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本字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永州方言研究》中的本字补遗

《永州方言研究》中的本字补遗

《 醒世 姻 缘 传 》 第 四 回 :珍 哥 此 时腹 胀 更 觉 好 了 许 多 , “ 下
面觉 得 似 小解 光景 。一 起 来 。 在 净桶 上 面 , 尿 夹 血 下 了 四 扶 坐 夹
五升 。” 汉语 大词 典 ・ 《 手部 》 “ 抬 。” :一 从 读 音 来 看 :广 韵 ・ 《 尤韵 》 楚 鸠 切 , 尤 初 。 尤 韵 遇 庄 组 : 平 声母 今 音 [u , 永 州方 言 中的 读 音 一致 。 a ]与 基 [i ](永 州 方言 研 究 》 14页 )指 手 或 腿 脚 折 断 。 pe 《 第 9 ,
捩 也 。或作 捌 。” 字 表示 手 折 断 。在 方 言 中还 可 以 表示 腿 此
脚折断。
从 读音 来 看 :集韵 ・ 韵 》 《 屑 蒲结 切 。中古屑 韵 今音 [ ]监母 i , e 遇 到 仄声 变 成不 送 气 的清 音 [ ]与 永州 方 言 中 的读音 一 致 。 P, 凭 [ n ]《 州方 言研 究》 15页 )意 思是 靠 。 (永 第 9 ,


蕾 [ a ]《 t (永州方言研究》 8 , Di 第5 页)意思是舔。
例 : 把 杯 子 里 的 奶 油~完嘎 了 。/ 买 了一 根 冰 棒 边一 他 他 边
走。
按 : 语词 意义 例 证 : 古
《 琳 音 义 》 三 十 五 “ 左 ” 引 《 声 》 “ , 也 。”慧 琳 慧 卷 ~ 注 考 :一 拗 《 音义》 三十五“二头指” 引《 诠》 “ , 手拗一 《 韵》 卷 一 注 韵 :一 又 。” 集
《 永州方言研究》 中的本字补遗
黄 丽
摘 要 : 晓 勤在 《 州 方 言研 究 》 书 中遇 到“ 音 无 字” 古语 词 时按 惯 例 用 方框 “ ” 替 。 张 永 一 有 的 口 代 经过 考 证 , 释 了其 中 能够 补 写 出本 字 的古 语 词 . 补 充 和考 释 了另 一 些 古语 词 的 本 字 。 并 关 键 词 : 州 方 言 ; 字 ; 证 永 本 例 中图 分 类号 : 7 H1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3 9 9 2 0 ) 7 叭 6 — 1 1 7 —1 9 ( O 9 0 一 4 0 作 者 简 介 : 丽 ( 9 8 , , 南科技 学 院 ( 南 永 州 4 5 0 ) 黄 1 7 一) 女 湖 湖 2 1 0 中国 语 言 文 学 系讲 师 , 究 方 向 为汉 语 言 文 字 学 。 研 收 稿 日期 :0 9 0 - 3 20 - 3 2

