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材料
让传统文化进校园作文(精选28篇)

让传统文化进校园作文让传统文化进校园作文(精选28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
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让传统文化进校园作文(精选2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让传统文化进校园作文篇1在过年的时候,我们要放爆竹、贴窗花、挣压岁钱、吃饺子、听年的故事。
其中,我最喜欢听年的故事。
关于年的故事有很多种,我最喜欢其中的两种。
一种是说年是一群非常凶猛的动物,它们聚在一起,一出动,多则上千只,少则几百只。
每到寒冬,年就出来觅食,走到哪里,哪里的人和各种动物就要遭殃。
据说,一群年一次可吃上百只虎豹熊和几十个人。
一到冬天,人们都得集中起来和年作斗争。
在与年的斗争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年虽凶恶残暴,但它最怕火,一见火光就拼命逃跑。
所以人们一旦发现年群来犯,就迅速点燃火把,手持武器呐喊助威,直到把年全部赶走。
另外一种传说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深居海底的怪兽叫年,它的头上长着一对尖尖的角,非常凶猛。
到了除夕这只叫年的怪兽就会爬上岸伤害人命,所以到了除夕,大家都逃到深山里。
这一年,从村外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老人告诉大家,年有三怕,第一它怕红色,第二它怕响声,第三它怕火光。
所以当过年的时候,人们都要放爆竹、贴窗花、开灯过夜。
年的故事很吸引人,过年的习俗丰富多彩,我喜欢过年!让传统文化进校园作文篇2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有古老的民族艺术、如戏剧、国画;有宏伟的古代建筑,如故宫、长城;有美丽的神话,如女娲补天……下面我要为大家介绍一下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重阳节,又名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
我国古代把九定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月日并阳,两阳相重,两九相叠,故名“重阳”,又名“重九”。
每到这一天,人们出游登高,赏菊花、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
古韵新声 润泽心灵(传统文化进校园案例)

古韵新声润泽心灵——传统文化进校园案例在海东县阳山镇天一初中,传统文化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流入校园,滋养着每一位师生的心灵。
一、打造传统文化展示空间走进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文化长廊。
长廊的建设精心细致,从设计到内容选择都饱含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在设计上,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元素,如飞檐斗拱的造型装饰。
长廊的墙壁上,书法作品展示区,所选取的书法作品涵盖了篆、隶、楷、行、草各种字体,每一幅作品都是老师从众多学生和书法名家作品中精心挑选的,旁边还有对字体特点和书写内容的详细解读。
国画展示区里,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作描绘着山水花鸟,从工笔到写意,每一幅都有相应的画家介绍和绘画风格解析。
传统故事展板则生动地呈现了从神话传说到历史典故等内容,这些故事都是经过教师团队筛选和改编,使其更适合学生理解,每个故事配有精美的插画和简单易懂的白话文讲解。
课余时间,学生们漫步其中,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课程设置1.书法课:每周安排固定课时,书法教室配备了专业的书法桌椅和文房四宝。
老师从基本的握笔姿势开始教起,比如针对毛笔的五指执笔法,详细讲解每个手指的位置和作用。
在书写内容上,从简单的笔画练习,如横、竖、撇、捺,到简单的汉字,再到经典诗词。
课程中还会穿插书法历史的讲解,介绍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大家的生平事迹和他们的书法风格特点,让学生在练习书法的同时,领略书法的艺术之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2.国画课:同样有充足的课时保证,教室布置充满艺术氛围,摆放着各种国画工具和名家画作仿品。
教学从国画的基本工具认识开始,如毛笔的不同种类(羊毫、狼毫、兼毫)及其用途,宣纸的特性等。
课程内容循序渐进,先从简单的线条勾勒练习,如画兰叶、竹叶的线条,再到色彩的运用,如水墨的浓淡干湿变化,最后学习如何描绘山水花鸟等完整的画面。
老师会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比如观察校园里的花朵、树木的形态和色彩,再将其呈现在画作中,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传统文化进校园发言稿

传统文化进校园发言稿传统文化就像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流淌在我们民族的血脉里。
这河水啊,滋润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要是能让它流进校园,那可真是再好不过的事儿了。
咱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传统文化啊,那可是宝藏。
就好比一个装满了各种奇珍异宝的大宝箱,打开这个箱子,里面有像《论语》这样充满智慧的典籍,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就像一盏明灯,在求知的道路上给我们照亮方向。
在校园里,如果孩子们能深入学习这些典籍,就如同在成长的道路上有一群睿智的老者相伴,随时给予指引。
还有那传统的戏曲文化,京剧、越剧、黄梅戏等等,那戏台上的角儿们,一抬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像是一幅幅流动的画。
