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

合集下载

白虎汤证学习笔记

白虎汤证学习笔记

白虎汤学习笔记白虎汤是伤寒论方剂中的清热名方,主要是针对肺胃热盛,阳明经热的一系列热渴症状,如烦躁、口渴、怕热不怕冷等热症。

与白虎汤及其加减少方相关的条文有9条。

其中有3处单用白虎汤的条文,如下:1、伤寒,脉浮滑,此表有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2、伤寒,脉滑而厥者,白虎汤主之。

3、太阳病,脉浮,身无汗,不可服白虎汤。

还有6处记载与白虎加人参汤的条文,如下: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4、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

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5、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躁、心愦愤反谦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侬,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6、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条记述在金匮要略中)本汤方的几个显著特点:热,烦,渴,干,燥。

其中条文也物别说明了不适合使用本汤方的情况: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

下面重点对方中的石膏和知母二种药作一个记录,因为这二种药是方中的清热要药,石膏也称之为白虎,为主药。

单味石膏药理及应用石膏是硫钙矿石,常产在内陆湿和海湾盐湖所形成的沉积岩中。

采挖后,除去质,轧碎生用煅用。

石膏有两种,一是生石膏,为含结晶水的硫酸钙(CaSO42H2O),呈扁形不规则的块状,白色或青白色,断面可见纤维状纹理,色泽莹净如水晶。

《别录》认为石膏“细理白泽者”为良品;二是煅石膏(CaSO41/2H2O),这是生石膏煅制后研细的白色粉末,煅石膏不可内服,是外用药,用于收敛生肌。

中医常用方剂歌诀

中医常用方剂歌诀

中医常用方剂歌诀中医常用方剂歌诀一、感冒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荆防)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银)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薷)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参苏)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二、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拗+咳)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菊)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杏)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金)6肝火犯肺:清肺平喘,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白+黛)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沙)三、哮证发发作期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射)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定)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小龙+石)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三子)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平固)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六君)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脉地+金水)缓解期1肺虚:补肺固卫-玉屏风散(屏)2睥虚:健脾化痰-六君子汤(六君)3肾虚: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匮)四、喘证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黄+盖)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麻甘)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皮)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五磨)虚喘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合玉屏风散或合生脉散(肺+屏)2肾虚:补肾纳气(1)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参蛤)(2)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七+脉)五、肺痈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银)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千+如)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桔)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沙清)或(桔杏)六、心悸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志)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归脾)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甘龙牡汤(桂龙)4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利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苓) 5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天王)6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桃煎+桂龙) 七、胸痹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府)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疏肝)3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白半+涤)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白桂+逆)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脉+荣)6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天王+炙)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参附+右)八、不寐1肝火扰心: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龙胆)2痰热扰心: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黄胆)3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归脾)4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六+交) 5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志+酸)九、癫狂(一)癫证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醒神-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逍+顺) 2心脾两虚: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养心汤合越鞠丸(养心+越)(二)狂证1痰火扰神:清心泻火,涤痰醒神-生铁落饮(铁)2火盛阴伤:育阴潜阳,交通心肾-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二阴+琥)十、痫证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痫)2痰火扰神: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龙胆+涤) 3瘀阻脑络:活血化瘀,熄风通络-通窍活血汤(通血)4心脾两虚: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六君+归脾) 5心肾亏虚: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左+天王)十一、胃痛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D香苏散合良附丸(香苏+良) 2饮食伤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D保和丸(保和)3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止痛D柴胡疏肝散(疏肝)4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D清中汤(清中)5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D失笑散合丹参饮(笑+丹)6胃阴亏耗:养阴益胃,和中止痛D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煎+药草)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D黄芪建中汤(芪中)十二、呕吐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化浊和中D藿香正气散(霍)2食滞内停:消食化滞,和胃降逆D保和丸(保和)3痰饮内阻:温中化饮,和胃降逆D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小夏+苓)4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D四七汤(四七)5脾胃气虚:健脾益气,和胃降逆D香砂六君子汤(香六)6脾胃阳虚:温中健脾,和胃降逆D理中汤(理)7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D麦门冬汤(麦)十三、腹痛1寒邪内阻:散寒温里,理气止痛D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良+正天)2湿热壅滞:泄热通腑,行气导滞D大承气汤(大承)3饮食积滞:消食导滞,理气止痛D枳实导滞丸(导滞)4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D柴胡疏肝散(疏肝)5瘀血内停:活血化瘀,和络止痛D少腹逐瘀汤(少)6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D小建中汤(小中)十四、泄泻1寒湿内盛:散寒化湿D藿香正气散(霍)2湿热伤中:清热利湿D葛根芩连汤(根连)3食滞肠胃:消食导滞D保和丸(保和)4肝气乘脾:抑肝扶脾D痛泻要方(要)5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D参苓白术散(参苓)6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D四神丸(四神)十五、痢疾1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D芍药汤(芍)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D白头翁汤合芍药汤(翁+芍)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D不换金正气散(不正)4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D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胶+车) 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D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桃+人) 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D连理汤(连)十六、便秘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麻子)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3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硫丸(温脾+硫)4虚秘(1)气虚秘:益气润肠-黄芪汤(黄芪)(2)血虚秘:养血润燥-润肠丸(润)(3)阴虚秘:滋阴通便-增液汤(增)(4)阳虚秘:温阳通便-济川煎(济)十七、胁痛1肝郁气滞: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疏肝)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龙胆)3瘀血阻络: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府)或(复)4肝络失养:养阴柔肝-一贯煎(一)十八、黄疸(一)阳黄1热重于湿: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蒿)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陈苓+露) 3胆腑郁热: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大柴) 4疫毒炽盛(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千角)(二)阴黄1寒湿阻遏: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陈附)十九、积聚(一)聚证1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逍遥散、木香顺气散(逍) 2食滞痰阻证:理气化痰,导滞散结-六磨汤(二)积证1气滞血阻:理气消积,活血散瘀-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疏肝+笑) 2瘀血内结: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隔+六)3正虚瘀结: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八珍汤合化积丸(八+化)二十、鼓胀1气滞湿阻:疏肝理气,运脾利湿-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疏肝+胃) 2水湿困脾: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实)3水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满分+蒿)4瘀结水留: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营)5阳虚水盛:温补脾肾,化气利水-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理苓+济生) 6阴虚水停:滋肾柔肝,养阴利水-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六+一)二十一、头痛1风寒头痛:疏散风寒止痛-川芎茶调散(茶)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芎芷)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活湿)4肝阳头痛:平肝潜阳熄风-天麻钩藤饮(天钩)5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加四)6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天)7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大补)5.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痛血)二十二、眩晕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天麻钩藤饮(天钩)2气血亏虚: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归脾)3肾精不足: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左){阴虚:补肾滋阴-左归丸。

