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芝先生文章汇总(金击子答众录)
【初中记叙文阅读】吴隐之传阅读答案

【初中记叙文阅读】吴隐之传阅读答案吴隐之传(选自《晋书》)吴银芝,濮阳鄄城人。
美丽,善于交谈,博览群书,以优雅著称。
弱冠站在中间①.有青草。
虽然没有丹石的储备②, 这不是它的方式。
母亲的孝心和真诚,以及它的哀悼、哀悼和毁灭仪式。
和泰昌韩康波的邻居,康波的母亲,以及一位聪明的女人一起,每次听到尹的哭声,他们就停止吃饭,扔进筷子,为之哭泣。
然后康波说:“如果你住在全恒③, 你应该培养这样的人。
“康波和康波是官员部的部长,所以他们被隐藏起来,转移到了清朝④ 并搬到了金陵的皇家卫队。
在县里,他很节俭,他的妻子负责她的工资。
左伟将军。
虽然住所很清楚,但工资是发给所有阶级亲属的⑤. 冬天的月亮没有味道。
桓仪浑身都是棉絮。
勤奋和贫穷是一样的。
注:①介立:孤高独立②儋石无储:家中一无积蓄。
③铨衡:指主管选拔官吏的职位。
④清级:清官。
⑤班:分。
9.解释下面的虚线词。
(4分)善谈论(▲)及其执丧(▲)放弃吃饭,投资家庭(▲) 妻子的薪水(▲)10.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弱皇冠和中等,春天的香味和葡萄酒的澄清度b.以儒雅标名固国不以山溪之险c、为它哭泣,做一名教师d.勤苦同于贫庶受地于先王11.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
▲12.用“/”为下面句子划分两处停顿。
(2分)冬日的月亮没有味道,但欢仪上覆盖着棉花1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吴隐之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分)▲吴隐之传阅读答案参考答案:9.(4分)好到可以停下来10.(2分)b如果你负责国家官员的任命,你应该选举这样的人。
12.(2分)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13.(3分)健谈、知识渊博、独立、诚实、孝顺长者(每分1分,任何答案3分)译文:吴隐之,字处默,是濮阳鄄城人。
吴隐之容貌很美,善于谈论,广泛涉猎文史,以儒雅著名。
他年少时就孤高独立,操守清廉,虽然家中一无积蓄,但绝不拿取不合道义而来的东西。
他事奉母亲孝顺谨慎,到他为母亲守丧时,哀伤的表现超过礼制的规定。
禅宗公案大全

禅宗公案大全只手之声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
”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于是,便把峨山赶出去,峨山不服,再三入室,三次都被打出来。
峨山心想:我是被印可的人,难道白隐禅师看不出我有实悟?或许是在考验我吧!便再去叩禅师的门说道:“前几次都因我的无知,而触犯了禅师,愿垂慈诲,我一定虚心纳受。
”白隐禅师道:“你虽担一肚皮禅,到生死岸头,总无着力,如果要痛快平生,须听我‘只手之声’(参一只手所发出的声音)!”因此,峨山便在白隐禅师座下,随侍四年,在峨山三十岁那年终于开悟。
峨山是白隐禅师晚年的高足,峻机妙用,大振白隐的门风。
后来年老时,在庭院外整理自己的被单,信徒看到,觉得奇怪,便问道:“禅师!您有那么多的弟子,这些杂事为什么要您亲自整理呢?”峨山禅师道:“杂事,老年人不做,那要做什么?”信徒说道:“老年人可以修行呀!”峨山禅师非常不满意,反问道:“你以为处理杂务就不是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信徒终于了解到生活中的禅。
