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和梁思成生平简介
梁思成介绍

梁思成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 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 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 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 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 会副主任等职。 梁思成第一任妻子是林徽因,1919年相识, 1928年成婚,育有一女(梁再冰)一子(梁 从诫);第二任妻子是林洙,1962年再婚。
1923年毕业于清华。1924年,和林徽音一起 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 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又去哈佛大学学习建 筑史,研究中国古代建筑。 1928年8月,在沈阳东北大学任教,创立了 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二千多件唐、 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来的古 建筑遗物。
1946年,梁思成在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 系。 1948年,在平津战役前,梁思成绘制了《全 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 使北平古迹避免受到炮击,很好的保护了北 京的文物和古城墙。
新 中 国 成 立 之 后
对国家古建筑的考察整理与研究
北京城市规划与对文物的保护
靠大车和毛驴,去偏远的深山荒 在《中国建筑史》这部著作中, 梁思成等人的调研,使许多现 野,“暴雨骤至,下马步行,身 梁思成根据大量的调查与文献资 在已经荡然无存的文物建筑的原 这里没有旅馆,地里的庄稼长得 无寸缕之干”,“终日奔波,仅 料第一次按历史的发展,将各时 始风貌得以保存,使中国古建筑 不到一尺高,一片贫瘠的土地。 得馒头三枚,人各一,晚间又为 期的建筑从文献到实物,从城市 艺术世代相传。使流传于民间的 他们实在找不到落脚处。最后找 臭虫蚊虫所攻,不能安枕尤为痛 规划、宫殿、陵墓到寺庙、园林 建筑经验得到了记录,成为现代 到一户农家答应把他的一间没有 苦”。几千年的建筑,“没数字、 都作了叙述,对各时期建筑特征 建筑设计施工不可或缺的历史参 门窗只剩下屋顶和四壁的厢房借 没图片,没记录”。应县木塔, 作了分析比较。第一次提出了中 照。它对中国建筑的历史进行了 给他们。他们在这无门无窗的屋 九层重叠,“他们硬是一层一层, 国古代建筑的几大特征,并且从 初步梳理,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历 子里住了三天,白天吃的是煮土 一根柱,一檩梁,一个斗拱一个 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分析了 史文化,特别是古建筑文化的第 豆和玉米面糊糊,连咸菜都是非 斗拱地测,把几千根梁架斗拱都 这些特征的形成原因。这些论述 一手材料。它使我国古代建筑的 常宝贵。云冈的气候中午炎热, 测完了”。上到塔顶,大风仿佛 和分析都大大超过了过去外国学 文化遗产得到了印证、破译和诠 夜间却冷得要盖棉被,他们几个 要把人刮下去。要上 10米多高的 者的研究水平,达到了前人未达 释。总之,使中国古建筑这一瑰 人冷得缩做一团。 塔刹,只能攀住塔刹垂下的这条 到的高度。 宝拂去尘埃,大放异彩于世界。 900 年前的铁链,“梁思成双脚 悬空地攀了上去。”
梁思成林徽因

•
1932年调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及宝 坻县广济寺三大士殿 • 1933年3月调查河北正定县隆兴寺及 正定古建筑 • 1933年9月调查山西大同上下华严寺、 善化寺、云冈石窟等 • 1933年9月调查应县木塔、浑源县悬 空寺 • 1933年11月,调查河北赵县赵州桥 • 1934年8月调查山西晋中地区13县古 建筑 • 1934年10月,调查浙江6个县古建筑 • 1935年2月,考察曲阜孔庙建筑,并制 定修葺计划 • 1936年春,调查龙门石窟及山东中部 19个县古建筑 • 1936年冬,调查山西、陕西部分县市 的古建筑;1937年6月,调查陕西、山 西
观音阁
观音阁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阁上匾额“观音之阁”是唐 朝大诗人李白52岁北游幽州时题写。观音阁主体是一座三 层木结构楼阁,第二层是暗室,所以看上去只有两层。阁 高23米,中间腰檐和平坐栏杆环绕。整个楼阁集中国木结 构建筑之大成,有28根立柱,梁柱斗枋数以千计,繁简各 异,显示出辽代木结构建筑的成熟技术。
梁思成明确提出:“近代学者治学之道,首重证据,以实物为理论之后盾,俗谚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适合科学方法。”所以,他坚持研究古建筑首先必须进 行实地的调查测绘。
日 本 法 隆 寺
金 堂 内 阵 释 迦 三 尊 像
金 堂内 阵
释 迦 三 尊 像 胁 侍 菩 萨
五 重 塔
