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章_17世纪文学

合集下载

第四章 十七世纪的欧洲文学

第四章 十七世纪的欧洲文学

《世界文学》必修课电子教材第四章第四章十七世纪的欧洲文学17世纪是近代工业革命的时代。

资本主义已经在许多国家得到发展,但各国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文学上也出现了全然不同的风格和流派。

主要表现在英、法两个国家的文学中。

第一节英国清教徒革命与文学创作1640—1648年英国爆发了以“清教徒革命”,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新加尔文教派要求清理、整顿教会,因此得名“清教徒”。

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1599—1658)出身于贵族家庭,本人是农场主,曾入剑桥大学清教神学院学习,懂法律,是一位虔诚的清教徒,后当选为议会议员。

1642—1646年,他领导英国人民武装斗争四年之久,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1649年1月30日处死在位国王查理一世,建立起共和政体,但斯图亚特王朝1660年复辟,查理二世恢复王位。

奥利弗·克伦威尔的遗体被掘出来吊在绞刑架上。

1688年,辉格党发动“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英国的这场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斗争,分为“清教徒革命”和“复辟时期”与“光荣革命”三个阶段,而由清教徒革命引发的文学创作在复辟时期达到高潮,以弥尔顿为代表。

弥尔顿(1608—1674 )是革命的参加者,复辟时期写下三部长诗:《失乐园》(1667),《复乐园》(1671)和《力士参孙》(1671),均取材于《圣经》,表达自己坚强的革命意志。

约翰·班扬(1628-1688) 清教徒作家。

著有长篇小说《天路历程》(1678 )。

第二节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最早出现在法国,后波及欧洲各国。

古典主义戏剧代表了17世纪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

17世纪法国封建统治达鼎盛期,是欧洲最强盛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

1635年创立法兰西学士院,专门规范文艺创作,对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发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外国文学史,讲义第4章 17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史,讲义第4章 17世纪文学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人文主义向启蒙主义的过渡包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清教徒文学)、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巴洛克文学第一节概述背景:欧洲封建社会整体处于封建专制强盛时期,但是随着资产阶级发展带来的矛盾,引起了中欧资产阶级革命。

代表国家:英国:资本主义领军国家;法国:建立欧洲最强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影响: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环境,使得社会与国家得到安定,追求理性思想发展。

一、巴洛克文学(贵族文学)起源:来源于葡萄牙的词语,之后用来形容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一种崇尚装饰与雕琢的建筑。

内容:偏重宗教狂热、对世事绝望,情绪夸张颓废,用词华丽,结构宏阔,风格扑朔迷离二、英国资产阶级文学1642年,英国资产阶级发动战争,建立共和国。

新政府妥协建立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期间,产生了资产阶级文学,代表人物约翰·弥尔顿(英国古典主义的奠基人之一,理论著作《论戏剧体诗》他主张悲剧中的“三一律。

”)代表作:《失乐园》《复乐园》《士力参孙》1)《失乐园》,取材《旧约·创世记》,被认为“欧洲文学史上文人史诗的典范之人”。

(写亚当、夏娃在撒旦引诱下偷食禁果,因而被上帝逐出乐园的故事)2)《复乐园》,取材《新约·路加福音》(《圣经·新约全书》中的部分)(人子耶稣)(也是写宗教故事的长诗,诗中的撒旦不是反叛者而是诱惑者,他以金钱、荣誉、权势等引诱耶稣,企图使耶稣放弃拯救人类的理想。

这里耶稣的形象表现了复辟时期清教徒革命家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也可以说是诗人的自况)。

3)一部诗剧《力士参孙》:取材《旧约·士师记》(诗剧,民族英雄参孙是大力士)三、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一)古典主义文学1.背景: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是绝对王权用来加强中央集权、反对分立主义思想工具。

