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外部技巧训练》知识点提要

合集下载

朗诵艺术内外部技巧概述

朗诵艺术内外部技巧概述

朗诵艺术内外部技巧概述朗诵艺术内外部技巧概述内部技巧:调动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一)、内在语1、定义:稿件、文字、语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表露出来的语句关系和语句本质(即话里有话、弦外之音)。

2、分类:发语性内在语、寓意性内在语、关联性内在语、提示性内在语、回味性内在语、反语性内在语。

3、作用:1)揭示语句本质2)揭示语句链条4、如何把握内在语:1)对全篇稿件的理解和感受要集中明了2)对全篇稿件的重点难点要心中有数3)对全篇稿件的语句本质要辨别清楚4)内在语要鲜明简洁有说服力(二)情景再现定义:在符合稿件需要的前提下,以稿件提供的材料为原型使稿件中人物、事件、清洁、场面、景物、情绪……在播音员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这个过程就是情景再现。

再现过程:理清头绪,设身处地,融景生情,现身说法1、理清头绪:脑海里连续活动的画面----开头是?----接下来的变化?---如何发展?---结果?---那里是特写?---要心中有数,不温不火。

2、设身处地:处于事件的情理之中,主要是获得现场感,产生“我就在”的感觉。

3、触景生情:是情景再现的核心,朗读中特别强调积极的反映,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一个具体的“景”的刺激,马上引起具体的“情”,又要完全符合稿件的要求。

4、现身说法:既然稿件中的情景始终“再现”,那么,把这情景再现的过程转述出来,朗诵者在脑中再现了文章中的情景,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加工制作,使听众产生某中情景的再现,从中受到感染。

(三)对象感1、定义:就是播音员必须设想和感觉到对象的存在和对象的反应,必须从感觉上意识到听众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绪等,并由此而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

属于某种联想想象的东西。

面对屏幕是在“目中无人”的环境中,朗读者要努力做到“心中有人”。

在朗读中感受到受众的存在,时时处处为他们着想,感觉到他们的确在听、在想,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第9讲 朗读4 外部技巧2

第9讲 朗读4 外部技巧2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一盘青菜不可 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一盘青菜不可 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一盘青菜不可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 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快读) 我们的 / 祖国 /// 是一个 // 伟大的 / 国家。 (慢读) 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


2、停连的类型

(1)生理停连
(2)语法停连
(3)强调停连
(1)生理停连

生理停连即朗诵者根据气息需要,在不 影响语义完整的地方作一个短暂的停顿或 连接,要注意,生理停连不能妨碍语意表 达,不能割裂语法结构。
练习: 化肥、做灌溉用的抽水机、拖拉机以及制 造拖拉机全部部件和其它农业设备用的特种钢材、 石油以及钻探和提炼用的机械等等,去年不论在 供应和制造设备两方面都有很大的增长。
《 雨 巷 》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停连的方法—— 音断气不断
当我们朗诵时,声音由激情而突然变到低微以至于
无声的时候,我们的精神上就会感受到一种情感宣泄之后的一

朗读辅导知识点总结

朗读辅导知识点总结

朗读辅导知识点总结朗读是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朗读辅导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增强语感,提高表达能力。

下面将对朗读辅导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朗读的定义、朗读的好处、朗读的技巧和注意事项等,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朗读辅导。

一、朗读的定义朗读是指按一定的语音、语调和停顿要求,以自然而有感情地读文章为目的,向人或录音设备朗诵文字的活动。

朗读的对象可以是自己、老师、同学、家人,也可以是录音设备,朗读是口头表达的一种形式。

二、朗读的好处1.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朗读练习,学生会逐渐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 培养语感。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对语言的感觉和理解,提高语感,使语言表达更加自然流畅。

3.加强记忆。

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文章内容,增强记忆力。

4.增进情感。

朗读的过程中,通过语音、语调的起伏变化,能够更好地表达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增强情感表达能力。