考求潮汕方言词本字的音韵论证

考求潮汕方言词本字的音韵论证

非潮 汕话 [ k ’ a ] 的本字 , “ 脚” 的读音 为[ k i o ? ] , 仍是读k 而非k ’ 。 从 声母上来说 , 将[ k ’ u ] 释为“ 居” 就说 不通 了。 “ 踮” 在《 广韵》
中为 : 踣, 蹲 也 。古 胡 切 , 属 于 溪母 模 韵 , 溪母 读 为 [ k ’ ] 是 常
变 革的关系 , 是 考本字 的词 义论 证。有些方 言词的本字不但
见 于古 代字书 , 而且在古代文献 中能找到旁证 。具备这种古
文论 证 , 所 考 本 字 就 会 有 更 大 的 说 服 力 。笔 者 把 主 要 论 证 方 向放在音韵学 原理上 考求本 字 , 关 于词 义论证 和古文论 证 . 将 简略带过 。 论 证 方 言 词 的 实 际 读 音 和 本 字 的音 韵 地 位 之 间 的 对 应
俗语 中也有 “ 听 芳 闻臭 ” 的 用例 . 证 明“ 芳” 确 实 以与 “ 臭”
相对应 。
分 析考求 方 言词本 字 的音韵 论证 的 意义 、要求 和方 法 . 并
对 前人考 过的 闽方言本 字进行 评论 。
( 2 ) 踣 。潮汕话蹲之 义 , 音[ k U] , 有人认 为本字是“ 居” 。
法、 比照 法。即使 如此 , 并不是所有方 言词都 有本字可考 , 本文 以潮汕方 言为例探 求 闽方 言的本字。
关键词 : 潮 汕 方 言 本 字 音 韵
为方 言词 考求 本字 , 音 韵 学 原 理 是 不 可 或 缺 的 方 法 和 途 径 。在 学 习 前 人 经 验 的 基 础 上 , 笔者试 图 以闽方言为 例 ,
应是分 派 到阳平 调或 去声 , 不 可能 是 阴平 , 从声 调 上分 析 , 此 一 考 证 就 已 不 成 立 。至 于 声 母 就 更 无 法 成 立 了 , 在 闽 方 言

英山方言本字考

英山方言本字考

英山方言本字考英山方言是华南地区的一种方言,主要分布在广东的英德市和河源市一带。

英山方言有着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有着明显的区别。

对于英山方言的本字考,是指通过研究英山方言的发音和音韵特点,还原出其原始的语音形态,以便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一方言的语言文化。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英山方言本字考的相关内容。

一、英山方言的语音特点英山方言的语音特点主要表现在韵尾、入声、轻声和元音等方面。

1. 韵尾英山方言的韵尾特点明显,尤其是舌尖韵尾的发音。

舌尖韵尾是指在汉语中,韵尾发生了变化,鼻韵也被舌尖韵所替代。

在英山方言中,舌尖韵尾的发音非常明显,如“长”读作“zong”。

这种韵尾的发音在英山方言中十分普遍。

2. 入声在英山方言中,入声的发音也有其独特之处。

入声是指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声调,现存于一些汉语方言中。

而在英山方言中,入声的发音特点表现在较为清晰和严谨,如“短”读作“dun”。

3. 轻声轻声是指普通话中的一种特殊语音,但在英山方言中轻声的发音稍有不同。

它在英山方言中的发音有时稍微浊一些,如“衣服”读作“yi fu”。

4. 元音英山方言的词汇特点主要表现在词汇的构词、使用频率和独特词汇等方面。

1. 构词英山方言的词汇构词方式灵活多样,其中词缀的使用非常频繁。

比如在英山方言中,“鸟儿”可以称作“鸟母”,“猫儿”可以称作“猫母”,这种构词方式在英山方言中十分常见。

2. 使用频率英山方言中一些特定的词汇在日常交流中使用频率较高,如“蚂蚁”、“老虎”、“小狗”等词汇在英山方言中使用非常普遍,这也是英山方言的一大特色。

3. 独特词汇英山方言中还有一些独特的词汇,这些词汇在其他方言中并不常见,如“风筝”在英山方言中称作“风盘”,“桌子”在英山方言中称作“桌肴”,这些词汇在英山方言中非常具有代表性。

在英山方言中,词序与普通话有着一定的差异。

在英山方言中,定语和状语的位置可以互换,如“红色的花”可以说成“花红色的”,这种词序的灵活变化在英山方言中非常普遍。

新泰方言本字考释

新泰方言本字考释

新泰方言本字考释作者:曲博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9期摘要:新泰方言中有一些常用词没有固定的书写形式,本文主要从新泰方音与中古音的对应关系出发,来寻找其正确的书写形式。

关键词:新泰方言;本字;《广韵》作者简介:曲博,男(1988-),单位:四川大学文新学院2010级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上古汉语。

[中图分类号]:H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9-0146-02新泰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的冀鲁官话,处于山东方言西区的西齐片的东南端。

