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神经系统1

合集下载

第九章 神经生理 选择题★★★

第九章 神经生理 选择题★★★

对于M型受体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B.存在于神经肌肉接头的终板膜上左侧大脑皮层中央后回受损后, 躯体感觉障碍的部位是: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D. 右半身关于丘脑联络核的论述,错误的是?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D. 与大脑皮层无特定的投射关系肌梭的传入冲动增加时: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A. 兴奋支配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引起: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C. 汗腺分泌注射阿托品后,不会出现: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B. 心率减慢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反射是: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A. 肌紧张关于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D. 曲张体与效应细胞形成突触联系.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增加时,可使: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C. 梭外肌收缩副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是: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E. 胃肠运动加强神经细胞兴奋时,首先产生扩布性动作电位的部位是: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A. 轴突始段问题12得0 分,满分10 分关于脑电图的叙述,正确的是: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C. 是皮层的自发电位变化图能产生兴奋总和效应的神经元联系方式为: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C. 聚合式原则反射活动后发放的结构基础是: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B. 环状联系当一伸肌被过度牵拉时张力会突然降低,其原因是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C. 腱器官兴奋可被阿托品阻断的受体是: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A. M型受体腱器官传入冲动增加时: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B. 对支配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提高了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D. Na+和K+,尤其是Na+关于电突触的叙述,错误的是: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A. 单向传递N型受体的阻断剂是: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B. 筒箭毒碱关于递质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A. 配体与递质受体结合不具有饱和性震颤麻痹患者(Parkinson disease)的主要症状是: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D. 静止性震颤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A. 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脊休克产生的原因是: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A. 断面以下脊髓丧失高位中枢的调节化学性突触传递的特征中,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A. 双向性传递在整个反射弧中,最易出现疲劳的部位是: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D. 反射中枢中的突触关于突触前抑制的叙述,正确的是: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B. 突触前膜去极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共同特征是: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D. 突触前膜均去极化关于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C. 单向传导问题30得0 分,满分10 分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增加所致?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C. Cl-牵涉痛是指: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内脏痛引起体表特定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躯体感觉的皮层代表区主要位于: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B. 中央后回右侧枕叶皮层损伤,引起的视觉障碍是: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C. 左眼颞侧、右眼鼻侧偏盲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是: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B. 乙酰胆碱神经冲动抵达末梢时,引起递质释放主要有赖于哪种离子的作用?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D. Ca2+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B. 消除方式只能经酶解失活关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正确的叙述是: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B. 突触后膜出现超极化下列哪一项是内脏痛的特点?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A. 定位不明确叩击跟腱引起与该肌腱相连的肌肉收缩,是由于刺激了下列哪种结构?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C. 肌梭震颤麻痹病变主要位于: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C. 黑质肌梭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C. 梭外肌受到牵拉脊髓突然横断后,离断水平以下的随意运动将: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D. 丧失关于回返抑制的叙述,错误的是: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D. 中间神经元兴奋引起后膜去极化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D. 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当γ运动神经元的传出冲动增加时,可使: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C. 牵张反射加强下列描述中,哪一项不发生在异相睡眠期?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A. 生长素分泌明显升高关于突触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B. 突触延搁正常人在安静、清醒、闭目状态时,所记录的脑电波形主要是: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D. α波在中脑上、下叠体之间切断脑干的动物将出现: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 A. 去大脑僵直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所选答案: [未给定]正确答案:全身多数血管收缩逼尿肌舒张消化道括约肌收缩汗腺分泌增加反馈:交感神经兴奋时,瞳孔开大肌(虹膜辐散肌)收缩,引起瞳孔放大。

【神经病学试题及答案】第九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神经病学试题及答案】第九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第九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一、选择题【A型题】1.临床最常见的脑炎是:A.巨细胞病毒性脑炎B.肠道病毒性脑炎C.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D.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E.腺病毒性脑炎2.男患,50岁,突发头痛,呕吐,体温40℃,伴躁动,2日后频繁癫痫发作、昏迷,3日后死亡。

