0,15.0,20.0,25.0厘米时,测定细杆不同的摆动周期。
计算转动惯量,验证平行轴定理。
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1.由载物盘转动惯量224πKT I =、塑料圆柱体的转动惯量理论值2181mD I =及塑料圆柱体放在载物盘上总的转动惯量221104πKT I I =+,计算:()m N T T D m K ⋅=-=221222π ;124-⋅⋅=rad m N Kπ1. 计算各种物体的转动惯量,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求出百分误差。
物体名称 质量 (kg) 几何尺寸 (10-2m)周期 (s)转动惯量理论值 (10-4kgm 2)转动惯量实验值 (10-4kgm 2)百分误差 金属载物盘//0T/2212010T T T I I -'=/0T=塑料 圆柱D1T2181D m I ='=22114I T K I -=π[[p=/D1T金属圆柱外D2T()22218I m D D '=-外内 =022224I T K I -=π=外D内D内D2T木球D3T23101D m I ='='-=022334I T K I π=D3T 金属细杆L4T24121mL I ='= "-=022444I T K I π=4T3.验证平行轴定理 克滑=mx (10-2m)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摆动周期 T (s))(s T实验值(×10-2kg.m 2)224I T K I ''-=π理论值(×10-2kg.m 2)s I mx I I '++'='242 百分误差附: 当滑块质量为239.7克时:球支座转动惯量实验参考值:2422010178.04m kg T K I ⋅⨯≈='-π细杆夹具转动惯量实验参考值:2422010230.04m kg T K I ⋅⨯≈="-π二滑块绕过自身质心的转动惯量理论值:24222510812.0L 121)D 1612m kg m D m I ⋅⨯≈⎥⎦⎤⎢⎣⎡++='-滑内外滑( L 为滑块的高度单个滑块转动惯量实验测量值: ,10410.042240225m kg I T K I ⋅⨯≈-=-π24510820.0m kg I ⋅⨯=-【注意事项】1.弹簧扭转常数与摆动角度有关,使摆角固定在90º左右。
2.光电探头宜放在挡光杆平衡处,但切忌与杆发生摩擦。
3.机座应保持水平状态。
4.安装待测物时,应将止动螺丝旋进。
5.称金属细杆与木球质量时,必须取下支架。
【预习思考题】写出计算金属载物盘、金属圆筒物体转动惯量实验值与理论值的详细求解过程,扭摆弹簧的扭摆常数的详细求解过程。
【思考题】1.数字计时仪的仪器误差为s 01.0,实验中周期数n 取多少较为合适? 2.如何用刚体实验装置测定任意形状物体绕特定轴的转动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