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概念语法隐喻理论下的汉英翻译教学
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英语词汇教学

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英语词汇教学基于概念隐喻的英语词汇教学研究内容摘要:概念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既是语言现象,也是思维方式,与英语词汇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内容首先阐述了概念隐喻应用于词汇教学的理论基础,其次研究了基于概念隐喻的英语词汇教学方式,希望能对同仁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概念隐喻英语词汇教学1.概念隐喻应用于词汇教学的理论基础概念隐喻的最初提出者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并非一种语言现象,而是一种认知现象,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
概念隐喻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隐喻并非修辞手法,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第二,隐喻的表达属于一种相似性基础上的跨域映射;第三,隐喻是身体的、经验的,人们能实在的体会到它的阐释效果。
2.基于概念隐喻的英语词汇教学概念隐喻作为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对人们学习英语词汇的含义、多义词及词汇运用及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就词汇教学而言,笔者认为要将隐喻应用到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下述几方面的问题。
2.1.重视英语基本词汇的隐喻意义英语中通常存在很多隐喻,尤其是基本词汇具有比较丰富的隐喻,这些词汇不仅使用重复率高,并常常与其他词汇搭配,因此在人们的交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基本范畴词汇具有更为丰富的隐喻和扩展隐喻用法,对词汇教学有重要意义。
例如:heart常常被隐喻与其存在一定关系的词汇,如heartbunrning,heartfelt,a change of heart等。
基于此,教师在开展词汇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想学生讲述词汇的基本意义外,还要向学生讲述词汇的隐喻意义。
2.2.注意隐喻的文化内涵根据隐喻的基础理论可知,隐喻是身体的,经验的,因此并不能随意进行隐喻。
词汇的应用能够体现出语言使用区域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而隐喻认知的共性能使具有不同文化习惯的人们通过隐喻体现事实。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长河中,不同国家和区域的人们虽然具有不同的文化习惯,但是社会背景及认知结构仍然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这也使得英语和汉语文化词汇存在诸多类似的地方。
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是由美国文学理论家乔治·莱克奈夫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它强调了文学作品中常常存在的隐喻而非真实的意义。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概念体系是通过隐喻来形成和发展的,而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人们的行为、感知和认知之中。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文章中的隐喻,并通过隐喻的理解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
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文章中的隐喻。
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它通过对比或象征的方式来传达某种隐含的意义。
在英语文章中,隐喻常常用来传达抽象的概念、情感或思想,而这些隐喻往往是来自于作者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体验和思考。
通过概念隐喻理论的讲解和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文章中的隐喻,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涵和意义。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示例分析文章中的隐喻,让学生逐渐领悟隐喻的含义和作用。
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帮助学生通过隐喻的理解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不仅涉及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涉及到对语境和背景的把握。
而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中的隐喻,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
通过对文章中隐喻的理解,学生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和情感。
这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概念隐喻理论来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章中的隐喻。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分析文章中的隐喻,引导学生进行隐喻的归纳总结,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教师还可以设计相关的练习和作业,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来掌握和应用隐喻的方法和技巧;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运用隐喻来解读英语文章,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
浅析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隐喻的汉译策略

浅析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隐喻的汉译策略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形式简单,语义丰富,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相似性、民族性、文化性和主观性等本质特征。