塔在金堂 西侧,平 面呈方形, 高五层, 全木结构 建筑。塔 内有一根 贯通上下 五层的木 刹柱,穿 出柱顶后 承塔刹上 诸铜构件。
1950年6月20日,国 徽审查小组召开会议,最后 一次评审清华大学营建系与 中央美术学院分别提出的方 案,最终确定清华大学营建 系梁思成、林徽因设计的国 徽方案中选
1951年国庆,在征 集的200多幅设计 方案中,决定以梁 思成和林徽因的设 计方案为主,建筑 人民英雄纪念碑 1952年8月1日正式 动工兴建
梁思成生平简介

梁思成(1901-1972)中国近代著名的建筑教育家、古建筑文物保护与研究和建筑史学家。
广东省新会县人,梁启超长子。
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流亡日本时,梁思成于1901年4月20日出生日本东京,1912年随父返国。
1972年1月9日卒于北京。
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院研究世界建筑史。
1928年回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1933-1946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
1934年任国民政府中央古物保存委员会委员,1944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
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营建系)并任系主任直到逝世。
他还曾任中央研究员院士,美国耶鲁大学聘任教授、普林斯登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和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成员等职。
从1949年起,先后任北平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和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梁思成的一生中,除了在建筑教育、城市规划等方面做出的开拓性不朽贡献之外,最为突出的是古建筑文物的保护与调查研究工作,他在中国营造学社的十多年间,以他身体和学术的最强壮年代,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运用近代科学技术对我国众多价值的古建筑进行了勘察、测绘、制图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对老匠师们的采访,写出了《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等专著和《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考》、《正定古建筑调查报告》、《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等众多的调查报告与学术论文,为我国建筑的研究与保护这门学科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梁思成对古建筑的保护维修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抗日战争以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中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都是竭尽全力,多方设法保护,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在抗战时期为保护敌站区古建筑文物、在解放战争中为保护待解放地区古建筑文物领导编写《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在作战地图上标示出在战争中避免炮击,轰炸的建筑文物的标志。
梁思成的故事

4、梁思成如何看待北京古城墙? 他将古城墙视为一种生命来述说:环 绕……
写法探究
1.六十年前梁思成考察应县 古塔,作者没有亲历却写得生动 传神,作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手法?
①.从自己身临古塔的情景展开历史的想象; ②.主观想象缺乏可信度,作者用当事人的回 忆弥补不足; ③.作者不光叙事、抒情,还有智慧的思索, 作者的议论“木塔建成之后,能够…梁思成 肯定是历史第一人”肯定梁思成考察的意义。
2、选文第二段明确了“房子”与“建筑” 之间的区别,那么,你认为他们之间的差别 是什么? 3、文章中,作者说,梁思成拥有了“建筑 的灵魂”,结合所选文字,请你谈谈这个 “建筑灵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4、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建设的 步伐大大加快,大拆大建,许多文化古迹顷 刻间荡然无存,请你结合课文,谈谈这种 “建筑灵魂”是否还适宜于二十一世纪?
语句品析:
1、你是怎样理解“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 世纪”这句话的? 2 、为什么说古建筑在梁思成眼中“永 远是有生命的物体”? 3、“建筑的灵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4、梁思成如何看待北京古城墙?
