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条文“服桂枝汤 ,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学习心得
白虎汤证学习笔记

白虎汤学习笔记白虎汤是伤寒论方剂中的清热名方,主要是针对肺胃热盛,阳明经热的一系列热渴症状,如烦躁、口渴、怕热不怕冷等热症。
与白虎汤及其加减少方相关的条文有9条。
其中有3处单用白虎汤的条文,如下:1、伤寒,脉浮滑,此表有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2、伤寒,脉滑而厥者,白虎汤主之。
3、太阳病,脉浮,身无汗,不可服白虎汤。
还有6处记载与白虎加人参汤的条文,如下: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4、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
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5、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躁、心愦愤反谦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侬,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6、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条记述在金匮要略中)本汤方的几个显著特点:热,烦,渴,干,燥。
其中条文也物别说明了不适合使用本汤方的情况: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
下面重点对方中的石膏和知母二种药作一个记录,因为这二种药是方中的清热要药,石膏也称之为白虎,为主药。
单味石膏药理及应用石膏是硫钙矿石,常产在内陆湿和海湾盐湖所形成的沉积岩中。
采挖后,除去质,轧碎生用煅用。
石膏有两种,一是生石膏,为含结晶水的硫酸钙(CaSO42H2O),呈扁形不规则的块状,白色或青白色,断面可见纤维状纹理,色泽莹净如水晶。
《别录》认为石膏“细理白泽者”为良品;二是煅石膏(CaSO41/2H2O),这是生石膏煅制后研细的白色粉末,煅石膏不可内服,是外用药,用于收敛生肌。
阳明病白虎加人参汤证

阳明病白虎加人参汤证白虎汤之外,又有白虎加人参汤,以辅白虎汤之所不逮。
其方五见于《伤寒论》,今试约略录其数节以为研究之资料。
《伤寒论》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绵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服桂枝汤原取微似有汗,若汗出如水流漓,病必不解,此谓服桂枝汤而致大汗出,是汗出如水流漓也。
因汗出过多,大伤津液,是以大烦大渴、脉洪大异常,以白虎汤解其热,加人参以复其津液而病可愈矣。
《伤寒论》原文︰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所谓若吐、若下者,实因治失其宜,误吐、误下,是以吐下后而病不愈也。
且误吐则伤其津液,误下则伤其气分,津液伤损可令人作渴,气分伤损,不能助津液上潮更可作渴,是以欲饮水数升也。
白虎汤中加人参,不但能生津液,且能补助气分以助津液上潮,是以能立建奇功也。
《伤寒论》原文︰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
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凡服白虎汤之脉,皆当有滑象脉,滑者中有热也。
此节之脉象但浮,虽曰发热,不过其热在表,其不可与以白虎汤之实际,实在于此。
乃因节中有无汗及表不解之文,而后世之治伤寒者,或谓汗不出者,不可用白虎汤,或谓表不解者,不可用白虎汤,至引此节之文以为征据,而不能连上数句汇通读之,以重误古人。
独不思太阳篇中白虎汤证,其脉浮滑,浮非连于表乎?又不思白虎汤证三见于《伤寒论》,惟阳明篇白虎汤证,明言汗出,而太阳篇与厥阴篇之所载者,皆未言有汗乎?至于其人欲饮水数升,且无寒束之表证,是其外感之热皆入于里,灼耗津液,令人大渴,是亦宜急救以白虎加人参汤而无可迟疑也。
白虎加人参汤所主之证,或渴、或烦、或舌干,固由内陷之热邪所伤,实亦由其人真阴亏损也。
人参,补气之药,非滋阴之药,而加于白虎汤中,实能于邪火炽盛之时立复真阴,此中盖有化合之妙也。
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证方证原文与解释