2.名词解释:17世纪的古典主义文学最早出现于法国。

所谓古典主义,是指17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

经典课件:外国文学17世纪文学

经典课件:外国文学17世纪文学

.
20
创作的第一阶段(1659-1663)
《太太学堂》海报
1659-1663,是莫里哀开 始创作古典主义戏剧的 时期。
比较重要的作品有: 《可笑的女才子》 (1659)、《丈夫学堂》 (1661)和《太太学堂》 (1662)。
《太太学堂》的上演标 志着法国古典主义喜剧 的诞生。
.
21
创作的第二阶段(1664-1668)
高乃依一共写了30多 个剧本。
主要作品有四大悲剧 《熙德》﹑《贺拉斯》 ﹑《西拿》和《波利 厄克特》
《熙德》被看作古典 主义悲剧的奠基之作。
.
7
让·拉辛(1639—1699)
让·拉辛的创作代表 了法国古典主义悲剧 的最高成就。
代表作是《安德洛玛 刻》和《费得尔》。
拉辛着重揭露封建统 治阶级的黑暗和罪恶, 激起人们的恐惧和愤 怒,他的作品具有更 鲜明的现实意义。
当时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仍旧处在封建统治 之下,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 性。
.
4
17世纪重要的科学家
1.具有为专制王权服务 的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2.崇尚理性。 3.模仿古代经典,注重
艺术形式的规范化。 (名词解释:三一律)
法国“太阳王”路易十
.

6
高乃依(1606—1684)
1664-1668,是莫里哀创作的成 熟期和“黄金时代”。
这个时期作品的思想性、战斗性 和艺术性都达到了他自己的最高 水平。
主要作品有:《伪君子》(《达 尔杜弗》,1664)、《唐璜》 (一译《石宴》,1665)、《恨 世者》(1666)、《悭吝人》 (1668)和《乔治·唐丹》 (1668)等名作。
.
22
《悭吝人》(1668)

外国文学史十七世纪

外国文学史十七世纪
竟扭过脸去,掏出手帕,要她把胸脯遮起来。然而,他一边答应做奥尔贡旳女婿,一 边又向奥尔贡旳妻子求婚;当奥尔贡送他一点钱时,他总是说“太多了,二分之一已 经太多”;当奥尔贡把全部家产赠给时,他没说半个“多”字。
• 2. 进一步揭发答尔丢夫伪装虔诚旳罪恶用心在于贪财好色。 • 如:一看见欧米耳太太就垂涎欲滴,“要拔去上帝这么一种障碍”。当他旳罪行面临
• 女主人公:安德洛玛克(赫克托尔旳寡妻)、
皮洛斯、爱弥奥娜、奥雷斯。
布瓦洛:古典主义旳理论家
• 布瓦洛 • 古典主义旳理论家 • 最大成就:诗体文艺理论著作《诗旳艺术》
强调“理性”是文学创作旳最高准则。全 方面系统得论述了古典主义旳美学观点和 创作原则。作者由此而取得“古典主义立 法者”旳称号。
• 社会意义:体现了强烈旳反封建反教会旳民主倾向。答尔丢夫成了“伪善者”旳同义
语,是个不朽旳艺术经典。
分析:《伪君子》旳艺术成就。
• 分析《伪君子》旳艺术成就。 • 1遵照了古典主义旳“三一律”原则。 • 情节单纯集中:都是体现答尔丢夫旳虚伪与欺骗;时间:二十四小时之内;
地点:奥尔贡家里,而且只有一种布景,就是奥尔贡旳客厅。
旳现实主义手法。
• 艺术形式上:古典主义戏剧与文艺复兴戏剧一脉相传。 • 2.反拨 • 人文主义文学对个性解放旳过分强调,造成了否定一切秩
序旳倾向。
• 语言不规范、艺术形式杂乱。
高乃依:法国古典主义悲剧旳创始人
• 高乃依《熙德》(被公以为法国古典主义第一部典
范性作品)
• 《熙德》主人公:罗狄克、 施曼娜。 • 作品经过男女主人公在爱情与荣誉、义务旳冲突
分雕琢和华丽旳建筑。
• 2. 内容上多写带有神秘宗教色彩旳生死、
哀怨。艺术上借鉴了中古文学象征、寓意、 梦幻手法、并体现出华丽纤巧旳风格。

