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林纾之翻译选材
浅析林纾与葛浩文的翻译策略

浅析林纾与葛浩文的翻译策略林纾和葛浩文都是著名的翻译家,他们在翻译领域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在他们的翻译实践中,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以充分传达原文的意义和风格。
本文将对他们的翻译策略进行浅析。
林纾和葛浩文都注重忠实于原文。
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尽量不对原文进行任何改动或添加自己的观点。
这种忠实于原文的翻译策略使得译文更贴近原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他们都重视翻译的准确性。
林纾和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力求准确选择词语,使译文的意义和原文保持一致。
他们注重细节,注意每个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以确保译文的精确性。
这种注重准确性的翻译策略使得译文能够真实地传达原著的内涵和细微之处。
林纾和葛浩文都善于处理文化差异。
在翻译具有文化特点的作品时,他们能够很好地理解并传达原文中的文化内涵。
他们注重对语言和文化的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原著的意思,并将其准确传达给读者。
在处理文化差异时,他们采用各种技巧,如加注释或提供背景知识,以确保读者能够理解原著中的文化细节。
他们都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
林纾和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他们注重句子结构和语言风格的处理,以使译文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学特点。
他们会不断修订和修改译文,以确保其语言流畅,质量高。
林纾和葛浩文还注重传达作者的风格和意图。
他们会仔细研究原著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意图,努力将其转化为译文中的语言特点和风格。
他们注重对原著风格的分析和理解,努力找到最合适的表达方式。
这种关注作者风格和意图的翻译策略使得译文更准确地传达了原著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林纾和葛浩文在翻译实践中采用了多种翻译策略,以充分传达原文的意义和风格。
他们注重忠实于原文、准确性、处理文化差异、写作能力和传达作者风格和意图。
这些翻译策略使得他们的译文贴近原著,更好地传达了作者的意图,为读者提供了优质的阅读体验。
浅析林纾和林纾的翻译

东西方文化关系课程论文:浅析林纾及林纾的翻译学号:A0839001 :杰浅析林纾及林纾的翻译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从古到今,无论是西方还是,翻译思想及理论层出不穷,关于翻译的标准也不一而言。
就翻译本身而言,一般的翻译人员无需有复杂的翻译思想,只要选择一些有价值的境外作品,用通达、符合本民族文化的要求的语言描述即可。
无论是西方还是,翻译活动千百年间从未停止,但是翻译这门职业并未获得世人应有的尊敬,也并未承认他在文化交流中应有的价值。
若单从翻译学科的角度讲,原作与译作的等值、可译与不可译性是翻译理论中争论的焦点,随着时间和文化的发展,近代西方翻译理论也各持己见。
彼得.纽马克在《翻译教程》中这样描述翻译:什么是翻译,在多数情况下是这样:将原作在文本里的表达的含义通过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但林纾的翻译若只单从翻译学科的角度看,是不能够用翻译标准来衡量其成功或失败的。
林纾的翻译与他所在特殊的历史环境是分不开的。
所以只能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来看待林纾个人和林纾的翻译。
林纾的翻译活动前后可大抵分为两个时期,辛亥革命之前,与辛亥革命之后。
林纾生活的年代是中国新旧历史交替时期,社会本身处在变革的年代,且自身政治腐败,经济科技十分落后,面临着外国列强的经济文化的双重侵略。
林纾作为一个受过封建传统教育的知识分子,思想中有进步的东西,也有落后的东西。
