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尔比的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在成人关系中

依恋理论在成人关系中你是否曾好奇为什么有些人在恋爱中总是显得安全可靠,而另一些人则时常陷入焦虑和不安?恐怕依恋理论可以为我们解开这个谜团。
在心理学领域中,依恋理论是一个备受研究和探讨的话题,它不仅解释了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也逐渐延伸到成人关系领域,揭示了人们对爱与依赖的深层需要。
什么是依恋理论?依恋理论最初由约翰·鲍尔比和玛丽·艾恩斯沃斯提出,他们认为人类天生具有寻求安全和依赖的需要,这种需要始于婴儿时期,通过与主要看护者(通常是母亲)的亲密互动建立起来。
根据依恋理论,婴儿在与主要看护者的互动中形成了内部的“工作模型”,决定了他们将来在成年后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方式。
依恋类型与成人关系根据依恋理论,人们可以被分为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三种依恋类型。
安全型的人通常对自己和他人都有信心,能够平衡亲密关系中的亲密性和独立性;焦虑型的人倾向于过度依赖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并对关系的稳定性感到不安;而回避型的人则更倾向于保持独立,避免与他人过度亲近。
在成人关系中,依恋类型对于关系的发展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一位安全型的伴侣通常能够创造出稳定而健康的亲密关系,而焦虑型和回避型的伴侣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挑战。
了解自己和伴侣的依恋类型,有助于双方更好地沟通、建立信任和应对关系中的困难。
如何改善成人关系?尽管每个人的依恋类型是根植于早期亲密关系的,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注定要受其限制。
通过自我认知和情感成长,我们可以逐渐改变自己对于亲密关系的态度和行为。
以下是一些改善成人关系的建议:自我反思与沟通:了解自己的依恋类型,认识到自己的情感需求和行为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伴侣沟通。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发现自己在处理关系问题时遇到困难,可以考虑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专业的帮助有助于解决根深蒂固的问题。
建立安全的亲密关系:在关系中,建立信任、承诺和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互相尊重对方的需求,共同努力维护关系的稳定性。
心理发展中的依恋理论安全依恋和关系质量

心理发展中的依恋理论安全依恋和关系质量心理发展中的依恋理论:安全依恋和关系质量依恋理论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主要研究人际关系中的依恋行为和依恋情感。
其中,安全依恋和关系质量是依恋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本文将从理论介绍、研究发现和实际应用等方面来探讨心理发展中的安全依恋和关系质量。
一、理论介绍1. 依恋理论的概念与背景依恋理论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和玛丽·艾因斯沃思提出,他们认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依赖情感关系来满足个体的需求。
依恋行为和依恋情感在婴幼儿阶段就开始发展,并贯穿整个生命周期。
2. 安全依恋的特点和意义安全依恋是依恋理论中的一种基本类型,它表现为个体对主要依恋对象(通常是父母或主要照看者)的信任和信赖。
安全依恋的个体在情感上感到稳定、舒适,并具备探索和独立的能力。
相比其他类型的依恋(如焦虑依恋或回避依恋),安全依恋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关系的建立具有积极影响。
3. 关系质量的定义和测量关系质量是依恋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评估了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研究者通常通过问卷调查和观察等方法来测量关系质量,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友谊关系等。
二、研究发现1. 安全依恋与心理健康许多研究表明,安全依恋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安全依恋的个体通常具有较好的自尊、更低的焦虑和抑郁水平,更健康的应对方式以及更好的社交能力。
此外,安全依恋还与较低的心理疾病风险和更好的适应能力相关。
