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琴祭文学作品类阅读原文和答案
2014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小说部分答案

2014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小说部分之一三、(25分)文本:峡谷作者:阿城11.(25分)(1)(5分)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
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本题不给分。
(2)(6分)答案要点:①“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强化了峡谷的荒凉僻静,为骑手的出现提供了独特的背景;②“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暗示骑手来了;③“那只鹰又出现了’空中自由飞翔的鹰与独来独往的骑手相互比照,丰富了骑手的形象内涵。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3)(6分)答案要点:①外形:相貌不凡,身体强壮,肌肉结实,有着质朴自然的力与美;②举止:一人一骑,独行于峡谷中,虽山路崎岖,但因骑术高超而从容沉稳;③性情: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不构生活小节,粗犷而有野性。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4)(8分)答案要点:①从在小说中的地位来看,峡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与骑手一样有着重要的审美意义,所以峡谷的描写是小说不可缺少的内容;②从形象塑造上看,峡谷是骑手的主要活动空间,所以峡谷的描写对塑造骑手形象、表现骑手性格起着关键作用;③从艺术表现上看,峡谷的描写,使人与物有机融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映衬,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④从思想内洒上看,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畜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给满8分为止。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三、(25分)文本: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作者:【阿根廷】莱·巴尔莱塔11.(25分)(1)(5分)答案要点:EAC. 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D不给分,本题答三项以上的不给分。
(2)(6分)答案要点:①通过奇特形象的塑造,营造作品的神秘氛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通过影子逼真神妙的表演,表现主人公幻术的技艺的高超;③通过制造故事悬念,为后文揭示事实真相埋下伏笔。
2014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之小说练习之四

2014届高三阅读练习小说之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l5题。
类型:小小说文本:双琴祭作者:梁晓声双琴祭梁晓声(1)那两棵树,是生长极慢的树,其材最适合做琴。
那位老制琴师呢,他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
所以他打算用那两棵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轾。
(2)琴取于材,材取于树。
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栽里,不但增加着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地相爱了。
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永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
(3)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
他临终前对儿子说:“我一直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
我想做的事是做不到了,你一定要替我做到……”(4)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
他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代:“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较、挑选,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都不卖给他。
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
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
”(5)有一天,琴店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
两位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来选琴的。
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出琴让他们试一试。
(6)他们各拉一曲后,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优良。
为了使大人们相信他们所选的不后悔,他们还毫不犹豫地交换了琴。
于是他们幸运地接受了赠予。
(7)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家”,声名鹊起。
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一直合奏着。
安徽省含山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编印 1(8)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
不久,就有了他们之间孰高孰低的种种说法。
而寂寞的传媒则一口咬住那纷纭众说,推波助澜。
(9)最后,他们不能再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各自独奏。
但他们都是那么眷恋合奏,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发挥出他们的演奏天赋。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一 高频考点五

高频考点五
远近高低各不同——探究小说的丰富意蕴
考点:体验·解读
5年高考
考点解读
考点:体验·解读
题点:矫正·突破
基础:整合·点拨规范:审题·答题
解析
答案
(2012·福建)《双琴祭》(原文见本专题高频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1.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答:
考点:体验·解读
5年高考
考点解读
考点:体验·解读
5年高考
考点解读
考点:体验·解读
题点:矫正·突破
基础:整合·点拨规范:审题·答题
卖柴,要称斤两,要找买主。农民自己不带秤,又不熟悉哪家要买柴。于是必须有一个“柴主人”。他肩上扛着一杆大秤,给每担柴称好分量,然后介绍他去卖给哪一家。柴主人熟悉情况,知道哪家要硬柴,哪家要软柴,分配各得其所。卖得的钱,农民九五扣到手,其余百分之五是柴主人的佣钱。农民情愿九五扣到手
考点:体验·解读
5年高考
考点解读
考点:体验·解读
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矫正·突破
基础:整合·点拨规范:审题·答题
解析
答案
(2012·福建)《双琴祭》(原文见本专题高频考点一“5年高考”部分)1.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答:(要点)①惋惜双琴一毁一废,
本题考查探析作品蕴涵的情感,可以本着从点到面、由浅入深的原则,先分析作者通过作品形象的塑造表达出的具体情感,然后分析与此类似的事物所表现出的普遍道理,以及作者表达的观点,两者结合。
②同情两位演奏家一死一疯,③哀叹美好的事物被世人的“古怪心理”毁灭,④悲悯世人毁灭了美好事物而始终不自知。
考点:体验·解读
5年高考
考点解读
考点:体验·解读
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人物的悲剧结局