作为一个小的方言点,它的方言词汇也有自身的特色。

我们在调查新泰方言时,发现了许多有音无字的方言词,而了解这些方言词的正确书写形式,有助于本方言区方言词汇的研究,同时也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一些辅助材料。

另外,汉语方言大都是口耳相传,而文献材料较少,字形与字音、字义相脱节的现象很普遍,因此有必要对其本字进行考释,来追溯其正确的字形。

我们主要通过新泰方音与中古音的语音对比,并结合其意义来确定方言本字的,并为其方言本字提供文献例证。

下面这二十一个方言本字,每个本字按字头、国际音标、释义、举例、文献例证的顺序排列。

欻:象声词,急促的声响,如:欻的一声。

又叠用,形容有节奏的声响,如:欻欻的脚步声。

歘同“歘”。

《字汇﹒欠部》:“歘,与欻同。

”汉曹操《陌上桑》:“若疾风游歘飘飘。

”唐杜甫《敬赠郑谏议十韵》:“将期一诺重,歘使寸心倾。

”仇兆鳌注:“郑氏曰:歘,暴起也。

”宋苏轼《跋姜君弼课册》:“云兴天际,歘若车盖。

”《聊斋志异﹒王六郎》:“歘有羊角风起,随行十余里。

”揢:①卡住,如:抽屉揢住了,拉不开;鞋子忒小了,揢住脚了。

②刁难,如:揢人;你别拿这件事儿来揢我。

③扼,用力掐住。

《集韵﹒麻韵》:“丘加切。

”“抲,扼也。

或作揢。

”由此可见,揢与抲是异体字的关係。

元佚名《盆儿鬼》第一折:“则见他威凛凛一表身材大,明晃晃一把钢刀揢。

”明汤显祖《牡丹亭﹒围释》:“把那咽腥臊的嗓子生揢杀。

方言词典“本字”问题献议——以西北地区方言词典为例

方言词典“本字”问题献议——以西北地区方言词典为例
关键 词 : 方 言词典 ; 本字; 西北方 言 中图分 类号 : H1 2 文 献标 识码 :

文章编 号 : 1 6 7 2 — 2 9 1 4 ( 2 0 1 4 ) 0 1 — 0 0 5 2 — 0 7
on t h e“ Or i g i n a l Ch a r a c t e r ”i n t h e Co mp i l a t i o n o f Di a l e c t Di c t i o n a r y
2 0 1 4 年1 月
咸 阳师范学 院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Xi a n y a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J a n. 2 01 4
第2 9 卷 第1 期
V b 1 . 2 9 NO . 1
【 陕西方言与 民俗文化研究】
方言词典“ 本 字" 问题 献议
— —
以西 北地 区方 言词 典 为例
何 茂 活
( 河西学院 文学 院,甘肃 张掖 7 3 4 0 0 0 )
摘 要: 方言词典编纂 中, 考求和使用本 字的问题是无法回避的。用字考究、 释 义确当的方言 词典可以为通语词典的编纂及汉语词汇的研 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现 已出版 的几部 西北方言词 典 中, 偶 尔可见本 字失考 、 用字不确的现象及其他一些可资商酌之处。文章通过 实例辨析认 为, 方 言词 典 用字在 注重“ 溯本 ” 的 同时 , 还要 注意从 “ 俗” 从众 ; 应适 当克制使 用冷 字僻 字 ; 本 字待 考 的词 语, 可采 用通行 辞 书 中的写 法 ; 推 溯词 源和 考求本 字 时应 注重 与姊 妹 方 言的对 比解证 。

