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字的性质

合集下载

汉字性质的讨论

汉字性质的讨论

汉字性质的讨论索绪尔将世界文字分为表音和表意两种,并将汉字归入表意文字系统后,这种观点传入我国后,对汉字学的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许多学者开始关注汉字的性质,整个20世纪,汉字的性质一直是汉字研究的热门话题,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纷纷予以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综合起来有表意说、意音说、音意说、表词说、语素文字说、意符音符记号文字说等等,我们认为汉字就是表意文字。

从当今世界文字学界普遍观点来看,人们一般把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代表。

但也有与此绝然相反的观点。

明确提出汉字是“表音文字”的是姚孝遂先生。

姚先生认为:“就甲骨文字的整个形体来说,就它的发展阶段来说,就它的根本功能和作用来说,它的每一个符号都有固定的读音,完全是属于表音文字的体系,已经发展到了表音文字的阶段,其根本功能不是通过这些符号的形象本身来表达概念的,把它说成是表意文字是错误的。

”[2]显然,姚先生把文字是否具有固定读音作为“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的区分标准。

姚先生明确将文字分为“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两大类。

“表意文字”包括“文字画”和“绘画文字”,前者“单纯依靠原始的图像来表达概念”,后者“主要依靠其符号的形体来表达概念”,但是它们都没有固定的读音。

“表音文字”包括“音节文字”和“音素文字”。

这里我们很容易看到,姚先生的“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与通常所说的并非一回事,仅此的话并不一定构成意见的分歧,我们只需要把他说的“表音文字”折合成“严格意义上的文字即可”,他所说的“表意文字”通常看作图画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字。

不过,姚先生似乎并不是这个意思,他认为:“当前,每在谈论到汉字性质的时候,无论是中国的或是外国的学者,一般都把它说成是表意文字。

有些是自觉地专文加以申论;有些人则是人云亦云,视为理所当然。

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结论是否正确?在作出明确答复之前,有必要对几个基本概念弄清楚。

”显然,姚先生是不同意将汉字归入“表意文字”的。

第2讲 汉字的性质

第2讲  汉字的性质

2 .文字的符号形式。据此将文字大体分为3类: (1)图画文字,即原始阶段的语段文字。(2) 象形文字,如古代汉字和古埃及字。(3)符号 文字,包括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中国现代的方 块字、古代印度等的蚯蚓字和鸡肠字。
3 .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据此分为:(1)记义 传音文字,文字的符号直接与词的意义发生关系, 词的声音是被意义粘着而进入文字符号的,汉字 的象形字和会意字就属于这类。(2)记音标义 文字,文字的符号结构同时与词的音、义发生关 系,既记词音又标词义,如汉字的形声字。(3) 记音传义文字,从记音入手来记词,所记录的是 粘着意义的词的声音,如汉字中的假借字。(4) 表音文字,文字的符号专门用来记录不粘着任何 意义的语音单位——音节和音素,表音文字记录 的不是词音,而是纯粹的语音单位。
第二讲 汉字的性质
一、关于汉字性质的论述
(一)论述概况 17世纪,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基督教远征中国记》:
“中国文字很像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马尔蒂尼《中 国上古史》:中国古文字是象形文字。 18世纪,法国孟德斯鸠:字形与语义有逻辑联系(表意)。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叶的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 中把世界现行的文字明确分为表意体系和表音体系两种 体系,以为表意体系的文字“一个词只用一个符号表示, 而这个符号却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这个符号和整 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 联系。这种体系的典型例子就是汉字”。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把汉 字符号的类型称为“词文字(Word Writing)”。 50年代美国学者I.J.Gelb在1952年发表的《A Study of Writing》一书中,又提出汉字是“词——音节文字 (Word—Syllbic Writing)”说。

中国汉字文化的性质和特点

中国汉字文化的性质和特点

中国汉字文化的性质和特点汉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汉字文化具有以下性质和特点:1. 象形性质汉字文化最初形成于远古时期。

