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记忆--抗战、沦陷、光复
一个广州城,半部近代史

一个广州城,半部近代史记中国近代革命的急先锋清乾隆二十二年至道光二十二年,大清王朝实行一口通商政策广州无疑是这个政策的得益者即使没有这个政策,当时有规模的对外贸易港口也只有广州宁波两地清王朝对广州的忽视与放手,使Canton逐渐成为世界贸易之都十三行,一片成就广州成为世界第三大城市(仅次于北京、伦敦)的土地十三行怡和行行商——伍秉鉴当时的世界首富1840年林则徐任两广总督在这里,他终于知道洋人不是没膝盖的,深知洋人的厉害在这里,他终于实现了“开眼看世界”他深感鸦片对国人的毒害,在虎门,他下令硝烟不幸的是,一个人因此挑起了鸦片战争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英国侵犯广州,广州被围城,地方被迫支付600万赔款1841年逼迫清王朝签订《穿鼻草约》(清王朝不肯承认,才有了后来英国贡献镇江,签订《南京条约》而南京条约只是英国对穿鼻草约的补充)三元里抗英就发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1856年,一艘停泊在广州黄埔港上的亚罗号,再次引发了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办起万木草堂传播维新思想,引发我国的一次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运动当时梁启超就是在这里接受维新思想的洗礼咨议局1909年预备立宪时期,广东省咨议局依约成立,成为中国第一批议会第二次护法运动此后,在1921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孙中山就是在这里宣誓就任非常大总统而总统府的旧址,就在现在的中山纪念堂1911年4.29起义,掀起之后的辛亥革命史称黄花岗起义大大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参与革命的人包括黄兴、林觉民起义失败后起义军的尸体就停放在上层楼的广东省咨议局外同盟会成员著名画家潘达微冒死把他们尸体安葬在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反对北洋独裁政府的奋斗1913年二次革命,广东宣布独立1916年护国运动,广东通电讨袁,加入西南阵营1917年护法运动,孙中山在广州出任大元帅,后因桂军陆荣廷入粤失败(大元帅府在现在河南江湾桥脚)1921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孙中山在此在广州组织护法在广州宣誓就任非常大总统后因粤军陈炯明发动中山舰事件失败一次又一次的规模,使北洋半殖民半封建统治风雨飘摇,为推翻北洋反动政权奠定基础国共的代表大会国民党一大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文明路召开孙中山在这里对三民主义进行修补,为国共合作奠定基础由此拉开了国民大革命共产党三大同时,共产党三大也在广州东山召开,响应孙中的新三民主义其实,早在1922年,共青团一大已在广州越秀南东园召开共青团一大早在1922年,共青团一大已经在越秀南东园召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1922年5月1日至6日在广州河南沿江西路召开中华全国总工会大会决定,全国总工会在广州成立之后,广州作为国共合作的策源地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引导了一次又一次的工人运动国共合作下广州办起黄埔军校,成为国共两军的军官摇篮之后的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很多将领就出自黄埔军校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也在广州成立北伐1926年,北伐战争,军队在广州东校场集结,开始北伐李济深的部队在这场战争中,赢得了铁四军的称号终于推翻了北洋反动政权,同时广州成立了广州国民政府,统率部队作战广州起义1927年,宁汉合流共产党在广州发动了共产党三大起义之一的广州起义并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城市苏维埃政权——广州公社这场起义的失败,使共产党深知城市包围农村的路线行不通走向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