这戏曲啊,就像是一座桥梁,一头连着过去的岁月,一头连着现代的我们。
要是校园里能有戏曲社团,孩子们去学一学唱一唱,那感觉就像自己穿越回了古代,成了那舞台上闪闪发光的角儿,多酷啊!书法也是传统文化里的一颗明珠。
看着那软软的毛笔在宣纸上落下,墨汁晕染开来,就好像是舞者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留下的足迹。
在校园里开设书法课,孩子们静下心来写毛笔字,就像是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了一片宁静的小天地。
这一笔一划里,蕴含着的不仅是写字的技巧,更是做人的道理。
横平竖直,就像人要站得正行得端;那笔锋的转折,就像是人生路上遇到的挑战,需要巧妙地应对。
传统节日也是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像春节,这可是咱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贴春联,放鞭炮。
如果在校园里,老师们给孩子们讲讲春节的由来,讲讲那些关于年兽的传说,孩子们肯定听得津津有味。
这春节就像一个巨大的磁石,把一家人紧紧地吸在一起,也能把同学们和传统文化紧紧地联系起来。
端午节呢,包粽子、赛龙舟,这些活动背后是对屈原的纪念,是对爱国情怀的传承。
要是在学校里组织包粽子比赛,那粽叶在孩子们手里传来传去,糯米的香气弥漫在校园里,这爱国的情怀也就不知不觉地在孩子们心里扎下了根。
再说这民间艺术,剪纸就是其中的代表。
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典型案例

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典型案例案例一:戏曲进校园。
在我们这边有个小学,就把戏曲引进校园搞得特别棒。
校长是个超级戏迷,他呀,就跟当地的戏曲剧团联系,说:“您几位能不能常来咱学校溜达溜达,给孩子们讲讲戏曲的事儿。
”剧团的人也特别乐意,毕竟传承戏曲也得从娃娃抓起嘛。
然后呢,每周就有固定的戏曲课了。
老师们可不是那种干巴巴讲课的,一上来先给孩子们扮上。
那小花脸一画上,小戏服一穿,孩子们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
就像孙悟空施了魔法一样,孩子们瞬间就被吸引住了。
而且他们还搞戏曲比赛呢。
每个班都得选出几个小戏骨参加。
你就看吧,孩子们在台上那一招一式,虽然有点稚嫩,但是认真劲儿十足。
有的孩子唱京剧,小脸憋得通红,扯着嗓子喊出那句“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那架势像模像样的。
台下的同学们呢,开始还笑,可笑着笑着就被戏曲的魅力给征服了,也跟着一起喊好。
案例二:书法进校园。
我知道的另一所学校,在书法进校园方面做得相当出彩。
这学校的书法课可不是随便教教的。
他们专门请了当地一个特别有名的老书法家。
这老书法家头发花白,可一拿起毛笔,那精气神儿,就像年轻小伙子似的。
老书法家一来,就给孩子们讲书法背后的故事。
他说:“你们知道吗?这毛笔啊,就像战士的枪,写一个字就像打一场小仗。
”孩子们都听得入迷了。
然后他开始示范写字,那手就像有魔法一样,软软的毛笔在他手里就变得特别听话,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写出的字就像从字帖里蹦出来的一样。
学校还在校园里搞了个书法长廊。
墙上挂满了孩子们写的字。
那些字啊,有的歪歪扭扭像刚学走路的小娃娃,有的却已经有模有样了。
每次课间休息的时候,孩子们就围在书法长廊那儿,一边看一边评头论足。
有个小女孩,刚开始写字手总是抖,写出来的字跟蚯蚓爬似的。
但是她不服输啊,每天都在书法教室里练习。
她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要写好一个“永”字。
为啥是“永”字呢?因为老师说“永”字八法,写好了这个字,很多笔画就都能写好了。
最后她还真成功了,她写的“永”字被挂在了书法长廊最显眼的地方,小姑娘可自豪了,走路都带风。
经验材料:XX小学传统文化进校园经验材料

XX小学传统文化进校园经验材料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的血脉、灵魂和根基,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有着重要意义。
从20XX年,XX区关工委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以来,我校就坚持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修养的有力抓手,通过健全保障机制、构建课程体系、编写校本教材、开展多彩活动、发挥退休老教师作用,使传统文化根植于全校师生心中,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并辐射到家庭和社会。
目前,学校有教职工127人,学生2453人,教学班37个,学生社团40余个,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健全机制,确保活动扎实有效开展学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整体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统一思想,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提供有力保障。
(一)统一思想。
为扎实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学校通过召开不同层面的座谈会、教职工大会、老少共学习和致学生家长一封信等形式,使全体师生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
在实施过程中,做到了学校、教师、家长、离退休老教师、学生五位一体,并努力探索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模式,全面实现学校培养懂礼仪、乐学习、爱健身、会表达“灵动少年”的育人目标。
(二)成立机构。