在汉译英过程中,需要遵循符合英汉文化背景、符合英汉语言表达习惯、英汉意义对接完整、语言通顺优美等原则,采取以意译为主、直译为辅,喻意为主、喻体为辅,目标语言为主、源语言为辅等汉译方法,从而达到“信、达、雅”的翻译目的。
标签:认知语言学;英语隐喻;汉译策略一、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的概念和本质要理解隐喻的概念和本质,首先要明白隐喻产生的途径和过程。
语言的形式总是有限的,而人们要表达的意思却是无限的,产生于使用过程中的实际需要。
如汉语的常用汉字就7000字,英语也只有26个字母,这些汉字和字母的简单组合远远不能反映人们多样化的表达意图。
于是,人们便想办法让有限的形式表达无穷的意思,一些形式和客观世界相联系的特质就决定了该形式具有表达多重意思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建立在这样一种客观事实上: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有相似、对立、相关、种属等。
而相似性可以是性质、颜色、大小、状态、声音、动作、原理、功用等各个方面。
于是,人们将两方面具有相似性的事物之间互相指称,往往用具体事物指代抽象概念。
因为具体事物比较容易表征,而抽象概念难以描绘。
如红色可以表示热情、积极、浪漫、喜庆、祝福等多层抽象含义。
当然这种联系有着民族的共同性,每个民族由于生活条件和民族心理的不同,对这种形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理解的时候需要考察特定的民族历史和民族思维方式。
如美国人认为红色代表战争、恐怖、危险等。
这种高效的指称省力、经济,也符合大多数人的心理,因此可以迅速得到传播,从而成为民族语言的一部分,成为语言中的化石,成为语言中最底层的一部分,最完美地呈现出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特征,经久不衰。
这个过程就是语言隐喻的产生过程。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隐喻:基于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巧妙地利用人们熟悉的形象、特征、动作或哲理去指称、暗示人们尚不熟悉或不易把握的对象。
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是由美国认知语言学家乔治·雷科夫提出的一种语言理论。
该理论认为,言语是基于概念隐喻的,通过将一个概念(目标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源概念)上,以提供更好的理解和表达。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概念隐喻理论可以被广泛应用,用于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英语阅读材料。
本文将分析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并阐述其重要性。
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英语阅读材料中经常出现抽象概念,例如“时间是金钱”、“爱是一座桥梁”等,这些抽象概念对学生来说可能很难理解。
通过概念隐喻理论,教师可以将这些抽象概念与学生已经掌握的具体概念进行关联,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些抽象概念。
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隐喻手法,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进行隐喻,以达到表达更深层次含义的目的。
通过引入概念隐喻理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隐喻,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跨文化理解。
不同语言和文化中存在着不同的概念隐喻,这些概念隐喻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理解上的困难。
通过引入概念隐喻理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不同文化中的概念隐喻差异,并帮助他们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中的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意识。
通过运用概念隐喻理论进行教学,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阅读材料,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学生将能够增加对不同文化和语言之间的理解和适应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案例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的作用研究论文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案例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的作用研究论文摘要: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基础内容,不管是学生的英语能力培养还是口语表达能力培养,都离不开英语词汇的教学。
隐喻理论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感知世界、形成概念的重要理论依据。
在英语教学当中应用隐喻理论进行词汇教学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本文分析了隐喻理论的重要概念和高职院校学生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重点探讨了隐喻理论在高职院校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隐喻理论;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一、引言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当中普遍存在教学模式陈旧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词汇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虽然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学习了大量的英语词汇,但是这样的学习缺乏理解和具体性,导致学生对于单词不能灵活地应用。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基础知识水平本来就差,因此必须要重视词汇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词汇量能够综合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英语能力的快速发展。