开启了共产党的辉煌史1932年,一二八事变广东部队十九路军抗击日军日军久攻上海不下,消灭了日军1932年侵占华东的梦想使抗日战争拖延了几年发生十九路军阵亡将士被运回广州,长眠家乡洪秀全虽然不是一个值得敬重的人但这个广州花县农民领导的运动的确逼使清朝对近代化进行加速他的作反受到基督教传播的影响,可见当时广州的对外开放程度综上所述中国近代史一般认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主要事件如下:1840鸦片战争虎门销烟引起广州爆发三元里抗英1856第二次鸦片战争黄埔港亚罗号事件引起这两件事迫使中国开眼看世界,开始从器物变革挽救封建制度随后,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影响下,第一位民族资本家陈启玩在广州府南海县西樵镇开办了民办企业——继昌隆缫丝厂,拉起一股民办企业之风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开办万木草堂,维新思想开始传遍中国《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成书于此清王朝开始从器物改革走向制度改革1909年在清末新政的余晖下,广州成立全国第一个议会——广东省咨议局中国开启了现代政治模式1911年黄花岗起义,掀起全国性的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6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运动,1921年第二次护法运动,策源地都在广州,孙中山在广州呼唤着全国抵抗北洋反动政权1924年,孙中山在此重新诠释三民主义,发起国共合作,领导国民大革命随后,黄埔军校,农讲所纷纷办起,为国家输送最精锐的人才1926年北伐,在广州起航,建立了国民政府1927年宁汉合流,共产党在广州发动广州起义,建立第一个城市苏维埃政权广州公社1932年一二八事变,广州输送的军队推迟了日军全面侵华计划在这里分享一个故事我曾问我朋友,如果孙中山跟陈济棠担任广东都督,你会选谁我朋友二话不说陈济棠为什么一个广州人,宁愿投给一个客家人陈济棠,也不愿投给自己人孙中山其实答案已在上文中上面的光辉事迹,很多与孙中山相关孙中山以一省之力,要解放全国,对于这片弹丸之地的平民来说,是苦不堪言的广州有上述光辉事迹的背后,其实是延缓了城市自身的发展的本文就写到1932年,为何是因为那时陈济棠当政,实实在在地搞好城市,巩固力量,推行联省自治所以说,针无两头利,这段广州光辉史,同样是广州的血泪史,当一个世界第三城市沦落为建国初中国第七城市,失落可想言之那个年代的广州,锋芒初露广州石室圣心大教堂,第二次鸦片战争,法国要求把两广总督府的衙门割让给法国做的教堂广州就中轴线一部分,后面的中山纪念堂曾是总统府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孙中山在此宣誓就职非常大总统,准备第二次护法运动大元帅府,孙中山护法运动1917年在此就任大元帅西堤,民国繁华广州的一个缩影1921年2月,广东省议会通过《广州市暂行条例》并于同年2月15日公布施行,广州市政厅正式成立,成为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城市并开了中国各城设市的风气广州近代建筑探索发现商业背后的地理逻辑呈现地理之上的商业奇观中国商业地理| 作者:十三行大少|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广州的近代历史与革命遗迹回望百年沧桑与变迁

广州的近代历史与革命遗迹回望百年沧桑与变迁广州,作为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底蕴。
近代以来,广州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与变革,成为中国革命的发源地之一。
在广州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那些承载着百年历史与革命意义的遗迹,它们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
一、近代广州的历史背景近代广州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晚清时期。
当时,广州成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港口城市,外国势力纷纷涌入。
