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寒食日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韩翃《寒食》赏析:以寒食节的春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与微妙讽谏

韩翃《寒食》赏析:以寒食节的春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与微妙讽谏

韩翃《寒食》赏析:以寒食节的春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与微妙讽谏韩翃的《寒食》是一首七言绝句,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唐代长安城在寒食节时的春日景象,同时寓含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与微妙讽谏。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二、译文及注释译文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注释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的燃烛。

《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太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

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三、创作背景寒食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古人每逢此节,前后三天不生火,只吃现成冷食,故名寒食。

据《西京杂记》记载,在汉代,寒食这天虽然全国都禁火,但皇帝却赏赐给侯门贵族以蜡烛,特许照明,以示恩宠。

唐承汉制,因袭旧例,也在寒食传烛示恩。

这首诗具体作年不详,如果作于唐玄宗时,则“五侯”当指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及其姊妹等;若是作于安史之乱后,则是指唐代宗以来权势日盛的宦官政治集团,他们专擅朝政,使得中唐政治日趋腐败,有如汉末之世。

韩翃见到皇家恩泽只惠及上层,于是在这首诗中微露出讽谏之意。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首诗生动地描摹出寒食节时皇城的蓬勃春景和皇室的雍容富贵,不仅是节日礼俗的真切再现,更是盛世欢歌的具体刻画。

此诗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三点:一是思绪绵密,结构严谨。

全诗仅四句,但多有转折。

从内容看,由写景物转入咏礼俗;从空间看,由皇城转入御苑,又由皇宫转入权贵门第;从时间看,由白天转入日暮;从感情看,由平和转为庄重。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韩翃古诗)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韩翃古诗)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韩翃古诗)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韩翃古诗)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WTT整理的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韩翃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韩翃古诗)1寒食城东即事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翻译一条清澈溪流穿过桃李花林,水波荡漾着绿蒲滋润着白芷。

溪流旁边总共只有几户人家,落花多半都漂流在东流水里。

踢出的皮球屡屡高出飞鸟上,荡起的秋千争相飞出绿杨林。

年轻人分开日子每天来游玩,全不需要等候到清明和上巳。

注释一道:一条。

穿:穿过。

演漾:荡漾。

涵:沉浸。

白芷:一种可入药的香草。

凡:总共,一共。

蹴踘:同“蹴鞠”,亦称“打毬”,即古代踢球的游戏。

蹴,踢。

踘,皮制球,球内充塞以柔软的东西。

古时有在寒食蹴鞠的习俗,参见《荆楚岁时记》。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为古代游戏用具,相传是春秋齐桓公时期从北方山戎传入。

分日:安排好日期,计划好如何玩。

一说犹逐日,意为一天天、每天。

又说指春分之日。

清明:节气名。

在夏历三月初,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春分之后谷雨之前。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上巳:节日名。

古代以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节,有在流水边洗濯祓除、去除灾病的习俗。

魏晋以后固定为夏历三月三日。

创作背景此诗是王维早期的作品,当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一个早春时节,其具体创作年份未详。

当时王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或洛阳(今属河南)。

赏析此诗开头两句,写一道清澈的溪流,穿过桃李花丛;而溪水边荡漾的水草和被水滋润的白芷,安逸而柔静。

古代习俗,三月上巳桃花水下时,王公以下,携眷聚于水畔洗濯,驱除不祥。

这里表现的就是这个习俗,展现的是春天的力量。

三四两句,写溪流边的几户人家,落在流水里的桃李花,又是柔美宁静的意象,表现出浓厚的早春气息,有很强的画面感。

《寒食》韩翃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优秀3篇

《寒食》韩翃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优秀3篇

《寒食》韩翃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优秀3篇译文及注释篇一译文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注释①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②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③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

《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④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

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赏析篇二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

“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

“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

“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

“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

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

所以诗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暮”就是傍晚。

“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

“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

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

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

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

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

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寒食》原文篇三唐代: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寒食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寒食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寒食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寒食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寒食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长安寒食春日照九衢。