学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把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之中,统一安排,统一部署,统一落实,并成立了校长(校关工委名誉主任)任组长,教学校长、德育校长(校关工委主任)任副组长,教导主任、德育主任、校关工委执行主任、年级组长任组员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各司其职,为扎实、有序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以生为本,构建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构建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是学校对“以生为本、各美其美”办学理念内涵的主要拓展和延伸,并围绕培养“灵动少年”核心育人目标,构建了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开设了传统文化课程,形成了课程实施机制。
柏杨小学传统文化进校园交流材料

柏杨小学传统文化进校园交流材料第一篇:柏杨小学传统文化进校园交流材料岚皋县柏杨小学传统文化及武术进校园特色教育交流材料近几年以来,我校借“双高双普”及义务教育均衡创建为契机,在规范办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特色教育,下面我就传统文化及武术进校园两项工作简要汇报如下:一、抓实抓小传统文化特色教育1.师资培训是基础为抓好我校国学和校园武术特色教育,学校成立工作小组,制定活动方案,安排专人负责组织实施,委派教师到省市学习国学经典。
通过各级培训进修,提高了教师的思想认识。
拓宽了教师视野,丰富了教师的国学知识。
为国学进校园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2.示范引领是前提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言行能在学生中起到示范作用。
各位教师通过组织开展传统文化主题班会,在各班渗透传统文化思想,落实传统文化行动。
通过组建传统文化社团,将各班有这方面兴趣的同学组建成一个团队,进行传统文化宣讲,再让他们做小小推广员,起到以少带多的作用。
所有传统文化社团学生佩戴标志,在校园内外天天实践、时时监督,其他学生耳濡目染,从而形成全校师生一起实践的大好局面。
比传统的1 “发现问题纠正问题”的教育方式得力得多。
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
3.学习国学经典是保证学校成立了经典诵读兴趣小组。
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导读活动,主要选择《论语》、《孟子》、《老子》、《诗经》、《庄子》《弟子规》和历代诗、词、文、赋,尤其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72首等。
4.定规矩,明内容,抓实抓小是途径我校从“忠、孝、诚、雅、礼”五个方面入手,学习和实践,做到有内容、有考核评价。
“忠”:以忠贞爱国、精忠报国为主线,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爱集体、文明守纪和文明礼仪等教育,以热爱祖国、热爱学校、热爱班级、热爱劳动、遵守纪律为荣,培养学生博爱精神和品德;以危害集体、损人利己、好逸恶劳、违法乱纪为耻,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关心他人、遵纪守法的道德行为;让学生明辨是非、知耻明理、知耻改过、自尊自爱、自尊自重。
传统文化进校园经验交流材料

传统文化进校园经验交流材料___传统文化进校园经验交流材料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学生从小开始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诸多意义。
现在,很多学生并不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即便是教师,也有许多人讲不清道不明其中的道理。
因此,我们必须理直气壮地而不是怀疑或者否定自己的传统文化。
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因为这关系到下一代的学生们是否能够重视和深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源远流长,记得祖宗,记得自己的出身。
加强对祖国下一代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现在的学生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只是了解到冰山一角。
随着货真价实的文化大师相继去世,中国几千年传承的儒家思想就存在失传的危险。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抢救性的保护并让下一代能够继续传承。
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国外的优秀文化和糟粕文化同时进入中国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我们不反对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但应该提防糟粕文化对我们那些尚未形成传统文化理念的下一代的冲击。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在相当部分的人群中已经荡然无存。
这也提醒我们中华传统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的修复已经迫在眉睫。
为了加强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学生的特长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坚持以引导激励为主、多方参与的原则,积极开展经典诵读、舞扇、民族器乐、书法等活动,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
我们提出了“一二三四”的传统文化教育新思路,即一个宗旨:“弘扬传统文化,涵养人文情怀,塑造文化人格,提升人格境界”;强化“两项服务”:服务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于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推进“三项建设”:校本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抓好“四项教育”:经典诗文教育、传统节日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和艺术文化教育。