一般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做事与修行分开,其实,如黄檗禅师开田、种菜,沩山禅师合酱、采茶,石霜禅师磨麦、筛米,临济禅师栽松、锄地,雪峰禅师砍柴、担水,其它还有仰山的牧牛,洞山的果园等,这在在说明,禅在生活中。
断指求法唐代仰山慧寂禅师,广州人,俗姓叶,九岁时,父母便送他到广州和安寺出家,到了十六岁时,父母又后悔不该送他出家,故又想尽方法,把他接回家来,令他还俗,准备完婚。
慧寂知道后,大惊,着急地问道:“这是为什么呢?”慧寂的父亲回答道:“从前我和你母亲之所以要送你到寺院里出家,是因为有一个算命先生说你命中犯凶煞,如果不投入僧门,求菩萨的庇护,便无法抚养长大。
隐芝所言金华出世术

隐芝所言金华出世术隐芝所言金华出世术隐芝看重葛洪《抱朴子内篇》,在葛洪的眼光中,《太清观天经》最为珍贵。
《抱朴子内篇卷四·金丹》曰:“太清神丹,其法出於元君(鸿钧之颂号)。
元君者,老子之师也。
太清观天经有九篇,云其上三篇不可教授,其中三篇世无足传,常沈之三泉之下,下三篇者,正是丹经上中下,凡三卷也。
元君者,大神仙之人也,能调和阴阳,役使鬼神风雨,骖驾九龙十二白虎,天下众仙皆隶焉,犹自言亦本学道服丹之所致也。
”“余考览养性之书,鸠集久视之方,曾所披涉篇卷,以千计矣,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者焉。
然则此二事,盖仙道之极也。
服此而不仙,则古来无仙矣。
”吕祖《赠刘方处士》曰:“受得金华出世术”、“咫尺玄关若要开,凭君自解黄金锁。
”张三丰《美金华》云:“做的是壶中活计,戏的是海底金蟾”、“还要图金液九还”、“我把阴阳颠倒颠。
”这两首诗、词正是对我道宗丹功中缩地开天、开玄立极及外金丹的隐喻,正如《道宗玉录》所言:若无玉钥开关锁,何肯灵机自运旋。
何谓金丹?金者言其永劫不坏,丹者言其能养育身体和性命,言其有变化之妙。
金丹一词是指修炼者通过人体炼养天地人三元后而产生的一种不同原有形质的金刚不坏之体。
这个金刚不坏之体所显示的形象是金光灿烂,煌煌辉辉,九彩纷坛,形无可形,千变万化,散则是炁,聚则成形,微妙难识,名无可名,强谓之名,谓之曰道,言其形象,谓之曰金丹,丹光华放,谓之金华。
《太乙金华宗旨·天心》曰:金华即金丹。
由此可见,金华出世术实为内、外金丹的另一名称而已。
从隐芝之文可看出,他虽阐述了金华出世术,但未得其真传,只得炼形驻世的小术。
附:金华出世术原文金华出世术捉得金精做命基,日魂东畔月华西。
于中炼就长生药,服了还同天地齐!莫怪瑶池消息稀,只缘尘事隔天机。
若人寻得水中火,有一黄童上太微。
混元海底隐生伦,内有黄童玉帝名。
白虎神符潜姹女,灵元镇在七元君。
三亩丹田无种种,种时须藉赤龙耕。
曾将此种教人种,不解铅池道不生。
精校绘图地理人子须知全

校勘说明德兴徐维志(善继)、维事(善述)兄弟所着之《地理人子须知》,乃堪舆学中一集大成之作。
它成书于明嘉靖年间,万历癸未重刊时,有校大的增改。
应易学同道之需,鄙人不揣固陋,在诸位同道文字录入的基础上,将其做成WORD版电子文档,并对录入的文字作校勘。
本次校勘,以牛兄提供的民国版(不知发行者)全本为底本,以明大文堂本(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版本,缺卷六下之三)相校,兹将一些处理方法说明于下:一、原本为繁体字竖排,毎页21行,毎行42字,今改为横排。