春风媚罗绮。

万骑出都门,拥在香尘里。

莫辞吊枯骨,千载长如此。

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时鬼。

但看平地游,亦见摧辀死。

注释九衢:四通八达的大道。

媚:讨好,爱恋,此处作牵动解。

罗绮:罗,轻软有疏孔的丝织物;绮,有花纹的丝织物。

万骑:许多骑马者。

香尘:春游者身上所带的香气和扬起的尘土混合在一起称为香尘。

摧辀:摧,折断;辀,车辕。

注释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当天不举烟火。

清明前后包括寒食日,各地多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九衢:四通八达的大道。

屈原《天问》:“靡蓱九衢,枲华安居?”媚:讨好,爱恋,此处作牵动解。

罗绮:罗,轻软有疏孔的丝织物;绮,有花纹的丝织物。

万骑(ji):许多骑马者。

香尘:春游者身上所带的香气和扬起的尘土混合在一起称为香尘。

摧辀(zhōu):摧,折断;辀,车辕。

赏析该篇为讽刺王孙公子春日郊游而作。

诗人久居长安,熟悉京城风习,看不惯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

诗中描写官家子弟穿着罗绮、骑着骏马春游的一番热闹景象之后,有意笔锋一转,劝他们不妨去吊唁野外的垒垒枯骨,因为说不定他们自身就是那昔时的鬼魂所转生。

最后,以近于诅咒的“但看平地游,亦见摧辀死”之句,表示了强烈的愤恨。

所谓鬼魂转生之说是虚妄的,但在表现手法上,仍是一种“幻想。

服务于现实”的高招。

寒食诗原文翻译及赏析2琐窗寒·寒食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

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

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

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

迟暮。

嬉游处。

正店舍无烟,禁城百五。

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

想东园、桃李自春,小唇秀靥今在否。

到归时、定有残英,待客携尊俎。

翻译柳荫深处传出乌鸦的啼鸣,我掀起小帘,站在朱门之内,身穿单衫凝神伫立。

半亩大的庭院里开满了桐花,静静地笼罩着庭院,阴雨阵阵更使人愁思万端。

雨滴洒落在空落落的台阶上,竟彻夜未停。

何时故友相逢与我在西窗下剪烛,谈心。

韩翃《寒食》原文及赏析

韩翃《寒食》原文及赏析

韩翃《寒食》原文及赏析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的节日,在清明前两天,是从春秋时传下来的,是晋文公为了怀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韩翃《寒食》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寒食唐代: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注释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的燃烛。

《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

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赏析“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

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寒食》原文及译文

《寒食》原文及译文

《寒食》原文及译文《寒食》原文及译文《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寒食》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寒食》原文:韩翃〔唐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译文: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寒食》赏析:“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

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暮”就是傍晚。

“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

寒食原文及解释翻译

寒食原文及解释翻译

寒食原文及解释翻译《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寒食节虽然禁火,但得宠的官员却可以得到皇上特赐的烛火,家里轻烟缭绕。

诗中充溢着对皇城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同时暗含委婉的讽谏。

【原文】寒食⑴春城无处不飞花⑵,寒食东风御柳斜⑶。

日暮汉宫传蜡烛⑷,轻烟散入五侯家⑸。

【注释】⑴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节(即冬至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

”寒食正当三月,是春景正浓之时。

古代风俗,于寒食前后禁火三天,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大夫介子推。

相传介子推辅佐晋文公重耳回国后,隐于山中,晋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介子推抱树而死。

晋文公为悼念他,禁止在介子推死日生火煮饭,只吃冷食。

后相沿成俗,称为“寒食禁火”。

或云禁火为周的旧制,与介子推之死无关。

诗题一作“寒食日即事”。

⑵春城无处:一作“春风何处”。

春城,指春天里的长安城。

飞花:一作“开花”。

⑶御柳:宫苑里的杨柳。

⑷“日暮”句:因为寒食禁火,也即不能燃烛,但对宠幸人家,却特许赐以蜡烛。

日暮,一作“一夜”。

汉宫,实指唐宫。

传蜡烛,依次传递蜡烛。

⑸轻烟:一作“青烟”。

五侯:指当权的外戚或宦官。

《汉书·元后传》载,汉成帝河平二年(前27年)封其舅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为侯,时人称之五侯。