5.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和目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朗读的技巧1. 善于运用停顿。

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根据文章的语气和含义,善于运用停顿,使语音更加自然流畅。

2. 借助语音语调。

在朗读时,要注意语音的抑扬顿挫,根据文章的情感和表达的意思来借助语音语调,使朗读更具有表现力。

3. 适度加强语音。

在朗读时,可以适当加强语音,使语音更加生动有力,突出文章的重点。

4. 注意语速和语音。

适当控制语速,保持语音的清晰、准确,不要过快或过慢,让听众能够清晰地听到每个音节和词语。

5. 善于运用停顿。

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根据文章的语气和含义,善于运用停顿,使语音更加自然流畅。

6. 根据文章内容和情感进行表达。

在朗读时,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情感进行表达,使语音更具有感染力。

四、朗读的注意事项1. 理解文章内容。

在进行朗读之前,要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目的,明确文章的重点和情感,以便更好地进行朗读。

朗诵的内外部技巧

朗诵的内外部技巧

朗诵的内外部技巧朗诵的内部技巧(1)作品的选取好的作品未必是好的朗诵作品;好的朗诵作品未必是你朗诵得好的作品。

应当从实际出发,让作品为我所用,我不为作品所役;朗诵因作品而生辉,作品因朗诵而增色。

1、度身定作根据个人外在条件选作品,如音色、音域、音量等。

2、量力而为根据个人内在条件选作品,如阅读能力、语言驾驭能力、艺术再现能力等。

3、审时度势根据客观语境选作品,如主旨、对象、性别、地点、规模、设备等。

4、积累作品“用兵一时”须“养兵千日”,要拥有“保留节目”“拳头产品”,以应不时之需。

(2)作品的阅读欲“动口”先“动脑”,技巧运用是末,阅读理解是本,对作品浮光掠影,不求甚解,其结果必然言不尽意,情不感人,或者捉襟见肘,弄巧成拙。

要精读,词、句、段、篇,写作意图、艺术特色等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吃透它的精神实质,弄清它的精华所在。

如《立论》《将进酒》《沁园春·雪》(3)作品的感受也可叫做“体验”。

朗诵者以作品为本,而文学家尤其是诗人,他们的笔下是一个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世界。

要精准、美妙地再现作品,就要把心贴上作品,去获得作品赋予的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感性体悟,让作品中的一情一景、一事一物得到“还原”,从而使朗诵者的声情语调有了依托和着落。

如《再别康桥》《致橡树》《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我的自白书》《中国最高爱情方式》(4)作品的想象想象,为我们的思想生出翅膀,它让我们翱翔在无垠的时空里,又把无限的美好带回到我们身旁。

朗诵,旨在把无声的符号化为有声的信息,让“躺”着的每一个文字“站”起来,变成千姿百态的艺术天使,去叩击人们的心扉,擦亮人们的情感……这静与动的转换,这抽象到具象的升华,无不靠想象去润滑、去驱动。

朗诵者应当具备出众的想象能力,一进入作品就如临其境、如视其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如《我愿意是急流》《海燕》《乡愁》朗诵的外部技巧(1)节奏任何文字作品,都是通过词语、词组、句子之间的语义关系来表情达意的,语义关系有近有远,用有声语言来表现就会有停有连、有快有慢,这快慢、停连就是狭义的节奏要素,也是朗诵表达中最基本、表现最突出的节奏要素;广义的节奏还包括力度的强弱、抑扬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语气的虚实等要素。

干货-播音主持朗诵技巧实训

干货-播音主持朗诵技巧实训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干货-播音主持朗诵技巧实训播音主持,形象是给观众的第一印象,所以,在朗诵之前,先塑造自己的形象气质。

