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和功能神经系统功能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系统是控制我们整个身体的复杂系统。
它由所有与神经元有关的组织结构组成,这些神经元负责处理和传递信息。
它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本文将探讨神经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一、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础构建单元。
它是特殊的细胞类型,它们能够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储存信息并传递它们。
神经元体型结构分为细胞体、树突、轴突。
树突是细胞体之外的分支突出,它们可以接收信息。
轴突是连接细胞体和树突的连接点,它们被用于传递信息到临近的神经元或效应器。
细胞体是神经元的中心,它包含神经核和其他细胞器,它也是细胞体的主要位置,所有输入的突触将被集成和处理。
二、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它包含大脑和脊髓,它是处理所有高级功能的主要位置。
所有的神经元都连接到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这种连接被称为突触。
在突触上,神经元集成接收到的信息,例如声音、味道、气味、触觉等。
然后,神经元将信息传递到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例如肌肉或腺体。
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负责身体的感知、行动和许多其他高级功能,例如思考、记忆和情感。
大脑有许多不同的部分,每个部分都负责不同的功能。
例如,额叶负责思考和计划,顶叶负责视觉处理,颞叶负责听觉处理和记忆等。
脊髓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
它是长的、薄的神经组织,它连接大脑和身体的其余部分。
脊髓负责传递信息,包括身体的感觉和运动。
例如,当您的手碰到热锅时,感觉神经元将信息传递到脊髓,然后脊髓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告诉您的身体要移开手。
三、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另一部分,它包含所有神经元的集合体,负责传递信息到和从中枢神经系统。
这些神经元被分为两类: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
传入神经元从身体的各个部分接收信号,然后将它们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
例如,感觉神经元从手接收到热的信号,它们将信号传递到脊髓,然后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
传出神经元从中枢神经系统向身体的不同部分传递信号,例如肌肉和腺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神经系统是人体最为复杂、精密的系统之一,它负责控制和调节各种生理和心理活动。
本文将从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神经系统的结构神经系统主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
1. 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
大脑是人体的指挥中心,控制着各种复杂的感觉、思维和行为。
它分为大脑的左右半球以及脑干、小脑等结构。
脊髓负责传递大脑和周围神经系统之间的信息,并通过自主神经系统控制身体的自主功能。
2. 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由神经节和神经纤维组成。
神经节是神经细胞的聚集体,主要位于脊髓和脑干的周围。
神经纤维分为传入神经纤维和传出神经纤维,其中传入神经纤维负责将感觉信息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而传出神经纤维则将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传递给各个器官和组织。
二、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包括传导功能、感知功能、调节功能和控制功能。
1. 传导功能神经系统通过神经纤维的传导作用,将信息从感觉器官传递到大脑,同时将大脑发出的指令传递到各个部位。
这种信息传导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电信号和化学物质传递完成的。
2. 感知功能神经系统能够感知外界的各种刺激,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
感知功能是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刺激信息,然后经过神经传递到大脑进行分析和处理,最终产生相应的感知体验。
3. 调节功能神经系统通过调节体内各种生理活动来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行。
这包括心跳、呼吸、消化、血压、体温等生理参数的调节。
调节功能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共同完成。
4. 控制功能神经系统能够控制人体的各种行为和动作。
这种控制是通过大脑的决策和指令发出,然后通过传出神经纤维传递到肌肉和各个器官实现的。
控制功能包括运动控制、言语控制、情绪控制等。
综上所述,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了人体复杂而精密的控制系统。
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系统是人类的重要器官之一,是人类身体各个部分之间沟通和协调的关键。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周围神经系统则包括神经末梢和神经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中枢神经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神经系统之一,它的主要成员是大脑和脊髓。
大脑是人类思维、意识和行为的中心,而脊髓则是负责传递信息和控制身体运动的管道。
具体来说,大脑内部分为大脑皮层、脑干和小脑三个区域。
1.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大脑最表面的一层,它包含了大量的神经元,负责人类的智力、语言、记忆和情感等高级功能。
大脑皮层分为左右两侧,每一侧都有四个叶片,分别是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
2.脑干脑干连接大脑和脊髓,负责控制人类生理体能的各项功能,包括呼吸、心跳、血压和消化等。
脑干包括中脑、桥脑和延髓。
3.小脑小脑位于大脑的下方,主要负责协调人类身体的运动和平衡。
它由两个半球组成,左右半球各控制一半身体的运动。
二、周围神经系统的结构周围神经系统由神经末梢和神经节组成,它们负责将中枢神经系统发送出来的信号传达到全身各个部位。
神经末梢将信号传递给身体内部的各个细胞,而神经节则是神经元的聚集部位,位于脊髓的旁边。
1.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为两种类型: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
感觉神经末梢负责将身体内部产生的感觉传达到大脑,而运动神经末梢则通过神经传递命令,控制身体各部位的运动。
2.神经节神经节是神经元的聚集部位,是周围神经系统中一种主要的结构。
