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传播中的依恋理论解读

合集下载

心理学与依恋理论:理解人际依恋类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心理学与依恋理论:理解人际依恋类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心理学与依恋理论:理解人际依恋类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引言:- 人际关系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有着深远的影响。

- 依恋理论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研究了个体与关键人物之间的情感依赖和依附关系,并对人际关系产生着显著的影响。

第一部分:依恋理论的概述- 依恋理论由约翰·鲍威尔和玛丽·安斯沃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它描述了婴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形成的基本情感依附模式。

- 依恋理论认为,个体的依恋模式在儿童时期发展并持续至成年期,它对个体的人际互动和情感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部分:人际依恋类型的分类- 依恋理论将人际依恋类型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三种。

1. 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个体通常以信任、尊重和亲密关系为基础,他们能够与他人建立稳定而健康的关系。

2. 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倾向于独立自主,并不易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可能拒绝或回避与他人的亲密关系。

3. 焦虑型依恋:焦虑型依恋的个体感到不安全和不稳定,他们常常对他人的情感需求和关注有着强烈的渴望,但又常常担心被拒绝或被抛弃。

第三部分:人际依恋类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安全型依恋与健康的人际关系:1.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与他人建立起健康、支持和平衡的关系。

2. 他们更有可能建立长期稳定的伴侣关系,拥有更高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 回避型依恋与人际关系的障碍:1. 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倾向于远离亲密关系,难以与他人建立稳定而亲密的联系。

2. 他们可能避免承诺和情感亲密,从而导致孤独感和人际孤立。

- 焦虑型依恋与不稳定的人际关系:1. 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对他人的关注和接纳有着强烈需求,但又常常担心被拒绝或被抛弃。

2. 他们可能过度依赖他人,并经历情感的波动和不稳定,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第四部分:理解并改善人际依恋类型- 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1. 了解自己的依恋类型,认识到依恋风格的优缺点,接纳自己的情感需要和不安全感。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的依恋和亲密关系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的依恋和亲密关系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的依恋和亲密关系人的依恋和亲密关系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依恋和亲密关系涉及到个体与他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互动。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的依恋和亲密关系的解释。

一、依恋理论的解释依恋理论是心理学中解释人际关系的重要理论之一,由约翰·鲍尔比和玛丽·埃恩斯沃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依恋需求,并通过形成依恋关系来满足这一需求。

依恋理论将依恋分为安全依恋、不安全依恋(包括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以及失衡依恋。

安全依恋的个体通常对亲密伴侣有信任感,能够自在地与他人建立互惠关系。

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则表现出对亲密关系的不信任和恐惧,回避型依恋者可能避免亲密关系,焦虑型依恋者则经常担心被抛弃。

失衡依恋是指个体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不一致的回避型和焦虑型依恋特征。

二、依恋模型的解释除了依恋理论,依恋模型也为解释人的依恋和亲密关系提供了一种途径。

依恋模型主要关注人的内部工作模式和外部亲密关系之间的关系,并将依恋过程描述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依恋模型认为,个体的早期依恋经历对其形成内部工作模式具有重要影响。

比如,一个安全依恋的个体往往源自于在早期依恋关系中得到可靠的关爱和照料。

而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则可能在早期依恋关系中经历了不可靠或冷漠的对待。

三、依恋与亲密关系的影响人的依恋和亲密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和情感具有深远影响。

一方面,安全依恋的个体通常具有较高的自尊和自信,他们更容易与他人建立稳定和满意的亲密关系。

另一方面,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可能表现出更多的情感和行为问题,比如焦虑、抑郁、冲突等。

研究还表明,人的依恋和亲密关系对身体健康和生理功能也有一定影响。

充满爱和支持的亲密关系可以降低压力水平,增强免疫系统功能。

相反,不良的亲密关系可能导致身体上的不适和健康问题。

四、培养和改善亲密关系的建议为了培养和改善亲密关系,以下是一些建议:1. 建立良好的沟通:倾听对方,理解对方的需求和感受,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依恋理论与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依恋理论与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依恋理论与人际关系依恋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关注个体在人际关系中形成和维持依恋关系的心理机制。