二、隐喻理论的概念(一)隐喻理论的定义隐喻metaphor这一单词起源于希腊词语,可以解释为carryover,意思就是拿过来、带过来,也可以理解成为把一种事物转换成为另一种事物的意思。
在我国汉语中的解释,隐喻也被称为是比喻手法的一种,跟明喻相比较来说,隐喻更加接近于本体的含义。
明喻指的是形式上跟本体类似,而隐喻跟本体在形式上则更加相合。
隐喻理论指的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转换成为另一个抽象概念的过程,属于思维方面的认知手段,人类语言当中有很多内容都包含有隐喻的存在。
(二)隐喻概念的功能隐喻不仅存在于人们的语言当中,也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当中,在人们的语言和思想行为当中应用隐喻能够增强表达效果,提升语言的形象性和趣味性,人们会利用丰富的想象来寻找语言当中新概念和已经存在的概念的练习,这就是语言的隐喻性发展过程。
现阶段在英语教学当中隐喻理论已经应用在了词汇教学中,主要是集中在提升英语学习人员的隐喻意识上,帮助学生培养英语学习能力和词汇学习能力。
《2024年关联理论下汉英交传隐喻的翻译》范文

《关联理论下汉英交传隐喻的翻译》篇一一、引言在跨文化交流中,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存在,汉英交传隐喻的翻译常常面临挑战。
关联理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本文旨在探讨关联理论下汉英交传隐喻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以提升翻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寻求的是最佳关联,即通过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取最大的语境效果。
在翻译过程中,关联理论可以帮助译者理解原文的意图,预测译文的语境效果,从而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方法。
三、汉英交传隐喻的翻译难点汉英交传隐喻的翻译难点主要在于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
汉语中的隐喻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而这些在英语中可能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此外,汉语和英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也存在差异,这进一步增加了翻译的难度。
四、关联理论在汉英交传隐喻翻译中的应用1. 理解原文意图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需要理解原文的意图,即原文所蕴含的语境和含义。
这需要运用关联理论,通过分析原文的语境、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推断出原文的意图。
2. 寻找最佳关联在理解原文意图的基础上,译者需要寻找最佳关联,即选择最合适的译文表达方式。
这需要考虑译文的语境效果,即译文是否能够传达出原文的意境和情感色彩。
同时,还需要考虑译文的表达习惯和语言特点,使其符合英语的表达方式。
3. 运用翻译技巧在翻译过程中,可以运用一些翻译技巧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例如,可以采用直译、意译、音译等方法来处理汉语中的隐喻表达。
同时,还可以运用增译、减译等技巧来调整译文的结构和语序,使其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五、案例分析以“人生如戏”为例,这个汉语隐喻表达了人生的多变和无常。
在英语中,可以翻译为“Life is like a drama”,这个译文成功地传达了原文的意境。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运用了关联理论,理解了原文的意图,即人生如戏所蕴含的多变和无常的意境。
《2024年关联理论下汉英交传隐喻的翻译》范文

《关联理论下汉英交传隐喻的翻译》篇一一、引言在跨文化交流中,隐喻作为一种富有表达力的语言工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隐喻的翻译不仅要求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更要求其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关联理论为汉英交传隐喻的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本文旨在探讨关联理论下汉英交传隐喻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它认为人类在理解和交流时,会寻找话语之间的关联性。
在翻译过程中,关联理论强调的是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最佳关联性,即通过分析原文的语境、意图和含义,寻找与译文相匹配的最佳表达方式。
这一理论为汉英交传隐喻的翻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汉英交传隐喻的特点及翻译难点汉英交传隐喻具有文化特色、语义差异和语境依赖等特点。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背景差异:汉语和英语在文化背景上存在较大差异,隐喻的含义往往因文化差异而异。
2. 语义差异:汉语和英语的词汇意义、语义范围和用法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给隐喻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 语境依赖:隐喻的意义往往与语境密切相关,如何在译文中保持原文的语境成为了一个难题。
四、关联理论下汉英交传隐喻的翻译策略根据关联理论,汉英交传隐喻的翻译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 文化对比与转化:针对文化背景差异,译者需要对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背景进行对比分析,将源语中的隐喻转化为目标语中相应的表达方式。
2. 语义匹配与调整:针对语义差异,译者需要寻找与原文语义相匹配的译文表达方式,同时根据目标语的用法和习惯进行调整。
3. 语境再现与补充:为了保持原文的语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关注原文的语境信息,通过补充解释、背景介绍等方式再现原文的语境。
五、实例分析以“人生如戏”为例,这个隐喻在汉语中广泛使用,表达人生的无常和戏剧性。
在翻译成英语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
一方面,可以直接翻译为“Life is like a play”,这种直译方式能够较好地传达原文的意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目标语的表达习惯进行意译,如“Life is a stage”或“Life is a drama”,这两种表达方式都能较好地体现原文的隐喻含义。
概念隐喻理论与英语教学

