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条文“服桂枝汤 ,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学习心得

伤寒论条文“服桂枝汤 ,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学习心得
伤寒论条文“服桂枝汤 ,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学习心得

条文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本条文讲术的是吃桂枝汤后的情况,从症状上来看,条纹所描述的症状不是桂枝汤证,对于本条文的解释各大医家大致相同。

比如胡希恕在注解本条文时讲:服桂枝汤不得法,而使大汗出后,表证虽罢,但由于津液大量亡失,胃中干燥,故大烦渴不解。脉洪大为热甚于里知已传入阳明,宜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胡希恕讲出现本条文所描述症状的原因是服桂枝汤不得法。把民国名医曹颖甫所讲的更为全面一点。他认为产生白虎汤证的原因有由直中天时之热而起,有由自身积热而起,也有不是直接起于热,而由寒化热, 即由桂枝汤证转为白虎汤证者,本条文所讲病证就是寒化热,太阳传阳明。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碎,绵)一斤,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津,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白虎汤解烦除热,加人参益气生津故此治白虎汤证而津虚渴甚者。

【解读】本条文所有点类似复诊情况记录。还原一下当时的情况是:病人原是桂枝汤方证,给他开了桂枝汤,服药后出现白虎加人参汤方证,所以用该方治疗。

实际上临床常见即使未服桂枝汤,一发病即现白虎加人参汤方证者,当然可用该方治之即经方治病,主要依据症状反应。

白虎汤证为阳明里热证,人参治里虚之太阴故白虎加人参汤为阳明太阴合病方证。临床常见由桂枝汤方证变化为白虎加人参汤方证者,这种情况并不是太阳病的范围,但却将本条文列入太阳病篇,目的是为了集中论述有关桂枝汤方证经验,伤寒论中类似的条文归类还有很多。比如误治,传变等情况。

本条文症状特点:热、烦、渴、干、大。

方剂歌诀

第一章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伤寒论》:麻子炒杏仁。/干妈贵姓?甘麻桂杏(甘草、麻黄、桂枝、杏仁)桂枝汤《伤寒论》:大芍炒姜汁。(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桂芍草姜枣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刺穿胸。(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 小青龙汤《伤寒论》:麻子将要甘心下跪。/少将为嘛甘心下跪?(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芍姜味麻甘辛夏桂) 加味香苏散《医学心悟》:臣子穿芳草,福将慢戒酒。 止嗽散《医学心悟》:百草园前臣敬接。 二、辛凉解表剂 桑菊饮《温病条辨》:荷叶杏花,草根更俏。/荷花根,巧接杏桑果 银翘散《温病条辨》: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猪吃草帘脖子更白。 升麻葛根汤《闫氏小儿方论》:麻哥要草。 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母牛早餐河东柳叶,哥姐馋。 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钦差高举枪,白要姜枣草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干妈姓石。 三、扶正解表剂 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活熊身伏草埂,二虎只可强攻。 再造散《伤寒六书》:早起穿少干活,缝织人生幸福。 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麦地将割,白吃白睡。 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为何猪吃红草更白。 第二章泻下剂 一、寒下剂 大承气汤《伤寒论》:小黄识谱。/皇后只是笑。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二人笑大肚。 大陷胸汤《伤寒论》:大陷胸汤谁大笑。 二、温下剂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皇子细心。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黄夫人炒姜。/为姜大人附子干杯。 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三物备急黄豆浆。 三、润下剂

伤寒论(原序)

作者:汉张仲景 原文: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中医常用方剂解析

中医常用方剂解析

1、麻黄加术汤《千金要略》 组成:麻黄15,杏仁15,桂枝10,白术20,甘草10煎剂,一日一剂,日三服,温服。麻黄先煎。 适应症:适应于湿盛伴有小便不利者,以脉浮缓。头痛,咳喘,浮肿,小便不利,鼻塞为主要指征。可用于:风湿热,关节炎,急性肾炎,肾病综合症,以及煤气中毒,鼻源 性头痛等病症。 方解:麻黄,桂枝解表;麻黄和杏仁一起,宣肺利水;甘草调和诸药;白术和麻黄、杏仁一起,加强利水作用且能治身痛。在煤气中毒时,这种发散,利水作用有利于解毒和排泄毒物。 药物疗效:麻黄为止喘药,杏仁为止咳药,桂枝为温中药,白术为健脾利湿药,有利尿和降血糖作用。 2、麻黄杏石甘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15 杏仁15 甘草10 石膏20 煎剂一日一剂,一日三服早晚温服麻黄先煎。 适应症:多汗,胸闷,口渴,咳喘,呼吸困难。如气管炎,支气管喘息,心源性喘息,肺炎和此类病症相类同的疾病。 方解:麻黄解表利湿,可治咳喘;杏仁和麻黄协同平喘利湿;石膏解热清肺,甘草调和诸药; 麻黄和石膏协同,防止邪气上冲有止汗作用。麻黄止喘,升压,杏仁为止咳平喘,石膏清热利湿。 3、麻杏薏甘汤 组成:麻黄15 杏仁15 薏苡仁10 炙甘草8 适应症:用天发汗后而受风体冷,头痛病症。如肌肉风湿,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妊娠肾病,肌体麻木,喘息,冻疮等。 方解:麻黄解表,杏仁协同麻黄,平喘利水,薏苡米仁利湿,和甘草协同有止痛作用。主治范围包括,风、湿、寒、发热,身痛,以及因血燥而致之病症。 治例摘录:例一:病人为60多男性,主诉颈背痛而强硬,。经予葛根汤无效,脉浮有力,颈部僵直起床卧床皆需人协助,给予麻杏薏甘汤二剂后,病减半。四剂病全消 例二:病人为老身妇女,热天夜间露宿庭外,黎明起发现左肩剧烈疼痛。午后加 重,给予麻杏薏甘仁汤二剂后病症消失。 附记:本方为常用宣肺平喘利湿方,由麻黄汤去桂枝,加薏仁而成。 4、柴葛解肌汤《伤寒论》六书。 组成:柴胡15 葛根10 黄苓10 桂枝10 半夏10 芍药10 麻黄10 石膏(碎)20 干姜8 甘草8 煎剂,一日一剂,一日三服,温服。 适应症:由于外感呈现病邪侵入少阳部位,出现严重呕吐口渴四肢痛,发烦狂,用麻黄汤,葛根汤不见效果的流行性感冒(下称流感,肺炎,各种热性病症)。 方解:本方将葛根和柴胡汤合并,另加石膏而成。治疗太阳病。阳明病和少阳病的合病,柴胡,黄苓。丰夏,芍药,甘草解少阳热,并缓解心下肝部,脑胁之不舒;葛根桂枝,麻黄,芍药解太阳热;石膏解阳阴热。柴胡为清热药,煎剂有解热和保护肝脏作用。 柴胡有止咳,镇痛镇静作用。柴胡为解表药,桂枝为温中药。石膏为清热利尿药。以上四种药方均有很好的疗效。