《闽中新乐府》是林纾公开发行的第一本诗集,诗文通俗易懂,号召民众反帝救国,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教育方式十分不满,因林纾生活贫苦,在他的作品里很多反映下层民众生活疾苦,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林纾鲜明的民族思想。
与维新派不同的是,他不但主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看到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和昏庸。
这也是后来林纾从事翻译的思想基础。
林纾本应该是一个极其成功的翻译家,翻译阶段前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后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林纾笔锋渐老,且坚持自己的古文章法,为当时文化潮流所不容。
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描述极为贴切:“一个老手或能手不肯或不能再费心卖力,只倚仗积累的一点熟练来搪塞敷衍。
齿牙吐慧艳似雪,文采照人清如秋——浅论林纾的译作及其文学史意义

齿牙吐慧艳似雪,文采照人清如秋——浅论林纾的译作及其文学史意义【内容提要】林纾是中国翻译史上的开拓者,其译作推动了中国的文化现代性和中国现代文学话语建构的进程。
林译小说好似一扇洞开的窗牖,国人第一次从此洞悉西方世界的文化与人一辈子。
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整整一代人,中国新文化的诞生,林纾实乃其前驱。
【关键词】林纾;林译小说;文学史意义每次重读林纾,笔者都为琴南先生博瞻秀美的文字功夫所慑服倾倒。
林译小说好似一扇洞开的窗牖,晚清国人第一从那个地址看见西方的文化与人一辈子。
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的整整一代人,很多现代作家坦承,对西方文化之爱好,实从林译小说始;中国小说现代叙事话语之成形,林译小说实有开拓之功。
中国小说作为“文学之上乘”地位之奠立,梁启超的力倡自然功莫大焉,然林译小说恰为梁氏言论之最有力支撑——若是没有大量的林译小说向人们展现小说本身的丰硕美感,仅靠梁氏等数量有限而美感不足的政论文式的“政治小说”、“科学小说”,实难想象现代小说真的会在暂短时刻完全征服传统文人,由“小道”、“下流”跃升为“上乘”,致使传统小说观念全然改变。
中国新文化的诞生,林纾实乃其前驱。
林纾涉足译界极为偶然,译作之畅销也在意料之外。
时逢林纾母亲归天,接踵妻子复又病故,林纾伤感寡欢之际,结识了留法归来、时为船政学堂法文教习的王寿昌。
王寿昌不但中文造诣很高,且精通法文。
英雄相识,王寿昌等几位老友力邀纾一同译书。
于是,林、王来到石鼓山,林铺纸于几,全神贯注,王那么手捧法文原著逐字逐句绘声绘色,但见林纾落笔如飞,口搁笔止,此种翻译方式别具一格,并非是机械地记下口译,而是运笔写出“信、达、雅”的文言,虽有中西观念、风俗的不同,但林纾极聪慧的天资,立刻能将原作的情感和魅力表达出来。
由于林纾的中国文译作晓畅通顺、温文尔雅,其译笔妙语连珠,郁于情感,署笔名冷红生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刻本一经问世,旋得国人推崇备至,以致一时“洛阳纸贵”,林译小说遂不胫而走。
从林纾文学翻译谈翻译规范

從林紓看文學翻譯規範由晚清中國到五四的轉變:西化、現代化和以原著為中心的觀念*關詩珮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引 言中國文化從傳統走到現代,林紓(1852–1924)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說,無論在文學史、翻譯史、思想史以及文化史的著作,繞過林紓不論,勢必殘缺不完。
林紓從1898年翻譯小仲馬(Alexandre Dumas, 1824–1895)的《巴黎茶花女遺事》(Dame aux camélias)開始,1短短時間便譽滿天下,達到「中國人見所未見」的成就。
2五四以來,即使是不同文學觀念的作家、評論家和文學研究者,全都承認或多或少地受到林紓的影響,3甚而在作品中加以模倣以至抄襲。
4就是早在五四以前便明確地對林*本文初稿發表於2006年12月21–23日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研究中心舉辦的第二屆中國譯學新芽研討會「書寫中國翻譯史」。
會上承蒙彭小妍教授及朱志瑜教授賜予寶貴意見,令我獲益良多;論文修改期間,獲王宏志教授多番不吝賜教,謹此向三位學者深致謝忱。
最後,匿名評審人就本文提出修改意見,在此一併致謝。