金匮方歌——白虎加桂枝汤

金匮方歌——白虎加桂枝汤

金匮方歌——白虎加桂枝汤
白虎加桂枝汤
温疟时呕里热深,伏寒昭示骨烦疼。

脉洪烦渴须白虎,骨痛嫌风宜桂增。

白虎清心知热盛,桂枝发表解寒凝。

湿寒化热仍堪用,表里双清此剂能。

附注:
【金匮】治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疼,时呕。

此汤主之。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桂枝三两
本方功能清热生津,兼解表邪。

主内热表寒,表里双解。

现可用于结缔组织疾病如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变异性亚败血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红斑、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出现发热、汗出恶风、关节疼痛者。

白虎加桂枝汤加味治疗小儿高热临床验案

白虎加桂枝汤加味治疗小儿高热临床验案

中医中药 ・
21 年 6 00 月第 4 卷第 1 期 8 8
白 加 汤加味 疗 高 床验 虎 桂枝 治 小儿 热临 案
王富德 余节山
( 南省西峡县田关 乡卫生院 , 南西峡 4 4 7 ) 河 河 7 5 3
【 要】目的 探讨应用 白虎加桂枝汤加味治疗小儿高热的疗效 。 j 商 方法 报告 白虎加桂枝汤加味治疗小儿高热患者 2 , 例 回顾 分析诊治经过。结果 该 2例4 J 高热患者经用白虎加桂枝汤加 味治疗后疾病痊愈 , ,L 未复发。结论 4 J 高热属于一个复杂 ,L
的证候 , 要采用适当的方剂 , 中病即止 , 慎用苦寒辛燥之 品, 以免克伐正气 , 留后患。 遗
【 关键词】白虎加桂枝汤加味 ; L / 高热 hJ
【 中图分类号】R 4 ; 4 1 29R 4. 3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7 — 7 12 1 )8 6 — 1 6 39 0 (0 0 1— 0 0
1g 桂枝 1g 白芍 1 g 黄芩 1g 滑石 2g 甘草 l g 生 山药 5, 0, 5, 5, 0, O,
2g 0 。服 3剂。 复诊 , 体温降至 3 .℃, 7 O 患儿回家又感 风邪 , 发热又起 , 偶见 抽搐 , 此乃 初愈之体 , 虚难 御邪 , 病邪 复伤之故。守前方加石 决
定疗效 , 但仍 有部 分患儿疗效不佳 , 经仔细研究 , 遂应用 白虎加
桂枝汤加 味治疗小儿高 热患者 2例 , 取得 了 良好疗效 , 现报道 如下 。
下午或晚上则高热不退 ; 有时高热仅几 十分钟 , 有时持续数小 时
甚至几昼夜。这种症状 临床上颇为常见 , 但治疗上较为棘手。 祖 国医学认为 , "L 4, 脏腑娇嫩 , J 又属稚 阴稚阳之体 , 抵抗力 较差 , 易感受外邪 , 每易邪气枭张而壮 热; 又易伤营卫 , 营卫不 致 和而出现高热之症 。根据《 金匮要略》 白虎加桂枝汤治疗温疟的

