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西游记

合集下载

西游记第三章概括50字

西游记第三章概括50字

《西游记第三章概括》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讲《西游记》的第三章哦。

这一章呀,孙悟空学艺归来,可威风啦!他回到花果山,看到猴子猴孙们被一个叫混世魔王的妖怪欺负,那叫一个气呀!孙悟空二话不说,就去找这个混世魔王算账。

混世魔王长得又高又大,手里还拿着一把大斧子,看起来特别吓人。

可咱们的孙悟空一点儿都不怕。

孙悟空和混世魔王打了起来。

混世魔王以为自己很厉害,没想到孙悟空本领高强,一下子就跳到了他的头顶上,打得他晕头转向。

最后,孙悟空成功地打败了混世魔王,救回了猴子猴孙们。

大家都可高兴啦,围着孙悟空欢呼。

孙悟空还带着猴子们去傲来国抢了好多兵器,让大家都能保护自己。

小朋友们,你们说孙悟空厉害不厉害?《西游记第三章概括》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讲《西游记》第三章的故事。

孙悟空回到花果山后,发现家里出大事儿啦!混世魔王老是来捣乱,还抓走了好多小猴子。

孙悟空那叫一个生气啊,他眼睛瞪得圆圆的,立刻就去找混世魔王。

混世魔王看到孙悟空来了,还想吓唬他。

可是孙悟空可不怕,他左躲右闪,一下子就到了混世魔王的身后,然后一拳打过去,把混世魔王打得哇哇叫。

经过一番激烈的打斗,孙悟空终于把混世魔王打得趴在地上起不来了。

猴子们都高兴地跳了起来。

之后,孙悟空觉得大家没有好的兵器可不行,就带着猴子们去傲来国弄了好多厉害的兵器。

这下,花果山的猴子们都强大起来啦!《西游记第三章概括》小朋友们,《西游记》第三章可精彩啦!孙悟空学成归来,回到花果山一看,哎呀,猴子们都可怜巴巴的。

原来有个混世魔王经常来欺负他们。

孙悟空哪能忍得了这个,马上就冲去找混世魔王。

那混世魔王长得凶巴巴的,可孙悟空一点儿不害怕。

他俩打起来啦,混世魔王拿着大斧子乱砍,孙悟空可灵活了,一下子就躲开了。

然后孙悟空一拳头打在混世魔王的肚子上,疼得他直叫唤。

最后,孙悟空把混世魔王打得落花流水,猴子们都欢呼起来。

接着,孙悟空觉得得给大家弄些好兵器,就跑到傲来国,弄来了好多各种各样的兵器,花果山可热闹啦!。

西游记第三章概括主要内容

西游记第三章概括主要内容

西游记第三章概括主要内容
一、西游记第三回标题
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

意思是四方妖魔皆以猴王唯首是瞻,都来与美猴王搞好关系,美猴王大闹地府把猴属名姓都勾了。

四海千山代指天下的山山水水。

二、内容概括
1.花果山操练:美猴王孙悟空拜师学艺回到花果山后,功夫大增,剿灭了混世魔王,并夺走了他的大刀。

因此孙悟空就和猴子猴孙们显摆自己的功夫,逐日操练武艺。

与此同时,四海的妖、兽,比如虫、虎、豹、鹿、狐、狮、象等都纷纷拜他为尊。

2.大闹龙宫:孙悟空和猴子猴孙以及妖兽们都认为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能够驾筋斗云,但是趁手的兵器与之相配,因此孙悟空就下到东海,向龙王讨兵器。

龙王分别给孙悟空展示了刀、九股叉、方天戟等,孙悟空都因为太小、太轻而不满意。

于是龙王只能向孙悟空展示那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定海神针,谁知道孙悟空竟然拿得动,因此这定海神针就成了孙悟空的武器——如意金箍棒。

3.大闹冥界:猴王醉酒,阳寿已终,被黑白无常勾了魂,下至幽冥界。

孙悟空又大闹了一翻地府,在生死簿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阳寿为三百四十二岁,于是孙悟空直接把他自己名字勾了,不再被幽冥界管束。