1阿英(錢杏邨)清楚指出,《巴黎茶花女遺事》譯於1898年,1899年正月「已刻印完峻」。
見阿英:〈關於《巴黎茶花女遺事》〉,《世界文學》1961年第10期,頁113。
2陳衍說:「《巴黎茶花女》小說行世,中國人見所未見,不脛走萬本。
」見《福建通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卷二六〈清三•文苑傳〉,頁2501。
3魯迅、周作人、胡適、巴金、鄭振鐸、朱自清、錢鍾書、郭沫若、鄭伯奇、林語堂等全都承認曾受林紓的影響,在此不贅。
4例如鍾心青三十回的《新茶花》,見〈小說管窺錄〉內所載,「因武林林稱茶花第二,而慶如號東方亞猛,故以《新茶花》名書」。
見梁啓超等:《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研究卷》(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頁508;另外,曹聚仁也指出過:「至於蘇曼殊的《斷鴻零雁記》、《絳紗記》、《焚劍記》、《碎簪記》那幾種小說……多少也受了《茶花女》、《迦茵小傳》一類翻譯小說的影響。
浅谈《林纾的翻译》

浅谈《林纾的翻译》作者:王晓锐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7年第09期【摘要】钱钟书是中国二十世纪著名的大家,其一生建树颇多,在译学方面也拥有杰出造诣。
本文通过浅析《林纾的翻译》一文,对钱钟书“化”、“讹”、“诱”三个主要翻译观点进行解读,且对其间接提出的译者所应具备的部分素质进行挖掘、借鉴。
【关键词】《林纾的翻译》化讹诱译者素质钱钟书是中国二十世纪文化史上名震国际的大学者。
他既晓畅中国古经典籍,又精通多种语言与学术,著有《围城》、《管锥编》等重要作品,被盛誉为“文化昆仑”。
其实,关于译学的研究仅是钱钟书巍峨学识中的冰山一角,却在我国译学界熠熠生辉,影响巨大。
钱钟书所作《林纾的翻译》一文,比较全面的反映了他的翻译思想。
在该文章之初,钱钟书便巧妙引用了《说文解字》中的一段关于翻译的训诂来展开下文。
“囮,译也。
从‘口’,‘化’声。
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囮’,读若‘譌’。
”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鸟”所施的引“诱”,“譌”、“讹”、“化”和“囮”是同一个字。
钱钟书利用这段丰富的意蕴,将翻译的最高境界“化”,难于避免的毛病“讹”以及所起的作用“诱”,都一一展示出来了。
第一点是“化”。
钱钟书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但同时,他又指出,“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
换言之,钱钟书只把“化”作为译者理应追求的翻译的最高境界,而非必须实现,且由于主客观因素,根本也不可能实现。
第二点是“讹”。
由于“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
”因此,译文在意义和口吻上总有失真之处,这就是“讹”。
在该文章中,钱钟书还进一步指明了“讹”的类别。
从改写理论视角看林纾的翻译

从改写理论视角看林纾的翻译林纾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伟大译者,他的成就无可置疑。
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臣和大师,他不仅将西方文学和哲学翻译成中文,而且还深刻地揭示了其中的改写理论。
林纾的翻译不仅被认为是精确的,而且也被看作是一种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从改写理论的角度分析林纾的翻译。
简洁地说,改写理论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基础,以文学文本与其它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主线,以文学文本与其它文化因素的关系为理论的文学批评理论。
改写理论的重点是研究文本如何在时间、空间和文本间建立关系,它考虑了作者、读者和文本之间的关系,而且还体现了文本间的差异和改编。
林纾的翻译是一种从改写理论视角的翻译。
按照他的理论,翻译不仅要精确,而且重要的是要保留原文的意思和表达,他认为,翻译质量高低取决于译者精准地将文本所含的含义表达出来,注意不要给读者误导。
此外,他认为,翻译要贴近原文的形式,不要把原文的意义改变或改头换面。
林纾的翻译技巧和理论都是从改写理论的视角出发的。
