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的智慧,前言(1)
小学语文“菜根谭”的智慧(一)自得之士逍遥自在素材语文版

三二、自得之士逍遥自在
嗜寂者,观白云幽石而通玄;
趋荣者,见清歌妙舞而忘倦。
唯自得之士,无喧寂,无荣枯,无往非自适之天。
【译文】
喜欢宁静的人,看到天上的白云和山涧的幽石也能悟出其中的玄机;喜欢荣华富贵的人,听见轻扬的歌声看到美妙的舞蹈会忘记疲倦。
只有那些纯净自得的人,没有喧嚣或寂寞的烦恼,没有得志或失意的痛苦,过去和现在都是他自得逍遥的天地。
三三、看得圆满放得宽平
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宽平,天下自无险侧之人情。
[注释]
险侧:邪恶不正。
[译文]
如果自己内心是圆满善良的,那么世界也会变得美好而没有缺陷;如果自己内心是宽大仁厚的,那么世界也会是一个没有阴险诡计的境地。
1。
菜根谭的智慧1

菜根谭的智慧菜根者,即青菜的根,如萝卜、番薯、芋头等粗食,咬得菜根,即表示能够受艰难困苦,才会做成伟大事业。
世间的一切事情千头万绪,不管到什么地方也找不出他的际限来。
因而对于一切事物的满足与否,全看自己的判断如何而定。
所谓:‘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
’我们无论遭遇到如何的境遇,一点也不觉得痛苦,处处感到满足。
佛家说:‘知足的人虽然倒卧在地上,他也感觉是快乐的。
不知足的人,身子虽然处在天堂,心中仍然感觉是痛苦的。
’人如果能够超出世间尘俗之外,不外是善用眼前的机会。
能善用就是生机,也就成了‘于人有益,于物有用’的机用。
反之,如果善用变成了恶用,便成了害人的杀机。
举例来说,当一件事情初起,其目的都是为自己的利益,至于别人受了什么灾害认为没有什么关系,起了这种观念,就变成了杀机。
人若是一心一意为社会为人群,这种念头就是生机。
同样一件事,根据心的一念而有善恶,其结果大不相同。
所以,我们对于一件事一定要分别是生机与杀机,并去善用它!年轻人血气方刚的时候,色欲非常强盛,像火一般燃烧著,这时候日以继夜消耗精神而不自觉。
等到得病的时候,其生活的兴味索然而色欲也就烟消火灭了。
其次,任何人对于功名利禄都想竞争得到手,但一想到老死将至,便觉得一切都是痛苦,而功名利禄也忽然如同嚼蜡一样的无味了。
色欲和名利,当人在身体健壮的时候,都是很有兴趣的,一旦有病或是身亡,兴味也随之而灭。
所以,人如果能够常常对于死和病加以注意.以色欲和名利是梦幻泡影,心不起幻业,反可以增长了智慧。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慎勿放逸。
’佛教常以这三句话来警觉众僧,也是这个道理。
菜根谭三句经典智慧语言

菜根谭三句经典智慧语言菜根谭是一部汉语珍贵的古典百科全书,其中包含了许多智慧的格言和道理,这些言语虽然早已流传几百年,但却时刻不曾过时,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思考仍然有相当大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以下是我认为菜根谭中三句经典智慧语言:1.天下事多不可合,大抵因为拘于一隅。
——《养性胜事》这句话在我看来含义十分深刻,其中蕴含的道理也非常实在。
世间万物繁多,难免会有不同的观点和需求,如果我们过于拘泥于自己的想法和立场,就很难与别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这样就会容易陷入争斗、冲突甚至战争的泥沼中。
所以,我们要多听取不同声音,尊重别人的想法和选择,正视现实中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和推进事业。
2.行善者,不藉他人之力;恶人,必借他人之力。
——《人性综错》这句话无疑是在苦口婆心告诫我们,做人要自立自强、勇敢坚韧,不要抱怨和依靠别人。
正面的行为自然是最具建设性的,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更多的价值和贡献,独立成就自己的理想和梦想,不会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相反,那些假正义的恶人,总是依附于强者或者靠伙伴为自己谋取利益,却经常伤害他人,导致人际矛盾和社会恶行。
