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入》原文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李白的诗词《日出入行》阅读

李白的诗词《日出入行》阅读

李白的诗词《日出入行》阅读《日出入行》唐李白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流淫之波?鲁阳何德,驻景挥戈?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赏析】《日出入》原是汉乐府郊庙的祀歌,其中有“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

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等句,表现出对人寿有尽,宇宙无穷的深深无奈。

李白对此不以为然,他积极地探求自然奥妙和宇宙规律,吟出“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的千古名句,认为日出日落、四时变化,都是自然规律,人们只有顺应自然,才符合天理人情。

表现出李白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诗人说,“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指出草木的枯荣与四时变化虽然存有因果关系,但这并非出于恩怨,而是自然规律使然。

就如四时更迭是一种必然趋势,任何人也不能阻止它的运行一样;人世的盛衰荣辱,也是宇宙规律,人应当认识和顺应自然法则,也可以利用自然法则行事。

这两句诗之所以千古传唱,还在于它本是哲理性的却用问答形式使之活泼起来,让人感受到诗人与众不同的胸襟。

扩展阅读:李白的诗歌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

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

他讴歌祖国山河与漂亮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

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诗词赏析: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的意思

诗词赏析: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的意思

诗词赏析: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的意思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的意思是谁挥舞着鞭子驱赶着一年四季不停地转换?原来世间万物的兴衰荣枯都是自然规律。

《日出入行》李白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流淫之波?鲁阳何德,驻景挥戈?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赏析《日出入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利用乐府古题创作的诗篇。

此诗反用汉乐府古意,认为人不能“逆道违天”,而要适应自然规律,表现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也充分展示了诗人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汉代乐府中也有《日出入》篇,它咏叹的是太阳出入无穷,而人的生命有限,于是幻想骑上六龙成仙上天。

李白的这首拟作一反其意,认为日出日落、四时变化,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而人是不能违背和超脱自然规律的,只有委顺它、适应它,同自然融为一体,这才符合天理人情。

这种思想,表现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光彩。

诗凡三换韵,作者抒情言志也随着韵脚的变换而逐渐推进、深化。

前六句,从太阳的东升西落说起,古代神话讲,羲和每日赶了六条龙载上太阳神在天空中从东到西行驶。

然而李白却认为,太阳每天从东升起,“历天”而西落,这是其本身的规律而不是什么“神”在指挥、操纵。

否则,六条龙又停留在什么地方呢?“六龙安在”,这是反问句式,实际上否认了六龙存在的可能性,当然,羲和驱日也就荒诞不可信了。

太阳运行,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又怎么能够与之同升共落?“徘徊”两字用得极妙,太阳东升西落,犹如人之徘徊,多么形象生动。

在这一段中,诗人一连用了“似”、“安在”、“安得”这些不肯定、不确认的语词,并且连用了两个问句,这是有意提出问题,借以引起读者的深省。

诗人故意不作正面的阐述而以反诘的方式提问,又使语气变得更加肯定有力。

中间四句,是说草木的繁荣和凋落,万物的兴盛和衰歇,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它们自荣自落,荣既不用感谢谁,落也不用怨恨谁,因为根本不存在某个超自然的“神”在那里主宰着四时的变化更迭。

李白《日出入行》全诗译文及赏析

李白《日出入行》全诗译文及赏析

日出入行唐・李白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能与之久裴回。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汨没于荒淫之波。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滓同科。