语句品析:
1、你是怎样理解“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 世纪”这句话的?(课后阅读练习一 )
(这是对梁思成在这个世纪做出重 大贡献的肯定,也是对梁思成以后 中国古建筑、世界古建筑遭到损毁, 再无可以来让他施展才能的古建筑 而生出的深深遗憾。)
鉴真和尚纪念堂
人民英雄纪念碑
四川大学“红楼”
写作背景:
1993年4 月,作者登 上山西应县 木塔,观塔 思人,为梁 思成的精神 所感动写下 此文。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kān àn xiù dǒu
勘察
róng
黯淡
林徽因与梁思成的传奇人生

动学术权威” 的黑牌 , 木然地 , 面对周遭的讥笑 , 乘火 车 ,坐卡 车 ,甚 至搭驴车 碾过人 迹罕至 的 脸庞笼罩着一层 “ 无尽 的羞辱 ” 。
参 考答 案
1 . C。这道题是 一道传 统排序题 。看似有 一定难度 ,其 实这类题型 最直接 的方 法就是排 除法 ,同时要 注意隐藏信 息。考生应 当首先注意② ⑤ ⑥ 句 ,因为⑥ 句很 明 显是一个带有 总结性 的句子 ,而② ⑤ 句又明显被 镶嵌在⑥ 句之 中,先说 文化 ,后说 历史 ,也 就是⑤ 必在② 前面 ,只有 c选项符合推测。
泥 泞小 径 ,直到 爬上 了中 国历史 的梁架 之 间 ,
但 我要感谢 费 慰梅 ,对我来说 ,那些 情景 手指 沿精 巧的木 工细纹抚 摩过去 ,赞叹那 已经 都 被另一 幅 画面所取代 :我看 到小思成 在 E t 本 永远 失落 了的艺术 内涵与精致 。
疆
《 高考语文排序题题型探析 与解题技巧 》
可放在最后。
3 B。从动物 受到伤 害的程度 这一角度 出发 ,按 由轻到重的逻辑排序 。
本 书。
尽管在 1 9 3 0年代后期 ,费梁两家在命运的 摆 布下 ,天各 一方 ,但 思成和徽 因 、慰梅 和正
清的友谊仍 凭借 书信 维系不 断。费慰梅 记忆 中 最难忘 的是徽 因的声 音。我们谛 听到徽 因 的呻
吟 、操 劳 、新 的痛苦 ,以及 1 9 3 7年 日本全 面入 侵 中 国导 致 的颠 沛流 离 ,梁 氏夫 妇先 到 长沙 ,
梁思成与林徽因

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 (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 1912—1914年在北京汇文中学学习。 1915—1923年在北京清华学校学习。 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宾夕 法尼亚大学研究院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 1927—192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肄业。 1928年春,梁思成与林徽因[2]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 接着到南欧结婚旅行并观摩各地建筑和美术半年才回国任 职。 1928—1931年任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 1931—1946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中央研 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及兼任研究员。 1944 —1945年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 1946—1947年受聘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联合国大厦 设计顾问建筑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赠授文学博士。 1948 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6—1972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 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2年与林洙结婚。1972年1月9日逝世于首都北京。
关于徐志摩
徐志摩与陆小曼
• 陆小曼于1903年 11月7日(农历9月 19日)出生于上海 市孔家弄。名眉, 别名小眉、小龙, 笔名冷香人、蛮姑。 江苏常州人。常州 是历史文化名城, 素有“三吴重镇”、 “八邑名都”之美
金岳霖简介
• 1895年7月14日(清光绪乙未年闰五月廿二日)生于湖南 长沙。1911年入北京清华学堂,1914~1921年在美国宾 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学,获哥伦比亚大 学政治学博士。之后在英、德、法等国留学和从事研究工 作。1925年回国,1926年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授,创办 清华大学哲学系。以后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 哲学系主任和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和系主任、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和副所长。 1954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1979年被选为中国逻辑学会会长。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 同盟,曾任中央委员、中央常委。1984年10月19日,在 北京寓所逝世,享年90岁。
中国建筑之魂—梁思成与林徽因_关于奉献的名人故事

中国建筑之魂—梁思成与林徽因_关于奉献的名人故事奉献能挽救和塑造一个国家文化的灵魂北京解放前,两名解放军干部悄悄来到梁家,向梁思成请教,一旦大军被迫攻城时,哪些文物必须设法保护,要梁思成把城里最重要的文物古迹一一标在他们带来的军用地图上。
这对以中国古建筑为第二生命的夫妻激动得热泪盈眶。
北京解放后,梁思成提出,北京应该是政治文化中心而不是工业中心,应保存北京故都紫禁城的面貌、旧城内新建筑高度不得超过三层等。
当有人要拆掉城墙时,林徽因争论说:"你们今天拆的是真古董,有一天,你们后悔了,想再造,也只能盖个假古董了。
"为了抢救古迹,梁思成曾声嘶力竭地告诉大家,城墙里面是七百年的"填泥",坚硬如石,有一千两百吨重,用二十节车花八十五年才运得完。
他在尽可能保存古迹的前提下,设计了天安门广场。
林徽因1955年病故,梁思成1972年亡故......他们曾因"复古主义"而被批判、被折磨、被羞辱,然而他们死后,又被赞扬、被认可、被怀念。
林徽因是一位在历史上享有盛名,凤毛麟角的女建筑学家。
她一生深爱建筑学。
为我国的建筑事业奉献出毕生的精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
她抱病与梁思成设计了国徽,又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难能可贵的是她在被病魔折磨得卧床不起时,一听到北京景泰蓝制作即将灭绝时,不畏病魔缠身,挣扎着亲临景泰蓝工厂考察了解情况,重新设计创制了景泰蓝,才使我国的这一重大艺术品工艺得以保存下来。