考虑到大陆以外的读者,以及繁简字体不完全对应的情况,校勘后的文档仍用繁体字,大陆读者可在WORD中将其自主转化为简体字。
原本揷图中横排的文字,其次序为从右到左,不合现行横排规范,今全部改为从左到右,并将全部插图重新处理。
二、凡明显因字形相似而形成的错误,如已、巳、己,平、乎,般、股等,径行改正,不出校记。
三、凡引用它书者,如意思和原著无大出入,只部分文字有所不同者,仍然照旧,不作改正;如意思相左者,则照原著改正,并出校记。
四、书中有图有文,凡原本中表示配图所在方位之文字,重排后图文方位有变者,将表示方位之文字一并改过,以求图文相应。
五、凡原本所附之图和文义不匹配,而大文堂本之图明显优于底本者,则采用大文堂本之图,不出校记。
六、凡批注、说明性文字,及大段引文,原本有许多地方采用双行合一排版,字体太小。
为便阅读,除部分注解、说明性文字外,兹全部改为正常排版。
因WORD中双行合一排版无插入批注这一功能,所以保留的双行合一排版部分,所有校正之字,皆不出批注式校记。
由于时代局限,峦头方面,徐氏兄弟对于华夏山川的总述,殊为疏阔。
其论“三大干龙”、“九州山镇川泽”、“山河两戒”等,似是而非。
理气方面,兑集天星卷中,有许多说法,荒诞可笑。
但徐氏昆玉,孜孜孳孳,集毕生所学,撰成此书,有许多真智卓见,不仅对自身的堪舆实践作了总结,也是对明朝以前堪舆学的一次梳理。
其在峦头方面的特出成就,有目其睹。
隐芝先生文集

隐芝先生文集4.txt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
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我是学易的,相信大道至简——从善居士读隐芝先生之文一、从养生角度,是有力的实证。
将来是否能成仙,暂且放下。
单从养生角度,隐芝先生的容颜就是有力的实证。
因为实际年龄与长相相差太大了。
如果面相年轻十岁,这种情况的人也有不少。
只要人生活无忧,对一些事情放得下,或者练功什么的,是可以达到的。
隐芝先生送小辈上学,采玉药与其相遇,还有金击子与其相遇的情节,看起来还是令人相信的。
如果有假,呵呵,那他们是一干人等了。
不过,从后面的谈话看得出不是假的。
二、读了隐芝先生的文章,心得如下:我把隐芝先生的文章全打印下来,进行了装订。
对一些句子进行了勾划,细细品味。
(1)他是推崇古仙法的。
我家有一本故事书《魏晋奇道》,是我买来的旧书,里面讲的是魏晋时代的仙鬼神卜之类的故事,里面所讲也是白日飞升。
(2)“阴功暗心修,善行常日积”几句,当然是叫人行善,功夫不间断,人人都在说,其实做起来难啊。
阴功或许讲的就是阴鸷之功,阴鸷之功就是只做不说,不图报,平淡的付出。
有的人做好事了,他不说且怪呢。
(3)“远离男女之色”,这一点也是很难的,家室先不算。
就是喝酒、晚上娱乐,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与黄帝内经道理相同。
我是很少喝酒,晚上也不愿和朋友出去,用世俗的观点来看我很孤僻,别人爱怎么看就怎么看吧,反正我不去受罪。
除非是知己,其余的都是通过喝酒拉关系,套近乎罢了。
(4)简则妙。
这一点,我在上面提到。
但正如隐芝先生所言,越是简单的越没人相信,越没人能坚持。
比如:养生里面有叩齿一说,恐怕没人能相信有好处。
也没人能坚持每日锻炼。
假设出了一个有神通的人,大家肯定都争先恐后的去拜访。
(5)吕仙言:此事本然无大巧,只争逐日用功多。
当然说的是日常去做,贵在坚持,从小就做。
等牙齿都掉了再去叩齿也没有意义了。
《隐芝先生论古仙长生不老之道》(四)