小说专题训练-----人物的悲剧结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双琴祭梁晓声①那两棵树,是生长极慢的树,其材最适合做琴。
那位老制琴师呢,他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
所以他打算用那两棵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轾。
②琴取于材,材取于树。
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载里,不但增加着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地相爱了。
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永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
③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
他临终前对儿子说:“儿子啊,世人对于任何事物,包括人的才能,总习惯于评论出个孰高孰低。
我曾有位师兄,他是我最敬佩的制琴者。
但是他没能经得起世人在我们之间进行的孰高孰低的评论,他是怀着对我的嫉恨死去的。
这一点我很清楚。
所以我一直有个夙愿,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以此向世人证明,世上有些不同事物的美好是同样的。
在美好和美好之间为什么还要比来比去呢?这是由于人心的偏狭导致的愚蠢啊!儿子啊,我想做的事我是做不到了,你可一定要替我做到。
我认为人是需要这种教育的……”④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
他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代:“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较、挑选,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都不卖给他。
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
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
”⑤有一天,琴店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
两位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来选琴的。
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出琴让他们试一试。
⑥他们各拉一曲后,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优良。
为了使大人们相信他们所选的不后悔,他们还毫不犹豫地交换了琴。
于是他们幸运地接受了赠予。
⑦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家”,声名鹊起。
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一直合奏着。
⑧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易变的。
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备考策略

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备考策略文学作品多是作家体验现实生活形成感悟的委婉表达,优秀的文学作品内蕴丰富,曲折有致,言在此而意在彼。
正是这些未尽的意味耐人揣摩,引人深思,触人肺腑,彰显文学的魅力。
因此,文学阅读需要探究。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采用探究题型,无疑是语文高考改革的一道风景。
然而,就探究题考查的现状看,质疑声不断,仍未获得广泛共识。
备考中,师生经过第一轮复习,对该题型的考查轮廓和答题要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把握,但还是感到深浅难揣,无章可循,难以进一步深度备考。
笔者认为,这固然与师生对探究概念的理解以及深浅尺度的把握有关,同时也与师生在对高考探究成题的研究和备考策略的掌握有关。
一、准确定位何为探究?探究与分析有何区别?这是认识探究题的前提。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探究的注释是“探索研究,探寻追究”;对分析的注释是“把一件事、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比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
可见,探究绝不是一般的分析。
所谓“探”是指试图发现隐藏的事物或情况,是“究”的方式手段;所谓“究”是指仔细推求和追查,是“探”的目的指向。
探究离不开分析,是在分析基础上展开的进一步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穷本极源的过程性研究,是感性基础上的深入的理性分析。
就高考考查范围而言,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主要围绕文本的主旨和写法展开,涉及面相对狭窄。
以2015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对探究要求的表述为例: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②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③探究文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从以上三点表述不难看出,考试说明分别从作品、作者、读者三个角度对探究进行说明,即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主要围绕作品意蕴、民族心理、人文精神,创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读者见解等问题进行。
这些问题都需在准确深刻领会作品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性研究。
二、追根溯源存在决定意识。
近十年的高考探究考查,在题型建设上未能取得一致性认识,是师生产生畏难心理的直接原因。
2014高考二轮复习:小说阅读探究题

