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神经系统

合集下载

第9章 神经系统2

第9章 神经系统2

3)来自特异投射系统的上行投射纤维 终止于皮层第四层,与该层内的神经元 形成突触联系,并通过若干中间神经元 接替,转而与大锥体细胞形成兴奋性突 触联系,诱发其兴奋;
4)功能: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 皮层发出传出冲动。
2.非特异投射系统 1)为丘脑第三类核团向大脑皮层的弥 散性投射,不具有点对点投射关系; 2)失去了专一的特异性感觉的传导功 能,是不同感觉的共同上升路径:
背侧丘脑 中央后回 腹后外侧 上部 核 背侧丘脑腹 中央后 后内侧核 回下部
外侧膝状体 枕叶
内侧膝状体 颞横回
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48
(一)丘脑的核团
1.感觉接替核: 此类核团接受除嗅觉外的第Ⅱ级神 经元感觉纤维的投射,换元后投射到 大脑皮层感觉区,引起特定感觉。包 括后腹核和内、外侧膝状体(听觉、 视觉)。
2.聚合 意义:可使许多神经元的兴奋或抑
制在同一神经元发生总和。
3.中间神经元链锁状联系: 意义:兴奋冲动通过链锁状联系, 在空间上扩大了反应范围。
4.中间神经元环状联系: 意义:环状联系是构成神经系统活
动反馈调节回路的基础。
1)当兴奋冲动通过环状联系时,如果 环路中的各神经元生理效应一致,则传 出反应效应被加强和延续,产生后放现 象;这是一种正反馈。
(2)突触前抑制: 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使突触后神经元 发生抑制,突触前抑制的结构基础:是 轴—轴型突触的存在。 。
突触前抑制产生机制:
①B纤维兴奋→释放GABA→激活A末梢上 GABAA受体→A末梢Cl-电导(通透性 )↑→Cl-外流→A末梢去极化→传到A末梢 AP幅值↓→Ca2+内流入A末梢量↓→递质释 放↓→突触后EPSP变小→神经元C抑制。
根据丘脑各部分向大脑皮层投射特征的 不同,分成两类。 1.特异投射系统

第九章 神经系统(二)

第九章 神经系统(二)
⑵ 饱和性;
⑶ 可逆性;
关于神经递质受体的认识 ⑴ 受体有亚型:对每个配体来说, 有数个亚型。这样同一ligand 在与不同亚型受体结合后,可产生多样 化效应。
⑵ 受体存在部位:受体不仅存在于突
触后膜,而且存在于前膜。大多数前膜 受体与配体结合后,其作用是抑制前膜
递质的进一步释放,如NE作用于前膜
传出神经元
1.辐散 (Divergence): 辐散的意义: 一个神经元的兴 奋可引起许多神 经元的同时兴奋
或抑制,从而扩
大了反应的空间
2.聚合
(Convergence):
意义:可使许多 神经元的兴奋或 抑制在同一神经
元发生总和。
3.链锁状联系:
(chain circuit) 意义:兴奋冲动通
肾上腺素和NE与β 受体结合产生 的平滑肌效应以抑制为主,如:血管 舒张,子宫舒张,支气管舒张等;但
与心肌β 1受体结合产生的效应是兴
奋性的。
例如:血管平滑肌上有α 和β 受 体,在皮肤、肾、胃肠的血管平滑肌 上α 受体数量上占优势,肾上腺素产 生的效应是血管收缩;而骨骼肌和肝 脏的血管β 受体占优势,肾上腺素产 生的效应是血管舒张。
由于对骨骼肌血管的舒张作用抵
消了皮肤粘膜血管的收缩作用,故血 压总的变化不大,只是血流在身体各 部位的重新分布。这样,对β 1受体的作 用变得突出,故肾上腺素是强效心脏
兴奋药。
(三)中枢内递质的受体
中枢神经递质种类复杂,受体也多,除 胆碱受体和肾上腺素受体外,还有嘌呤 受体、多巴胺受体、5-HT受体、兴奋 性氨基酸受体、甘氨酸受体等。 对于每种递质而言,都有几个受体亚型, 这样有利于特定递质对更多效应器细胞 做出选择性结合,产生多样化效应。

人体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练习题及答案

人体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练习题及答案

《人体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练习题及答案第九章神经系统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特异性投射系统2.非特异投射系统3.牵张反射,4.肌紧张5.腱反射6.条件反射7.去大脑僵直二、填空题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突触传递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易疲劳。

3.胆碱能M型受体的阻断剂是_______________,N型受体的阻断剂是_______________;肾上腺素能α型受体的阻断剂是_______________,β型受体的阻断剂是_______________。

!4.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大脑皮质既处于_______________,又能产生_______________。

5.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是通过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完成的。

6.正常成年人的脑电图一般可以分为四种基本波形:____波、_____波、______波、______波。

正常人在安静、清醒、闭目状态时,所记录的脑电图主要是_____波。

7.第一信号系统是指对________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质功能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指对__________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质功能系统。