人际关系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依恋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人际关系的框架。

本文将探讨依恋理论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它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依恋理论的基本概念。

依恋理论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和玛丽·埃茨沃思提出,他们认为人类天生具有依恋的需求,这种需求源于婴儿时期与主要照顾者的亲密关系。

依恋是一种情感联系,它使个体感到安全、被关爱和有价值。

依恋关系形成于早期的亲密关系中,并在成年后延续于恋爱关系和友谊中。

根据依恋理论,人们的依恋样式可以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相信自己值得被爱,能够依赖他人,并且能够与他人建立稳定的关系。

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倾向于避免亲密关系,他们可能会表现出独立、冷漠和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支持。

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对于他人的关注和接近有强烈的需求,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和对他人的过度依赖。

依恋理论对人际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依恋样式会影响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行为和期望。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更容易建立和维持稳定的关系,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冲突和压力,同时也更能够提供支持和关爱给他人。

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可能会避免亲密关系,他们可能会选择独处或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可能会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度依赖和情绪不稳定,他们可能会对关系中的细微变化过度敏感。

其次,依恋理论还解释了人际关系中的依赖和冲突。

依恋关系中的依赖是一种相互依存的状态,个体依赖他人提供情感支持和满足基本需求。

然而,当依赖过度或依赖不平衡时,可能会导致冲突和不满。

例如,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可能会对他人的关注和接近有强烈的需求,一旦他们感到被忽视或被拒绝,可能会引发冲突和情绪不稳定。

最后,依恋理论还对恋爱关系和亲密关系的形成和维持提供了重要的洞察力。

心理学与依恋理论理解人际关系中的依恋模式

心理学与依恋理论理解人际关系中的依恋模式

心理学与依恋理论理解人际关系中的依恋模式在人际关系的世界里,依恋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理论,它描述了人们在亲密关系中如何与他人建立并维持情感联系。

心理学研究与依恋理论的结合,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依恋模式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的机会。

一、依恋理论的概述依恋理论是由约翰·鲍尔比和玛丽·安斯沃斯共同提出的,它认为人际依恋是个体在早期亲密关系中所形成的内在动态。

根据依恋理论,个体的依恋模式可以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三种类型。

1. 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个体相信自己是被爱的,他们对亲密关系有信心,能够在关系中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并能够得到满足。

他们通常能够与他人建立稳定、健康的关系。

2. 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的个体通常会试图避免与他人形成过多的情感联系,他们可能更喜欢独处,并避免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

这种依恋模式常常会导致关系的冷淡和不稳定。

3. 焦虑型依恋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对亲密关系感到不安全,他们常常担心被他人抛弃或背叛,并有强烈的需求得到他人的关注和确认。

他们倾向于过分依赖他人,容易对恋爱关系产生焦虑和不安定感。

二、心理学研究与依恋模式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深入理解依恋模式在人际关系中作用的证据。

这些研究帮助我们认识到依恋模式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情感反应。

1. 依恋模式对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的依恋模式与个体的行为和反应存在联系。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更倾向于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并能够建立稳定的关系。

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则常常会试图避免情感联系,可能会采取回避的行为。

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则会表现出对关系的不安全感和过度的依赖。

2. 依恋模式对情感反应的影响个体的依恋模式还与其情感反应密切相关。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通常会更容易体验到积极的情感,对于负面情绪也能更好地应对。

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则可能更容易抑制情感表达,而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则常常会经历强烈的情绪波动和焦虑。

三、依恋模式与人际关系个体的依恋模式对于他们在人际关系中的互动和满足感起着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与依恋理论了解依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心理学与依恋理论了解依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心理学与依恋理论了解依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依恋理论是一种关于人际关系的重要理论,它探讨了人际关系中的依赖和依恋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以及它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依恋理论是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和玛丽·艾恩斯沃思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依恋理论认为,人类早期的依恋关系对个体的发展和情感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依恋分为安全依恋、回避依恋和焦虑依恋三种类型。

