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认知偏差的研究-4页精选文档
大学生对家庭教育方式的评价调研报告

大学生对家庭教育方式的评价调研报告一、引言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方式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对家庭教育方式的评价和态度,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研究。
本报告旨在总结并分析大学生对家庭教育方式的评价,以期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计发放了500份问卷,有效回收问卷400份。
调查对象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
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对不同家庭教育方式的评价以及对自身成长的影响等。
三、调研结果1. 家庭教育方式评价:1.1 严格教育:52%的受访者表示在家庭中接受到了严格的教育,他们认为这种方式能够培养他们的自律性和责任感,但也有部分受访者认为过于严格的教育方式会导致紧张和压抑的情绪。
1.2 自由教育:28%的受访者认为自由的家庭教育方式更能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但也有一些受访者表示自由教育方式可能导致他们的懒散和缺乏纪律性。
1.3 民主教育:20%的受访者认为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但也有一些受访者表示民主教育方式可能导致决策困难和缺乏条理性。
2. 自身成长影响:2.1 自信心:45%的受访者认为家庭教育方式对他们的自信心有积极影响,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家庭的支持和鼓励,从而更加自信地面对挑战。
2.2 情绪管理能力:27%的受访者认为家庭教育方式对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有正面影响,他们从小学会了如何控制情绪,并且在家庭的帮助下发展了积极的应对策略。
2.3 学习能力:28%的受访者认为家庭教育方式对他们的学习能力有重要影响,他们从小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动力,并且在家庭的引导下取得了优异的学业成绩。
四、讨论与建议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家庭教育方式多样化:针对不同的孩子个性和需求,家庭教育方式可以多样化,采用严格教育、自由教育和民主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使其能够全面发展并培养他们的自律性、创造力和沟通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父母教育差异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父母教育差异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父母教育差异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由于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父母教育差异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文化背景、家庭教育方式和亲子沟通等方面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父母教育差异,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不同文化背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往往导致了不同的价值观和教育观念,从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影响。
在传统东方文化中,家长注重子女的学业成绩和职业发展,往往忽视了对其心理健康的关注;而在西方文化中,注重个人自由和情感表达,家长更多关注子女的情感需求和自我认同。
这种文化差异导致了大学生在心理健康问题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需求。
针对这一问题,父母应该加强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
同时,社会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帮助父母了解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二、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家庭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也是值得关注的。
研究发现,过度保护和控制的家庭教育方式容易使大学生产生焦虑和自卑等心理问题;而温暖支持和自由放任的家庭教育方式则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因此,父母的教育方式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应该注重平衡,既要给予关爱和支持,也要给予一定的自由和独立空间。
同时,父母还应该注重与子女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并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困惑和困难。
三、亲子沟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亲子沟通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良好的亲子沟通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孤独感,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相反,缺乏沟通或沟通不畅的家庭环境会使大学生感到孤立和疏离,增加他们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为了改善亲子沟通,父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父母应该关注和倾听子女的需求和问题,尽量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其次,父母可以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鼓励他们主动表达情感和困惑;最后,父母还可以通过共同参与家庭活动和互相支持,增进亲子关系的融洽度。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来说,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重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本文将探讨这个话题。
一、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尊心的相关性自尊心是指个体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价值,自信心的来源。
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自尊心水平。
一般来说,家长如果采取了过分严厉的、苛求完美的教养方式,就容易使孩子出现过高的幻想和对自我要求不切实际、过度追求完美等不良心理问题;而如果采取了过度放任的教养方式,孩子可能会表现出自卑、无力感等不良心理问题。