痹证的辨证论治

痹证的辨证论治

痹证《黄帝内经·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其风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变形、活动障碍,甚或內舍于五脏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西医学中的结缔组织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骨与骨关节病、软组织疾病等,如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反应性关节炎、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硬皮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增生性关节炎、骨软骨炎、慢性纤维组织炎、腰肌劳损、肌腱炎等出现痹证的临床表现时,可参照本病的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正虚卫外不固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证发生的的外在条件,邪气痹阻肢体筋脉,经脉气血不通是基本病机。

病因:1、风寒湿邪,侵袭人体。

久居高寒潮湿之地,或常处水中、野外潮湿寒冷等环境,或气候突变,冷热交错,或起居不慎等原因,当人体正气不足时,以致风寒湿邪侵袭,留注经络关节而发病。

2、感受风湿热邪,或郁久化热。

感受风湿热邪,或风寒湿邪外侵,郁久化热,以致风湿热邪痹阻经络关节而发病。

3、痰浊瘀血。

痰浊瘀血是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它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引起新的病证,因此在弊病的发病中亦起重要作用。

或暴饮暴食,恣食生冷,过食肥甘,或饮酒过度,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阻滞经脉;或七情郁结,气机运行失和,郁滞不通,气滞血瘀,阻滞经络;或跌打外伤,局部气血凝聚,失于荣养,营卫不调,而易触外邪,发为痹病。

4、正气不足。

先天禀赋薄弱,元气不充,或后天营养失调,缺乏体育锻炼,或劳逸不当,或病后失调,以致气血虚弱,腠理疏松,营卫之气不固,外邪乘虚入侵。

病机:痹证的基本病机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气血不通。

外邪侵袭机体,又可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

经方白虎加桂枝汤治疗痛风

经方白虎加桂枝汤治疗痛风

经方白虎加桂枝汤治疗痛风白虎加桂枝汤出自《金贵要略·疟病脉证治第四》,书中曰:“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痛,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本条虽为论述温疟之证治,但究其方药配伍,以清内热之白虎汤加发散表寒之桂枝而成,可知其病机为里热炽盛,表有寒邪,诸药配伍则有清热、通络、止痛之功,故临床亦广泛用于治疗痛风。

因桂枝芍药知母汤之病机为里热炽盛兼有表邪,加减此方治疗热痹,收效良好。

有医家以白虎加桂枝汤加减治疗急性痛风30例,临床治愈16例,显效5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且无秋水仙碱之副作用。

有医家认为,手足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因痹痛日久而常服止痛类西药,易导致胃脘疼痛不适,脾胃亏虚;又白虎加桂枝汤中多苦寒辛凉之品,内服则加剧脾胃之伤伐之力;故改内服方药为外敷硬膏,治疗手足痛风性关节炎患者30例,结果总有效率为86.67%,优于采用止痛消炎外敷治疗的对照组。

有医家将8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

治疗组选用白虎加桂枝汤加味内服配合黄金膏外敷治疗,对照组口服秋水仙碱及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尿酸、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治疗组尿酸、c-反应蛋白水平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有医家将64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运用白虎加桂枝汤合四妙丸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5.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血尿酸、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计数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未见不良反应。

有医家通过实验研究表明,白虎加桂枝汤对大鼠痛风模型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其关节及周围组织的k浓度降低,体征及病理方面均显示关节炎明显改善。

