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觉新与祁瑞宣形象浅析_魏红梅

合集下载

激流三部曲之高觉新的人物形象分析

激流三部曲之高觉新的人物形象分析

激流三部曲之高觉新的人物形象分析赵凯悦【摘要】在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中高觉新是贯穿了《家》《春》《秋》三部小说,撑起了故事进展半壁江山有血有肉的存在。

从高觉新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不同于高觉慧、高觉民的长子责任,同时还有在封建旧制度的荼毒之下一颗受“五四”新思想影响的青年对自己所进行的精神折磨,他在一次又一次的妥协中爆发,但很快又归于妥协。

【关键词】长子形象悲剧命运精神世界现实折射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以五四运动后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地区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在新革命时期一个封建大家庭(高家)逐步走向崩溃的命运走向。

作品通过高觉慧、高觉民的出场为读者打开了故事的开篇,在文章中作者无情地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堕落和封建礼教的虚伪残酷。

对封建婚姻制度和旧礼教进行了血与泪的控诉、深刻揭露了阶级歧视和压迫的社会现实。

而高觉新以平和的姿态登场又以懦弱的形象为读者留下了深厚的印象,可以说在高觉新从父亲身上挑下长子的重担时,他悲剧般的命运齿轮已然开始运转。

他是落后的又是前进的,他的思想是矛盾的。

一方面他坚持着自己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又在另一方面说服自己为高觉慧、淑英的逃离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哪怕微不足道但也正如觉新自己所说的“我的上进之心并未死去。

”一、高觉新的悲剧命运高觉新在觉民弟兄里是被称为“大哥”的人。

巴金在描写觉新时是这样说的:“他和觉民、觉慧虽然是同一个母亲所生,而且生活在同一个家庭里,可是他们的处境并不相同。

觉新在这一房里是长子,在这个大家庭里又是长房的长孙。

就因为这个缘故,在他出世的时候,他的命运便决定了。

”巴金用整整一章的内容来写高觉新的生平:他相貌清秀、自小聪慧、在家得双亲喜爱、在私塾深得先生赞美,几乎所有人都说他今后会有大成就,他甚至还有自己的前程梦想以及他所想要拥有的爱情。

但天有不测风云,在高觉新中学肄业的四年间他的母亲去世,父亲再娶了母亲的堂妹,紧接着当他拿到毕业文凭后,他的父亲告诉他:“你现在已经中学毕业了……你爷爷希望有一个重孙……你现在已经到了成家的年纪……李家的亲事我已经准备好了……今年年内就结婚……”这一席话对于当时的高觉新来说好似当头一棒,将他从自己的美梦中打醒。

《家》与《四世同堂》中的长子形象浅析

《家》与《四世同堂》中的长子形象浅析

《家》与《四世同堂》中的长子形象浅析《家》与《四世同堂》中的长子形象浅析鄂托克旗棋盘井第三小学苏瑾睿引言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众多人物画廊中,有两个颇为相似的人物,这就是巴金笔下的高觉新和老舍笔下的祁瑞宣。

这两个同出于大家笔下的人物,虽都是四世同堂的长孙,其性格特征也有某些相似,但是,他们毕竟生活在不同时代,因而在他们的思想中必然会打上不同时代的烙印。

在他们身上,虽然共同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但也从他们的身上揭示出鲜明的不同时代特征。

一、《家》与《四世同堂》中长子的性格特征(一)《家》中高觉新的性格特征巴金在他的《家》里塑造了一个核心人物—高觉新。

这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分裂的人物,一个有着进步思想却行为陈腐的人物,一个既是封建秩序的“帮凶”又是牺牲品的人物。

觉新生活的高家,是个典型的封建大家庭,它的封建纲常礼教秩序十分森严。

作为这个大家庭的长房长孙,觉新的立身行事、言谈举止,都是在严格固定的行为准则的要求下培养出来的。

个人的愿望、意志在这套礼教纲常面前显得那么柔弱。

他的全部心思,必须忠实地用于继承封建家庭事业,履行自己对祖辈和后代的义务。

在这种家庭关系、礼治秩序约束中成长起来的高觉新,屈从、顺应、软弱、依附就必然是他的主要人格特点。

作品中的高觉新目睹了民国的成立、军阀混战的乱世局面,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年代里出现了“五四”运动。