2. 关系质量与幸福感关系质量对于个体的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关系质量良好的个体更容易获得幸福感和满意度,与伴侣之间的亲密度和支持感受到强烈的正相关。
夫妻关系中的关系质量也被认为对子女的积极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实际应用1. 临床心理学中的应用安全依恋在临床心理学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个体依恋类型的评估,临床心理学家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供针对性的治疗和支持。
心理学与依恋理论理解人际关系中的依恋模式

心理学与依恋理论理解人际关系中的依恋模式在人际关系的世界里,依恋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理论,它描述了人们在亲密关系中如何与他人建立并维持情感联系。
心理学研究与依恋理论的结合,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依恋模式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的机会。
一、依恋理论的概述依恋理论是由约翰·鲍尔比和玛丽·安斯沃斯共同提出的,它认为人际依恋是个体在早期亲密关系中所形成的内在动态。
根据依恋理论,个体的依恋模式可以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三种类型。
1. 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个体相信自己是被爱的,他们对亲密关系有信心,能够在关系中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并能够得到满足。
他们通常能够与他人建立稳定、健康的关系。
2. 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的个体通常会试图避免与他人形成过多的情感联系,他们可能更喜欢独处,并避免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
这种依恋模式常常会导致关系的冷淡和不稳定。
3. 焦虑型依恋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对亲密关系感到不安全,他们常常担心被他人抛弃或背叛,并有强烈的需求得到他人的关注和确认。
他们倾向于过分依赖他人,容易对恋爱关系产生焦虑和不安定感。
二、心理学研究与依恋模式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深入理解依恋模式在人际关系中作用的证据。
这些研究帮助我们认识到依恋模式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情感反应。
1. 依恋模式对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的依恋模式与个体的行为和反应存在联系。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更倾向于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并能够建立稳定的关系。
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则常常会试图避免情感联系,可能会采取回避的行为。
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则会表现出对关系的不安全感和过度的依赖。
2. 依恋模式对情感反应的影响个体的依恋模式还与其情感反应密切相关。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通常会更容易体验到积极的情感,对于负面情绪也能更好地应对。
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则可能更容易抑制情感表达,而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则常常会经历强烈的情绪波动和焦虑。
三、依恋模式与人际关系个体的依恋模式对于他们在人际关系中的互动和满足感起着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与人际互动

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与人际互动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是对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的一种解释和描述。
它关注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依赖和依恋,并探讨这种依恋对个体的发展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依恋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其在人际互动中的应用。