做人要自律自强。
3.色滋味炫,常令人高兴;只以吃为快,常令人忧。
——《养生圣诀》这一句话探讨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食品。
菜根谭通俗讲述了一个众所周知的亚里士多德伦理的基本思想:适当享受一些美好的东西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但要遵循适度的原则,以免陷入幸福的背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中。
如果我们过度地注重食物的美味,变成食欲,就容易胖、生病,带来负面影响。
在应对饮食上,我们应该运用适量、均衡、健康的原则,以健康的方式满足自己的胃口,从而保持强壮、健康的身体。
以上就是我认为菜根谭中三句经典智慧语言的解读和思考。
这三句话的共通点,都是阐述了人类对自身、对他人、对生活的一些深度、细致而有价值的思考,希望对我们读者今后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我相信,菜根谭中还有许多其他的经典语句,等待我们在时间和历史中发现和体悟。
小学语文“菜根谭”的智慧(一)欲时思病 利来思死素材 语文版

二四欲时思病利来思死
色域火炽而一念及病时便兴似寒灰;名利饴甘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嚼蜡。
故人常忧死虑病,亦可消幻业而长道心。
【译文】
性欲像烈火一样旺盛,但人一想到生病时的情形,那么热烈的性质就变成一堆死灰;功名利禄像蜜糖一样甜蜜,但人一想到为财而死的情形,那么对名利的追求就如同嚼蜡一般无味。
所以如果一个人能常常想到疾病和死亡,那么就可以消除虚幻的追求而培养一些修行的道德的心性。
二五动中真静苦中真乐
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
[注释]
性天天性本性。
[译文]
在悄然无声的环境中所得来的宁静,不能算是真正的宁静,在喧闹骚动中能保持宁静的心情,才算达到天性原本的真境界;在快乐的地方得到乐趣不能算是真正的快乐,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仍然能保持乐观的情趣,这种快乐才是人本性中真正快乐的境界。
《菜根谭》:四大人生智慧,学会为人处世

《菜根谭》:四大人生智慧,学会为人处世《菜根谭》是一部为关于人处世的奇书,成书四百多年以来,颇受赞誉。
古人云“咬得菜根香,寻出孔颜乐”,《菜根谭》中的智慧包罗万象,以儒家思想为根底,又融合了释道两家的思想,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义。
而且文字空灵、生动形象,语言隽永、韵味无穷,既体悟人生智慧,又获得美的享受。
一、出世入世,二而为一欲要入世,必先出世;欲要出世,必先入世。
这是《菜根谭》中的出世入世观。
出世和入世,两者并非紧张的对立,而是相辅相依。
出世,就是不食人间烟火、“躲进小楼成一统”吗?入世,就是汲汲于功名富贵、活得庸俗卑琐吗?答案是否定的,出世和入世不是身在何处的区别,而是精神与心灵皈依何处。
入世,就是生活在此岸,立足于人伦日用之道,处理好父母夫妇朋友等各种关系,做有益于人世的事业。
出世,就是精神皈依于彼岸,在精神上有一个超越性的世界,心不滞于俗务而超然尘上。
1、思入世而有为者,须先得领略世外风光,否则无以脱垢浊之尘缘;思出世而无染者,须先谙尽世中滋味,否则无以持空寂之苦趣。
要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亲历世事之后,出世精神又会更加丰厚。
2、世态有炎凉,而我无嗔喜,世味有浓淡,而我无欣厌。
一毫不落世情窠臼,便是一在世出世法也。
在世俗中而不为世俗名利所羁绊,为世事缠身而不缠心,虽身在世,亦已出世了。
3、世人为荣利缠缚,动日尘世苦海,不知云白山青,川行石立,花迎鸟笑,谷答樵讴,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尘苦其心尔。