8.反射弧中最容易出现疲劳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

9.心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是_______________、心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是_______________、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释放的递质是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1.在化学突触传递的特征中,错误的是()'A.总和B.后放C.双向性传递D.兴奋节律的改变E.对内环境变化敏感2.反射时的长短主要取决于()A.传入与传出纤维的传导速度B.中枢突触的多少"C.刺激的强弱D.感受器的敏感性E.效应器的敏感性3.交感和副交感节前纤维释放的递质是()A.乙酰胆碱B.肾上腺素C.去甲肾上腺素D.乙酰胆碱和肾上腺素.E.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4.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A.婴儿的吸吮反射B.眨眼反射C.跟踺反射D.屈肌反射E.见酸梅出现唾液分泌反射5.下列哪项不是脊休克的表现()!A.血压下降B.粪尿积聚C.发汗反射消失D.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肌紧张减低或消失E.动物失去一切感觉6.下列哪项不属于牵张反射()A.肌紧张B.跟踺反射}C.膝跳反射D.条件反射E.肱三头肌反射四、问答题1.简述兴奋性突触传递与抑制性突触传递的主要不同点。

解剖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

解剖生理学第九章神经系统
这些非特异性的刺激,保持 大脑皮质的清醒状态----意 识水平和感知能力。
(2)与躯体运动有关:
其对骨骼肌的调节作用,主要是 其下行纤维(网状脊髓束),终
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r细 胞)。
(3)参与调节内脏活动:
脑干网状结构中有呼吸中枢、血 管运动中枢、血压调节中枢和呕 吐中枢等(生命中枢)。
髓节段。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脊髓节段 第1—第4颈节 第5颈节—第4胸节 第5—第8胸节 第9—第12胸节 第1—第5腰节 全部骶节和尾节
椎骨的椎体 第1—第4颈椎 (一对一) 第4颈椎—第3胸椎(高一) 第3—第6胸椎 (高二) 第6—第9胸椎 (高三) 第10—第12胸椎 第12胸椎和第1腰椎
神经核—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集中形
成的灰质团块
白质—神经纤维集中处色泽白亮
纤维束—起止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
维集合成束
神经系统
网状结构——灰质、白质混合形成
的结构
周围神经系统:
神经节—神经元胞体集中处形成的
结节状结构
神经—神经纤维聚集成束,并被结
缔组织包裹形成圆索状的
结构
第一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第四脑室向上经中脑水管通第三脑室,向下通脊髓中央管,并借 正中孔和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脑干内构特点
1.由灰质、白质和网状结构构成。 2.中央管开放形成第四脑室底(菱形窝), 使灰质核团由腹背方向排列变成内外方向排 列。感觉柱位于界沟的外侧;运动柱位于界 沟的内侧;与内脏相关的靠近界沟;与躯体 相关的则远离界沟。 3.神经纤维左右交叉(锥体交叉、内侧丘系 交叉、三叉丘系交叉、斜方体、小脑上脚交 叉)使灰质柱断裂成细胞团块。即包括脑神 经核、非脑神经核、网状核、中缝核。

-考研-西医综合-章节练习-生理学-(九)神经系统(共94题)

-考研-西医综合-章节练习-生理学-(九)神经系统(共94题)

-考研-西医综合-章节练习-生理学-(九)神经系统(共94题)1.与眼视近物所作的调节无关的反射活动是解析:略答案:( C )A.双眼会聚B.晶状体变凸C.瞳孔对光反射D.瞳孔调节反射2.能阻碍突触前末梢释放递质而影响突触传递的物质是解析:略答案:( C )A.α-银环蛇毒B.有机磷酸酯C.肉毒梭菌毒素D.三环类抗抑郁药3.能改善帕金森病运动减少症状的药物是解析:略答案:( D )A.利血平C.育亨宾D.左旋多巴4.能改善舞蹈病运动增多症状的药物是解析:略答案:( A )A.利血平B.哌唑嗪C.育亨宾D.左旋多巴5.痛觉敏感器所具有的生理特性包含解析:略答案:( ABC )A.适宜刺激B.换能作用C.编码作用D.快适应现象6.易化肌紧张的中枢部位有解析:略答案:( AC )A.前庭核B.纹状体C.小脑半球中间部D.大脑皮层运动区7.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部位延髓(P181)(D错)是调节呼吸循环的基本生命中枢。

答案:( C )A.枕叶皮层B.外侧膝状体C.中脑D.延髓8.视网膜中央凹处视敏度极高的原因是解析:视网膜中央凹处大量分布且仅分布有视锥细胞,视锥细胞直径小,与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形成单线联系(D对),这种联系方式具有较高的分辨能力,是视网膜中央凹处视敏度较高的原因。

答案:( D )A.感光细胞直径小,感光系统聚合联系B.感光细胞直径大,感光系统单线联系C.感光细胞直径大,感光系统聚合联系D.感光细胞直径小,感光系统单线联系9.在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中,属于气传导的有解析:气传导是指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骨膜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卵圆窗膜进入耳蜗的传导途径,即声波-鼓膜-听骨链-卵圆窗膜-耳窝内淋巴的传导途径属于气传导(A对)。