因此,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尊心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
二、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焦虑症状的相关性焦虑是现代社会中一种很常见的心理问题。
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到大学生的焦虑症状。
如果一个孩子在家庭中得到了充分的支持和关爱,父母教养方式温和,较少采取打骂、惩罚或者不理解的方式对待孩子的情绪问题,这样的孩子通常表现出比较低的焦虑水平;相反,如果一个孩子在家庭中生活中,经常被父母责备、打骂,或者经常被父母漠不关心,甚至有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扭曲,出现多种焦虑症状。
三、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抑郁症状的相关性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也是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
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抑郁症状,过度苛责、压抑、把自己的心理问题强加于孩子等不良教育方式,都容易导致孩子的心理反弹,以及一系列不良的情绪问题,如长期的抑郁、无法集中注意力、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问题。
四、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性在成长的过程中,人际交往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产生影响。
如果父母采取过度保护的教育方式,孩子在长大成人后可能容易出现过度依赖别人、不会独立思考、缺乏自信等不良情绪问题,从而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对家庭教育方式的认知调研报告

大学生对家庭教育方式的认知调研报告一、引言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品德和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每个家庭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家庭教育方式因家庭文化、社会变迁等因素而存在巨大差异。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家庭教育方式的认知和看法,本次调研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大量数据。
本报告旨在总结调查结果并分析其中的洞见,为家庭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调研方法与样本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000份,有效回收问卷785份。
被调查对象为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历的大学生。
问卷涵盖了家庭教育方式的多个维度,包括亲子关系、家庭沟通、教育方式等。
三、亲子关系调查结果在亲子关系方面,调查显示80%的大学生认为和父母的亲子关系良好,这反映了目前大部分家庭关系的积极态势。
然而,仍有20%的大学生认为他们与父母之间存在紧张和冷漠的情况。
这可能源自对传统家庭教育方式的质疑,也可能与现代社会家庭结构的变化有关。
四、家庭沟通调查结果家庭沟通是促进亲子关系和谐的重要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40%的大学生认为家庭沟通频繁而有效,60%的大学生则认为家庭沟通存在问题。
进一步分析发现,其中大部分问题来自于双方理解不同、沟通方式不当等因素。
有必要提高家庭成员的沟通技巧,以增加理解和共识。
五、教育方式调查结果教育方式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结果显示,70%的大学生认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采用了正确的方式,但仍有30%的大学生认为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
这再次显示了大学生对家庭教育方式的看法存在差异。
进一步分析发现,有些大学生认为父母对他们的教育方式过于严厉或者溺爱,缺乏适度的引导。
六、讨论与建议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家庭教育方式的认知存在差异。
为了改善家庭教育质量,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亲子关系的建设:鼓励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增加亲子间的情感联系,有助于促进健康的亲子关系。
2. 提高家庭沟通能力:为家庭成员提供沟通技巧的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倾听彼此,加强家庭沟通效果。
当代大学生家庭教育误区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便 于执行 和比较 这种思想使得很多家长忙着 督促孩子进行各种技能训练和知识强化训练 . 忽视了成年子女道德 品质的培养 家庭教育不 能仅仅强调对知识的教育 . 对子女 的品德教育 也不可缺少 知识技能的学习直观. 以考试考 核评 判 . 良好 的思 想品德却永无止 境 . 是不可 直 观评判 的事 家庭 教育为人之初 的先导教
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二、 大学生家庭 教育的误 区及成 因分析 f 一) 家庭教 育责任 的误 区 部分家长认 为 .只需在孩子成 长初期 进 行 家庭教育 . 到了大学阶段 . 教育是学校与社 会 的责任 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 父母应意识 到 教 育子女是不 可推卸的社会责 任 裴斯泰 洛 奇 则认为学校教 育和社会教育 只能作为家庭
f 一) 完善大 学生家长 的家庭教 育意识 家长 要 认识 到 家庭 教 育对 大 学 生 子女
成 绩 之外 各个 方 面成 长 与发 展有 非 常 重要 的作用 . 才能减 少直至 消除 家庭 教育误 区 的
产 生。 ( 二) 提高大学生家长的文化 、 思想 素养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 组成部分 . 为学校 教育与社会教育奠定 了基础 它始于孩子出生
探 索 ・ 争 鸣
瑶 ( 湖北 大 学教 育 学院 4 3 0 0 5 6 )
3 . 模式误 区 家庭教育采取的模式 千差万 别: 有 的家长认为大学生 已成年就松于家庭教 育: 有的家长认为 由于大学生接受家庭 教育 的 时间减少 . 家庭教育应该更加严格。这些都会
会共处 、 学会 生存 这就要求大学生思考在学 习生活等各个 方面如何正确 处理个体与社 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者 教育 相 互影 响 的结 果 .是一 个 连续 的过 程 社 会 应该 为 家庭 教育 提供 物 质性 与 精 神性 的帮助 : 物质 方 面 . 即应 建设 相 关设 施 场所 .让家 长 和子 女有 更 充分 的 空 间交 流 活动 : 精神方面. 即为 学生 家 长提 供教 育 心 理学 知识讲 座 大 学是造 就人 才 、 提 高学 生
大学生自我概念、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关系的研究

我概念越消极 ;其余 9个因子均为正 向因子,得分 SPS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越高,表明个体的 自我概念发展越积极。经实证研
