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试讲重点篇目真题汇总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面试语文试题及答案指导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面试语文试题及答案指导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面试模拟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请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际,谈谈你对“教师应如何处理课堂中的突发状况”的看法。

第二题题目:请你谈谈如何有效提升高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第三题题目:请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第四题请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际,谈谈你对“启发式教学”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如何在一堂高中语文课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第五题题目:请结合高中语文教学,谈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第六题题目:请以“传承与创新”为主题,谈谈你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理解,并结合具体实例说明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这一主题。

第七题题目:请结合《离骚》这首诗,谈谈你对屈原忧国忧民情怀的理解,并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际,阐述如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体会和传承这种情怀。

第八题题目:请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古典诗词的鉴赏。

第九题题目:请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际,谈谈你对“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理念的看法。

第十题题目:请结合高中语文课程特点,谈谈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案设计题(3题)第一题请根据《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节,设计一堂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课。

要求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含导入、主体活动及总结)、以及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二题题目:请根据以下要求,设计一节高中语文课《琵琶行》的教学教案。

要求:1.教学内容:选取《琵琶行》中的部分段落,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琵琶行》的作者背景、诗歌的写作手法和部分生僻字词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通过吟诵、讨论和赏析,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苦难生活的同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教学时长:40分钟。

4.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吟诵法。

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语文面试试题及解答参考(2024年)

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语文面试试题及解答参考(2024年)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语文面试模拟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请结合教育理论,谈谈你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践行这一理念。

第二题题目:请结合《背影》这篇文章,谈谈如何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语文课文的兴趣。

第三题题目: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第四题题目:请以“诗意语文”为主题,谈谈你的教学设想及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途径。

第五题题目:请谈谈你对“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这一教育理念的理解,并结合实际教学谈谈你将如何将其应用于你的教学实践中。

第六题题目:谈谈你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

第七题题目:请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题,谈谈你对经典阅读与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的关系。

第八题题目:请结合教学案例,谈谈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第九题题目:试论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十题请结合具体教材内容,谈谈你如何设计一堂关于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教案设计题(3题)第一题题目:请根据以下教学要求,设计一节高中语文课的教学方案。

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红楼梦》第二回《贾雨村走马上任,林黛玉进贾府》2.教学目标:a.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b.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c.培养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d.培养学生欣赏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a.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b.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体会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教学方案:一、教学时间:1课时二、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红楼梦》第一回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红楼梦》第二回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新课讲授1.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023下半年高中语文教资面试真题

2023下半年高中语文教资面试真题

2023下高中语文教资面试真题1.《短歌行》2.《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第三段,帮助学生梳理作者研究思路3.《乡土中国节选》:朗读第一段,让学生理解差序格局的内涵。

4.《拿来主义》:节选后四段,朗读体会作者情感大度,设置活动体会文章幽默犀利的语言特色,板书。

5.《读书:目的和前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设置问题,让同学们思考读书的意义6.《荷塘月色》:分析写景手法7.《我与地坛》:朗读第二段体会作者的痛悔之情,引导学生讨论给母亲的难题是什么8.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和区别:朗读段落一,梳理字词有“菜、瓦、宫、禽、汤、走丈夫、走狗、粉墨登场、道貌岸然、闭门造车、钩心斗角”等。

9.《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教学设计,文段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背脊,一阵)孔乙乙(摸出排出)我与地坛(剥脱淡褪)。

10.《鹊桥仙》:分析作者清新典雅的语言特点。

11.《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分析“吾与点也”的原因。

12.《烛之武退秦师》:①朗读,把握情感②设计教学环节感受主人公的语言艺术。

学习本文善于辞令的外交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总结烛之武的人物形象,感受主人公语言艺术。

