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时西域宗教的传入
唐代诗歌中的宗教意象与艺术表现

唐代诗歌中的宗教意象与艺术表现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巅峰时期,诗歌艺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艺术门类。
唐代诗歌除了描写自然风光和世俗生活等主题之外,还将宗教意象融合到了艺术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分析唐代诗歌中的宗教意象及其艺术表现,探讨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道教意象道教是唐代的主要宗教之一,它对唐代诗歌的影响非常深远。
唐代诗人常常在作品中描绘山水画面,这些画面中往往蕴含着道教的思想。
比如杜甫在《茅山道士歌》中写道:“秋山满葛藟,昼夜上玄阴。
阴气寒难减,道士悲空林。
”这里的“茅山”指的是一个道教圣地,而“玄阴”则是道教中的一种阴气。
这些道教意象不仅为诗歌增添了神秘色彩,还表达了诗人对宇宙万物的敬畏之情。
除了山水画面,道教的神仙形象也常常出现在唐代诗歌中。
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一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这里的“沙鸥”指的是一个道教神仙。
“琵琶行”中的这首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发扬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而且体现了古人对于神秘的仙境之地的向往。
二、佛教意象唐代是佛教繁盛的时代,也有许多诗人作品中蕴含着佛教意象。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四谛”,即苦、集、灭、道。
《华严经》中的“八识图”是佛教美术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它象征着人的八种意识状态。
这一概念出现于玄奘汉译的《华严经》中,被诗人们形象地运用到了诗歌创作中。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就有一句“欲离不离心地住,出入分明影落梅。
”这里的“心地住”即是指菩提心,而“出入分明”则是指正念。
这种描写法表明了诗人对佛教思想的深刻理解。
唐代的佛教诗歌往往表达着诗人对佛法的敬仰和向往,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一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这里的“黄鹤楼”即是李白曾经题过诗的那座楼。
王之涣这句话不仅寓意颇深,而且也体现了佛教的禅意与庄严。
三、景教意象景教是一种来自西方的基督教,进入中国是在唐朝时期。
唐代外来宗教在中国的传播

摩尼教
到了宋代,摩尼教以明教的面目出现。《佛祖统记》卷四十 八引《夷坚志》提到“明教”之名:“吃菜事魔,三山尤炽。 为首者紫帽宽衫,妇人黑冠白服,称为明教会。 ” 北宋时期的方腊起义就与摩尼教徒密切相关,方腊自称“圣 公”,部将称“摩王”或“佛”,官府则称其为“吃菜事 魔”。 因摩尼教——明教信徒崇尚白衣白冠,以象征光明。在《元 史·刑法志》中文禁止明教结社“诸以白衣善友为名,聚众 结社者,禁之。”
祆教传入中国后的变化
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经典《阿维斯塔》规定,教徒死后,要把 死者放在鸟兽出没的山顶上,让狗噬鸟啄。若有人将尸体埋 于地下,半年不挖出者,罚抽一千鞭,一年不挖出者,抽两 千鞭,两年不挖出者,其罪过无可补偿。
在所发现的晚于北周的大量祆教徒墓葬中,基本上都采用与 中国人相同的葬式,实行土葬,有棺椁和墓志,也流行夫妻 合葬,等等。 这说明祆教传入中国后,做出了一些适应中国社会习俗的调 整。
景
教
“景教于当时文化,无何等影响,惟以医道之例,由来甚久, 唐书诸王传有僧崇一医愈唐玄宗兄之事。余承认此僧为景教 僧,有种种证据。杜环经行记亦云:‘大秦善医眼及痢,或 未病先见,或开脑出虫’聂斯脱利派固以医学著名也。”— —陈垣《基督教入华史略》
景教入华后将治病作为其一项重要慈善事业,这在《大秦景 教流行中国碑》中有明确记载。
四、会昌灭佛对三夷教的影响
中唐以后,辉煌一时的盛唐帝国开始江河日下,藩镇割据、 朋党之争、宦官专权,政治上和经济上危机不断。反映在文 化心理上,唐初那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和自信已荡然无存,朝 野弥漫着仇外、排外的风气,对外来文化的排斥心理,再加 上当时丝绸之路萧条和东西交通阻隔,在政府眼里与外国人 紧密相关的三夷教地位岌岌可危。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变迁│中国古代史研究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变迁│中国古代史研究佛教是一种起源于印度的宗教,其源头可追溯至公元前6世纪。