趣味记忆伤寒论中方剂歌诀

趣味记忆伤寒论中方剂歌诀 1、桂枝汤:桂枝用勺炒枣姜。发热汗出桂枝汤,桂枝芍药草干姜。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2、桂枝葛根汤:桂枝用勺炒枣姜,葛麻黄。汗出恶风项背强,桂枝汤中葛麻黄。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3、桂枝加附子汤:桂枝用勺炒枣姜,附子来帮忙。发汗不止人恶风,桂枝汤中附子藏。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4、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炒枣姜。下后脉促胸又满,桂枝去芍是良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5、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桂附无芍炒枣姜。恶寒去芍加附子,桂附无勺草枣姜。 桂枝甘草生姜附子 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汤中杏麻黄。面热身痒各半汤,桂枝汤中杏麻黄。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杏仁

7、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汤中杏麻黄,关键在用量。汗出脉洪形似虐,桂二麻一莫彷徨。桂枝汤中杏麻黄,取名桂二麻一汤。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杏仁 8、白虎加人参汤:知母石膏炒迷人。汗后烦渴脉洪大,就用人参白虎汤。 知母石膏粳米人参 9、桂枝二越婢一汤:桂麻炒芍、姜枣膏。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麻黄石膏 10、四逆汤:四逆汤,附子炒干姜。 附子甘草干姜 11、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硝炒黄。 大黄甘草芒硝 12、葛根加半夏汤:桂枝汤半葛麻黄。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半夏葛根麻黄 13、干姜甘草汤 干姜甘草

14、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 15、麻黄汤:麻桂炒杏仁。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16、小柴胡汤:人炒芩柴半枣姜。 人参柴胡黄芩甘草半夏大枣生姜17、大青龙汤:麻桂炒杏、姜枣膏。 桂枝麻黄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18、小青龙汤:好细辛、麻桂勺炒姜夏味。 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半夏五味子生姜细辛19、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中朴杏仁。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厚朴杏仁20、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新加汤,人参放进桂枝汤 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人参

寒剂祖方白虎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53080327.html, 寒剂祖方白虎汤 作者:李斌 来源:《大众健康》2018年第08期 白虎汤及其类方应用广泛,可用于治疗各种发热、流感、肺炎、糖尿病、高血压、痛风等疾病的符合其症候者。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应该听过古代“四神”之说,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来自于古人的星宿信仰,其中白虎主二十八星宿的西方七宿:即奎、娄、胃、昴、毕、觜、参,因其形象为虎,位于西方,属金,色白,总称白虎。古代医家在为方剂命名时借用了四神之名。白虎汤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方由知母六两、生石膏一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组成。《温热经纬》中说“白虎者,西方之金神,司秋之阴兽。虎啸谷风冷,凉风酷暑消,神于解热,莫如白虎。”也有医家认为命名为白虎汤是因为本方以石膏为君药,其色白量大、清热之力迅猛如虎。 白虎汤见于《伤寒论》中有三处。一在太阳篇,“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二在阳明篇,“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三在厥阴篇,“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辅行诀》中有小白虎汤,即相当于本方,其书记载“治天行热病,大汗出不止,口舌干燥,饮水数升不已,脉洪大者方”。后世尊为白虎汤为寒剂祖方,是治疗阳明经热证和气分热证的主方。也就是说白虎汤善治热入阳明而又未形成腑实之证。清代王子接所著《绛雪园古方选注》提到“白虎汤治阳明经表里俱热,与调胃承气汤为对峙。调胃承气汤导阳明腑中热邪,白虎泄阳明经中热邪”。吴鞠通总结本方适应证为“大热、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但实际上有大渴时常用本方加人参。 白虎汤中主药生石膏始见于《神农本草经·中品》。其辛、甘,微寒。归肺、胃经。功效为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清解气分实热,其走上焦清肺热,治肺热喘咳,入中焦清泄胃火而疗胃火诸证。清代名医张锡纯善用石膏,谓“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知母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其味苦、甘,性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止渴除烦之功效。主治温热病,证见高热烦躁,咳嗽气喘,燥咳,便秘,骨蒸潮热,虚烦不眠,消渴等。甘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性味甘、平。归脾、胃、心、肺经。功效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甘草生用性凉而泻火清热解毒。炙用则性温,可以补虚益损甘缓之性可缓急止痛,又可缓和峻烈药物之药性,使其及发挥治疗作用又不致伤中。粳米气生津,首载于《名医别录》,性味甘、平。归脾,健脾和胃,除烦渴,止泻痢。主治脾胃气虚。方中石膏清热泻火,透热出表,除阳明气分之热为君;知母苦寒质潤,助石膏清热,且滋阴润燥。并佐以粳