方言的用字

方言的用字

方言的用字一用字原则1.字理性方言用字的根本原则是符合汉字的字理,即形音义相应。

某物叫某名,写某字,是千百年约定俗成的结果,形音义之间形成了固定的联系,这就叫相应。

吃(喫)和食都表示“咀嚼后吞咽下去”的动作,如果按苦击切读音就要写成吃(喫),依乘力切读音,就应该写成食。

形音义相应可从两个方面看。

一方面,看今音与古音是否相应,同一个字,能证明今音是从该字古某音演变而来。

另一层含义是,该字古某音的意思,与今义具有传承关系。

编织的编,两广各方言几乎一律读送气声母。

查集韵有纰延切,纰属滂母,正是送气音,可见读送气声母的编来自纰延切。

在广西官话中,表示亏损和丢失意义的[se/ ]有“折蚀”两个字可以考虑。

折,常列切,属山摄,韵母今读[/e/];蚀,乘力切,属曾摄,韵母今读[ / ]。

广西官话山摄入声没有读[ / ]的,所以应该用折。

粤语“折抵”的折读[t]尾可证。

漦有一个反切是栈山,与今音潺同音。

漦的唾液和黏液义,与今义完全一致。

可见,今音潺而表黏液的字,就是栈山切的漦,尽管它还有池、胎等读音和顺流的意思。

有些方言的习惯用字不符合形音义相应的原则。

例如“汶”,某些方言用它来表示泉水义,于古无徵。

字书上的“汶”只用于水(河流)名,没有泉水义。

字书有个“氵闷”字,集韵混韵母本切:“水盈貌”。

满则溢,与泉水义相合。

电脑未备这个字,可用“闷”字作同音替代处理。

如果要照顾当地读者的视觉习惯而用“汶”,也应作同音替代处理,但不能把它当作正字而进入字音库而作古今对照。

有些字经过简化合并,失去了古今演变脉络,广西玉林市的玉,最早用鬱,鬱字一般简化为郁,鬱林县的鬱简化为玉。

三字各有音义,互不相涉,在玉林一带的读音也各不相同,鬱(纡物切)读[ ],郁(於六切)读[ ],玉(鱼欲切)读[ ],古今对应严整。

有人单从今天的通用情况认字,认为玉又读[ ],鬱郁都读[ ],这就掩盖了本源。

作方言研究应当正本清源,纠谬正俗。

某些方言字是近代出现的,没有古音地位,不能作古今对照,但是如果能够证明它是某传承字的另写体,可以按古今字对待,让它承袭其古字的古音。

方言词语考据本字

方言词语考据本字

方言词语考据本字
方言词语考据本字是一项复杂而有意义的工作,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方言词语的来源和演变,揭示方言与古代汉语的联系,丰富汉语词汇的历史文化内涵。

方言词语的本字是指该词语在古代文献中最早出现的书写形式。

由于语音、语义、字形等方面的演变,有些方言词语的本字已经与现代汉语的常用字有所不同,甚至难以辨认。

因此,要考据方言词语的本字,需要综合运用音韵学、文字学、词汇学、方言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

考据方言词语本字的一般步骤如下:
- 收集方言词语:首先要收集需要考据的方言词语,尽量掌握它们的语音、语义、用法等信息。

- 查找古代文献:根据方言词语的音韵特征,在古代文献中查找与之相似或相关的词语,尤其是秦汉以前的上古文献。

- 比较音韵特征:将方言词语与古代文献中的词语进行音韵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声韵对应关系,找出可能的本字。

- 验证字形和语义:根据音韵特征找出的可能本字,还要进一步验证其字形和语义是否与方言词语相符。

- 考虑历史演变:如果可能本字的字形和语义与方言词语不完全相符,还要考虑语音、语义、字形等方面的历史演变因素,寻找合理的解释。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对一些方言词语的本字进行考据,但由于方言的复杂性和历史演变的多样性,有些方言词语的本字可能仍然难以确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湖南省攸县方言本字考数则

湖南省攸县方言本字考数则

204湖南省攸县方言本字考数则周艾渝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摘要:由于方言之间的差异和方言词汇研究的不足,隶属于赣方言的湖南攸县话中,有许多无法确定本字和有声无字的词语。