病理检查脑实质内出血性坏死、细胞核内包涵体。

该病为:A.腺病毒性脑炎B.巨细胞病毒性脑炎C.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D.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E.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3.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最常见的病灶部位是:A.大脑皮质广泛性损害B.颞叶、额叶及边缘系统C.顶叶及枕叶D.丘脑下部E.脑干4.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早期最可能出现的异常是:A.外周血白细胞增多B.脑脊液压力增高C.脑脊液细胞数增多D.脑电图出现弥漫性高波幅慢波E.CT显示颞叶低密度病灶5.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治疗那项表述是不正确的:A.可用更昔洛韦治疗B.可用阿昔洛韦治疗C.待病毒学确诊后应用抗病毒药物D.对症治疗如物理降温、脱水降颅压等E.重症病人支持疗法、加强护理和预防并发症等6.艾滋病的病原体是?A.乳头多瘤空泡病毒B.HTLV-1逆转录病毒C.朊病毒感染D.HlV病毒F.巨细胞病毒7.AIDS最常见的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是:A.脑弓形体病B.新型隐球菌感染C.单纯疱疹病毒感染D.分枝杆菌感染E.李斯特菌感染8.下列哪项不符合脑囊虫的病变部位分型:A.脑室型B.蛛网膜型(脑膜型)C.精神型(痴呆型)D.脊髓型E.脑实质型9.吡喹酮或阿苯哒唑治疗脑囊虫,下列哪项不正确?A.成人总剂量300mg/kgB.应治疗3~4个疗程C.常规快速加量D.用药后可引起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E.用药过程须严密监测【X型题】10.可能引起中枢神经病系统感染的病原体有:A.细菌B.病毒C.螺旋体D.朊蛋白E.寄生虫11.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以下哪项表述是正确的:A.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病毒性感染B.单纯疱疹病毒是嗜神经DNA病毒C.成人病例多由HSV-Ⅰ型病毒感染D.HSV-Ⅱ型病毒感染多见于新生儿或性接触传播E.本病死亡率低,预后良好12.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可能的临床表现是:A.急性起病、高热,可伴口唇疱疹B.可出现癫痫发作C.常见嗜睡、昏迷等意识障碍D.精神症状较明显E.可发生智能障碍13.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脑脊液改变是:A.蛋白细胞分离B.可见红细胞C.细胞数明显增多D.蛋白含量增高E.脑压增高14.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脑电图最常见的改变是:A.单、双侧顶叶高波幅慢波B.单、双侧额叶高波幅慢波C.单、双侧颞叶高波幅慢波D.单、双侧枕叶高波幅慢波E.各脑叶高波幅尖波15.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CT改变是:A.皮质下白质广泛的低密度区B.颞叶及海马低密度区伴点状高密度C.基底节区多发性低密度灶D.单、双侧颞叶及海马局灶性低密度区E.可无异常发现16.结核性脑膜炎的以下哪些表述是正确的:A.慢性起病B.颈强、Kernig征等脑膜刺激征明显C.脑脊液细胞数、蛋白升高,糖和氯下降D.脑脊液离心沉淀涂片墨汁染色(+)E.常用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等三种一线药物治疗17.神经莱姆病的以下哪项表述是正确的:A.是伯氏疏螺旋体感染所致B.流行病区、蜱叮咬史及慢性游走性红斑是诊断依据C.血清学试验可检出该螺旋体特异性IgM、IgG抗体D.无菌性脑膜炎、多发性神经炎和面神经麻痹是常见症状E.可用四环素、三代头孢霉素等治疗19.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的哪些表述是正确的:A.乳头多瘤空泡病毒引起B.亚急性或慢性起病C.病程晚期可出现痴呆D.非特异的弥漫性或局灶性慢波脑电图E.CT可见白质内多灶性低密度区20.脑囊虫的哪些表述是正确的:A.食入绦虫卵污染的食物或绦虫病自身感染(节片逆流入胃)B.虫卵在十二指肠孵化逸出六钩蚴,经血液循环入脑C.常见症状是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和脑膜炎等D.脑室型可引起阻塞性脑积水和Brun征发作E.吡喹酮和阿苯哒唑的疗程为1周二、简答题1.何谓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是各种生物性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螺旋体、寄生虫、立克次氏体和朊蛋白等侵犯脑和脊髓实质、被膜及血管等,引起的急、慢性炎症性(或非炎症性)疾病。