伤寒论序原文 译文

《伤寒论》序 【原文】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 【译文】我每次读到《史记·扁鹊传》中秦越人到虢国去给虢太子诊病在齐国望齐侯之色的记载,没有一次不激动地赞叹他的才华突出。就奇怪当今生活在社会上的那些读书人,竟然都不重视医药,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便对上治疗国君和父母的疾病,对下用来解救贫苦人的病灾和困苦,对自己用来保持身体长久健康,以保养自己的生命;只是争着去追求荣华权势,踮起脚跟仰望着权势豪门,急急忙忙只是致力于追求名利;重视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轻视抛弃养生的根本之道。使自己的外表华贵,而使自己的身体憔悴。 【原文】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译文】皮都不存在了,那么,毛将依附在哪里呢?突然遭受到外来致病因素的侵袭,被不平常的疾病缠绕,病患灾祸临头,方才震惊发抖,于是就降低身份,卑躬屈膝,恭敬地盼望女巫男祝的求神祷告,巫祝宣告办法穷尽,就只好归于天命,束手无策地等待死亡。拿可以活到很长久的寿命和最宝贵的身体,交给平庸无能的医生,任凭他摆布处置。唉!他们的身体已经死亡,精神消失了,变成了鬼物,深深地埋在九泉之下,别人白白地为他的死亡哭泣。痛心啊!整个世上的读书人都昏迷糊涂,没有人能清醒明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像这样地轻视生命,他们还谈什么荣华权势呢?而且,他们即使做了官也不能爱护别人,顾及别人的疾苦;不做官又不能爱护自己,顾及自己的隐患,遇到灾难,碰上祸患,身处在危困的境地,糊涂愚昧,蠢笨得就像没有头脑的废物。悲哀啊!那些在社会上奔波的读书人,追逐着去争夺表面的荣华,不保重身体这个根本,忘记了身体去为权势名利而死,危险得如履薄冰,如临深谷一样,竟达到了这种地步! 【原文】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伤寒论》本科试卷及参考答案

伤寒论》本科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50 分,每题1 分)。 得分:____________ A 型题:每题都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只许从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案卷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涂黑,以示正确答案。 1.白虎汤证“脉浮滑者”其病机是: A.燥热结聚胃腑 B.邪热充斥内外 C.表热过盛 D.外有表证,内有燥实 E.外有微寒,内有燥热2.“伤寒下后,——,栀子厚朴汤主之” 。请填入:A.心烦腹满 B.昼日烦躁不得眠 C.身热不去 D.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E.卧起不安 3.“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热多”是指: A.内热偏盛 B.湿热较盛 C.阴虚较盛 D.热与水结较盛 E.邪在阳,表不解 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选用何方: A.桂枝汤 B.大青龙汤 C.小青龙汤 D.苓桂术甘汤 E.五苓散 5.大黄黄连泻心汤中大黄的用法哪项是正确的: A.先煮 B.后下 C.用麻沸汤渍之 D.与它药同煮 E.以上均不是 6.桂枝加桂汤证的病机是: A.心阳虚,下焦水饮欲动 B.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 C.心阳虚,冲脉之气上逆D.心阳虚,肝胃之气上逆 E.以上都不是7.“心下痞”一症可见于下列除哪项之外的证候?A.五苓散证 B.甘草泻心汤证 C.桂枝人参汤证 D.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E.旋复代赭汤证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主之” A.小承气汤 B.大承气汤 C.调胃承气汤 D.白虎汤E.栀子厚朴汤9.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的治法:A.清热化滞,滋津润燥B.清热燥湿,坚阴止利C.泻热和胃,软坚润燥D.泻热通便,消滞除满E.攻下实热,荡涤燥结10.阳明腑证,失下,昏不知人,气喘舌焦,首选方是: A.白虎汤 B.大承气汤C.四逆汤 D.四逆加人参汤 E.白虎加人参汤 11.治寒湿发黄“于寒湿中求之”是指: A.发散寒湿B.温下寒湿 C.发散寒邪,淡渗利湿 D.发散寒湿,补脾利湿 E.温阳祛寒,除湿12.发热,汗自出、时时恶风、心烦、口燥渴、脉洪大,治用: A.竹叶石膏汤 B.栀子豉汤 C.白虎汤 D.桂枝汤 E.白虎加人参汤13.“伤寒吐后腹胀满”宜用:A.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B.调胃承气汤

