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试讲重点篇目真题汇总(必修二)
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语文面试试题及解答参考(2024年)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语文面试模拟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请结合教育理论,谈谈你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践行这一理念。
第二题题目:请结合《背影》这篇文章,谈谈如何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语文课文的兴趣。
第三题题目: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第四题题目:请以“诗意语文”为主题,谈谈你的教学设想及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途径。
第五题题目:请谈谈你对“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这一教育理念的理解,并结合实际教学谈谈你将如何将其应用于你的教学实践中。
第六题题目:谈谈你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
第七题题目:请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题,谈谈你对经典阅读与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的关系。
第八题题目:请结合教学案例,谈谈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第九题题目:试论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十题请结合具体教材内容,谈谈你如何设计一堂关于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教案设计题(3题)第一题题目:请根据以下教学要求,设计一节高中语文课的教学方案。
教学要求:1.教学内容:《红楼梦》第二回《贾雨村走马上任,林黛玉进贾府》2.教学目标:a.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b.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c.培养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d.培养学生欣赏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a.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b.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体会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教学方案:一、教学时间:1课时二、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红楼梦》第一回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红楼梦》第二回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新课讲授1.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023下半年高中语文教资面试真题

2023下高中语文教资面试真题1.《短歌行》2.《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第三段,帮助学生梳理作者研究思路3.《乡土中国节选》:朗读第一段,让学生理解差序格局的内涵。
4.《拿来主义》:节选后四段,朗读体会作者情感大度,设置活动体会文章幽默犀利的语言特色,板书。
5.《读书:目的和前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设置问题,让同学们思考读书的意义6.《荷塘月色》:分析写景手法7.《我与地坛》:朗读第二段体会作者的痛悔之情,引导学生讨论给母亲的难题是什么8.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和区别:朗读段落一,梳理字词有“菜、瓦、宫、禽、汤、走丈夫、走狗、粉墨登场、道貌岸然、闭门造车、钩心斗角”等。
9.《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教学设计,文段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背脊,一阵)孔乙乙(摸出排出)我与地坛(剥脱淡褪)。
10.《鹊桥仙》:分析作者清新典雅的语言特点。
11.《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分析“吾与点也”的原因。
12.《烛之武退秦师》:①朗读,把握情感②设计教学环节感受主人公的语言艺术。
学习本文善于辞令的外交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总结烛之武的人物形象,感受主人公语言艺术。
13.《鸿门宴》:沛公如何说服拉拢项伯,读第二段拉拢的片段。
14.《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情节:草料场着火。
要求:①分析人物性格②分析划线句子——三人对话的作用。
③环境描写的作用。
15.《装在套子里的人》:朗读分析句子,题目含义《装在套子里的人》:朗读别里科死之前被嘲笑的那两段。
分析作者的感情,引导学生分析别里科夫之死的深层含义。
16.《变形计》:朗读划线句子,体会格里高尔的生状态和工作状态,体会他的情感。
17.《红楼梦》:给了三段材料,设计导学,激发学生兴趣。
18.《谏太宗十思疏》:朗读有十思那段,梳理整篇文章论证思路。
19.《别了不列颠尼亚》:分析时间节点情感。
20.《无衣》:朗读,分析重章叠唱艺术手法。
21《春江花月夜》:情景理结合,分析一唱三叹的艺术手法。
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试讲稿——人教版 必修二《氓》

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试讲稿——人教版必修二《氓》师:现在正是春暖花开,草长莺飞的浪漫季节,上课之初我们来听一首歌曲。
(播放《今天我要嫁给你》)师:在这样美好的天气听这样的歌曲感觉很温馨吧,但是歌曲不是白听的,问题来了,我们的人生不出意外都会牵着爱人的手走进婚姻的殿堂,当牵起爱人的手时我们总是会想到中国古人用来表明婚姻承诺的一句话,是哪一句?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师:同学们知道这句话出自哪里吗?生:出自中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师:很好,课下对文学常识进行了积累。
请看课本14页课下注释一,请同学们齐读。
生:《诗经》收录了从春秋中叶到西周初年的诗歌共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师:风是民间歌谣,表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质朴情感,通俗易懂;雅是宫廷歌曲,主要是朝廷的隆重宴会上使用,典雅华丽;颂是祭祀乐歌,好比教堂中的唱诗班所演唱的颂歌,歌颂祖先神灵,庄重严肃。