她的敬业精神是可贵而崇高的。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介绍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
历史趣谈:林徽因简介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如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林徽因简介梁思成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如何导语:林徽因简介:林徽因(1904 06 10----1955 04 01),女。
汉族。
出生于浙江杭州。
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林徽因简介:林徽因(1904.06.10----1955.04.01),女。
汉族。
出生于浙江杭州。
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本文将为你详细讲述林徽因的爱情故事。
梁思成与林徽因两人究竟有着怎样刻骨铭心的情史?林徽因有后代吗?如果有,林徽因的子女又有几个?林徽因的孩子是谁的?林徽因三段刻骨铭心情史孤独的少女有人崇拜她,把她当做女神、偶像;也有人放出话来,“喜欢林徽因的女人,品行有问题;喜欢林徽因的男人,脑子有问题。
”有这么一个桥段:诗人徐志摩收到一封来自大洋彼岸的电报,倾诉自己在美国的孤单苦闷,说只有他的来电,才能让自己感到安慰。
大诗人欣喜若狂,一颗心猫抓似的。
第二天一早,就冲到邮局,要把自己熬夜写下的情意绵绵的文字,发到遥远的美人手中。
经办人看了内容,面露惊愕:“今天在你之前,已经有四个人给这位密斯林发去电报了。
”诗人抢过名单,全是熟人,遂一一对质,没奈何,人家都收到了同样内容的来信。
单看了这么一段,难免会对这位林姓美人生出腹诽,认定钱钟书的《猫》里那个李太太分明就是林徽因,兴趣在于随意指使他那些男朋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徽因和梁思成生平简介
林徽因,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人,生于浙江杭州,出身于官宦世家。
祖父林孝恂进士出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
父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六月,徽因生于浙江杭州,随祖父母居住。
5岁,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
8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
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职,举家迁往北京。
她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
1920年4月,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
在此期间,她还结识了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
翌年,随父回国,仍到培华女中续学。
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曾登台演出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饰演主角齐德拉公主,台词全用英语。
她流利的英语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艺界留下深刻印象。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启超长子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
由于当时美国宾州大学建筑系不收女生,她改入该校美术学院,而主要仍选修建筑系的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
1927年夏,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
1928年春,她同梁思成结婚。
8月,夫妻偕同回国,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
林徽因在到职前先回福州探亲,曾应福州师范学校和英华中学之请,作《建筑与文学》和《园林建筑艺术》的演讲。
又为其叔林天民设计福州东街文艺剧场。
翌年,到东北大学讲授《雕饰史》和专业英语。
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
比如像河北赵州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
等。
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
1931年,她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
次年,为北平大学设计地质馆和灰楼学生宿舍。
在此后数年中,她多次深入晋、冀、鲁、豫、浙各省,实地调查勘测了数十处古代建筑,单独或与梁思成合作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等有关建筑的论文和调查报告,还为署名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写了绪论。
这是一本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必读的重要工具书。
林徽因在从事建筑科学研究之馀,也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以“徽音”为笔名,发表于《诗刊》第二期。
以后几年中,又在《诗刊》、《新月》、《北斗》、天津《大公报》、《文学杂志》等,先后发表了几十篇作品。
大部分是诗歌,也有散文、小说、戏剧和文学评论。
她的诗多数是以个人情绪的起伏和波澜为主题,探索生活和爱的哲理。
诗句委婉柔丽,韵律自然,受到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赞赏,奠定了她作为诗人的地位。
当时,她曾应聘为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讲授《英国文学》课林徽因、泰戈尔、徐志摩程,负责编辑《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还担任《文学杂志》的编委。
她经常参加北平文学界读诗会等活动。
1936年,平津各大学及文化界发表《平津文化界对时局宣言》,向国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项要求,徽因是文艺界的发起人之一。
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揉合得浑然一体。
她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有严谨的科学内容,而且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祖国古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而在文
