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合集下载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教案主题:登金陵凤凰台教案目标:1.学生了解金陵凤凰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2.学生能够感受到金陵凤凰台的壮丽景色和人文气息;3.学生能够通过描述、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金陵凤凰台的感受。

教材与工具准备:1.PPT:包含金陵凤凰台的图片和介绍;2.上课所需的黑板、白板、粉笔/白板笔等。

教学流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教师放映金陵凤凰台的图片,让学生观看;2.教师简要介绍金陵凤凰台的背景和历史。

步骤二:呈现(10分钟)1.教师通过PPT呈现金陵凤凰台的图片和介绍,让学生全面了解金陵凤凰台;2.教师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金陵凤凰台的壮丽景色和人文气息,引发学生的兴趣。

步骤三:分组讨论(15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你对金陵凤凰台的第一印象是什么?b.你觉得金陵凤凰台有什么独特之处?c.金陵凤凰台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是什么?d.如果你有机会去金陵凤凰台游览,你会怎样度过一天?2.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

步骤四:写作练习(20分钟)1.学生个人根据自己对金陵凤凰台的感受,写一篇不少于120字的短文;2.学生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写作:景色描写、个人感受、历史文化意义等;3.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带回家完成。

步骤五:展示和分享(10分钟)1.学生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短文,或用口头方式讲述自己的感受;2.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展示自己的短文;3.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金陵凤凰台的感受,让整个教室充满热烈的氛围。

步骤六:总结与作业(5分钟)1.教师总结学生们对金陵凤凰台的感受和想法;2.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从其他途径了解金陵凤凰台的相关信息,并写一份带图片的金陵凤凰台的小册子。

教学反思:。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教案标题:登金陵凤凰台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登金陵凤凰台》这首诗歌,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向学生介绍《登金陵凤凰台》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杨凝式的简要介绍。

2.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阅读理解:1. 分发诗歌《登金陵凤凰台》的文本给学生,让他们先默读一遍。

2. 指导学生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意象和表达方式。

3. 分组讨论,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整合各组的讨论结果,进行全班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诗歌鉴赏:1. 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诗歌的韵律、押韵和节奏等。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3. 让学生尝试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和情感的表达。

口语表达:1. 分组让学生模仿诗歌的语言和韵律,进行朗诵比赛。

2.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写一段对诗歌的评论或感悟。

3.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写作,提供反馈和建议。

作业:1. 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诗歌的鉴赏文章,包括诗歌的主题、意象、修辞手法等。

2.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歌进行鉴赏。

教案评估:1. 通过学生的讨论、朗诵和写作等活动,观察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对学生的鉴赏文章进行评分,评估他们对诗歌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诗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 鼓励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遗址或景点,增加对诗歌背景的了解和感受。

教学资源:1. 《登金陵凤凰台》的文本2. 诗歌鉴赏的相关资料和例子3. 学生的写作和朗诵作品4. 相关的音频或视频资源,如诗歌朗诵或解读视频。

《登金陵凤凰台》优秀教案

《登金陵凤凰台》优秀教案

《登金陵凤凰台》优秀教案《登金陵凤凰台》优秀教案凤凰台上曾有凤凰翔游,凤凰飞去了,而今凤凰台空,长江水依然不停地流着。

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表达的特定的思想感情。

2、能运用比较、想像、联想、品味关键词语等方法鉴赏诗歌。

说明:“诗可称为中国的宗教”(林语堂语)。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烛照古今,金陵又是六朝古都,学生容易对此产生兴趣。

古典诗歌既传承中华文化,又能在情感共鸣中濡染学生心灵,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具体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以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并获得精神上的感染和愉悦,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这个目的当然要借助于理解具体词语、诗句,分析艺术手法这些手段。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千万不能把手段当成目的,研究具体词语、具体诗句是为了领会作者诗歌整体中蕴藏的思想感情,不能为了词句而词句。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把握诗人登临怀古抒发的独特情怀,理解诗人李白。