作为一种文化和宗教双重意义的东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自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开始对佛教进行尝试性接触,到唐代花开大盛,再到宋代日趋衰落,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一直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话题。
一、前秦西域大肚丸自汉朝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对西域地区保持关注和控制。
西域地区居住着许多民族和部落,其中包括薛延陀、鲜卑等等。
而且西域地区与印度紧密相连,因此佛教在西域的传播开始吸引中国的关注。
在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兼爱天下”的思想,旨在强调人道主义和爱的力量。
在此基础上,中国人逐渐变得接受佛教的思想和理念。
公元2世纪的前秦皇帝因此开始与西域的佛教僧人进行接触,在对佛教的思想进行了彻底的研究和反思之后,他将西域的大肚丸带到朝廷,并将其视为国宝。
二、唐朝的佛教繁荣唐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顶峰时期。
大量的佛教经典得以翻译成中文,从而进一步加强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唐朝皇帝也大力支持佛教的发展,不断建造寺庙和塔庙。
唐代的一些佛教高僧,例如玄奘、鉴真等人更是对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但是随着唐朝统治的逐渐衰落,佛教的繁荣也开始逐渐减退。
唐朝国内战乱不断,社会问题频发,佛教的思想在这种背景下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三、佛教的再次兴起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黑暗时期。
在这段历史时期,出现了一个叫做太平天国的钟摆效应。
太平天国指的是一场以基督教教义和大同思想为基础而引发的乱局。
这个时期的佛教充满了信仰和激情,启发了很多反对外来侵略和控制的人们,这些人们是以佛教的思想和传统文化为基础组织起来的。
此后,佛教开始出现了全新的面貌。
佛教不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而是成为了一种文化传统。
佛教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佛教的现代发展随着中国国家的崛起和全球化的趋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又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唐代道教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唐代道教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时代,也是中国文化发展最为繁荣和多元化的时期之一。
唐代是道教和佛教传播的重要阶段,这两种宗教在唐代的传播不仅扩大了中国的宗教文化范围,也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
本文将从唐代宗教文化的传播渠道、道教和佛教的传播路径、宗教在唐代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唐代道教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
一、唐代宗教文化的传播渠道唐朝时期,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繁荣,为道教和佛教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同时,唐代宗教文化的传播渠道也比较丰富,主要包括文化交流、宗教场所、官方支持和民间传播等几个方面。
在唐代,文化交流是传播宗教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随着唐朝境内的政治和经济繁荣,汉唐文化和外来文化在这段历史时期融合交流。
西域、印度、波斯等国家的僧人、道士,常常来到中国,行走于唐朝的都城、寺庙、山林等处,普及传授各种宗教教义。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中外宗教文化的交流,也使中国的宗教文化得到了世界关注和认可。
宗教场所也是唐代宗教文化的传播渠道之一。
在唐朝时期,众多的寺庙、道观和神庙涌现,它们成为宗教文化的传播场所和宗教文化的中心。
在这些宗教场所中,僧尼道士广泛开展各种宗教活动,传承和推广宗教教义,吸引了大量信徒前来参拜。
这些场所,成为了中国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官方支持也是唐代宗教文化传播的一种途径。