本着“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总目标,给学生选择的余地,让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变“补短教育”为“扬长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进校园-课件 (一)

中国传统文化进校园-课件 (一)近年来,随着中华文化的兴盛,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到课堂中。
而传统文化进入校园,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的必由之路,更对于我们的国家文化意义重大。
一、传统文化进入校园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
中国拥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而且这种传统文化不仅有着许多优秀的思想理念,更是对中国的传统美学艺术品位有着很高的要求。
通过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可以使青少年走近文化的源头,体会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美学、哲学等方面的精髓,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二、传统文化进入校园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不仅在文学、历史、哲学、科学方面有着非常高的价值,还渗透在道德方面。
在古人看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条不断追求道德升华的道路,对应到现代社会中的“自律、修身、尊重他人、关爱社会”。
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挖掘和阐释,并应用于实际的道德教育中。
三、传统文化进入校园也进一步展示我们国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当今社会,相比其他联合国会员国的文化多元性,中国也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
这种独特不仅表现在历史传统和文明博大上,更体现在中国精神的折射中,通过对中华文化进行传承,会使得中国文化的形象得到更好的展现,增强中国对外的影响力。
四、为了使传统文化进入校园更加深入,需要调动多方面的力量。
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投入,制定政策支持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另一方面,家长和社会大众需积极支持学校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形成校、家、社、外部文化机构的共同合力,以实现传统文化课程的推广与拓展。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进校园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它不仅有助于探寻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更是对于我们国家文化意义的重大体现。
顺应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教育当中,科学合理地进行推广,可以为学生的素养提升和道德修养提供有力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材
料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连绵五千年,积累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铸就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朴实无华、明礼守信、热爱和平、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民族秉性。
岫岩满族中学坐落于闻名遐迩的岫玉之乡,是全县唯一一所满族学校,也是迄今为止省内规模最大的一所满族学校。
始建于1947年,至今已走过了69年的光荣历史。
今天的满中,已然成为全县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强的初级中学,学校占地面积29511平方米,建筑面积11635平方米。
现有32个教学班,学生1764人,98%是满族;教职工174人,94%都是满族。
在我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意义深远。
我校着眼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人文素质教育,努力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学生的特长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以引导激励为主、多方面渗透熏陶的原则,采取结合各科教学、融入校本课程、融入团队活动、积极开展古诗文诵读、传统美德和礼仪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活动,以此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一、营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1)、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布置,创设经典诵读环境。
校园内突出以“经典诗文诵读”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布置,突出传统文化气息,注重厚德载物、大气沉静的校园文化建设。
1、学校利用橱窗、走廊、墙壁等空间和角落,或用印制的精美诗文图画,或用孩子们充满灵性的“诗配画”加以装饰。
2、校园黑板报上,都刊出一些经典诗文.
