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
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

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韦勒克曾专门著文(《比较文学的名称和性质》①)清理过“比较文学”(ocmParativelite仆由叮e)一词的来源。
在《文学理论》和其它几篇文章中他也对比较文学的任务和性质进行过探索。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他提出的主要观点。
一比较文学的名称“比较文学”(ocmpaartiveliteratUre)是一个让人非常疑惑的术语。
前不久,还有人提出要将“比较文学”更名为“国别文学比较研究”。
在汉语中如此英语中同样如此。
康奈尔大学的雷恩·库柏(LnaeCo叩er)就认为“比较文学”是一个既无意义而又不符合句法的“杜撰术语”。
他因此拒绝把他的系叫做“比较文学”系,而执意叫做“文学的比较研究”系。
韦勒克指出,这是因为“文学”一词的意思是泛指一切“文学作品”,而不是指“对文学的研究”。
“文学”既然是用来指文学作品,指诗歌又小说等文学作品,那么,显然不会存在一种用“比较”的方法写成的“文学作品”,因此,我们当然也就不能用“比较文学”一词。
Th。
Namoo)讨Na帆了C。
即。
ar触Litera翻er,收入论文集Rne6wellke:。
留喇m正na自此凡洲为巴。
CoCnPe台of0在记台m,NweHavenand助ndon:Y目eUnivesriytPSSerll970,PI一360228或几个国家的作家创作的影响。
但是,法国学派的这种观点根本不具有方法论和逻辑学的基础,也就根本无法界定比较文学。
举例来说,按法国学派的观点,研究莎士比亚对法国作家的影响是“比较文学”,而研究莎士比亚在英国本土的影响则不属于“比较文学”。
韦勒克坚决反对法国学派的这一比较文学观。
在韦勒克看来,“比较文学在只研究两种文学关系的狭窄含义上也不能成为一门有意义的学科,因为那样,它就必然变成两种文学之间的`外贸’,变成对文学作品支离破碎的探讨,就不可能对个别艺术品进行深入研究,就会使比较文学成为文学史一个附属的学科,使它处理的散乱无章,使它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方法。
比较文学研究 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性质

本章重点
比较文学的性质 比较文学中的比较概念与一般比较手法的区 别
思考题
1. 2. 3. 4.
什么是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 什么是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 什么是比较文学、它有哪些特性? 什么是比较文学、它有哪些特性? 简述比较文学与比较方法的区别? 简述比较文学与比较方法的区别? 比较文学的意义何在? 比较文学的意义何在?
二、比较文学的性质
比较性 文学性 超越性 边缘性 文化性
比较不是比附, 比较不是比附,比较文学不同于一般的比较方法
三、比较文学的意义
加深对世界文学的整体性和民族文学的独特 性认识 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开辟新的途径, 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开辟新的途径, 开阔研究视野 借鉴他国文学创作的经验, 借鉴他国文学创作的经验,促进我国社会主 义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 使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教学更加生动易懂
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性质
本章学习要求
明确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 明确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 比较文学的定义以及比较文学的性质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 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学以及文学和其它艺 术形式、其它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独立学科。 术形式、其它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独立学科。 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比较文学概论》什么是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概论》读书笔记,第一章:什么是比较文学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定义三大阶段:一、发生在欧洲、以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美洲、以美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二阶段和发生在亚洲、以正在形成的中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三阶段。
1886年,波斯奈特提出:“比较文学是关于‘文学进化’的一般理论,即文学要经过产生、衰亡这样一个进化过程”。
后随着达尔文进化论衰退而衰退。
19世纪的法国受孔德实证主义影响,于是以实证性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的法国学派便应运而生。
法国学者提出: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而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国与国之间的文学相互影响关系的研究。
第一阶段,法国学派:梵·第根,全面系统阐述法国学派理论第一人,在实证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一套严密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一方面以“国别文学”、“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对文学研究进行划分,以影响研究为主轴,为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他将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确定为文学的同源性,为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学理依据。
构建了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三大理论支柱:流传学、媒介学、渊源学。
梵·第根认为比较文学即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含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
不足:抛弃了对“文学性”的分析,以实证性的影响为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设限。
梵·第根之后,法国学者们开始渐渐抛弃“总体文学”,企图将其并入“比较文学”。