安全依恋的个体会展现出对他人的信任和良好的自我价值感,情感稳定。

回避依恋的个体可能会回避亲密关系或保持情感上的距离。

焦虑依恋的个体会对亲密关系表现出过度的需求和担忧,情绪不稳定。

依恋对人际关系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安全依恋的人更容易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他们能够信任他人,与他人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

这种信任和稳定性有助于增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并促进互相支持和理解。

其次,回避依恋的人常常难以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

他们常常回避亲密关系,可能因为过去的伤害或恐惧而保持情感上的距离。

这种回避行为会阻碍他们与他人的亲密联系,并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感到孤立和不安。

最后,焦虑依恋的人对亲密关系过度依赖,并表现出过度的担忧和需求。

他们经常担心他人是否会离开他们,对亲密关系持续不断地寻求验证和确认。

这种焦虑和需求可能会给亲密关系带来压力和不稳定性,甚至导致关系的破裂。

除了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之外,依恋理论还与其他心理学领域密切相关。

例如,依恋理论与儿童发展的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

研究发现,安全依恋的儿童在生活中表现出更好的社交能力、更高的自尊和更好的心理健康。

相反,回避依恋和焦虑依恋的儿童可能面临更多的挑战,例如社交焦虑和自卑情绪。

此外,依恋理论还对治疗和咨询实践具有启发作用。

咨询师可以利用依恋理论的概念来帮助个体了解他们自己的依恋风格,并探索这种风格对他们的人际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与人际互动

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与人际互动

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与人际互动心理学中的依恋理论是对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的一种解释和描述。

它关注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依赖和依恋,并探讨这种依恋对个体的发展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依恋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其在人际互动中的应用。

一、依恋理论的相关概念与研究依恋理论是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和玛丽·艾恩斯沃斯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他们通过对儿童与母亲之间的亲密关系进行观察和分析,得出了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关键概念。

1. 依恋对象:在依恋理论中,依恋对象指的是个体所依恋的对象,通常是指亲密关系中的家人、朋友或伴侣等。

2. 依恋行为:依恋行为是指个体在面临不安全或恐惧情境时,寻求与依恋对象的亲密接触和保护的行为。

3. 分离焦虑:分离焦虑是指个体对与依恋对象的分离或离开产生的焦虑和不安。

4. 安全基地:安全基地指的是个体对依恋对象的信任和依赖,以及面临挑战和困难时,借助依恋对象来获取支持和安慰的能力。

除了这些概念,鲍尔比和艾恩斯沃斯还提出了依恋类型的分类。

他们认为,个体对依恋对象和分离情境的感受会对依恋类型产生影响,主要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

二、依恋理论在人际互动中的应用依恋理论在人际互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依赖和依恋行为,并对个体的行为和情感产生影响。

以下将介绍依恋理论在人际互动中的应用。

1. 影响亲密关系:依恋理论认为,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依赖和依恋是建立和维持关系的重要因素。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更容易建立稳定和健康的亲密关系,而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则更容易出现关系的困扰和紧张。

2. 理解情感困扰:依恋理论还可以帮助解释和理解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情感困扰和冲突。

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可能会避免亲密关系,而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则可能过度依赖和担心失去依恋对象,这些情感困扰在人际互动中显现。

3. 矫正不健康依恋模式:依恋理论的应用还包括了矫正不健康依恋模式。

依恋理论的名词解释

依恋理论的名词解释

依恋理论的名词解释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依存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这种联系的深度和质量,对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有着深远的影响。

依恋理论就是一套关于人际关系和依存关系的心理学理论,它提供了对人际依存的解释,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种重要的关系。

