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春秋争霸的原因。

2.分析春秋争霸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及历史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春秋争霸战争背景的了解,使学生懂得春秋争霸实质上是政治、军事、经济等综合国力的较量,逐步学会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春秋争霸的原因

教学难点

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导致政治上的变化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

课程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春秋战车,越王勾践剑,

甲胄等

观察上述图片,营造古代战

争氛围

学生讲述春秋时期经典战争

和故事晋楚之争,秦晋之

争,卧薪尝胆等等

让学生

在欣赏

图片的

同时讲

述一些

春秋战

争故

事,带

学生一

起走进

春秋时

三、诸侯争霸

1.阅读思考

春秋时期的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争夺霸主地位,先后有多位诸侯取得了“霸主”的地位,在教材中找找看,春秋时期先后出现过哪几位“霸主”

齐桓公

: baike.baidu./link?url=FcP6bkF

D0vBXMle4eE7nxHk_L_V3gqbDVmfZCiar 80Zvr78CD56vFe1Aq1t3IX986ba4CvKER m6L7yC7WCXolVkHdY8fznEw4fPJxB2h7

晋文公

: baike.baidu./link?url=hxDiEnE

VGBN5zbDvCNqs5hV3d05VkHImICIMTd vKhrK2vXelFb68IEg799Ahx4XKz3RyhWQ E61H5sNMj8h4a

楚庄王

: baike.baidu./view/2868.htm

越王勾践

:

baike.baidu./ite

m/%E5%8B%

BE

%E8%B7%B5/

61035学生分组讨论

西周分封制遭到破坏,王室

衰微,必然导致诸侯间的争

霸战争,让国家处于分裂混

乱状态

学生可以通过听闻过的故

事,先自己思考,再从教材

资料中获得答案

管鲍之交,一鸣惊人,退避

三舍,

问鼎中

原等故

通过历

史故事

更能让

学生更

加贴近

历史

让学生

通过名

人的经

历感悟

课内提升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产生了哪些影响?

(1)实质是大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控制权而发动

(2)争霸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3)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4)促进了民族融合阅读百科资料,观看图片,

了解几位霸主确立霸业的不

同过程,概括总结成就霸业

的原因。

学生可以从好处和坏处两方

面展开讨论

人生道

理,指

引自己

的人生

方向,

达到情

感态度

价值观

的教育

目标

课堂小结春秋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期,特殊的环境造就了无数的人才,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学会做人做事,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的真正意义所在。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练习题版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以“尊王攘夷”谋略称霸的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穆公 D、楚庄王 2.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什么时期:() A、形成 B、发展 C、鼎盛 D、瓦解 3.城濮大战后,成为中原霸主的是:() A、齐桓公 B、宋襄公 C、楚庄王 D、晋文公 4.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是指:()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西周 D、尧舜禹时期 5.下面哪一种情况不符合战国历史:()