第9章人体生物学-第四节体液循环系统

第9章人体生物学-第四节体液循环系统

(e)
H
肌丝
G -肌 动 蛋 白 分 子 (j)
F-肌 动 蛋 白 质 丝
(k)
(l)
(g)
(i)
肌球蛋白丝 肌球蛋白分子
(f)
(h)
(m )
(n)
轻酶解肌球蛋白 重酶解肌球蛋白
22
3、骨骼肌的收缩作用
TN-T
原肌球蛋白
TN-C 原肌球蛋白
TN-I 肌动蛋白
肌动蛋白
TN-T
TN-C TN-I
肌动蛋白
46
1、吸收的部位
➢ 小肠是营养物质被吸收的主要部位。人的小肠长度约3~ 4m,粘膜有很多环形皱襞与大量的绒毛,绒毛上皮细胞 顶端又伸出许多突起,形成微绒毛,使小肠粘膜的表面积 较小肠腔面积约增加600倍左右,达200m2以上,构成了 巨大的吸收面积。
47
48
2、吸收的机制
➢ 被动转运 ➢ 主动转运
41
肠腔 肠上皮
绒毛
肌间神经丛 粘膜下神经丛
肠系膜
固有膜 杯状细胞
肠腺
粘膜肌层 粘膜下层 内环行肌层
绒毛 粘膜上皮
淋巴滤泡
外纵行肌层 浆膜
图9-12 空肠切片图及消化管模式图(横切面)
腺体 导管
粘膜 肌织膜 外膜
42
(二)小肠内消化
1、胰液及其分泌
(1) 胰液成分和作用 (2) 胰液分泌的调节: ①神经调节;②体液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
63
(三)心脏
➢ 心有四个腔,可分为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和右心室。 左、右心房间有房间隔,左、右心室间有室间隔,因而两 房间不通,两室间也互不相通。(如下图)
64
二、淋巴系统
65

系统解剖学-神经系统-(beida医学部课件)

系统解剖学-神经系统-(beida医学部课件)

癫痫
01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由于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
02
癫痫的症状包括抽搐、痉挛、意识丧失等,且常常反复发作。
03
癫痫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以控制癫痫发作 为主,手术治疗则适用于难治性癫痫患者。
04
预防癫痫的主要措施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诱发因素和早期 治疗等。
脊髓承担着从身体各部位向大脑传递 感觉信号的任务,将疼痛、温度、触 觉等感觉信息传递到大脑进行解释。
脊髓包含许多反射回路,可以在不涉 及大脑的情况下快速响应某些刺激, 如突然的疼痛。
运动传导
脊髓还承担着将大脑的运动指令传递 到肌肉和器官的任务,控制身体的运 动。
脊髓与脑部的联系
脑干连接
脊髓通过脑干与大脑相连,脑干 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神经核团,如
丘脑
感觉丘脑
感觉丘脑是丘脑的一部分,主要负责接收和传递来自全身的 感觉信息。
联络丘脑
联络丘脑是丘脑的一部分,主要负责联络和整合各种感觉信 息。
下丘脑
• 下丘脑核团:下丘脑核团是下丘脑的一部分,主要参与自 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控制以及感觉和运动的整合。
03 脊髓解剖
脊髓的形态与结构
脊髓的长度与形状
手术治疗
对于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肿 瘤、严重颈椎病等,手术治疗是 有效的方法,能够解除压迫、恢 复功能。
康复治疗
针对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功能障 碍,采取物理疗法、康复训练等 手段,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活 质量。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5 神经系统疾病与病变
脑卒中
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管阻塞或破裂 导致脑组织缺血或出血,进而引发的 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

人体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练习题及答案

人体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练习题及答案

《人体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练习题及答案第九章神经系统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特异性投射系统2.非特异投射系统3.牵张反射,4.肌紧张5.腱反射6.条件反射7.去大脑僵直二、填空题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突触传递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易疲劳。

3.胆碱能M型受体的阻断剂是_______________,N型受体的阻断剂是_______________;肾上腺素能α型受体的阻断剂是_______________,β型受体的阻断剂是_______________。

!4.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大脑皮质既处于_______________,又能产生_______________。

5.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是通过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完成的。