这世上原有如此美好的自然与人文之景,何必只自困于荣利的苦海中?二、来去自如,融通自在台湾散文名家林清玄先生有篇美文,题为“身如浮木,心有沉香”。
身处瞬息万变、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身不由己,常随世事飘转。
但是自己的心可以由自己做主:心要能立得住,不随波逐流,如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孟子“四十不动心”。
1、身如不系之舟,一任流行坎止;心似既灰之木,何妨刀割香涂。
身随世事如浮舟,心自岿然不动,不因外界的侵害或赞美而动摇。
菜根谭的智慧(奉献篇1-64)

菜根谭的智慧(奉献篇1-64)转:金华的博客菜根谭的智慧(奉献篇—1)拔去名根融解客气名根未拔者,纵轻千乘甘一瓢,总堕尘情;客气未融者,虽泽四海利万世,终为剩技。
名根:名利的念头,即功利思想。
千乘:古时把一辆用四马拉的车叫一乘。
一瓢:瓢是用葫芦做的盛水器,一瓢是说用瓢来饮水吃饭的清苦生活。
《论语·雍也》篇:“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尘情:俗世之情。
一个名利思想不能彻底拔除的人,即使能轻视富贵荣华而甘愿过着清苦的生活,最后还是无法逃避名利世俗的诱惑;一个受外力影响而不能在内心加以化解的人,即使他的恩泽能广被四海甚至遗留给千秋万世,其结果仍然是一种多余的伎俩。
世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人人都想活得潇洒一点,轻松一点,快乐一点,但终其一生也潇洒不了、轻松不了、快乐不了。
他们被什么东西拴住了、缠住了、卡住了?这就是功名利禄。
功名利禄成了人生的境界,似乎功名愈厚人生也就愈美妙滋润。
其实,功名利禄是一副用花环编织的罗网,只要你进去了,你就没法自在逍遥。
没有功名利禄,于是乎想得到功名利禄;得到了小的功名利禄,又想得到更大的功名利禄;得到功名利禄,又害怕失去功名利禄;人生就在这患得患失中度过,哪里品尝得到人生的甘美清纯呢?世人只知道功名利禄会给人带来幸福,殊不知功名利禄也会给人带来痛苦。
为了功名利禄,人们劳心、劳神、劳力;为了功名利禄,人们计划、忙碌、奔波;为了功名利禄,人们怀疑、欺诈、争斗;为了功名利禄,人们玩阴谋,耍诡计,溜须拍马。
请拔去名利之祸根吧,做官的多讲些政治,经商的多尽些良心。
菜根谭的智慧(奉献篇—2)偏见害人聪明障道利欲未尽害心,意见乃害心之蟊贼;声色未尽障道,聪明乃障道之屏藩。
意见:本意是意思和见解,此处为偏见、邪念。
蟊贱:蟊,害虫名,专吃禾苗,据《诗经·小雅》篇:“及其蟊贼,传:'食根曰蟊,食节曰贼。
’” 因此世人把危害社会的败类称为蟊贼,这里当祸根解。
《菜根谭的智慧全集》齐家篇1——12

《菜根谭的智慧全集》齐家篇1——12《菜根谭的智慧全集》齐家篇古人说“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是人们身心休憩的港湾,一个人的事业即使再有成就,权位如何之高,如果家庭气氛不和谐,不安乐,那也就算不上真正的成功。
如何与家人相处,营造更和乐的家庭氛围,如何勤俭持家、教育子女、安身立命,菜根谭中也有智光指点,如“春风解冻,和气消冰”、“心善而子孙盛,根固而枝叶荣”“日用有真道,家和万事兴”、“幼不陶铸,长不成器”,真知灼见,可窥一斑。
1.眷眷亲情,舐犊情深【原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纵做到极处,俱是合当如此,着不得一毫感激的念头。
如施者任德,受者怀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
[注释]任德:指以有恩德而自居。
市道:指商人的利润之道。
【译文】父亲慈爱,儿子必然孝顺;哥哥友善,弟弟必然对他尊重。
在家人之间即使拿出最大的爱心,也是理所当然的,谁也不会因此而有些许感激的念头。
和果给予者引以为荣,而接受者不忘对方的好处,那就等于把骨肉当成了路人,把亲情变成了市井交易。
【智慧点评】家人是这个世界上与我们血脉相连的人,在家人之间自有一种感情是无须理由亦不求结果的,这就是亲情。
亲情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也是这个世界上最自然的力量。