概念隐喻理论与英语教学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在阐述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其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的可能性及其具体途径,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标签:概念隐喻;认知语言;隐喻;英语教学一、概念隐喻理论在人类的各种认知能力中,想象力是一种重要和具有普遍性的认知能力,在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想象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隐喻。
然而传统隐喻研究只限于对语言内部结构研究,如今的隐喻研究已不限于语言本身,开始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的本质。
Lakoff和Johson(1980)在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了全新的解释,即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修饰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隐喻概念体系,是人们用一种事物来认识、理解、思考和表达另一事物的认知思维方式之一。
它植根于语言、思维、文化和概念体系中,是具有其普遍性和共性的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
人思维的基本特征就是隐喻,人们的概念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隐喻的方式构建的。
所有的语言都具有隐喻性,隐喻是无处不在的。
隐喻概念在一定的文化中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整体,对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概念隐喻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常规隐喻,根据源域的不同可以分为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和空间隐喻。
Lakoff和Johson(1996:3)认为,我们赖以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就本质而言都是隐喻性的,他们(1996:IX)明确指出,“无论在哲学和语言学领域,传统的做法都把隐喻的研究边缘化了,而我们却直观地觉得它是个中心问题,可能是解释理解能力的关键”。
可见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从广度到深度都拓宽了它原有的空间,使它从语义进入到概念,从学科的边缘进入到中心。
笔者认为,隐喻思维和概念在外语教学中也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理解和运用好这一认知工具,对于我们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概念隐喻理论和教学的结合1、隐喻与词汇教学隐喻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词语的发生和成长都具有隐喻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概念语法隐喻理论下的汉英翻译教学 摘要:概念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文章试图将该理论融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指导分析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践,并希望通过此尝试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及语言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英互译水平。 关键词:概念语法隐喻;汉英翻译;教学 现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与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进行有效的口头和书面交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由此可见,对于当前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英汉互译能力是衡量非英语专业学生综合语言技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以补全句子形式出现的汉译英试题是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而这仅占卷面总成绩5%的5个汉译英句子却成为众多考生的薄弱环节,甚至攸关整场考试的成败。学生之所以在翻译题目上失分,部分原因是由于此题被安排在整套试题的最后,学生对考试时间统筹不合理,导致没有时间去作答;此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即使勉强作答,多数学生的“汉语式英语”现象过于严重,译文很难得到高分。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学生汉译英水平成为许多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概念语法隐喻理论融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分析指导翻译实践,并希望通过此尝试逐步培养中 国学生的英语思维习惯及语言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英互译水平。 一、语法隐喻概述 1985年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创始人halliday在其著作《功能语法入门》一书中正式提出了“语法隐喻”的理论概念,这一提法超越了传统的词汇隐喻研究。具体来讲,“语法隐喻”不是单纯地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词,而是用一种语法结构去代替另一种语法结构的语言表达形式。而且,这两种语法结构分别展现了同一概念含义的不同表述方式,即一致式(congruent)和隐喻式(metaphorical)。随后,halliday又把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并强调名词化是实现语法隐喻的最有力手段。名词化把小句变成名词或名词词组,使原本表示过程的动词和表示属性的形容词具有了名词特征。 在一致式概念表述里,按照我们的传统表述经验,动词表示动作、过程,名词表示行为参与者,形容词表示特征性质等。这种方式贴近我们的直觉感应,多用于日常英语表达。而在隐喻式表述概念中,人们通常根据语言的实际应用需要,变化原有的语法关系,即动词、形容词常被转化为名词,句子转化为词组等。这种用名词表示动作,或用动词表示某些概念的表述方式,在功能语法中被称为语法隐喻。通过大量的语料比较分析可知:在日常英语里,人们通常较多使用一致式的感性表达方式;而在书面英语或比较正式的文体中, 隐喻式表达的使用则更多,这种经过名词化所产生的大量语言表达具有简练、凝重之特性,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英语表达的客观效果。