在《诗经》中有大量来自民间的感人肺腑的爱情诗,今天我就来赏析一首——《卫风·氓》。
师:你早自习已经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解预习了课文,相信大家已经扫清了字词障碍,我来请同学为大家朗读诗歌。
第三排的从最左边这位男同学开始依次六位,每人朗读一节。
(生朗读,师纠正读音错误)师:同学们读得相当不错,不仅读音准确,而且富有情感,相信大家已经进入了诗歌当中去了,我想请一位同学为我概括这首诗歌到底写了什么?生:写了一对年轻男女的爱情故事。
师:概括很凝练,那么这对年轻男女的爱情故事是一帆风顺还是跌宕起伏的呢?他们之间究竟经历了什么?请同学们回到诗歌当中找找他们的经历了哪些阶段?(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师:好,我来请这位穿粉红色衣服的女同学回答,不用羞涩,大胆的说说。
生:嗯,我觉得有认识,追求,思念,结婚,矛盾,分手。
师:我们在她的回答上在归纳归纳,认识、追求,思念都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恋爱。
恋爱之后就结婚,我们把这两个环节放在一起。
婚后两个人有了矛盾,婚姻发生了变化,我们概括为——婚变。
高级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试题与参考答案(2025年)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语文面试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请谈谈你对语文教学个性化教学的理解。
第二题请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某中学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公开课教学实践活动时,发现一位学生在课堂上自顾自地玩手机,而且多次被提醒后仍然我行我素。
该教师试图通过幽默的方式提醒学生专注听讲,但没有效果。
课后,这位教师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方式。
问题:作为一位语文教师,面对学生课堂上的不专注行为,你会如何应对?第三题题目:请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四题题目:请谈谈你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五题题目:请描述一次您在高级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不高的情况,以及您是如何调动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
第六题题目:请你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第七题题目:你在教学中如何处理不同学情的学生?第八题请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谈谈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创新语文教学方式,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
第九题题目: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古代诗歌中的意象美?请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说明你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第十题题目:请以《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为例,谈谈你对“理想与现实”这一主题的理解。
二、教案设计题(3题)第一题题目:请根据以下材料,设计一节综合性的语文教学课。
材料一:《荷塘月色》是著名作家朱自清创作的一篇描写月夜荷塘美丽景色的散文。
文章通过对月光、荷叶、荷花、荷香等细腻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优美、富有诗意的意境。
文章的语言优美、形象、富有表现力。
材料二:《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深切怀念,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文章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以“背影”为中心,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对比了父亲与儿子各自的生活轨迹和情感变化。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面试语文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面试模拟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请你谈谈对高中语文课程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解,并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举例说明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落实这一理念。
第二题题目:在组织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答案和解析:第三题题目:请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谈谈你对“语文核心素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理解和应用。
第四题题目:请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举例说明。
第五题【题目】在你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与现代意义?第六题题目:请结合《红楼梦》的内容,谈谈如何帮助高中生在阅读中理解并分析作品中的形象。
第七题题目:请你谈谈对高中语文教学“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理解,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说明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落实这一任务。
第八题题目:请阐述你对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并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
第九题题目:请论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第十题题目:请谈谈您对“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的理解,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谈谈您如何将情感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
二、教案设计题(3题)第一题题目:设计一节高中语文课的教案,要求围绕《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篇课文进行教学。