A.周王室成为大诸侯国的附庸 B.齐、晋、楚、秦、鲁等国争霸 C.诸侯国内卿大夫执掌朝政 D.南方楚国率军到洛阳问鼎 6.我国奴隶社会瓦解于:()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二、填空题: 1.东周分为_____和_______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______年到公元前 _______年,是我国______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从公元前______年到公元前______年,是我国_____社会的形成时期。 2.春秋末年,江南的_____国和______国也加入争霸战争,吴王任用______和______为将,攻破楚的都城郢。 三、问答题: 1.试分析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中原的共同原因。 2.“战国七雄”并立的局面是怎样出现的? 3.请你说说诸侯争霸所起的进步作用。 四、列举题: 按顺序列举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两种说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D 4.B 5.C 6.B 二、填空题: 1.春秋战国770 476 奴隶475 221 封建 2.吴国越国伍子胥孙武 三、问答题: 1.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中原的共同原因是:两者都实行了改革或整顿内政。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在几年之间国富兵强。晋文公做国君以后,发展生产,整顿内政,训练军队,使晋国很快成为北方一大强国。 2.春秋后期,晋国政权为卿大夫控制,战国初年,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分晋,瓜分晋国。齐国大夫田氏完全控制了齐国政权,后来也取代原来的国君,建立田氏齐国。这样,就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的局面。 3.春秋时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虽然消耗了大量的财物,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减少了诸侯国,实现了局部地区的统一,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四、列举题: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知道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铁制农具、牛耕的推广和使用。 2.知道春秋时期的起止年代、春秋时周王室衰微的表现、齐桓公首先称霸等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春秋争霸战争背景的了解,让学生懂得春秋争霸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军事等综合国力的较量,逐步学会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成就霸业的学习,认识到国家强大需要改革,需要人才,需要奋发图强的精神,教育学生明确远大的目标,培养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为将来建设祖国、振兴中华作准备。 重点 铁制农具和牛耕;春秋争霸。 难点 诸侯称霸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由学生讲述春秋时期经典战争故事,如晋楚之争、秦晋之争等,并出示图片:春秋战车、越王勾践剑、甲胄等,营造古代战争的气氛。 导语:这些故事和图片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个短兵相接的战场,那么那个历史时期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战火不断?今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了解那个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明确概念 大屏幕展示资料,由学生阅读: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迁到洛邑,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东周的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2.经济发展 阅读教材及春秋时期农具改进、经济发展的相关史料。 史料一春秋时期,冶铁技术逐渐提高,比青铜硬度更高、更易于普及的铁制农具逐渐代替青铜工具而广泛使用,形成了有翻土垦荒的犁(代替了用耒耜翻土的工具),铲土、耘苗、松碎表土的铲,除草、间苗的锄,平地、起肥用的耙,开沟、做垄的锸,收割谷物的镰等多种不同功能的农具,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史料二铁器时代,继青铜时代之后的又一个时代。它以能够冶铁和制造铁器为标志。我国迄今为止,已发现最早的铁制品为河北藁城和北京平谷刘家河等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动荡的春秋时期》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学设计 1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废掉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其宠爱的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又因镐京因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在戎、狄等外患威胁之下,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图片展示:铁制农具、牛耕

2.问题思考:(1)从图片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什么历史作用? 提示:(1)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3.图片展示:劳动工具演进 4.教师小结: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大多数是在木器上套一层铁制的锋刃。古书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来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使用牛来耕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它把中国的物质文明由青铜时代推进到铁器时代。 5.材料展示: 材料一:河南新郑李家楼出土春秋中期的莲鹤方壶,湖北省荆州市望山楚墓出土越王勾践剑。 材料二:《汉书·地理志》载齐国能“织作冰纨绮秀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材料三:《管子·地数》载齐国“聚庸而煮盐”,成为国家重要经济收入之一。 材料四:长沙春秋楚墓出土了漆棺、漆木车。 材料五:《战国策·东周》载齐桓公“宫中七市”。 6.问题思考: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7.教师小结: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特别是铁制农具的使用的牛耕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中国进入铁器时代。 目标导学二:王室衰微 1.图片展示:《东周列国·春秋篇》剧照 2.教师提问:在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中,东迁后的周平王,摄于郑国的威力,竟与郑庄公做了交换太子互为人质的荒唐交易。这种情况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王室衰微。 3.合作探究:王室衰微的原因、表现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1)王室衰微的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使得原来公田以外大量开垦荒地成为可能,导致不向国家纳税的私田大量出现。诸侯国不再分封土地,而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致使分封制逐步分解。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 (2)表现:①分封制逐步瓦解。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

动荡的春秋时期 优秀教案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表现;知道周王室衰微的原因及表现;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知道春秋五霸;了解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及成为首霸的原因。 (2)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变动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铁器、牛耕等图片和相关文献史料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到春秋争霸战争的利与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齐桓公称霸原因的分析,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诸侯争霸。 2.难点:王室衰微;春秋争霸的利与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温故知新:展示夏商周的兴亡:都城、时间、开国之君、亡国之君、重大事件,引导学生完成表格。 (二)让同学讲述烽火戏诸侯故事,从而引入西周灭亡,东周开始。 (三)教师讲述东周的历史分期,过渡到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根据问题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问题1:春秋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问题2: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3.问题探究 (1)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更替过程如何? (2)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 4.了解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的意义。 教师总结: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发展,特别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春秋时期的经济得到了发展,但同时也处于动荡时期。 (二)王室的衰微 1.教师指导学生回顾西周的分封制。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完成问题,小组交流,有疑问的做好标注。 问题1: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到了春秋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问题2:周王室的势力较西周时期有哪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疑难、板书。 (1)制度变化,分封制瓦解。 (2)周王室实力大减。 (3)诸侯崛起,竞相称霸。 4.材料研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读懂材料,师生共同分析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并板书: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王室衰微使得诸侯竞相争霸,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春秋争霸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的?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有什么关系?引入第三目“诸侯争霸”。 (三)诸侯争霸 1.设计导学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质疑。 问题1:春秋时期出现诸侯争霸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2:春秋时期的霸主有哪些?他们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出现了哪些较大的诸侯国? 2.汇报交流答疑。 3.指导阅读教材“相关史事”,回答问题: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谁呢?他为什么能成为第一个霸主? 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板书。 齐桓公: (1)靠海,盛产鱼盐(资源丰富)。 (2)管仲改革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国富兵强)。