当时人们只懂得画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表示实物,这就是最初的象形文字。

随着语言的发展,我们的祖先发现不能仅仅局限于象形,于是在象形基础上引进了指事、会意符号,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汉字系统。

2. 概括性质汉字具有非常强的概括性质,能够用简单的符号概括表达大量的信息。

例如,一个“人”字就可以代表人类,再以此为基础衍生出更多的符号。

它不仅有助于认知和记忆,更为汉字文化的魅力增添不少。

3. 声调性质汉字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它的声调性质。

在中国语言中,一个音节能够有不同的声调,导致一个字的不同发音有不同的意义。

因此,学习汉字的同时必须要注意它的声调,才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4. 文化内涵汉字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在不同时代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典故、典籍、文学艺术、历史知识等等。

在汉字中,很多中文词汇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例如“人文关怀”、“道德观念”、“思辨能力”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5. 功能多样性汉字文化的另一大特点是它的功能多样性。

除了传递意义外,汉字还可以用于艺术创作、商业设计、装饰等多种方面。

更为重要的是,汉字中的书写方式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书法、绘画、雕刻等各方面艺术的特点,因此具有深刻的文化背景。

总之,汉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不仅是认识中国社会、文化的关键,而且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我们应该珍惜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努力传承和发扬汉字文化。

论汉字的性质

论汉字的性质

论汉字的性质论汉字的性质讨论一种文字的性质,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呢?对此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

这里主要介绍三种很有影响的说法。

第一、二种是“三方面”说和“三相”说。

提出“三方面”说的是王伯熙先生。

他在《文字的分类和汉字的性质》[1]一文中指出,可以从“文字的符号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文字的符号形式”、“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这三方面去讨论一种文字的性质。

所谓“文字的符号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是指文字记录语言时、其独立符号——往往是字——同什么样的语言单位发生对应关系,也就是看一个字所记录的是一段话、一个词、一个语素、一个音节,还是一个音素。

“文字的符号形式”是指文字的外部形态、外形特征。

“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是指对于某种文字来说,大致是凭借什么样的手段去记录语言的,也就是说文字符号是直接记录语言的音还是义。

“三相”说是周有光先生在《文字类型学初探》[2]一文提出来的。

第一是“符号相”,这相当于王伯熙的“文字的符号形式”,这要看文字的外形究竟是图符、字符还是字母。

第二是“语段相”,这基本相当于王伯熙的“文字的符号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这要看文字所表达的是篇章、章句(这两者叫长语段)还是语词、音节、音素(这三者叫短语段)。

第三是“表达相”,这相当于王伯熙的“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这要看文字所采取的方式是表形、表意还是表音。

第三种是两方面说。

这是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3](P14)一书中提出来的。

裘锡圭认为,考察文字的性质,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方面是看一种文字使用什么字符。

字符包括意符(包括形符、义符)、音符和记号。

裘锡圭认为在汉字象形程度较高的早期阶段,基本上是使用意符和音符的一种文字体系,后来随着字形和语音、字义等方面的变化,逐渐演变成为使用意符、音符和记号的一种文字体系。

第二方面即看文字是表达语言中的什么单位,裘锡圭认为汉字应称为语素——音节文字。

裘锡圭提出的第二个方面,相当于王伯熙的“文字的符号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相当于周有光的“语段相”。

论汉字的性质_裘锡圭_文字学概要_之_汉字的性质_读后感

论汉字的性质_裘锡圭_文字学概要_之_汉字的性质_读后感
汉字表音趋向的主要表现是同音假借假借转化为形声恰恰说明汉字系统对纯粹的音化符号难以接受而增加意我们在课本上也经常看到一个字加上声符主要是为了区别同形声符是别义的而不是适应标音而产生的恰是形声造字法瓦解了汉字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表音趋向目的不同源于性质不同构音造字法产生的意义证明了汉字造字以意义为核心的性质