此外,鼓膜的振动也可引起鼓室内空气的振动,再经圆窗膜传入耳蜗,这一途径也属于气传导,即声波-鼓膜-鼓室空气-圆窗膜-耳窝内淋巴的传导途径也属于气传导(C对)。

骨传导是指声波直接作用于颅骨,经颅骨和耳蜗骨壁传入耳蜗的途径。

工程生理学第九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工程生理学第九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 3.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 (1)生理完整性。神经冲动通过神经纤维传导,要求神经纤维在结构和
功能两方面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损伤,使结构上的完 整性遭到破坏,或者在麻醉药或低温作用下,离子跨膜运动发生障碍,使 功能完整性被破坏,局部电流均不能通过,神经冲动的传导便会发生阻 滞。 • (2)绝缘性。一条神经干中包括大量粗细不同、传导速度不一的神经 纤维,诸多纤维各自传导其冲动,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传导的绝缘性 。绝缘性的形成主要与局部电流在一条神经纤维上形成回路,而且神 经纤维之间存在结缔组织有关。但是,绝缘性不是绝对的。在神经冲 动传导过程中,并行纤维之间相互影响兴奋性的现象是存在的。在正 常条件下,一根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不足以引起邻近的另一神经纤 维的兴奋。所以各条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兴奋互不干扰。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方式
• (二) 化学性突触传递(定向突触传递) • 1.突触的结构。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形成许多小支,小支的末端膨大
呈球状,称为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内有丰富的突触囊泡,囊泡中含有神 经递质。① 小而清亮透明的囊泡,内含乙酰胆碱或氨基酸类递质;② 小而具有致密中心的囊泡,内含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③ 大而具有致密 中心的囊泡,内含神经肽类神经递质。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 胞体或突起相接触构成突触。典型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 触后膜组成(图9-3)。突触小体面对突触间隙的膜称为突触前膜。与前 膜相对的细胞体或突起的膜称为突触后膜,前膜或后膜只占膜的极小 部分,约1μm2,厚约7.5nm,突触后膜上有与递质相对应的受体。前膜 与后膜的间隙称为突触间隙。其宽20~40nm,期间有粘多糖、糖蛋白 和一些离子。

第九章 神经系统(四)

第九章 神经系统(四)

B.肌张力降低;
② 病变部位及病因:
A.纹状体内ACh和GABA神经元功能受 损,证据如下:
a.病理表明,患者纹状体萎缩,但
黑质-纹状体通路完好; b.脑内多巴胺含量正常;
B.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功能相对亢进,
证据如下:
a.利血平消耗动物脑内多巴胺,动
物症状缓解
b.给动物投多巴胺前体L-Dppa, 症 状加剧;
4.脊休克的恢复: 脊休克后,一些以脊髓为中枢的基本 反射可逐渐恢复,其快慢与下列因素 有关: ① 动物种族进化程度: 蛙——几分钟; 犬——数天; 人——数周乃至数月;
② 反射对高位中枢的依赖程度: A.较简单、原始的反射先恢复: 如,屈肌反射、腱反射等; B.较复杂的反射逐渐恢复:如, 对侧伸肌反射、搔爬反射等;内脏反 射可部分恢复,如血压逐渐上升到一 定水平,动物具有一定的排便、排尿 能力;
经典的去大脑僵直属于γ 僵直,因 切断脊髓背根,该僵直消失。
② α 僵直(α - rigidity): 高位中枢的下行性作用,直接或 间接通过中间神经元提高α 运动神经 元的活动而出现的僵直。 在上述切断背根的去大脑动物,再 切除小脑前叶蚓部,僵直又出现,此 僵直为α 僵直,此时背根已切断不可 能出现γ 僵直,主要是由于切除抑制 区后易化作用相对增强所致。
抑制,避免被牵拉的肌肉受到损伤。
2.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①屈肌反射:脊动物皮肤受到伤
害性刺激时,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出 现屈曲反应,关节的屈肌收缩而伸肌
弛缓。
意义:对机体具有保护性作用。
②对侧伸肌反射 :
在屈肌反射的基础上,刺激强度加大 ,则在同侧肢体屈曲的基础上,出现对 侧肢体的伸直。
意义:在身体失衡时,支持体重,维持