特别是唐朝中后期,朝廷对宗教有了明确的政策,对其给予了支持和保护。
罗缪之乱后,武则天上台后提倡佛教,使得佛教在全国范围内风靡一时。
而道教在唐代中期被唐人李道广重视,他提出的“符籙式教”获得官方支持,成为道教流行的重要因素。
民间传播也是唐代宗教文化的传播途径之一。
唐代的民间传说和传统的信仰观念融入了佛教和道教的宗教内容中。
在民间,很多世俗和宗教性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中,佛教和道教的各种教义、信仰、典籍、宗教礼仪等元素得到了广泛传播。
二、道教和佛教的传播路径(一)道教的传播路径1、自然山水道教的传播始于上古,而唐代道教的传播又以自然山水为主,这也恰是道教所倡导的自然至上、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
唐代的文化大融合与民族交融

唐代的文化大融合与民族交融唐代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之一,其文化大融合与民族交融是这个时期最为引人瞩目的一大特点。
这种文化融合的背后是多种族和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得唐代文化独树一帜,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时期。
在唐代,努尔赛部的到来是对中国社会的一次重大影响。
努尔赛部是一个来自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他们习惯于游牧生活,擅长骑射。
在唐太宗时期,他们被唐朝征服,并且纳入了唐朝的统治体系。
这种民族的融入,不仅仅是政治上的统一,更是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
努尔赛部的人们带来了蒙古的语言、服饰、音乐等,与当地汉族文化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文化风貌。
例如,唐代的音乐和舞蹈中出现了许多蒙古的元素,如马头琴等乐器,以及蒙古式的舞蹈动作。
这些融合体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唐代的文化内涵。
另一个重要的文化融合是与大食的交往。
大食指的是伊斯兰文明的中心地带,今天的伊朗和伊拉克地区。
唐代时,与大食的交往逐渐增加,伊斯兰教渐渐传入中国。
伊斯兰教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宗教信仰上,更多地体现在思想、文化和建筑等方面。
例如,唐代伊斯兰寺庙的建筑风格开始在中国流行,其中融合了伊斯兰文明的元素,并兼容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
这种建筑风格的融合体现了唐代文化大融合的特点,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具体体现。
此外,唐代还出现了许多其他民族的融入。
例如,西域的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
随着与西域地区的贸易,佛教文化以及印度文化开始在中国兴起。
唐代的佛教艺术和建筑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其中包括了印度和佛教艺术的特点,也体现了中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此外,唐代还有一种独特的文化交流现象,即与日本的交流。
唐代日本的文化高度倚赖中国,汉字、文化、宗教等都受到了中国的影响。
唐代的文化成为了日本的榜样,许多日本的文化元素在此时期的基础上得以形成和发展。
总的来说,唐代的文化大融合与民族交融给这个时期赋予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得唐代文化独树一帜,成为了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
西域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西域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西域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
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着神秘的历史和文化,不断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自古以来,中国和西域的交流就从未停止。
在交流过程中,西域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
一、宗教文化的深入交流西域地处民族文化交汇的区域,因此,它的宗教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深入交流后,不断地给中国古代文化带来新的影响。