第六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 2.通过学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以及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使学生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 三、教法学法指导 教法:讲述法、问题启示法、图片展示法、文本分析法、视频分析法、分组讨论法 学法指导:观察图片、阅读文本、分组讨论、观看视频、材料分析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网络设备、投影仪 素材准备:地图册、战国和春秋时期的形势图、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视频、多媒体课件、教学插图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烽火戏诸侯》,让学生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 西周时,遇到敌情靠烽火台传信报警。周幽王昏庸无道,为了取悦王妃褒姒,竟下令燃烽火。后来,犬戎真的来攻西周。幽王派人点燃烽火,诸侯没有再来救援。结果,幽王被杀。 这个故事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崩溃,说明周王室的势力逐渐衰微。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那么春秋时期的经济有哪些发展?出现了什么动荡的局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一起去了解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小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带着问题进入本课学习,

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自主学习,知识建构 结合以下几个问题阅读教材,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语,边读边勾画,完成后,形成知识网络。 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诸侯争霸的目的是什么?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评价诸侯争霸? 动荡的春秋时期中,动荡的表现有哪些? 自主学习完成后,小组之间交流答案,并互相讨论,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找出疑惑。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把握有效信息,并学会分析和总结历史问题。 (三)合作探究,解疑释惑 1.解释春秋战国的由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春秋时期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春秋”取名于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书《春秋》,“战国”取名于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是因当时各个诸侯国争战不休而得名。 2.列表归纳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3.小组讨论 春秋后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及漆器制作也有所发展 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城市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使用 3.小组讨论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废掉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其宠爱的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又因镐京因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在戎、狄等外患威胁之下,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图片展示:铁制农具、牛耕 2.问题思考:(1)从图片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什么历史作用? 提示:(1)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3.图片展示:劳动工具演进 4.教师小结: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大多数是在木器上套一层铁制的锋刃。古书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来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经使用牛来耕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它把中国的物质文明由青铜时代推进到铁器时代。 5.材料展示: 材料一:河南新郑李家楼出土春秋中期的莲鹤方壶,湖北省荆州市望山楚墓出土越王勾践剑。 材料二:《汉书·地理志》载齐国能“织作冰纨绮秀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材料三:《管子·地数》载齐国“聚庸而煮盐”,成为国家重要经济收入之一。 材料四:长沙春秋楚墓出土了漆棺、漆木车。 材料五:《战国策·东周》载齐桓公“宫中七市”。 6.问题思考: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7.教师小结: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特别是铁制农具的使用的牛耕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中国进入铁器时代。 目标导学二:王室衰微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

动荡的春秋时期 【学习目标】 1、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知道春秋时期,周王室统治实力逐渐衰微的历史史实。 3、掌握诸侯争霸的历史史实,以及主要的春秋霸主。 【教学重点】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春秋争霸的影响。 【教学过程】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手工业 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3.商业 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知识模块二王室衰微 1.原因 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的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样就使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 2.表现 (1)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直接管辅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