第九章 神经系统题库

第九章  神经系统题库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一、选择题(一)A型题1下列关于感觉器官特性的描述,错误的是A.对适宜刺激敏感B.均有换能作用C. 多具有辅助结构D. 均有编码作用E. 均不易适应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特殊感觉器官的是A前庭B嗅上皮C眼D肌梭E耳3当某一恒定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器时,其传入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频率会逐渐下降的现象,称为感A适应B传导阻滞C抑制D疲劳E传导衰减4下列对感受器电位的描述,正确的是A大小与刺激强度无关B具有“全或无”的性质C以电紧张的形式扩布D呈不衰减性传导E不能总和5下列关于感受器适应的叙述,错误的是A刺激未变但传人冲动减少或消失B快适应感受器对刺激的变化十分灵敏C是所有感受器的一个功能特点D适应并非疲劳E慢适应感受器适用传递快速变化的信息6下列各项中,属于特殊感觉器官的是A触压觉感受器B味蕾C内脏感受器D肌梭E温度感受器7下列感受器中,属于快适应感受器的是A环层小体B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C关节囊感受器D肌梭E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8眼的折光系统不包括A晶状体B视网膜C角膜D房水E玻璃体9 下列关于折光系统光学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入射光线的折射主要发生在角膜B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光力均可被调节C 6m以外物体发出的光线可认为是平行光线D正常人眼在未调节时,后主焦点的位置位于视网膜E视网膜像在分辨能力限度以下时不被感知10根据简化眼的参数,眼前3m远处,宽1mm的“E”字笔画在视网膜上像的大小约为A 1μmB 2μmC 5μmD 8μmE 10μm11入射光线的折射主要发生在A角膜的前表面B角膜的后表面C晶状体的前表面D晶状体的后表面E玻璃体的前表面12正常人视力的限度为A视网膜中央凹处一个视杆细胞的平均直径B视网膜中央凹处一个视杆细胞的平均半径C视网膜中央凹处一个视锥细胞的平均半径D人所能看清楚的最小视网膜上像的大小E人所能看清楚的物体的大小13下列关于正常人眼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视远物时需调节才能清晰地成像于视网膜上B晶状体变凸使物像后移而成像于视网膜上C近点距离越近,眼的调节能力越差D人眼的调节主要靠双眼球会聚来实现E眼视近物时晶状体形状的改变通过反射实现14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为A色素上皮细胞B视锥和视杆细胞C双极细胞D神经节细胞E无长突细胞15下列关于眼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正常人眼视近物时需调节才能清晰成像于视网膜B晶状体弹性减弱时,眼的调节能力降低C主要靠改变晶状体的折光力来实现D瞳孔缩小时增大球面像差和色像差E双眼会聚也起重要作用16当用光照射正常人的左眼时A左眼瞳孔缩小,右眼瞳孔不变B右眼瞳孔缩小,左眼瞳孔不变C左眼瞳孔缩小,右眼瞳孔扩大D两眼瞳孔都不变E两眼瞳孔均缩小17当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时,晶状体的A前表面曲率增加,折光能力增强B后表面曲率增加,折光能力增强C前表面曲率减小,折光能力减弱D后表面曲率减小,折光能力减弱E前表面曲率不变,折光能力不变18瞳孔缩小时,通常使折光系统的A球面像差和色像差都增大B球面像差和色像差都缩小C球面像差减小,色像差增大D球面像差增大,色像差减小E球面像差增大,色像差不变19瞳孔在弱光下散大,而在强光下缩小,称为A明适应B暗适应C瞳孔对光反射D瞳孔调节反射E互感性对光反射20瞳孔对光反射的A中枢位于枕叶皮质B感受器是角膜C效应器是睫状肌D传出神经是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纤维E传人神经是三叉神经中的眼支21近视发生的原因足A服球前后径过长或折光系统折光能力过弱B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折光系统折光能力过弱C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折光系统折光能力过强D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折光系统折光能力过强E眼球前后径正常而视网膜感光细胞直径变大22视杆系统A对光敏感度高,有色觉,分辨力弱B对光敏感度低,有色觉,分辨力弱C对光敏感度高,无色觉,分辨力弱D对光敏感度低,无色觉,分辨力高E对光敏感度低,有色觉,分辨力高23视锥系统A在弱光下被激活.