白虎汤详解

白虎汤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白虎汤的来源 白虎汤来源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原方载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功效清热泻火,除烦生津,被后世称为清热祖方。主治伤寒阳明热盛证,或温病气分热盛证。症见高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关于方剂的命名后世有不同观点,一种观点是,仲景以四方之神名(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来命名方剂,如王孟英认为:“白虎者,西方之金神,司秋之阴兽。虎啸谷风冷,凉风酷暑消,神于解热,莫如白虎。”(《温热经纬》);一种观点认为,仲景是以主药石膏色白量大、清热之力迅猛如虎命名。 第二节白虎汤的组成及用法 白虎汤是一首清热泻火、除烦生津的方剂,其药物组成为:石膏(碎)一斤(50g),知母六两(18g),炙甘草二两(6g),粳米六合(9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至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第三节白虎汤的功效与主治 一、方中药物的功效与主治 1.石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品为硫酸盐类矿物石膏的矿石。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此外尚含有少量硅酸、氢氧化铝、硫化物、有机物及微量的铁、镁等。味辛廿,大寒。归肺、胃经。 [功能]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主治] 用于外感温热病,清热泻火作用颇为显著,尤长于清泄气分实热,主治邪在气分,壮热、烦渴、脉洪大等实热亢盛之证,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若邪渐深入,气血两燔,高热、发斑者,宜与水牛角、牡丹皮、玄参等清热凉血药同用,共奏解毒化斑、气血两清之效,如清瘟败毒饮。 用于肺热气喘,能清泄肺热,常与麻黄、杏仁等配伍,共奏清宣肺热和平喘之效,如麻杏石甘汤。 用于胃火亢盛所致的头痛、牙龈肿痛,能泻胃火,常与生地黄、牛膝等配伍。 煅石膏,外用于疮疡溃而不敛、湿疹、水火烫伤等,有清热、收敛之效。可单用或配伍青黛、黄柏等。 历代医家论述: 《名医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暴气喘息、咽热。” 李时珍《本草纲目》:“止阳明经头痛、发热恶寒、日晡潮热、大渴引饮、中暑潮热、牙痛。”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其性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为清阳明胃腑实热之圣药。无论内伤、外感用之皆效,即他脏腑有实热者,用之亦效。《神农本草经》原谓其微寒,其寒凉之力远逊于黄连、龙胆草、知母、黄柏等药,而其退热之功效,则远过于诸药。盖石膏生用以治外感实热,断无伤人之理,且放胆用之,亦断无不退热之理。石膏之性又善清瘟疹之热,又善清头面之热,又善清咽喉之热。” 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石膏,本阳明经药,阳明主肌肉,其甘也,能缓脾益气,止渴去火;其辛也,能解肌出汗,上行至头;又人手太阴、少阳,而可为三经之主者。” 缪希雍《本草经疏》:“石膏本解实热,祛暑气,散邪热,止渴除烦之要药。温热二病,多兼阳明,若头痛、遍身骨痛而不渴不引饮者,邪在太阳也,未传阳明不当用;七、八日来,邪已结里,有燥粪,往来寒热,宜下者勿用;产后寒热由于血虚或恶露未尽,骨蒸劳热由于

伤寒论序(原文译文)

《伤寒论》序张机 【原文】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 【译文】我每次读到《史记·扁鹊传》中秦越人到虢国去给虢太子诊病在齐国望齐侯之色的记载,没有一次不激动地赞叹他的才华突出。就奇怪当今生活在社会上的那些读书人,竟然都不重视医药,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便对上治疗国君和父母的疾病,对下用来解救贫苦人的病灾和困苦,对自己用来保持身体长久健康,以保养自己的生命;只是争着去追求荣华权势,踮起脚跟仰望着权势豪门,急急忙忙只是致力于追求名利;重视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轻视抛弃养生的根本之道。使自己的外表华贵,而使自己的身体憔悴。 【原文】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译文】皮都不存在了,那么,毛将依附在哪里呢?突然遭受到外来致病因素的侵袭,被不平常的疾病缠绕,病患灾祸临头,方才震惊发抖,于是就降低身份,卑躬屈膝,恭敬地盼望女巫男祝的求神祷告,巫祝宣告办法穷尽,就只好归于天命,束手无策地等待死亡。拿可以活到很长久的寿命和最宝贵的身体,交给平庸无能的医生,任凭他摆布处置。唉!他们的身体已经死亡,精神消失了,变成了鬼物,深深地埋在九泉之下,别人白白地为他的死亡哭泣。痛心啊!整个世上的读书人都昏迷糊涂,没有人能清醒明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像这样地轻视生命,他们还谈什么荣华权势呢?而且,他们即使做了官也不能爱护别人,顾及别人的疾苦;不做官又不能爱护自己,顾及自己的隐患,

浅谈白虎汤禁忌证知识分享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浅谈白虎汤禁忌证 白虎汤来源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治疗阳明热证的经典方剂,为历代医家所喜。然而对于白虎汤的禁忌证,自古就争论不休。作为一名尚在学习阶段的中医学生,我在阅读了各种文献资料后,也想阐述一下对这个问题的简单看法。 说到白虎汤的禁忌证,当推明清著名温病学家吴瑭在《温病条辨》中提出的白虎汤“四禁”:“白虎本为达热出表, 若其脉弦而细者, 不可与也; 脉沉者, 不可与也; 不渴者, 不可与也; 汗不出者, 不可与也; 常须识此, 勿令误也。” 第一禁“若其脉弦而细者, 不可与也。”脉弦,主病在表在上,属邪实。脉细者,主患者气弱体虚。原文中所说的脉弦而细,表明病人虽气血不足,但邪在表在上。我以为,吴氏之所以将其例为禁忌证,是怕其人正气已虚,若再重用石膏辛凉伤正。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寒凉之力远逊于黄连、龙胆草、知母、黄柏等药,而其退热之功效,则远过于诸药。盖石膏用以治外感实热,断无伤人之理,且放胆用之,亦断无不退热之理。”也就是说,白虎汤既不损正气,且能清虚实之热,又能逐热外出。况且,在许多临床上可见脉虽浮弦而细,然病者症见高热、口大渴、尿黄、汗出舌红苔黄者, 辨证应属于里热炽盛。 第二禁“脉沉者, 不可与也。”阳明气分热盛这一证候的脉象可以见脉沉数。沉脉主里证。张锡纯就认为阳明郁热, 失于外达, 虽见脉沉伏, 又何妨用白虎解热。他曾治一人, 全身发冷, 两腿疼痛, 诊其脉甚沉伏, 郁于阳明, 经用大剂白虎加连翘治愈。以上两禁皆以脉象为症状描述,但脉象毕竟仅仅是四诊之一,而且受到的影响因素也较多,单凭脉象就判定是否为白虎汤禁忌证显然不合适。 第三禁“不渴者, 不可与也。”在《伤寒论》里对白虎汤的描述中并没有提及口渴用白虎汤,而是提及口渴用白虎加人参汤。“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说明口渴时加人参,不渴时即用白虎汤原方。外感发热, 表证可以非常短暂, 或者病邪一下就进入气分热盛阶段, 此阶段早期,病人可以出现高热而口不渴, 汗出尿黄, 脉数等症状。故吴氏的说法显然不可取。