究与运用证 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同。
3.研 究 结果
2.2.2父 母 教 养 方 式 评 价 量 表(EMBU)是 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梅等人修订的 ,它包括 61个条 目,涵盖父母养育 3.1大学生 自我概念的差异比较
9O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6卷 总第 128期 2011年第 10期 总第 1243页
越来越强烈的男女平等观念。这些 因素都使家庭 林邦杰于 1978年修订该量表 由 7O个条 目组成 。
中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受到影响。因而进一步研 包括 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生理 自我、
作者简介 :陈艺瑕,学位 :硕士 (在读),专业 :应用心理学 ,方 向 :健康与临床心理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 学 院
暖、惩罚严厉 、干涉保护、拒绝否认 。经实证研 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 (P<0.05)。本研究没有发现
究与运用证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03。
大学生在 自我概念上存在城乡差异。见表一。
表一 自我概念 的差异比较 (M"4-SD)
注 : P<0.05,料 P<0.01;同 F。
3.2大 学生父母教 养方式 的差异 比较
的发展尤为重要。从以往的研究来看 ,研究者
的结论并不都是完全统一的,不 同学者根据不 同 2.2研究工 具
的研究设计得到的结论不太一致 ;随着社会 的不 2.2.1田纳西 自我概念量表 (TScS)由美国心
断发展,传统单一的家庭结构模式 的变化 ,以及 理学家费茨 (W.H.Fitts)于 1965年编制 ,台湾的
浅析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

环球市场/理论探讨浅析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黄美玲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摘要:为了研究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本研究采用EMBU量表对江西赣州某高校的25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
结果发现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成长环境、独生与否差异。
关键词: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1.前言1.1问题提出人们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对精神病和神经症患者致病起因的探讨。
在临床实践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不仅与非正常心理存在着高度相关,而且对正常人的健康人格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从各个方面对这一领域进行探讨[1]。
大学生虽因在外求学而暂时的离开家人,但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他们的影响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在他们的价值观形成、专业选择、就业、婚恋等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影响。
1.2概念界定所谓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对子女进行抚养和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是其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
通过父母的教养行为,把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授给儿童,并由此构成儿童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和目标[2]。
此次研究我们把被试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测试中的11个因子分别代表其父亲与母亲的教养方式。
2.对象与方法本研究选取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从赣州某高校选取大一至大四学生中进行调查,发放问卷250份,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要求被试逐项完成,收回问卷230份,有效问卷为208份,有效率为90.86%。
3.结果采用SPSS17.0对所获得的有效数据资料进行一般性统计描述、独立样本t检验等处理。
3.1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3.1.1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性别不同的差异比较(见表1)由表1可知,男女生在父亲F2(惩罚严厉),F3(过度干涉),F4(偏爱被试),F5(拒绝否认),F6(过度保护)以及母亲M1(情感温暖、理解),M2(过分干涉、过度保护),M3(拒绝、否认),M4(惩罚、严厉),M5(偏爱被试)10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越来越突出,引起了广泛关注。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他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然而,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常常忽略了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他们的影响。
教养方式作为重要的家庭环境因素,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措施。
一、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1.1 影响大学生个性发展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苛求型父母往往对子女要求过高,给予过多的压力,容易导致大学生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的出现;过度保护型父母则常常过分关心孩子的一举一动,不给予他们自主发展的空间,导致大学生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
而理性、民主的教养方式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1.2 影响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从小被过度溺爱的大学生,常常缺乏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
相反,对于过渡严厉的父母,大学生可能会变得消沉和胆怯。
合理的教养方式能够让大学生适应环境的变化,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提高他们的心理韧性。
二、有效的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2.1 建立信任与沟通建立信任与沟通是父母教养方式的核心。