这一时期,广州成为了中国最早的民主革命团体光复会的发源地,并逐渐形成了一股旺盛的爱国主义氛围。
二、黄埔军校与革命先烈广州曾是黄埔军校的所在地,这是一所为中国革命培养将领的重要军事学校。
在这里,一批爱国青年接受革命理念与军事训练,为中国共产党和国共合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黄埔军校旧址已被保护起来,成为纪念革命先烈的重要景点。
三、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与纪念地孙中山,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与伟大领袖,也在广州进行了大量的革命活动。
孙中山曾在广州成立过多次临时政府,颁布过《建国方略》等重要文件。
如今,孙中山纪念馆是广州一座重要的历史遗迹,里面陈列着孙中山的生平事迹与革命纪念品,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四、广州市民起义与工人运动20世纪初,广州爆发了一系列市民起义与工人运动,成为了中国革命的重要节点。
这些起义与运动揭开了广州近代史的序幕,为后来的革命活动奠定了基础。
在广州的一些地区,如中山七路及其周边地区,依然保留着当时的建筑风貌,为我们展示了革命时期的场景。
五、广州起义与四一二事件1927年,广州再次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这是对国民党当局的反抗行动,被称为广州起义。
这一事件的失败导致了广州失去了对国民党的控制,从此进入了国共合作的新阶段。
而随后的四一二事件更是让广州陷入了血雨腥风,这一事件对广州的城市发展与社会状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近代广州的城市变迁自20世纪以来,广州经历了巨大的城市变迁。
在新中国成立后,广州成为了中国重要的工业与经济中心之一。
在祖国大陆流行的台湾常用词

这些流行的台湾常用词或常用语中,有些是在台湾地区逐渐约定俗成的,也有些是大陆词汇中本来具有,但释义不同,用法相异或诸种原因冷僻而并不常用。若因孤陋寡闻而产生误判曲解,敬请两岸同胞见谅。
在我看来,台湾常用词与流行语有六大来源:
一、出自闽南语、客家话以及其他本土方言(如鹤佬话):如呷笨(吃饭)、冻蒜(当选)、速配(相称)、甲意(中意)、压(鸭)霸(不讲理)、槓龟(无获)、抓娃娃(堕胎)、恰北北(凶巴巴)、白泡泡(皮肤白)、皮在养(拍马屁)、趴趴熊(懒汉子)、碎碎念(唠唠叨叨)、走透透(到处走)、趴趴走(到处闲逛)、皮皮挫(恐惧而颤抖)、头爬爬(睡过头)、莫宰羊(不知道)、莫头神(没记性)、挡味条(受不了)、金排球(真难笑)、大俗卖(大拍卖)、抓耙子(出卖同志者)、老神在在(闲有自在)、蛤蜊不开(自闭)、好里佳在(还算好)、无赢葛来(有空再来)、撒切尔牌的啦(菜市场卖的啦)等。
1将两个动词或两个名词相结合构成新词,如将关心与爱护合成关爱,资历与素质合成资质等。
2将某词与“族”结合构成新词,如追星族、上班族等。
3将某词与“门”结合构成新词,如罗生门、拉链门等。
4将“超”与某词结合构成新词,如超感、超能等。
此外还有一些构词法,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还是请语言专家们去忙吧!
人名翻译:布希(布什)等。
单字新意:如粉(很)、卢(烦)、衰(倒楣)、赞(特好)、了(知道)、正(很好)、坚(硬撑)、啵(吻)等。
新歇后语(俏皮话):陈水--欠扁(欠揍),立法院—肢体冲突(台立法院经常发生打架事件)。
顺便提及几点对台湾造词特点的不成熟看法:
某些科技用语:如电脑、代码、光碟、多媒体等。
某些新编成语:如心想事成、梦幻组合、两情相悦、青年才俊、重色轻友、自把自玩、辣手摧花等。
广州红色经典故事

广州红色经典故事广州是一座充满红色经典故事的城市。
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的重要场所之一,广州见证了无数先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英勇奋斗的场景和故事。
1920年代初,广州成为了一座炽热的革命大本营。
在这里,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集结起来,开展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彭湃、叶挺等革命家在广州成立了国民革命军广东省政府,标志着广州成为了国民革命的中心。
红旗在广州冉冉升起。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抗日爱国志士之归心。