有色觉,分辨能力强B在强光下被激活,无色觉,分辨能力强C在强光下被激活,有色觉,分辨能力强D在强光下被激活,无色觉,分辨能力弱E在弱光下被激活,有色觉,分辨能力弱24散光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折光能力过弱B眼球前后径过短C角膜表面各方向曲率不等D折光能力过强E晶状体变混浊25下列哪种因素可引起青光眼?A眼内压降低B眼球变形C房水流失D房水排出受阻E角膜曲度改变26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位于A延髓B中脑C纹状体D下丘脑E大脑皮层27与正视眼相比较,远视眼的A近点移远,看远物需调节,看近物不需调节B近点移近,看远物需调节,看近物不需调节C近点移远,看远物不需调节,看近物需调节D近点移近,看远物不需调节,看近物需调节E近点移远,看远物和近物均需调节28远视发生的原因是A眼轴过长或折光系统折光能力过弱B眼轴过长或折光系统折光能力过强C眼轴过短或折光系统折光能力过弱D眼轴过短或折光系统折光能力过强E眼轴正常而视网膜感光细胞直径变小29夜盲症发生的原因是A视紫红质过多B视紫红质分解增强,合成减弱C 1l-顺视黄醛过多D视蛋白合成障碍E长期维生素A摄入不足30下列有关视杆细胞外段膜电位变化的描述,错误的是A未经光照时膜电位仅-30~-40mVB未经光照时细胞存在暗电流C末经光照时有Na+进入细胞内D光照后表现为一种去极化型慢电位E光照后的电位变化即为感受器电位3l在同一光照条件下,视野最大的是A白色B红色C黄色D绿色E蓝色32在同一光照条件下,视野最小的是A红色B蓝色C绿色D白色E黄色33下列关于正常视野的叙述,正确的是A颞侧和上方视野较小B鼻侧和上方视野较大C颞侧和下方视野较大D鼻侧和下方视野较小E颞侧和上方视野较大34当汽车向前开动时,由于前庭反应,可反射性地使人A躯干屈肌和下肢伸肌张力减小,身体前倾B躯干屈肌和下肢伸肌张力增加,身体前倾C躯干伸肌和下肢屈肌张力增大,身体前倾D躯干伸肌和下肢屈肌张力减小,身体后倾E躯干屈肌和下肢伸肌张力增加,身体后倾35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的不同在于A外段B内段C终足D胞体E连接部36眼的折光系统包括A角膜、房水、晶状体和视网膜B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C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和视网膜D角膜、房水、玻璃体和视网膜E角膜、瞳孔、房水和晶状体37下列有关简化眼的叙述,错误的是A由一个前后径为20mm的单球面折光体构成B节点在球形界面后5mm处,后主焦点在折光体后极C在折光效果上与未经调节的正常眼相同,但较简单D正好能使6m以内物体发出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E利用它可方便算出不同远近物体在视网膜上像的大小38临床上较为多见的色盲是A红色盲C红色盲和绿色盲D黄色盲和蓝色盲E黄色盲39下列有关色盲的叙述,正确的是A全色盲较多,呈单色视觉B部分色盲相对少见,为缺乏对某种颜色的辨别能力C部分色盲中最多见的是蓝色盲D部分色盲中最少见的是红色盲和绿色盲E色盲绝大多数由遗传因素引起40下列关于远视的叙述.正确的是A近点比正视眼近B看远物时不需要调节C眼球前后径过短D可用柱面镜矫正E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太强4l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中需要光照的是A全反型视黄醛转变成全反型视黄醇B全反型视黄醛转变成1l-顺视黄醛C全反型视黄醇转变成11-顺视黄醇D视黄醛与视蛋白合成视紫红质E视蛋白和视黄醛分离42下列关于近视的叙述,正确的是A跟球前后径过短B近点大于正视眼C平行光线聚焦于视网膜后D可用凹透镜纠正E眼的折光力过弱43乘电梯上升时可反射性引起四肢的A伸肌紧张抑制,下肢屈曲B伸肌紧张加强,下肢伸直C屈肌紧张抑制,下肢伸直D伸肌和屈肌紧张都加强,下肢无姿势改变E伸肌和屈肌紧张都抑制,下肢无姿势改变44人眼近点的远近主要决定于A空气-角膜界面B晶状体弹性C角膜曲度E眼球前后径45使平行光线聚集于视网膜前方的眼称为A远视眼B散光眼C近视眼D正视眼E老花眼46视觉通路中的第一级感觉神经元是A神经节细胞B水平细胞C无长突细胞D双极细胞E视锥与视杆细胞47正常人耳能感受的振动频率范围为A 20~20000HzB 200—20000HzC 1000~20000HzD 2000~20000HzE 10000—20000Hz48听阈是指A某一频率的声波刚能引起鼓膜疼痛的最小强度B所有频率的声波刚能引起鼓膜疼痛的平均强度C某一频率的声波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D所有频率的声波刚能引起听觉的平均强度E某一频率的声波刚能引起听觉的平均强度49下列有关基底膜振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卵圆窗膜内移时,前庭膜上移,圆窗膜内移B卵圆窗膜内移时,基底膜下移,圆窗膜外移C卵圆窗膜内移时,基底膜上移,圆窗膜内移D卵圆窗膜外移时,前庭膜下移,圆窗膜外移E卵圆窗膜外移时,基底膜下移,圆窗膜内移50最大可听阈是指A能引起听觉的某一声频的最大强度B能引起听觉的任何频率的最大强度C能引起听觉的某一声频的最小强度D能引起鼓膜破裂的某一声频的最小强度E能引起听觉同时还会引起鼓膜疼痛的声音强度51当耳蜗受到声音刺激时,在耳蜗及附近结构记录到一种具有交流性质的电变化是A耳蜗内电位B内淋巴电位C听神经动作电位D微音器电位E毛细胞内电位52能引起耳蜗底部的基底膜产生最大振幅的是A高强度声波B低强度声波C高频声渡D中频声波E低频声波53下列关于骨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指经过听骨链的传导途径B敏感性与气传导基本相同C在正常声波传导中作用很小D中耳病变时常受损害E耳蜗病变时通常不受损54下列关于耳蜗内电位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正电位,约160mVB内淋巴中蓄积大量Na+C是毛细胞上Na+-K+泵活动的结果D毛细胞顶端膜内外电位差特别大E对缺氧和哇巴因不敏感55声渡由鼓膜经听骨链到达卵圆窗膜时,振动的A压强增大,振幅不变B压强增大,振幅减小C压强增大,振幅增大D压强减小,振幅减小E压强减小,振幅不变56耳蜗血管纹的主要作用是A营养基底膜B产生外淋巴C吸收内淋巴D缓冲蜗管内压力变化E产生和维持蜗管内正电位57耳蜗微音器电位A其频率、幅度与声波一致B易发生疲劳C易发生适应现象D有一定的阈值E是单一毛细胞感受器电位58晕船是由于下列哪一部位的感受器受到过度刺激所引起? A外、后半规管B上、外半规管C上、后半规管D椭圆囊E球囊59前庭器官中各类毛细胞的适宜刺激是A对细胞任何部位的机械扩张B对细胞任何部位的机械压迫C传到细胞膜上的膜电位改变D加于纤毛根部的特殊化学物质E与纤毛生长面平行的机械力60半规管壶腹嵴的适宜刺激是A角加速运动B角匀速运动C直线加速运动D直线匀速运动E不规则运动61下列哪个器官受刺激时可出现眼震颤?A球囊B半规管C椭圆囊D耳蜗E视网膜62椭圆囊和球囊囊斑的适宜刺激是A角加速运动B角匀速运动C直线加速运动D直线匀速运动E不规则运动63下列关于眼震颤的叙述,正确的是A主要由球囊囊斑受刺激引起B在旋转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C快动相先出现,慢动相后出现D慢动相方向始终与旋转方向相同E可用以判断前庭功能是否正常64人舌表面的不同部位对不同味刺激的敏感程度通常是A舌中部对酸味敏感B软腭和舌根部对酸味敏感C舌两侧对咸味敏感D舌两侧的前部对苦味敏感E舌尖部对甜味敏感65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的病人,由于血Na+减少A喜食甜味B喜食酸味C喜食苦味D喜食咸味E喜食辣味66当受试者头部前倾30ο并围绕身体纵轴向左旋转,旋转开始时,眼震颤的A慢动相向左,快动相向右B慢动相向左,快动相向左C慢动相向右,快动相向左D慢动相向右,快动相向右E慢、快动相方向无一定规律67含H+的物质常有A苦昧B酸味C甜昧D咸昧E腐败味68触-压觉两点辨别阈最低的部位是A腕部B背部C手指D足背E腹部69冷和热感受器的传人神经分别为A I类和Ⅱ类B Ⅱ类和Ⅳ类C Ⅲ类和Ⅳ类D Ⅱ类和Ⅳ类E I类和Ⅲ类70明适应的产生机制是A视杆细胞中视紫红质迅速分解B视杆细胞中视紫红质合成增强C视锥细胞中三种视色素合成增强D视锥细胞中三种视色素分解E视紫红质转变为三种不同的视锥色素71下列有关三原色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A每个锥细胞内含有三种不同的视色素B视网膜上存在相当于红、黄、蓝色光的三类吸收光谱C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含有对红、绿、蓝三种光敏感的视色素D不能圆满解释色盲和色弱的发病机制E能圆满解释颜色的对比现象72老视的产生原因是A眼球变形使前后径变短B角膜各方向曲度变大C晶状体变混浊D晶状体弹性减退E玻璃体变形使折光力减弱73人耳最敏感的声波频率范围为A.20-100HzB.200-900HzC.1000-3000HzD.4000-10000HzE.10000-20000Hz74躯体旋转运动时产生的眼震颤属于A运动病B迷路紧张反射C意向性震颤D正常前庭反应E眼的调节75感音性耳聋的病变部位在A外耳道B咽鼓管C鼓膜D听骨链E耳蜗76纠正散光通常用A棱镜C凹透镜D柱面镜E凸透镜77下列关于咽鼓管的叙述,错误的是A是连接鼓室和鼻咽部的通道B其鼻咽部开口常处于闭合状态C在吞咽或打哈欠时可开放D因炎症阻塞后可引起鼓膜内陷E其主要功能是调节鼓室的容积78飞机上升和下降时,乘务员嘱乘客作吞咽动作,其意义在于A调节基底膜两侧的压力平衡B调节前庭膜两侧的压力平衡C调节卵圆窗膜内外压力平衡D调节鼓室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平衡E调节中耳与内耳之间的压力平衡(二)B型题A感音性耳聋B传音性耳聋C高频听力受损D低频听力受损E听力无影响79鼓膜发生病变时引起80耳蜗发生病变时引起81耳蜗底部受损时主要引起82耳蜗顶部受损时主要引起A近视B老视C远视D规则散光E不规则散光83视近物不需眼调节或只作较小程度调节的是84视远物不需跟调节,而视近物需眼调节的是85视远物和近物均需眼调节的是A舌尖部B舌两侧部C舌两侧前部D舌根部86对甜味较敏感的部位是87对酸味较敏感的部位是88对咸味较敏感的部位是89对苦味敏感的部位是A口唇B胸部C腹部D背部E手腕90触压觉阈值最高的部位是9l触-压觉阚值最低的部位是A卵圆窗膜和圆窗膜B盖膜和基底膜C前庭膜和基底膜D鼓膜和前庭膜E圆窗膜和盖膜92将耳蜗管分为前庭阶、鼓阶和蜗管三个腔的是93与耳蜗感音换能功能关系最密切的是94传导声波的是A去极化型慢电位B耳蜗内电位C听神经动作电位D超极化型慢电位E耳蜗微音器电位95耳蜗接受声波刺激后首先发生的电变化是96耳蜗接受声波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系列反应中最后出现的电变化是(三)C型题A交感神经调节B副交感神经调节C两者都对D两者都不对97晶状体表面曲率半径变化受98瞳孔直径的变化受A使折光能力增强B使折光能力减弱C两者都能D两者都不能99瞳孔直径的改变能100晶状体形状的改变能A超极化型慢电位B去极化型慢电位C两者都对D两者都不对10l视杆细胞的感受器电位表现为102视锥细胞的感受器电位表现为A色盲B夜盲症C两者均可D两者均不可103食物中长期缺乏维生素A可引起104视网膜上缺乏某种特殊锥细胞可导致A内淋巴B柯蒂器C两者都有D两者都无105半规管内有106咽鼓管内有107前庭阶内有108蜗管内有A明视觉系统B暗视觉系统C两者都是D两者都不是109具有感光换能作用的是110