早在汉代时期,汉武帝时期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就已经将佛教的一些基本概念引入中国。
汉代时期末期,佛教经过了长时间的传播后,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在中国佛教的发展上,佛教文化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学艺术的熏陶西域历史上的一些重要文化城镇和文化制度,也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西域地区保存了丰富而古老的文学艺术,如诗歌、绘画和音乐等。
这些文艺形式在西域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熏陶,逐渐成为了西域文化的鲜明特点。
这些文艺成果在与中国古代文化进行交流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比如,唐代诗歌就受到了西域诗歌的影响,张士诚的诗歌、顾非熊的诗歌等都有着西域文学风格的影响。
三、货币制度的交流中国和西域的交流,还涉及到了货币制度的交流。
在汉代、唐代时期,中国与西域大量地进行了贸易活动,其中不仅有丝绸、茶叶等名优产品在流通,也有铜钱、银锭等货币在流通。
这些贸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和西域文化的交融,也对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四、科技文明的传承西域地区和中国地区的地貌、气候以及生活习惯等有些方面较为相近,因此,科技方面的文明在两地之间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传承。
从长远历史来看,中国古代文化和西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共同发展,相互学习,从而推动了科技文明的交汇。
比如,马匹、弓箭、长鞭等一些在西域使用并非常发达的科技文明,就通过两地交流而被引入到了中国,并且被发扬光大。
唐朝与西域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性

唐朝与西域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性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时代,而与之同时期的西域地区也是一个充满文化魅力的地方。
唐朝与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唐朝与西域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性,并分析其对于唐代社会、政治和艺术的影响。
一、经济交流与融合唐朝与西域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与融合对于促进双方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唐朝时期,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西域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不仅通过贸易带来了大量的经济利益,同时也促进了两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西域地区的珍稀商品和独特艺术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推动了中国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而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则通过丝绸之路传至西域地区,开辟了双方贸易往来的新篇章。
这种经济交流与融合不仅促进了双方的繁荣,也为其后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基础。
二、文化交流与融合唐朝与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双方的文化内涵,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宗教交流与融合。
唐朝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并通过西域地区迅速传播开来。
西域地区的佛教寺庙也成为了唐代文人墨客追求修身养性的胜地。
同时,唐朝还将自己的文化和艺术传入了西域地区,推动了西域地区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唐代的绘画、诗词、舞蹈等艺术形式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西域地区,成为西域地区艺术发展的源泉。