在这个时代里既有许多像高家还维系着封建制一口气。

” [2]他差不多把全部的爱倾注在儿子身上,甚至对儿子寄予厚望:“我所想做而不能做到的,应当由他来替我完成。

”然而,他想做什么呢?这只是渺茫的希望而已。

最终儿子的死,使他仅存的一丝丝幻想也如肥皂泡一样破灭了。

(二)《四世同堂》中祁瑞宣的性格特征如果说《家》中的高觉新代表了20世纪20年代在激烈的社会动荡不安背景下封建大家庭长子的命运的话,那么《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则可以看作是20世纪40年代在严重激烈的民族矛盾冲突下长子的典型,他是典型的北平文化熏陶出来的一个市民知识者。

浅析老舍笔下的祁瑞宣

浅析老舍笔下的祁瑞宣

浅析老舍笔下的祁瑞宣摘要:作品中祁瑞宣属于老派市民形象,这个形象跟巴金《家》中间的觉新的形象比较类似,他们虽然在年龄和知识结构上已经和老派的人不同了,但他们由于家庭的角色和身份的不同,(长房长孙),承担的家庭的重任决定了他们的性格中包容了较多的传统成分,因此往往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一种尖锐的矛盾,表现出了现代意识和传统思想的困扰。

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他能够意识到为国尽力的责任,但又不得不忍辱偷生,他鼓励和支持弟弟出走,去投入抗日斗争,但自己却不能同行,他得留下来“尽孝”。

“他好象是新旧文化中的钟摆,他必须左右摆匀,才能使时刻进行得平稳准确”。

祁瑞宣的矛盾和痛苦是在“尽忠”和“尽孝”二者不能兼得,而本质是他内心深处的文化冲突,因而只能在徘徊矛盾中苟且偷生。

对于“老派市民”形象,作者主要通过揭示人物的精神病态,批判传统文化的落后性,也写了这些弱点在社会变革中被改造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老舍;祁瑞宣;老牌市民一、老舍进行文化思考的载体在《四世同堂》中,透过北京沦陷区的一个小胡同来影照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沉浮。

小说中普通百姓懦弱苟安、逆来顺受的生活常态和汉奸们出卖灵魂的拙劣行径仅是老舍先生构筑的故事叙述的表层世界,其真正用意是要用文化的眼光剖析小羊圈胡同多文化层次的人群,以浓郁的文化意识向现代意识和社会历史意识靠拢,对国民性弱点予以揭露和批判,对民族文化进行反省,并引申出对之实施改造的深沉思考。

中国传统的家庭成员关系都是以家长管理为中心而维系的。

“四世同堂”四个字本身就包含着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意识,寄予着老舍丰富而传统的感情色彩。

在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文化价值体系中,封建大家庭就如同缩小的帝国,家长自然充当着一国之君的角色,老舍笔下的祁老人是四世同堂的祁家的长者,他思想守旧,胆小怕事,顽固地想照陈旧的法规维持全家族的生活,是这个大家族精神凝聚的靠山和向心力的焦点。

自古以来,忠孝之道是子孙必须遵守的.尤其对大家族的长子长孙而言,对上,他们听命于长辈;对下,长子长孙是肩负起家族生活的重担。

高觉新形象分析

高觉新形象分析

高觉新形象分析重庆市忠县马灌镇倒灌小学校胡小琼内容提要: 巴金笔下的高觉新处在新旧价值观念中间,形成矛盾的心理结构:一边是对家庭权威的服从和传统文化规训的认同,另一边是个性解放、民主独立。