收稿日期 : 2003- 11- 16 作者简介 : 李剑影 ( 1979- ) , 女 , 辽宁阜新人 , 现为吉林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2001 级研究生。
44
李剑影 : 论汉字的性质 从上图可以看出 , 汉字是由意符、音符、记号或单独 , 或循环组合构成的 , 所以裘先生称汉字为意 符音符记号 文 字 , 由于 # 记号几乎都由意符和音符变来∃ , 汉字也可以称 为意符音符 文字 , 这显然 是从汉 字记录汉 语的主 要方式 这 一角度来讲的。同时 , 裘先生又从汉字记录汉语的单位角度 , 称 汉字为语素 - 音节 文字 , 记录 语素的 汉字是 大量的 , 记录音节的汉字主要是一些音译词等 , 如 # 达鲁花赤∃ 这四个汉字。下面综众家观点 , 谈论一下我对裘 先生这两个 命 题的看法。 一、语素 - 音节文字 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语素 , 这是没有争议的 , 问题主要在汉字记录音节上。# 达 鲁花赤∃ , 从形式上 看 , 一个汉字 记 录一个音节 , 似乎汉字是代表音节的 , 但这只是个别现象 , 什么叫做音节文 字 ? 我们 先看一 下下面这 个说法 : # 表 音 文字是指这样一种文字体系 , 它的产生前提是对语音的分析 , 将语音分析出音素、音节 , 或更大的语 音单位 , 然后 创 造出一定量的符号去记录其中某一特定层次的语音单位。 % %这种符号 , 便是音符。音符为字母 的 , 是字母文 字 ; 音 符为音节的 , 是音节文字。 ∃ &1∋由上可看出 , 音节文字不是个别现象就能形成的 , 它是一个系统 , 用少数 音节记录一 个 语言中所有的语音现象 , 并且固定 , 有规律可循 , 而汉字记录音节是什么样的呢 ? 相同的音节有时需要 不同的汉字 来 记录 , 而一个汉字有时能记不止一个音节 , 几乎完全是随意的 , 不能作为汉 字的根 本性质。 并且 , # 世界各 种语言 的 单位都大同小异 , 作为纪录语言的各种文字在记录单位上不会有太大的差别。 ∃ &2∋所以说 , 不仅是汉字作 为音节文字 的 理由不充分 , 就是这一讨论角度也是有待商榷的。 二、意符音符记号文字 汉字是构音文字 , 这没得说 , 从图表中就可以看出 , 造字之初 , 汉字都是围绕着意义构建起来的 , 那就看一下 另 外两种造字方式。 构音。一个是形 声字 , 一 个是假 借字 , 两者 是有 先后 关系 的 , 王 宁先 生通 过对 形声 字历 史的 研究 , 得出 结论 : # 汉字表音趋向的主要表现是同音假借 , 假借转化为形 声 , 恰恰说明 汉字系统对 纯粹的音 化符号 难以接 受 , 而增加 意 符 , 正是它坚持自身 表意特性的一个重要 手段。 ∃

中国汉字文化的性质和特点

中国汉字文化的性质和特点

中国汉字文化的性质和特点中国汉字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独特的文字文化之一。

汉字的性质和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1. 深厚的历史积淀:汉字起源于约五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刻画,经过演变、发展,成为现代汉字。

汉字记录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承载了几千年的传统和智慧。

2. 多样的形体结构:汉字的形态美是其突出的特点之一。

汉字的笔画构成简洁明快,结构丰富多变。

具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等特点,使得汉字具有高度的表意性和表现力。

3. 丰富的内涵: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独特的意义。

汉字的内涵丰富多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思想内涵。

通过汉字,可以了解到中国人民的历史、文化、哲学和价值观。

4. 具有记忆性强的特点:汉字形状独特,每个字都有明确的形象,容易记忆。

这使得汉字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成为了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