13.《鸿门宴》:沛公如何说服拉拢项伯,读第二段拉拢的片段。

14.《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情节:草料场着火。

要求:①分析人物性格②分析划线句子——三人对话的作用。

③环境描写的作用。

15.《装在套子里的人》:朗读分析句子,题目含义《装在套子里的人》:朗读别里科死之前被嘲笑的那两段。

分析作者的感情,引导学生分析别里科夫之死的深层含义。

16.《变形计》:朗读划线句子,体会格里高尔的生状态和工作状态,体会他的情感。

17.《红楼梦》:给了三段材料,设计导学,激发学生兴趣。

18.《谏太宗十思疏》:朗读有十思那段,梳理整篇文章论证思路。

19.《别了不列颠尼亚》:分析时间节点情感。

20.《无衣》:朗读,分析重章叠唱艺术手法。

21《春江花月夜》:情景理结合,分析一唱三叹的艺术手法。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试讲真题题本及教案(含不同课型)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试讲真题题本及教案(含不同课型)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题本+教案第一章阅读课高中语文《登高》(一)题本(二)教案展示《登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杜甫,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2.通过朗读、品词析句等方式,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的悲秋之感,培养对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景与情的关系,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难点:体会作者的悲秋之感,培养对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李白、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

我们刚刚学过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了李白的豪逸浪漫,今天我们将走近杜甫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学习他的诗歌《登高》,感受杜甫诗歌的特点。

【板书:登高】(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诗歌的字音和节奏。

2.学生分享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资料,教师进行补充。

3.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歌大意。

并思考:能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三)深入研读1.这首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明确: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抒情。

【板书:写景、抒情】2.首联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出现了哪些景物?作者是如何描写的?明确:景物有:风、天、猿、渚、沙、鸟。

分别用了不同的形容词来描写。

“哀” 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描绘哀景的词,既是自然环境的客观描绘,也是作者心情的投射。

这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板书:情景交融】登高写景悲秋情景交融抒情 3. 颔联写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联系背景资料回答,面对此 情此景,诗人会有什么感受?明确: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产生悲秋之感,加重了乡愁,不知道自己漂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板书:悲秋】4. 讨论:“落木”即是落叶,作者为何不直接写“落叶”,二者的区别是什么?(四)拓展延伸朗诵比赛,分小组诵读这首诗,看哪一组读得更有感情。

(五)小结作业小结:诗人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登高望远,其中包含了诸多复杂的情感。

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题目汇总

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题目汇总

考生试讲题目目录帮助学生审题 (2)赤壁赋 (3)赤壁赋景物描写 (4)荷花淀对话 (5)荷塘月色对比 (6)荷塘月色语文味 (7)兰亭集序 (8)兰亭集序练习 (9)老人与海成败标准 (10)考生试讲题目:帮助学生审题1:试讲题目:设计活动帮助学生完成审题。

2.试讲内容: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

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子。

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

妈妈说:“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

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基本要求:(1)设计活动帮助学生准确审题。

(2)板书审题要点并阐释分析。

(3)试讲10分钟左右。

4.主要考核目标:(1)言语表达和思维品质。

(2)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

赤壁赋1.试讲题目: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阐发的哲理。

2.试讲内容:赤壁赋(节选)苏轼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3.基本要求:(1)朗读课文,表现出作者的感情。

(2)问题设计紧扣文本,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阐发的哲理。

(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4)试讲10分钟左右。

4.主要考核目标:(1)言语表达和思维品质。

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历年试题集 (3)

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历年试题集 (3)

高中语文面试历年试题集人教版《必修一》【阅读欣赏】第一单元1.沁园春.长沙2.雨巷.再别康桥3.大堰河---我的保姆【2016年1月】1.大堰河的一个片段要求:(1)朗读,注意音调、语速、感情(2)分析“紫色的灵魂”的含义。

第二单元4.烛之武退秦师5.荆轲刺秦王6.鸿门宴【2016年1月】1.荆轲刺秦王中要求:对易水送别进行赏析。

2.烛之武退秦师要求:分析“之字:的三种用法。

第三单元7.纪念刘和珍君 8.小狗包弟 9.记梁任功先生的一次演讲第四单元10.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 11.包身工 12.飞向太空的航程【表达交流】1.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2.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3.人性光辉写人要突出个性4.黄河九曲写实要有点波澜5.朗诵【梳理探究】1.优美的文字2.奇妙的对联3.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名著导读】1.《论语》2.《大卫.科波菲尔》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1.荷塘月色2.故都的秋3.囚绿记【2016年1月】1.荷塘月色要求:叠词表现力,分析荷塘月色中某一段叠词的作用,设计活动让学生感受叠词的效果。