注释①隈(Wei威):水曲处。

②六龙:古代神话说,太阳神每天乘坐六条龙所驾的车,自东向西往复运行。

舍:体息、停歇。

③终古:永世。

元气:中国古代哲学概念,即古代认为的形成世界最原始的物质,天地万物都由元气所生。

④谢:感谢。

荣:草木茂盛。

案此二句互文见义。

上句说“草”兼指下句的“木二下句说“木”,也兼指上句的“草”。

这两句语本《庄子・内篇•大宗师》郭象注:“故圣人之在天下,暖焉若阳春之自和,故蒙泽者不谢;凄乎若秋霜之自降,故凋落者不怨也。

”⑤策:马鞭,这里用作动词,驱赶。

四运:春、夏、秋、冬四季。

⑥羲(Xi西)和:为太阳神驾车的御者。

汨(gu古)没:沉没。

荒淫:这里是浩瀚无边的意思。

荒淫之波,指浩瀚的大海。

⑦鲁阳:即鲁阳公,古代传说中的力士。

《淮南子•览冥训》载,楚国的鲁阳公与韩交战正激烈时,黄昏来临,鲁阳公把戈一挥,太阳又返回三舍(一舍三十里)。

郭璞《游仙诗》:“愧无鲁阳德,回日向三舍。

”李白此处反其意而用之。

景:日光。

⑧矫诬:欺诈虚妄。

李白不相信鲁阳挥戈返日的传说,认为是欺人虚妄之谈。

⑨大块:天地宇宙。

浩然:广阔貌。

溟滓(mingxing明幸):指自然之气。

科:品类。

译文太阳从东方海角升起,好象从地底冒出来一样。

经历周天又潜入海中,为太阳神驾车的六龙休息的地点却在何方?太阳运行永不停息,人不是元气,哪能长久随着它往复徜徉!花草并不感谢春风使它繁花盛开,树木也不怨恨秋天使它零落凋残。

谁能挥鞭驱赶四时变化?万物兴衰都决定于自然。

羲和啊、羲和,你为什么沉没于浩渺的波涛?鲁阳公有什么能耐,一挥戈矛竟然使太阳留光返照?这违背自然常理的传说,虚妄的成份实在不少!我将囊括宇宙,无限广阔地与自然之气融汇协调。

李白诗词赏析

李白诗词赏析

日出入行 ---------李白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裴徊。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注释:草,不因繁茂而感谢春风;树,不因凋零而怨恨秋天。

草木的繁荣与凋零,是自然规律的表现。

春天草木复苏.秋天草木凋零,既不用感谢、怨恨什么,也没有人能改变这一切。

诗歌对仗工整,富有哲理,可用以说明客观规律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道理。

1.荣:生长繁盛。

2.落:凋零。

3.秋天:秋天的气候。

4.四运:指春、夏、秋、冬四季。

5.隈wēi:1.山水等弯曲的地方:山~。

水~。

城~。

2.角落:隅~。

在这里其意为“边远、角落”。

6.元气:中国古代哲学家常用术语,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被认为是最原始、最本质的因素。

7.荒淫:广阔浩渺。

8.鲁阳:《淮南子·冥览训》说鲁阳公与韩酣战,时已黄昏,鲁援戈一挥,太阳退了三舍(一舍三十里)。

9、羲和,中国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

传说她是帝俊的妻子,与帝俊生了十个儿子,都是太阳(金乌),住在东方大海的扶桑树上,轮流在天上值日。

羲和不慌不忙地赶着六龙驾的车,和太阳一起走在归家的路上。

羲和掌握着时间的节奏,每天由东向西,驱使着太阳前进。

因为有着这样不同寻常的本领,所以在上古时代,羲和又成了制定时历的人,上帝于是指示羲和,密切注视着时日的循环,测定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给大家制定出计算时间的历法。

翻译:太阳从东边的山缺处升腾而起,好像是从万丈地穴喷薄而出。

巡游浩浩天宇,又坠入苍茫大海;传说中,拉着太阳飞奔的六条巨龙,它们憩息的场所在哪里?太阳运行,终古不息;人非原始物质,而是有生之体,怎能与万古运行不息的太阳追随到底?春天,芳草萋萋,不感谢春风的和暖吹拂;秋日,落叶纷纷,不怨恨秋风的冷酷无情。

文言文《日喻》翻译赏析

文言文《日喻》翻译赏析

日之出,东方自出,西方自入。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箕,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日喻》翻译: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车盖,到了中午时就像簸箕,这不是因为远的看起来小而近的看起来大吗?太阳刚升起时清凉,到了中午就像热水,这不是因为近的觉得热而远的觉得凉吗?我曾经踮起脚跟远望,但不如登高来得看得更远。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变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到;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变得更快,但听的人却觉得声音更响亮。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君子的本性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善于借助外物而已。

《日喻》赏析:《日喻》是《庄子》中的一篇寓言,通过讲述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故事,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相对性和人们的认知局限。