4.太白金星诏安:玉帝接到龙王、阎王奏报,得知美猴王大闹龙宫、大闹地府的消息后十分震怒,想要镇压擒拿他。

因此玉帝就询问
哪位神仙愿意下届伏妖,太白金星便说可以下达一道招安圣旨,听话的话就可以封赏,胡闹的话再擒拿不迟。

因此,太白金星就去诏安孙悟空了,孙悟空暂时同意了上天的请求。

西游记第3章内容概括

西游记第3章内容概括

西游记第3章内容概括
摘要:
一、前言
二、《西游记》第3章内容概述
1.唐僧师徒离开长安城
2.菩萨显灵,告知唐僧师徒取经之路
3.悟空降妖,收服沙悟净
4.师徒三人遇见小白龙
5.小白龙变白马,成为唐僧的坐骑
正文:
《西游记》第3章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离开长安城后,经历了各种冒险和奇遇,逐渐形成取经团队的故事。

首先,在长安城,唐僧师徒在皇帝的欢送下,踏上了前往西天取经的道路。

接着,观音菩萨显灵,告知唐僧师徒取经之路的艰辛和危险,并赐予唐僧金箍圈,以便约束悟空。

随后,师徒三人途经一座妖怪出没的山,悟空独自前往降妖,成功收服沙悟净。

沙悟净原是天宫的卷帘大将,因触犯天条被贬下凡间,成为妖怪。

在悟空的劝说下,沙悟净同意加入取经团队,成为唐僧的徒弟。

在接下来的旅程中,师徒三人遇见了受伤的小白龙。

原来,小白龙是东海龙王敖广的三太子,因纵火烧毁玉帝赐予的夜明珠,被贬下凡间。

在唐僧的劝说下,小白龙同意帮助他们度过流沙河。

为了表示感谢,小白龙将敖广请来,
用他的龙宫法宝将师徒四人渡过流沙河。

在此过程中,小白龙变身为白马,成为唐僧的坐骑。

西游记第三章内容概括

西游记第三章内容概括

西游记第三章内容概括
摘要:
一、前言
二、西游记第三章内容概述
1.唐僧收服孙悟空
2.师徒二人离开三星洞
3.观音菩萨赐予唐僧金箍圈
4.孙悟空戴上金箍圈
5.师徒二人途经火焰山
6.悟空借来芭蕉扇灭火
7.师徒继续西行
正文: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小说,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行取经的故事。

在第三章中,唐僧收服了本领高强的孙悟空,从此师徒二人开始了共同取经的历程。

在这一章节中,唐僧和孙悟空离开了三星洞,开始踏上了西行的道路。

在途中,观音菩萨赐予了唐僧一个金箍圈,以约束孙悟空的行为。

孙悟空戴上金箍圈后,开始对唐僧言听计从。

师徒二人途经火焰山,此地火势凶猛,难以通过。

此时,孙悟空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向铁扇公主借来了芭蕉扇,成功将火焰山扑灭。

借到芭蕉扇后,师徒二人继续西行,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达到了目的地。

总的来说,西游记第三章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二人从相识、磨合到共同克服困难的过程,展示了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定信念。

西游记第三章概括主要内容

西游记第三章概括主要内容

西游记第三章概括主要内容
(原创版)
目录
1.第三回的主要情节
2.第三回中的主要人物
3.第三回中的重要事件
4.第三回中的寓意和象征
正文
《西游记》第三章主要描述了唐僧师徒四人离开长安,开始西天取经的旅程。

在这一章中,孙悟空经历了许多冒险,展示了他的聪明才智和神通广大。

第三回的主要情节包括:唐僧师徒四人离开长安,途经流沙河,遇到沙和尚,收服沙和尚为徒弟,并得到他的帮助;孙悟空在途中遇到妖怪,与妖怪展开激烈的战斗,最终获胜。

第三回中的主要人物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

其中,孙悟空是这一章的主要人物,他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帮助唐僧师徒度过了许多难关。

第三回中的重要事件有:唐僧师徒四人离开长安,开始取经的旅程;孙悟空收服沙和尚,得到他的帮助;孙悟空与妖怪的战斗。

第三回中的寓意和象征是:取经的旅程象征着人生的旅程,充满了挑战和困难,需要有勇气和智慧去面对和解决。

第1页共1页。

第三章《西游记》

第三章《西游记》

第三章《西游记》唐灿灿2011.10一、《西游记》产生二、主要人物三、《西游记》的解读角度四、艺术一、《西游记》产生我国明朝后期16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杰作 (一)产生背景明朝中后期,商业文化成为社会生活的突出特点,理学的禁欲主义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社会上涌现出一股争取个性自由,实现人性解放的近代启蒙思潮。

(二)吴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居士,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