1960年中医资料3 白虎汤在临床上的运用 全蝎僵蚕蛋治疗痔漏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解放后,党和毛主席十分重视祖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全国掀起整理和挖掘“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 诸多名医的经验和家传秘方也无私贡献出来。 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有些老中医的一句话,可以影响诸多医生的一生。

白虎汤在临床上的运用法则之研讨 沙星垣 白虎汤首见于张仲景伤寒论,为治阳明病主要方剂之一。所谓阳明病系伤寒(广义的)三阳证中常见的病。在一般轻症或未经误治的伤寒病过程中是不会见到阳明证候的;反之,如果临床上出现本证时也即表示病症已发展至较为严重的阶段了。在治疗上,对阳明经证,若能正确地及时使用白虎汤剂,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所周知,近年来已有不少报导有关白虎汤剂对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大叶性肺炎等病有满意的疗效。并有人进一步研究其药理机制,但尚未获得有力的证明。也曾有人认为白虎汤旣对某几种急性传染病有效,即依现代医学所作出的诊断来使用于临床,其结果往往不如预期的那么理想。因此,临床上如何运用白虎汤剂,是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 如所周知,同样的一个“证”,它有虚实、表里、寒热的不同,诊断时旣要对局部的症状有详细的分析,更重要的必须对整体的情况进行综合联系。从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探求其病因与病机,然后才能运用切合于病症的方药。即以流行性乙型脑炎为例,只要在发病过程中出现阳明经证的时候,就可以运用白虎汤剂,证候自可得到缓解而全愈。但在临床实践中,症状的变迁并非一致,其机理亦不尽相同,故运用本方也必须随症加减,往往由于药味加减的相殊,其疗效亦因而各异。如何能正确的掌握其运用的规律来作为临床时的指导,当为进行研究中医的首要,亦即为本文所研讨之目的。 一 在讨论白虎汤剂之前,必先明确仲景所称之阳明证并非专指为某一种“病”,或局限于某种热性病,而系指着一系列“症”的综合现象。它反映着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种一定的机理。 伤寒论中指出“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说明胃家实是形成阳明症的原因。柯韵伯云:“阳明是传化之府,当更实更虚,若但实不虚,便是阳明症的病根。”促成胃实的原因不一,所以柯氏又说:“有实于未病之前的,有实于得病之后的,有风寒外束热

方剂歌诀带趣味记忆

通窍活血汤【组成】赤芍3克川芎3克桃仁9克(研泥) 红枣7个(去核) 红花9克老葱3根(切碎) 鲜姜9克(切碎) 麝香0.15克(绢包) 【趣记】归川芍桃红+姜枣麝葱酒 六君子汤,归脾汤 左归丸,天王补心丹 【组成】熟地(240克)山药(炒,120克)枸杞(120克)山茱萸(120克)川牛膝(90克)鹿角胶(120克)龟板胶(120克)菟丝子(120克) 【趣记】兔狗归山,猪牛露地 方剂歌诀: 一、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 加味香苏散《医学心悟》:臣子穿芳草,福将慢戒酒。 1、麻黄汤(伤寒)[干妈贵姓] 麻子炒杏仁。/干妈贵姓?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伤寒)[熟桂枝炒姜枣] 大芍炒姜汁。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 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汗自出。 3、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刺穿胸。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 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4、香苏散(太平)[陈老复苏](陈指陈皮,老指甘草,复指香附,苏指苏叶) 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 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 5、小青龙汤(伤寒)[老新疆为嘛白吓鬼](老指甘草,新指细辛,疆指干姜,为指五味子,嘛指麻黄,白指白芷,吓指半夏,鬼指桂枝)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辛姜夏草从。 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附:大青龙汤[干妈姓桂,认识姜嫂](干指甘草,妈指麻黄,姓指杏仁,桂指桂枝,认虚字,识指石膏,江指生姜,嫂指大枣) 6、止嗽散(医学心悟)百草园前臣敬接。 止嗽散用百部苑,白前桔草荆陈研。 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7、正柴胡饮(景岳全书) 正柴胡饮散平方,芍药防风陈草姜。 轻疏风邪解热痛,表寒轻证服之康。 (二)辛凉解表 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猪吃草帘脖子更白。 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母牛早餐河东柳叶,哥姐馋。 1、银翘散(温病条辨)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鼓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肺热煮无过。 2、桑菊饮(温病条辨)荷叶杏花,草根更俏。/荷花根,巧接杏桑果

温病考试重点整理

原文部分 《温热论》(叶天士) 主要学术思想: 第一、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指出了温病的病因、感邪途径及传变形式,并进一步明确了温病和伤寒的区别。 第二、创立卫气营血学说作为温病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明确了温病的证治规律。第三、丰富和发展了温病诊断学的容,如辨舌、验齿、辨斑疹白pei等。 第四、论述了妇人温病的证治特点,丰富了中医妇科学的容。 背诵: 原文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原文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矣。 名词解释: 两阳相劫:风与温热俱属阳邪(两阳),风与温热相结合为病,风火交炽,势必劫烁津液,而出现清窍干燥等症。 浊邪害清:湿浊与热邪相合,湿热蕴蒸而蒙蔽于上,清窍壅塞,临床上可见耳聋,鼻塞、头目昏眩等症。