神经节位于脊髓的旁边,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之间传递信息,起到一个重要的桥梁作用。
三、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是人类身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其主要功能包括:1.感知:神经系统负责感知外部环境和内部身体状况的信息,收集这些信息,将其传递到大脑中心处理。
2.意识和认知:大脑皮层是意识和认知的中心,它是人类思考、判断和理解的核心。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传递信息、协调和控制身体各个系统的功能。
神经系统的结构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功能则涉及感知、运动、调节和认知等方面。
本文将对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详细介绍。
一、神经系统的结构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组成。
其中,大脑负责认知和思维等高级功能,脊髓则负责传递信息和控制运动。
周围神经系统则由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构成,传递信息至身体各部分。
1. 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
大脑分为脑干、小脑、大脑半球和间脑四个主要部分。
脑干连接脊髓和大脑半球,负责基本的自主神经功能。
小脑参与协调运动和平衡。
大脑半球则负责感知、思维和意识等高级功能。
间脑则连接脑干和大脑半球,参与调节内分泌和决策等功能。
脊髓位于脊椎内,上下延伸。
脊髓内有神经元,负责传递感觉和运动信号。
脊髓还起到信息的中转站的作用,将从周围感觉器官传来的信息传递至大脑,并将大脑的指令传达给身体各部分。
2. 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自主神经系统和脑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主要调节内脏器官的功能。
脑神经系统则是指与大脑直接相连的神经,如视神经、听神经和面神经等。
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元负责将传入的信息发送至中枢神经系统,或将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传递至身体各部位。
周围神经系统在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身体的动作执行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的功能包括感知、运动、调节和认知等方面。
通过神经系统的协调控制,人体能够与外部环境进行交互,并对外界刺激做出适应性反应。
1. 感知功能感知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
神经系统接收来自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的信息,并将其转化为能够被大脑处理的电化学信号。
大脑通过对这些信号的解读,使我们能够感知到周围的事物和环境。
2. 运动功能神经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控制身体的运动。
当大脑接收到运动指令后,通过神经系统向肌肉发出信号,使其协调收缩和松弛,从而实现精确的运动控制。
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一、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神经系统是人体重要的调节和控制中枢,由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组成。
它负责感知外界环境的刺激,并将信息传递到身体各部位,以使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下面将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进行详细介绍。
1. 中枢神经系统(CNS)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
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由两个半球状的大脑半球组成。
大脑协调并控制整个身体运动和行为,也负责认知、学习、记忆等高级功能。
脊髓是连接大脑与周围肌肉和感觉器官的纤维束,在活动时起着传递信息和调节反射作用。
2. 周围神经系统(PNS)周围神经系统由所有位于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神经结构组成,主要包括12对颅神经和31对脊神经。
颅神经通过头颅底部走向头部或面部,控制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
脊神经从脊髓分离出来后,分布到全身各个部位,负责传递运动和感觉信息。
二、神经系统的功能1. 感知和传导神经系统可以感受外界的刺激信息,例如光线、声音、味道等。
这些信息通过感觉器官(如眼睛、耳朵、舌头等)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处理。
然后,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部将其转化为电信号并发送到相应的区域。
2. 反射和调节当接收到的信号达到一定阈值时,中枢神经系统会自动产生反射行为以保护机体。
这些反射行为是无需意识控制的,例如炙手可热时手自动缩回。
此外,神经系统还能够通过正常的反射机制来调节身体内部环境的平衡,例如通过改变心率和血压来维持循环稳定。
3. 运动控制除了对反射进行控制外,中枢神经系统还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肌肉的运动。
这种由大脑发出的指令使我们能够进行精确的运动,如走路、打字等。
4. 学习和记忆中枢神经系统对于学习和记忆等高级认知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大脑具有可塑性,可以通过学习不断改变其结构和功能连接。
学习过程中新的神经连接被形成,而记忆则是这些连接的巩固和强化。
5. 情绪和行为调控大脑内部的多个区域与情绪和行为调控相关联。
例如,边缘系统负责情感加工和反应,帮助我们识别恐惧、愉悦等情感,并产生相应的行为反应。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设计实验证明:
1、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2、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3、确定该反射弧中2、4结构分别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
6、(06重庆卷)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 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 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 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的被破坏部分可能是 A.感受器 B.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C.传入神经和效应器 D.效应器
• 结论:
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 沿着神经纤维传导, 这种电信号也叫做神 经冲动。
+ b 图1 a b 图3 a
• 实验现象
+
刺 激
b
图2
a
b
图4
a
静息状态时,神经纤维的膜内外有电位差吗 ?