少年时期:发奋读书,试图考取功名。

中青年时期:目睹封建统治弊端,提出改良主张。

‚吴承恩在科举场上很不得志,直到四十多岁才得了个‘岁贡生’。

由于科场失意,境遇不好,生活贫困,他曾遭到那些势利之徒的笑骂‛(前言)老年时期:以小说为武器揭露封建社会丑恶现象。

‚六十多岁时,不得已,去做了长兴县丞,但不久就耻折腰,遂拂袖而归。

‛(三)取经故事原型将历史的真实不断地神化、幻化,最终以“幻”的形态定型故事原型是唐玄奘西域取经:唐太宗贞观三年,僧人玄奘为了弄清佛经教义,只身跋涉五万多公里,到达印度,于贞观十九年,带回梵文佛经657部。

(四)结构全书共100回序幕:前7回,大闹天宫 过度:中5回,取经缘起 主体:后88回,西天取经(一)孙悟空第一阶段:天真无邪、无拘无束、 桀骜不驯、渴望自由、敢于斗争 “老孙有无穷本事”(第4回),“天上将不如老孙者多,胜过老孙者少。

”(第51回)第二阶段:实现自我价值,人性的回归斗争精神人的情感与责任 “尸魔三戏唐三藏”(第27回) 两次被赶 第三阶段:自我飞升“斗战胜佛”缺点——好胜心强,爱戴高帽子,时而骄傲轻敌孙悟空反皇权失败的原因:追求‚自然的自由‛,而非‚理性的自由‛; 以自己有限的力量,抗争一个井然有序的秩序世界。

通过对孙悟空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对人性自由和人格尊严的追求,赞美奋斗抗争和渴望智慧力量的精神。

(二)唐僧俗家姓陈,名祎,小名江流,法号玄奘,号三藏,原为佛祖第二子金蝉子投胎。

被封为旃檀功德佛优点:‚赶路要紧!‛虔诚佛教徒,崇高的信念,坚定执着,敬佛,笃信佛法,乐善好施出发时发下誓愿:‚路中逢庙烧香,遇佛拜佛,遇塔扫塔。

西游记第三章读书笔记

西游记第三章读书笔记

西游记第三章读书笔记第三章“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读来真是令人忍俊不禁,仿佛我也跟着孙悟空一起在那神奇的世界里闯荡了一番。

这一章开篇就写孙悟空学艺归来,那真是意气风发。

他回到花果山,却发现自己的猴子猴孙们被一个叫混世魔王的妖怪欺负,这可把咱们的孙大圣气坏了。

你瞧瞧这孙悟空,二话不说,操起家伙就要去找那混世魔王算账。

他一路上是风风火火,心里那个气呀,想着自己的猴子猴孙们在家受苦,自己在外面学了一身本事,居然让这妖怪钻了空子。

这心情,就跟咱平时在外面受了委屈,回家发现家人被欺负了一样,火冒三丈!到了那混世魔王的洞府,孙悟空可没跟他客气。

那混世魔王原本还不把孙悟空放在眼里,觉得就是一只小毛猴,能有多大能耐。

可他哪知道,咱们孙大圣的本事那可不是吹的。

孙悟空身子一纵,就跳进了洞府,那混世魔王一看,这猴子居然还敢主动找上门来,挥舞着大刀就砍了过来。

孙悟空灵活得很,左躲右闪,那混世魔王连他的衣角都碰不到。

这时候,孙悟空看准时机,从耳朵里掏出了那如意金箍棒。

这金箍棒一亮相,可把那混世魔王吓了一跳。

只见那棒子变得巨大无比,闪闪发光,孙悟空大喝一声:“妖怪,吃俺老孙一棒!”一棒子就打了过去。

那混世魔王连忙用刀抵挡,可哪挡得住啊,只听得“咔嚓”一声,那刀就断成了两截。

混世魔王这下知道害怕了,转身就想跑。

孙悟空哪能让他跑了,追上去又是一棒子,直接把那妖怪打得魂飞魄散。

解决了混世魔王,孙悟空带着猴子猴孙们回到了花果山。

这时候,他觉得自己的这帮孩儿们没有趁手的兵器可不行。

于是,他就带着猴子们去了傲来国。

到了傲来国,孙悟空使了个法术,一阵狂风刮过,把傲来国的兵器库吹得乱七八糟。

猴子们趁机冲进去,拿了好多兵器回来。

这下,花果山的猴子们可算是装备齐全了。

可孙悟空自己还没有一件称心的兵器呢。

这时候,有个老猴子跟他说,东海龙宫里宝贝多,说不定能找到趁手的兵器。

孙悟空一听,眼睛都亮了,立刻就决定去龙宫走一遭。

到了龙宫,那龙王一开始还挺客气,听说孙悟空是来借兵器的,就拿了好几件兵器出来。

西游记第三章内容概括

西游记第三章内容概括

西游记第三章内容概括
摘要:
一、前言
二、《西游记》第三章内容概述
1.唐僧师徒离开长安城
2.悟空降妖除魔
3.三打白骨精
4.唐僧误会悟空,将他逐出师门
5.悟空回归,继续保护唐僧
正文: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