学作品中也常用古建筑的形象作比喻。
如《深笑》一诗中,就以古塔檐边无数风铃转动的声音,比喻笑声的清脆悦耳,直上云天,既贴切,又新颖,别具一格。
由于她兼通文理,在建筑学和文学创作上都显露出惊人的才华,所以在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誉,被列入当时出版的《当代中国四千名人录》,与冰心、庐隐同为著名的闽籍女作家。
关于林徽因的传记有《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林徽因》,《林徽因寻真》等。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在日本东京出生时,是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失败后流亡日本的第三年。
原籍广东省新会县。
童年时代的梁思成在日本的华侨学校上学,在父亲的影响和督促下,梁思成自幼就攻读《左传》、《史记》等古籍,使他对中国古文化有良好的基础和浓厚的兴趣。
当时是甲午之战和庚子赔款以后,中国屡受外国欺凌,这种环境培养了梁思成浓厚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
他11岁由日本回到北京,14岁进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这是一所留学美国的预备学校。
梁思成在学习期间,不但学业优秀,而且兴趣广泛。
他爱好美术和音乐,经常为校刊画插图,被聘为美术编辑,他参加学校的合唱队、军乐队,担任过乐队队长和第一小号手;他还爱好体育,喜欢踢足球。
梁思成也很关心政治,五四运动时,他是清华学校“义勇军”等爱国组织的中坚分子。
1923年5月,他去天安门广场参加二十一条国耻日的纪念活动,在途中被军阀金永贵的汽车撞伤,左腿骨折,使他留学美国不得不推迟一年。
1924年,梁思成赴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他刻苦好学,尤其对西方文化和建筑历史有特殊爱好。
他自己说是用“笨功夫”到图书馆博览群书,研究古代历史,参观古代文物,把著名古建筑一个个默画下来,1927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建筑硕士学位。
接着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入研究生院,准备进行“中国宫室史”的博士论文,但是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书本中寻找资料而必须到实践中去考察研究,于是决定离开哈佛到欧洲考察建筑。
1928年,梁思成回国后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创办了建筑系,任系主任和教授。
参加中国营造学社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梁思成举家迁到北平,他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专门从事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他担任法式部主任,从此投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梁思成收到日方主办的“东亚共荣协会”的请柬,邀他出席会议,他坚决不与侵略者同流合污,立即带领全家长途跋涉于1938年1月到达昆明,1939年,又搬到四川省南溪县的李庄乡下,这时,营造学社的经费来源断绝,有时连工资也发不出。
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患了严重肺病,长年卧床不起,他自己也得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行动极为不便,全家陷入了贫病交加的境地。
当时美国有好几处学校和机构邀请梁思成全家去美国工作和治病,但他表示:“国难当头,绝不离开祖国”。
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率领营造学社的少数同仁坚持在抗日战争后方继续古建筑的调查研究工作,直至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思成是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除了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和建筑系主任外,一直以高度热情参加了各项建设工作,先后担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联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建筑科学研
究院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在这个城市蔓延。
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担起了解释拆除工作的任务,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毁于一旦,林徽因的丈夫,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由于吴晗的言论,梁思成被气得当场失声痛哭。
其后不久,在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郑振铎邀请文物界知名人士在欧美同学会聚餐会上,林徽因与吴晗也发生了一次面对面的冲突。
梁思成还积极参加了国家的政治领导活动,曾任: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政协北京市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代会常务委员。
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
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
情窦初开的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
两位才情横溢的青年热烈地相恋了,徽因深爱着志摩,但志摩的妻子——张幼仪的影子在她心中总是拂不去,经过痛苦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
林徽因,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参与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她的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1955年4月1日清晨去世,年仅51岁。
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梁思成,男,广东省新会人,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
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