《湿热病篇》 《湿热病篇》主要容: 1.湿热病的发病多先伤而生湿,必外合邪而致病,初起即见里证,甚少单纯的表证。 2.阐明了湿热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病变重心在脾胃,常引起厥阴(肝)、少阳(胆)的变证。 3.精辟地概括湿热病邪“蒙上、流下、上闭、下壅”以及闭阻三焦的特点,提出湿热病当从三焦辨证,治疗当立足分解湿热,分利三焦。 4.创造了湿热病瘥后调理的辨治方法,使湿热病的辨治体系更臻完善。 湿热病提纲(背诵) [原文]1.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名词解释: 阴湿—湿未化燥,湿邪伤表,郁遏卫阳,证见恶寒而不发热,症以湿象偏著者为阴湿。 阳湿—湿已化热,见症以热象明显者则为阳湿。章虚谷曰:“以其恶寒少而发热多,故为阳湿也。 主客浑受:源于吴又可《温疫论》“主客交病”。“主”指人体营血,“客”指病邪。 指久病正虚,湿热之邪久留与人身营血相混而形成络脉凝瘀的一种病理状态吴瑭《温病条辨》 湿温病初起有三大禁忌:

趣味方剂歌诀完美版

1..麻黄汤(《伤寒论》) 歌诀: 麻黄汤中用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平咳喘, 伤寒无汗服之宜。 趣记: 干妈贵姓? 对照: 甘麻桂杏? 2..桂枝汤(《伤寒论》) 歌诀: 桂枝汤治太阳风, 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 风寒表虚一方通。 趣记: 贵嫂炒姜枣。 对照: 桂芍草姜枣。 3..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歌诀: 九味羌活地防风, 细草苍芷芩川芎; 外感寒湿里蕴热, 发汗祛湿清里功。 趣记: 强风百草细, 秦川有苍生。 对照: 羌风白草细, 芩川一苍生。 4..小青龙汤(《伤寒论》) 歌诀: 小青龙用桂芍麻, 干姜细夏草味加; 外感风寒内停饮, 温肺化饮效甚夸。 趣记: 少将为嘛甘心下跪。 对照: 芍姜味麻甘辛夏桂。 5..银翘散(《温病条辨》) 歌诀: 银翘散主风热疴, 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 发热咽痛服之瘥。 趣记: 荷梗连根叶似伞, 豆花接穗杆如牛。对照: 荷梗连根叶———, 豆花芥穗甘一牛。 6..桑菊饮(《温病条辨》) 歌诀: 桑菊饮中桔杏翘, 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 风温咳嗽服之消。 趣记: 荷花根巧接杏桑果。 对照: 荷花根翘桔杏桑国。 7..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歌诀: 麻杏甘石汤法良, 辛凉宣泄有擅长; 邪热壅闭气喘急, 清肺平喘效力强。 8..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 歌诀: 人参败毒茯苓草, 枳壳柴前羌独芎; 薄荷少许姜三片, 时行感冒有奇功。 趣记: 活熊身伏草埂, 二虎只可强攻。 对照: 活芎参茯草梗, 二胡枳壳羌—。 9..大承气汤(《伤寒论》) 歌诀: 大承气汤用芒硝, 枳实大黄厚朴标; 泻热救阴功偏擅, 急下阳明有数条。 趣记: 皇后只是笑。 对照: 黄厚枳实硝。 10..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歌诀: 金匮大黄牡丹汤, 桃仁瓜子芒硝襄; 肠痈初起腹按痛, 苔黄脉数服之康。 趣记: 黄涛担冬瓜忙。

《伤寒论》序

<伤寒裕》4 Array ,* ? 1 q . £t\ r>*

L i ? < ? . . ? r 散件省作,上诊申医需共曇医冶i 「 1 : ; - ?Jta

张仲景,名机,据传当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 沙之称。南阳 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 东汉和平元年(公元一五0年),卒于建安二 (公元二一九年), 活了七十岁左右。张仲景收集了 大量资料,包括他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写出了 《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作者简介 內容提要 约生于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书中精选了三百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如麻黄汤、桂枝汤. 柴胡汤.白虎汤. 青龙汤. 麻杏石甘汤。

余每覽越人入號之診.望齊侯 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 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 存,毛將安附焉?卒然遭邪風之氣, 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 之色,未嘗不慨然歎其才秀也。怪 當今居世之士, 曾不留神醫藥,精 曾(z ? n g ):竟然。 貧賤之厄, 中以保身長全, 以養其 生。但競逐榮勢, 企踵權豪, 孜孜 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 末:枝节,此指名 利荣势。

震栗。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 歸天,束手受敗。赍百年之壽命, 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 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斃,神明消 滅,變爲異物,幽潛重泉,徒爲啼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 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云哉?而進不育 邑愛人攵口人,退不育皂 愛身知己, 遇災值禍, 身居厄地, 蒙蒙昧昧,憲若游魂。哀乎!趨世 之士,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 徇物,危若冰谷,至於是也! 钦:恭敬。 告穷:巫祝用尽办法无济于事。 归天:归属天命,即归属命运。 赍:持着。 重器:喻人身体。 异物:指死亡的人。 进:进身。 退:退居。 蠢:同蠢o 徇:营求。 第一自然段小结