6.正常成年人的脑电图一般可以分为四种基本波形:____波、_____波、______波、______波。

正常人在安静、清醒、闭目状态时,所记录的脑电图主要是_____波。

7.第一信号系统是指对________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质功能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指对__________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质功能系统。

8.反射弧中最容易出现疲劳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

9.心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是_______________、心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是_______________、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释放的递质是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1.在化学突触传递的特征中,错误的是()'A.总和B.后放C.双向性传递D.兴奋节律的改变E.对内环境变化敏感2.反射时的长短主要取决于()A.传入与传出纤维的传导速度B.中枢突触的多少"C.刺激的强弱D.感受器的敏感性E.效应器的敏感性3.交感和副交感节前纤维释放的递质是()A.乙酰胆碱B.肾上腺素C.去甲肾上腺素D.乙酰胆碱和肾上腺素.E.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4.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A.婴儿的吸吮反射B.眨眼反射C.跟踺反射D.屈肌反射E.见酸梅出现唾液分泌反射5.下列哪项不是脊休克的表现()!A.血压下降B.粪尿积聚C.发汗反射消失D.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肌紧张减低或消失E.动物失去一切感觉6.下列哪项不属于牵张反射()A.肌紧张B.跟踺反射}C.膝跳反射D.条件反射E.肱三头肌反射四、问答题1.简述兴奋性突触传递与抑制性突触传递的主要不同点。

解剖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

解剖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
这些非特异性的刺激,保持 大脑皮质的清醒状态----意 识水平和感知能力。
(2)与躯体运动有关:
其对骨骼肌的调节作用,主要是 其下行纤维(网状脊髓束),终
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r细 胞)。
(3)参与调节内脏活动:
脑干网状结构中有呼吸中枢、血 管运动中枢、血压调节中枢和呕 吐中枢等(生命中枢)。
髓节段。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脊髓节段 第1—第4颈节 第5颈节—第4胸节 第5—第8胸节 第9—第12胸节 第1—第5腰节 全部骶节和尾节
椎骨的椎体 第1—第4颈椎 (一对一) 第4颈椎—第3胸椎(高一) 第3—第6胸椎 (高二) 第6—第9胸椎 (高三) 第10—第12胸椎 第12胸椎和第1腰椎
神经核—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集中形
成的灰质团块
白质—神经纤维集中处色泽白亮
纤维束—起止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
维集合成束
神经系统
网状结构——灰质、白质混合形成
的结构
周围神经系统:
神经节—神经元胞体集中处形成的
结节状结构
神经—神经纤维聚集成束,并被结
缔组织包裹形成圆索状的
结构
第一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第四脑室向上经中脑水管通第三脑室,向下通脊髓中央管,并借 正中孔和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脑干内构特点
1.由灰质、白质和网状结构构成。 2.中央管开放形成第四脑室底(菱形窝), 使灰质核团由腹背方向排列变成内外方向排 列。感觉柱位于界沟的外侧;运动柱位于界 沟的内侧;与内脏相关的靠近界沟;与躯体 相关的则远离界沟。 3.神经纤维左右交叉(锥体交叉、内侧丘系 交叉、三叉丘系交叉、斜方体、小脑上脚交 叉)使灰质柱断裂成细胞团块。即包括脑神 经核、非脑神经核、网状核、中缝核。