依恋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依恋”。

依恋是指一个人建立和维持亲密关系的能力和倾向。

我们通常会将依恋分为安全依恋、回避依恋和焦虑依恋三种类型。

安全依恋意味着一个人能够自由地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并在需要的时候寻求和接受支持。

回避依恋则表明一个人对亲密关系感到不安全和害怕,倾向于回避与他人的亲密接触。

焦虑依恋则描述了一个人对亲密关系感到不安全和焦虑,经常需要他人的确认和支持。

依恋理论的核心原理是早期依恋经验对后期的依恋关系产生重要影响的观点。

依恋理论认为,我们在婴幼儿期所经历的依恋关系会影响我们未来与他人建立的亲密关系。

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亲密关系品质和关注度会对婴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孩子在早期得到充分的关注和爱护,他们往往会发展出安全的依恋样式。

相反,如果孩子在早期经历了不安全、不稳定的关系,他们可能会发展出回避或焦虑的依恋样式。

安全依恋的人通常信任他们与之建立起亲密关系的人,相信他们会给予适当的回应和支持,并且自由地寻求和接受他们的帮助。

他们往往有较高的自尊和自信,在处理情感问题和与他人建立关系时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

回避依恋的人倾向于独立和自主,不愿意与他人建立过于亲密的关系。

他们可能对他人的情感需要漠不关心或予以忽视,同时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

焦虑依恋的人则对亲密关系感到焦虑和不安全,经常需要他人的支持和确认。

他们往往担心被拒绝或被遗弃,通常表现出对细微变化的过度反应。

人们的依恋样式可以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个人经历和文化背景等。

研究表明,安全依恋样式与父母之间的积极关系、父母的情感回应能力和亲近程度有关。

另一方面,回避和焦虑依恋样式则与不稳定的家庭环境、忽视或冷漠的父母,甚至是虐待或失去父母的经历相关联。

不同依恋模式下的传播学解读

不同依恋模式下的传播学解读

—一/2 U 篮第=期本朗准荐不同依恋模式下的传播学解读陈力丹,曾听(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麓一:任何传播活动都不能超越参与者的心理背景之上,不同心理背景的个体会对相同的传播内容做出不同的解读和反馈,同时也会根据自身心理特征做出相对应的传播行为。

本文以心理学依恋理论下的四种依恋类型作为切入点,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不同依恋类型背景下的个体在传播中产生的不同心理状况,从而为研究人际传播提供一种切入视角。

关■调:传播传播的依恋模式心理背景我国对人际传播的研究远不如对大众传播的研究深入,直到2003年才有了第一本研究人际传播的国人专著。

11]人际传播是广播电视中很多交流节目的主导传播方式,在这个意义上,研究人际传播应该是广电研究的重要理论话题。

这里我们阐述的不同依恋模式下的传播,便是人际传播的一种理论假设,2009年通过出版朱莉娅伍德的著作<生活中的传播)中译本,团学界才有了较多的知悉。

2013年初,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为测验新闻传播学考研生看图阐述的能力,将此模式的示意图选入考研题。

在日常社会交往中,不同性格特点的人在人际传播过程中传递的信息量、信息属性和传播效果,往往呈现出显著差异。

积极乐观的人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经常传递正面信息,提供情感支持,消极悲观的人会将自己的负面情绪传递给他人,而内向自闭的人则几乎不参与到信息流通的场域中去。

从大众传播的角度来说,不同心理背景的受众对信息的接收、解读和反馈也呈现不同特点。

现在流行的网络水军、明星公关、广告宣传等,均是针对具有某种特定心理的受众开展的。

比如2012年底关于“2012世界末日”的谣言,不少商家利用消费者对于末日灭亡的恐惧,传递“末日狂欢,尽情消费”的理念,借机开展打折促销活动,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

作为广播和电视的受众,他们对所传递内容的接受程度也与其自身心理背景有密切联系。

电视选秀类节目为什么火爆?因为普通人都拥有渴望成名、迷恋光环的心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传播中的依恋理论传播1101 袁瑶110200213一.依恋理论(1):依恋理论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Bowlby)提出,他试图理解婴儿与父母相分离后所体验到的强烈苦恼。