外国文学4-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4-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第四章古典主义文学主讲教师尹振球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十七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流古典主义文学,与路易十四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莎士比亚《第十二夜》中一首诗⏹约翰·多恩(1572-1631)的《歌》幼年的路易十四⏹乔治·赫伯特(1591-1674)的《美德》——从文艺复兴时代对人欲的肯定,到17世纪人们对纵欲者的讽刺,时代精神又在发生变化。

第四章古典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莫里哀第一节概述⏹一、社会历史背景:政治与经济状况⏹1、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欧洲历史掀开新的篇章;⏹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发展,特别是在英国,表现极为突出,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面临一场巨大变革;⏹3、整个欧洲呈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英国社会发展最为先进,意大利、德国和西班牙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甚至出现某种程度的倒退,而在法国却表现出新旧两种力量势均力敌的状态。

二、文化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潮:⏹1、人文主义滑入低谷,宗教信仰回潮,社会思潮出现重大转折;⏹英国的“玄学派”诗歌与清教徒作家⏹法国的思想家帕斯卡尔和他的《思想录》约翰·弥尔顿2、巴罗克风格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巴罗克”风格:⏹“巴罗克”(Baroque)一词来自葡萄牙语,本指种珍珠,后来人们用以指称一种夸饰风格,尤其是建筑、绘画、音乐中的一种风格。

他的突出特征就是金碧辉煌、气势雄伟、崇尚华丽与雕琢。

⏹(2)“巴罗克”风格对文学的影响:3、古典主义成为文化艺术的主流:⏹(1)古典主义产生的根源和背景:⏹——时代精神的突出体现。

(2)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路易十四画像第一、具有为君主专制王权服务的鲜明的政治倾向性;第二、注重理性。

理性即人的良知,古典主义主张用理性克制情欲,以理性统治国家,以国家民族为重;第三、模仿古代,重视格律,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楷模。

⏹(3)“三一律”⏹这是古典主义对戏剧创作提出的一个原则性的规范,它要求一出戏只演一件事,剧情必须发生在同一地方,时间在一昼夜之内,即时间、地点、情节三者的整一,这就是古典主义戏剧的“三一律”。

425-第四章17世纪文学

425-第四章17世纪文学

第四章17世纪文学一.单项选择题。

1.“我思故我在”是谁说的()A. 布瓦洛B. 亚里斯多德C. 笛卡儿D. 柏拉图2. 古典主义文学以哪国成就最大( )A. 英国B. 德国C. 西班牙D. 法国3. 《诗的艺术》的作者是( )A. 布瓦洛B. 亚里斯多德C. 笛卡儿D. 柏拉图4. 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是( )A. 莱辛B. 拉辛C. 高乃依D. 莫里哀5. 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之作是( )A. 《贺拉斯》B. 《熙德》C. 《西拿》D. 《熙德的青年时代》6. 《悭吝人》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著名的吝啬鬼的形象( )A. 夏洛克B. 阿尔巴贡C. 葛朗台D. 波留希金7. 十七世纪法国出现的著名寓言家是( )A. 伊索B. 克雷洛夫C. 安徒生D. 拉•封丹8. 英国诗人弥尔顿的代表作《失乐园》中,亚当、夏娃被逐的故事取材于()A.《旧约•士师记》B.《旧约•创世记》C.《新约•路加福音》D.《旧约•出埃及记》9.《达尔杜弗》第一幕第四场,奥尔贡四次重复两句相同的台词,表现了他对达尔杜弗入迷之深。