视物时可辨别颜色的是(四)X型题11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是A都有各自的适宜刺激B能把刺激能量转换为传人神经的动作电位C能对环境变化的信息进行编码D对恒定刺激有适应现象112瞳孔直径A变动于l.5~8.0mm之间B在强光下缩小C在弱光下扩大D视远物时缩小113影响视力的因素包括A中央凹视锥细胞直径的大小B眼的折光能力C晶状体的弹性D光源强弱和物体与背景的对比度114视锥细胞的特点是A含有三种不同的视锥色素B与夜盲症的发生有关C主要分布于视网膜周边部D主要感受强光刺激115外耳的作用是A为声波传向中耳的通道B有采音作用C起增压作用D有助于声源方位的判断116视杆细胞的特点是A分辨能力强B能感受色觉C光敏感度高D分布于视网膜周边部117蜗管外侧血管纹A能维持内淋巴的高K+浓度B可维持内淋巴的低Na+浓度C可产生外淋巴D含高活性的Na+一K+-ATP酶118人乘电梯突然上升时,会出现肢体的伸肌抑制而腿屈曲,其感受器是A耳蜗螺旋器B半规管壶腹嵴C椭圆囊囊斑D球囊囊斑119位砂的主要成分是A蛋白质B胆固醇C碳酸钙D碳酸氢钠120下列关于临界融合频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中等光照强度下融合频率约为25次/秒B 光线较强时融合频率约为60次/秒C 愈靠近视网膜中央凹处临界融合频率愈高D 可被用作中枢疲劳的指标12l眼震颤A 是前庭反应中最特殊的运动B 包括慢动相和快动相C 主要由球囊受刺激引起D 被用于检测前庭功能122眼震颤可见于A 乘电梯上下时B 冷水或热水灌入外耳道时C 旋转刚开始时D 乘车突然刹车时123暗适应过程中A人眼对光的敏感度逐渐提高B人限感知光线的阈值出现两次明显下降C视锥细胞中三种视锥色素的合成减少D视杆细胞中视紫红质的合成增加124明适应A进程很快,在几秒钟内即完成B最初的耀眼感是由于视紫红质的迅速分解C视锥细胞中三种视锥色素合成增加D视锥色素在亮处才能感光而恢复视觉二、名词解释125 receptor126 adaptation127 near point of vision128 fusion phenomenon129 blind spot130 myopia131 hyperopia132 visual field133 hearing threshold134 air conductioni35 bene conduction136 cochlear microphonic potential,CMP t37 nystagmus138 endocochlear potential,EP139 vestibular autonomic reaction三、问答题140正常人眼视近物时发生哪些调节活动,简述其反射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脑蚓:狭窄
小脑半球:膨隆 小脑扁桃体: 小脑半球下面靠近枕骨大孔
的部分较膨隆,称小脑扁桃
体。
小脑扁桃体疝 207页
(二)小脑
2.小脑的功能
维持躯体平衡 调节肌张力 协调肌群运动和精细动作
小脑损伤
207页
(三)间脑:仅次于端脑的中枢高级部位。
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 连接大脑半球和中脑。 腹侧面一部分露于表 面,其他部分都被大 脑半球所掩盖。
中央前沟 额叶 中央前回 顶叶 中央沟 中央后回 中央后沟 额上回 额上沟 额叶 额中回 额下沟 额下回
颞下沟 颞下回 顶枕沟
(四)端脑:中枢神经的最高级部位
1、端脑的外形及分叶
(2)大脑半球的重要沟回 上外侧面
颞上回、颞横回 颞上沟 颞叶 颞中回 颞下沟 颞下回 缘上回 角回
颞下沟 颞下回 顶枕沟
(四)端脑:中枢神经的最高级部位
1、端脑的外形及分叶
(2)大脑半球的重要沟回 内侧面
中央旁小叶 距 状 沟
扣带回 边缘叶 海马旁回 钩
(四)端脑:中枢神经的最高级部位
1、端脑的外形及分叶
(2)大脑半球的重要沟回 下面 嗅束 嗅球
(四)端脑:中枢神经的最高级部位
2.端脑的内部结构
大脑皮质
大脑髓质
脊髓每侧的白质借前、后外侧沟为界分为3个索:
前索、外侧索和后索。
后索
各索由神经纤维束构成。
外侧索
前索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2.白质
(1)上行(感觉)纤维束: 主要将后根传入的各种各种感觉信息向上传递到脑的不同部位。 薄束 楔束 脊髓小脑束(前束、后束) 脊髓丘脑束(前束、侧束) 内脏感觉束 位于后索内,传导躯干和四肢深感觉和精细触觉
(四)端脑:中枢神经的最高级部位
左右大脑半球、半球间连合及其内腔构成
(四)端脑:中枢神经的最高级部位
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纵 行裂隙,称大脑纵裂 两侧大脑半球后部与小脑之 间近似水平位的横行裂隙,
称大脑横裂
(四)端脑:中枢神经的最高级部位
1、端脑的外形及分叶
凹凸不平 大脑沟:凹陷处;
大脑回:沟之间的隆起。
(四)端脑:中枢神经的最高级部位
2.端脑的内部结构
(3)大脑髓质:位于皮质深面,由大量的神经纤维组成 c.投射纤维:上下行纤维
内囊: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与
豆状核之间的白质纤维板。 在大脑水平切面上,内囊 呈向外开放的“V”形。
分部
内囊前肢 内 囊 膝 内囊后肢
(四)端脑:中枢神经的最高级部位
2.端脑的内部结构
Ⅰ 嗅神经 Ⅱ 视神经 Ⅲ 动眼神经 Ⅳ 滑车神经 Ⅴ 三叉神经 Ⅵ 展神经 Ⅶ 面神经 Ⅷ 前庭蜗神经 Ⅸ 舌咽神经 Ⅹ 迷走神经 Ⅺ 副神经 Ⅻ 舌下神经
(一)脑干
脑干上接间脑,下连脊髓,后有小脑。
表面附有Ⅲ~Ⅻ对脑神经。