三国时期,曹操因为杀了杨修,觉得有点对不起杨修的父亲杨彪,就送了很多礼物给他。
后来,曹操去看望杨彪,见到杨彪后大吃一惊,问道:“您怎么瘦成这样?”杨彪说:“我很惭愧不能像别人那样有先见之明,但我还是像老牛疼爱小牛犊子一样,对杨修有着父子之情啊!”曹操听后也觉得甚是凄凉。
舐犊之情是动物所共有的,更何况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亲人之间的关爱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是出自本能,如果把这种爱加上了利益的砝码,在付出的同时还考虑能否得到回报,那无疑是亵渎了这世上最神圣的感情。
2.种田地须除草艾,教弟子严谨交游【原文】教弟子如养闺女,最要严出入,谨交游。
若一接近匪人,是清净田中下一不净的种子,便终身难植嘉禾矣。
[注释]弟子:门人,学生。
菜根谭的智慧(端正篇1-46)

菜根谭的智慧(端正篇1-46)转:金华的博客菜根谭的智慧(端正篇—1)律己宜严待人宜宽人之过误宜恕,而在己则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则不可忍。
恕:宽恕、原谅。
困辱:困穷、屈辱。
别人的错误和过失应该多加宽恕,可是自己有过失和错误却不可以宽恕;自己受到屈辱时应该尽量忍受,可是别人受到屈辱就要设法帮他消解。
星云法师在论述“如何与人相处”时说:“在人群中如何与人和睦相处,有四句话供大家参考:忍一句,祸根从此无生处;饶一着,切莫与人争强弱;耐一时,火坑变作白莲池;退一步,便是人生修行路。
”下面一则公案,也是说明师徒配合默契的范例。
翠微和尚曾在恩师雪峰的禅院里任首座,有一天,正好是夏安居的终日,他对众僧说:“安居期九十天里,我都在给兄弟们说法,我很担心说得过多会蒙受我佛之罚,落得个眉发脱落的下场。
请你们帮我看一下我还有没有眉毛。
”传说有一位和尚说错了法,受佛灵之罚,眉毛全部掉净了。
同门的保福和尚说:“作贼才心虚。
”长庆道:“不仅没掉,还越长越密了。
”云门最后说:“关。
”关指整体的功用。
其道理在于连自己都忘却了,就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化境。
三位长老的回答中,只有这个“关”字甚是够力,回味无穷。
菜根谭的智慧(端正篇—2)操履严明守正不阿士君子处权门要路,操履要严明,心气要和易。
毋少随而近腥膻之党,亦毋过激而犯蜂虿之毒。
权门要路:权门指有权有势的政要,例如《后汉书》的“权门请托,残吏放手”。
操履:操守和行事。
腥膻:鱼臭叫腥,羊臭叫膻,比喻操守不好的人。
蜂虿之毒:虿,毒虫名,属蝎科,比喻人心险侧恶毒。
具有高深才德的君子身居政府重要地位时,操守必须严谨,行为要光明磊落,心境要平和稳健,气度要宽宏大量,绝对不可接近或附和营私舞弊的奸邪小人,也不要过分偏激去激化矛盾而触怒那些阴险狠毒的奸诈之徒。
雪峰和尚结庵而居时,有两个云水僧来访。
雪峰见有僧人来,就用手推开庵门,探出身子问道:“这是什么?”僧人也回答道:“这是什么?”雪峰低下头,回到了庵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菜根谭的智慧,前言(1)
古人喜谈性命之学,至明清此风尤为普及,于是有了诸多经典著作问世,其中就有这“谈性命直入玄微,道人情曲尽岩险”的《菜根谭》为其代表。
这是士人将自己的人生体验结合在儒释道深厚长远的文化传统中,形成的特殊的思想特色与行文风格,也正是明代士人精神生活高度凝聚的共通写照。
日人福田雅太郎说它“千锤百炼,斑斓绚丽”,又认为“此书确可算得是修养身心书中之冠了”。
此书问世之后,为人所忽有之,而能慧眼识认者,又必对它推崇备至,使此书之奇载誉而传。
《菜根谭》于精微深刻的语言中表现出旷达高远的智识,这是一位通达于人生的智慧成熟之士为世人所做的奉献。
书中谈修养、谈学习、谈生活、社会现象、人生态度等等,运用充满审美情趣的佛教与道教思维方法,安闲中有跌宕,疏朗中见筋力,如以霜锋断奇岩,露其金玉之质,无非为了使你体味到现实人生中许多的难题只要定心于自身之锤炼修培,都可以在一片自由挥洒中迎刃而解。
此书注重精神修养和为人处事的结合,在简明的句子中传达着一生甘苦的深刻心得,
看似随意写就,实则隽永悠长,会心处如夜雨山钟,历历畅于胸次。
古人说:莫将容易得,便做等闲看。