他将原文的文化、宗教、历史背景及地理资料等都作为参考,以便通过不同的技巧和方法来保留原文的意义,他强调要比较两门语言之间的特色,把背景知识融入翻译中,从而使译文有更强的准确性。
他认为,译者需要时刻尊重原文,不断探索文本的深层含义,而且还要考虑其语言特点,以此来保证翻译质量。
从改写理论视角看,林纾的翻译是一种以文本为本,以读者为对象,以保留原文的意义和质量为目标的文学翻译。
他不仅提高了中国的译文水平,也为中国文学的改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和思路。
林纾的翻译技巧和理论已经受到西方文学理论家的重视,他们认为它是一种不断发展、不断改进的思想,它应用于诗歌翻译,能够更好地表达作品的全部内容,同时避免了不必要的失误,也让人们对林纾翻译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之,从改写理论的角度来看,林纾的翻译是一种非常有影响力的文学翻译,他的翻译技巧和理论不仅使中国的文学翻译更加准确和精致,而且也为中国文学的研究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读《林纾的翻译》——从异化角度看林纾的翻译策略及对文本的选择

人 文 社科
读《 柿纾的 翻i》 圣
从 异 化 角度 看 林 纾 的翻 译 策 略及 对 文 本 的选 择
巢湖 学院 大学 外语教 学部 江淑婧 邓新 梅
[ 摘 要 ] 努 蒂 的 异 化 理 论 不 是 一种 翻 译 策略 , 在 译 文 中表 迭 的 对 外 语 文 本 和 外 国文 化 的 一 种 道 德 态度 。翻 译 策略 的 选 择 、 语 韦 是 外
文 本 的 选择 都 可 能 产 生 异 化 的 效 果 。他 提 倡 异 化 的 目的之 一 是 可 以彰 显 文化 他 者 的 差 异 , 目标 语 文 化 见 证 不 同的 价 值 观 。本 文将 让 运 用 韦 努 蒂 的 异 化 理 论 来 阐释 林 纾翻 译 作 品 的 主 题 、 采 用 的翻 译 策略 以及 文 本 选 择 中的 异 化 和 归化 痕 迹 。 所
、
引 言
“ 异化 ” 乎是 个很容 易引发 争论 的词 。郭建 中( 9 95 ) 为 , 似 19 :7 认 18 9 7至 19 9 7的十年问 , 中国翻译 界的四个热点问题之一就是归化与异 化之争 。 近十年 的归化 和异化 之争中 , 在 人们每每引用韦努蒂的理论来 支持 自己的观点 。fri in oeg z g和 d met aig ni o sct 是韦努 蒂(9 5 在《 i n 19 ) 译者 隐形史 》 书中首次使用的术语 , 一 其理论在 2 世纪之交才引入 中国。 1 韦 努蒂的异化观既强调译 语形 式 的选择 , 也强调原文文本 的选 择 , 而且认 为这两个方面只要有一个 方面是抵抗 目标语文化价值观的就属于 异化 实践” 。韦努 蒂提倡 异化 的 目的之一是 可以彰显文化他者 的差异 , 目 让 标语 文化 见证不 同的价值 观。我国 9 0年代 的归化和异化之争与韦努蒂 没有渊源关 系 , 这从 时间的先后 就可看 出。 韦努蒂的理论一踏人 中国就 发生了异化。因为论 战者多只是借用韦努蒂的名字和术语而 已, 所表达 的意思则是本土的 , 翻译方法的讨论 。 文将运用韦努蒂的异化理论 是 本 来 浅谈 林 纾 的 翻译 作 品 中 的异 化 和 归 化 现 象 及 其 背 景 。 二 、 努 蒂异 化 理 论 的 简 述 韦 韦 努 蒂 的 异 化 翻 译 观 的雏 形 最 早 见 于 他 19 9 2年 编 的 一 部 论 文 集 《 反思翻译》 的序言 中 , 他没有 直接使用 “ 但 异化 ”他 的异化观用 “ , 抵抗 式 翻译 ” 一 术语 来 表 达 的 。 他 对 其 的 定 义 是 : 抗 目标 语 中 的 主 流 文 这 抵 化价值 观 , 反对为归化而追求的通顺。他认为 , 在追求通顺的过程 中, 译 者不可避免地会 在翻译 巾导入 目标语 的主流语言文化价值观 ,译 文会 因 为这 些 杂质 的 掺入 而 被 归化 , 者 的 身 份 因 而 变 得 模 糊 。 文 就 成 了 他 译 个掺 杂 了 目标 语 语 言 价值 观 杂 质 的 杂 合 体 了 。 可 是 译 文 的读 者 却 被 这种 “ 觉 ” 欺 骗 , 以 为 原 文 就 是 如 此 , 不 知 译 者 在 对 原 文 进 行 归 幻 所 误 却
林纾论文:林纾翻译和“林译小说”

林纾论文:林纾翻译和“林译小说”摘要:林纾是晚清翻译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我国近代翻译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林译小说”对我国很多文学家和作家起到了很大的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同时也丰富了我国文言文的表达和白话文的词汇。