一、依恋理论的相关概念与研究依恋理论是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和玛丽·艾恩斯沃斯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他们通过对儿童与母亲之间的亲密关系进行观察和分析,得出了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关键概念。
1. 依恋对象:在依恋理论中,依恋对象指的是个体所依恋的对象,通常是指亲密关系中的家人、朋友或伴侣等。
2. 依恋行为:依恋行为是指个体在面临不安全或恐惧情境时,寻求与依恋对象的亲密接触和保护的行为。
3. 分离焦虑:分离焦虑是指个体对与依恋对象的分离或离开产生的焦虑和不安。
4. 安全基地:安全基地指的是个体对依恋对象的信任和依赖,以及面临挑战和困难时,借助依恋对象来获取支持和安慰的能力。
除了这些概念,鲍尔比和艾恩斯沃斯还提出了依恋类型的分类。
他们认为,个体对依恋对象和分离情境的感受会对依恋类型产生影响,主要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
二、依恋理论在人际互动中的应用依恋理论在人际互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依赖和依恋行为,并对个体的行为和情感产生影响。
以下将介绍依恋理论在人际互动中的应用。
1. 影响亲密关系:依恋理论认为,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依赖和依恋是建立和维持关系的重要因素。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更容易建立稳定和健康的亲密关系,而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则更容易出现关系的困扰和紧张。
2. 理解情感困扰:依恋理论还可以帮助解释和理解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情感困扰和冲突。
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可能会避免亲密关系,而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则可能过度依赖和担心失去依恋对象,这些情感困扰在人际互动中显现。
3. 矫正不健康依恋模式:依恋理论的应用还包括了矫正不健康依恋模式。
依恋理论与亲子关系建立

依恋理论与亲子关系建立依恋理论是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和玛丽·艾因斯沃思提出的一种关于个体依赖和寻求安全感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在婴儿期就开始形成依赖他人,并通过建立积极、安全和稳定的亲子关系来满足自己的依恋需求。
本文将探讨依恋理论如何影响亲子关系的建立,并提供一些建议来促进良好的亲子关系。
第一部分:依恋理论的基本原理依恋理论认为,人类的依恋需求是基本的生物需求之一,它是保护和安全感的基石。
在亲子关系中,婴儿通过依附于父母或主要照顾者,寻求安全和保护。
这种依附关系对于婴儿的正常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依恋理论将婴儿的依恋类型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三种。
安全型依恋的婴儿信任父母和环境,能够主动探索和冒险;回避型依恋的婴儿倾向于避免与父母建立亲密的联系,表现出独立的行为模式;焦虑型依恋的婴儿则经常感到焦虑和无助,对父母的离开过于敏感。
第二部分:依恋理论与亲子关系的建立依恋理论认为,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培养儿童健康的依恋模式。
以下是一些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建议:1.建立安全的依恋基础:父母应在婴儿期建立起可靠、温暖和贴心的关系。
对于婴儿的需求,尤其是情感上的需求,应给予及时回应和关注。
2.保持情感联系:父母应与孩子保持频繁的肢体接触和眼神交流,这有助于加强亲子间的情感联系。
有意识地与孩子建立情感共鸣,使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接纳。
3.提供稳定和可预测的环境:创造一个稳定、有规律和可预测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孩子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
父母应尽量保持日常生活的一致性,确保孩子有安全感。
4.品味分享:建立亲子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父母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品味分享。