内在气质影响外在气质,外在形象也可以影响内在感觉。

所以,播音员和主持人首先要注意个人气质的培养。

1、内在气质的培养:涉猎百科群书。

2、外在气质:坐姿站姿(坐凳子的前三分之一,钉子步站立)。

身体姿势:上身自然挺直,双肩略向后展,双手自然下垂,挺胸抬头收腹,目光平视前方。

形象准备好了,接下来就是朗读训练了。

首先是普通话训练。

普通话要从最基础学习,打好基础,才能说好普通话。

1)双唇练习双唇闭拢向前、后、左、右、上、下,以及左右转圈双唇达响,双唇达响——闭口提颧肌上唇向中间缩,力量集中于上唇中部,反复发不带元音的b、p,有清晰的爆破声。

2)呼吸训练如何做到呼吸自如,有深度、有底气?胸腹联合呼吸法:吸气后两肋扩大,横膈膜下降,小腹微收。

这种呼吸活动范围大、伸缩性强,可以使气息均匀平衡。

理想的状态是做到“吸气一大片,呼气一条线;气短情不断,声断意不断”。

1、呼吸训练——使您的身体舒展贯通,气韵充足,解放喉咙,减轻声带负担,避免胸闷和气胸。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2、共鸣训练——自如运用各共鸣腔体,构建立体声音通道,使您的嗓音明亮饱满、圆润、集中、浑厚。

3、口部操训练——使您的口齿清晰、伶俐,发音准确,对大舌头、发音含糊不清有矫正作用。

4、护嗓训练——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呵护我们的嗓音,合理的运用嗓子、学会像专业人士一样保护我们的嗓音,快速有效的掌握护嗓专业知识和护理常识。

(用嗓前不大呼小叫,不吃刺激性食物,调节呼吸,用小实声说话)3)普通话的声母、韵母专业的普通话训练是从声母、韵母、调值等基础训练开始的,而且只有先从这些基础训练开始着手,才能从根本上纠掉围绕我们很多年的方言普通话。

4)普通话声调与音节结构声调:是汉语音节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区别语义的重要作用。

5)表现力训练——眼神的表达示范:好奇的眼神。

有声语言表达的外部技巧(4-6)年级资料

有声语言表达的外部技巧(4-6)年级资料

易 殿 选
(二)停连
是指停顿和连接。在有声语言的语流中,那
些为表情达意所需要的声音的中断和休止就 是停顿;那些声音不中断、不休止的地方就 是连接。
停连的作用
表现在很多方面:有的组织区分,使语意明
晰;有的造成转折呼应,使逻辑严密;源自的 可以强调重点,使目的鲜明;有的并列分合, 使内容完整;有的体现思考判断,使传情更 加生动;有的令人回味想象,创造意境。

3 如何显示重音:



1)轻处理(重音轻读法)。
例:你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 ●● ●●




2)强处理(增强音量音势)。
例: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
●● ●● ●● ●● ●●
气壮山河。
●● ●●


3)拖腔重读(拖长重音)。
例: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 人, 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在演讲、朗诵、朗读的开始,必须要交待清
楚时间、地点、背景、人物特征时; 比较一般性的内容; 思考判断时和犹豫不定时: 玍高潮前为情节作必要铺垫时; 高潮后要一个相对应的平静; 强调文章的主要含意、并引起人们特别注意 时。
遇到以下情况时一般要加速语言节奏
在故事情节突变时;
内部的轻读、重读我们叫它轻重格式,段和 全篇的重要句子或层次我们叫它重点。语句 重音,是指那些最能体现语句目的,需要着 意强调的词或词组。 重音可分为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
1逻辑重音:


为了突出句子中某种特殊含义而把某个词 加以重读就叫逻辑重音。 它是点明语义,突出作品中心思想,揭示 主题和内涵的有力手段。同时又使语言的 目的性能清晰、明确。逻辑重音没有固定 的位置,由于意义不同,位置也就不同, 要依据语言环境来确定。

朗读的外部技巧

朗读的外部技巧

、朗读的技巧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并掌握朗读技巧的重要意义;2、理解并掌握朗读的内部技巧;3、掌握并能正确运用朗读的外部技巧。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朗读的内部技巧;*理解并掌握停顿、重音的运用。