(2)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3)诸侯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 3.结果 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知识模块三诸侯争霸 1.背景 (1)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2)当时,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 (3)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2.经过 (1)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 (2)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3.结果 (1)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2)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 【展示提升】 1春秋经济发展中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是什么? 2简单介绍春秋争霸的相关史实。 板书设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铁制农具和牛耕;手工业发展;分封制的瓦解,周王室的衰微;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争霸战争;争霸战争与民族交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革故鼎新,才能富国强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称霸原因的探究,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兴人是兴国的关键。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难点:经济的发展导致政治制度的变革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公元前70年,周平王将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的前期(公元前770年一公元前476年)被称为春秋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诸侯与周王室的关系又如何呢? (二)、讲授新课: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教师:同学们,你知道春秋时期我国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有哪些进步吗?有几位同学做了这样一些春秋场景再现,请大家说说它们是真还是假? 活动一:真假大考验 A.同学:我要播种一块土地,不过我已经不觉得很辛苦,因为有我心爱的老牛每天帮助我耕种。我们的国君还为我们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我的作物都能幸福的生长 B.同学:我是个聪明的播种者,在劳动中牛耕和铁制的农具帮助我深耕细作,所以我能有很好的收成 C.同学:我是一名手工业者,我能够制造青铜器、铁器、漆器,同时我还会纺织和煮盐 D.同学:我是个勤劳的人,我制作了很多漂亮的漆器,可是我的国君不允许买卖,所以这些东西我只能用来自己欣赏。 同学们,这些春秋场景的再现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呢?你知道吗? 学生:A、B、C同学再现的场景是正确的,D同学再现的场景是错误的。 春秋时期我国人民已经能使用牛耕和铁制农具,在农业上能够精耕细作,很多国君注意修建水利工程来灌溉农田.青铜制造、治铁业、漆器制作都有发展,商业能在规定的区域进行。教师: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劳动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的重要标志。 教师给出材料: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试诸壤土。(美金:指青铜,恶金:指铁)-----《国语·齐语》 从材料中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说明春秋时期齐国已经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教师:正确。不仅如此,我们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出土了一批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有力地证明了春秋时期铁器在我国已经开始应用于农业、手工业生产中(多媒体展示春秋时期铁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材料题新人教版

材料题:动荡的春秋时期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吕氏春秋》上有一个故事,说:大力士乌获将牛尾巴都拉断了,牛却纹丝不动。一个小孩牵着牛鼻环,牛倒乖乖地跟他走了。 材料二下图是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战国墓葬中发掘出来的“牛尊”。 请回答: (1)请你把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结合起来,谈一谈这个考古发现说明了当时的什么社会现象? (2)当时还有一种什么生产工具的使用与推广,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3)上述生产工具的使用与推广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材料二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功也。 ——孔子 (1)“管仲相桓公”发生在何时?该时期为什么能出现“霸诸侯,一匡天下”的现象? (2)材料一中的“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 (3)材料二中“桓公九合诸侯”指的是什么事?“不以兵车”应得益于管仲的什么策略?

参考答案 1.解析:文字资料与文物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根据材料可以判断出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得到推广,当时,铁农具也逐渐得到使用与推广。 参考答案:(1)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掌握了牛的习性,牛耕技术已得到使用与推广。 (2)铁农具的使用与推广。 (3)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为大面积开垦荒地提供了保障,出现了新的阶级——地主阶级。原来全国土地属国王所有的制度,开始走向解体。 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争霸的背景及齐桓公之所以成为首霸的原因。结合所学基础知识即可解答。 答案:(1)春秋时期。因为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2)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3)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霸主。得益于“尊王攘夷”的策略。

第 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区分西周与东周、春秋与战国的时间分期。 了解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三大方面的表现;王室衰微的三大方面的表现、以及诸侯争霸的原因、口号、五霸、影响等基本史实。理解春秋时期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变化对整个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认识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归纳知识要点,理解重点,难点。 多媒体展示,讲述历史故事,再现历史场景,寓乐寓教寓学。 提出典型问题,引导思考,学生自主思考与讨论相结合,攻克问题。(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到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 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重要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春秋时期是上承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下启战国由分裂迈向统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导致原有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剧烈的变化,