在第三章中,唐僧师徒离开了繁华的长安城,开始了他们的西行之旅。

在这一章节中,最为精彩的部分莫过于悟空降妖除魔的过程。

悟空在旅途中多次运用他的神通广大,成功地打败了各种妖魔鬼怪。

其中,最为惊心动魄的当属三打白骨精。

白骨精是一位极富诡计的妖怪,她擅长变化,三次化作了不同的人物来迷惑唐僧师徒。

在悟空的机智和勇敢下,最终将白骨精打得粉身碎骨,消除了这个巨大的隐患。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唐僧师徒间也出现了误会。

在第三次与白骨精的战斗中,悟空杀死了白骨精所化的一位村姑,唐僧误以为悟空无故伤及无辜,一怒之下将他逐出师门。

尽管悟空心中委屈,但他仍然坚定地保护着唐僧,不离
不弃。

最后,在观音菩萨的调解下,误会得以消除,悟空重新回到了唐僧身边,继续他们的取经之路。

总之,在《西游记》第三章中,我们看到了唐僧师徒在取经过程中经历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以及他们之间的误解与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宋出现了“中瓦子张家印”的 “话本”《大 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文字粗略,情节简单,出 现了“来助和尚取经”的猴行者(白衣秀士)形 象,自称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 猴王”,因偷了西王母池十颗蟠桃,“被王母捉 下,……配在花果山紫云洞”。他神通广大,能 伏魔降妖,这标志着西游故事的主角已由唐僧向 猴行者转变,也标志着取经的真人真事向神魔故 事的演变。书中还出现了一个脖挂骷髅项链的 “深沙神”,但还没有猪八戒。
成书于明初的《永乐大典》中,保存了一段 “梦斩泾河龙”的残文,约1200字,文字粗 率,其标题为“西游记”。另外,朝鲜古代 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里,选收了一 段汉文“车迟国斗圣”,内容大抵相当于今 本《西游记》第46回的一部分,而且还有8 条注释,或介绍这段选文依据的是《西游 记》,或直书“《西游记》云”、“详见 《西游记》”。 《永乐大典》、 《朴通事谚 解》成书皆早于今本《西游记》。
张掖大佛寺的《西游记》连环 画,是话本阶段具有文献价 值的标志性图画。(西游记 壁画)

(见杨国学《河西走廊三处取经图画 与西游记故事演变的关系》,《西北 师大学报》2000年第4期)
张 掖 大 佛 寺 取 经 壁 画
八戒手持狼牙棒过桥,在今本 《西游记》中无对应或相似情节
《西游记》的问世
“西游”故事经过《诗话》(平 话)、壁画、金元戏曲的积累, 其故事框架,人物形象均已相 当成熟。到明代中叶,出现了 神魔小说《西游记》。所以, 《西游记》也是一部世代累积 型的小说。
安西东千佛洞2
号窟‚取经 图‛,应视为 历史故事的写 真性图画。

(见杨国学《安西东千 佛洞取经壁画新探》, 《南亚研究》2002年第 2期)