3.小组讨论总结探究小说主题的答题 思路及方法
(1)审题 ①审清题意,明确探究方向:是探究小说的 丰富意蕴、情感态度,还是探究作者的创作 意图。注意探究的提示性或限制性词语。如 “哪些”“丰富”暗示了重在广度的探究, “深刻”意味着由表及里的探究,“结合全 文”限制的是必须联系文本内容。
3.小组讨论总结探究小说主题的答题 思路及方法
答题要求 (三有) 1.有观点: 立足文本 表意明确 2.有理由: 紧扣要素 自圆其说 3.有条理:层次分明 语言流畅
答题误区警示 1、“不尊重文本”,忽略文本材料,只是就题解 题,往往断章取义;或只是摘取词句,把关键材料 或关键细节撂在一边。 2、“浅入浅出”,即浮浅地了解一下文本,勉强 写几句答案。 3、“泛化解题”,没有个性化阅读,没有自己的 创意,没有独特的认知,落入人云亦云的俗套。缺 乏说服性,往往只抓一点,不及其余。 4、“角度单一”,解题答案角度单一,不能对文 本多元解读和有创意解读。“多元无界”,一味多 元,没有界限,虽有创意解读但胡思乱想。都是不 足取的.
角度三:使主题更加丰富。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 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从来没喝过酒却喝得酩酊大醉,表现出这个 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生活之间常 常存在着矛盾。
角度四: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的三个场景,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 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附:作品意蕴
意蕴是丰富的: 思想意蕴、道德意蕴、伦理意蕴、生活意蕴 情感意蕴、历史意蕴、生命意蕴、政治意蕴 ……
2012届南京二模考场样卷
14.请结合全文,探究这篇小说(《太阳· 老 人· 少女》)的丰富意蕴。(6分) 参考答案: (1)写一位盲目老人从容安详地看落日,表现 平凡人物内心的坚强。 (2)写老人孤单寂寞的遭遇,针砭亲情的淡薄。 (3)写老人不幸的身世,控诉战争给人民精神 造成的创伤。 (4)写少女与老人的邂逅,表现平凡生活对于 人生和艺术的启迪。(6分,答出任3点即可)
高考小说阅读探究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的特点
1.答案的开放性——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2.理解的多元性——可以做多重理解 3.设题的多角度性——题目的多样化
阅读“探究题”解题策略
高考小说阅读探究题举例
22.“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 谈你的理解。(6分) (2011山东卷《审丑》)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 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 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 见解。(8分)(2010年安徽) 1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2010江苏卷《溜索》) 1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 物的作用。(6分) (2011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 15、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 的看法。(6分)(2011浙江卷《第9车厢》)
• 5、规范答题,用语简明。 • 现代文答案,都要求精练而畅达。可能题目 会提出一定的字数限制,即使没有,考试时 间的约束也不允许考生信马由缰,长篇大论。 所以,答题时三言两语必须点到要害。 • 在组织语言作答时应考虑到答案的规范性, 一般宜用“总—分—总”式回答,分说层面 要注意层次鲜明,可以用序号标明答案脉络。
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 1.真:客观事实存在(人物形象的优缺点) • 2.善:引导人向善(传统道德观念) • 3.美:
内容上——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人情美、人格美、 精神美 形式上——曲折美、语言• 答题(不同角度)(丰富意蕴)(民族心理人文精神) 1、人物角度--价值取向--- 展示人性中的真善美、人文精神 2、环境角度--时代特征--- 反映民族心理、生存状态 3、情节角度--社会内涵--- 针砭时弊、寄寓人生哲理
专题技法攻略八 小说的情感