2、难点:能从意象、典故入手把握怀古与伤今的内在关系,学会鉴赏。

说明:闻一多曾提出,学习、研究古典诗歌要有两个原则:一是带读者走进古典的那个时代,二是把古典带到读者的时代。

前一个原则是提醒大家注意作品的时代民俗文化背景;后一个原则是要求大家介入作品,把作品当成是自己参与或者目睹的事件,领会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所以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由探讨争鸣的空间和时间,建立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促使学生实现个性化阅读。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话题导入激发兴趣1、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确实如此,中国古代诗歌中,怀古诗词占了很大一部分。

金陵,一个被六个朝代君主选为国都的地方,一个风景优美、历史悠久的临江之处,自然成为了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争相游览之地。

唐怀古诗中,以金陵为吟咏对象的数不胜数。

你知道金陵是哪六朝的国都?以金陵为吟咏对象的诗歌有哪些?这些诗歌主旨的共同之处是什么?1、交流以金陵为国都的六个朝代的相关知识。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金陵凤凰台》这首诗;了解唐代诗人登高远望、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国家兴亡、历史变迁的感慨,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时光的品德。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

2. 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诗歌的情感内涵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典故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字词含义、句子翻译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3. 欣赏法: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唐代诗人登高远望、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引出《登金陵凤凰台》。

2. 朗读诗歌:学生齐读《登金陵凤凰台》,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翻译句子。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分享学习心得。

5. 感悟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国家兴亡、历史变迁的感慨,感悟诗歌意境。

7. 课后作业:背诵《登金陵凤凰台》,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典故。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是否完成课后作业,包括诗歌的背诵和背景知识的了解。

3. 诗歌理解与应用:通过提问或小测验,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享心得的准确性和深度。

七、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3. 是否有学生表现出对诗歌特别的兴趣或需要额外关注?4. 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八、教学资源:1. 诗歌原文及其注释版。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设计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设计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设计教案设计:登金陵凤凰台教学目标:1. 了解金陵凤凰台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和建筑特点;2. 提高学生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认知和欣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造力。

教学资源:1. PPT或者教学影片关于金陵凤凰台的介绍;2. 图片或模型展示金陵凤凰台的外观和构造。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约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凤凰台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简要介绍凤凰台的背景和重要性。

第二步:知识讲解(约15分钟)通过PPT或教学影片,详细讲解凤凰台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和建筑特点。

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凤凰台为何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凤凰台的设计和结构有何特点?- 凤凰台的文化象征意义是什么?第三步:小组探究(约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中有一组学生负责搜索和整理关于凤凰台的相关资料,另一组学生则负责构建一个小型模型或制作一份凤凰台的海报。

学生可以运用各种工具和素材,例如纸板、彩纸、剪刀、胶水等等。

第四步:展示和讨论(约10分钟)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成果,并简要介绍他们的构思和设计。

其他学生和教师则进行点评和评论,提出问题和建议。

第五步:总结和评价(约10分钟)教师总结凤凰台的特点和价值,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学生可以就他们的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并分享对于凤凰台的新的认识和体会。

教学延伸:1. 给学生更多的独立工作时间,鼓励他们通过阅读和观察来进一步了解凤凰台;2. 安排实地考察,带领学生亲身感受凤凰台的壮丽和美丽;3. 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工作成果,可以是一场小型的凤凰台建筑展览。

通过这样的教案设计,学生将会全面了解金陵凤凰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加深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理解和欣赏。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创造性的活动,学生可以培养团队协作和创造力。

教师的指导和点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登金陵凤凰台教学设计

登金陵凤凰台教学设计

登金陵凤凰台教学设计一、前言金陵凤凰台作为南京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篇教学设计以金陵凤凰台为主题,旨在通过对该地标建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艺术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金陵凤凰台的历史、地理位置、建筑特点等基本知识;- 掌握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了解金陵凤凰台的文化意义和影响。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金陵凤凰台的感受;-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能够团队合作完成相关任务;- 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和艺术欣赏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了解金陵凤凰台的历史和地理位置1. 利用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金陵凤凰台的历史和地理位置,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金陵凤凰台的背景和重要事件,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