标志性文献:《大 唐三藏取经诗话》, 刊行于南宋。安西榆 林窟第3、29窟均绘 有与《大唐三藏取经 诗话》内容基本相同 的壁画。
安西东千佛洞
安西榆林石窟

“唐僧取经故事遗迹”大多分布在玄奘法师当初 西行求法时所经过的路途或邻近地带,其内容全 为唐僧师徒西行或返回路上发生的故事,其中比 较有名的是两处“西游记壁画”: 第一处:现存最有价值的玄奘取经故事壁画,相 对集中于甘肃安西县境内属于敦煌石窟艺术系统 的榆林窟和东千佛洞的六幅取经壁画,分别绘于 榆林窟第2、3、29窟和东千佛洞第2窟内。
榆林窟第3窟:玄奘、行者取得真 经后拜别观音、普贤菩萨的东归图
水月观音
第二处,《西游记》连环画壁画。这一组壁画残迹现 保存于张掖大佛寺释迦牟尼涅槃巨型塑像屏壁背面 的南侧。图上绘有“大闹天宫”、“活人参果树”、 “火云洞之战”、“唐僧逐悟空”、“路阻火焰 山”、“四众西行”等情节。其人物活动多与《西 游记》吻合而略有差异,孙悟空三兄弟所持器械则 与《西游记》多所不同。此图绘制时间有元末明初 和清代二说,迄今尚无定论。但它属于“唐僧取经” 故事发展演变过程中《西游记》阶段颇具权威性的 形象资料则确凿无疑。
5、《西游记》中有大量的佛道术语,如属于道 教的金丹学的金公木母、姹女婴儿、黄婆丁老、 离火坎水,属于佛教的明心见性、即心即佛, 属于儒教的阴阳八卦、五行生克,属于医学的 奇经八脉、周天穴位等知识学问,吴承恩的经 历不可能拥有这么多知识学问。
3、无名氏
有的学者(如李安纲)认 为丘处机、吴承恩是《西 游记》的作者的证据都不 足,所以认等人的认 定,《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的说法几乎 成为定论。但近十几年里,质疑、否定吴承 恩是《西游记》的作者的声音较多。(见文学史教
材165页注释9、10)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 居士,淮安山阳人。“性 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 诗文下笔立成”,“复善 谐趣,著杂记几种,名震 一时”。 (《淮安府 志》)屡试不第,30多 岁补为岁贡生。生性耿直, 出任长兴县丞两年,弃官。 又补为“荆府纪善” , 不就。晚年放浪诗酒。有 《射阳先生存稿》4卷 。
5、“混血”说
八十年代后,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鲁迅和胡适的观点 开始受到质疑。其中,风行于八十年代中期的所谓“混 血说”影响最大。“混血说”的首倡者是持“进口说” 的季羡林先生。他在《罗摩衍那初探》中指出:“孙悟 空这个人物形象基本上是从印度《罗摩衍那》中借来的, 又与无支祁传说混合,沾染上一些无支祁的色彩。这样 看恐怕比较接近事实。”这是“混血说”的滥觞。之后, 蔡国梁、萧兵等先生的论述(详见蔡国梁《论孙悟空的 血统》、萧兵《无支祁哈奴曼孙悟空通考》)明确阐述 了孙悟空形象原型与无支祁和哈奴曼的承继关系。混血 说渐具形态。
玄 奘 在 出慈 佛恩 经寺 七以 十十 五九 部年 时 间 译
山 西 稷 山 (县 元青 末龙 明寺 初西 )游 记 壁 画
玄奘回京后,奉诏口述取经路上的所见所闻, 由弟子辨机记录,并编辑成《大唐西域记》 一书。书中介绍了途径西域各国的山川地貌、 政治历史、宗教文化等状况。
其后,玄奘门徒惠立、彦琮撰写了《大唐大 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一书,虽称“皆存实录, 非敢雕华”,但还是穿插了不少神奇传说, 演绎了许多佛经故事,如狮子王劫女产子, 西女国生男不举等,为后世想象取经途中光 怪陆离的神魔传说开了先河。
第二节 孙悟空形象的来源
1、“无支祁”说 (“国产说”)鲁迅
认为孙悟空原型主要采自唐代李公佐的 传奇《古岳渎经》中的无支祁。无支祁 是“淮涡水神”,“形若猿猴,缩鼻高 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 力逾九象,搏击腾趠疾奔,轻利倏忽”。 被大禹制服后,颈锁大索,臵于淮阴之 龟山下。其形态、神通、命运均与孙悟 空有相似之处。
4、释悟空说
五十年代起流行至今的唐代高僧释悟空说。释悟空的 俗家姓名叫车奉朝,天宝十年随张光韬出使西域,因病 在犍陀罗国出家,贞元五年回到京师,在章敬寺修行。 释悟空较玄奘晚了四十多年,但是他的出境地点也始自 安西,并且回来时在龟兹、于阗等地从事翻译和传教活 动多年,在当时的西域地区影响很大,亦在民间留下了 许多事迹和传说。由此,多有学者认为,在“取经”故 事漫长的流变过程中,人们逐渐将释悟空的名字与传说 中陪同唐僧取经的“猴行者”的名字联系并捏合在一起, 逐渐形成后来《西游记》故事里的“孙悟空”艺术形象, 似乎也不是没有可能(参见孟繁仁《西游记故事与西夏 人的童话》)。目前,此说还留有进一步研究和发现的 空间。