5. 修饰文化传统:汉字作为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之一,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汉字不仅是中国的文字,更是中国人民的文化标识。

汉字通过表达和传承中国文化,为中国人民塑造了独特的文化认同感。

6. 具有灵活的使用方式:汉字具有一定的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可以通过组合不同的字,形成新的词语,进而表达各种复杂的意思。

这种灵活性使得汉字在表达思想、文化和抽象概念方面非常富有想象力。

7. 传承性和发展性:汉字文化以其独特的性质和特点,传承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种传承性和发展性使得汉字文化成为了中国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汉字文化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现象。

汉字以其独特的形体结构、深厚的历史积淀、丰富的内涵、可记忆性强、修饰文化传统、灵活的使用方式以及传承性和发展性等特点,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和象征。

汉字文化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思想、智慧和情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中国汉字文化的性质和特点

中国汉字文化的性质和特点

中国汉字文化的性质和特点中国汉字是中国人民几千年积累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它的性质和特点对于了解中国汉字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汉字文化的性质:1. 厚重悠久中国汉字起源于甲骨文,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文字体系中,汉字是最古老而悠久的一种。

汉字作为重要的传统文化载体,承载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传统价值观念,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

3. 豪华雄伟中国汉字以其独特的书写方式、形态规范和繁体字的华丽专业而闻名中外。

无论是楷书、隶书、行草、草书等书法艺术都展示了中国汉字的艺术之美,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 丰富多元中国汉字拥有丰富多样的字体和词汇,可表达的意思相当丰富。

汉字中的象形、指事、会意等部首,为世界上独特的文字符号。

1. 拼音与象形并存中国汉字具有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的双重特点,既可通过字形直观地反映对象,又可通过拼音表达声音,具备方便记忆和传播的特性。

2. 世界无双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保留至今,并且在社会生活中广泛使用的象形文字,具有很强的辨识度和独特的表现力。

3. 字义丰富汉字的字义非常丰富多样,一个字往往可以包含多种意思,且不同的字组合方式也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这为表达思想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4. 深刻的文化内涵汉字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故事,反映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5.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在现代社会,中国汉字文化在不断发展的也在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汉字的传播更加便利和广泛,同时也促进了汉字文化的多样化和创新。

中国汉字文化的性质和特点体现了中国古老而悠久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它是中国人民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通过深入了解和传承汉字文化,可以更好的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能够加深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认识。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和传承汉字文化,让汉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其独特的魅力。

中国汉字文化的性质和特点

中国汉字文化的性质和特点

中国汉字文化的性质和特点中国汉字是一种古老而丰富的文字系统,它具有独特的性质和特点。

在中国汉字文化中,汉字不仅是一种文字,更是一种象征、一种文化符号。

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智慧,反映着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

下面我们将从汉字的性质和特点两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中国汉字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汉字文化的性质:1. 象形性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它的最初形态是模仿实物的外形和结构来构成的。

“口”字就是模仿嘴巴的形状,而“人”字则是模仿人的站立姿势。

这种象形性使得汉字能够直观地代表事物,同时也使得汉字的形态和结构富有美感。

2. 音符性汉字是一种音符文字,它既能代表事物的形态,又能代表语音,是图像和字符的结合体。

在汉字中,有许多字是由一个意符和一个声符组合而成的,这种组合方式使得汉字同时具有意义和语音的双重作用,是一种既形式美观又能表达思想的文字。

3. 独体性汉字是一种独体文字,每个字都是一个整体,由若干个部首和笔画组成。

这种独体性使得汉字具有清晰的辨识度和独特的版式美感,成为一种极具审美价值的文字形式。

4. 字素性汉字是一种字素文字,它的构造是由一些特定的笔画、部首和结构素材组合而成的。

这些字素构成了汉字的基本组成部分,使得汉字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定的结构美学标准。