三、政治交流与融合唐朝与西域地区的政治交流与融合为两地的稳定与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唐朝通过与西域地区的联姻、贡献和赏赐等方式,与西域各国建立亲善关系,巩固了对西域地区的统治。
同时,唐朝也借鉴了西域地区的一些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经验,用以丰富和改进自己的政治体制。
这种政治交流与融合促进了唐朝政权的巩固和国家的繁荣。
综上所述,唐朝与西域文化交流与融合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经济交流与融合为双方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保障,文化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两地的文化内涵,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政治交流与融合巩固了唐朝对西域地区的统治,推动了政权的巩固和国家的繁荣。
唐代西域文化交流研究

唐代西域文化交流研究唐代是中国古代的大兴盛时期,也是中外文化交流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
而西域,则是中外交流的重要中转站和枢纽。
唐代西域文化交流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对于了解古代文化交流的意义非常重要。
一、唐代西域文化交流的背景唐代时期,中国文化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国家也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而在这个时期,西域地区的文化也非常繁荣。
隋唐时期,汉地已经开始向西域输出文化艺术,而西域也和中国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二、唐代的西域文化交流的特点1.多元并存唐代西域文化交流是一个多元并存的文化交流过程。
西域地区主要有吐蕃王朝、高昌王国和葱岭国三个政权,这些政权之间的文化交流是非常频繁的。
同时,还有其他各类游牧民族和少数民族,他们也有着自己的文化。
唐代官方对于西域文化也很重视,皇帝都下令让西域的各种宗教和文化在中原展开活动。
2.多元互动唐代西域文化交流的特点还在于多元互动。
一方面,唐朝积极地向西域输出文化艺术,如佛教、雕塑、绘画、诗歌等,同时也从西域吸收了很多文化成果。
另一方面,西域各个政权之间也交流紧密,如吐蕃的佛教艺术和高昌的文化,都深受其他地区影响。
3.民间交流唐代西域文化交流不仅是官方之间的交流,也有民间之间的交流。
由于西域地区在交通和政治上的独特性,中国古代商人和摆渡人也在西域地区形成了商业活动和文化交流。
西域地区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中转站,阿拉伯商人经常穿越西域地区进行商贸和文化交流。
三、唐代西域文化交流的成果1.艺术唐代西域文化交流的成果之一是艺术业成果。
佛教经到了西域之后,开始结合了当地人的民间艺术,形成了独特的佛塑艺术。
唐代又把这种艺术形式引入中原。
此外,唐代的绘画、雕塑和诗歌也受到了西域文化的影响。
2.宗教唐代西域文化交流的另一个成果是宗教。
西域作为一个民族聚集地,佛教、拜火教、景教等都经过了西域地区传入到中国。
相比之下,佛教是最为重要的文化元素之一。
唐代时期,扬州和长安是中国佛教的中心之一,西安的大雁塔也是古代佛教的重要建筑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时西域宗教的传入
唐代时由西域传入国内的宗教主要有景教祆教和摩尼教,其中祆教传入最早,摩尼教
为祆教的一个分支,景教是基督教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进入中国的尝试,“三夷教”都曾在中国广泛传播,但在会昌灭佛运动中都遭受致命打击而很快销声匿迹。
祆教与其他两教
有很大不同,祆教不传教不译典,教民只有胡人,而其他两教教民则既有胡人又有汉人。
但是三者在中国传播期间为了适应当地文化,都或多或少的融入了华夏文明的符号,同时
也在中国文化中留下了或多或少的记号,甚至在特定时期左右着中国的政局,比如说安史
之乱。
祆教
祆教即琐罗亚斯德教在中国又称火祆教,拜火教,主要经典为《阿维斯陀》,起源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刚进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对火神的崇拜,一般人为祆教为神学上的一元论(真神只有一个)和哲学上的二元论(神分为善神和恶神)。
琐罗亚斯德教在萨珊王朝时盛行于中亚各地,并由粟特人经丝绸之路初步传入中国,称为祆教。
当时在京都(邺,今河南临漳县)出现了很多祆教的神庙(祆教宗教场所称为庙或祠),甚至的到了统治阶层的认可,史书上有灵太后,齐后主等祭“胡天”的纪录。
从北魏开始,北齐、北周相继在鸿胪寺中设置火祆教的祀官。
(新罗僧人慧超适路过中亚,在《往五天竺国传》中记载:“从
大食国已东,并是胡国,即安国、曹国、史国、石骡国、米国、康国……总事火祆。
”)(新疆地区