本文以林纾翻译的背景和特点为主要分析对象,最后总结了“林译小说”的历史作用和贡献。
关键词:林纾;林译小说;晚清翻译;贡献林纾是晚清翻译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我国近代翻译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林纾所翻译的多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长篇和中篇小说,且数量巨大,达180余种,涉及11 个国家的98 位作家,其中不乏名家名著,而且很多名著还是第一次被译成中文,因而林纾所翻译的外国小说曾风靡一时,使得无人问津的小说书籍一时“洛阳纸贵”,故被人称为“林译小说”。
“林译小说”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时代现象,成为一个特有事物,除了以上原因,还在于林纾特有的翻译过程和备受争议的翻译方法。
林纾翻译的过程是和别人合作完成的,因为他本人不懂外文,所以他是在别人口述的基础上,经过第二次加工再译成文言文的。
这样做就不免会有误译、漏译甚至是歪曲原文的情况发生。
故而,林纾的翻译曾受到过后人强烈的抨击,尽管如此,“林译小说”仍然备受晚清读者的厚爱,并对中国文学翻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林纾翻译目的和晚清翻译状况清朝末年,中国正处于社会存亡的危难时刻,内忧外患激起了不少爱国志士的救国之心。
严复希望通过翻译西方社会学著作来拯救国家,而林纾则选择西方文学来唤起国人的民族意识。
尽管林纾在选材上会有科幻小说、侦探小说这样能够吸引读者眼球的作品,但其中也有不少是政治小说,“急于翻译能够开通民智、激励民气的政治小说或英雄传记”(朱安博,2009:66)。
比如《汤姆叔叔的小屋》(林译《黑奴吁天录》),他在译本的《序》中强调了自己译书的政治目的:“其中累述黑奴惨状,非巧于叙悲。
亦就原书以著录者,触黄种之将亡,因生其悲怀耳! 方今嚣讼者已胶固不可喻譬,而倾心彼族者又误信西人宽待其藩属,跃跃然欲趋而附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林纾之翻译选材作者:范荣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0期摘; 要:林纾的翻译在晚清翻译运动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无论是林译的数量还是其影响力都堪称晚清翻译史上的奇迹。
对林纾翻译的研究多集中在其翻译策略或翻译手段的选择,其实林纾对翻译作品体裁的选择也是全面研究晚清翻译运动不可缺少的内容。
林纾对小说这一体裁的执着受制于内外动力的驱使,这样的选择虽然局限了当时国民对西方文学的全面解读,但却使得其顺利进入晚清读者视野,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晚清翻译运动的兴起。
关键词:林纾;翻译选材;内外合力作者简介:范荣(1976-),女,汉族,重庆市人,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生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翻译与文化、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21.引言作为晚清小说翻译运动中杰出的翻译家代表,林纾以其巨大的译本数量及广泛的译作影响堪称第一人。
据统计,晚清纯文学作品的译本大约为300-400种左右,而林纾的作品即使以最保守的计算也有180种之多。
基于林纾对晚清翻译运动的杰出贡献,后世学者对其译作研究颇多。
然而,学者们大多关注其“归化”的翻译策略及“删、减、改”的翻译手段,而鲜有讨论在翻译过程中林纾为何对小说这一文学体裁执着的选择和偏爱。
众所周知,林纾的翻译发生在晚晴这一“翻译之社会功能高于文学功能”的特殊时期,因此,探讨林纾及当时整个晚晴译界何以将“开启民智”这一重任施以小说——这一从问世以来就一直备受中国史家轻视的文学体裁是完善对林译小说甚至整个晚清翻译运动研究的有益尝试。
2.林纾之翻译选材1897年是林纾人生历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位完全不识外文的落第举人与魏翰、陈家麟等曾经留学海外的才子开始合作翻译了域外小说,而且凭借引起巨大社会反响、造成“洛阳一时纸贵”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译本让自己奇迹般地走上了自己辉煌且短暂的翻译生涯。