一起做饭、听音乐、看电影等活动,能够增强亲子之间的情感连接,培养共同的兴趣和价值观。
5.积极参与:父母应积极参与孩子的生活,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参与孩子的学习、娱乐和兴趣爱好,以及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困扰,将有助于建立亲子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依恋理论人际关系中的依恋类型与影响

依恋理论人际关系中的依恋类型与影响依恋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人际关系研究领域,它着重研究了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依恋类型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依恋理论中的依恋类型及其在人际关系中的影响。
一、依恋理论简介依恋理论是由约翰·鲍尔比和玛丽·艾恩斯沃思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婴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互动经验对个体的依恋类型产生重要影响。
依恋类型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不同的依恋类型能够预测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行为和情感反应。
二、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是一种健康的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者在童年时期能够体验到稳定的照顾和关注,他们对他人的信任感较强,能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安全型依恋者通常表现出稳定的人际关系,能够积极面对挑战和冲突,寻求支持和共享情感。
安全型依恋者在人际关系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更好的沟通与解决冲突能力:由于安全型依恋者对于他人的信任感较强,他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并且能够有效地解决冲突,避免争吵和紧张局面的发生。
2. 更高的自尊与自信:安全型依恋者在童年时期得到良好的关爱与支持,他们往往对自己持有积极的态度,并且对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较高的认知,这种积极的自我感受可以在人际关系中提供更强大的支持。
3. 更多的亲密关系:安全型依恋者能够与他人建立稳定而亲密的关系,他们通常能够更好地满足他人的情感需求,并且也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关爱和支持。
三、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是一种不安全的依恋类型。
回避型依恋者在童年时期可能经历缺乏稳定的照顾和情感支持,他们通常倾向于避免与他人建立过度的亲密关系,对他人的依赖性较低,有时候甚至会表现出冷漠和疏离。
回避型依恋者在人际关系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难以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回避型依恋者对于亲密关系感到不舒服,他们往往避免与他人建立过于亲密的关系,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无法与他人建立稳定的依赖关系。
依恋理论理解亲密关系中的依附行为

依恋理论理解亲密关系中的依附行为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是由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提出的,它探讨了人类在早期发展阶段与主要照料者之间形成的情感纽带。
该理论认为这种情感纽带对个体的一生影响深远,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依恋行为将直接影响到亲密关系的质量及稳定性。
本文将深入探讨依恋理论在亲密关系中的应用与影响。
依恋理论概述依恋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依恋”,它指的是个体与其主要照料者之间建立的一种情感联系。
鲍尔比认为,这种依恋关系在婴儿早期与母亲或其他主要抚养者之间形成,是为了确保婴儿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安全。
随着个体成长,这种早期的依恋模式会在他们日后的情感关系中反映出来。