精选人卫版第九版诊断学体格检查第九章神经系统检查课件

精选人卫版第九版诊断学体格检查第九章神经系统检查课件
第十五页,共四十二页。
● 诊断学(第9版)
(四)不自主运动
1.震颤(zhèn chàn) 类型有:①静止性震颤;②意向性震颤。
2.舞蹈样运动 多见于儿童期脑风湿性病变。 3.手足徐动 见于脑性瘫痪、肝豆状核变性和脑基底节变性。
第十六页,共四十二页。
● 诊断学(第9版)
(五)共济(ɡònɡ jì)运动
3.感觉 舌后1/3的味觉减退为舌咽神经损害。
第十页,共四十二页。
● 诊断学(第9版)
(八)副神经
支配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副神经受损时,向对侧转头(zhuǎn tóu)及同侧耸肩无力或不能,同侧胸锁
乳突肌及斜方肌萎缩。
(九)舌下神经(shéxià-shénjīng)
检查时嘱病人伸舌,注意观察有无伸舌偏斜、舌肌萎缩及肌束颤动。单侧舌下神经麻痹时伸舌 舌尖偏向病侧,双侧麻痹者则不能伸舌。
第六页,共四十二页。
● 诊断学(第9版)
(四)三叉神经(sānchā-shénjīng)
是混合性神经,需下列检查。
1.面部感觉 注意区分周围性与核性感觉障碍。
2.角膜反射 直接(zhíjiē)和间接角膜反射均消失见于三叉神经病变;单纯直接反射消
失见于面神经瘫痪。
3.运动功能 三叉神经运动纤维受损使病侧咀嚼肌肌力减弱或萎缩,张口时由于翼状
➢ 4级能作抗阻力动作,但不完全
➢ 5级正常肌力
瘫痪可分为:①单瘫:单一肢体瘫痪;②偏瘫:为一侧肢体(上、下肢(xiàzhī))瘫痪;③交叉性偏瘫:
为一侧肢体瘫痪及对侧颅神经损害;④截瘫:为双侧下肢瘫痪。
第十四页,共四十二页。
● 诊断学(第9版)
(三)肌张力(zhānglì)
1.肌张力(zhānglì)增高 可表现为:①痉挛状态;②铅管样强直。 2.肌张力降低 见于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如周围神经炎、脊髓前角灰质炎等)、小脑病变和肌源 性病变等。

第九章神经系统 (2)