《伤寒论》经方中的人参是指什么,它益气生津之效谁能代替

《伤寒论》经方中的人参是指什么,它益气生津之效谁能代 替? 《伤寒杂病论》中的中药世界(65)特别说明,文中中药须在执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伤寒论》论中的人参的功效之谜在《伤寒杂病论》中,人参一共入方44次,是一味非常重要的中药。可是,那时代的人参究竟是指什么呢?由于年代太久,现已是众说纷纭,有云党参者,有云已经消失的上党人参者,有云桔梗科的党参者。 我不想做繁琐的历史考证,我想用以《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功效”来反推经方“人参”究竟应该是指什么?那么,在《伤寒杂病论》中人参有哪些功效呢? 在《伤寒杂病论》中,人参入方44次,在这44首方中,各用于不同的症状,我想将其分为滋补津液类,复脉固脱类,健脾守胃类,安神类。滋补津液类的症状包括:呕吐,出现18次;口渴,出现5次。复脉固脱类的症状包括:发热大汗11次;脉沉4次;喘4次;脉结代1次。健脾守胃类的症状包括:心下痞满,8次;腹泻下利,7次。安神类:烦躁,出现4次。我们来据此分析人参的用途,它最首要的作用就是滋补津液,大家知道,呕吐,腹泻都会导致体内津液大量流失,所以补液生津是人参最重要的用途,而治疗口渴是它这项作用的延伸。其次,就复脉固脱了,所谓复脉固脱就是

当患者发热大汗,久病,导致气息微弱,喘,汗出不止,脉微欲绝时,此时,人参起到的是大补元气的功效,多与附子合用,一般来说,参附合璧多出现在“亡阴”之时,由此也可佐证,人参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生津液,滋阴,和补元气。人参第三项作用就是健脾、守护胃气了,通过补胃气,守胃气,使胃气偏向蓄积而不供出,改善脾胃的功能,从而起到了解除脾胃痞满状态,止泻的作用。人参的第四种功能就是安神,通过补益心气来安神平悸,可用于失眠多梦,烦躁,健忘。我们再来看看《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对人参性味的描述:本经:味甘微寒。别录:微温,无毒。可见人参的性味介于微寒与微温之间,不会太热。经方中的人参绝对不是桔梗科的党参,倒是和西洋参很像 《名医别录》同时指出:“人参生上党及辽东。”由此可见,人参应该是古代上党地区太行山脉和中国东北,朝鲜的同一类本草。现在的人参是指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其中人工种植的称为园参,野生的称为野山参,只产于东北和朝鲜,上党人参因为过多挖掘,早已消失。古代以上党人参为上品,中国东北,朝鲜产的次之。比较起来,现在辽东人参,性味甘,微苦,温,气味雄壮,力量厚重,其大补元气之力与《伤寒杂病论》说述的接近,而且辽东人参也能滋补津液,降血糖但是辽东参的药性似乎比《伤寒杂病论》所述的人参药性热了一些。在《伤寒杂病论》中,人参有很强的生津液,解

伤寒题目及答案

研究生入学考试模拟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10×1’) 1、首先提出错简重订说的医家是() A.王肯堂 B.柯韵伯 C.尤在泾 D.方有执 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其身疼痛的机理是什么() A.汗不如法,表邪传里 B.发汗后,表证不解,营阴郁滞C.发汗 伤营,筋脉失养 D.发汗伤阳,余邪复聚 3、下列何项不是虚寒下利的阳复将愈的表现() A.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 B.下利,脉数而渴者 C.下利 脉数,有微热汗出者 D.下利日十余行,脉实者 4、桂枝加大黄汤中大黄的作用() A.攻下实热 B.泻热和胃 C.活血化瘀 D.清热凉血 5、下列何项不是桂枝汤的适应证() A.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者 B.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 浮数者C.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 D.病人脉浮缓,身不痛但 重者 6、比较三承气汤的组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大承气汤大黄用量最重 B.小承气汤无芒硝 C.调胃承气 汤芒硝最重 D.大承气汤枳实、厚朴最重 7、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三见吴茱萸汤证,其呕的共同病机是() A.胃气虚冷,胃气上逆 B.肝寒犯胃,胃失和降 C.阳虚阴 盛,寒浊犯胃 D.浊阴上逆,胃失和降 8、原文第97条的“邪高痛下”是指() A.病邪之势向上,腹痛部位在下 B.胆热犯胃而呕逆,肝木乘脾 而腹痛C.邪来自少阳为邪高,病及脾胃为痛下 D.邪在上焦为邪高,痛在腹部云痛下 9、下列理中汤加减哪项是正确的()

A.脐上筑者,去干姜,加桂枝四两 B.吐多者,去干姜,加生姜 三两C.渴欲得水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 D.腹满者,去白术,加附子一枚 10、下列何方用甘澜水作溶剂() A.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B.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C.栀子豉 汤 D.炙甘草汤 二、多项选择题(10×2’) 1、《伤寒论》中白虎汤适应证的脉象可见()A.脉浮滑 B.脉浮紧 C.脉洪大 D.脉滑 E.脉弦细 2、下列哪几项方证可见心下悸()A.桂枝甘草汤证 B.真武汤证 C.小建中汤证 D.茯苓甘草汤证 E.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3、根据《伤寒论》原文,下列哪些方剂可用治下利() A.理中汤(丸) B.赤石脂禹余粮汤 C.甘草泻心汤 D.桂 枝人参汤 E.黄连汤 4、《伤寒论》中可用于治喘的方剂是 () A.葛根黄芩黄连汤 B.大承气汤 C.麻杏甘膏汤 D.小青龙汤 E.麻杏石甘汤 5、根据《伤寒论》原文,小承气汤可见的症状有()A.潮热 B.心烦或谵语 C.小便数 D.大便硬结 E.脉滑而疾 6、属于太阳蓄血证的临床表现是()A.喜忘 B.大便色黑易解 C.如狂或发狂 D.脉沉而微或沉结 E.少腹硬满小便自利 7、下列病症中当用小柴胡汤治疗的是() A.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 B.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脉沉而紧 者 C.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D.发