佛教界中某些偏执狂“谤仙之恶口”有以下几种:一、将道教归入佛教的天乘教,妄图让道教认贼作父;二、鄙视长生,别唱无生之高调。此举恐怕是“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心理作怪;三、诬蔑道教的出阳神是佛教的意生身这种不究竟的地步,可谓不自量力。还有挖苦道教神通在佛教面前不堪一击等等怪论。我希望玄门弟子能站稳脚跟,不要被这些不堪一击的言论迷惑了心性,导致自己不敢相信自己。
今见不少道友支持我的主张,深感道门有人、仙才可植。同时欲说明:我并非仇视沙门,我曾研读佛经五载,后因仙缘所契,才趋向烟霞,以太乙玄门为指归。虽不仇视沙门,但痛恨佛教中某些偏执狂恶毒地谤道毁真,因此认为有必要对谤仙之恶口进行必要的反击,否则仙道威信扫地。同时欲正本清源,还仙家之本来面目。
我注意到:现代难窥道教专著有诬蔑佛教的,然而佛教却频频有谤道毁真的专著出现。这些偏执狂抱着“谎言千遍也成真理”的心理,越发得寸进尺,例如台湾的南怀瑾。
抄一段《化声自叙》的文字,与各位共勉:“仙学简而要,佛学博而精;仙学以生理变化心理,佛学以心理改革生理;仙学以色身冥通法界,佛学以法界融化色心;仙学在打破虚空,佛学在显现真如;仙学在白日飞升,佛学在超出三界;仙学应用真一之气,是唯生的,佛学建立阿赖耶识,是唯心的。”
四)
第三章 仙家最贵长生
网友“闲云”:
深有同感!
网友“润泉”:
不错!总有人拿佛家理论指导仙家修炼,结果便是仙佛两失,成效微茫。其实从全真教开始,这种趋势便愈演愈烈,古仙风采,荡然无存。
佛道两家,世界观不同,方法论自然也不同,如果说古人高唱三教同源多少有些政治原因,那么最终在实修中还是要把握主与次,不致离题万里,到头虚老。
我平素爱读神仙传。又读邱处机西行见成吉思汗的各种诗词,深感邱处机一路上备尝艰辛,甚至想一度放弃西行。成吉思汗则以老子入胡、达摩东渡相鼓励,邱才奋力完成了壮举。当成吉思汗询问可有长生之药以资朕否?邱直言相告: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
隐芝先生论古仙长生之道.

《隐芝先生论古仙长生之道》(1-4)前言隐芝先生的文章被金击子在2005年6月的漏尽阁论坛一经贴出,便引起了轩然大波,随后的的半年时间内,点击量节节升高,回帖则是创了历史记录,达到了六百多篇,更被许多修真修道以至修佛的论坛跟踪转载,掀起了一场关于仙道讨论的旋风。
一时之间赞成者有之,毁斥者有之,怀疑者有之,挑衅者更有之,其独立特行的新颖观点引起了道界内外不同人士的激烈争论,原因就在于其提出的观点推翻了千余年来在道教界内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内丹学理论,给上千年来修炼界中一直高唱的“万古金丹一条路” 说法划上了终止符,并以自己的实修经历证明,修仙不只一条路,在繁复的内丹修炼的方法之外,尚有许多简易而更有效的秘传仙道可以直接引领有志者走向那逍遥之境。
文章批驳了唐宋期间发展起来的内丹学理论将外教理论引入,将古老的仙学搞得不伦不类,所以提出了“道佛分家”的主张,主张恢复魏晋以先朴素的道家和仙家传统,更是给了长期以来道界内鼓唱的“道佛同源,道佛一家”的说法一记响亮的耳光,其震撼力之强,实可以用“文化原子弹”来形容!本人是个传统文化的爱好者,爱好以释、道为代表的修炼文化,但赞同隐芝先生的关于“道佛各有各的路”的主张,余心也不希望两种文化互相混淆,因为毕竟二者根本的目的和行事的风格是不同的,各按各自方式的表述和发展反倒可以体现出文化多元的包容与和谐相处,这是本人的期望。