陈毅、谢觉哉、郑振铎等均到广州参加民主革命事业。
在这里,他们投身于反对外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主自由的伟大斗争中,以行动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在广州,有着一位传奇般的英雄人物——叶挺。
他曾是红军长征的领袖之一,也是1949年解放南京的指挥官。
而在广州,他也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
1930年春,国民党派出几百名士兵包围了叶挺的部队。
当时,叶挺率领的红军只有600余人,装备也不如敌人。
然而,在敌人的强势围攻下,叶挺并没有退缩,反而激发出了广大士兵的潜能和勇气。
在叶挺的领导下,红军奋勇杀敌,最终成功突围,并虎口夺食了大量敌人的弹药和枪械。
这次胜利,标志着叶挺的红军在广州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和壮大,为后来的全国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8年6月,广州发生了“六二八”惨案,许多工人和学生成为了牺牲品。
悲愤之余,广州市民纷纷走上街头抗议。
当晚,叶挺率领部队和市民一起,向反动派发起猛烈的攻击,借机发动全市民众行动,趁机击退了国民党军队,保卫了广州。
广州人民是英勇的,他们一直在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的事业奋斗。
在多灾多难的时期里,他们不屈不挠,带领广州过上了幸福美好的日子。
如今,广州已经成为了国际化大都市,而那些红色经典故事,却一直在这里延续传承,铭刻在广州人的心中,为新的历史使命注入力量和动力。
广州历史——精选推荐

⼴州历史⼴州历史(近代、现代部分)第⼀单元英雄城市篇⼀、反英⽃争的三⼤事件1、林则徐禁烟:1839年3⽉,林则徐抵达⼴州,采取严厉的禁烟措施,先后在虎门、⼴州靖海门等地销毁收缴的鸦⽚,打击了侵略者的⽓焰,是近代中国⼈民反侵略⽃争的起点。
2、三元⾥抗英⽃争:是中国⼈民⾃发反抗外国侵略者的第⼀场战⽃,显⽰了中国⼈民不⽢屈服和敢于⽃争的英雄⽓概。
3、⼴州⼈民反⼊城⽃争:这场持续7年之久的反对英国⼈⼊城⽃争,是鸦⽚战争后⼴州⼈民进⾏的规模最⼤、持续时间最久的反侵略⽃争。
⼆、孙中⼭建⽴的⾰命政权1、⼴州青年史如坚——被孙中⼭称为“为共和殉难之第⼆健将”。
主要事迹:谋炸两⼴总督德寿,结果:爆炸偏差,史如坚被捕后⾯对严刑拷打,坚贞不屈,供认所作所为没有受他⼈指使,也⽆同党,最后英勇牺牲。
2、黄花岗起义(1911年4⽉27⽇),起义失败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着⽣命危险,将72具烈⼠遗骸合葬在城外的黄花岗。
3、孙中⼭先后三次在⼴州建⽴⾰命政权。
三、国共合作与⼴州起义1、国共合作:1923年6⽉,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会在⼴州召开,制定了与国民党合作,建⽴⾰命统⼀战线的战略⽅针。
1924年1⽉,中国国民党第⼀次全国代表⼤会在⼴州召开,标志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统⼀战线正式建⽴。
2、⼯农群众运动:①1924年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创办的第⼀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州正式开学,1926年,农讲所共举办六届。
②1925年6⽉,为了声援上海发⽣的五卅运动,中国共产党发动了省港⼤罢⼯,遭到沙⾯租界英法军队的射击,造成⽰威群众死伤,这就是沙基惨案。
3、⾰命武装的建⽴:1924年5⽉,国民党在⼴州的黄埔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
4、⼴州起义:蒋介⽯公开叛变⾰命后,1927年12⽉中共⼴东省委书记张太雷等⼈领导,发动了反对国民党暴⾏的⼴州起义,成⽴了⼴州苏维埃政府(⼜称“⼴州公社”),成为中国第⼀个城市苏维埃政权。
由于敌我⼒量悬殊,起义失败,但它是创建⼈民政权的⼀次伟⼤尝试,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起,成为中国共产党独⽴领导⾰命战争和创建⼈民军队的开端。
广州抗日