课程设计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讲授、巩固练习、作业布置)等内容。
第二题题目:《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沁园春·长沙》中诗词的节奏和韵律;(2)正确朗读并背诵诗词;(3)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比喻手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文献的能力;(2)通过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3)通过品味诗词,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毛泽东诗词的艺术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诗词中的爱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3)培养学生尊重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试讲重点篇目真题汇总(必修二)

20XX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试讲重点篇目真题汇总必修二楚辞于2018年1月1日整理第一单元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
这些散文名篇,凭借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做了生动细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这些作品带着荷的清香、雨的气息、山的雄姿、水的光彩,像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引领我们领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彩多姿。
阅读这一类写景抒情的散文,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对文中精彩的语句,不妨做一些圈点批注,写下你的心得;对那些美妙的段落,要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荷塘月色》采莲曲删与不删的效果,指导朗读。
读第1段,分析语文韵味。
分析最后几段情感。
(20XX年上半年)第4段设计活动讲授叠词用法,荷塘月色中写景的文字,要求是范读,鉴赏品读文中的方法,适当板书。
最后的采莲曲描写,删与不删的效果,指导朗读,适当板书。
朗读课文,并讲第5自然段。
(20XX年下半年)《故都的秋》两段写景的文字。
1、任选一段朗读,注意语音语调情感。
2、把握景物描写的情感。
3、板书4、课后思考题,示例赏析一首关于秋的诗文1、给了一段评论文字,思考与文中记叙文字的关系。
2、指导朗读答辩:1、你对郁达夫的了解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他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1945年,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
1983年,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2、你喜欢这篇文章吗?写景中的抒情。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试题及解答参考(2025年)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面试模拟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请简述你对“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这一理念的解读,并结合高中语文教学谈谈如何践行这一理念。
第二题题目:试述高中语文教学应如何培养学生的现代阅读能力。
第三题题目:请你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谈谈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第四题题目:请谈一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五题题目内容:一名教师在古代文学课中讲授《滕王阁序》,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他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1.讲解背景知识:介绍滕王阁的历史文化背景、王勃的创作动机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
2.解析文本内容:分段讲解《滕王阁序》的主要内容,包括描述滕王阁雄伟壮观的景象、庆祝宴会上的贵宾等。
3.解读写作手法:分析王勃在文本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夸张等,并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手法在表现主题和情感上的作用。
4.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根据《滕王阁序》的内容,撰写一篇与之相关的现代诗歌或散文。
请针对以上教学环节,从教师专业能力、教学设计及课堂管理等方面,评价这名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并简要说明理由。
第六题题目:请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际,谈谈你对“情境教学”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有效运用情境教学。
第七题题目要求:请你结合你所选用的高中语文教材,自行设计一节语文课的教学方案,体现你的个人教学风格,并说明你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这一点的。
第八题题目:你所在的学校有很多农村转来的学生,他们在语文学习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对于这些学生,你将如何开展语文教学工作,以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和成绩?第九题题目:请结合当前高中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谈谈你对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鉴赏”模块的重视程度及实施策略。
第十题题目:如果有一天,你正在上公开课,发现有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了。
面对这种情况,你会如何处理?二、教案设计题(3题)第一题题目:请根据以下课文内容,设计一节以“传承中华文化”为主题的语文课堂教案。
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语文面试试题与参考答案(2025年)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语文面试模拟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描述: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你班上有一名学生因为家庭原因最近情绪低落,成绩也有所下滑。