二者形成强大的张力,觉新处在张力的紧张中,介于高家封建家长和叛逆青年的特殊地位,性格比较复杂,能反映我们民族劣根性中“忍让、委曲求全”等特征,能表现出在封建专制主义重压下我们民族的懦弱苟且的国民性,能反映当时的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心理,亦具有其特殊的意义。

同时,高觉新也是当时社会的启蒙者和典型的“迷惘的一代”。

他以自己的哀号,告诫着人们,对于健全民族性格,仍有其认识价值。

[关键词] 高觉新人物形象认识价值《家》与《春》、《秋》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小说写的是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

它是以年轻一代与封建家长的矛盾冲突为线索,描写了梅、鸣凤、瑞珏等青年女性被封建礼教吞没的悲惨命运,控诉了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和迫害,揭露了封建家庭的罪恶及其腐朽没落,热情歌颂了青年一代向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叛逆精神及其民主主义的觉醒。

作品中描写了两个鲜明的形象:一个是“我说了算”的专制家长——高老太爷,一个是逆来顺受的子弟——高觉新。

同时,还描写了一些勾心斗角,相互倾轧,损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

觉新就是介于高家封建家长和叛逆青年之间的一个地位特殊,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

他受到“五四”新潮的影响,也有过理想和追求,憧憬过婚恋自由,却屈于封建家长的专制而断送了个人幸福。

他既同情弟弟们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不满长辈们荒唐行径,但又固守“承重新”的“责任”帮长辈们劝阻弟弟们反抗,以维护高家的“秩序”。

他奉行的“勿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只能换到一时的苟安,但最终使自己和亲人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觉新的性格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渐渐趋向崩溃时期某些旧家庭出生的青年身上的两面性—他们理论上接受了一些新思想,感情上还未能摆脱旧家庭、旧家庭的羁绊,行为上软弱妥协。

巴金《家》中高觉新的悲剧形象分析

巴金《家》中高觉新的悲剧形象分析

52巴金《家》中高觉新的悲剧形象分析文/张晓晨摘要:在巴金的作品当中,《家》非常具有代表性,主要通过讲述高公馆家族这一封建大家庭之中高觉新、高觉民等人的命运发展,揭示和控诉封建制度对人的摧残,同时也歌颂年青一代人勇于抗争的精神以及民主意识的觉醒。

在《家》当中,主人公之一高觉新命运的悲剧令人唏嘘。

就高觉新这一人物,本文将着重分析其悲剧形象。

关键词:《家》;高觉新;悲剧形象在《家》中,每个人的性格特征都非常鲜明,其中高觉新等人的性格特征非常典型,高觉新也是其中塑造最为成功的人物。

就高觉新的性格特征及其悲剧形象,以下将展开深入分析。

一、家庭环境下的矛盾冲突高觉新所处的家庭环境为封建大家庭,在这个家庭中他作为长孙、长房,需要承担高家的重担。

因此,高觉新也被剥夺了学业、剥夺了爱情,中学毕业的那天便和父亲指定的姑娘结婚。

觉新受过新思想的熏陶,虽然不满家庭的独裁专制,但因为长孙、长房的位置,做不到反抗,因而觉新与家庭之间存在着矛盾冲突,从而也必然会导致觉新的悲剧命运[1]。

从觉新的家庭环境来看,觉新的父母早逝,长辈当中继母周太太善良、懦弱,是典型封建社会的女性,高老太爷则是封建旧势力的集中,四叔和五叔又不成器,而其弟弟、妹妹也都受到过新思想的熏陶和影响,在这其中三叔和觉新则成为了封建旧势力和新思想中间的桥梁。