岁出家)决意到佛教发源地天 竺去研究教义,取回真经。唐 太宗贞观初年,玄奘在没取得 朝廷同意的情况下,只身离开 长安,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 过吐鲁番,历经艰辛,到达天 竺,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此 行历时19年,行程五万里,取 回佛经657部。回到长安后, 在慈恩寺又以19年时间译出佛 经75部,创立了佛经的重要宗 派法相宗。唐高宗麟德元年 (664),玄奘圆寂。
西 游 记
第 三 章
四大名著 之一 四大奇书 之一 神魔小说代表 作
满圆 德 功
返 回 东 土
第一节《西游记》成书、作者、 版本
一、《西游记》的成书
《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取经本事; (二)向俗讲、民间故事的演变; (三)《西游记》成书。
历史上的“唐僧取经”本 高僧玄奘(602-664,俗姓 事 陈,名祎,洛阳缑氏人,,13
三、《西游记》的版本 繁本:为百回本。最早刻本是明万历20年(1592) 金陵世德堂刻本,20卷。
清代刻本:汪象旭《西游证道书》,陈士斌 《西游真诠》,张书绅《西游记》,刘一明《西 游原旨》。均补唐僧出身为第九回。
简本:有两种。《唐三藏西游释厄传》10卷,共 69则,1/4百回本篇幅,朱鼎臣编辑,万历间刻, 有唐僧出身故事;《四游记》中杨志和的《西游 记传》,共4卷41回,篇幅与朱本相近,无唐僧 出身故事。一般认为简本是繁本的删节本。
《西游记》故事在金元及明初,被搬上戏 剧舞台。金院本名目中有《唐三藏》一 种,已失传;元代的“西游”杂剧有吴 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和杨景贤的 《西游记》两种。吴剧已佚,杨作犹存。 在杨剧中,猴行者已变为孙悟空,深沙 神也改为沙和尚,并首次出现猪八戒形 象。
河西走廊的《西游记》文化遗迹
从大唐玄奘赴天竺取经到《西游记》问世,期间 经历了五、六百年的历史。原先三藏法师取经时 曾留下足迹的丝绸古道上的许多地方,便产生了 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故事和“遗迹”。其中有的可 能产生于《西游记》成书之前,属于《西游记》 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素材;有的显然产生于《西游 记》成书之后,属于《西游记》传播过程中的衍 生物。
吴 承 恩 像
否定吴承恩是《西游记》作者的 主要理由:
1、《淮贤文目》是文章或文集的辑目,不是书目; 其《西游记》可能只是一篇游记散文,不是小说; 就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丘处机弟子李志常 的《长春真人西游记》、耶律楚材的《西游录》等。 另,与吴承恩同时的杭州人张瀚也写过一篇《西游 记》,记载他的巴蜀之行;他还有一篇《东游记》, 记载他的金陵之行。张瀚的文章尚存,而吴承恩的 文章已佚,把吴承恩定为《西游记》的作者,是冒 名顶替。
二、《西游记》的作者
1、丘处机
《西游记》的最后写定者是谁,迄 今无定论。明刊本均无作者署名, 清初刊本始署名为丘处机,以后的 清刊本沿用此说。
关于丘处机,见文学史教材165页注释8
2、吴承恩
乾隆年间始有作者是吴承恩的提法。
明天启年间《淮安府志〃淮贤文目》:吴承恩: 《射阳集》四册□卷、《春秋列传序》、《西游 记》。
后者画面上,行者腰系经包,肩荷锡杖,上 挑经盒,应为玄奘、行者取得真经后拜别 观音、普贤菩萨的东归图。榆林窟第29窟 北壁东侧“水月观音图”下方,则是一幅 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内容大体相近的 横幅连环画。其中玄奘、猴行者、白马、 大梵天及偷桃情节,与《诗话》部分内容 有某些相似之处。(见杨国学、朱瑜章 《玄奘取经与<西游记>文化遗迹透视》, 《河西学院学报》2004.6)
玄奘取经图共有6幅。分别绘于榆林窟第2、3、 29窟和东千佛洞第2窟内。绘于东千佛洞第2 窟中心柱两侧甬道的2幅“水月观音图”中的 取经图与绘于榆林窟第2窟“水月观音图”左 下方的1幅取经图,人身、马背上均不见经包、 经盒之类的东西,应为玄奘西行求法图。榆 林窟第3窟西壁门南边“普贤变”南侧的取经 图和同窟东壁北侧“十一面观音图”右下的 取经图,前者马背鞍桥上有仰莲一朵,上臵 经包,光芒四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