研究表明,依恋风格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安全型:拥有良好的自我价值感和对他人信任、依赖能力,能够建立稳固和健康的亲密关系。
回避型:倾向于抵抗亲密关系,通常表现出对他人过度独立,难以寻求和接受帮助。
焦虑型:对亲密关系的渴望非常强烈,但由于对被拒绝的恐惧,而过于依赖他人。
混乱型:在情感上表现出混乱和矛盾,对亲密的渴望与恐惧交织,通常源于童年经历的不稳定。
这些不同类型的依恋风格对个体在成人后的情感关系中产生重要影响,决定他们如何处理与伴侣的互动以及如何应对冲突。
依附行为的表现形式在亲密关系中,依附行为是指个体为了维持与伴侣的情感联系而采取的一系列主动或被动的行动。
这些行为可以包括:寻求支持:当面临压力或困扰时,个体可能会主动寻求伴侣的支持和帮助。
这种行为常见于安全型依恋的人,他们信任伴侣并愿意表达自己的需求。
分享情感:个体会向伴侣坦诚自己的情感体验,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
这种开放和分享构成了情感连接,并强化了双方的信任。
保持距离:回避型依恋的人可能在遭遇冲突时倾向于退缩、避免沟通或者保持情感距离。
他们通常不愿意显露脆弱,以避免被他人看穿。
夸大需求:焦虑型依恋的人可能会不断寻求确认和关注,以抵消内心的不安。
婴幼儿依恋理论

婴幼儿依恋理论婴幼儿依恋理论是以加拿大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 (John Bowlby) 为首的一系列表明了婴幼儿和父母(或主要照顾者)之间的情感依恋关系。
该理论强调婴幼儿早期与主要照顾者的情感互动对婴幼儿的发展和安全感具有重要影响。
依恋的定义依恋是指个体对于在创伤、疾病、危险等情境中,尤其是遇到不安全的情境时,寻求、依赖和接受他人保护、安慰和支持的倾向。
依恋关系建立在父母(或主要照顾者)和婴幼儿之间,通过情感交流和互动来构建。
婴幼儿依恋理论的基本原则1. 安全基础:婴幼儿与父母形成牢固、安全的依恋关系对其心理和情感发展至关重要。
安全依恋的形成依赖于父母的积极参与和敏感化的响应。
2. 情感投射:婴幼儿通过情感投射的方式将来自主要照顾者的情感投射在自身上。
这种情感投射建立了婴幼儿与父母之间的情感联系。
3. 探索与归依:婴幼儿在安全依恋的基础上,能够勇敢地探索自身和周围环境,知道在遇到危险时可以依靠父母的保护和支持。
4. 内工作模型:通过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形成的内工作模型,婴幼儿开始构建自身的认知、情感和社交发展的基石。
这种内工作模型会影响婴幼儿日后的依恋方式和与他人互动的方式。
实践意义婴幼儿依恋理论的研究对于我们更好了解和培养安全依恋关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父母和照顾者应提供积极参与和敏感化的响应,以促进婴幼儿的安全依恋关系的形成。
通过亲密的关系和情感交流,培养婴幼儿良好的自尊心和自我认同。
2. 在婴幼儿与父母分离或重要照顾者变动的情境下,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安抚。
稳定的依恋关系能够消减婴幼儿面临分离和变动时的焦虑和不安。
3. 鼓励婴幼儿积极探索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同时,提供安全的背景和依靠,以促进婴幼儿的自主和独立能力的培养。
4. 父母和照顾者应注意自身情绪的管理和表达,以提供积极的情绪支持和信任环境。
这有助于培养婴幼儿积极应对情绪和面对挑战的能力。
总结婴幼儿依恋理论强调了婴幼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情感依恋关系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鲍尔比的依恋理论依恋理论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Bowlby)提出,他试图理解婴儿与父母相分离后所体验到的强烈苦恼。
鲍尔比观察到,被分离的婴儿会以极端的方式(如哭喊、紧抓不放、疯狂地寻找)力图抵抗与父母的分离或靠近不见了的父母。
在当时,精神分析著述者们认为婴儿的这些表达是婴儿仍不成熟的防御机制的表现,它们被调动起来,以抑制情感痛苦。
但鲍尔比指出,在许多哺乳动物中这种表达是很常见的,他认为这些行为可能具有生物进化意义上的功能。
鲍尔比依据行为理论做出假定:这些依恋行为,如哭喊和搜寻,是与原有依恋对象(即提供支持、保护和照顾的人)相分离后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应,是因为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幼儿都不能自己获取食物和保护自己,他们都依赖于“年长而聪明”的成年个体提供照顾和保护。
鲍尔比认为,在进化的历程中,能够与一个依恋对象维持亲近关系(通过看起来可爱或借助依恋行为来维持)的婴儿更有可能生存到生殖年龄。
在鲍尔比看来,自然选择渐渐地“设计”出一套他称之为“依恋行为系统”的动机控制系统,用以调整与所依恋对象的亲近关系。
依恋行为系统是依恋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因为它从总体上使这两者联系起来:人类发展的行为模式、情感调节和人格的现代理论。