鲍尔比观察到,被分离的婴儿会以极端的方式(如哭喊、紧抓不放、疯狂地寻找)力图抵抗与父母的分离或靠近不见了的父母。

在当时,精神分析著述者们认为婴儿的这些表达是婴儿仍不成熟的防御机制的表现,它们被调动起来,以抑制情感痛苦。

但鲍尔比指出,在许多哺乳动物中这种表达是很常见的,他认为这些行为可能具有生物进化意义上的功能。

“依恋”是寻求与某人的亲密、并当其在场时感觉安全的心理倾向。

早期对人类依恋的大量研究由John Bowlby(2)(1907-1990)及同事做出。

依照依恋理论,依恋的出现,并不只是由于需要满足各种内驱力,如弗洛伊德(3)所说。

例如,儿童并不只是因为父母提供食物,而依恋于父母;儿童的依恋行为中也包括与儿童的直接需要无关的行为。

依恋理论认为,人类是社会性存在;人类不只是利用他人来满足自己的内驱力。

在这方面,依恋理论类似于客体关系理论。

二.依恋理论以及依恋风格[婴儿依恋类型的个体差异]鲍尔比相信以上所述的基本动力机制概括了依恋行为系统的常模动力过程,但他也认识到,在儿童如何评价依恋对象的可亲近性、以及儿童面临威胁时如何调整自己的依恋行为方面,存在著个体差异。

直到鲍尔比的同事Mary Ainsworth(4)开始对婴儿-双亲分离进行系统的研究,才清晰地出现对这些个体差异的正式解释。

Ainsworth 和她的学生创立了一种叫做陌生情境的技术——这是一种实验范式,用以研究婴儿-双亲依恋。

在这种陌生情境中,对12个月大的婴儿和它们的父母进行实验,系统地安排分离和重聚。

在陌生情境中,大多数儿童(约60%)的行为符合鲍尔比的「常模」理论。

当父母离开房间时婴儿变得心烦意乱,但当父亲或母亲返回时,婴儿主动寻找父母,并很容易在父母的安慰下平静下来。

表现出这种行为模式的儿童通常被称为安全型。

另一些儿童(约20%或更少)最初会不安,在分离後会变得极为痛苦。

而更重要的是,当重新与父母团聚时,这些儿童难以平静下来,并经常出现相互矛盾的行为,显示出他们既想得到安慰,又想「惩罚」擅离职守的父母。

这些儿童经常被称为焦虑-抵抗型。

Ainsworth和同事们记录到的第三种依恋模式被称为回避型。

回避型儿童(约占20%)显得不会因分离而过於痛苦,并在重聚时主动回避与父母的接触,有时会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玩实验室地板上的物体。

Ainsworth的工作很重要,这至少有三个原因。

首先,她用实验揭示了在安全和惊吓情境中的依恋行为类型的真实存在。

第二,她最早对婴儿依恋类型的个体差异进行了经验性分类。

她在研究中发现存在至少三种类型的儿童:在与父母的关系中感到安全的儿童、焦虑-抵抗的儿童、以及焦虑-回避的儿童。

每一类对应一种不同的与母亲的依恋关系,通过对最后的实验结果分析,相关人员总结出三种与之对应的依恋风格。

1.安全依恋型安全依恋于母亲的儿童,当母亲在场时,会自由地进行探索、与陌生人打交道,在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得心烦意乱,并在看到母亲返回时高兴。

按照理论,当知道存在一个可在需要时返回其中的安全基地时,儿童能够最好地从事探索行为。

提供支持会增强安全感,儿童还认为母亲的支持有用,这使儿童学会如何在将来应付同类问题。

因而,可把安全依恋看做最具适应性的依恋风格。

一些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当母亲可以亲近、能够以响应和适宜的方式满足儿童的需要时,儿童就会成为安全依恋型。