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证方证原文与解释【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诠释】服桂枝汤本应遍身微似汗出为佳,今服桂枝汤为什么会出现大汗,大烦渴不解呢?不外二途,一者卫表素虚,汗出津伤;二者热传阳明,迫津外泄;脉洪大者,不堪重按,蘿软无力,此气阴已虚,又须兼见气短心悸,舌嫩红苔光剥等症,故用白虎加人参汤,清阳明经热,又益气生津。
【治法】甘寒清热,益气生津。
【方药组成】知母6两,生石膏1斤(碎,锦裹),甘草3两(炙),粳米6合,人参3两。
【服法与禁忌】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淬,温服一升,日三服。
【经方方论】本方为白虎汤加人参所组成,方中生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经。
功效:清肺凉胃,除烦止渴,知母咸寒,清热存津;配人参、粳米、甘草,益胃生津,又防石窩过寒而伤及脾胃。
药虽仅五味,确有良好的益气生津的功效。
【经方新用】(1)白虎加人参汤配瓜蒌根30克,山药30克,治疗糖尿病之口渴引饮,消谷善饥之中消证。
(2)白虎加人参汤配西瓜翠衣40克,鲜石斛30克.滑石20克,竹叶10克,治疗夏季伤暑,汗出津伤之口渴心烦,气短疲倦。
(3)白虎加人参汤配羚羊角2克(冲),寒水石20克,钩藤30克,天麻15克,全虫10克,治疗乙型脑炎之高热痉搐,头疼烦渴。
(4)白虎加人参汤配麦冬30克,梨皮50克,杏仁12克,枇杷叶30克,桑叶30克,天虫20克,治疗秋燥咳嗽(秋季发作的急性支气管炎)。
【医案举例】例1陈某,男,52岁。
平素口渴多饮,田间作业回归,渴饮亦甚,自认劳汗伤津所致,未介意。
时值秋末冬初,农收耕毕,渴饮依然如旧,面且食量大增,但形体消瘦,身感乏力。
化验血糖:12.6克,尿糖(十十十),诊断糖尿病。
据证分析:渴欲多饮,消谷善饥,饮一溲一,口干少津,脉虚大无力。
辨证:糖尿中消,气阴损伤。
治法:清胃泻火,生津业渴。
方药:白虎加人参汤加味。
组成: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粳米15克,甘草10克,人参15克,花粉30克,黄连6克,生地18克,天麦冬各15克。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4条

【每⽇⼀诵】伤寒论第34条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脉促者,表未解也,喘⽽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上四味,以⽔⼋升,先煮葛根,减⼆升,内诸药,煮取⼆升,去滓,分温再服。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成⽆⼰《注解伤寒论》经⽈∶不宜下,⽽便攻之,内虚热⼊,协热遂利。
桂枝证者,邪在表也,⽽反下之,虚其肠胃,为热所乘,遂利不⽌。
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则见阴脉。
下利脉微迟,邪在⾥也。
促为阳盛,虽下利⽽脉促者,知表未解也。
病有汗出⽽喘者,为⾃汗出⽽喘也,即邪⽓外甚所致。
喘⽽汗出者,为因喘⽽汗出也,即⾥热⽓逆所致,与葛根黄芩黄连汤,散表邪、除⾥热。
清·吴谦《医宗⾦鉴》此承上条、⼜⾔协热利之脉促者,以别其治也。
太阳病桂枝证,宜以桂枝解肌,⽽医反下之,利遂不⽌者,是误下,遂协表热陷⼊⽽利不⽌也。
若表未解,⽽脉缓⽆⼒,即有下利⽽喘之⾥证,法当从桂枝⼈参汤以治利,或从桂枝加杏⼦厚朴汤,以治喘矣。
今下利不⽌,脉促有⼒,汗出⽽喘,表虽未解,⽽不恶寒,是热已陷阳明,即有桂枝之表,亦当从葛根黄芩黄连汤主治也。
⽅中四倍葛根以为君,芩连⽢草为之佐,其意专解阳明之肌表,兼清胃中之⾥热,此清解中兼解表⾥法也。
若脉沉迟,或脉微弱,则为⾥寒且虚,⼜当⽤理中汤加桂枝矣。
于此可见上条之协热利,利不⽌,⼼下痞,表⾥不解者,脉不微弱,必沉迟也。
协热利⼆证,以脉之阴、阳分虚、实,主治固当矣。
然不可不辨其下利之粘秽、鸭溏,⼩便或⽩或⾚,脉之有⼒⽆⼒也。
⽅有执⽈:利与上条同。
⽽上条⽤理中者,以痞,脉弱属寒也。
此⽤芩、连者,以喘汗、脉促属热也。
喻昌⽈:太阳病,原⽆下法,当⽤桂枝解外,医反下之,则邪热之在太阳者,未传阳明之表,已⼊阳明之⾥。
所以其脉促急,其汗外越,其热上奔则喘,下奔则泄。
故舍桂枝⽽⽤葛根,以专主阳明之表,加芩、连以清⾥热,则不治喘⽽喘⽌,不治利⽽利⽌。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8条