抗日羊城一、背景:1、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全国人民无比激愤,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潮。
2、中国共产党于同年7月15日提出《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并以此为政治基础,向国民党提出国共两党合作、团结抗日的主张,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广州市从1931年“九·一八”激起的各界民众抗日救亡运动。
(高潮:参与面的广泛、人数的众多是史无前例的。
)二、卢沟桥事变后广州蓬勃开展的抗日救亡运1、广东八和粤剧协进会率先于1937年7月12日在广州海珠戏院义演筹款劳军,以全部票房收入尽汇前方,慰劳二十九军全体杀敌将士。
次日又以八和粤剧协进会名义,通电慰勉正在前方英勇抗击日军的宋哲元军长暨二十九军全体将士。
电中谓:“寇深祸急,将军率全体将士奋起抗战,薄海同钦……谨电驰勉。
2、。
广东省各工会,各大、中学校,各团体亦于是月17日在广州召开“广东民众御侮救亡大会”(会中发出通电,谓“百粤民众誓以热血同赴艰危”,并电前方将士,表示“百粤民众誓为后盾”。
会上还决定于广州成立“广东民众御侮救亡会”以利于今后进行有组织有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
)3,会后不久,广州医药界迅速联合组织了一支战时救护大队,赶赴华北前线。
4、1937年7月25日,首次发动和组织了包括广州各界群众共15万人参加的御侮救亡示威大游行,使广州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达到新的高潮。
特别是8月28日,中共中央先后派遣张云逸、廖承志和张文彬等到广州筹建八路军驻广州和香港办事处后(广州办事处于1938年1月正式成立,设在广州德政北路),使广州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有了进一步的推动。
1937年9月,中共广东党组织又组建了广卅儿童剧团,经常活跃于广州地区,进行抗日宣传等活动。
5、救亡呼声社亦于8月14日在广州成立。
(该社是以统一战线形式建立的群众救亡团体。
社长为国民党广东省党部书记长谌小岑,而实际工作由中共秘密党员负责。
此社主要由中共广州党组织领导的进步群众团体、部分流亡到广州以“民族解放先锋队”成员为主的平津学生、留日同学会(梁威林等),以及在国民党广州市党部立案由中共领导的青年团体等所组成。
十九路军创下的抗日“首次”战绩

十九路军创下的抗日“首次”战绩作者:胡卓然来源:《同舟共进》2018年第03期位于广州市天河区水荫路113号的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是广东省列入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的两处抗战史纪念地之一。
每当市民经过这里时,都可以想起一段14年前抗战初期抗敌御侮的历史壮举。
1932年1月28日,官兵绝大多数是广东人的十九路军打响的“一·二八”淞沪抗战,持续了近40天,给予侵华日军沉重打击,迫使敌人前后三次更换主帅,谱写了局部抗战里的一曲大义凛然的壮歌。
近年被历史学界发现的最新史料显示,十九路军当年先后创出了抗战史上三个分别涉及海陆空的“首次”重要战绩。
由于史料散失,这些“首次”战绩此前几乎不为人知。
本文依据最新发现的稀见中日史料进行互证,从不同角度首次完整复现这三次光辉战例。
1894年至1895年初的甲午战争中,中国海军及部分守卫炮台的陆军与入侵的日本海军展开了多轮激战。
战争最后虽然失利,但予日本军舰以打击,击毙了数以百计的日本海军官兵,成为抗击侵略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页。
甲午战争后的37年里,日本海军军舰横行于中国的领海和内河,一直未受到有效打击。
甲午战争后首次重创日军军舰,其实就发生于十九路军打响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中,这也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首次火力打击日军军舰。
淞沪抗战打响后,扼守黄浦江入海口吴淞口的吴淞炮台成为阻击日本海军军舰进犯的第一道防线。
开战初期,日军在陆地上进攻受挫后,计划出动军舰攻击吴淞炮台。
2月1日下午,十九路军78师第156旅旅长翁照垣正在部署闸北防务,突然接到师长区寿年通报“据报敌军拟在吴淞登陆,有攻击我要塞企图”。
区寿年同时下令翁照垣“率第5团开赴吴淞增防,并死守之”。