这两句台词是()A.“达尔杜弗呢?他怎么样了?”B.“达尔杜弗呢?可怜的人!”C.“达尔杜弗呢?上帝保佑他!”D.“达尔杜弗呢?哦,别打搅他了!”10. 被称作古典主义艺术法典的理论著作是( )A.《熙德》B.《安德洛玛克》C.《寓言诗》D.《诗的艺术》答案:CDACB BDBBD二.填空题。

1. 欧洲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第二次大决战指的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2. 弥尔顿的《失乐园》取材于(《圣经.旧约》)。

3. ( 弥尔顿)是英国17世纪伟大的革命诗人。

4. 弥尔顿的代表作为长诗(《失乐园》)。

5. 《天路历程》是英国清教徒作家( 班扬)写的一部讽谕小说。

6. 在17世纪的法国,第一个提出讲求文章格律的是诗人( 马莱伯)。

7. 法兰西学院是( 黎塞留) 于1635年创办的。

8. 法国古典主义的法典是(《诗的艺术》)一书。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一、单项选择题1、在文艺复兴活动结束之后的17世纪一度普遍流行的文学创作风格是()A.洛可可B.巴洛克C.浪漫主义D.现实主义【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69。

2、长诗《复乐园》取材于()A.《奥德修纪》B.《圣经·新约全书》C.《旧约·士师记》D.《旧约·创世记》【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70。

3、《天路历程》是约翰·班扬的代表作。

其体裁为()A.讽喻小说B.哥特式小说C.书信小说D.道德小说【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71。

4、17世纪欧洲文学的成就主要在()A.英国B.意大利C.西班牙D.法国【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71。

5、“马里诺诗派”的代表人物马里诺的代表作品是()A.《人生如梦》B.《天路历程》C.《阿都尼斯》D.《诗的艺术》【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69。

6、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是()A.高乃依B.拉辛C.拉封丹D.莫里哀【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73。

7、被公认为法国古典主义第一部典范性作品的是()A.《安德洛玛克》B.《费德尔》C.《熙德》D.《寓言诗》【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73。

8、被视为法国古典主义的艺术法典《诗的艺术》的作者是()A.高乃依B.拉辛C.拉封丹D.布瓦洛【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74。

9、莫里哀作品中,现实主义精神最强的是()A.《吝啬鬼》B.《伪君子》C.《唐璜》D.《妇人学堂》【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75。

10、莫里哀表现民主主义倾向的剧本是()A.《伪君子》B.《无病呻吟》C.《可笑的女才子》D.《史嘉本的诡计》【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76。

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拉辛的作品的是()A.《熙德》B.《伪君子》C.《吝啬鬼》D.《费德尔》E.《安德洛玛克》【正确答案】:DE【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73。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可打印复习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可打印复习
争,加强了对上层社会的批判力度。他熟练地运 用古典主义创作规则,剧作具有更强烈的民主倾向 和更深刻的社会内容,无论思想性、战斗性和艺术 性,都达到了莫里哀创作的顶峰。他这个时期创作 的代表作品是《伪君子》和《悭吝人》。
《伪君子》
• 《伪君子》(Le artuffe)(又译《达尔杜弗》)代表了莫里哀喜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这部讽刺喜剧,矛头直指天主教,深刻地揭露了教会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 莫里哀在这种情势之下,切中时弊的《伪君子》必定备受阻挠,屡遭波折。为了争取这部 戏的公演,莫里哀三易其稿,三上陈情表,与教会和封建顽固势力进行了历时五年的艰苦 斗争。
• 1664年,《伪君子》问世后首次在凡尔赛宫的游园盛会上演出前三幕,就遭到以太后为 首的保守势力的强行抵制。他们视之为洪水猛兽,攻击莫里哀是从未有过的众目睽睽的 渎神者和自由思想者,要求对他"施以公开的,以儆效尤的极刑,甚至火刑"。次日,国王迫 于压力下诏禁演。莫里哀据理力争,指出喜剧本为移风易俗,嘲讽恶行与此毫不相悖,要 求路易十四主持正义。为了争取社会同情,他还暗地里朗读剧本,在私人府邸上秘密演出。 1667年,保守势力失去了太后这个靠山后,有所收敛。莫里哀获得路易十四的口头允诺, 将剧名改为《骗子》,将答尔丢夫的黑袈裟换成世俗服装,首次公演此剧。但最高法院旋 即下令禁演,大主教也张贴告示严禁教民阅读或倾听此剧,违者将被驱逐出教。莫里哀再 上陈情表,以不再写喜剧表示抗议。直到1669年,教皇颁布和平谕令,宗教迫害暂时缓 和,《伪君子》才获准解禁,以完整的形式与公众见面,演出获得极大的成功。此后历演 不衰,成为法国戏剧中演出率最高的剧作之一。
• 达尔杜弗的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它已成为伪善、“故作虔诚的奸徒”的 代名词。
• 《伪君子》在艺术上是严格按照古典主义原则进行创作的。体现了古典主义 戏剧结构严谨、矛盾冲突集中尖锐和层次分明等优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资产阶级革命期间,产生了 清教徒文学(也称资产阶级革 命文学) 。约翰· 弥尔顿和约 翰· 班扬是其中最卓越的代表