在一次课后,他主动找到你,表达了想要提高成绩但不知道从何入手的困扰。
作为教师,你将如何与学生沟通,帮助他重拾学习的信心,并制定针对性的学习计划?第二题题目:请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在中学生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第三题题目详情:请结合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需求与发展趋势,谈谈你如何进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第四题题目:请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
第五题题目: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你如何看待“传统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关系”?在教学中,你将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这两种文学形式?第六题题目:在你的教学理念中,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哪些方面?第七题题目:如果你的学生因为家庭原因产生了厌学情绪,家长希望你能帮助解决,但你发现学生的问题根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在这种情况下,你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如何协调家校关系?第八题题目: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你如何看待当前中学生阅读兴趣低落的现象?请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谈谈你的应对策略。
第九题题目:请谈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十题题干: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请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整本书阅读”这一核心素养。
二、教案设计题(3题)第一题题目要求:请根据以下教学目标与教材内容,设计一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的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文生字词,理解文章大意,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学习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爱自然的情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材内容:《故乡的杨梅》课文简介:本文以杨梅为线索,描绘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试讲重点篇目真题汇总必修二楚辞于2018年1月1日整理第一单元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
这些散文名篇,凭借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做了生动细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这些作品带着荷的清香、雨的气息、山的雄姿、水的光彩,像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引领我们领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彩多姿。
阅读这一类写景抒情的散文,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对文中精彩的语句,不妨做一些圈点批注,写下你的心得;对那些美妙的段落,要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荷塘月色》采莲曲删与不删的效果,指导朗读。
读第1段,分析语文韵味。
分析最后几段情感。
(2017年上半年)第4段设计活动讲授叠词用法,荷塘月色中写景的文字,要求是范读,鉴赏品读文中的方法,适当板书。
最后的采莲曲描写,删与不删的效果,指导朗读,适当板书。
朗读课文,并讲第5自然段。
(2016年下半年)《故都的秋》两段写景的文字。
1、任选一段朗读,注意语音语调情感。
2、把握景物描写的情感。
3、板书4、课后思考题,示例赏析一首关于秋的诗文1、给了一段评论文字,思考与文中记叙文字的关系。
2、指导朗读答辩:1、你对郁达夫的了解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他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1945年,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
1983年,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2、你喜欢这篇文章吗?写景中的抒情。
1、正确认识文章主线对文章的统率作用:文章的主线统率全文的各个部分。
本文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就是“清、静、悲凉”。
这里的“清”是与“浊”相对立的,是一种清爽、清楚,而不是混混沌沌。
正如文中所写,南方的秋,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它像半开半闭的花,微醺的酒,处于模糊与朦胧之中。
而北国的秋却是味道十足的,清清爽爽的。
“静”是宁静、安静,“悲凉”是人心情在客体上的反射。
文章中各个部分均体现着“清”、“静”、“悲凉”的特点。
如写小院秋景,那小屋是“一椽破屋”,墙是“破壁”,大环境就是冷落的。
再看天色是“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而人的活动是“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破壁腰中牵牛花的蓝朵,还有看那几缕萧疏的秋草。
不久秋味十足,而且于清闲中流露着一缕缕落寞与孤独的伤感。
作者也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种以声写静的方法更突出了小院的寂寞。
这些景物,从声音到色彩到外形,都在显示着全文感情的主旋律──清、静、悲凉。
其它几幅图画也是如此。
但应注意,“清、静、悲凉”虽然是统率全文的,各幅风景图均统一在这感情基调中。
但却不可机械地去分析,五幅图景中哪一景物是在显示清,哪一景物是在显示静,哪一景物是在显示悲凉。
这样去分析课文,往往会走到牵强附会的死胡同之中。
例如分析秋果中的枣树,作者之所以选它,只是因为它在京城人家院落中极为普通,几乎处处都有,而它青中带黄的色彩又与全文情感基调一致,足以代表作者心中的故都秋色。
如果非要找它哪里是清,哪里是静,哪里是悲凉,就太琐细了,也太主观猜测了。
所以,作者笔下的北京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是体现在五幅秋景图形成的总体氛围中的,这三者间又互相包容,互相映衬,清中有静,静中有清,清静中有悲凉,悲凉的外在表现即为清静。