整个国家出现了割据纷争的局面。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内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三个内容是因果相连的递进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诸侯争霸。 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引起春秋时期一系列的变化;分封制的瓦解。 四、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少,历史思维也欠缺,注意力易分散,但他们好奇心强, 形象思维能力强,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历史思维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2. 启发式教学法 3. 讨论归纳法 4. 阅读讲解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对回顾之前学的西周的建立与灭亡以及对西周之后东周历史分期的介绍导入新课 (二)新授新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习题新人教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一、单项选择题: 1.以“尊王攘夷”谋略称霸的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穆公 D、楚庄王 2.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什么时期:() A、形成 B、发展 C、鼎盛 D、瓦解 3.城濮大战后,成为中原霸主的是:() A、齐桓公 B、宋襄公 C、楚庄王 D、晋文公 4.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是指:()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西周 D、尧舜禹时期 5.下面哪一种情况不符合战国历史:() A.周王室成为大诸侯国的附庸 B.齐、晋、楚、秦、鲁等国争霸 C.诸侯国内卿大夫执掌朝政 D.南方楚国率军到洛阳问鼎 6.我国奴隶社会瓦解于:()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二、填空题: 1.东周分为_____和_______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______年到公元前_______年,是我国______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从公元前______年到公元前______年,是我国_____社会的形成时期。 2.春秋末年,江南的_____国和______国也加入争霸战争,吴王任用______和______为将,攻破楚的都城郢。 三、问答题: 1.试分析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中原的共同原因。 2.“战国七雄”并立的局面是怎样出现的? 3.请你说说诸侯争霸所起的进步作用。 四、列举题: 按顺序列举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两种说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1.春秋战国770 476 奴隶475 221 封建 2.吴国越国伍子胥孙武 三、问答题: 1.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中原的共同原因是:两者都实行了改革或整顿内政。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在几年之间国富兵强。晋文公做国君以后,发展生产,整顿内政,训练军队,使晋国很快成为北方一大强国。

初中历史《动荡的春秋时期》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西周时期,诸侯对天子是绝对服从,为什么春秋时期楚庄王可以对周天子如此无礼,周天子却无能为力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第6 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内容探究】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公元前770 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中国历史进入到东周时期。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一般是指从公元前770 年到公元前476 年,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东周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一般是指从公元前475 年到公元前221 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时标题——“动荡的春秋时期”,请同学们说一说“动荡”的同义词。(摇晃、变动、变化等),有变化才有变动,变化太大就会打破原有的局面出现动荡。所以要了解春秋时期的动荡,就必须清楚春秋时期所发生的变化。(经济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一目中的内容,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2)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4.教师讲解: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很大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尤其 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由此进入铁器时代。 [教师过渡]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取得重大发展,这一时期的政治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动。这种政治上的变动是什么样的呢?对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有什么重大影响呢?我们一起从王室衰微一目中寻找答案吧! 二、王室衰微 1.教师展示图片《西周分封制后形成的等级示意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王室衰微一目中的内容。讨论问题: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是什么时期开始被打破的?王室衰微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学生回答] 时期:春秋时期。具体表现:政治上——诸侯国不再分封土地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世袭。经济上——诸侯国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周王室财政陷入困境,甚至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学习目标】 1.掌握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2.了解周王室衰微的史实。 3.识记诸侯争霸的人物,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对社会发展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教学重点】 春秋争霸。 【教学难点】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及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基础知识】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手工业 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 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二、王室衰微 1.原因 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的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样就使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 2.表现 (1)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直接管辅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 (2)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3)诸侯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 3.结果 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三、诸侯争霸 1.背景

(1)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 (2)当时,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 (3)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 2.经过 (1)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 (2)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3.结果 (1)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 (2 )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附学案)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表现;知道周王室衰微的原因及表现;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知道春秋五霸;了解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及首霸的原因。 2.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变动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铁器、牛耕等图片和相关文献史料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到春秋争霸战争的利与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齐桓公称霸原因的分析,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 【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王室衰微;春秋争霸的利与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温故知新:课件展示表格,夏商周的兴亡:都城、时间、开国之君、亡国之君、重大事件,引导学生完成表格。 2、出示烽火戏诸侯图片,让同学讲述图片故事,从而引入西周灭亡,东周开始。 3、教师讲述东周的历史分期,过渡到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根据问题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问题1:春秋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问题2: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3、问题探究:(1)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更替过程如何?(出示一组图片,石器、骨耜、耒耜,青铜铲 (2)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图片和自己所学知识回答出铁农具的优越性:坚硬、锋锐。 4、指导阅读教材27页“相关史事”,了解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的意义。 教师总结: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发展,特别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春秋时期的经济得到了发展,但同时也处于动荡时期,导入第二目“王室的衰微”。 (二)王室的衰微 1、教师指导学生回顾西周的分封制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王室的衰微”一目,自主学习,完成问题,小组交流,有疑问的做好标注。 问题1: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到了春秋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问题2:周王室的势力较西周时期有哪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疑难、板书 (1)制度变化,分封制瓦解 (2)周王室实力大减 (3)诸侯崛起,竞相称霸 4、材料研读:教材28页,引导学生读懂材料,师生共同分析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并板书: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王室衰微使得诸侯竞相争霸,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春秋争霸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的?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有什么关系?引入第三目“诸侯争霸”。 (三)诸侯争霸 1、设计导学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质疑 问题1:春秋时期出现诸侯争霸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2:春秋时期的霸主有哪些?他们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出现了哪些较大的诸侯国?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知识梳理新人教版