接触隐芝先生的文章晚了些,但看到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先是从一家论坛上看到部分转载的内容,惊于其观点之闻所未闻,好奇大起,然后四处寻找先生之完整文章。
花费了不少心思,因为毕竟已经过去一年多了,热度已经降下去了,找完整内容还是不容易的。
不过,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终于在一家网站找到了先生和众道友的对话,内容十分齐全,是原版复制下来,连当时语言环境下插科捣乱者的对话都在,总算被我收集齐了。
经过整理、剪辑、校正、分类,去调多余无用的插话,但尽量保存当时对话的语言环境,我将其全部观点整理成一本书,并仿梁太子为《金刚经》分篇的方式,将先生与众道友的对话也分成十五章,再加上分标题,以方便阅读。
我对隐芝先生的看法

我对隐芝先生的看法隐芝的文章是一篇特立独行的文章,观点十分新颖,感情十分真挚,谈话中非常自然,却组成了一篇严谨完整问答语录,在修炼界的震撼十分强烈,他的目的是揭示“仙家的庐山真面目”给同人,而不是要来传授道妙。
文章十分含蓄,能给人很多启发。
但现在却冒出来各种各样的古仙派,派别不少,都是或多或少打着隐芝的旗号,也许有些门派确实有一些真学问。
这和历史是很相似,如同道教东西南北派打着吕洞宾的旗号传授自己的学问一样。
我认为隐芝是一个独行侠,不可能跟这些派别有关系,但这些派别却从隐芝的言论中得到了很多启发。
隐芝和他文中的罗公远有些类似,罗公远长期隐藏形迹,突然在中国最盛世的时候出现,而后消失了。
所以隐芝不可能是这些“古仙派”的祖师。
发表于 2008-9-4 09:04:15 |只看该作者回复 30# 549946461 的帖子他是否高明,你也是妄言看不出来的,每个人心中有一杆秤啊。
讨论他的目的,是要探讨道教修炼长生失败后,发明了从体内冲出类似生命的东西。
问题1、从体内冲出类似生命的东西,没法证明就一定能长生不死,说不定也是一种失败,这关系到一个宝贵生命花一生时间去追求的结果的问题,得慎重2、道教已经唾弃了肉体长生的可能性,现在隐芝却提出来,提得比葛洪还震耳欲聋。
道教当初失败了,是不是没有持之以恒受到“异教”蛊惑?还是当时真的穷途末路被迫变革?德取隐芝先生善意的谎言在隐芝表述中,他所重视的古仙都指地仙!《升天仪》《举形道成经》《丹壶经》,都指地仙经。
而他却以一卷《地仙却老要记》,说他修得地仙无福修得天仙,何也???!天仙经在哪呢?就在世俗的儒、释、道三教中!修地仙经、修天仙经,本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且是修达则必然通达到对方去,实现天仙、地仙皆通,得取圆满!而今人只知天仙经,不知有彼地仙经,故隐芝撒了个谎,要我们明白这两极的平衡。
真正的隐芝,天仙、地仙都通。
他不是没有获得《升天仪》《举形道成经》《丹壶经》,而是他获得了这三部经典的奥义,秘不宣说而已!人们的真正事实是:修地仙经的仰慕天仙经,修天仙经的心仪地仙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取圆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芝先生文章汇总(金击子答众录)前一阵子,先生说欲远游,想给好道者留几句话。
我就推荐该网站给他,他并不太懂上网,所以他的回帖都是他写好了,我以他的名义贴上去的。
我昨天上来一看,发现该贴还在。
我以前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过,我们科长是1968年生的,后来考了一个注册会计师资格证,就辞职了。