第二阶段:美国学派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对比较文学的定义(雷马克):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而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领域的比较。
贡献之处:平行研究。
曹顺庆比较文学概论

影响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
渊源学:从接受者出发,对作家、作品、思想感情等受到 的影响追根溯源。
媒介学:从中介者出发,研究沟通放送者与接受者的媒介, 如翻译、改写、模仿、引述等。
流传学:从放送者出发,研究作家、作品及文学思潮等对 他国文学、文学创作者的影响。
二、影响的类型
民族国家形象变异学研究
变异学研究 文学文本变异学研究
文化变异学研究
跨文明研究
类型学
主题学
平行研究 文体学
比较诗学
文学人类学
跨学科研究
本章思考题: 1 你怎样评价比较文学的定义之争?你认为本教
材所给的定义与前人有什么不同之处? 2 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如何理解比较文学
可比性的内容? 3 试述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 4 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5. 跨文明研究,典型的理论就是文明对话与话语变异的问题。萨义德 早就提出了“理论旅行”的观点。当代的理论多是从西方“旅行”
到东方,而当西方理论到达中国之后,该理论话语会发生两个方面
的变异:其一是在知识谱系上,中国是全盘照搬西方文论;其二是
西方文论自身的变异,即西方文论的中国化。
(三) 平行研究
具体对象:主题、文体、风格、技巧、原型、神话、思潮
和文学史等。
主要关注点:文学性,即力图通过求同辨异,把握文学发展、艺术创作、文 本结构等方面的规律以及作品的审美特点和价值等。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构成:
流传学
实证性影响研究 渊源学
跨国界研究
媒介学
比较文学 跨学科研究
语言层面变异学研究
跨文明研究
卡雷提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 精神交往与实际联系”
浅谈什么是比较文学及其性质

浅谈什么是比较文学及其性质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一书中,但该书未涉及它的方法和理论。
它的流行得益于法国文学批评家维尔曼教授,而比较文学真正作为专业术语被普遍接受是在1865年以后。
故而,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肇始于19世纪30年代,正式产生于70、80年代,在20世纪达到繁荣。
学术界关于比较文学的研究有很多,而对于什么是比较文学更是众说纷纭。
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曾说“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则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
”季羡林教授也说“什么叫比较文学,顾名思义,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加以比较,这可以说是狭义的比较文学。
广义的比较文学是把文学同其他学科来比较,包括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甚至自然学科在内。
”中国比较文学界泰斗乐黛云教授为比较文学定义是“比较文学是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学科。
比较文学不同于各民族文学,也不同于总体文学。
它不研究一种有自己在内的传承关系的民族文学,也不探讨全世界各民族文学共同存在的最普遍的根本规律。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也不同于一般文学研究中的比较方法。
后者是认识文学现象时所采用的一种途径和方法;前者则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目的、范围,有自己独立的发展历史和独立的研究方法。
”总之,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关系的社会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自己特殊的本质。
其基本性质表现为:跨越性、比较性、文学性、开放性。
跨越性是比较文学首要的质的规定性。
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由此可见,比较文学跨越了四个界限,即:民族、语言、文化、学科。
因此,跨越性是比较文学的区别性特征之一。
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

比较文学是兴起于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文学研究的一个分 支。它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 以上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 的过程,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 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 学科。(乐黛云 乐黛云:《中国大百科 乐黛云 全书》之“比较文学”词条)
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 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 研究,在学科的成立上以研究主体的 比较视域为安身立命的本体,因此强 调研究主体的定位;同时比较文学把 学科的研究客体定位于民族文学之间 与文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三种关系: 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和学科 交叉关系,并在开放与多元的文学研 究中追寻体系化的汇通。(杨乃乔 杨乃乔: 杨乃乔 比较文学概论〉,北大,2002,98)
可以得出以下三点认识
1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三种关 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 学科交叉关系); 2,比较文学研究的性质即“四个跨越” (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墙”的比喻); 3,比较文学学科的“三个特性”(开放 开放 宏观性:视 性:时间、空间、价值;宏观性 宏观性 野、胸怀、整体;文学性 文学性:文学首先 文学性 是艺术层面、形式层面,不是文化、 历史、哲学、宗教);
我的认识:比较文学学科正在建设中
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的成立不容讨 论:(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有自己的 理论立场、有自己的成体系的研究方 法、有学科与教学体制的支撑、有产 生广泛影响的科研成果。比较文学独 立只有好处利处.)
比较文学:研究文学关系的学科 比较文学
什么是比较文学呢?可作这样一种界定: 比较文学就是关于文学关系的研究.首 先是各民族文学、各国家文学、各语 种文学之间关系的研究,即法国学派所 提倡的“影响研究”; 其次是文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的研究,即 美国学者所倡导的“跨学科研究”与 “跨文化研究”.