当天,旅长翁照垣还发出《告全线官兵书》,提出多个口号:“军民团结一致!反抗日本侵略!誓死为国家求独立!誓死为民族求生存……”翁照垣和麾下官兵也是带着如此激愤的心理奔赴吴淞炮台的。
廣州的記憶--老戏院

廣州的記憶--老戏院丰宁路与太平路相连,即今天的人民中路,老一辈的广州人都知道丰宁路有个西瓜园,名字很有乡村味,据说清道光年间这里还真是一片西瓜田,但到民国时期,城墙一拆,马路一开,这里很快发展为城市中心区域了。
太平路的繁华令多少商家垂涎,都想把这种繁华延伸到丰宁路。
1933年,丰宁路西瓜园开了一家太平戏院,可容纳1800人,规模颇大,是广州第一家拥有旋转舞台的戏院。
太平戏院西有乐善戏院、东南有海珠大戏院,远近闻名。
老板谭鼎初知道丰宁路远不及那两家戏院地段繁华,为了吸引观众,他的朋友廖了了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学香港的利舞台,搞一个旋转舞台,采用两级减速齿轮传动装置,使舞台可以旋转360度。
每一场结束时,把舞台一转,就可以换上新布景,节省时间。
其实能节省多少时间,并不重要,但旋转舞台确实是个很不错的噱头,谭鼎初马上采纳了这一方案。
戏院落成后,首场演出是大尧天剧团的粤剧《白蟒占龙宫》。
当年,马师曾组建大罗天剧团,在这里也演出过《苦凤莺怜》、《佳偶兵戎》和《狸猫换太子》等剧目,著名戏剧家田汉曾盛赞“香山佳句师曾剧,一例能抓大众心”。
太平戏院以粤剧为主,也上演过话剧。
抗战爆发后,广州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太平戏院上演大型历史剧《黄花岗》,广东话剧舞台上的“三大小生”:李门、张村、卓文彬;“三大名旦”:梁绮、阮琪、邝清辉,都在戏中担任要角,演出大获成功,成为全城热议的一件盛事。
可惜,这个旋转舞台的机关,没有设计好,使用起来不太方便,噱头的新鲜感一过,就不太受欢迎了。
戏院又屡遭军队借驻,影响了戏院的正常运作,1936年,曾经轰动一时的旋转舞台,就再也转不下去了。
丰宁路搞豪华戏院,原意是想沾一点太平路的光,把娱乐消费的风水延伸到丰宁路,却没有成功。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旅美华人美以美会的余锡生牧师回国兴建基督教堂,他选址的条件是,人流量要大,但又不要商业味太重的地方。
最初选中了油栏门,没过多久教堂失火焚毁了,迁到西濠二马路兴建新堂,不料几年后,西濠二马路繁嚣起来,成了车喧人哗的商业闹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廣州的記憶--抗战、淪陷、光複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点燃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烽火,坚决抗战成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呼声。
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广州地区掀起了蓬勃的抗日救亡浪潮。
1933年5月,广东女师部分师生北上,慰问英勇抗战的第二十九路军将士在中共广东省委推动下,1938年8月,广东全省开展纪念“八一三”事变一周年的抗日救亡献金运动。
1938年1月,八路军驻香港和广州办事处成立,由廖承志、云广英分别担任主任。
图为广州办事处旧址(今德政北路7号2楼)。
抗战爆发后,中共党组织在广州市举办的劳工干部训练班的教官、学员中建立了两个支部,培养中国共产党的抗日骨干。
抗战后期中共广东省监委成员梁广在广州文昌耀华街建立秘密机关,同时开展工人运动。
抗战时,广州出版的《周恩来谈保卫华南》1938年,流动献金车正动员市民献金抗日1938年上半年,广州女学生实行节食,以集资慰问抗战将士1938年初,新加坡华侨回乡服务团回国支援祖国抗战。
图为服务团抵达广州。
广州锋社剧团到工农大众中演出,宣传抗日救济亡。
广州青年接受抗日救亡军事训练图为中山大学抗日先锋队举行军事野营留影。
学生举行抗日示威游行尽管在日军的高压下,广州人民仍奋起抗争,有一幅图片非常有震撼力:一位在街头擦皮鞋的孩子在他的鞋箱上写着“本日擦鞋所得尽作献金(抗战捐款)之用”,而小男孩正在专心地为一个客人擦鞋,小脸上露出浅浅一笑。
1938年4月10日,日机十几架轰炸广州市区,地处西关的大利军衣制造厂中弹燃烧,厂内正在赶制军衣支前的500多名女工,有100多人被炸死,170多人受伤。
1938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全市大火,燃烧数天未熄。