我好久没跟他联系。
有一次去他家玩,他正和他爱人谈笑,他爱人是一个大学教授。
那位科长说:他从来没佩服过其他人,但现在他佩服他的一个同事,佩服到五体投地。
他爱人问他为什么佩服,他说:此人似乎明长生之道,懂神仙之学。
他爱人说:保养有方她倒相信,神仙可不相信。
我那同事就说:哪天我清他来家里做客,让你看看。
我因为身体单薄,平时也好谈性命之学,听了同事的话,我十分感兴趣,迫切希望结识这位先生。
所以后来冒着鄙陋之见识,多次向其执弟子礼,始终未能如愿。
现在先生已走,所以说说往事也无妨。
我每次向先生请教,都作了一些笔记。
各位道友不用以先生称呼我,我也是初学者,受不起。
并且我并没有向那位叫“隐芝”的先生讨得半句口诀(是真话)。
我最初的目的只是把身体练好,虽然跟先生接触不是很多,又无福拜师,但看到效验,也渐渐对长生驻世蠢蠢欲动了,似乎有些得陇望蜀。
我的邮箱是***************(我为那位先生注册发贴时,曾随手敲上了我的邮箱,为避免混淆,不想再用了),十分希望能结识一些实修实证的功夫人,能够同臻道妙,共证真仙。
我取名金击子,是借用了西游记中的一种物品名称。
书中说要用金击子敲打“草还丹”(又叫人参果),这种长生果才会掉下来。
我希望众位能不吝赐教:怎么培育人参果树,把长生果敲下来享用。
我的实修经验不多,入道也不久。
那位先生只是教了我一招用64卦中的屯卦和蒙卦养生的方法,行持了两三年,只能达到强身健体而已,又不敢强求。
而我那位以前的科长,据信什么都没教。
我想再探讨一些妙理,可惜才疏学浅,不能得。
“旗峰居士”若有高招,还望赐教呀近几日到先生住所为其办理退租手续,冀有所得,故没有闲暇时间上网。
桌上有一幅先生写的对联:“静坐草庐饮清风推开长生之门,闲居密室赏明月把握阴阳之髓”。
徘徊良久,一无所得。
黄庭经云:“作道优游深独居,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无为何思虑?羽翼已成正扶疏,长生久视乃飞去”,岂非先生之谓乎?而如今:玄室未赌长生草,俯首不闻玄妙语。
物是人非事事休,令人一览泪沾衣。
我的笔记,不如先生亲笔所写精妙,且数量有限,待改日整理一下,以飨读者,因本人不善仙道,不敢妄加评语。
若有人出恶口,我只能用“识真者稀,累见谤辱。
淮阴忘吝,况我仙属”告慰先生了。
我近三四年才接触到先生,和他谋面才数次,每次去都不在,好像经常外出,近来为他发了几篇帖子,接触稍微多了一点。
并且听我老科长说:他去到新单位后,发现此人也才来单位不久,并且是临时工作,猜想此人有可能经常变换工作,替私人做点事或做临时工作等。
他的岁数我不得而知,根据他让我发帖子的说法,他文革后期在西双版纳,读高中遇到卖药人,而我国是七十年代后期恢复高考的,因此我猜想先生可能有四五十岁左右。
至于他的家世,我也不得而知。
我曾问:先生容颜有别于常人,是天生的还是养生达到的?先生言:君不能审细查微言,不能承受我的学问。
医道通仙道,阴阳五行是指导中医实践的哲学,中医养生乃仙学的低级运用。
《黄帝内经》开篇就是《上古天真论》,描述四种异人的境界,其次才提中医。
两千多年来,这套哲学体系一直在显示它的真实无妄。
仙学要阴阳反覆(金击子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写),五行颠倒。
学道当皆浅以涉深。
要善于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据五行理论,肝属木,魂藏于此,开窍于眼。
于五色对应五行,青对应于目。
若夫小童,眼珠黑亮,乃生生之气盛。
若年老之人,眼目浑浊,所谓“人老珠黄”,正谓此也,乃生生之气丧失殆尽。