这种依恋型的儿童与母亲团聚时很兴奋,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近,哭泣也会立即减弱或停止;对陌生人也表现出积极的兴趣,但对父母有更明显的偏好。

沃尔夫等人运用元分析的方法对此类依恋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其发现敏感性与反应性的抚养方式与孩子的安全型依恋具有相当程度的相关。

敏感性,指母亲对孩子需求信号的敏锐觉察,反应性,指母亲根据儿童所发出的需求信息,恰当、及时、一贯地予以满足。

根据儿童的性质,可分为两类:对儿童的饮食、睡眠、躯体健康等基本生理需要的敏感性与反应性;对儿童寻求注意、感情、爱抚等心理需要的敏感性与反应性。

2.焦虑-抵抗型非安全依恋焦虑-抵抗依恋风格的儿童会对探索行为及陌生人焦虑,即使母亲在场亦如此。

母亲的离开会使儿童极端沮丧。

母亲返回时儿童会表现出矛盾心态:寻求保持与母亲的亲密但会怨恨,并且在母亲开始关注时进行抵抗。

一些心理学研究者认为,这种依恋风格源于母亲的这种养育风格:尽心尽力但自以为是。

即,儿童的需要有时被忽视,直到完成其它某些活动,并且有时,更多是通过双亲的需要而非儿童的主动要求,来关注儿童。

3.焦虑-回避型非安全依恋焦虑-回避型依恋风格的儿童会回避或忽视母亲——在母亲离开或返回时几乎没有情感反应。

无论是什么人在场,儿童都很少有探索行为。

对待陌生人及母亲的态度没有什么不同。

无论室内是否有人或有何人,儿童的情绪都不会有多大变化。

这种依恋风格源于漫不经心的养育风格。

儿童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使得儿童相信对需要的传达不会影响到母亲。

还存在第四种类型,即所谓的“紊乱依恋”。

“紊乱依恋”不是一种依恋风格,因为它是连贯风格或应对模式的缺乏。

抵抗和回避风格虽然不是完全有效,但它们仍是应付世界的策略。

而紊乱依恋型儿童把照看者体验为既受到惊吓、又吓人。

人类交往被体验为是无规律的,因而儿童无法形成连贯的交际模式。

如果儿童借助照看者来反映、理解自己,紊乱儿童就是在观看破裂为无数碎片的镜子。

这比后天无助更严重,因为它是自我而非情境的模板。

安全基地和安全天堂行为在婴儿中,安全型婴儿每每调适最为精良,即它们较有韧性,与伙伴关系良好、讨人喜欢。

回避型依恋和防御机制依照依恋理论,儿童用来调理与依恋相关的焦虑的战略各不不异。

例如,在一次分离又相逢以后,一些不安全型的儿童来到父母身旁,但带着抵触和抗拒的心态,而尚有一些儿童会遁藏父母,明显是在尽可能削减与依恋相关的感情和行为。

婴儿依恋研究中的一大成绩,是规避父母的儿童--回避型儿童--是否实的较少忧?,或者说,他们的防备行为是否是对他们实在的懦弱感的粉饰。

对儿童的留意力连结才能、古道热肠率或压力何尔受程度减以测量的研究似乎解释,分离的确给回避型儿童带来忧,尽管他们表现出冷漠和防御的姿态。

安全型儿童一般比较快乐和自信;焦虑-抵抗型儿童,母亲在这种关系中对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别关心和敏感。

婴儿在妈妈离开后很焦虑,一分离就大哭。

别的大人不易让他们安静下来,这些孩子还害怕陌生环境;焦虑-回避型关系,这种关系中的母亲对孩子不负责任,孩子则对妈妈疏远、冷漠。

当母亲离开时孩子不焦虑,母亲回来也不特别高兴。

个体的早期依恋状况与后来的个人发展,人生经历等有关系,由依恋导致的内部情感及安全感对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支持作用。