1938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全市大火,燃烧数天未熄。
1938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全市大火,燃烧数天未熄。
1938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全市大火,燃烧数天未熄。
1938年,被日本空军疯狂轰炸的广东省营纺织厂。
1938年,被日本空军疯狂轰炸的广东省营纺织厂。
1938年11月23日,日军轰炸623附近由于广州经常遭受日寇的轰炸,广州人就利用竹子的弹性和韧性,“极具独创性”地在屋顶上用竹子搭建了多层防被炸后的沙面西面623马路建筑被日机炸死的广州妇女,旁边孩子嗷嗷待哺。
被日机炸毁的广州大北双山寺被日机炸毁的广州市第六十四小学被日机炸死的广州妇女,旁边孩子嗷嗷待哺。
广州市区被日机狂轰滥炸后的广州仓边路变成了瓦砾场。
在日军空袭中化为废墟的广州城区1938年10月21日:广东之战,中国机械化部队的损失战惨重广东的抗战,最开始打的是不错的,陈策坚守虎门要塞,日军有一年的时间无法进入珠江,只能在外海封锁而已。
在《中国海军中的大英帝国爵士》一文中,老萨提到过日军第二次进攻虎门,动用了"彰武队"武装配合策反的李福同部,不料被李通气给广东守军,反而在试图登陆时遭到痛击,全军覆没。
日本每日新闻恰好有一名记者当时在珠江口外的日军运输舰上,拍摄了"彰武队"出发时的样子,留下了此战在历史中的影子不过,这支部队几个小时以后就被中国海军部队消灭在了虎门炮台前。
有一个问题-- 日军彰武队队员身后背的是什么?1938年10月22日广州沦陷然而,在抗战深入后,由于中日两军主要在华北和华中展开激战,考虑到日军兵力有限,在广东设防的第七战区余汉谋部认为不会遭到大规模进攻,布防松懈,结果遭到日军突然袭击。
日军随军记者在广州机场发现的报告日军空袭情况黑板,记录到19日,随后广州即实际撤防,守军向三水方向撤退这飞机数有点儿离谱。
一九三八年十月十二日,日军登陆珠江口东侧的大亚湾。
十五日,攻陷惠州。
十九日,突破增城防线。
二十一日,日军机械化部队三千余人冲入广州市区,广州沦陷。
失守的虎门炮台及其重炮,看来属于老式的架退火炮,可能从清末就没有更新过其间,虽然中国军队进行了一定的抵抗,但因为仓促应战,准备不足,而且大量粤军都已经投入武汉会战无法调回,终于被迫撤出广州,后路失守的虎门要塞也不得不放弃。
事后才知道此战日军使用了战略预备队,当时日本国内连一个完整的师团都没有了。
因为没有注意到相应情报,余汉谋因此得了"愚汉无谋"的绰号。
日军攻占增城,余汉谋在此曾经设立了一道防线,战败后才决心放弃广州由于广东是当时中国进口物资的入境集散地,广东守军装备并不差,有的部队堪称机械化。
从日军当时拍摄的照片中,可以看到一些广东守军放弃的装备,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战中,中国机械化部队的重大损失。
中国机械化部队放弃的轻装甲车,型号不详中国军队放弃的高射炮和载运卡车,从卡车的牌号,可以看到当时中国军队装备中比较鲜明的德国特色履带式牵引车和高射炮,型号不详轮式装甲车,可以看到炮塔中的机枪已经被拆卸,型号不详日军通过竹签阵时间是1938年10月22日,日军行进在中山四路,路上。
左边是“李占记”钟表店,右侧可见骑楼上的半圆形招牌。
淪陷期的惠爱路(中山五路)的大新分公司(别称:城内大新)1938年10月21日,广州不战而陷。
15时30分,日军的独立轻装甲车中队冲进广州市。
第二天,汉民路北段东侧楼房发生莫名大火被焚烧。
有回忆录称,是国民党特工所为。
1938年10月21日下午3时30分,日军侵占广州市政府,广州陷落。
1938年10月21日,日军侵占广东省政府,广州陷落。
日军恐遭民众抵抗而规定的所谓“良民注意”.1938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一、两日后,“海珠广场”一带发生大火,所有楼房焚为废墟。
日本人沦陷广州时候,海珠广场一带,大火燃烧,烟雾弥漫,十几天不息,浓烟滚滚一直往河南这边飘,1938年经过海珠桥的“走难”市民。
日军在海珠桥设岗盘查过路市民。
日伪统治期,女警察对过路妇女搜身检查。
占领广州的日军在市内捕杀中国军民1 占领广州的日军在市内捕杀中国军民占领广州的日军在市内捕杀中国军民1938年12月10日伪广东治安维持委员会成立。
图为在中山纪念堂举行的典礼。
伪广东治安维持委员会会长彭东原(前排左二),副会长吕春荣(前排右一)。
伪广东治安维持委员会.日本领事馆被日军占据的国立中山大学沦陷时期惠爱路中山五路“新华戏院”路段(沦陷时期),镜头东向。
左前方的大楼就是“新华戏院”。