因为只有对它静心玩味的人才能领会,才能去把握和实践。
正如古人云:性定菜根香。
随着久练世事的先哲去达到心意澄澈,则本书之风味远胜俗书处也自必心下了然。
人性是共通的,在人类精神层面上所做的贡献都将不会被磨灭。
而着手编写这一本《菜根谭的智慧》,就是有感于它所达到的精神高度对于现代人的巨大意义,希望发掘它对现代人精神修养与为人处世之道的借鉴价值。
穿过数百年的时空距离,以现代人的视野和思维方法来对它进行提炼与演绎。
《菜根谭》中高妙跳脱的文字表达,展示出一种博大的文化视野,它联系着中国浩如烟海的经典和世路人生的锤炼。
这就是本书编纂过程中的着眼点,读者可在后面文字中看出这种倾向。
人生读书,一定要得宝。
书山有路,入宝山而空手回,岂不是一大遗憾?案头有此一书,便常令神思入风云变化之中。
本书的编写基本取材于殷旵先生所著的《儒解菜根谭》、《道解菜根谭》和《禅解菜根谭》。
书中按殷旵先生的理解和他的行文方式,对其文字保留原貌。
再对三本书按照三个主题分别所做的发挥和引证进行分辨取舍,合成一个主题,称为
《菜根谭的智慧》,无非是以经过再度提炼的内容指出《菜根谭》所解之“道”,奉献给读者。
如果把中国的学者所追求的境界归纳起来,就会发现其最为共通的地方就在于追求一个“道”字。
勤学苦修,悟而得道,遵道而行。
这个道有儒家之道,也可以是道家之道,也包括了佛家修行之道,都不出于这一个字的表达,殊途同归的是都祈求达到对于宇宙人生的透彻的理解和对自身行为的绝对把握,这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
《菜根谭》正是从困苦艰难中收获,于平淡安然中怡悦,“菜根”这至凡至常的一件事物点出了求道者益精益宏的心胸,咀嚼品味这一“菜根”,能使人凝聚起非凡的精神力量。
《菜根谭》最早的版本上有同时代于孔兼的题词称:“谭以菜根名,固自清苦历练中来,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其颠顿风波,备尝险阻可想矣。
”书中虽谈佛道,却不绝世避世,它更多的是把用世的进取和自处的从容结合起来,实现了人生进退无不自在的潇洒。
所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正是在历经人世苦痛之后归于大静大定。
明代已经走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中央集权和思想控制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社会的向前发展举步维艰,逐渐地陷入封闭与更深的腐朽中,而此时
资本主义的力量正在试图冲出自己的发展空间。
在这种背景之下,明代出现了各种思潮的空前繁荣,张扬个性,树立新说。
一个时代的开始与终结都充满了不可遏制的喧闹与律动,为在大势所趋下看清自身的出路,所下功力必是绝大的。
阅读明人著作当具此一只眼。
儒家的传统经过两千年仍然顽强地占据着士子的心胸,主导着其理想的追索,而佛家的宽忍宏大和道家的超脱玄妙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前人的淬炼而变成人生探索中更容易吸收的营养。
明代士风与往代大不相同,使命与归宿在他们精神上矛盾冲击着,考验着中国文人的智慧。
中国历代文人三教出入,寻求精神的超脱与对人生奋斗的支持,这已经深入其思想意识。
当这成为文人平日思维一点一滴的累积时,就已经化成精华了,而这精华的汇聚就成为了具代表意义的《菜根谭》。
另外,《菜根谭》在问世之后不久即被附录于明代的《遵生八笺》之中,可见它还具有养生方面的参考辅助价值,也是一种“遵生”之道,这也是把握《菜根谭》的一个视角。
接下来谈谈书的作者和编写过程。
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里贯不详。
他还著有《仙佛奇踪》和《逍遥
墟》两书,可见对于佛教与道教都有深入的研究。
冯梦桢在《仙佛奇踪》中的《寂光镜引》中谈到:“洪生自诚氏,幼慕纷华,晚栖禅寂”,从早年的热衷世事,到后来的归心事佛,可知作者饱经忧患,所历风波顿挫,当是不可言喻,到此方足以论人生与大道。
至于作者是否把儒释道三教的精华发挥到淋漓尽致,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