。 。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知识梳理 本课重点识记内容 1、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3、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诸侯崛起,不再听从王命,王室财政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支持。。 4、春秋时期出名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春秋末期的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5、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是齐桓公。 6、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第一霸主。 7、春秋争霸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的原因: 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手工业发展: 规模不断扩大,青铜冶、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商业: 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二、王室衰落 原因: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表现: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诸侯崛起,不再听从王命,王室财政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支持。 结果: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三、诸侯争霸 一些强健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夺取霸主的地位。 春秋时期出名霸主: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春秋末期的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春秋时期第一霸主:齐桓公。 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原因:任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 春秋争霸与民族交融: 春秋争霸,有的诸侯国被灭,有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大。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反思

《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反思 交口三中金婷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全文共分为三个子目,分别为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这三目之间在逻辑上为因果关系,设计的意图之一就是要向学生渗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唯物史观。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按部就班的去授课的话,虽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但我认为这样处理将会有诸多不便:知识理论性较强,晦涩难懂。即使我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给学生渗透,恐怕结果是耗时不少,收效甚微。既如此,我可不可以不那么“循规蹈矩”,可不可以去“另辟蹊径”?不尝试又怎么能知道不可呢! 于是,就有了这节课大致的设计思路:由“楚王问鼎”的故事直接导入第三目诸侯争霸。通过设计问题,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去了解春秋争霸的史实及其影响,在此基础上继续追问,“既然诸侯争霸战争对百姓是灾难,为何他们还要争霸?”学生自然能说出“王室衰微”,就势导入第二目王室衰微。“从哪里可以看出王室衰微?”在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对比西周初年的分封制,学生不难得出:分封制逐步瓦解的结论。此时,继续追问:“又是什么造成了分封制的瓦解?”,顺利进入第一目的学习。本目主要是设置小情境,让学生明白铁制农具的出现,和石器木器等工具相比,劳动效率明显提高,生产力水平迅速发展,进而动摇了分封制的根基。通过这种“剥洋葱”式的方式,追根溯源,结合板书呈现,学生一目

了然明白诸侯争霸的根本原因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这样整个子目之间的关系,知识的框架就完整构建出来了,并且本课唯物史观的渗透也基本避免赤裸裸的“硬塞”。 当然,通过几节课的课堂实践,也确实证明我这样的设计思路是可行的,最起码与以前“按部就班”的思路相比,这堂课,实施起来教学环节更流畅,也更益于学生接受。不足之处就是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是要进行适当取舍,语言表达的准确度,严谨性也需要强化。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6《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设计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学目标】 1.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2.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 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废掉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其宠爱的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

平王。又因镐京因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在戎、狄等外患威胁之下,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二、新课讲授 师生探究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图片展示:铁制农具、牛耕 2.问题思考:(1)从图片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什么历史作用? 提示:(1)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3.图片展示:劳动工具演进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说课稿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动荡的春秋时期,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的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春秋时期是上承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下启战国由分裂迈向统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导致原有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剧烈的变化,整个国家出现了割据纷争的局面。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内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三个内容是因果相连的递进关系。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区分西周与东周、春秋与战国的时间分期。 了解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三大方面的表现;王室衰微的三大方面的表现、以及诸侯争霸的原因、口号、五霸、影响等基本史实。理解春秋时期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变化对整个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认识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归纳知识要点,理解重点,难点。 多媒体展示,讲述历史故事,再现历史场景,寓乐寓教寓学。 提出典型问题,引导思考,学生自主思考与讨论相结合,攻克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到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 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重要意义。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诸侯争霸。 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引起春秋时期一系列的变化;分封制的瓦解。 四、说学情 初一的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少,历史思维也欠缺,注意力易分散,但他们好奇心强, 形象思维能力强,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历史思维的培养。 五、说教学方法 我将用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手段进行教学 1. 讲授法 2. 启发式教学法 3. 讨论归纳法 4. 阅读讲解法 六、说教学过程 我将通过回顾与历史分期相结合导入新课,分小节、分方面理清知识点,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讲授新课,最后通过板书设计进行课堂总结和布置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