微电极 轴突 轴突
微电极
微电极 轴突
静息电位
微电极 轴突
静息膜电位:外正内负
极化状态
动作电位
+ a b +
双向传导性
刺激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兴奋即以电信号的 形式双向传导,且各处速度相同 体内单向传导:树突→胞体→轴突
不衰减性
绝缘性
A
B
C
D
刺激在A点,兴奋传到D点时。电表的指针偏 转几次,方向如何?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在另一个神经元的 胞体、树突或轴突处组成突触。
化学突触的结构
突 触 小 体
)
+髓鞘
神经纤维
神经末梢
集结成束,外 包结缔组织膜 神经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
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
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到一定刺激后,由 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神经系统的概述神经系统是由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组成的复杂网络,它控制着人类的运动、感觉、思维和行为。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CNS)和外周神经系统(PNS),二者紧密合作以保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功能1. 大脑: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最重要的部分,分为左右两个半球。
它负责处理感知信息、思维、情感和记忆等高级认知功能。
2. 脊髓:位于背腹腔内,是连接大脑与身体其他部分的路线。
脊髓传递运动信号和感觉信息,并协调反射活动。
3. 脑干:位于颅底部,将大脑与脊髓连接起来。
脑干调节自主生理功能,如呼吸、心跳和消化等。
4. 小脑:位于颅后窝,主管协调肌肉活动,并参与平衡和姿势的维持。
三、外周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功能1. 神经:外周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发出的神经组成,分为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
感觉神经将身体的感觉信息传递给大脑,而运动神经控制身体肌肉的活动。
2. 自主神经系统:控制并调节身体内部器官的活动,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负责应激反应、增加心率和血压等;副交感神经则促进消化和放松状态。
3. 进行性系统:包括并向人体各个部分输送消息的纤维束,如脑白质。
四、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1. 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元。
它们有细胳膊般的树突接收信号,并将信号传递至轴突,再通过突触将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目标组织。
2. 在轴突末端,存在与其他细胞连接形成化学或电学突触。
这种连接可以传递兴奋或抑制性信号,以确保信息正常传递。
五、典型化学介质在神经传导中的作用1. 神经递质:神经元通过分泌神经递质来传递信号。
多巴胺、组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兴奋性神经递质增强神经传导,而γ-氨基丁酸 (GABA) 和血清素等抑制性神经递质则减弱神经传导。
2. 硫辛酸:硫辛酸是一种毒素,可以刺激感觉神经末梢,引起痛觉。
3. 内源性吗啡类物质:内源性吗啡类物质可以抑制痛觉传导,减轻疼痛感。
六、现代技术在了解神经系统的发展1. 脑电图(EEG):使用电极记录头皮上的电活动,以检测大脑不同区域的活动状态。
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神经系统是人体最为复杂、精密的控制系统之一,由大脑、脊髓、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组成。
它承担着传递信息、控制身体各部分运动和调节内部环境等重要功能。
本文将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以及其主要功能。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组成。
1. 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
大脑主要负责思维、记忆、情感和意识等高级功能,以及感知、判断和决策等认知功能。
脊髓位于脊柱内,是信息传递的主要通道,它接收来自周围神经的信息并将其传递给大脑,同时也可实现反射活动。
2. 外周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包括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的基本单位,负责传递和处理信息。
神经纤维分为传入纤维和传出纤维,传入纤维将感觉信息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传出纤维将指令从中枢神经系统传递到身体各部分。
二、神经系统的功能1. 信息传递与传感神经系统负责将身体各个部分的信息传递给大脑进行处理,以达到感知外部环境和内部状态的功能。
感觉神经元负责接收来自感觉器官的刺激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传递给大脑。
大脑经过处理后,将相应的指令传递给运动神经元,以控制筋骨肌肉的运动。
2. 运动控制神经系统能够精确地控制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大脑与运动神经元密切合作,通过向骨骼肌肉发送指令,实现精细、协调的运动。
例如,当我们想抓取一个物体时,大脑首先接收视觉信息,然后通过运动神经元控制手部肌肉的运动,最终完成抓取动作。
3. 内部环境调节神经系统参与调节人体的内部环境,如体温、血压、心率等。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对内脏、神经和体液的监测,调节胃肠蠕动、心率等生理过程,以维持身体的稳定状态。
4. 认知与意识大脑是神经系统的关键部分,负责人的认知功能、思维能力和意识等高级功能。
大脑皮层中的神经元网络,通过复杂的连接方式实现认知过程,包括注意力、记忆、思考等。
5. 回应外界刺激神经系统使我们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
当我们触摸到热的物体时,感觉神经元将这一信息传递给大脑,并引发相应的反应,例如迅速抽回手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系统和功能:神经系统功能
第九章神经系统和功能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发生局部去极化电
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发生局部超极化电
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3、传入侧支性抑制:传入纤维进入中枢后,一方面通过突触联系引起某一中枢神经
元产生兴奋,另一方面发出侧支,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转而再抑制另一中枢神经元,这种抑制称为传入侧支性抑制。