2.故都的秋,秋槐图分析。

学生将本段概括为落蕊轻扫,让你修改并说明理由,抓住关键字词,句子分析。

3.故都的秋的练习三,列举写秋的诗,鉴赏其中一首。

第二单元4.氓.采薇5.离骚6.孔雀东南飞7.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田园居(其一)【2016年1月】1.孔雀东南飞给一段话要求:朗诵,分析刘兰芝被婆婆赶回家的时候为什么要梳妆打扮。

2.氓(1)赏析余冠英翻译的《氓》的现代诗歌第一段,要求:指导学生将这篇古文翻译成现代诗歌。

(2)氓中兴的修辞手法。

3.采薇要求:朗读,找出重章叠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第三单元8.兰亭集序 9.赤壁赋 10.游褒禅山记【2016年1月】1. 兰亭集序要求不详。

第四单元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12.我有一个梦想 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2016年1月】1. 有一个梦想要求:分析排比句语势。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试题与参考答案(2025年)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试题与参考答案(2025年)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面试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背景: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传授学生语文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题目:请结合您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课堂上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举例说明您曾经采取过哪些措施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第二题题目:请谈谈你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经典文学作品教学的理解,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说明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

第三题题目:谈谈你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看法。

第四题案例分析题情境描述:在一次高中语文课中,教师为学生安排了《红楼梦》的阅读任务,要求学生课后阅读并进行线上讨论。

在下一次课开始时,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并未完成阅读任务,讨论也并不热烈。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准备采取以下措施:1.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讲解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2.延长阅读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红楼梦》;3.针对未完成阅读任务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惩罚。

请问你作为这位教师,会采取哪种措施,为什么?请结合与学生沟通、激发学生兴趣、课堂管理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

第五题题目背景: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不仅需要传授知识,还需要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鼓励他们表达个人见解,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写作。

题目内容:假设你正在教授《红楼梦》这部经典作品。

在课堂上,你如何设计一个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并且在这个活动中融入写作训练?请详细描述你的教学方案,包括活动的目的、过程以及预期的效果。

第六题题目:请你谈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鉴赏”板块教学目标的看法,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说明如何有效实施这一板块的教学。

第七题题目:请你谈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第八题请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经典文学名著时,提高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真题

【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真题

【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真题《访谈》考题回顾考题解析(一)导入新课请一位同学采访另一位同学。

(采访后,评价)同学访谈的样子很像我们平时看的访谈节目。

可是,有的同学说得很对,他没有听出来这个访谈的目的是什么,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总觉得气氛怪怪的。

很多事情,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今天,就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下访谈,看看如何能把访谈做得专业,做得好。

(板书标题)(二)揭示主题1.什么是访谈?了解情况、获取信息的一种有效途径。

2.访谈的方式有哪些?形式上:当面访谈、电话访谈、网上访谈。

方式上:开门见山、由远及近、由浅入深。

(三)要点指导1.访谈前我们需要做好哪些准备?确立访谈目的、选择和了解访谈对象、设计访谈问题、选择布置访谈环境和准备记录工具等。

2.小组合作,总结访谈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①营造和维持友好合作信任的谈话氛围。

②根据访谈目的和受访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式切入话题。

③针对受访者的应答和访谈环境,灵活提问。

④提问要步步深入,寓问于谈,多用求教、商量、探讨的语气。

⑤受访者发言时要认真倾听及时作出必要的回应,同时做好访谈记录。

3.看过《面对面》中张积慧的采访后,小组讨论,你受到哪些启示?①访谈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制定访谈计划,拟定好要提出的问题。