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克伦威尔
弥尔顿(1608-1674)



出身清教徒家庭,一直积 极投身于革命,写了大量 的政论性文章,抨击保皇 党和英国国教 以《圣经》为题材著有长 诗《失乐园》(1667)、 《复乐园》(1671)和 《力士参孙》(1671)等 作品,表现资产阶级清教 徒的革命理想。 代表作:《失乐园》。
(一)产生原因

政治基础——专制王权的提倡
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两人:

黎西留首相(1624—1642):创立法兰西学士院 (1635),并把它作为制定和推行中央文艺政策的 官方机构。在他和学士院的推动和倡导下,古典主 义文学很快发展起来。
路易十四国王(1643—1715):宣称“朕即国 家”,操纵国家的一切,也亲抓文艺。他提倡古希 腊罗马文学风格,保护作家的创作热情,采取措施 奖励作家创作,因而收拢了一些作家自觉地宣传中 央政策,歌颂国王,为统治阶级服务。
哦,海员

哦,海员,气派非凡的水手, 把你的帆桁托付给王宫, 它与那不勒斯海相同—— 人鱼妖女威胁着行舟。 放下你的桨,快用指头 堵实你受威胁的耳孔; 人间天使优美的歌声 不亚于水底暗礁和沙洲。 你在劫难逃:这样的歌 携带着致命的和谐美丽 如此光挥、清新、柔和。 她有七弦琴武装,快逃离! 她能移动岩石,止住船舶, 以歌喉和眼神置你于死地。

衰落时期(十七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
专制王权走向崩溃,古典主义文学也开始衰落。80 年代末的“古今之争”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发起 挑战。
高乃依(1606—1684)

地位: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


创作:共写了30多个剧本,主要 作品有四大悲剧《熙德》 (1636)、《贺拉斯》(1640)、 《西那》(1642)和《波里厄克 特》(1643)等 代表作:《熙德》。被看作古典主 义悲剧的奠基之作,体现了古典主 义的美学思想:内容上体现了“拥 护王权”和“崇尚理性”的要求; 形式上基本符合“模仿古人,重视 规范”的要求。
二、古典主义文学思潮




古典主义是17世纪在法国产生和兴盛起来,并流行于欧 洲各国的一种文艺思潮,由于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 以古希腊、罗马文艺为典范,故称为“古典主义”,或 “新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是当时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处于软弱地位而 与专制王权暂时妥协让步在文学上的反映。它在政治上拥 护王权,歌颂贤明君主;思想上崇尚理性,提倡自我克制; 形式上模仿古人,偏重艺术形式和技巧,带有宫廷色彩。 古典主义的主要成就在戏剧方面,主要理论家是布瓦洛, 代表作家有高乃依、拉辛和莫里哀。 古典主义在欧洲文坛上统治了将近两个世纪之久,在19 世纪前期逐渐为浪漫主义所取代。