1. 丰富多彩中国汉字是一种非常丰富多彩的文字系统,它涵盖了数千个字形、成千上万的词汇和无数的成语、俗语。

这些文字形式的丰富多样性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美感享受。

2. 文化内涵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在汉字中,有许多字形和词汇是与中国的历史、哲学、宗教和文学等相关联的,它们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象征意义汉字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代表着具体的事物,还具有一定的意义象征。

“福”字是代表着幸福、吉祥的象征,而“龙”字则是代表着权威、神秘的象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一种文字的性质,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呢?对此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

这里主要介绍三种很有影响的说法。

第一、二种是“三方面”说和“三相”说。

提出“三方面”说的是王伯熙先生。

他在《文字的分类和汉字的性质》一文中指出,可以从“文字的符号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文字的符号形式”、“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这三方面去讨论一种文字的性质。

所谓“文字的符号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是指文字记录语言时、其独立符号——往往是字——同什么样的语言单位发生对应关系,也就是看一个字所记录的是一段话、一个词、一个语素、一个音节,还是一个音素。

“文字的符号形式”是指文字的外部形态、外形特征。

“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是指对于某种文字来说,大致是凭借什么样的手段去记录语言的,也就是说文字符号是直接记录语言的音还是义。

“三相”说是周有光先生在《文字类型学初探》一文提出来的。

第一是“符号相”,这相当于王伯熙的“文字的符号形式”,这要看文字的外形究竟是图符、字符还是字母。

第二是“语段相”,这基本相当于王伯熙的“文字的符号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这要看文字所表达的是篇章、章句(这两者叫长语段)还是语词、音节、音素(这三者叫短语段)。

第三是“表达相”,这相当于王伯熙的“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这要看文字所采取的方式是表形、表意还是表音。

第三种是两方面说。

这是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P14)一书中提出来的。

裘锡圭认为,考察文字的性质,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方面是看一种文字使用什么字符。

字符包括意符(包括形符、义符)、音符和记号。

裘锡圭认为在汉字象形程度较高的早期阶段,基本上是使用意符和音符的一种文字体系,后来随着字形和语音、字义等方面的变化,逐渐演变成为使用意符、音符和记号的一种文字体系。

第二方面即看文字是表达语言中的什么单位,裘锡圭认为汉字应称为语素——音节文字。

裘锡圭提出的第二个方面,相当于王伯熙的“文字的符号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相当于周有光的“语段相”。

而裘锡圭提出的第一个方面,其实相当于王伯熙的“文字的符号形式”和“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之和,相当于周有光的“符号相”和“表达相”之和。

下面讨论汉字性质时,基本采用“三方面”说,也就是说,这里要从三个角度来讨论汉字的性质。

第一个角度,讨论汉字中的一个独立符号(字)跟什么样的语言单位对应,是词、语素,还是音节?第二个角度,是讨论汉字记录语言的方式,看汉字是表形、表意、表音,还是区别(字符中的记号能把代表不同语素的文字区别开来)。

以上两个角度是着眼于文字的内容方面。

第三个角度是汉字的符号形态,是用图符、字符,还是用字母?这个角度着眼于文字的形式方面。

下面先从第一个角度来看汉字的性质,即汉字到底跟什么样的语言单位对应。

考察一种文字的性质,首先要看这种文字表达语言中的何种要素。

据此把人类的文字分为表词文字、词素文字、音节文字、音素文字等等。

在考察文字表达何种要素时,究竟着眼于文字的何种单位呢?是一个字呢?还是字符呢?就这个问题,裘锡圭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

他说:“有的人是因为看到汉字里一个字通常代表一个语素,称汉字为语素文字的。

像这样撇开字符的性质,仅仅根据文字书写的基本单位所代表的语言成份的性质来给文字体系定名,也是不妥的。

”(P15)裘锡圭认为,给拼音文字定性时,是看一个字中的字母表达了语言的什么成分;既然如此,给汉字定性也不能看一个字表示了什么成分,而应看一个字中的字符跟语言中什么成分发生关系。