由于不懂仙术,不能还魂,行将就木也。
还年之士,培养生生之气,化生灵质,日复一日,则面返童颜,鬓畔永绝斑白之色。
表现于眼,则魂魄充盛,人老珠黄也将目如点漆、眼光逼人,比小童更觉超胜。
功夫再进一层,因肝开窍于目,肝属木,其色青,出现古仙所谓的“碧眼方瞳”,又何必大惊小怪。
黄庭经云:“肝部之中翠重里,下有青童神公子。
主诸关镜聪明始,青锦披裳佩玉铃,和制魂魄津液平,外应眼目日月清。
百疗所钟存无英,同用七日自充盈,垂绝念神死复生,摄魂还魄永无倾。
”所言已明白无误。
先生曾说:黄庭经的注解都不大尽人意。
一般都用后代丹经作注,失真较多,梁丘子、务成子所注,铺之过散,极为疏谬,完全无法掌握全书大旨。
又说:常人都谓黄庭经出自魏华存之手,乃睁眼说瞎话。
早在汉武帝以前,黄庭经就传于世,而世人不知也。
近人陈撄宁或疑黄庭经出自女真之笔,乃女真修真之总经。
其实非也,黄庭经出自男仙之笔,不用质疑。
陈氏《黄庭经讲义》有精妙之处,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如“禁欲”一节,但言理不言法,不省何故。
金击子曾问:古仙经要么不可得,要么术语和后世丹经迥异,先生对后世丹经有什么看法?回答:我对后世丹经只是有所涉猎,并未深入其中,遇有可采则采之。
仙家和后世内丹家是有差别的。
深叹长生之方,乃玄门隐秘之事,乃仙家千古绝学,竟被异教夸诞之利口,诬为不究竟之法,将治生之客,诬为守尸之鬼。
人人以速死为荣,甘为下鬼,以为死后进了天国或极乐世界,良可哀也。
遂使堂堂七尺之躯,成为蚁蝼之口粮,而残躯却与粪壤同类。
古人有“死王乐为活鼠”之比喻,可不察乎?或昼夜诵读不要之书,数千百卷,到老无益。
用力虽尽,不得其所也。
依我眼光看来,后世出阳神的丹道修法,或采先性后命,或采先命后性。
而古仙贵行贱言,不欲广务浮巧之言,以崇玄虚之旨。
而是身心并炼,未尝一刻分离,一步有一步效验,且古仙未有出阳神这一说法。
古仙要肉身成圣,一般是用守身炼形之法,达到地仙阶段,然后炼服神圣药。
或采用别种方法,如采炼服饵各种仙药等等,一般不会出现危险,除非中医学得不扎实或迷信思想过于浓烈。
守身炼形,就是要炼去各种粗劣有限的生命赘疣和趋向死亡的因素,使生命跃迁到仙人形态,或可谓之超人状态,乃身心的双重否定。
正所谓“神宁气聚登仙成大道”。
而不是如宗教家所言:生命形态发生断裂后成为另类。
出阳神亦和古仙的尸解不同。
古仙之尸解,乃是长生驻世后,尸解时或留下衣冠;或尸体轻若无物,灵体蜕去;或尸体经太阴炼形回生,而后世言太阴炼形,往往指坤道修炼。
所以后世内丹家的那些繁琐步骤,在关键阶段必须要有明师指点,特别是出神时,极为凶险,往往会功亏一篑,导致神魂不知所在。
这些步骤,没有过来人留下的口诀,要成功似乎难于想象。
君问我后世丹经,但我不谙此道,未得此种口诀,岂非问道于盲乎?金击子又曾问:请问先生,我们为什么要修道?回答:有各种目的,不一而足。
或欲“抛身入身”,如藏传佛教转世灵童;或欲“抛身灭生”,如汉传佛教,正所谓“我生已灭。
梵行已立。
所做已做。
不受后有”;或欲死后进天国或极乐世界,如基督教信徒和某些佛教、道教信徒;或欲来生得福报或今生得神灵护佑,如佛教或道教信教群众;或欲“抛身出阳神”,如后世内丹家。
阳神乃圣气凝结而成,长生不死,聚则成形,散则成气,正所谓“道本无相,仙贵有形”;前述种种境界,多数乃生命形态断裂后方能得到验证,似属宗教范畴,我未尝深究也。
若夫仙家,酿造永生天上酒,勤栽不死洞中花。
逃移生死见功夫,不教性命属乾坤!乃今生成就,以达“生道合一”之地步,正所谓“不失凡身得仙身”是也。
盖修行境界不同,目的不一,不能一概而论也。