父母应该和大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关注他们的内心感受,并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理解。
通过和大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父母能够更好地了解到他们的需求,并能够更好地指导和支持他们的成长。
2.2 培养自主能力父母应该适当地给予大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他们需要尊重大学生的选择,并允许他们犯错和吸取教训。
这样做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2.3 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父母在家庭中应该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乐观的父母能够传递积极正能量给大学生,激发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坚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认知偏差的研究认知偏差是指“有问题的、错误的、不良的观念或想法,这种观念或想法会导致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交往产生问题,造成不适应的情况,甚至会导致情绪障碍” 。
在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心理咨询师经常会发现学生对一些问题存在认知偏差,比如“只有样样如意的人才会幸福” 、“我应该让别人觉得自己很与众不同” 、“人际关系是要用金钱换来的” 等等。
在访谈中,大量的被访谈者(大学生、高校辅导员、高校心理咨询师等)都提到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偏差。
因此,研究者决定把家庭教养方式作为大认知偏差的影响因素,探索家庭教养方式是否会对大学生的认知偏差产生影响?如果是的话又是怎
样产生影响的?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工具
1.1.1 大学生认知偏差问卷。
“大学生认知偏差问卷”,包含外在控制、苛求互惠、信任缺乏、消极态度、关注需求与消极自我六个因素,共计24题。
问卷以Likert五点形式呈现,要求被试判断各题的描述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看法,每题有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五个选项,高分表示认知偏差程度大。
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1.2 家庭教养方式问卷。
使用岳冬梅修订的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Bardndosnauppforstran, EMBU, 1980)。
问卷是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
医学系佩瑞斯等人共同编制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
问卷为4点计分,1=从不,4=总是。
中文版对问卷修订之后,通过因素分析得到父亲6个因素,分别为:“情感温暖和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5个因素,分别为:“情感温暖和理解”、“过干涉和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
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校度。
本研究需特别指出的一点是,由于当前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而问卷中的“偏爱被试”因素都是与亲兄弟姐妹有关的题目,因此本研究在实际施测时将所有与“偏爱被试”因素有关的题目都予以删除。
1.2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上海市四所高校的大一至大三的本科生进行“大学生认知
偏差问卷”的试测,样本总人数为287人,其中大一学生93名,占32.4%;大二学生114名,占39.7%;大三学生80名,占27.9%,男女比例相当。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认知偏差的现状研究
2.1.1大学生认知偏差概况。
根据大学生认知偏差量表对287名大学生正式测试所得数据,以被试年级和性别为自变量,分别以认知偏差量表总分及六个分量表得分为因变量作单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大一、大二与大三学生在“外在控制”、“信任缺乏”和量表总分上差异极
其显著,在“消极自我”因素上也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大三学生在“外在控制”因素中得分最低,大一学生得分最高;在“信任缺乏”、“消极自我”因素得分以及量表总分得分上,大三学生皆为最低,而大二学生得分最高。
男女生在外在控制和信任缺乏两个因素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而且平均得分女生均高于男生。
具体见表1。
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认知偏差整体情况尚属乐观。
2.2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概况
从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在父亲教养方式上“过分保护”得分最高;其次是“情感温暖和理解”,随后依次为“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分干涉”。
而在母亲教养方式上,得分最高的教养方式为“过干涉和过保护”、其后依次为“情感温暖和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得分最低。
表2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描述性统计
注:a指平均分占该家庭教养方式满分的百分比(%)。
各家庭教养方式满分分别为:父亲情感温暖和理解76;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76;父亲严厉惩罚44;母亲严厉惩罚36;父亲过分干涉40;母亲过干涉和过保护64;父亲拒绝否认24;母亲拒绝否认28;父亲过度保护20。
2.3 大学生认知偏差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由表3可见,父亲“情感温暖和理解”的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外在控制”、“信任缺乏”、“消极态度”、“关注需求”及“消极自我”认知偏差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而父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四类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六类认知偏差均有极其
显著的正相关。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2、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招烦恼。
清贫乐道真自在,无牵无挂乐逍遥。
3、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
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