教学难点停顿、重音的理解和掌握。

导入新课•朗读就是朗声读书,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也就是朗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音塑造形象,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的创作活动。

具有再创性和艺术性的特点。

朗读技巧朗读技巧:是在朗读活动中所运用的一切表达方法,是实现朗读目的的必要手段,是朗读时为了使声音清晰洪亮,为了增强语音的感染力,更恰当地传情达意而使用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内部技巧;二是外部技巧。

一、朗读的内部技巧1、形象感受的运用:形象感受是指朗读者在作品形象性词语的刺激下,感受和再现客观世界的种种事务,使表现情、景、事、理、人的文字符号,在朗读者内心成为生动可感的形象,在内心跳动起来。

练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逻辑感受的运用:"所谓逻辑感受是指朗读时,作品的概念、判断、推理、论证,以及全篇的思想发展脉络、层次、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朗读者头脑中形成的总体感受。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目的要明确,不能似是而非;二是语言脉络要清晰,不能模棱两可。

朗读者要学会将作品中的主次、并列、转折、递进等“文路”,在逻辑感受过程中转化为自己的思路,进而形成内心的“语流”,以增强有声语言的征服力。

练习:(1)并列性: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2)对比性: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3)排比性: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4)递进性: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

3、内在语的运用:内在语:即“潜台词”,是朗读作品的文字后面的更深一层的意思,也是文字作品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表露出来的语句关系或语句本质。

朗诵的技巧:内三外四(完整版)

朗诵的技巧:内三外四(完整版)

语言表达的内部技巧一、情景再现情景再现定义:在符合稿件需要的前提下,以稿件提供的材料为原型,使稿件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情绪……在朗朗读者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这个过程就是情景再现。

(一)理清头绪:脑海里连续活动的画面----开头是?----接下来的变化?---如何发展?---结果?---哪里是特写?---要心中有数,不温不火。

(二)设身处地:处于事件的情理之中,主要是获得现场感,产生“我就在”的感觉。

(三)触景生情:是情景再现的核心,朗读中特别强调积极的反映,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一个具体的“景”的刺激,马上引起具体的“情”,又要完全符合稿件的要求。

(四)现身说法:既然稿件中的情景始终“再现”,那么,把这情景再现的过程转述出来,朗诵者在脑中再现了文章中的情景,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加工制作,使听众产生某中情景的再现,从中受到感染。

片断练习1、暴风咆哮着,几次的,他都要被吹下深谷,大雨倾盆,险恶的岩石又光又滑,使他寸步难行,冰雹夹着细砂,无情地向他猛扑,他的头上脸上,已开始流血了,但他一点也不气馁,他匍匐前进,把普罗美秀斯拉上来。

柏杨《天涯故事》提示:恶劣的气候与人物“他”的坚强,让我们产生钦佩之情。

如果你在现场,你体会和感受到了什么?2、大雨由倾盆而瀑布,最初,还间或有几个晴天,几个月后,便接连着一直下起来了。

太阳隐藏在天空一角,大地上昏暗如夜,一片凄凉,海被填满了,雨势不但没有稍减的趋势,反而落得更加凶猛,海水倒灌回平原,淹没了田野和丘陵。

柏杨《天涯故事》提示:体会大雨的具体视觉感受,想象看到了雨的形状、雨的大小。

3、兴奋的旅游者们纷纷从客舱出来,挤满边舷,向我们挥手呼喊,我们也向他们挥手致意。

我站在舵房外面用望远镜细看那些无忧无虑、神情愉快的男男女女。

一个穿猩红色连衣裙的女孩出现在我的视野。

她最热情洋溢,又笑又跳又招手,久久吸引住我的视线,直到客轮远远抛在后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诵外部技巧训练》知识点提要
朗读的外部技巧,常用的有:重音、语调、停连、节奏。