曾发现一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的高方座承兽铜盘表明祆教此时已经传入新疆地区,而传入)(火祆教崇奉之神在北魏、南梁时被称为天神、火天神、火神天神或天神火神;到隋末唐初才称火祆,以此表示它是外国的天神)
世纪中叶由于伊斯兰教的崛起,大批教徒被迫向东迁徙,部分进入印度,部分经西域进入中国,并在一段时间内在中国得到极大礼遇,当然这与唐朝统治者“怀柔西域”政策密不可分。
唐朝在东西两京和丝绸之路上的碛西诸州随地都有祆祠。
唐朝祠部还沿袭隋朝的旧制设立管理火祆教的祀官萨宝府官,主持祭祀。
萨宝府官分为萨宝(中国史籍也称萨甫)祆正、祆祝、率府、府史等,自四品至七品不等,由波斯人或新疆地区少数民族的信徒担任。
这个可以说是祆教在中国发展的全盛时期了。
唐会昌五年(845)武宗在禁传佛教和其他外来宗教的同时,火祆教也受到排斥,景教、摩尼教和祆教的许多祠庙都被拆毁,僧侣被勒令还俗。
但至大中(847~859)年间即弛禁。
以后经五代、两宋犹有残存,民间仍有奉祀火神的习俗,在汴梁、镇江等地还有祆祠。
南宋以后,很少见诸中国典籍。
以后,在中国内地基本绝迹。
据传方腊和有祆教背景,但未经证实。
景教
景教是基督教的聂斯脱利派,源于叙利亚,创始人为聂斯脱里。
5世纪末,改派
教徒迁往波斯,曾先后以Chaldea 或亚述教会名义传教,大本营一度迁往今伊拉克首
都巴格达,盛极一时。
此后,景教被传到中亚等地,至六世纪末,已盛行于突厥、康
居等等。
聂斯脱里教会可能于6世纪初便已进入北魏洛阳,当聂派传入中国时,原称“波斯经教”、“大秦教”,后改称景教,与祆教不译经不传教的作法不同,该教有不少汉译经典
抄本,已确认的有:《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尊经》、《大秦景教宜元本经》、《志玄安
乐经》、《序听迷诗所经》、《一神论》等
景教进入中国官方视线是在贞观九年 (635) ,该教传教士阿罗本等人经波斯来
中国长安(据建中二年 (781) 立的“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及唐代官方文献所载),唐太宗派宰臣房玄龄率仪仗队去西郊迎接。
阿罗本在唐廷受到很高的礼遇。
太宗听了
其教义后,也大加赞赏,于贞观十二年下诏说:“大秦国大德阿罗本远将经像来献上京。
详其教旨,玄妙无为;观其元宗,生成立要;词无繁说,理有忘筌;济物利人,
宜行天下。
”(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并于长安义宁坊赐建景寺一所,度僧二十
一人。
太宗觉得景教合于道家之旨,有利于教化,所以也给予了支持。
在唐高宗时,
还准许诸州建立各自的景教寺,封阿罗本为镇国大法主。
不少教士还担任了朝廷和军
队中的重要职务。
但是景教在传布的同时过分的融合了中国的文化,这也是除会昌灭佛之外,后来
景教式微的另一个原因。
其经典过多的吸收了道家和佛家的理念,显然已丢失弃了阿
罗本的“原典化神学”宗旨,其宗教称谓也发生变化:称教士为僧,”,使徒与天使称
为“法王”。
而在中国本土宗教面前谈论:“佛”“道”,无疑班门弄斧。
景教衰落另一个原因是灭佛运动。
“勒大秦穆护、祆三千余人还俗,不杂中华之风”(见《旧唐书》)。
于是景教在内地被禁绝。
但在边远地区仍有景教在活动。
元朝时,随着大量色目人(元时中亚、西亚、欧洲民族的统称)来到中国,加上官
方对景教的认可,景教在中国重新兴起,大量的景教寺院在中国西北地区和东南沿海
出现。
当时的景教徒与基督徒被称为“也里可温”不仅可以传教,还享有免兵役和免
税的特权。
但是随着元朝的灭亡,景教再次陷入低潮,但并未灭绝,直到十六世纪,天主教徒
开始在中国传教,景教教徒数量随即锐减。
现在中国境内只有香港还有极少聂斯脱里派教徒出现,但这些教徒并非中国景教的
遗留,而是1990年代末期,由黎巴嫩或叙利亚来香港从商的聂派信徒。
历史上基督教有很多次试图进入中国,从唐的景教到元朝天主教,再到明末清初,
再到后来鸦片战争后,太平天国也有一定基督教背景,最后就是现在悄无声息的潜入。
景教是他们的第一次尝试,虽然失败,但也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见证了中国传
统文化的强大。
但现在,在中国传统文化没落和信仰丧失的千载难逢的机会下,基督
教能否扎根中国?
摩尼教
摩尼教,又称作牟尼教或明教,是一个源自古代波斯宗教祆教的宗教,为公元
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Mani)所创,是一个在兴起于巴比伦的世界性宗教。
由于希腊文《科隆摩尼古卷》的发现,学术界掌握了关于摩尼早期思想的第一
手资料,一般承认,摩尼教主要吸收犹太教-基督教等教义而形成自己的信仰,
同时也采纳了不少琐罗亚斯德教(即祆教)的成分,传播到东方来以后,又染
上了一些佛教色彩。
它的主要教义是二宗三际论,有自己的戒律和寺院体制。
摩尼教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内(从三世纪到十五世纪),从北非到中国的福建,在整个欧亚旧大陆上广泛传播,文献使用过叙利亚文、中古波斯文、帕提亚文、粟特文、汉文、回鹘文、希腊文、拉丁文、科普特文等十余种文字,与其他主
要宗教发生了深入的思想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