在这样的家庭结构当中,整个家庭又是封建大家庭,高觉新作为长孙、长房则必然要承担起封建势力与新思想的冲突和矛盾[2]。

因此,高觉新一方面要和封建势力周旋,另一方面要为觉慧、觉民等新思想影响下的“叛逆”行为买单。

如此一来,高觉新本身所处的家庭环境,则使得其性格特征非常矛盾,这也为其悲剧命运做了铺垫。

二、对待爱情的态度高觉新的性格以及悲剧形象来源于其家庭,但是在对待爱情方面,其悲剧形象以及矛盾的性格更为突出[3]。

高觉新在毕业那天,接受父亲的安排不继续学业回家娶妻放弃了梅,这是觉新对待自己第一段爱情的态度和选择。

浅析《家》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家》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家》中的女性形象范小景(学号:1120110178)摘要:小说《家》塑造了一系列不同的女性形象,一类是以琴(张蕴华)为代表的新女性,她们敢于向旧社会挑战,争取自己的幸福。

第二类是以瑞珏、梅芬、鸣凤为典型的接受传统思想的善良女性,最后结局都很凄惨。

第三类则是以陈姨太为代表的被封建社会扭曲的女性形象,她们被封建社会迫害最后又反过来迫害自己的同类。

本文着重分析了《家》中这三类女性人物形象的不同性格、不同命运及其成因。

关键词:巴金;《家》;女性形象;张蕴华;瑞珏;梅芬;鸣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巴金是一位多产作家,在他的小说中,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是引人注目的。

五四运动以后,反封建大潮激流涌动,巴金于1931年创作长篇小说《家》,原名《激流》,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长篇巨制。

小说以高家这个封建大家庭为主要描写对象,记录了新文化运动之后,一个家族的表面兴盛到实际衰败的过程。

在《家》这部作品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女性形象。

这三类型女性形象分别代表着三种不同的命运。

第一种类型的代表人物是琴(张蕴华),她是封建大家庭中的大家闺秀,但同时也是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现代女性。

第二种类型是以瑞珏﹑梅﹑鸣凤为主要代表。

瑞珏是高家长房长孙高觉新之妻,是接受传统思想的女性,梅(梅芬)和瑞珏一样,接受传统教育,鸣凤是在封建社会中被压迫着劳苦婢女。

第三种类型以陈姨太为代表人物,她是被传统社会扭曲的形象。

三种不同性格与出身的女性,预示着三种不同的命运,但她们面对的问题似乎又是相同的,都是传统制度、封建家庭、封建婚姻。

作者从人物命运中展示着对“封建礼教”这个毒害人们几千年的精神重负的批判和反抗,通过人物来告诉我们,面对吃人的社会制度,唯一的出路就是反抗,只有反抗才能得到幸福。

本文将着重论析《家》中三类女性的性格与命运,悲哀与喜悦。

一、文学长廊中的新女性这一类女性形象是以琴为代表的封建礼教的反抗者形象,琴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她虽生活在封建的大家庭之中,但她摆脱了束缚,她是新思想的产物,是巴金理想的化身。

家中之国,国中之家——评北京曲剧《四世同堂》中祁老太爷一家人物形象塑造

家中之国,国中之家——评北京曲剧《四世同堂》中祁老太爷一家人物形象塑造

品文论艺家中之国,国中之家———评北京曲剧《四世同堂》中祁老太爷一家人物形象塑造●黄文富人是时代的产儿,每个人的一生总是与社会历史紧密连在一起。

透过一个人往往可以看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国家。

这一话理儿在曲剧《四世同堂》中得到极好地体现。

2014年6月12日由北京曲剧团在北京天桥剧场演出的曲剧《四世同堂》是根据老舍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戏曲艺术。

剧情围绕老北京城小羊圈胡同里四世同堂的祁老太爷一家为核心来展开,讲述了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背景下,祁老太爷一家老少和胡同里十几户人家一起为祁老太爷祝寿时,日本侵入北平的枪声打破了祝寿仪式的热闹祥和氛围,使得四世同堂的祁老太爷开始“家无宁日”、“胡同无宁日”:大儿子祁瑞宣被捕入狱,二儿子祁瑞丰当了伪教育科长,三儿子祁瑞全辞家投军抗战,小孙女饿死……在国变家变的沧桑世事中,祁老太爷渐渐懂得了家里的“大水缸顶不住门”,渐渐懂得了国破家不能保、国宁家方可静的道理,苟安的心里逐步被瓦解,表现了原著作者老舍先生对封建落后保守苟安思想和国民劣根性的强烈批判。