第二课时:金陵凤凰台的建筑特点1. 给学生提供金陵凤凰台的照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分组探讨金陵凤凰台的建筑特点。

2.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讨论结果,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子描述金陵凤凰台的建筑特点。

3. 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描述,进行口头表达。

第三课时:金陵凤凰台的文化意义1. 给学生提供金陵凤凰台的相关文献资料,让他们了解金陵凤凰台在历史上的文化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金陵凤凰台能成为南京市的标志性建筑,并鼓励他们团队合作,展示自己的理解和解释。

第四课时:用语言表达金陵凤凰台1. 引导学生观看金陵凤凰台相关的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料,培养他们的感受力。

2. 学生分组讨论,并运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型,写出自己对金陵凤凰台的感受与认识。

3. 学生逐组展示自己的表达方式,进行口头表达,促进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评价1. 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小组讨论、展示和口头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注重学生的合作能力、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学习教案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学习教案
日是帝王(dìwáng)的象征。陆贾《新语·慎 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
第28页/共45页
第二十九页,共45页。
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huángdì) 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 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 题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 饶有余味。
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 深远。
第十六页,共45页。
渴望惊天动地(jīng tiān dòng dì) 的政治功名
第16页/共45页
第十七页,共45页。
独立的人格(réngé),自由的精神。
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虽身长不满七尺, 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气义。
府县尽为门下(ménxià)客,王侯皆是平交人。 不屈己,不干人。
第8页/共45页
第九页,共45页。
第9页/共45页
第十页,共45页。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chánɡ ān)不见使人
愁。
第10页/共45页
第十一页,共45页。
体裁(tǐcái):格律诗
具有飘逸风格的李白,由于性格上 不受拘束,艺术上崇尚“清水出芙蓉, 天然自雕饰”的审美,因此,很少写格 律(gélǚ)谨严的律诗。
第21页/共45页
第二十二页,共45页。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吴宫:三国时吴国的宫殿(gōngdiàn)。 衣冠:指当时名门世族。 成古丘:意谓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第22页/共45页
第二十三页,共45页。
2、颔联:怀古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
。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 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 (gōngtíng)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 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 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金陵凤凰台》这首诗;了解唐代诗人登楼咏史的传统及其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 体会诗歌意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

2. 学生课本。

3. 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登楼咏史。

2. 诵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登金陵凤凰台》,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3. 解析诗歌:a. 解释生僻词语和典故,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b. 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4. 体会意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诗歌描绘的画面之中,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5. 情感体验:讨论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和鉴赏方法。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登金陵凤凰台》,并进行相关练习。

8. 课后反思: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拓展:1. 比较《登金陵凤凰台》与杜甫的《登高》的异同,分析两位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情感。

2. 引导学生查找其他描写金陵的诗作,进一步了解金陵的历史文化底蕴。

七、课堂互动: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典故和意象,分享彼此的发现和感悟。

2. 问答环节:鼓励学生提问,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共同提高。

八、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积极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背诵和练习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三首》(《登金陵凤凰台》)简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运用比较、想像、联想、品味关键词语等方法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诗歌进行鉴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登金陵凤凰台》
二、检查学生平时积累
三、介绍诗人李白及本诗写作背景
四、诵读感悟
五、分析鉴赏诗歌
1、翻译诗歌
2、介绍传说
3、提问讨论
4、板书
5、小结
六、比较阅读
崔颢《黄鹤楼》
七、拓展阅读
八、布置作业
《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路漫漫在屈原脚下求索,诗悠悠在汨罗江畔飘零,秋雨是杜甫笔下的残梦,月亮是李白头顶的乡愁.我们通过诗歌了解诗人,通过诗人更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今天让我们走进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世界.
二、检查积累(李白诗中的名句)
三、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写作背景
四、朗读诗歌(反复读)
五、翻译诗歌
六、分析鉴赏:师以“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好的诗歌能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语导入
1 介绍传说
2 提问:A/“凤去台空江自流”的“自”是什么意思?
是独自孤独的意思。