第九章神经系统 (2)
蛛网膜在上矢状窦两侧形成 蛛网膜粒突入窦内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3.软膜
分为软脑膜和软脊膜,薄而透明,富含血管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在脑室附近,软脑 膜、毛细血管和室 管膜上皮共同突入 脑室内构成脉络丛, 是产生脑脊液的主 要结构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二)脑和脊髓的血管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脊髓表面有6条纵行的沟裂
前正中裂
前外侧沟 前根
后正中沟 后外侧沟
脊神经 后根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颈髓(8节)
每对脊神经前、后根相连的 一段脊髓,称为一个脊髓节 胸髓(12节)
段,共31个节段
腰椎穿刺常在第3、4或 第4、5腰椎之间进行
腰髓(5节) 骶髓(5节)
尾髓(1节)
3.第四脑室
为延髓、脑桥与 小脑之间的腔隙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第四脑室的底即菱形 窝,顶朝向小脑,下 通中央管,向上借中 脑水管通第三脑室, 借一个中央孔和两个 外侧孔通蛛网膜下隙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三)间脑
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 主要由背侧丘脑和下 丘脑组成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1.背侧丘脑(丘脑)
2)非脑神经核
主要是薄束核和楔束核、红核和黑质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2)白质
上行纤维束 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三叉丘系
下行纤维束 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
(3)网状结构
《解剖学基础》 神经系统
3.脑干的功能
(1)传导功能 (2)反射功能
延髓内有呼吸中枢和心血管活动中枢(生命中枢), 脑桥内有角膜反射中枢,中脑内有瞳孔对光反射中枢 (3)网状结构的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 整合、分析、贮存信息;
④ 神经-内分泌功能。
(二)神经纤维的功能和分类
1.神经纤维 轴突和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统称 轴索。 轴索及其外面包裹的髓鞘(或神经 膜)构成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
① 生理完整性
② 绝缘性 ③ 双向性
④ 相对不疲劳性
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
① 纤维直径:与直径成正比 V(m/s)=6×D(总直径,μ m), 其中:D = 轴索 + 髓鞘厚度 ② 轴索与总直径的比值:
轴突
发生次序 形 起始段 态 数量 结 长度 构 末端 棘刺 细胞器 先 特异化 一条/神经元 长分枝少 不逐渐变细 无 无
树突
轴突出现之后 无特异化 多发性且可变 短分枝多 逐渐变细 树突棘 有
突触小泡 细胞骨架 微管相关蛋白 蛋白合成 信息传递
优势存在 神经丝比树突多 tau蛋白 基本无 传出
C类(无髓):自主神经的节后纤维 后根中的痛觉传入纤维 细 慢
⑶ 根据直径 Ⅰ类:又分为Ⅰa和Ⅰb类。相当于Aα Ⅱ类:相当于Aβ 、Aγ
Ⅲ类:相当于Aδ 、B类
Ⅳ类:相当于C类
(三)神经元的轴浆运输
1. 顺向轴浆运输 自胞体向轴突末梢的运输。
按运输速度分为两类:
① 快速轴浆运输:运输速度较快,
③递质共存的意义: 协调某些生理过程: 如:支配猫唾液腺的副交感神经ACh 和VIP共存: ACh:引起唾液腺分泌唾液,不增加 唾液腺血液供应; VIP:不引起唾液腺分泌,但增加唾 液腺血液供应,增加唾液腺上 ACh受体的亲和力,从而增强 ACh分泌唾液的作用;
(2)受体
1、受体的概念
位于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
产生突触后电位。
总之,在突触传递过程中,突触 前末梢去极化是诱发递质释放的关键 因素;Ca2+是前膜兴奋和递质释放过
程的耦联因子;囊泡膜的再循环利用
是突触传递持久进行的必要条件。
(4) 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膜的去极化或超极化电位变化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PSP) ①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记录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PSP )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PSP ) A. 电位记录:图中记录电极插入支配股直肌(伸肌)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 元胞体内,以适当强度电刺激相应的后根传入纤维,在该运动神经元内可记 录到 EPSP ,如果电极插入支配半膜肌(屈肌)的运动神经元内,则可记录 到 IPSP ,黑色神经元为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代数和。
6.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 突触后电位既有EPSP,也有IPSP,
总趋势取决于同时产生的EPSP和IPSP 的代数和,总趋势为超极化时,表现为 抑制,总趋势为去极化时,表现为兴奋。
Ⅰ 突触后抑制特点:
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活动引起;突触后 神经元产生IPSP;
Ⅱ 突触后抑制的分类及意义:
① 传入侧枝性抑制,又称为交互抑制 意义: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
三、神经元的信息传递
(一)定向的化学突触传递 (1)突触的分类:
根据突触接触的部位分为:
① 轴突-树突式突触 ② 轴突-胞体式突触 ③ 轴突-轴突式突触
23
(2)突触的微细结构:
1、 突触小体:
①小体轴浆内有:线粒体;内含 神经递质的大小形态不同的囊泡。
zxj8090@
26
②突触前膜较一般神经元的膜稍增 厚,约 7nm 。在前膜内侧壁上附着致 密突起,形成囊泡栏栅。栏栅结构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存在使神经递质失活的酶类。
3、突触后膜
有与神经递质结合的特异受体、化 学门控离子通道。后膜对电刺激不敏感
(直接电刺激后膜不易产生去极化反应)。
(3)突触传递过程
1.突触前过程:
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 →突触前膜去极化→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 →膜外Ca2+内流入前膜→轴浆内[Ca2+]升高
膜,后膜①Cl-通道开放,Cl-内流, 膜发生超极化;②对K+的通透性增 加、K+外流增加,以及Na+ 或Ca2+ 通道关闭,膜发生超极化。在时程上