我们认为,这样的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在谈论汉字性质时,不能把一个汉字跟西方拼音文字中的一个字等同。

西方文字(如英文)中的一个字都是一个词的书写形式,比如kaiser是一个字。

而现代汉语一个词的书写形式多数不是一个汉字,如“矛盾”中的“矛”不是词的书写形式。

跟西方文字一个字相当的,是“人民”、“革命”、“布尔什维克”这类汉字组。

一个个汉字,其实只跟西方文字中的一个个字母相当。

理由第一、汉字体系中一个书写单位是一个汉字,而西方拼音文字中一个书写单元是一个字母。

第二、一个现代汉字来源于古代的一个表词字,而现代西方文字的一个字母也来源于古代的一个表词字。

第三、铸造铅字所占用的面积来说,一个汉字也等同于西方文字的一个字母。

第四、西方文字以一个字母为基本单元跟语言要素发生联系;汉字体系以一个汉字为基本单元跟语言要素发生关系。

正因如此,以往考察文字性质时,都是把汉字、日本假名、英文字母这类符号放在同一层面上的。

不这样就说不清楚。

如“花”中的只指示语素的意义,“化”只表示语素的声音,两者都不表达语素;表达语素的是“花”字整体。

总之,考察汉字表达语言中何种要素时,还应着眼于一个个汉字,而不是字符。

那么,汉字性质如何呢?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认为,汉字是表词文字。

(P360)这个概念意味着,汉字基本上都是用来表达语言中的词的。

这个概念,对记录古代汉语的汉字来说是合适的,因为古代汉语的词以单音节为主,特别是先秦两汉时期更是这样。

然而,这一概念不适用于现代汉字。

现代汉语中的词以复音词(特别是双音词)为主,而现代汉字的一个字并不记录一个复音词,而只表示它的一个音节。

这样看来,表词文字这个概念并不能概括所有汉字。

美国的I·J·Gelb认为汉字是词——音节文字,(P48)裘锡圭认为汉字应称为语素——音节文字。

(P16)这两个概念差别并不大。

语素是指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能够独立活动的语素就是词。

汉字是否可称为语素文字下文要谈。

把汉字称为词/语素——音节文字是基于下述事实:古汉语中存在一些联绵词,这是单纯词,其中的单个音节没有意义,两个或几个音节合在一起才表达意思,记录这种词时,一个汉字只表示一个音节;古今汉语中都有一些两个以上音节的音译外来词,这种词的每个音节也讲不出什么意思,而记录这种词时,一个汉字也只表示一个音节。

尽管存在这样的事实,我们还是不能把汉字称为语素/词——音节文字。

理由第一、音节文字这个概念有特定的含义,这种文字里的一个符号记录语音中的一个特定音节,如日本语中这个符号记录[i]这一音节,这个音节也只用这个符号。

汉语中显然没有这种符号。

表词——音节文字也有特定的意义,这种文字既使用表词字(独立使用或用作定义符号),也使用这一类的音节符号。

苏美尔文字就是这样(这种文字的音节符号尚不够完善,有时一个音节有几个不同的符号)。

如果把汉字也称为语素/词——音节文字,那么不但名不副实,而且也无从区别汉字与古苏美尔后期文字。

第二、记录联绵词、外来词中音节的汉字常常被人们赋予意义。

汉语联绵词和音译外来词的书写形式常常是些假借字,这些文字表示的是没有意义的音节,而不是有意义的语素。

这就违背了汉字以形表义的通则。

为了与通则相谐调,人们对这种汉字进行了改变,使之具有意义。

第一种方法是增添提示意义的意符。

如下列联绵词的书写形式:“匍匐”、“缤纷”、“窈窕”、“婵媛”、“蟋蟀”、“褴褛”、“憔悴”、“徘徊”、“逶迤”、“踌躇”;又如下引外来词的书写形式:“玻璃”、“骆驼”、“袈裟”、“唢呐”、“箜篌”、“猛犸”、“氆氇”、“鸸鹋”、“胳肢”等。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整个词才有意义、单个音节没有意义,但是,表意偏旁却加在每个表示音节的汉字上。