慨叹时间的流逝,六朝繁华一去不返,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

B/“吴官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吴王宫苑的花草如今被荒径埋没,东晋的名门贵族留下的只是荒冢,威风不再,烜赫难久,诗人在感慨时间的无情,叹息人世的无常。

C/“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写远景,所
写景色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若隐若现(半隐半现)、气象万千、雄伟壮美。

意在揭示人世无常,江山永恒的主题。

D/“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长安不见”暗点诗中的哪个字?尽管奸臣当道君王昏庸,诗人仍然翘首长安,这说明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1)比喻:“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拦贤臣,或喻皇帝被奸臣包围。

借代: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2)“长安不见”暗点诗题中的“登”字。

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3)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而且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可见他内心的赤诚。

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旨意深远,
意境阔大,使是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3小结:
意境是古代诗歌特有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主要由诗中的“景”和所要抒发的“情”所构成。

一首优美的诗,其外是美丽动人的景,其内是深邃感人的情。

只有“景”和“情”很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才能构成摄人心魄的意境。

4分析景情关系:
情景结构特点无外乎以下几种形式:1/先景后情; 2/先情后景; 3/纯景含情; 4/先事后景
5分析诗中景与情存在怎样的关系?
小结并板书:(1)景与情的关系:景中含情,为抒情张本(2)景情结构特点:先景后情
七、比较阅读:崔颢《黄鹤楼》
1、检查预习:
2、写作背景介绍:。

3、朗读:。

4、拓展:你们知道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名作吗?
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5、分析鉴赏
1/介绍传说:仙人乘鹤
2/提问:(1)开头四句写仙人跨鹤而去,本属虚无,诗中却以无作有,这对表达作者的感慨有什么作用?
这样写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

仙去楼空,唯剩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具有浓郁的飘然之气。

师小结:刚刚抒发了对古人的感慨,笔锋一转,又看到了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于是又勾起了一怀乡愁(思乡之情)。

板书:
传说景物情感
(即景…………生情)
触景——————〉抒怀(思乡)
意境渺远
提问:(2)律诗格律的大忌是:在相近的诗句里某一字词重叠出现。

为什么我们读崔诗和李诗时对“黄鹤”、“凤凰”的三次出现却不觉拗口?
“黄鹤”、“凤凰”的三次出现,看似诗人随口说出,却是诗人精心构思的。

它们的出现,因诗歌的气势奔腾直下,读者并不觉得它重叠滞碍。

(3)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比较两首诗的异同,你更喜欢哪一首呢?
指导:在比较阅读中,要重点比较以下几方面:
A.内容上的异同
B.结构上的异同
C.语言上的异同
D.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E.风格上的异同
当然,每一次比较阅读,也不必面面俱到,找出最有特点的地方。

参考答案:
A.从韵律上看,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是步崔诗原
韵,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

B.从诗的开头看,崔诗一开头就点明题意,三次出现“黄
鹤”,李诗也是一开头就点明题意,三次出现“凤凰”。

C.从内容上看,崔诗用传说,李诗也用传说。

D.从写作手法上看,都是先写景,后抒情,结尾都抒发
一种愁思。

只不过李白抒发的是担心国君被奸邪包围,
自己报国无门的忧思,而崔颢抒发的是思念家乡之情。

E.从语言上看,也都是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

所以古人都认为这两诗“工力悉敌”、“格律气势,未见
甲乙”。

F.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
自己独特的感受,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
远。

[拓展阅读]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拓展练习]
杜甫《登高》(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