文章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登高望远”、“顺风呼喊”、“借助外物”等道理,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首先,文章通过对比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景象,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相对性。

太阳在不同时间看起来大小不同,温度也不同,这是因为观察者的位置和角度不同。

这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客观全面,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

其次,文章通过“登高望远”、“顺风呼喊”等比喻,告诉我们站在高处和借助外力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

登高可以拓宽视野,顺风呼喊可以让声音传得更远。

这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借助外物,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实现更好的目标。

最后,文章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作为结尾,点明了君子的特质。

君子并不是天生与众不同,而是善于借助外物,发挥自己的才能。

这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他能否利用周围的资源,实现自己的价值。

日进日远文言文全文翻译

日进日远文言文全文翻译

原文:日进日远,不息也。

人生于世,如行于川,非水之故,行也。

故行远者,不积跬步;登高者,不择丘陵。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择丘陵,无以登高峰。

是以君子自强不息,日新其德,月满其道,岁满其志,终成其名。

翻译:每天进步,每天超越,永不停息。

人生在世,就像行走在大河之中,不是因为河流的存在,而是因为行走。

所以,行得远的人,不会积累小步;登得高的人,不会挑选丘陵。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遥;不挑选丘陵,就无法登上高峰。

因此,君子自强不息,每天更新自己的品德,每月充实自己的道德,每年满足自己的志向,最终成就自己的名声。

全文翻译:每天都在进步,每天都在超越,永不停息。

人生在世,就如同行走在河流之中,并不是因为河流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的行走。

因此,那些行得远的人,不会积累小步;那些登得高的人,不会挑选丘陵。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遥;不挑选丘陵,就无法登上高峰。

正因为如此,君子自强不息,每天都在更新自己的品德,每月都在充实自己的道德,每年都在满足自己的志向,最终成就自己的名声。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只有不断追求进步,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珍惜每一个积累的瞬间,把握每一个提升的机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己的价值。

日进日远,不仅是个人修养的追求,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进步,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正如我国古人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我们要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总之,日进日远,不息也。

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追求进步,超越自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努力拼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日出入》的生命意识与“天乐”情怀初探

《日出入》的生命意识与“天乐”情怀初探

《日出入》的生命意识与“天乐”情怀初探《日出入》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是汉《郊祀歌》中的经典篇目,但迄今为止,学界对它的专门论述非常有限,相关探讨也很不全面。

往往将其主题思想与《楚辞·东君》归为一类,本文主要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角度,围绕主题类型,祭祀本事,语言风格等方面论证《日出入》篇中蕴含的对《庄子》的“天乐”思想强烈的心理认同和对中国文学生命意识独特的情感体验。

标签:日出入;郊庙歌辞;生命意识;天乐思想自从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惧时”说揭示出中国文学的生命意识和作者生命意识批评起,从对生的渴望、对死的恐惧中产生出“惧时”意识,是人类对生命时间的有限性的感悟,从而激励人类通过精神创造活动、文学创造活动来克服有限的生命,用文学来实现生命的“不朽”。

“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

”[1]《日出入》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是汉《郊祀歌》十九章之第九章,也是内容与形式上堪与《楚辞·九歌·东君》媲美的一章。

在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统领下,全章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赞美日神生命之无限,慨叹人世今生之短暂,展现出强烈的愿求永恒而不得的生命意识与乘龙以遨游的“天乐”情怀。