【每⽇⼀诵】伤寒论第28条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汗,⼼下满微痛,⼩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术汤主之。
上六味,以⽔⼋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便利则愈。
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术。
⾦·成⽆⼰《注解伤寒论》头项强痛,翕翕发热,虽经汗下,为邪⽓仍在表也。
⼼下满,微痛,⼩便利者,则欲成结胸。
今外证未罢,⽆汗,⼩便不利,则⼼下满,微痛,为停饮也。
与桂枝汤以解外,加茯苓⽩术利⼩便⾏留饮。
清·吴谦《医宗⾦鉴》去桂当是去芍药。
此⽅去桂,将何以治仍头项强痛、发热⽆汗之表乎?细玩服此汤,⽈余依桂枝汤法煎服,其意⾃见。
服桂枝汤已,温覆令⼀时许,通⾝微似有汗,此服桂枝汤法也。
若去桂则是芍药、⽢草、茯苓、⽩术并⽆⾟⽢⾛荣卫之品,⽽⽈余依桂枝汤法,⽆所谓法也。
且论中有脉促胸满,汗出恶寒之证,⽤桂枝去芍药加附⼦汤主之,去芍药者、为胸满也。
此条证虽稍异,⽽其满则同,为去芍药可知矣。
此条为汗下后表不解,⽽⼼下有⽔⽓者,⽴治法也。
服桂枝汤或下之,均⾮其治矣。
仍有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汗之表证;⼼下满,微痛,⼩便不利,停饮之⾥证。
设未经汗下,则是表不解,⽽⼼下有⽔⽓,当⽤⼩青龙汤汗之;今已经汗下,表⾥俱虚,⼩青龙汤⾮所宜也。
故⽤桂枝汤去芍药之酸收,避⽆汗⼼下之满,加苓术之燥渗,使表⾥两解,则内外诸证⾃愈矣。
『外台⽅议』问⽈:⼼下满微痛,乃是欲成结胸,何缘作停饮治之?答⽈:诸证皆似结胸,但⼩便不利⼀证,乃停饮也,故此条仲景只作停饮治之。
喻昌⽈:服桂枝汤,病不解⽽证变,⼜或下之,则邪势乘虚⼊⾥,是益误矣。
在表之邪未除,⽽在⾥之饮上逆,故仿五苓两解表⾥之法也。
张璐⽈:此条颇似结胸,所以辨为太阳表证尚在者,全重在翕翕发热⽆汗上。
林澜⽈:头项强痛,经汗下⽽不解,⼼下满,微痛,⼩便不利,此为⽔饮内蓄,故加苓术,得⼩便利,⽔饮⾏,腹满减,⽽表证悉愈矣。
如⼗枣汤证,亦头痛,乃饮热内蓄,表证已解,故虽头痛,只⽤逐饮,饮去则病⾃安也。
伤寒论:条辨12

伤寒论:条辨12【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译文】太阳中风,脉轻取浮,重取弱,脉浮就会发热,脉弱就会自汗出,瑟瑟发冷,洒淅畏风,如火烧般发热,打喷嚏,恶心空呕而无物,这种症候,用桂枝汤治疗。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擘点药名儿,解释药性点单位换算,看用多少克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
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小师妹:桂枝汤中包含那些方剂甲森: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小师妹:不理解啊!对原文注释下甲森:阳浮而阴弱:轻按诊阳脉,重按诊阴脉,阳脉浮则表示体表有邪气,阴脉弱则意味着里即内脏虚弱。
啬啬(sè sè):因寒肌肤粟起,抚触不滑。
病人怕冷的表现;淅淅(xī xī):喻畏风寒。
病人怕冷的表现。
指身体遭水洒的样子;翕翕(xī xī):如火烧状,俗谚烧得像锅边。
由恶寒而转变到发热时的形容。
鼻鸣:方有执曰:鼻鸣者,气息不利也。
盖主气而上升,气通息于鼻,阳热壅甚,故鼻窒塞而息鸣。
《九折堂读书笔记》:鼻鸣者,谓喷嚏也。
鼻黏膜充血发炎,呼吸障碍发生的声音。
干呕:有声有物为呕,有声无物为哕,有物无声为吐。
由于发热刺激呕吐神经,中医说胃气上逆。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该十二字在康平本为旁注。
推测是“脉阳浮而阴弱”的注释文字。
宋本、成本、玉函均将该句当作正文。
脉阳浮,意味着气盛于上,热聚集于体表;脉阴弱,意味着邪气未潜入深,汗自出。
因为这里有“汗自出”,所以后世多将本条解释为桂枝汤证为自汗,在桂枝汤方后,明确写有如果无汗则缩短服药时间,半日内服完一日量。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7条