白虎桂枝汤治疗热痹之经验

白虎桂枝汤治疗热痹之经验
4 8
必要的 。所以应告知病人 , 生殖器官并无严重 的器质性病 变或
内蒙古中医药
[] 2 张红梅 , 刘玉兰 , 错 . 杨 痛经 的治疗 [] J .实用药物与 临床 ,
20 ,()4 — 4 04 73 :3 4 .
功能性病变 , 应该消除其对 月经的恐惧或 紧张情 绪。有些特发
祛风 活血。白虎桂 枝汤加 味组成 : 石膏 3g 桂枝 lg 知母 生 0、 O、
2g忍 冬 藤 1g桑 枝 1g 防 风 2 g 蝉 蜕 2 g丹 皮 1g 生 地 、 5、 5、 o、 0、 5、
之。下面仅就临床中热 痹之病症做一分析 。
热痹患者主要 由于热 邪——于经 络 , 节 、 致气血 郁滞 关 导
牛膝等 , 凉血可选丹皮 、 地、 生 紫草、 参 、 牛角 、 元 水 赤芍 。痹症
日久可出现气血不 足、 肾亏虚之 象当又对症加 用补益 气血、 肝
小结 : 此案例是 由于职业 原因 , 导致静脉痹 阻, 加之此方寒
冷地 区受风寒侵袭 而致 。先疼后肿而痒是风寒之 为病 , 后发展
成热痛痒正是经络受 阻, 淤而化热 而致 , 针对上述病 因 , 对症处
手, 自述痒痛感 , 路不适 。诊 脉双手均 弦细涩 、 质红 、 走 舌 苔微
( 湿胜 ) 。而热痹 以热邪为主、 兼杂湿邪、 风邪为多 , 风寒湿三邪
又可因发展到一 定阶段 , 郁而化热 导致热痹现 象 , 而按 热痹治
黄、 问诊 口不渴但发干 , 二便正常 , 诊断 为热 痹。治 当清热通络
店员 , 患者于 20 09年 1 0月 2 0日就诊 , 主诉 半年前右 下肢 出现 疼痛、 凉不热 , 不 经西 医诊 断静 脉炎 。给予 西药 治疗 , 见好 未 转, 并出现肿胀热痛 而痒 , 服中药后肿 痛稍轻 , 痒未减 , 热 经人

中医综合-249模拟题

中医综合-249模拟题

中医综合-249一、[A型题](总题数:19,分数:46.00)1.患者肩臂重着酸痛,疼痛游走,遇寒加重,舌苔白,脉弦。

治宜选用的方剂是(分数:2.50)A.乌附麻辛桂姜汤B.蠲痹汤√C.防风汤D.薏苡仁汤以风邪为主者称行痹,以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为特点;以寒邪为主者称痛痹,以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为特点。

以湿邪为主者称着痹,以肢体关节疼痛,伴重着,肿胀及肢体沉重为特点。

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用防风汤。

痛痹治法:散寒通络,祛风除湿;用乌头汤,也可用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减。

着痹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用薏苡仁汤。

对于风寒湿偏盛不明显者,可用蠲痹汤作为风寒湿痹通用的基础方进行治疗。

2.患者两个月来关节肿大窜痛,屈伸不利,恶风怕冷,虽已治疗,症无改善,又增关节局部灼热,口干便燥,脉滑稍数,舌苔薄黄,主方选用(分数:2.50)A.白虎桂枝汤B.薏苡仁汤C.防风汤D.桂枝芍药知母汤√E.犀角散痹证之行痹由风寒湿邪留滞经络,阻滞气血所引起,且邪有化热之象。

首选寒热并用的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清热。

3.痹证属风寒湿偏盛不明显者,可选用何方为通用基础方进行治疗(分数:2.50)A.防风汤B.羌活胜湿汤C.独活寄生汤D.蠲痹汤√E.当归四逆汤痹证属风寒湿偏盛不明显者,可选用何方为通用基础方进行治疗蠲痹汤。

4.治疗风寒湿痹可以通用的基础方是(分数:2.50)A.防风汤B.独活寄生汤C.宣痹汤D.蠲痹汤√E.以上均不是治疗风寒湿痹可以通用的基础方是蠲痹汤。

5.风寒湿痹的通治方为(分数:2.50)A.羌活胜湿汤B.乌附麻辛桂姜汤C.宣痹汤D.蠲痹汤√E.独活寄生汤蠲痹汤是痹证风寒湿通用的基础方,用于风寒湿偏盛不明显者。

6.李某,男,30岁,肢体关节重浊酸痛,恶风怕冷,疼痛游走,舌胖苔白,脉弦滑,治当选用(分数:2.50)A.乌附麻辛桂姜汤B.乌头汤C.防风汤D.薏苡仁汤E.蠲痹汤√痹证之风寒湿痹中,风寒湿偏胜不明显者,当首选蠲痹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