返回
16 他那一把琴被换了弦,又摆在琴店里了。然而,无 ○
人问津,因为它已被视为不祥之物。只要琴弓一搭在弦上, 便会发出号哭一般的声音。
17 是的,那真是一把小提琴在号哭——在为它不幸的 ○ 爱人而号哭„„ (选自《2011 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 ,有删改)
返回
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
答:
返回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的丰富意蕴。这是一个探究性
的、很开放的题目,理解可以是多元性的。答题时可从琴、 演奏家、世人、社会等角度挖掘和思考,透过文学性的语 言,发掘作者隐含在句里行间的深层含意,进行合理的想 象与联想,结合文本,表达自己的观点。
[参考答案] ①惋惜双琴一毁一废;②同情两位演奏家
返回
④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 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他把
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代:“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
反复比较、挑选,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都不 卖给他。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 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
返回
⑤有一天,琴店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两位
3.探求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评判其情感态度及价
值观。
返回
(2012· 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琴祭
梁晓声
①那两棵树,是生长极慢的树,其材最适合做琴。那 位老制琴师呢,他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 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算用那两棵树 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轾。
返回
②琴取于材,材取于树。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
株小树苗,在十余载里,不但增加着年轮,也像少年和少 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地相爱了。 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永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 ③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他临终前对 儿子说:“我一直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 我想做的事是做不到了,你一定要替我做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琴祭文学作品类阅读原文和答案
(1)那两棵树,是生长极慢的树,其材最适合做琴。
那位老制琴
师呢,他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
优良的小提琴。
所以他打算用那两橡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
在音质上不分轩轾。
(2)琴取于材,材取于树。
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栽里,不但增加看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
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地相爱了。
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
永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
(3)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
他临终前对儿子说:“我一直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艮的小提琴。
我想做的事是做不
到了,你一定要替我做到……”
(4)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
他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代:“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较、挑选,那么无论他最终选
择了哪一把,都不卖给他。
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
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
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
”
(5)有一天,琴店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
两位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束选琴的。
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
提琴,于是店主取出琴让他们试一试。
(6)他们各拉一曲后,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
优良。
为了使大人们相信他们所选的不后
悔,他们还毫不犹豫地交换了琴。
于是他们幸运地接受了赠予。
(7)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家”,声名鹊起。
无论何时何地,
他们一直合奏着。
(8)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不久,就有了他们之间孰高孰低的冲种说法。
而寂寞的传媒则一口咬住那
纷纭众说,推波助澜。
(9)最后,他们不能再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各自
独奏。
但他们都是那么眷恋合奏,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发挥
出他们的演奏天赋。
(10)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
只有合奏的时候,它们才有机会开日见。
(11)但自从分开后,,它们再没“见到”过对方。
它们被思念折磨着,它们的琴音里开始注入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
的信上有泪痕一样。
(12)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心里竞渐渐地相互生出嫉恨来。
他们不知不觉就坠入了别人的“阴
谋”。
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
别人想要离间他们,想要看他们成为仇敌。
(13)终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
他摔毁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跃下阳台,一命呜呼。
(14)那时,另一个正在舞台上演出。
他提琴的几根弦,随弓皆断。
弦断之际,小提琴发出类似哀号的最后一声颤音…
(15)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人心对其他一切的表现。
有同情就有憎恨,另一个还没来得及从惊愕中悟到
什么,已然懵懂地成了罪魁祸首。
最后,他疯了。
(16)他那一把琴被按了弦,又摆在琴店里了。
然而,无人问津,因为它已被视为不祥之物。
只要琴弓一搭在弦上,便会发出号哭一
般的声音。
(17)是的,那真是一把小提琴在号哭——在为它不幸的爱人人而号哭。
(选自《2011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老制琴师的儿子为实现父亲遗愿,把琴送到琴店并郑重交代:可以将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赠送给反复比较、挑选的人。
B、小说把“双琴”喻为一对恋人,讲述了它们前世为树、今生
为琴的“姻缘”,演绎了一出由相爱相依至分离毁废的悲剧。
C、第8段画线句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世人欣赏
并赞美他们的合奏”紧承上文,“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则引领
下文。
D、第10、11段用拟人和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两把小提琴因为分离而不能彼此欣赏、赞美的相思之苦和饱受思念折磨的忧伤情状。
E、小说在叙述时,“他们”“它们”交替使用,人和物相互交融,灵活地展现了事件过程,暗示了人和物命运的共同性。
2、小说的结局是悲剧性的。
造成悲剧的外在原因有哪些?请概述。
(4分)
3、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
(6分)
1、(5分)AD
2、(4分)①“世人”妄评两位演奏家演技的高低;②“传媒”对
世人的各种评论推波助澜;③“别人”嫉恨两位演奏家合奏的珠联壁合;④“世人”将悲剧归罪于活着的演奏家。
3、(6分)【要点】①惋惜双琴一毁一废;②同情两位演奏家一死
一疯;③哀叹美好的事物被世人的“古怪心理”毁灭;④悲悯世人毁
灭了美好事物而始终不自知。
猜你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