比较文学:性质、范围和意义

第二节 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
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大体上可分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两大类: 五、这种平行研究还要求把问题提到一定范围,在同一层面上进 行比较。 六、美国学派在提出平行研究的同时,还提出了跨学科研究。 七、比较文学的意义 八、比较文学是第一个以打破国家和民族界限为存在前提的文学 研究学科,它的出现体现了人类对于世界性文学交流的自觉和反思。 九、比较文学是从宏观上考察文学的一种新角度、新方法,对于 扩大文学研究领域,探索新的研究途径是非常有价值的。 十、由于比较文学研究是在不同参照系的对比中进行的,这就为 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层面。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性质
四、我们认为:比较文学是一门独立学科, 它的性质是指它的学科性质 ,不是它所使用的方法的性质。
(二)从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考察比较文学的性质
5、比较文学中,“比较”已经不是一种唯一的方法,它已上升为学科的性质,是学科赖以 生存的基础。显然,“比较”在一般学科中,它的价值只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而不具备学科 的性质。当然,这并不是说比较文学研究只能用“比较”一种方法,恰恰相反,在论述过程 中,描绘、特性刻划、阐释、解释、叙述、解说、评价等方法同比较法一样经常地被应用。
第二节 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
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大体上可分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两大类: 一、影响研究是建立在不同文学相互接触上的,可以说,没有一 个作家不存在受他人影响并影响他人的问题。影响研究的内容主要包 括以下三个方面: 1、研究不同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这是典型的比较文学研 究领域。 2、探讨各民族文学中题材、人物、情节的渊源及其演变发展,即 渊源学。 3、研究各民族文学相互影响的途径和手段,即媒介学。 二、要发展我国的比较文学研究,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清理中国 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不研究佛教的传入,就很难圆满地结实隋唐 文学的辉煌发展,不研究五· 四时期西方文艺思潮对我国现代文学所起 的作用,要总结60多年来的文学发展历史也是不可能的。
比较文学知识

一、名词解释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它是一种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影响研究:用充分的可靠的材料来阐明和确证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事实,探讨和分析影响的转化吸收的程度、效果、规律,从而获取文学交流中可借鉴的经验教训。
平行研究:就是要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多个)不同民族的国家,两部(或多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与异,并导出有益的结论。
阐发研究:是一种跨文化的、借用文学理论模式的比较文学策略和方法,它是在充分理解、谨慎选择和适当调整的基础上,采用某种具有跨文化、适应性的理论和方法来比较解释别国文学,由此使研究成为一种介质、一种对话、一种融合,并为进一步的跨文学对话提供可交流与可理解的话语。
主题学:是一个特别的领域,它并不等同于通常所说的主题研究,它是以比较文学的角度,对题材、主题、母题、情节、人物、意向等方面的研究。
形象学:比较文学形象学指的是他者的形象。
研究对象是某国某民族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
世界文学:歌德最先使用的一个术语,他的本意是希望有一天各国文学将“合而为一,......成为一个伟大的综合体,”第二含义是指那些获得了世界声誉的作家作品;还有不少批评家把“世界文学”看作各国文学的总和,不管这些文学是否具有世界地位和不朽性。
民族文学: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独特民族传统和特色的文学。
二、简答(一)阐发研究包含哪三方面内容?1.文学理论对文学现象的的阐发。
即用一种恰当的外来理论模式解释本民族文学中的某些作品或文学现象,或者反过来...,以期在理解某些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方面获得一个新的角度和视野。
2.理论对理论的相互阐发。
即把不同民族文学的观念、理论、方法相互发现,相互印证,相互阐释,已达到完善某种文学观念、理论和方法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韦勒克曾专门著文(《比较文学的名称和性质》①)清理过“比较文学”(ocmParativelite仆由叮e)一词的来源。
在《文学理论》和其它几篇文章中他也对比较文学的任务和性质进行过探索。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他提出的主要观点。
一比较文学的名称“比较文学”(ocmpaartiveliteratUre)是一个让人非常疑惑的术语。
前不久,还有人提出要将“比较文学”更名为“国别文学比较研究”。
在汉语中如此英语中同样如此。
康奈尔大学的雷恩·库柏(LnaeCo叩er)就认为“比较文学”是一个既无意义而又不符合句法的“杜撰术语”。