精选医古文重点-六伤寒论序

六伤寒论序 1.了解张仲景写作《伤寒杂病论》的时代背景、原因、经过和愿望。 2.学习文中所表达的要求医生重视医德修养,技术应精益求精的思想。 文章难点: 1.正确理解本文所阐述的中心观点,认识张仲景所批评的当时士大夫轻视 医药、追求名利的错误倾向。正确理解孔子的一段话。掌握出现的宾语前置的各种类型。 1.通假字 ①卒猝卒然遭邪风之气。 ②栗慄而方震栗。 ③撰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 ④平辨并平脉辨证。 ⑤俞腧经络府俞。 2.古今字 ①藏脏以有五藏 ②府腑经络府俞。 3.异体字 ①歎叹未嘗不慨然歎其才秀也。 ②惷蠢惷若游魂。

③髣仿九候曾无髣髴。 ④髴佛九候曾无髣髴。 (二)词语 1.秀:优异出众。 2.曾:竟然。 3.企踵:踮起脚跟,喻为“仰慕”。 4.孜孜汲汲:急急忙忙,迫不及待貌。5.婴:缠绕、遭受。 6.钦:恭敬。 7.委:交付。 8.赍:持。 9.措:处置。 10.重泉:九泉,黄泉。 11.厥:他的。 12徒:白白地。 13.举:全,整个。 14.进:进身为官。 15.知:治愈。 16.退:隐居为民。 17.游魂:游荡的鬼魂,指没头脑的无用之人。18.徇:谋求。 19.冰谷:履薄冰临深谷,喻险境。

20.向:过去。 21.稔:年。 22.横夭:意外早死。 23.庶:或许,可能。 24.寻:探究。 25.思过半:收益很大。 26.自非:如果不是。 27.致:情致,旨趣。 28.演:推衍。 29.务:追求。 30.口给:言辞敏捷。 31.相:指代病人。 32.短期:病危将死之期。 33.明堂:鼻子。 34.阙:眉间。 35.庭:额头。 36窥管:“以管窥天”缩语,喻见识片面狭隘。37.亚:次一等。 38.识:记。 39.宿:平素。 40.事:奉行。 (三)语法

白 虎 汤---气分热盛证

白虎汤---气分热盛证 白虎汤知母六两(18g)石膏一斤(50g)碎甘草二两(6g)炙粳米六合(9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1.热甚而津气耗损,背恶寒,脉洪大而芤者,加人参。2.温热病气血两燔,见高热烦渴,神昏谵语,抽搐等证,加羚羊角、犀角。3.气分热甚,复有风寒外束者,加葱白、豆豉、细辛。4.胃火识盛,高热烦躁,大汗出,口渴多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甚则谵语狂躁,或不识人,舌苔老黄起刺,脉弦数有力者,加大黄、玄明粉。 5.寒热往来,寒轻热重,心烦汗出,口渴引饮,脉弦数有力,加柴胡、黄芩、天花粉、鲜荷叶。 6.伤寒、温病邪传胃腑,燥渴身热,白虎证具,其人胃气上逆,心下满闷者,去甘草、粳米,加半夏、竹茹。 7.白虎证,不恶寒但恶热,自汗不解,心烦口渴,脉滑数有力,尿短红赤,甚则烦热昏狂,皮肤隐现斑疹,去甘草,加薄荷、荷叶、益元散、鲜竹叶、桑枝。 8.消渴证而见烦渴者,加天花粉、芦根、麦门冬。请根据具体病情,结合上面的提示进行加减。[功用] 清热生津。[主治] 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有力。[病机分析] 本方证病机为伤寒热邪内传阳明经,或外感寒邪人里化热,或温热病邪热传人气分。阳明属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外主肌肉,其经脉上循头面,正盛邪实,热邪

炽盛,故壮热面赤不恶寒;热灼津伤,欲饮水自救,而见烦渴引饮;热邪迫津外泄,因而出现大汗;由于大热伤阴,加之汗出耗津,而见大渴;大热之邪,充斥经脉,脉见洪大而数。此即所谓大热、大渴、大汗出、脉洪大之四大证。此外,尚可兼见舌质红,苔白而干,气粗如喘等一派里热之象。其发病总由里热炽盛所致。但因其里热属无形热邪弥漫,而未与有形之积相结,故不致出现便秘腹痛等实热内结之象。[配伍意义] 本方证邪既离表而人里,故不可发汗;虽里热炽盛但尚未至腑实便秘,故不宜攻下。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应当首选大清里热之品。然因热盛伤津,若用苦寒直折,则恐伤津化燥,愈伤其阴。即如柯琴所说:“土燥火炎,非苦寒之味所能治矣。经曰:甘先人脾,又曰:以甘泻之……以是知甘寒之品,乃泻胃火、生津液之上剂也”(《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卷3)。因此,当以甘寒滋润,清热生津之法治之。方中重用石膏,辛甘大寒。辛能透热,寒能胜热,故能外解肌肤之热,内清肺胃之火,甘寒相合,又能生津以止渴,可谓一举三得,故为方中君药。张锡纯认为石膏“其寒凉之力远逊于黄连、龙胆草、知母、黄柏等药,而其退热之功效则远过于诸药……诸药之退热,以寒胜热也,而石膏之退热,逐热外出也。是以将石膏煎服之后,能使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透出”(《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说明石膏长于透热除烦而生津止渴,为退大热、复津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