形式上模仿古人,重视规范。
布瓦洛:“用理性的眼光来观察人的本性,然后用 古代的形式来表现” 。 1.三一律:指的是在戏剧创作中必须遵守地点、时 间和情节三者的完整统一,具体而言是指:剧情单 一,只叙述一个故事,不旁涉他事;在一天当中进 行;在一个地点发生。P105 2.人物:高贵人物——悲剧;卑贱人物——喜剧。 3.语言:用诗体写作,华丽典雅,讲究格律。 4.场面:严肃、庄重。不允许在舞台上出现不高雅 的场面。 5.取材: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历史;为国家利益服务。
布瓦洛(1636—1711)




古典主义的发言人、立法者和理 论家。 诗体文艺理论著作《诗的艺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674)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也是 古典主义的艺术法典。 在《诗的艺术》中,他阐明了古 典主义美学观点和创作原则,对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成就进行了 总结和概括。 “美由理性产生”——理性是文 学创作的基本原则。 (参见P107)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莫里哀

第一节 概述

一、17世纪欧洲社会和文学概况 二、古典主义文学思潮 三、清教徒文学和巴洛克文学
一、17世纪欧洲社会和文学概况


社会背景
欧洲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仍然在继续,封建势力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已有所削弱,但还很强大,资产阶级和 封建势力在此期间达到平衡阶段,比较而言,资产阶级处在 相对软弱地位。 文艺复兴时期的动荡和纷争过去了,代之以相对统一安定的 生活,人心思定,遵循理性与秩序的思想占了上风,从而形 成了一种新的历史文化氛围。 1640—168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拉开了欧洲近代史的帷 幕,标志着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但当 时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仍旧处在封建统治之下,各国资本主义 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
拉封丹(1621—1695)

拉封丹是法国古典主义诗 人和杰出的寓言家。
代表作《寓言诗》共12部, 239篇。 用动物影射人间社会,生 动地揭示出统治阶级的专 横暴虐﹑黑暗王朝的黑暗 腐败,具有鲜明的民主倾向。


三、清教徒文学和巴洛克文学


(一)清教徒文学(P110)
英国在17世纪发生了具有世界 历史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 (1640—1688),而这场革 命是在宗教斗争(保皇的国教 与革命的清教)的外衣下进行 的。

“爱情仅仅是一种欢乐,荣誉却是一种义务”
让· 拉辛(1639—1699)


地位:拉辛的创作代表了法国古 典主义悲剧的最高成就。 代表作:《安德洛玛刻》(1667) 和《费得尔》(1677)。 拉辛与高乃依比较:拉着重揭露 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和罪恶,激 起人们的恐惧和愤怒(反);高 着重塑造热爱祖国,忠于公民职 责的英雄,激发爱国主义精神 (正)。——拉辛的作品具有更 鲜明的现实意义。
爱钱胜命的阿巴贡

我要告状,拷问全家大小:女佣人,男佣人,儿子, 女儿,还有我自己。这儿聚了许多人(指台下观 众)!我随便看谁一眼,谁就可疑,全像偷我钱的 贼。哎,他们在那边谈什么?谈那偷我钱的贼?楼 上什么声音响?他会不会在上头?行行好,有谁知 道他的下落,求谁告诉我。他有没有藏在你们当中? 他们全看着我,人人在笑。你看吧,我被偷盗的事, 他们也一定有份。快来呀,警务员,宪兵,队长, 法官,刑具,绞刑架,刽子手。我要把那人儿绞死。 我找不到我的钱呀,跟着就把自己绞死。 (第四幕第七场)
创作的第二阶段(1664-1668)