4、回返性抑制:中枢神经元兴奋时,传出冲动沿轴突外传,同时又经轴突侧支兴奋-
抑制中间神经元,后者释放抑制性物质反过来抑制原先发生兴奋的神经元及统一中枢的其
他神经元,这种抑制称为回返性抑制。
5、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是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而使突出后神经元产生抑制
的现象,其结构基础是轴-轴突触。
6、特意投射系统: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特意投
射系统
7、非特异投射系统: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非特异
投射系统
8、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引起的远隔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
涉痛
9、牵张反射:是指有完整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伸长时引起的被牵拉的同
一肌肉收缩的反射。
10、腱反射: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11、肌紧张: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受牵拉的肌
肉处于持续、轻度的收缩状态,但不表现为明显的动作。
12、试比较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和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地特征: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向导向性、相对不疲劳性
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单性传播、中枢延搁、兴奋的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后发放、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和易疲劳。
13、试述经典的突触传递的过程
经单的突触传递过程:当动作电位扩布到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时,突触前膜去极化,去极化达到一定水平,前膜上电压门控式Ca 2+通道开放,Ca 2+内流,轴浆内Ca 2+浓度
瞬间升高,触发突触小泡的出胞,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相结合,改变
突触后膜对Na +、K +、Cl -的通透性,导致某些带电离子进出突触后膜,从而使突触后
膜产生EPSP 和IPSP,
如果突触后神经元兴奋,若引起其超极化,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13、试比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异同点
15、何为突触前抑制?绘图说明其产生机制
突触前抑制: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减少,而呈现出抑制效应。
其结构基础是轴突-轴突式突触。
产生机制:由于突触前神经元轴突A 在受到刺激前,其轴突受到与它构成轴突-轴突
式联系的另一神经元B 末梢的作用而发生去极化,从而使神经元A 兴奋性传到末梢的动
作电位幅度变小,其末梢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从而与它构成轴突-胞体式突触的神经
元C 的突触后膜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减小,致使神经元C 不容易或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呈现出抑制效应。
16、试比较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的异同点。
17、试述特异性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在结构与功能上的区别
18、简述内脏痛的特点
①定位不准确、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差;②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主要表现为慢痛,
常呈渐进性增强,但有时也会迅速转换为剧烈疼痛;③中空内脏器官(胃、肠、胆囊和胆
管等壁上的感受器对扩张性刺激和牵拉性刺激十分敏感,而对于切割、烧灼等刺激不敏感;④特别能引起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并伴有恶心、呕吐和心血管、呼吸活动改变。
19、何为牵涉痛?试述其产生机制
牵涉痛:由于某些内脏疾病引起的远隔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现象,称为牵涉痛。
机制:皮节法则,疼痛发生在与患病内脏具有相同胚胎节段和皮节来源的体表部位。
牵涉痛的发生与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有关。
体表和内脏的痛觉纤维可在感觉传入的第二级
神经元发生汇聚,体表痛觉传入纤维通常不激活脊髓后角的第二级神经元,但当来自内脏
的伤害性刺激冲动持续存在时可对体表传入产生易化作用,脊髓后角
第二级神经元被激活,中枢将无法判断刺激来自内脏还是来自体表,但中枢易于识别
体表信息,因此将内脏痛误判为体表痛。
20、试述牵张反射的概念、类型、反射过程以及临床意义
概念:牵张反射是指有完整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外力牵张伸长时引起的被牵拉的同
一肌肉发生收缩的反射。
类型:腱反射和肌紧张
反射过程:牵拉肌肉→梭外肌拉长、肌梭也变长→肌梭兴奋,传入冲动↑→兴奋由
Ⅰa Ⅱ类纤维传入脊髓→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梭外肌)收缩,同时γ运动神经元兴奋,梭内肌收缩,加强肌梭的敏感性。
临床意义:临床上常通过检查腱反射来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腱反射减弱或消退
→反射弧的传入、传出通路或脊髓反射中枢的损害或中断;腱反射亢进→高位中枢的病变。
21、试述脊休克的概念、表现和产生机制
(1)脊髓休克:当人和动物的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
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称为脊髓休克,简称脊休克。
(2)脊髓休克的主要表现是:在横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躯体与内脏反射均减退
以至消失,如:骨骼肌紧张性减低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发汗反射消失、
粪尿潴留。
(3)脊髓休克发生的原因:是由于离断面以下的脊髓突然失去了改为中枢的调控,
不是由于切断损伤的刺激引起的,主要失去从大脑皮层到低位脑干的下行纤维对脊髓的控
制作用,而出现无反应的休克状态,高位中枢对脊髓反射既有易化作用,也有抑制作用。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