林纾一生译作丰硕,在经过历代学者锲而不舍的努力考证下,我们对其翻译作品的数量及类型做出了基本清楚的统计。
198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林纾的翻译》里著录了林译作品184种;1982年第六期的《读书》连燕堂撰写了《林译小说有多少种》将其翻译作品数目更正为183种;1991年商务印书馆重印《林纾的翻译》,其中马泰来先生在所编的《林纾翻译作品全目》中指出:林纾译作多达179种,涉及11个国家的98位作者⑴ 77;在2007年出版的《林纾评传》里张俊才教授对林纾的译作进行了详尽的统计:林译作品一共246种,其中已发表出版的有222种,未刊作品24种。
就其涉及的国家和作者而言,英国:作品106种,作家62名;法国:作品29种,作家20名;美国:作品26种,作家15名,其他的还涉及俄国、德国、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作品及作家。
⑴ 292-293在对林纾译作进行统计研究的过程中,除了惊叹其译作数量巨大之外,本文也发现了林纾先生的在选材上的极为明显的偏好:林纾所译的绝大多数作品的类型都是小说。
在马泰来统计的林译中,除了十余种分别属于历史、学术、传记、戏剧、故事、寓言或笔记,其余均属小说。
⑴ 78本文对张俊才教授所编录的林纾翻译目录也进行了较为详尽统计,在目录所列的246种林译作品里只有58篇外媒对当时中国时政的评论,其余的188种林译均为小说。
1924年林纾去世之后,郑振铎曾写文纪念并盛赞林译作品中有四十种左右属于世界小说名著。
由此可见,林纾在翻译选材过程中对小说的偏爱是明显的,而探究林纾之小说选择不仅有助于全面剖析林纾的翻译行为,而且对解读晚晴整个翻译运动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3.小说选择之内外合力众所周知,林纾不识英文。
故从翻译的第一本小说开始,合译者就開始帮助林纾挑选翻译原著,合译者对林纾选材的引导自是不可忽视的。
然,在林纾一举成名之后,其对小说选择的坚持就绝非再是对合译者的惟命是从。
林纾对小说的执着其实受制于个人内在的文学情结及当时翻译行为被刻意赋予“教化”“启迪”之社会功能的外力的共同作用。
在这样内外合力的牵引下,小说在林纾翻译选材中才会独领风骚。
为了更为详尽的阐述林纾对小说格外青睐的缘由,本文尝试从其本人内因及社会施加之外力分别加以探讨。
3.1 内在的文学情结从大量有关林纾生平的文字记录来看,林纾对文学、对小说的情结无疑是与其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教育的熏陶训练息息相关。
林纾出身寒门,童年少年时代尝尽人生的艰辛困苦,然而,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及父辈书香之气的熏陶下,林纾从懂事之际就非常喜爱读书。
林纾自称五岁开始读书,因其家境贫寒,林纾的读书生涯竟是从书塾窗外偷听开始的。
年少的林纾把读书看得与生命一样重要,而且特别的勤奋刻苦。
他曾经对自己的孩子们这样说过,“……时吾攻读甚勤,尝画于壁。
而挈其盖,立人于棺前,署曰:‘读书则生,不则入棺’。
” ⑴10林纾尤痴中国传统文学之经典小说,曾用饼饵之钱买残破《汉书》读之,因幸得《小仓山房尺牍》而大喜,加之其启蒙老师薛则柯老先生的谆谆教诲,林纾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爱好自是深入骨髓,非一朝一夕之功。
由此可见,热爱中国传统文学的种子在孩童时代就深深植入林纾的内心深处,这颗种子深埋于此,默默积累着力量,渴望有朝一日出土发芽长成大树;因此当林纾无意却有幸地投入晚清翻译运动这场具有时代意义的外来文化文学宏潮之际,这颗热爱文学、痴迷小说的种子终于乘风起势,长成参天大树,以不可抗拒之势推动林纾以近乎偏执的热情选择小说作为其翻译的唯一体裁。
3.2 外在的社会助力林纾内在的文学情结自然是其选择外来小说翻译的原始动力,而促使他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则是外在的社会助力——晚清翻译运动的宗旨。
梳理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史,小说一直以来就是难登文学“大雅之堂”的“末技”“小道”之存在。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提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