古人云:”诚合其意,虽小必为也;不合其神,虽大不学也”,人各有志,各随其志可矣。
百年都来三万日,其间寒暑互蹉跎,焉能一一涉猎?苟欲学仙,虽有清净之心,难敌愁烦之境。
万人中难有一人有所成就也。
"上面这些文章于2005年6月在漏尽阁论坛发表以后,引起巨大反响,这个帖子很快成为漏尽阁论坛点击数和回复数最多的帖子。
一年以后,这个帖子仍被顶在论坛首页。
2006年5月,金击子看到这个帖子依旧被网友反复跟帖讨论,就发表了下面这段言论。
自从我上传先生的言论,收到海内外许多好道者的来信,包括和尚也来参访。
有人来信询问先生是不是“熊春锦”或其他人等等,当然都不是,先生的名字我也不得而知,只是发贴时问过他该用什么名字等等。
有道友来信说,贴子仍在被反复跟贴,也许希望我回复一下,故把我所知道的来做一回复。
先生的过去我不清楚。
我跟他认识只有两年左右,且见面的次数极少。
另外,我不认为他收过徒弟。
关于有道友来信询问听说先生做过门卫的说法是否属实,我认为是无稽之谈。
金击子以前已在帖中明言,我为先生传帖时,先生已明言:欲留数言给同志,那自然是留给真正希望达到长生不死的人了,“道不同,不相为谋”,欲达到另外果位的,嗤之以鼻可以了,也不必肆意诋毁。
先生不认为自己已成就仙道,他在帖中说:“恨才疏学浅,不足以款师友也”。
总之,赞扬者、诋毁者,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我都十分理解。
金击子更是才疏学浅,所以没有义务鼓动人相信,也不想阻止别人不信,悉听尊便。
其实,各位不都是看了古人作的经书,认为很有理,按自己的理解起了大信,谁见过这些作书的古人呢?世间流派功法,多如牛毛。
古书中充斥着许多神话,即使现代社会,80年代气功流行时,又有多少奇谈怪论?几百年后,后人看到这些气功流派时,说不定还在迷信这些大师多厉害呢,或者认为这些大师还活在人间。
这些著作就算写得天花乱坠、顽石点头,我也只当哲学书或小说读,各种异端邪说太多了,但我看完后都能回到现实中,对我而言,先生的炼养效果十分明显,我十分叹服;而南怀谨、胡海牙、胡孚琛等,虽然大作说的头头是道,但他们容貌与实际年龄接近;而严新、田瑞生等,外观更和常人无异,故我遵先生教诲,不予采信。
金击子知道,每个人发现别人的观点和自己的理想不符,为了自己的一厢情愿不致以“落空”,争论遂由此发生,赞扬者、反对者、诋毁者喧嚣成阵,无可厚非。
先生的帖子是我编辑整理传上来的。
大家信不信都无所谓。
知心话本来就是想说给知音听,弹琴需觅知音嘛。
世间宗教千奇百怪,都是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物创造出的一种学说。
大家认为同理也好,不同理也好,每个人都可以有各自的信仰。
本贴认为不同理。
但其他贴认为同理的多的是,只盯住本贴,认此帖为眼中钉、肉中刺者,就是自己折磨自己了。
对于主张各种宗教同源的说法,大家怎么看,怎么认为都是道友们的信仰问题。
对于金击子自身来说,也不想辩驳,也不想说明。
~金击子只想用一首诗来说明自己的看法:“欲将同异较锱铢,肝胆犹能楚越如。
若信万殊归一理,子今知我我知鱼。
”先生曾说:古人质朴,若遇意见相左,但嘿然而已,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金击子认为:后世许多主张佛道同源的文章都写得很好,主张佛优于仙的文章也辩论得头头是道,“君子择其所好”乃明智的做法,主张佛道一体的道友和佛优于仙的道友可以专门选择这类符合自己口味的经书来参悟,使自己的愿望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