他因此拒绝把他的系叫做“比较文学”系,而执意叫做“文学的比较研究”系。
韦勒克指出,这是因为“文学”一词的意思是泛指一切“文学作品”,而不是指“对文学的研究”。
“文学”既然是用来指文学作品,指诗歌又小说等文学作品,那么,显然不会存在一种用“比较”的方法写成的“文学作品”,因此,我们当然也就不能用“比较文学”一词。
Th。
Namoo)讨Na帆了C。
即。
ar触Litera翻er,收入论文集Rne6wellke:。
留喇m正na自此凡洲为巴。
CoCnPe台of0在记台m,NweHavenand助ndon:Y目eUnivesriytPSSerll970,PI一360228或几个国家的作家创作的影响。
但是,法国学派的这种观点根本不具有方法论和逻辑学的基础,也就根本无法界定比较文学。
举例来说,按法国学派的观点,研究莎士比亚对法国作家的影响是“比较文学”,而研究莎士比亚在英国本土的影响则不属于“比较文学”。
韦勒克坚决反对法国学派的这一比较文学观。
在韦勒克看来,“比较文学在只研究两种文学关系的狭窄含义上也不能成为一门有意义的学科,因为那样,它就必然变成两种文学之间的`外贸’,变成对文学作品支离破碎的探讨,就不可能对个别艺术品进行深入研究,就会使比较文学成为文学史一个附属的学科,使它处理的散乱无章,使它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方法。
”①不仅如此,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观由于专注于国家文学之间的影响,就非常重视文献、来源、声誉和传记材料等的研究,这就落入了韦勒克所谓的文学“外部研究`’的案臼。
韦勒克从他的文学本体论来看,文学批评和理论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一部作品的内在审美“结构”。
所以,法国学派的文学研究只是十九世纪文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
在《文学理论》中,韦勒克说:“文学之间的比较,如果与总的民族文学相脱节,就会趋向于把`比较’局限于来源和影响、威望和声誉等一些外部问题上。
这类研究不允许我们分析和判断个别的文艺作品,甚至还不允许我们考虑其整个复杂的起源问题,而是把主要精力或者用于研究一篇杰作引起的反响,如翻译及模仿,而这些仿作又往往出自二流作家之手,或者用于研究一篇杰作产生前的历史及其主题和形式的演变和传播。
”②也就是,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往往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文学的审美“结构”研究之外,只涉及文学作品的外部事实,而这些研究根本无法解决作品的优劣、意义和特征等问题,也就不是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判。
就象索绪尔所打的比方,法国学派所研究的只不过是国际象棋从法国流传到英国这样的、与国际象棋内部规则和特性无关的外部事实,只不过是一种外部研究。
这样,韦勒克把对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反驳逐渐引导到自己对比较文学实质的阐述上来。
卜韦勒克在反驳了几种对比较文学的错误认识后提出了自己的比较文学观。
现在,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韦勒克比较文学观的两大特点。
一是把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等同起来,二是重视从他的文学本体论出发,认为比较文学不应该研究文学影响与交流的外部事实,而要研究文学作品的内在审美“结构”。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和实质》,《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2月第1版,第27页。
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第43页。
232首先,比较文学不能用“比较”这一研究文学的“特殊方法”来定义。
在有些学者看来,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与文学研究的其它学科一样,就是文学。
而其特殊性表现在研究方法上,它特殊性是用“比较”的方法。
其实,正如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所指出的,“比较是所有的批评和科学都使用的方法,它无论如何也不能充分地叙述文学研究的特殊过程。
”①在《比较文学的名称和实质》一文中,韦勒克再次指出:“比较的方法并不是比较文学独有的:它在文学研究所有的分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所有的领域中都被普遍运用着。
进一步说,比较也不是研究中唯一的方法,就是最正统的比较文学家也不会仅仅动用比较这样一种方法。
所有的文学研究才在每一页的研究中都不仅要进行比较,还要动用再现、分析、解释、推导、评价、概括等等方法。
”②所以,单单从“比较”的方法论角度无法准确地确立比较文学的性质。
其次,比较文学过去曾经是关于口头文学、民间文学与“高级文学”、“艺术性文学”关系的研究。
民间文学和口头文学的主题、内容、流传情况如何,它们是如何、何时进入高雅文学的,这些问题在今天的意义上根本不属于比较文学的范畴。
在韦勒克看来,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民俗学,即使研究口头文学也只是整个文学学科的组成部分,也不可能和书面作品分割开来。
口头文学和民间文学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和对象,把它归属于比较文学实在太不确切。
比较文学现在非常通行的含义是由法国比较文学学派界定的。
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以梵·第根(、恤1Tiehgem)、伽列(J·M·C盯e,又译卡瑞)、基亚(M·.FGuydar)和巴登斯贝格(F·BaldenPsegrer)为代表。
梵·第根就指出:“比较文学的目的实质上研究不同文学之间的关系。