莫里哀创作的成熟期和“黄金时代”。 以创作性格喜剧为主,作品的思想性、 战斗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他整个创作 的最高水平。 主要作品有:《伪君子》/《达尔杜弗》 (1664)——揭露教会;《唐璜》/ 《石宴》( 1665)、《恨世者》 (1666)——嘲讽贵族;《悭吝人》 (1668)和《乔治· 唐丹》 (1668)——讽刺资产者。 《伪君子》和《悭吝人》是这一时期 最重要的作品。
路易十四与莫里哀
生平和创作




莫里哀是17世纪法国最伟大 的古典主义喜剧家。别林斯 基:“法国人把莫里哀看得 比高乃依和拉辛还高”。 原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 莫里哀是艺名。 1652年开始创作剧本,一生 共创作了近30部喜剧。 创作矛头直指教会、贵族和 资产阶级,具有鲜明的民主 倾向和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


哲学基础——唯理主义的发达
笛卡尔是唯理主义哲学的创立者。他反对唯物主义 的反映论,认为感情是不可靠,只有理性才靠得住。 他将“理性”置于最高地位,认为人凭借抽象的理 性的演绎,可以获得正确的认识,“我思故我在”。

唯理主义哲学重视理智、规则和标准,讲究逻辑和 秩序,主张明确易解和结构单纯,特别强调要用理 性和意志来克制情欲。 唯理主义哲学直接决定了古典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 观点,并对古典主义文学创作中崇尚理性、重视规 范等特点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因而成为古典主义文 学思潮的哲学基础。
情感与理性的冲突


无论罗德里克还是施曼娜,当个人情感与家族义务发生 冲突时,都能克制个人情感,服从家族义务,表现出健 全的灵性和意志。当罗德里克杀敌立功,成为民族英雄 的时候,国王出面调停,使得家族恩怨和个人幸福在一 个更高原则的基础上得到解决,尽忠国王、维护国家整 体利益成为主人公行动的最高准则。 罗德里克:“要成全爱情就得牺牲我的荣誉;要替父亲 报仇,就得放弃我的爱人。一方面是高尚而严厉的责任, 一方面是可爱而专横的爱情。复仇会引起她的怨恨和愤 怒,不复仇会引起她的蔑视。复仇会使我失去最甜蜜的 希望,不复仇又会使我不配爱她”。



巴洛克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的术 语最早是用来指称文艺复兴后 期意大利建筑的特点:富丽繁 复,精雕细刻。 后来人们发现这种现象不仅存 在于建筑领域,而且存在于绘 画﹑音乐和文学领域。 巴洛克文学起源于意大利和西 班牙,兴盛于法国。
西班牙诗人贡戈拉


贡戈拉(1561—1627)
贡戈拉的诗风讲究辞藻和修饰, 经常运用拉丁语句法和缺乏逻 辑的隐喻。主要作品有长诗 《孤独》、《比拉莫和蒂斯贝 的寓言》。 “贡戈拉主义”是17世纪西班 牙巴洛克文学的一个流派。 “贡戈拉主义”诗派轻视人民 群众,提倡为“高雅人士”写 作,作品堆砌夸张的词藻,充 满各种隐喻和难解的词句。其 内容大都是人生无常、终归毁 返回 灭等悲观思想。


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1649)
文学概况




意大利:失去了欧洲文化中心的地位; 西班牙:资产阶级革命及其文学走向下坡路; 英 国:莎士比亚之后,文学走向衰落。到英国资产阶级 革命时期,出现了一批清教徒作家,以弥尔顿和班扬 (1628—1688)为代表。其中,弥尔顿的创作体现了 这一时期英国文学的最高水平,对后来英国文学的发展 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没有形成思潮影响整个欧洲。 (参见P110—111) 法 国:是十七世纪欧洲最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特别到 了路易十四(“太阳王”)在位时期,政治安定,经济 繁荣,并且成为17世纪欧洲文化中心。在文学上形成了 古典主义思潮,成为十七世纪欧洲文学主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