中山五路“新华戏院”路段(沦陷时期),广州街头的日伪宣传标语广州街头的日伪宣传标语日军收买广东儿童运往日本,进行奴化教育,以备将来做战争的牺牲品,图为游击队编印的《抗战旬刊》的有关报道。
1941年初,曰军占领广东期间,广州一家由汉奸所开设的理发厅公然打出“皇军大欢迎”的字样。
沦陷时期,伪政府宣传(沦陷时期)日本总领事馆(沦陷时期)广东神社,在汉民公园即中山四路原儿童公园内。
(沦陷时期)广东神社,在汉民公园即中山四路原儿童公园内。
沦陷时期,背景永安堂日军占领广州后,强迫民众使用没有准备金的军用手票(军票)。
日伪人员在广州街头宣传“日华亲善”日伪人员在广州街头宣传“日华亲善”【1940年中山五路与今起义路转角位】日占时,新星戏院对面的景物。
日占时期日伪当局举办的中日儿童宣传作品展览会中山四路近北京路口处(沦陷时期),镜头西向。
左侧建筑物上有一个半圆形的招牌;右侧建筑物上可见“李占记”钟表店的钟表形招牌。
前方远处高耸的建筑物是“大新公司”的营业大楼。
中山五路“新华戏院”路段(沦陷时期),镜头东向。
左前方的大楼就是“新华戏院”。
1945年12月被日本炸毁的废墟(现西堤二马路、文化公园一带)。
1945年12月被日本炸毁的废墟(现西堤二马路、文化公园一带)。
解放后至变成了广州文化公园抗战胜利后,新一军奉命到广州接受日军投降。
新卅八师于1945年9月10日晚乘第二批船到达沙面,9月11日举行入城式。
抗战胜利后,新一军奉命到广州接受日军投降。
新卅八师于1945年9月10日晚乘第二批船到达沙面,9月11日举行入城式。
廣州光複侵粤日军投降签字地点――广州中山纪念堂1945年9月16日,新一军派出代表参加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
图为新一军代表步出会场日军投降代表田中久一进入中山纪念堂国民政府受降代表前往中山纪念堂主持爱降典礼盟军代表见证的日军在广州纪念堂向中国投降仪式日军投降代表田中久一在投降书上签字华南头号战犯田中久一被押赴广州流花桥刑场执行枪决手上沾满广州人鲜血、作恶华南的田中久一被押赴广州流花桥刑场执行枪决的真实图片. 作恶华南的田中久一被押赴广州流花桥刑场执行枪决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当时的市长陈策,在12月调用500名日本战俘在市内清洁扫街。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当时的市长陈策,在12月调用500名日本战俘在市内清洁扫街。
中国驻印军新一军广州公墓主体建筑纪念塔的俯视图,是一枚铁十字军功章。
铁十字勋章创立于1813年3月的普鲁士国,无论将军或士兵,只要对战争的结果有影响或者在自己的职责领域作出贡献就可以被授予。
她没有等级界限,因而被称为“民主的勋章”。
在二次大战中,铁十字成为反法西斯战争军功章的主要模式。
把公墓的主体建筑纪念塔设计为镶嵌在中华大地上的一枚铁十字军功章,寓意深长。
纪念塔塔身高约21米,两层塔基基座高约2米,合共约23米。
底层塔基基座为一个边长为45米的正方形梯级台基。
在这个正方形梯级台基之上,叠加了一个俯视为铁十字的塔基基座。
纪念塔塔身为四根顶天立地的清水钢筋混凝土方形石柱,代表中国驻印军新一军的军训:义勇忠诚。
纪念塔的中部屹立着一只巨大的铜鹰。
铜鹰脚下四柱之间的塔心为阵亡将士骨灰安放室,四外立面以大理石封闭———南面镶嵌着一块长约4米,宽约0.5米的辽宁青石纪念碑,上刻有孙立人手书隶体“陆军新编第一军印缅阵亡将士纪念塔”16个大字,工整端方,力透石背。
东、西、北三面则镶嵌着刻有新38师副师长齐学启等4823名新一军印缅抗日阵亡将士名字的大理石碑刻,每块石碑宽约2米,高约5米。
《陆军新编第一军远征印缅阵亡将士纪念碑》大中华民国三十四年秋九月,山河罢战,告庙献俘,立人率师归自印缅,奉命受降羊城。
既毕,乃招我征缅将士之英魂,奠瘗于白云山马头岗之阳,建塚勒石,并记其事。
略曰:生纡邦难,死拓边疆,功宏汉祚,威慑蒇荒。
此非大忠勇不能为也。
方民国三十一年春,倭虏长驱冦缅,我军奉命西上,旌旗所指,剑气浮空,首破敌三十三师团于仁安羌,解英军第一师全部之围。
夏四月,复扫出余氛,间道入印。
于是,练师旅,整车骑,习湖沼戎机,教森林战术,扬我国威,严我军律,使异邦之民,鼓舞腾欢。
明年春,我驻印军整训事蒇,回师东讨。
出野人山,焚荆驱兽,涉河杀险。
再战敌于缅境,一鼓而下于邦,再克孟阳,底定胡康盆地。
三十三年春四月,突破孟北锁钥杰布班天险,夺瓦兰要隘,扫荡苦蛮山,平孟拱河谷。
五月,渡南高江,进窥孟拱,策应密城战事。
孟拱与卡、密二邑互成犄角,卡盟为敌寇缅北最后指挥枢纽,其南西汤为军储廪给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