”既是“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自不能与诗歌、骚赋、古文比肩;然,虽地位低下,小说却因其内容浅显易懂,雅俗共赏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正如康有为所言,小说“道于俚俗,故天下读小说者最多”,故可成为维护王权统治及道德劝惩的绝佳工具。
然而国人喜好阅读小说的传统又为何与晚清翻译运动的宗旨联系在一起呢?我们需要剖析一下晚清翻译运动发起的缘由。
晚清翻译运动发生在晚晴社会及国民迫切渴望学习西方的时期,翻译西方小说已是医治国难之工具。
1902年梁启超就小说之社会变革的重大意义发表如下宣言:“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人格;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 ⑵22这种明显提升小说社会功能的言论却在当时成为晚清译者们投身译界的最强动力。
1901年林纾在《译林》第一册序中也道:“吾谓欲开民智,必立学堂,学堂功缓,不如立会演说;演说又不易举,终之唯有译书。
” ⑵25林纾曾一度非常热衷翻译侦探小说,在《神枢鬼藏录》的译序中林纾指出,“中国无律师,但有讼师;无包探,但有隶役。
讼师如蝇,隶役如狼。
蝇之所经,良肉亦败;狼之所过,家畜无免!……果使此书风行,俾朝之司刑谳者,知变计而用律师包探,且广立学堂,以毓律师包探之材……则小说之功,宁不伟哉!”⑴ 91在林纾心目中,小说的社会功能既然已经提升到学习西方维新改良、开启民智的高度,那么选择小说翻译自是顺理成章。
4.林纾小说选择之得失林纾对小说翻译的坚持自是有得有失。
首先,坚持选择小说而非其他文学体裁作为翻译对象使得西方文学首次进入国人视野时没有遭到强烈的排斥。
而且随着晚清翻译运动的如火如荼,不仅是普通民众被激发出高昂的西方文学作品追捧热,就连之后在五四运动中强烈抨击林译小说有着种种弊病的著名译家们也承认曾受到西方文学魅力的深远影响。
后世的文学大师鲁迅兄弟、钱钟书及冰心都公开承认林译作品为自己打开了欣赏了解西方文学的大门。
“接触了林译,我才知道西洋小说会那么迷人。
”“阅读林译小说而知道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⑶303其次,林纾在翻译西方小说的过程中开启了中西文学比较的里程,他将司各特的作品与司马迁的《史记》相比:“……纾不通西文,然每听述者叙传中事,往往于伏线、接笋、变调、过脉处,大类吾古文家言。
”⑷1-2“左氏之文,在重复中,能不自复;马氏之文,在鸿篇巨制中,往往潜用抽换埋伏之笔而人不觉。
迭更氏亦然。
”“西人文体,何乃甚类我史迁也!”⑶289林纾进而还惊喜地发现了中西文学在价值内涵及写作技巧方面的相似性,“今我同志数君子,偶举西土之文字示余,余虽不审西文,然日闻其口译,亦能区别其文章之流派,如辨家人之足音。
其间高厉者,清虚者,绵婉者,雄伟者,悲梗者,淫冶者,要皆归本于性之正,彰瘅之严,此万世之公理,中外不能僭越。
”⑶286對于狄更斯小说的文学艺术西方魅力,林纾也是不吝赞美:“言哀则读者哀,言喜则读者喜,至令译者啼笑皆非,竟为著者作傀儡之丝矣。
”⑸2“左、马、班、韩能写妆容不能描蠢状,迭更司盖于此四子外,别开生面矣。
”⑶289承认西方作家写作技巧在某些方面比国人高明,这反映出了林纾在翻译西方小说的过程中已经尝试超越自身文化文学局限,开始对西方文学有了前所未有的新视野。
当然,林纾执意选择西方小说为翻译对象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局限了晚清国民对西方文学全方位的鉴赏,而且为关照也晚清国民对小说的传统审美情趣所采取的“大刀阔斧”增减改译一直深受后人诟病。
这即便是在钱钟书老先生深入调查研究后指出,林纾的增减改译并不完全是语言水平低无法理解原文,而是“他在翻译时,碰到他心目中认为是原作的弱笔或败笔,不免手痒难熬,抢过作者的笔代他去写”,这样更能悟到“天下文人之脑力,虽欧亚之隔,亦未有不同者”。
然而,无论功过得失,我们都无法否定林纾对晚清翻译运动所做出的杰出成就,林纾之独特的翻译选材也是我们全面研究晚清翻译运动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1]张俊才.林纾评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7.[2]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4]林纾.《撒克逊劫后英雄略》[A].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5]林纾.《块肉余生述.续编识》[A].北京:商务印书馆,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