在鲍尔比看来,依恋系统在实质上是要“询问”这样一些根本性问题:所依恋的对象在附近吗?他接受我吗?他关注我吗?如果孩子察觉这个问题的答案为“是”,则孩子会感到被爱、安全、自信,并会从事探索周围环境、与他人玩耍以及交际的行为。
但是,如果孩子察觉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为“否”,则孩子会体验到焦虑,并且表现出各种依恋行为:从用眼睛搜寻到主动跟随和呼喊。
这些行为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孩子重新建立与所依恋对象的足够的身体或心理亲近水平,或者直到孩子“精疲力竭”,后者会出现在长时间的分离或失踪的情境中。
鲍尔比相信,在这种无助的情境中孩子会体验到失望和抑郁。
婴儿依恋类型的个体差异鲍尔比相信以上所述的基本动力机制概括了依恋行为系统的常模动力过程,但他也认识到,在儿童如何评价依恋对象的可亲近性、以及儿童面临威胁时如何调整自己的依恋行为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
直到鲍尔比的同事 Mary Ainsworth 开始对婴儿-双亲分离进行系统的研究,才清晰地出现对这些个体差异的正式解释。
Ainsworth 和她的学生创立了一种叫做陌生情境的技术——这是一种实验范式,用以研究婴儿-双亲依恋。
在这种陌生情境中,对12 个月大的婴儿和它们的父母进行实验,系统地安排分离和重聚。
在陌生情境中,大多数儿童(约 60%)的行为符合鲍尔比的“常模”理论。
当父母离开房间时婴儿变得心烦意乱,但当父亲或母亲返回时,婴儿主动寻找父母,并很容易在父母的安慰下平静下来。
表现出这种行为模式的儿童通常被称为安全型。
另一些儿童(约 20% 或更少)最初会不安,在分离后会变得极为痛苦。
而更重要的是,当重新与父母团聚时,这些儿童难以平静下来,并经常出现相互矛盾的行为,显示出他们既想得到安慰,又想“惩罚”擅离职守的父母。
这些儿童经常被称为焦虑-抵抗型。
Ainsworth 和同事们记录到的第三种依恋模式被称为回避型。
回避型儿童(约占 20%)显得不会因分离而过于痛苦,并在重聚时主动回避与父母的接触,有时会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玩实验室地板上的物体。
Ainsworth 的工作很重要,这至少有三个原因。
首先,她用实验揭示了在安全和惊吓情境中的依恋行为类型的真实存在。
第二,她最早对婴儿依恋类型的个体差异进行了经验性分类。
她在研究中发现存在至少三种类型的儿童:在与父母的关系中感到安全的儿童、焦虑-抵抗的儿童、以及焦虑-回避的儿童。
最后,她表明这些个体差异与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内在家庭中的婴儿-父母互动相关联。
例如,在陌生环境中显得有安全感的儿童的父母,一般会及时地对儿童的需要做出反应。
而在陌生环境中显得无安全感的儿童(即焦虑-抵抗或回避)的父母常常对儿童的需要不敏感,或者是以反复无常或遗弃的方式照顾儿童。
成人恋爱关系虽然鲍尔比主要关注于理解婴儿-照看者关系的实质,但他相信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部人生阶段都具有依恋性。
不过直到 1980 年代中期,研究者们才开始严肃地考虑依恋过程延续到成人期的可能性。
Hazan 和 Shaver (1987) 对恋爱关系背景中的鲍尔比的观点进行了早期考察。
Hazan 和 Shaver 认为,成人伴侣间出现的情感纽带,以及在婴儿和其照看者之间出现的情感纽带,都是依恋行为系统这一同样的动机系统所导致的。
Hazan 和 Shaver 指出,婴儿-照看者和成人恋爱伴侣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都会在另一方在身边和能够响应自己时,感到安全* 都有亲密、私人性质的身体接触* 当不能亲近另一方时都感到不安全* 都与另一方分享自己的发现* 都会抚弄另一方的面部,并都显示出相互间的迷恋和专注* 都会进行“身体交淡”基于这些类似,Hazan 和 Shaver 得出结论说,成人恋爱关系与婴儿-照看者关系一样,也是依恋,并且,浪漫的爱是依恋行为系统和动机系统的特征,这些系统产生出照顾行为和与两性相关的现象。
成人依恋理论的三个内在结论恋爱关系可能是依恋关系,当代对亲密关系的研究受到这一观点的深刻影响。
从这一观点出发至少能得到三个重要结论。
首先,如果成人浪漫关系是依恋关系,那么 Ainsworth 在婴儿-照看者关系中观察到的那种个体差异,也应该在成人关系中观察到。
例如,我们应当期望一些成人在自己的关系中感到安全——相信在需要时伴侣会随时出现,并能够依赖于他人和让他人依赖自己。
我们也会期望存在与此相反的成人,他们在关系中感到不安全。
例如,一些无安全感的成人会是焦虑-抵抗型:他们忧虑于别人不会完全地爱他们,并在自己的依恋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容易产生挫折感和愤怒。
还会有回避型成人:他们似乎不太在意亲密关系,可能宁愿不依赖于别人、或不让别人过于依赖自己。
第二,如果成人恋爱关系是依恋关系,那么成人关系的“工作”方式应当类似于婴儿-照看者关系的工作方式。