这样一来,这种字所表达的语言要素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有意义的了,也就是语素了。

前苏联文字学家伊斯特林说得好:“用汉字表示的汉语多音节词的单个部分不仅仅是表音单位——音节,甚至与其说是表音单位——音节,不如说是表意单位——根词素。

特别是汉字中使用…偏旁‟的实践证实了这点。

在书写由最初单音节词叠合法产生的多音节词时,…偏旁‟常用来确定它每个用相应音词字表示的单音节部分,而不是确定整个多音节词。

”(P39)偏旁的加法对于我们确定汉字的性质确实很有启发。

第二种方法是选用接近外来词词义的汉字书写音译的多音节外来词,如“逻辑”(logic)、“乌托邦”(Utopia)、“基因”(gene)、“绷带”(bandage)、“声纳”(sonar)、“雅痞”(Yuppies)、“维他命”(Vitamin)、“休克”(chock)、“模特儿”(model)、“俱乐部”(club)等。

有时,还选用跟外来词词义有着某一方面联系的汉字书写音译的多音节外来词,如“席梦思”(shermons)、“香波”(shampoo)、“味美思”(vermeuth)、“霓虹(灯)”(neon)、“保龄(球)”(bowling)、“敌敌畏”(DDVP)等。

这样一来,上面这些记录外来词的汉字也被理解为表达语素的了。

第三、给一种文字体系定性往往看这种体系里的绝大多数基本单元表达语言中的何种要素。

例如埃及古王国时期一座陵墓上的铭文被看作是表词文字的样品,但是其中也有辅音音值的符号。

阿兹特克文字被看作是图画文字,但其中也使用了意词字和音词字。

汉字体系里虽然有些字表达语言中没有意义的音节,但这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字所表达的语言要素是有意义的。

基于上述三点理由,我们认为,不能把汉字称为语素/词——音节文字。

美籍华人赵元任称汉字为语素文字。

(P144)这个名称适用于古今汉字。

汉字跟汉语里的词及其构成成份关系密切。

在古代汉语里,单音词占多数,复音词是少数,特别先秦两汉时期更是这样。

古汉语的复音词有两大类。

一类是合成的复音词:这种词是由原来是单音词的两个成份组合而成,如“朋友”、“驰驱”、“恭敬”、“天下”、“先生”、“屏风”、“冥冥”、“昭昭”、“缓急”、“异同”、“园圃”等等;这些词有的是由两个同义语素组合而成,有的是叠音词,有的是偏义复词,总之都是复合式或重叠式的;还有一种合成词是附加式的,如“有夏”、“有忡”、“其凉”、“于役”、“欣然”、“率尔”、“蔼如”;合成词的每个部分都有意义(词缀表示某种附加意义),因而都是语素。

第二类是单纯的复音词,包括古代的外来词、方言词和联绵词,如“葡萄”、“苜蓿”、“於兔”、“玄黄”、“犹豫”、“狐疑”、“陵夷”、“挥霍”。

一般说来,这类词的单个音节没什么意思。

汉字在记录古汉语中的单音词时,显然是一个汉字表示一个语素,一个成词语素;在记录合成词时,也是一个汉字表达一个语素,一个不成词语素。

在上述两种情况下(绝大多数的汉字都是这样)汉字没疑问是语素文字。

汉字在记录单纯复音词时,一个汉字表达一个没有意义的音节。

但是,前面讲过,这类汉字常常被人们赋予意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所谓联绵字在某些特殊场合可以拆开来用,如:玄黄:“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诗经·小雅·何草不黄》)犹豫:“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老子》)恍惚:“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