②提问需简洁明了、由浅入深,便于被采访者理解和回答。

③认真倾听被采访者的回答,体会其情感变化,灵活应对。

(四)场景模拟小组合作,制定访谈大纲等,模拟电话、网络访谈一位名人。

(五)评价展示1.推选2个小组展示模拟场景2.对学生的场景模拟和整个课程环节的参与度进行评价。

(六)小结作业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何为访谈,可以有哪些形式进行访谈,在访谈前需要注意什么,在访谈时,应该如何做。

在模拟练习的时候,同学们都能注意到这些问题,不过,还不太熟练,稍显生硬。

课下可多多练习,熟能生巧。

作业:访谈你的一位同学或朋友,了解他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形成的原因。

【板书设计】略【答辩题目解析】1.访谈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你还了解哪些名人有关说话艺术的小故事?【参考答案】1.周恩来有一次接见美国记者,对方不怀好意地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马路呢?”他听后没有急于反驳,而是妙趣横生地说:“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简称叫马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试讲重点篇目真题汇总必修二楚辞于2018年1月1日整理第一单元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

这些散文名篇,凭借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做了生动细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这些作品带着荷的清香、雨的气息、山的雄姿、水的光彩,像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引领我们领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彩多姿。

阅读这一类写景抒情的散文,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对文中精彩的语句,不妨做一些圈点批注,写下你的心得;对那些美妙的段落,要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荷塘月色》采莲曲删与不删的效果,指导朗读。

读第1段,分析语文韵味。

分析最后几段情感。

(2017年上半年)第4段设计活动讲授叠词用法,荷塘月色中写景的文字,要求是范读,鉴赏品读文中的方法,适当板书。

最后的采莲曲描写,删与不删的效果,指导朗读,适当板书。

朗读课文,并讲第5自然段。

(2016年下半年)《故都的秋》两段写景的文字。

1、任选一段朗读,注意语音语调情感。

2、把握景物描写的情感。

3、板书4、课后思考题,示例赏析一首关于秋的诗文1、给了一段评论文字,思考与文中记叙文字的关系。

2、指导朗读答辩:1、你对郁达夫的了解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他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1945年,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

1983年,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2、你喜欢这篇文章吗?写景中的抒情。

1、正确认识文章主线对文章的统率作用:文章的主线统率全文的各个部分。

本文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就是“清、静、悲凉”。

这里的“清”是与“浊”相对立的,是一种清爽、清楚,而不是混混沌沌。

正如文中所写,南方的秋,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它像半开半闭的花,微醺的酒,处于模糊与朦胧之中。

而北国的秋却是味道十足的,清清爽爽的。

“静”是宁静、安静,“悲凉”是人心情在客体上的反射。

文章中各个部分均体现着“清”、“静”、“悲凉”的特点。

如写小院秋景,那小屋是“一椽破屋”,墙是“破壁”,大环境就是冷落的。

再看天色是“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而人的活动是“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破壁腰中牵牛花的蓝朵,还有看那几缕萧疏的秋草。

不久秋味十足,而且于清闲中流露着一缕缕落寞与孤独的伤感。

作者也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种以声写静的方法更突出了小院的寂寞。

这些景物,从声音到色彩到外形,都在显示着全文感情的主旋律──清、静、悲凉。

其它几幅图画也是如此。

但应注意,“清、静、悲凉”虽然是统率全文的,各幅风景图均统一在这感情基调中。

但却不可机械地去分析,五幅图景中哪一景物是在显示清,哪一景物是在显示静,哪一景物是在显示悲凉。

这样去分析课文,往往会走到牵强附会的死胡同之中。

例如分析秋果中的枣树,作者之所以选它,只是因为它在京城人家院落中极为普通,几乎处处都有,而它青中带黄的色彩又与全文情感基调一致,足以代表作者心中的故都秋色。

如果非要找它哪里是清,哪里是静,哪里是悲凉,就太琐细了,也太主观猜测了。

所以,作者笔下的北京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是体现在五幅秋景图形成的总体氛围中的,这三者间又互相包容,互相映衬,清中有静,静中有清,清静中有悲凉,悲凉的外在表现即为清静。