例如,要用英语表达“这几年西欧的经济和工业不景气。”这一意义,可以说: (1)an economic industrial depression took place in western europe in the last few years. (2)the last few years have witnessed an economic industrial depression in western europe. 比较可得:(1)句表达是事物状态描述的常用手段,语义鲜明直接,措辞力度与事物状况性质较为一致,因此是“一致式”表述。然而(2)句表达与事物状态描述的常用手段差异较大,是与人类直觉感性表达不一致的理性思维体现,常用于英文书面文体,因此是“隐喻式”表述。 已有研究统计:无论是英语语篇还是汉语语篇,书面文体的隐喻程度高于口语文体,科技文体的隐喻程度高于其他文体。同时,英汉两种语言在隐喻程度上也存在较大差异,英语语篇的隐喻程度明显高于汉语语篇。因此,当我们处理汉英互译时,就要有意识地运用语法隐喻手段将汉语语篇进行英译,这样翻译出来的译文才更加地道,符合英语的逻辑思维及语言表达习惯。 二、翻译教学实证研究 1.研究目的及意义 笔者拟通过对受试对象的课堂翻译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试图证明语法隐喻的掌握程度与汉英翻译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旨在提出将语法隐喻理论引入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教学实践,逐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实现提高汉英翻译水平的目的。 2.研究设计及受试对象 笔者选取所教班级学生进行一课时(45分钟)的翻译笔答测试,要求学生独立作答完成一张包含15个汉语句子的汉译英翻译试卷。受试对象为佳木斯大学2009级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30人,其中男生14人,女生16人,英语均已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受试对象之前均没有接受过任何有关概念语法隐喻的知识培训,只是在开始测试前教师给予适当鼓励,希望受试基于个人理解尽可能翻译出纯正、地道的英语句子。选择这样的测试对象是因为:通过了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已具备一定水平的英文表达和汉英互译能力,使得测试结果更能客观说明语法隐喻掌握程度与汉英翻译水平之间的关联性。 3.研究数据与问题分析 测试过程中,笔者共发放测试试卷30份。测试结束后,收回有效试卷30份。通过对其进行归纳并综合分析,笔者发现,除拼写、时态及语态等基本语病外,大部分学生所译的英语句子蕴含汉语思维色彩过浓,语言表达与英语思维习惯不符,是典型的“汉语式英语”,有待于进一步修改。我们选取了一些代表性的翻译实例进行 分析说明。 例1:只要稍稍恭维他几句,他就会得意忘形。 学生翻译:so long as others complit him very little,he will be overjoyed. 表面看来,该句语法结构并无错误,但经过分析我们就会发现此译文完全采用直白的汉语思维表达,而基于英语语言本身进行分析,此种翻译句式结构松散,语言欠缺流畅。在不改变句义的前提下,我们可通过语法隐喻的翻译手段进行如下修改: 教师改译:a very little compliment will make him overjoyed. 分析:改译的句子中,名词化现象发生在谓语动词的转化上。具体表现为:原来学生所译状语从句中的谓语动词“complit”转化为新句中的名词“complitment”作主语,并增加了动词“make”来充当谓语动词。这样一来,原来含有两个主谓结构的复合句,经过名词化处理后,变成了仅含一个主谓结构的简单句,使得整个翻译表达结构紧凑、语言精练。同时,抽象名词替代了原来的人称名词做主语,增强了句子语体的正式度。 例2:游中国当然必是长城。 学生翻译:a tourist must go to the great wall if he visit china. 学生采用直译法翻译该句,产生了和上组例句同样的翻译效果。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句汉语明显带有旅游指南的语体色彩, 属导游手册内容之类的宣传词,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其特有的客观表达方式。然而,学生所译句子包含了一个小句、两个主语和两个动词,结构较为复杂,不符合旅游广告用语的语体色彩。如若采用语法隐喻手段,把动词进行名词化处理,在表达上稍作调整,翻译效果会大有不同。 教师改译:a must for all tourists to china is a visit to the great wall. 分析:修改后,原来的动作过程(must go to)通过语法隐喻变成了实体主语(must),原来的连接词(if)取消使复合句变为简单句,由此行文结构简明,逻辑性强,语言紧凑凝练。 例3:那一年里,广播报道提及烟草和烟草工业413次。 学生翻译:the broadcast news had refered tobacco and smoking 413 times during that year. 该句中“提及”是谓语动词,但经过分析,中文里“提及”的主语是“广播报道”,但在英文里我们会质疑,因为“提及”的逻辑主语并不是“广播报道”,“广播报道”自身根本无法做出这样的行为,所以汉译英时,适当隐藏汉语主语,更加符合英语的思维与表达习惯,使得所译句子严谨客观。将动词进行名词化处理是一种较妥善的翻译方式。 教师改译:tobacco and smoking were the subjects to 413 broadcast news stories during the year. 例4:中日两国发展和平友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长远利益。 学生翻译:china and japan develop the peaceful and friendly relation,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two peoples’ long-termed interests. 本句汉语的主语是“中日两国”,于是学生便按照汉语的思维习惯直接把各个成分逐一对应译成英文,虽然结构对等,但所译句子读起来体现了典型的“汉语式英语”。此处如果借助适当的语法隐喻手段,把原来的动词“(发展develop)通过名词化过程变为对应名词(development),就可使译文更具英语语感,而且还可与原汉语句子阐释内容的语言正式程度相符,因为本句内容富有政治色彩。 教师改译:the development of relation of peace and friendship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s in accord with the long-term of interests of the two peoples. 4.研究结论 通过上述改译分析可以看出:如果教师能够把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概念语法隐喻引入汉英翻译教学,不断强化学生翻译思维中英语名词化的使用意识,学生就会在处理具体汉译英问题时,自觉活用名词化语法隐喻这一翻译手段,以便翻译出更为流畅和地道的英语译文,达到减少甚至避免“汉语式英语”出现的效果。 5.对翻译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