3、各教室环境布置要求体现班级特色,除了诗画、诗文,每个班级都开辟诗园,内容或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或是古诗书法展、读后感,或手抄报等。
(2)、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各方面工作之中,坚持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以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为载体,创新性的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一系列德育工作中:
1、组织各班开展以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营造宣传氛围。
2、学校德育处利用清明、七一、国庆等节日,开展缅怀革命先烈,热爱伟大祖国等多种活动。
学校还充分利用广播、板报、专栏、橱窗、班队会等宣传阵地,在全校大力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事例。
学校还通过道德讲堂通过诵经典,谈体会等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逐步渗透传统文化。
(3)、组建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由班主任、语文教师、品德与社会课教师、音乐美术、拓展课探究课教师组成。
通过校本培训、外聘教师等途径培训教师。
2012年,我校专门聘请新疆师范大学的书法教师来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书法培训,为后期的书法教学的开展打好了基础。
二、创新性的开发校本课程,将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入。
(1)、开展书法课: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及艺术形式。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不同时代的独特风貌。
书法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是人类的艺术瑰宝,对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培养持之以
恒、一丝不苟的精神和良好品德有重要意义。
为营造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我校开展了书法课,每星期开展一节,保证孩子写字、练字的时间。
通过长期开展,学生对书法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同学们的书法水平、艺术鉴赏水平和想象能力。
1、切实加强基本笔画的训练。
无论是书法尖子生,还是刚开始学习书法的新手,基本功是贯穿整个书法学习过程的必备条件。
我们要求老师从教学和复习基本笔画入手,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结合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效果进行教学。
学生学得有趣,教师教的轻松,效果非常好。
学习后,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并在每次练习字前先写一写基本笔画,时刻不忘基本笔画的书写。
2、发挥书法尖子生的示范作用。
在一个班级里,充分合理发挥好尖子生的示范作用,可以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帮教师对他们进行书写辅导。
我们将书法尖子生和其他学生进行结对,让他们坐在一起,在平时的练习和学习中,让尖子生监督和帮助他们的书法学习,适时进行提醒和指导。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把他们书写的作品给全班学生欣赏,让学生有个学习的榜样,促进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这一措施,一些平时很随便又很懒的学生变得自觉而认真了,书写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3、加强书写方法和书写习惯的训练,提高学生书写的能力和习惯。
每次书法教学,老师特别注重对学生分析、观察能力的训练。
经常让学生进行分析字形结构的练习,让学生仔细观察,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练习中也同样要求学生先对自己所写的字进行笔画、字形结构以及排列位置等方面的分析,书写完后要求学生自己检查或同桌检查,并进行修正。
4、利用课余时间,坚持不懈练习。
经过坚持不懈的书法教学活动,总体上学生的书写能力有所上升,学习习惯也得到了强化。
学生能从“认真、仔细、耐心”的学习态度上进行书法学习和练习,并能积极主动进行学习。
同时,也激发了更多有兴趣的学生参与书法训练活动中,学校也呈现了一派“热爱书法,欣赏书法、书写书法”好景象。
(2)、在美术课中,逐步渗透中国传统绘画艺术,通过鉴赏国画,让学生对传统国画艺术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校开展了少儿国画班,培养学生对传统国画的艺术鉴赏及绘画技巧。
(3)、成立少儿诵读班,逐步培养学生对古诗歌的积累与欣赏。
三、通过课题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
2010年11月我校申报的“主题阅读与学生阅读习惯、阅读意识、阅读精神形成的研究”国家级课题正式立项。
由于我校是一所以维吾尔族学生为主的民汉合校,维吾尔族学生占学生人数的90%,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缺乏文化底蕴,学习汉语缺乏语感,阅读理解能力受到制约。
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以
上认识,我校申报了课题“主题阅读”,主题阅读采用“一主两翼”教材体系和单元教学法体系,这一课题实验无形中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主题阅读年级组利用30分钟的午读时间开展经典诵读和新语文主题阅读。
我校为了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的积极性,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持之以恒,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2011年6月我校借助“六一”文艺汇演的契机,由三四年级组组成的百人诵经典,成为文艺汇演的一大亮点。
2013年4月,开展了“诵古典之风品庄雅之兰”的以班级为单位的经典诵读比赛。
学生慷慨激昂的朗诵,掀起诵读经典的高潮,学生在民族文化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感染下,阅读和理解水平不断提高,浓郁的读书氛围弥漫了整个校园。
四、我们的思考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我们觉得还应对语文等课程、教材做相应的改革和调整,突出重点,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
教学形式应力求生动活泼,注意实效。
可精选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题材的专题视听资料(或反映有关中国历代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迹,或展现祖国壮美山河、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资料)加以编辑整理,形成系列教材,有计划地纳入德育课堂。
此外,学校要利用各种形式,有目的地强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认知,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小学生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悠久的
历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让我们的学生做一个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人。
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契机,以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为抓手,传承中华文化,发扬中华美德,一定会一步一个脚印地扎扎实实地走下去,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我们十九小学扎根,让中华传统文化深入孩子们的心灵,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一定会在我校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