汉《郊祀歌》十九章突出表现迎神候仙、追求长生这一主题的,有《日出入》、《天马》、《天门》、《景星》、《华烨烨》、《象瑜》、《赤蛟》等七首。

其中《日出入》是祀日神之歌。

其云: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

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

泊如四海之池,遍观是邪谓何?吾知所乐,独乐六龙,六龙之调,使我心若。

訾黄其何不来下?[2]我们将从主题类型,祭祀本事,语言特点等方面论证《日出入》篇中蕴含的《庄子》的“天乐”情怀。

一、祭祀本事《毛诗正义序》中说:“感天地,动鬼神,莫近乎诗。

”这首诗作为郊庙歌辞中的经典篇目,历来被人称道。

对《郊祀歌》的研究,不能绕开古代的郊祀制度。

周初文献关于宗教祭礼的内容比较丰富,可以说规定了后代王朝宗教制度的基本种类和规模。

留意日出文言文翻译

留意日出文言文翻译

日出东方,光辉灿烂,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皆以之喻事明理。

然文言文之韵味,非现代汉语所能尽,故翻译时,需留意其神韵,以传神达意。

以下试以《留意日出》一文为例,阐述文言文翻译之要点。

原文:日出入于东海,月生于西海。

日出东方,月出西方。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译文:日出入于东海,月生于西海。

东方日出,西方月升。

日月运行,犹如出自其中;银河闪耀,宛如生于其内。

翻译要点如下:一、忠实原文翻译文言文,首先要忠实原文,准确传达原文之意。

如原文中“日出入于东海,月生于西海”,翻译时需将“日出入于东海,月生于西海”这一意象完整地呈现出来,不可随意删减。

二、注意修辞手法文言文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翻译时,需注意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译文同样具有韵味。

如原文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日月星辰的运行比作出自某个地方,使译文具有生动的画面感。

三、注重语言风格文言文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翻译时需注重保持这种风格。

如原文中“日出东方,月出西方”,译文中的“东方日出,西方月升”保持了文言文的简洁、典雅。

四、注重意境的传达文言文注重意境的传达,翻译时需注重把握原文的意境。

如原文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译文中的“日月运行,犹如出自其中;银河闪耀,宛如生于其内”传达了原文的意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浩瀚的宇宙之中。

五、注意文化差异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翻译时需注意文化差异,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如原文中“日月之行”,在翻译时,可将其译为“日月运行”,既保留了原文的韵味,又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总结:留意日出文言文翻译,需在忠实原文、注重修辞手法、注重语言风格、注重意境的传达以及注意文化差异等方面下功夫。

只有这样,才能使译文具有韵味,达到传神达意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出入》原文翻译及赏析
日出入
两汉:佚名
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

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

泊如四海之池,遍观是邪谓何?
吾知所乐,独乐六龙,六龙之调,使我心若。

訾黄其何不徕下。

「译文」
太阳每天早上升起,晚上落下,循环往复没有穷尽的时候。

世间的事物在不断发展,而人的生命却很短促,与世间的永恒存在不同。

四季的更迭交替不依靠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春并非我想要的春,夏并非我想象中的.夏,秋并非我期盼的秋,冬并非我中意的冬。

宇宙之大好比四海的水一样,没有尽头,而人生短促,好比一个小池。

看遍了这些事实,应该怎么办呢?我了解怎样才能快乐,只有爱好六龙,驾驭六龙上天,才合我的心意。

我期盼乘黄能够从天而降,把我带上仙界。

「注释」
①安穷:每天循环往复没有穷尽的时候。

②时世不与人同:世间的事物在不断发展,而人的生命却很短促,与永恒的自然不同。

时世,指时间。

③泊:博大,大的样子。

④谓何:应该怎么办呢?
⑤独乐:只喜欢,只爱好。

独,单独。

乐,喜欢,爱好。

⑥六龙:传说中日神乘坐的车,由六龙驾驭。

⑦调:调动,支配,驾驭的意思。

⑧若:若然的样子,即和顺、满意的状态。

⑨訾(zī)黄:又作“乘黄”,龙的翅膀,马的身子。

简析
《日出入》,这是祭祀日神的诗。

诗中由太阳每天早上升起,晚上落山,感到时间的迅速流失和人生的飞速流逝。

由此汉武帝就产生了要求成仙,乘龙上天的思想。

《日出入》一首,以接近口语的朴实文辞,表现人们的悠邈之思;而且思致奇崛,异想天开,诗情往复盘旋。

将人寿有尽之慨,寓于宇宙无穷的深沉思考之中,使这首抒情诗,带有了耐人咀嚼的哲理意味。

【《日出入》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1.公输原文、翻译及赏析
2.《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
3.清明原文、翻译及赏析
4.《问说》原文翻译及赏析
5.《左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6.《清明》原文翻译及赏析
7.《山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8.晨风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