具有安全依恋的儿童出现比不安全依恋型更好的自尊,社会能力及情感交流能力。

三.成人依恋理论那么,我们在儿童身上观察到的同种依恋模式,是否也能在成人身上观察到?对成人依恋的最早研究,包括对成人依恋中的个体差异间的关联的研究、人们对自己的关系的看法、以及他们对与自己与父母关系的记忆。

Hazan和Shaver(1987)编制了一份简单的问卷,用以测量这些个体差异。

(这些个体差异经常被称为依恋风格、依恋类型、依恋倾向、或依恋系统组织差异。

)简而言之,Hazan和Shaver要求被研究对象阅读下列三段内容,并指出那段内容最好地描述了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所思、所感和行为:A.与别人亲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发现自己难以完全信任他们、难以让自己依赖他们。

当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紧张,别人想让我更加亲密,这使我感到不舒服。

B.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人依赖我。

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太亲密。

C.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

我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

我想与伴侣关系非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

基于这种三分类测量的结果,Hazan和Shaver发现,成人类型的分布情况类似于婴儿。

换句话说,在成人中,约60%认为自己是安全型(B段)、约20%把自己描述为回避型(A段)、另有约20%把自己描述为焦虑-抗拒型(C段)。

这种研究虽然有助于依恋风格和关系功能间的关联,但它不能全面地检验这样一种假设:在婴儿身上观察到的同类个体差异也出现在成人中。

(Hazan和Shaver的测量假设存在这种情况。

)后来的研究以多种方式考察了这一假设。

例如,Kelly Brennan和同事收集了若干陈述(如「我相信在需要时别人会帮助我」),并统计了这些陈述同时出现的情况。

Brennan的发现使人认为,成人依恋模式中存在两种基本的维度。

一个关键变量被称为依恋相关焦虑。

这一变量得分高的人会忧虑于伴侣是否可亲近、及时响应、注意自己,等等。

这一变量得分低的人对伴侣更有安全感。

另一关键变量被称为依恋相关回避。

这一维度得分高的人不愿依赖别人或向别人开放。

这一维度得分低的人更乐意与别人亲密、在依赖别人和让别人依赖自己时更有安全感。

安全型成人的原型在这两种维度上都应是低得分。

Brennan的发现至关重要,因为近来对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行为模式的统计学分析揭示出两个功能类似的维度:一个描述儿童的焦虑和抗拒的可变性,另一个描述儿童向父母寻求安全和支持的意愿的可变性(见Fraley& Spieker,2003a,2003b)。

这些维度在功能上类似于在成人中发现的两个维度,这似乎表明,在人生中的不同时期,存在着相似的依恋模式。

从婴儿到成人的人生过程中,依恋模式是否稳定不变?成人依恋理论的最煽情也最具争议性的结论可能就是:成人的依恋风格是由他/她与父母依恋对象的互动所形成的。

早年依恋体验可能影响恋爱关系中的依恋风格,人们对这一观点没有多少争议;但有关於这两种依恋倾向的来源和重叠程度的假设,人们对此一直争议不断。

对稳定性的思考至少涉及两个议题:a.安全型的人对生活中各种人(如父、母、恋爱伴侣)的体验有多大程度的类似性,以及b.随著时间的推移,在这些关系中的安全感有多麼稳定?关於第一个议题,似乎人们对母亲的安全感和对恋爱伴侣的安全感有一定程度的重叠。

例如,Fraley在实验中使用自我报告,收集了人们对自己的一位重要双亲和恋爱伴侣的依恋风格的自我测量,并发现这两种依恋风格间的相关系数在大约0.25到0.5之间(即中等偏小)。

关於第二个议题,似乎人们对父母依恋的稳定性的相关系数在大约0.25到0.39之间(Fraley,2002)。

我们只知道有这样一个纵向研究,它评估这两者之间的关联:一岁时在陌生情境中的安全感、以及同一批人20年後在成人恋爱关系中的安全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