中脑
脑桥

延髓
第四脑室: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围成的室腔。
(一)脑干
1.脑干的外形
(1)腹侧面
延髓
前正中裂
小脑中脚
锥体(皮质脊髓束) 锥体交叉
前正中裂
延髓腹侧面连有: 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一)脑干
1.脑干的外形
(1)腹侧面
延髓
小脑中脚
脑桥 基底部、基底沟
小脑中脚(上连三叉神经根)
延髓脑桥沟(由内向外: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
(一)脑干
1.脑干的外形
(1)腹侧面
第九章 神经系统
亿万神经细胞 + 神经胶质细胞
调节作用
第一节


一、神经系统的区分
神经系统按其所在位臵,分为 脑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脑神经(12对) 脊神经(31对)
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按其分布的范围,分为
躯体神经
躯体运动神经
躯体感觉神经
内脏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一)脊髓的位臵和外形 脊髓呈前后略扁的圆柱状, 有两个膨大: 颈膨大和腰骶膨大。 脊髓末端呈圆锥状,称脊髓圆锥 脊髓圆锥的下端延续的细丝, 称终丝,止于尾骨背面。
腰、骶、尾部的脊神经根围绕 终丝聚集成束,形成马尾 。
(一)脊髓的位臵和外形
颈髓(8节)
每对脊神经前、后根相连的 一段脊髓,称为一个脊髓节 段,共31个节段。
锥体系
皮 质 脊 髓 侧 束
皮 质 脊 髓 前 束
锥体外系 红核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三)脊髓的功能
1.传导功能:
将感觉冲动经上行纤维束传至脑,
将运动冲动经下行纤维束和脊神经传至效应器。 2.反射功能: 反射的低级中枢 例:膝跳反射 排尿反射
感觉神 经末梢 传入神经纤维 中间神经元
正常情况下,脊髓的 反射活动在脑的控制下 进行。
3.神经核与神经节
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块状或 柱状,位于中枢部的称神经核,位于周围部的 称神经节
4.纤维束与神经
起止、行程和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聚集成束,位 于中枢部的称纤维束,位于周围部的称神经。
5.网状结构:在中枢部,由灰质和白质混合而成 。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
一、脊髓: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
中央后回及中央旁 躯体感觉区 小叶的后部 视区 距状沟两侧的皮质
听区
颞横回
(四)端脑:中枢神经的最高级部位
2.端脑的内部结构
(1)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四)端脑:中枢神经的最高级部位
2.端脑的内部结构
(1)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功能区 位臵 受损症状
运动性语言中枢(说)
书 写 中 枢(写)
额下回后部
额中回后部 颞上回后部 角回
(三)间脑:仅次于端脑的中枢高级部位。
背侧丘脑
后丘脑
上丘脑 底丘脑
下丘脑
(三)间脑:仅次于端脑的中枢高级部位。
1.背侧丘脑(丘脑)
间脑背侧的
一对卵圆形
灰质团块。
(三)间脑:仅次于端脑的中枢高级部位。
1.背侧丘脑(丘脑)
在背侧丘脑灰质的内部有一“Y”形的白质内髓板,将背侧 丘脑分为3部分。
前核群 内侧核群
基底核(灰质核团,又称基底神经节)
(四)端脑:中枢神经的最高级部位
2.端脑的内部结构
(1)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不同区域,有完成某些 反射活动的相对集中区。
功能区 躯体运动区 位置 中央前回及中央旁 小叶的前部 功能 管理对侧半身的骨骼肌运动 接受对侧半身感觉传导纤维 一侧视区管理双眼对侧半视 野 一侧听区接受双侧的听觉冲 动传入
胸髓(12节)
颈节8,胸节12,腰节5,
骶节,尾节1。
腰髓(5节) 骶髓(5节) 尾髓(1节)
(一)脊髓的位臵和外形
脊髓表面有6条纵行的沟裂
前正中裂 后正中沟 前外侧沟 前根 脊神经 (共31对) 后外侧沟 后根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构成。 灰质中央有贯穿全长的纵形小管,称中央管。
(三)间脑:仅次于端脑的中枢高级部位。
2.下丘脑
功能:
神经内分泌中心;
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
对机体体温、摄食、生
殖、水盐平衡和内分泌 活动等进行广泛调节。
(三)间脑:仅次于端脑的中枢高级部位。
3.第三脑室
是两背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的狭窄腔隙称第三脑室。 前借室间孔与端脑内 的侧脑室相连, 后借中脑水管与第四 脑室想通。
中央管
灰质 白质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1.灰质:蝶形或“H”形
前角(柱) 含运动神经元 后角(柱) 含联络神经元 后角
侧角
仅见于脊髓胸1~腰3 侧角
节段,含交感神经元。 骶副交感核 第2~4节骶段,
相当于侧角的部位含副交感 神经元,称骶副交感核。 脊髓灰质炎:214页 前角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2.白质
外侧核群
(三)间脑:仅次于端脑的中枢高级部位。
1.背侧丘脑(丘脑)
背侧丘脑后下方有一对
隆起,分别称:
内侧膝状体
(听觉冲动传导有关)
外侧膝状体
(视觉冲动传导有关)
(三)间脑:仅次于端脑的中枢高级部位。
2.下丘脑
位于背侧丘脑的前下方,
主要由视交叉、灰结节
和乳头体组成。
灰结节向下移行为漏斗,
其末端连有垂体。
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包括5部分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二、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1.灰质和白质
在中枢部,由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 而成,在新鲜标本上色泽灰暗,称灰质;
在中枢部,由神经纤维聚集而成,在 新鲜标本上色泽白亮,称白质。
2.皮质和髓质
大脑、小脑表面的灰质称皮质; 大脑、小脑皮质深部的白质又称髓质。
延髓 脑桥
中脑 大脑脚 脚间窝(动眼神经)
小脑中脚
(一)脑干
1.脑干的外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背侧面
菱形窝(第四脑室底) 薄束结节(薄束核)
菱形窝
楔束结节(楔束核)
上丘 是视觉反射中枢 下丘 是听觉反射中枢,下 方连有滑车神经。
(一)脑干
2.脑干的内部结构
(1)灰质:神经核
脑神经核:脑神经纤维起始或终止 的部位。如:动眼神经 核、前庭神经核等。 非脑神经核 :传导神经冲动的部位。 如:薄束核、楔束核、 黑质、红核等。
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呈四棱锥型,内容脑脊液。
底:菱形窝 顶:朝向小脑 下:续为延髓下部和脊髓的中央管 上:经中脑水管通第三脑室 借脉络组织的一个正中孔和两个外 侧孔与蛛网膜下隙相通。
(一)脑干
4.第四脑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