这样去读文章,较易于触摸到作者写作这篇散文时的心境。

2、“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

”这一说法应源于是中国古代的刑罚制度。

我国古代刑罚制度屡有变迁。

至明、清时,又形成朝审、秋审制。

清代朝审是对京师死罪的会审;秋审是对各省监候死罪犯的会审,于每年秋季举行。

分“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祀”四类,由刑部总其成,具奏皇帝以待敕裁,判决即行确定,依类处理。

此外,自汉以后逐渐发展成秋冬行刑制。

故而秋季对狱中囚犯,尤其是死刑犯,确具有特殊的意义,故产生“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也是自然的了。

作者引此例意在证明,“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人与一切动物一样,在秋季到来时,感受到的是幽远、严厉、萧索,即悲凉。

3、“‘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北方人念阵字,总好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实际上,北京人说到秋雨时,不是“一阵秋雨一阵凉”,而是“一场秋雨一场凉”,其中的“场”字不读 chǎng,而读成 cháng。

这样,这句话读出来,类似于“平平仄仄仄平平”的韵律,很有点七言诗句的味道。

再加上拖长的语调和微叹的语气,其“秋”的咏叹意味就十分浓郁了。

再配上“青”的颜色和桥影或树影阴暗的光线,与全文的情感基调十分和谐。

4、把握记叙的线索与抒发的感情:本文以“秋味”为线索,把全文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抒发了一种健朗、深沉、充实的感情。

以“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起笔,便定下了全文感情的基调,并确立了记叙的线索──秋味。

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使他的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

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

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写作者“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

但是,“故都的秋”,又并没有因为作家的主观感受而受到扭曲,失却了它固有的特征。

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那秋风秋雨,还有那枣子树,多么逼真,多么清晰!作者只用了寥寥数笔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一切景语皆情语,“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它既是对北平之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射。

5、《故都的秋》结构形式: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来写景抒情,开头(1~2段)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接着,在分写部分(从“不逢北国之秋”到“才感受得到底”)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这一特色上的联系,逐一描述了故都的自然风物。

议论部分,从中外诗文作家共同感受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的秋。

最后总结全文,与总起的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如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的秋无比眷念之情。

6、《故都的秋》人文精神: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一面;郁达夫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院和普通街道上所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也就是说作者的审美眼光是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郁达夫是深受中国文化浸润的读书人,他从赏景中体验和感悟到了文化气息,他以热情洋溢的文字表达了对古今中外赏秋诗文、赏秋文化的珍爱,课文后半部分有一段集中蕴蓄着这种文化气息和珍爱情感。

一篇写景散文能连通历史人文,亦即表现出作者的人文关怀。

《囚绿记》分析拟人状物修辞手法,再用拟人手法造一个句子分析。

生的欢喜。

(2017年上半年)第二单元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这一时期产生了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诗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诗经·氓》三四节,比兴手法,翻译,情感。

(2017年上半年)带领同学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用“兴”手法的句子;解释文中用兴手法的这些句子。

(2016年下半年)1、根据示例带领学生进行翻译2、体会女主人公情感变化3、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找出诗中用兴的手法的句子。

4、三四节,朗读并解释划线词语的意思。

北大教授余冠英老师对第一段的翻译以及《氓》的原文1、讲清余冠英老师的示例的特点。

2、讲清翻译的要求。

3、试讲时间10分钟。

讲兴的手法,给了7个句子。

答辩:解释“赋比兴”中的“兴”。

1、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

2、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

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后再用赋。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

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

3、比就是类比(赋比兴中比的意思是类比,不同于网络上流传的比喻,其中类比与比喻的详细差别请另行查询,这里不作赘述)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体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类比一般说,用来作比的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

《诗经》中比的运用很广泛,比较好理解。

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

《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4、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诗经·采薇》最后一段的作用并朗读。

《离骚》屈原简介指导朗读,对比手法,对偶表达效果,板书如何使用附文,说明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