”基亚在他那本紧趋梵·第根的方法和内容的小册子里明确称比较文学为“国际文学关系史”。
伽列在他为基亚的这本书写的前言中,就明确指出:“比较文学不是文学的比较”,而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③。
在他看来,它是对国际精神关系的研究,是对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瓦尔特·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的研究。
法国比较文学学派的观点因此又被称为“影响研究”。
在法国学者看来,比较文学是一种跨国别的文学研究,如上所说,主要研究某个国家的某个作家的创作对别一个国家,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第40页。
②韦勒克:让匕较文学的名称和实质》,长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986年2月第l版,第27页。
,伽列:《<比较文学)初版序言》,见《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2月第1版,第42页。
231来指一种文学研究的方法和学科。
否则的话,正如雷恩·库柏所说的,我们就可以生造出“比较土豆或比较果壳”·的词语。
韦勒克通过对“文学”一词语义学的梳理,向我们指出“文学”一词除了有“文学作品”、“想象性的文学”含义之外,还有“对文学的知识与研究”的意思。
拉丁文早期的“文学”一词译自希腊文,它有时意指阅读和书写的知识,有时甚至还指“刻写”或“文字”本身。
十八世纪以后,“文学”一词的含义在仍然与“文献”、“学识”、“作品”等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也逐渐更多地指“想象性的文学作品”。
但是,韦勒克又指出,英语中的“文学”一词今天仍然难以把其所包含的“作品”与“对文学的知识与研究”的意义区分开来。
比如,“xx文学年鉴”既包括文学创作的成果,即文学作品,也包括对文学的批评和研究等内容。
而“文学教授”也并不是指教人如何写作,而是指对文学进行研究的专家和教师。
所以,“比较文学”这一术语当然不是文学的一种类型,而是指一种文学研究的特殊方法和特定学科,也就是说,“比较文学”也就等于“文学的比较研究”。
韦勒克在《比较文学的危机》一文中就把“比较文学”当作“文学的比较研究”的“省略用法”。
他为这一术语正名说:“抱怨这一术语在语法上有毛病,坚持它应当称为`文学的比较研究’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这是一种省略的用法。
”①显然,韦勒克通过对“文学”一词的语义学考察,“文学”本来就有对文学的“知识”和“研究”的原义,因此,将“文学的比较研究”省略为“比较文学”也就不仅是约定俗成而且是有根有据的。
韦勒克还把法语的“文学”的含义与英语的“文学”的含义进行了对比。
在法国,“文学”一词长期用来指文学研究。
韦勒克举了两个例子。
伏尔泰的《哲学辞典》关于“文学”的条目给文学下的定义是“有关高雅作品方面的知识,对历史、诗歌、修辞和批评的了解”。
马蒙代尔在他为大百科全书所写的名为“文学的基本要素”的那一部分里,用“文学”一词来指对“纯文学的知识”,并且把它与学部对照起来。
他宣称:“只要具备机智、天才和鉴赏能力,不用什么学问,甚至几乎不需要什么文学修养,便可以写出好作品。
”正是在法语“文学”的这一语义学基础上,“比较文学”一词才最早在法国诞生。
韦勒克引用了大量的文献材料来研究“比较文学”这一术语的诞生情况。
韦力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见干水昌等编选《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7月第i版,第130页。
首先,韦勒克明确指出:“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不可避免地会合而为一。
“总体文学”是法国学派梵·第根用以与“比较文学”相对立的一个概念。
梵·第根认为,“比较文学”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总体文学”研究超越民族界限的那些文学运动和文学风尚。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韦勒克对法国比较文学学派的态度。
他认为这种区别完全站不住脚。
为什么莎士比亚对法国文学的影响属于“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围,而莎士比亚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以及莎士比亚的艺术风格问题就应该属于“总体文学”研究的范围呢?在《文学理论》第五章中,韦勒克的论点是“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是一致的,“比较文学”是“把文学看作一个整体,并且不考虑各民族语言上的差别,去探索文学的发生和发展。
”①韦勒克一贯反对将世界文学按民族和语言做出国别文学或民族文学的区分。
在韦勒克的眼里,世界各国和各种语言的文学都是一个整体,所有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构成的就是一个“总体文学”的概念。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韦勒克才多次说:“`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之间的人为界线应当废除。
`比较’文学已经成为一个确认的术语,指的是超越了国别文学局界的文学研究。
”②韦勒克一向致力于摧毁文学研究中的民族和语言樊篱。
在语言问题上,这并不与文学的语言基础相冲突。
文学是一种语言的事实,所以文学总是与某种特定的语言密不可分。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仅仅将文学与语言层面联系起来,就只会得出文学就是语言,或诗学就等于语言学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