与EPSP相似,是一种快IPSP。
3.慢突触后电位:
在自主神经节和大脑皮质的神经元中可 记录到慢EPSP和慢IPSP,潜伏期通常为 100-500毫秒,持续数秒到数十秒。 慢EPSP由K+电导降低引起 慢IPSP由K+电导增高引起
血管紧张素Ⅱ,血管加
压素(VP),催产素(OXT),心房钠
尿肽
⑤嘌呤类:
腺苷,ATP; ⑥脂类: 花生四烯酸及其衍生物, 如前列腺(PG)
⑦气体类:NO, CO
4.神经递质的共存
①戴尔原则:
一个神经元的全部末梢均释放 同一种递质。
66
②递质共存现象: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发现,一个 神经元内可以存在,同时末梢也可释放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神经递质(包括神经 调质)。 如:外周颈上神经节中有些神经元 末梢可同时释放NE和NPY(神经肽Y);有 些腹腔交感神经纤维可同时释放NE和生 长抑素;
36
②EPSP产生机制: 突触前神经元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 作用于后膜受体,提高后膜对一价正离
子(包括Na+和K+,尤其是Na+)的通透性,
导致后膜局部去极化。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①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记录
②IPSP产生机制:
突触前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
Ⅲ.膜两侧胞浆内不存在囊泡,两侧膜上
有沟通两细胞胞浆的水相通道蛋白质, 允许带电离子通过;
Ⅳ.无突触前、后膜之分,为双向传递;
Ⅴ.电阻低,传递速度快,几乎不存在潜 伏期。
2.功能意义:
使许多神经元产生同步性放电或
同步性活动。
四、神经递质和受体
(1)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的概念:在突触间起信息传递 作用的化学物质。 确定神经递质的条件 神经调质的概念及调质的调制作用
导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内侧面接触,
促进突触小泡内递质的释放。
③突触小体胞浆内含有大量突触小 泡,直径为20nm~80nm,内含高浓 度神经递质。突触小泡常聚集在突
触前膜附近。在突触小体的胞浆内
还含有一个或多个线粒体,提供能 量。
2、突触间隙 宽20nm,与细胞外液相通; 神经递质经此间隙扩散到后膜;
→① 降低轴浆粘度;②消除前膜内侧负电荷
→促进囊泡向前膜移动、接触、融合、破裂
→以出胞作用形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入间隙。
(囊泡膜可再循环利用)
2.间隙过程:神经递质通过间隙并扩 散到后膜 。
3.突触后过程:
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上特异性 受体或化学门控离子通道→后膜对某 些离子通透性改变→带电离子发生跨 膜流动→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
(6)突触的可塑性
突触的形态和传递效能传递效能发生
较持久改变的特征或现象,称为突触功能
可塑性。如:突触易化、长时程增强
(LTP)、长时程抑制(LTD)、 强直后增强
等,还可表现为习惯化和敏感化。
(7)兴奋传递的其它方式
①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1.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结构:
曲张体
52
2.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特点: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 的基本原理
一、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1、 神经元的结构可分为胞体和突起 两部分,突起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
树突:多而短,逐步发出分支,愈分愈细。 轴突:由轴丘分出,开始一段称始段,后具 有髓鞘;轴突的末梢分成许多分支。分 支末梢部分膨大呈球状,称为突触小体。 突触小体的胞浆内含有丰富的线粒体和 突触囊泡。
受体结合并产生特定的生理效应。
④ 存在有使其失活的机制。 ⑤ 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
3.神经递质的分类 ①胆碱类 ②单胺类 ③氨基酸类 谷氨酸 (Glu),天冬氨酸 (Asp) γ -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 (Gly)等 前两种为兴奋性氨基酸,后两种为抑制 性氨基酸。
④肽类: 下丘脑调节肽 阿片肽 胃肠肽 其他
② 回返性抑制
意义:使发出兴奋的神经元的活
动及时终止;使同一中枢内许多神 经元之间的活动步调一致。
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示意图 左半侧表示传入侧支性抑制,右半侧表示回返性抑制
48
(5)突触传递的特征
⒈ 单向传播 ⒉ 突触延搁,又称中枢延搁 ⒊ 兴奋的总和 ⒋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发放 6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提供信息:引起胞体对轴突变 化的反应
(四)神经的营养作用
1.神经的营养作用: 2.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神经营养 因子 神经所支配的组织和星形胶质细胞所产 生的对神经元具有支持作用的物质。
二、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1.支持和引导神经元迁移 2.修复和再生作用 3.免疫应答作用 4.绝缘和屏障作用 5.稳定细胞外的K+离子浓度 6.参与物质代谢以及营养作用和 分泌功能
1、神经递质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
合成并在末梢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 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
细胞上的受体,引致信息从突触前传
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
2、递质的鉴定
① 在突触前神经元中合成,有合成递
质的前体和酶系统。 ② 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受到适宜
刺激时,能从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出来。
③ 在突触间隙扩散,与突触后膜上的
Ⅰ.不存在突触前、后膜的特化结构;
Ⅱ.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一个 曲张体可支配多个效应细胞;
Ⅲ.曲张体与效应细胞间距离一般大于
20nm,远者可达几十μ m; Ⅳ.递质扩散距离远,耗时长,一般传 递时间大于1s; Ⅴ.递质能否产生效应,取决于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