这样去读文章,较易于触摸到作者写作这篇散文时的心境。
2、“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
”这一说法应源于是中国古代的刑罚制度。
我国古代刑罚制度屡有变迁。
至明、清时,又形成朝审、秋审制。
清代朝审是对京师死罪的会审;秋审是对各省监候死罪犯的会审,于每年秋季举行。
分“情实”、“缓决”、“可矜”、“留养承祀”四类,由刑部总其成,具奏皇帝以待敕裁,判决即行确定,依类处理。
此外,自汉以后逐渐发展成秋冬行刑制。
故而秋季对狱中囚犯,尤其是死刑犯,确具有特殊的意义,故产生“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也是自然的了。
作者引此例意在证明,“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人与一切动物一样,在秋季到来时,感受到的是幽远、严厉、萧索,即悲凉。
3、“‘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北方人念阵字,总好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实际上,北京人说到秋雨时,不是“一阵秋雨一阵凉”,而是“一场秋雨一场凉”,其中的“场”字不读 chǎng,而读成 cháng。
这样,这句话读出来,类似于“平平仄仄仄平平”的韵律,很有点七言诗句的味道。
再加上拖长的语调和微叹的语气,其“秋”的咏叹意味就十分浓郁了。
再配上“青”的颜色和桥影或树影阴暗的光线,与全文的情感基调十分和谐。
4、把握记叙的线索与抒发的感情:本文以“秋味”为线索,把全文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抒发了一种健朗、深沉、充实的感情。
以“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起笔,便定下了全文感情的基调,并确立了记叙的线索──秋味。
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使他的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
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
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写作者“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
但是,“故都的秋”,又并没有因为作家的主观感受而受到扭曲,失却了它固有的特征。
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那秋风秋雨,还有那枣子树,多么逼真,多么清晰!作者只用了寥寥数笔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一切景语皆情语,“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它既是对北平之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射。
5、《故都的秋》结构形式: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来写景抒情,开头(1~2段)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接着,在分写部分(从“不逢北国之秋”到“才感受得到底”)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这一特色上的联系,逐一描述了故都的自然风物。
议论部分,从中外诗文作家共同感受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的秋。
最后总结全文,与总起的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如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的秋无比眷念之情。
6、《故都的秋》人文精神: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一面;郁达夫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院和普通街道上所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也就是说作者的审美眼光是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郁达夫是深受中国文化浸润的读书人,他从赏景中体验和感悟到了文化气息,他以热情洋溢的文字表达了对古今中外赏秋诗文、赏秋文化的珍爱,课文后半部分有一段集中蕴蓄着这种文化气息和珍爱情感。
一篇写景散文能连通历史人文,亦即表现出作者的人文关怀。
《囚绿记》分析拟人状物修辞手法,再用拟人手法造一个句子分析。
生的欢喜。
(2017年上半年)第二单元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这一时期产生了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诗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诗经·氓》三四节,比兴手法,翻译,情感。
(2017年上半年)带领同学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用“兴”手法的句子;解释文中用兴手法的这些句子。
(2016年下半年)1、根据示例带领学生进行翻译2、体会女主人公情感变化3、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找出诗中用兴的手法的句子。
4、三四节,朗读并解释划线词语的意思。
北大教授余冠英老师对第一段的翻译以及《氓》的原文1、讲清余冠英老师的示例的特点。
2、讲清翻译的要求。
3、试讲时间10分钟。
讲兴的手法,给了7个句子。
答辩:解释“赋比兴”中的“兴”。
1、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
2、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
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后再用赋。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
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
3、比就是类比(赋比兴中比的意思是类比,不同于网络上流传的比喻,其中类比与比喻的详细差别请另行查询,这里不作赘述)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体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类比一般说,用来作比的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
《诗经》中比的运用很广泛,比较好理解。
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
《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4、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诗经·采薇》最后一段的作用并朗读。
《离骚》屈原简介指导朗读,对比手法,对偶表达效果,板书如何使用附文,说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