换句话说,促使儿童探索环境的同类因素应当也能够促使成人探索环境,这一因素对于儿童来说即是有一位会及时响应的照看者,对于成人来说则是有一位会及时响应的伴侣。
使得依恋对象符合婴儿“心意”(即及时响应、可亲近性)的同类事物,也应当符合成人恋爱伴侣的愿望。
重要的是,依恋的个体差异应当会影响成人期中的关系及个人活动,就像它在童年期中产生这种影响。
成人在自己的成年关系中是否有安全感,可能部分地反映着他/她在早年儿童期中的依恋体验。
鲍尔比相信,儿童的与关系有关的心智表征或工作模式(即行为和思维的期望、信念、“规则”或“脚本”),是他/她的受照看体验的一个机能。
例如,安全的儿童相信别人会帮助他们,因为过去的体验使他得出这个结论。
一旦儿童获得这种期望,他/她就会找寻符合这些期望的关系体验,并带着这些信念感知其它关系。
按鲍尔比的说法,在一生中,这种过程应当会增进依恋模式的连续性,虽然如果人的关系体验不符合自己的期望,则他/她的依恋模式就有可能发生变化。
简单地说,如果我们假设成人关系属于依恋关系,则有安全感的儿童长大后在恋爱关系中也具有安全感。
以上内容以对成人依恋的早期和当代研究为背景,简单讨论了上述三个结论。
那么,我们在儿童身上观察到的同种依恋模式,是否也能在成人身上观察到?对成人依恋的最早研究,包括对成人依恋中的个体差异间的关联的研究、人们对自己的关系的看法、以及他们对与自己与父母关系的记忆。
Hazan 和 Shaver (1987) 编制了一份简单的问卷,用以测量这些个体差异。
(这些个体差异经常被称为依恋风格、依恋类型、依恋倾向、或依恋系统组织差异。
)简而言之,Hazan 和 Shaver 要求被研究对象阅读下列三段内容,并指出那段内容最好地描述了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所思、所感和行为:A. 与别人亲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发现自己难以完全信任他们、难以让自己依赖他们。
当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紧张,别人想让我更加亲密,这使我感到不舒服。
B. 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人依赖我。
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太亲密。
C. 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
我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
我想与伴侣关系非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
基于这种三分类测量的结果,Hazan 和 Shaver 发现,成人类型的分布情况类似于婴儿。
换句话说,在成人中,约 60% 认为自己是安全型(B 段)、约 20% 把自己描述为回避型(A 段)、另有约 20% 把自己描述为焦虑-抗拒型(C 段)。
这种研究虽然有助于依恋风格和关系功能间的关联,但它不能全面地检验这样一种假设:在婴儿身上观察到的同类个体差异也出现在成人中。
(Hazan 和 Shaver 的测量假设存在这种情况。
)后来的研究以多种方式考察了这一假设。
例如,Kelly Brennan 和同事收集了若干陈述(如“我相信在需要时别人会帮助我”),并统计了这些陈述同时出现的情况。
Brennan 的发现使人认为,成人依恋模式中存在两种基本的维度。
一个关键变量被称为依恋相关焦虑。
这一变量得分高的人会忧虑于伴侣是否可亲近、及时响应、注意自己,等等。
这一变量得分低的人对伴侣更有安全感。
另一关键变量被称为依恋相关回避。
这一维度得分高的人不愿依赖别人或向别人开放。
这一维度得分低的人更乐意与别人亲密、在依赖别人和让别人依赖自己时更有安全感。
安全型成人的原型在这两种维度上都应是低得分。
Brennan 的发现至关重要,因为近来对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行为模式的统计学分析揭示出两个功能类似的维度:一个描述儿童的焦虑和抗拒的可变性,另一个描述儿童向父母寻求安全和支持的意愿的可变性(见 Fraley & Spieker, 2003a, 2003b)。
这些维度在功能上类似于在成人中发现的两个维度,这似乎表明,在人生中的不同时期,存在着相似的依恋模式。
受 Brennan 的发现以及 Fraley 和 Waller (1998) 所公布的 taxometric 研究结果的影响,当代的大多数研究者使用维度而不是类型,来对依恋现象中的个体差异进行概念化和测量。
最流行的成人依恋风格测试工具是 Brennan、Clark 和 Shaver (1998) 的 ECR 以及 Fraley、Waller 和 Brennan (2000) 的 ECR-R,后者是 ECR 的修改版。
这两种自我报告工具都为依恋相关焦虑和回避这两个维度提供连续的评分值。
成人恋爱关系的“工作”方式是否与婴儿-照看者关系的“工作”方式相同?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成人恋爱关系和婴儿-照看者关系有着相同的作用机制,当然也存在明显的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