又,《后汉书·陈蕃传》载,汉顺帝梁皇后兄梁冀为大将军,其子梁胤、叔父梁让、梁淑、梁忠、梁戟,皆封侯,世称梁氏五侯。

又,《后汉书·单超传》载,汉桓帝封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为侯,亦号五侯。

【译文】春天的长安城里没有一处不飞舞着落花。

在寒食节这天,东风把皇宫中的柳丝吹得倾斜。

寒食节本应禁火,但黄昏时皇宫中却传赐蜡烛燃火,那蜡烛的轻烟飘散在近幸大臣之家。

《寒食》原文及赏析

《寒食》原文及赏析

《寒食》原文及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寒食》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寒食》原文及赏析篇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赏析】: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

”(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

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

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

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

”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

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

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

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

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

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

“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

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

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

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

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近臣”的意思。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

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

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食/寒食日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寒食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

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勤政为民。

唐代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

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

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

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

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

整体
寒食春深,景物宜人,故诗中前二句先写景。

春城无处不飞,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
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

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

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

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

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

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由于后两句旨在描写宫廷生活,并且写得轻灵佻脱,所以历来颇受赏识。

[6]
赏析分歧
有意见认为全诗不过是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

[7] 从最高统治者到一般朝士,都偏爱此诗,很难说明诗人本意中含有讥刺[6] ;而有意见认为这是一首笔法巧妙含蓄的讽刺诗,作者后两句写夜晚之景,意在借古讽今。

通过刻画一件传蜡烛的事情,就对皇帝的厚待亲信宦官,宦官的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达到了嘲讽的目的;还有人认为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

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4]
艺术成就
该诗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两点:一是思绪绵密,结构严谨。

诗作仅四句,但多有转折。

从内容看,由写景物转入咏礼俗;从空间看,由皇城转入御苑,又由皇宫转入权贵门第;从时间看,由白天转入日暮;从感情看,由平和转为庄重。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这多重转折,使得本诗尺幅兴风、盆水生波,在简短的篇幅中跌宕起伏,引人寻味。

《笺注》对此作有评述:首句逗出寒食,次句以御柳斜三字引线,下汉宫传蜡烛便不突。

二是用字精妙,准确传神。

如飞字、斜字、传字、散字,不仅本身不可移换,而且相互照应。

徐增《而庵说唐诗》对此有细微的评述:不飞花,飞字窥作者之意。

初欲用开字,开字不妙,故用飞字。

开字呆,飞字灵,与下句风字有情。

东字与春
字有情,柳字与花字有情,御字与宫字有情,斜字与飞字有情,蜡烛字与日暮字有情,烟字与风字有情,青(轻)字与柳字有情,五侯字与汉字有情,散字与传字有情,寒食二字又装叠得妙。

其用心细密,如一匹蜀锦,无一丝跳梭,真正能手。

作品评价
《批点唐音》:大家语。

《批点唐诗正声》:禁体不事雕琢语,富贵闲雅自见。

《载酒园诗话又编》:君平以《寒食》诗得名,宋亡而天下不复禁烟,今人不知钻燧,又不深习唐事,因不解此诗立言之妙。

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二语,犹只淡写。

至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上句言新火,下句言赐火也。

此诗作于天宝中,其时扬氏擅宠,国忠、铦与秦、虢、韩三姨号为五家,豪贵荣盛,莫之能比,故借汉王氏五侯喻之。

即赐火一事,而恩泽先沾于戚畹,非他人可望,其余锡予之滥,又不待言矣。

寓意远,托兴微,真得风人之遗。

《围炉诗话》: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

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者也。

《唐诗别裁》:五侯或指王氏五侯,或指宦官灭梁冀之五侯,总之先及贵近家也。

《网师园唐诗笺》:不用禁火而用赐火,烘托入妙(末二句下)。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气骨高妙不待言,用五侯寓讽更微。

《大历诗略》:气象词调,居然江宁、嘉州。

《读房杂著》:韩君平春城何处不飞花,只说侯家富贵,而对面之寥落可知,与少伯昨夜风开露井桃一例,所谓怨而不怒也。

《诗境浅说续编》:二十八字中,想见五剧春浓,八荒无事,宫廷之闲暇,贵族之沾恩,皆在诗境之内。

以轻丽之笔,写出承平景象,宜其一时传诵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