纵观全戏,可以说,曲剧《四世同堂》成功之处很多,尤其是祁老太爷一家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匠心独具,特色鲜明,值得称道。

曲剧《四世同堂》保留了老舍原创小说中人物形象刻画鲜明突出的风格,在剧中强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通过戏曲艺术的形式把祁老太爷一家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剧中,祁老太爷的性格是传统保守、封建落后、不见世面,是属于老北京城里“睡不着眯着”、“没我啥事”的性格,日本军打进北京城的时候,以为小日本侵略中国不就是为了几个石狮子,所以主张备好三个月的口粮,用水缸顶住门,企图一家老小在四合院里能照样过着安静的日子;大儿子祁瑞宣是家里长子,又是知识分子,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受新时代思想文化的熏陶,但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无疑是更大些,所以在他身上看到了一个富有责任心、尊长爱幼、踏实本分、追求革命进步但又顾家的传统男人形象;二儿子祁瑞丰则是一个好吃懒做、喜欢玩乐、爱财好耍、爱慕虚荣的人物形象,在日本打进北京城期间,便以做伪政府的教育科长为荣,甘愿沦为伪政府的枪支来使,在失去教育科长职务后,看到老母亲仅存的一点棺材钱也抢着拿去花;三儿子是一个受革命思想影响的新时代热血青年,具有革命与抗争的精神,在日军侵入北京城期间便投军抗日,在投军抗日中追求进步,并坚持到日本宣布投降,就是一个中国进步青年的形象;大儿媳妇韵梅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形象,温柔体贴、贤惠、能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长爱幼、忠诚于丈夫,丈夫祁瑞宣被捕入狱期间,辛辛苦苦操持家事,照顾老人和孩子,十分不容易,但她都坚持了过来;二儿子祁瑞丰的恋人菊花则是无业游民式的浪荡、势利的女子形象,不情愿与祁瑞丰住小羊圈胡同,祁瑞丰有钱时就跟他在一起,没钱的时候就走人。

高觉新与祁瑞宣形象对比研究

高觉新与祁瑞宣形象对比研究
s o ni n Ch i n e s e b i gf a mi l i  ̄, o i s t i s n e c e s s a 珂t 0 r e s e a r c h t h 嘲  ̄o r o u g h l y a n d e . a t e i f  ̄y . Th el h e s m a i ms a t r e s e a r c h l h 锄 f r o mt l I e o u t s i d e
但二者都是文学史上重要的长子形象 ,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
上孝父母 , 下助兄弟 , 以“ 孝” 字为人生的准则 。
( 二) 个 人 理 想 与人 生价 值 的 实现
具有典型性和审美价值。


类似的生活环境与生活经历
觉新 处于新 旧交替的历 史时期 , 他曾经外出读书 , 接受 了一些新的思想 , 也想过要读大学 , 去 国外增长见闻 , 他也有 过血 气方刚 , 指 点江山的豪迈胸 怀 , 有过 对未来生 活的想象 与向往 。瑞宣生活在抗 日战争时期的北平 , 他 是一名教书先
活的家庭是—个典型的封 建旧式家庭 。 人 员众多 , 关系错综 ,
的蒋蔚祖等等 , 这 些形象的 出现有独 特的文学史意义 , 反映
出 中国家庭 中长子的形象随时代变迁而发生着变化 。 对独特 的文化视角下这种人 的人格 、人性的发展做 出 了深刻的剖 析, 对国 民性的发展给予关 注, 对一 范高 等专科 学校 学报
高觉新 与祁瑞宣形 象对 比研究
王金 艳
( 广西民族 大学, 南宁 s ,  ̄ 0 0 0 0 ) 摘 要 :高觉新与祁瑞 宣是 中国现代 文学史十分重要的长子形 象,不可不对其进 行深入 而细致的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