一、重音
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强调某些词语的朗读现象。

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

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

按照语法结构的特点而重读的,叫语法重音。

为了突出句中的主要思想或强调句中的特殊感情而重读的,叫逻辑重音。

1.语法重音。

语法重音就是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稍微读得重一些。

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
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
②定语、状语、补语一般比中心词稍微读得重些;
③用作比喻的词一般读得重些;
④有些代词也常重读。

2.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是指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说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

和语法重音不一样的是,强调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由具体语境来决定。

同一句话,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例如:
我爱听京剧。

(回答“谁爱听京剧?”)
我爱听京剧。

(回答“你爱唱京剧吗?”)
我爱听京剧。

(回答“你爱听什么剧?”)
因而,在朗诵时,首先要认真钻研作品,正确理解作者意图,才能较快较准地找到强调重音之所在。

二、语调
在汉语中,字有字调,句有句调。

通常称字调为声调,是指音节的高低升降。

而句调则称为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曲直变化,是说话或朗读时一句话或一个语言片段在语音上的高低轻重的配置。

句调是贯穿整个句干的,只是在句末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

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例:
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
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

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例:
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平调,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例:
一望无际的草原,清新碧绿,平整地铺开着。

曲调。

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例:啊,亲爱的狼先生,那是不会有的事儿。

去年我还没生下来啦!
三、语速
语速就是指说话或朗诵时语言的快慢。

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

恰当的速度才能表达出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不同的场面、不同的感情、不同的人物性格,语速都不同。

一般说来,欢快、热烈、紧张、焦急、慌乱的情绪要读得快些;悲痛、沉重、镇定、失重的心情要读慢一点。

争吵、急呼、辩论要读得快些;闲谈、耳语、絮语要慢点读。

抨击、控诉、指责、雄辩要读快点;追思、回忆就应该读慢点。

年青、机警、泼辣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可以读得快一些;年老、稳重、迟钝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可以读慢一点。

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就用中速,不要太快,也不应太慢。

比如课文《观潮》:
“海睡熟了。

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

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象要睡了。


这一段描写海的宁静,所以读的时候应该语速慢一点。

而另一段
海终于愤怒了。

它咆哮着,猛烈地冲向岸边袭击过来,冲进了岩石的罅隙里,又拨刺着岩石的壁垒。

写海掀起滔天巨浪,气势汹涌,语速就应该加快。

朗诵任何一篇文章,都不能自始至终采用一成不变的速度。

朗诵者要根据作者的感情的起伏和事物的发展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朗读速度。

这种在朗诵过程中实现朗诵速度的转换是取得朗诵成功的重要一环。

另外,要特别注意的是,读得快时,要特别注意吐字的清晰,不能为了读得快而含混不清,甚至“吃字”;读得慢时,要特别注意声音的明朗实在,不能因为读得慢而显得疲疲沓沓,松松垮垮。

总之,在掌握朗读的速度时要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拖”。

四、停顿
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

停顿一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二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另外也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还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

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

生理停顿是朗诵者根据气息需要,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地方作一个短暂的停歇。

要注意,生理停顿,不要妨碍语意表达,不割裂语法结构。

语法停顿是反映一句话里语法关系的,在书面语言里就反应为标点。

一般来说,语法停顿时间的长短同标点大致相关。

例如句号、问号、叹号后的停顿比分号、冒号长;分号、冒号后的停顿比逗号长;逗号后的停顿比顿号长;段落之间的停顿则长于句子停顿的时间。

强调停顿是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而在书面上没有
标点、在生理上也可不作停顿的地方作了停顿,或者在书面上有标点的地方作较大的停顿。

强调停顿要仔细揣摩作品,深刻体会内在含义来安排的。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前一个停顿是强调“死了”,这种人生等于死。

后一个停顿强调“活着”,这样的人虽死犹生。

又如: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个停顿是为了强调“今朝”,叹息过去的“无数英雄”,赞美当今无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英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