【每⽇⼀诵】伤寒论第27条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越婢⼀汤。
上七味,以五升⽔,煮⿇黄⼀⼆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升,去滓,温服⼀升。
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升,今合为⼀⽅,桂枝⼆分,越婢汤⼀分。
⾦·成⽆⼰《注解伤寒论》胃为⼗⼆经之主,脾治⽔⾕为卑脏若婢。
《内经》⽈∶脾主为胃⾏其津液。
是汤所以谓之越婢者,以发越脾⽓,通⾏津液。
外台⽅,⼀名起脾汤,即此义也。
清·吴谦《医宗⾦鉴》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此为荣卫兼病,风邪多⽽寒邪少也。
若脉浮紧,或脉浮数,是表有阳邪郁蒸,则为⽆汗热多之实邪,以⼤青龙汤汗之可也。
今脉阳微阴弱,乃为虚邪之诊,即有⽆汗热多之实邪,亦不可⽤⼤青龙汤更汗也。
盖以脉微弱,是⽆太阳表脉也,故不可更⼤汗也。
然既有⽆汗,热多、寒少之表证,⿇黄、桂枝、⽯膏之药,终不可⽆,故只宜桂枝⼆越婢⼀汤之轻剂,令微微似汗,以解肌表⽽和荣卫也。
喻昌⽈:此亦风多寒少之证。
「⽆阳」⼆字,仲景⾔之不⼀,⽆阳乃⽆表、⽆津液之通称也,故以不可更汗为戒。
然⾮汗则风寒终不能解,惟取桂枝之⼆以治风,越婢之⼀以治寒,乃为合法⽿。
汪琥⽈:「不可更汗」四字,当是不可更⼤发汗意,因其⼈脉微弱⽆阳也。
此⽅⽐上⼩发汗之⽅更轻。
吴⼈驹⽈:微乃微甚之微,⾮微细之微,但不过强⽿。
既⽈热多,脉安得微。
⽆阳者,谓表之阳邪微,故不可更⼤汗。
热多者,谓肌之热邪甚,故佐以⽯膏。
越婢者,发越之⼒如婢⼦之职,狭⼩其制,不似⼤青龙之张⼤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本论⽆越婢症,亦⽆越婢⽅,不知何所取义,窃谓其⼆字必误也。
此热多是指发热,不是内热。
⽆阳,是阳已虚⽽阴不虚。
不烦不躁,何得妄⽤⽯膏?观⿇黄桂枝合半、桂枝⼆⿇黄⼀⼆⽅,皆当汗之症。
此⾔不可发汗,何得妄⽤⿇黄?凡读古⼈书,须传信阙疑,不可⽂饰,况为性命所关者乎?且此等脉症最多。
⽆阳不可发汗,便是仲景法旨。
伤寒论原文

伤寒论原文恶寒、发热、口渴、咽痛、咳嗽、鼻塞、流涕、喷嚏《伤寒论》原文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方三十。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
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条文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本条文讲术的是吃桂枝汤后的情况,从症状上来看,条纹所描述的症状不是桂枝汤证,对于本条文的解释各大医家大致相同。
比如胡希恕在注解本条文时讲:服桂枝汤不得法,而使大汗出后,表证虽罢,但由于津液大量亡失,胃中干燥,故大烦渴不解。
脉洪大为热甚于里知已传入阳明,宜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胡希恕讲出现本条文所描述症状的原因是服桂枝汤不得法。
把民国名医曹颖甫所讲的更为全面一点。
他认为产生白虎汤证的原因有由直中天时之热而起,有由自身积热而起,也有不是直接起于热,而由寒化热, 即由桂枝汤证转为白虎汤证者,本条文所讲病证就是寒化热,太阳传阳明。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碎,绵)一斤,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津,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白虎汤解烦除热,加人参益气生津故此治白虎汤证而津虚渴甚者。
【解读】本条文所有点类似复诊情况记录。
还原一下当时的情况是:病人原是桂枝汤方证,给他开了桂枝汤,服药后出现白虎加人参汤方证,所以用该方治疗。
实际上临床常见即使未服桂枝汤,一发病即现白虎加人参汤方证者,当然可用该方治之即经方治病,主要依据症状反应。
白虎汤证为阳明里热证,人参治里虚之太阴故白虎加人参汤为阳明太阴合病方证。
临床常见由桂枝汤方证变化为白虎加人参汤方证者,这种情况并不是太阳病的范围,但却将本条文列入太阳病篇,目的是为了集中论述有关桂枝汤方证经验,伤寒论中类似的条文归类还有很多。
比如误治,传变等情况。
本条文症状特点:热、烦、渴、干、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