这些词语的形成与语言的历史发展和不同方言间的接触影响有关。

从历史变化来看,可以结合具体字词的语义和攸县话语音与中古音的对应规律,以及文献查找的方法来确定一些生僻字的正确字形或者有音无字的词的本字。

由此产生了对攸县方言本字的10例阶段性考察成果,借以开启对攸县方言本字的考察工作。

关键词:攸县话;方言本字;《说文解字》;《广韵》攸县隶属于湖南省株洲市,处于湖南与江西的交界地带,属于湖南境内的赣语区。

虽然攸县隶属于株洲,但是攸县话与株洲话大相径庭,各操其中一种方言的两人,无法进行交流。

在李如龙、张双庆等编的《客赣方言调查报告》中,攸县话属于赣方言中的茶陵片。

但是县话又与南昌话差别较大。

据同治版《攸县志》载,攸县在元朝因“民至万户而升为州”,在明朝因“户口益耗降为县”。

战乱、徭役、灾荒、疫痨,致使攸县土著民大量伤亡、外徙,而外来民大量涌入。

攸县话的形成与移民历史有关,攸县话的历史层次较复杂,它接受了吴方言、湘方言和客家方言的影响。

笔者对这个县的方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在前人已经完成了对攸县话的语音的系统描写的基础上,开始着手对攸县话的词汇进行系统地调查、整理、描写和研究。

但是在调查记录的过程中,由于该方言非官话方言,也不是典型的赣方言,所以确定词汇的文字形式的工作量就比较大。

笔者在调查时都先用国际音标记录下词汇,然后根据词汇的语音形式以及攸县话的语音演变规律,来确定词汇的文字外壳。

有的一对照语音就能写出字来,但有的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攸县话的本字考证工作十分的必要而且任务量较大。

由于时间和学力有限,有些本字还待考,用国际音标标出,列举在文末。

以下就是阶段性的考释工作。

一、说明本章所列本字共8条,笔者先列本字在各地释义并举例说明,再用国际音标列出其攸县话读音,且列出其在《广韵》《集韵》等韵书中的音韵地位及解释,然后其在《说文解字》等字书中的释义,最后列出其在古代文献中的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层次,“虚” 字常熟话有[ci]、[ch]两读,上海话也可能有[cy]、[chE]两读。上海 话“虚” 字可以读[cy],如“[cy]心虚心” ,是众所皆知的,“虚” 字是否另有 [chE]一读正是目前问题的症结。 “虚” 字朽居切,晓母鱼韵。晓母中古是个舌根音声母 x-。如果“虚” 字 上海话变成[chE],那么同一层次见系晓母鱼语御韵的字也会变成[-E]韵,分别读成 [kE] 、 [khE] 、 [gE] 、 [ŋE] 、 [hE] 。我们第一个步骤是考察上海话是否有音韵演变和 “虚” 读[chE]音平行的字。 《上海市区方言志》第三章是个同音字表。 kE kE k‘E k‘E gE ŋE hE hE E
以上是 88 页字表里舌根音声母[E] 韵的字,其中有两个字值得注意,一个是[chE], 页” ,我们认为是“虚” 。另一个是[ckE],字表认为本字是 字表认为本字是“感 “赅” ,按照上引张惠英的说法,本字是“ (居)” 。 除了“虚” 、“ ” 以外,是否还有见系晓母鱼语御韵的字在上海话里读作 [E] 韵?光看字表似乎没有。其实至少还有三个: (1) 《上海市区方言志》第陆章“分类词表” 173 页:“ □ 子 kE ts 锯 子” ,这个意思是锯子的语词的本字就是“锯子” ,“锯[kE]”是阴去调。 (2) 钱乃荣《上海方言俚语》124 页讨论上海地名歇后语时说:“‘踏板头浪写 愿’——床许(上海,‘许’ 读 he) 。” “he” 是钱氏上海话拼音方案的写 法,相当于国际音标的[chE]。由此可知“许愿” 的“许” 上海话说[chE]。 (3) 《上海市区方言志》第柒章“语法” 描写“辣海” 、“海头” 的用法,如 440 页“跪辣海哭” ,相当于普通话“跪着哭” 、“跪在那儿哭” ;414 页 “小囡辣娘舅海头吃饭”( 小孩在舅舅那儿吃饭) 。宫田一郎、许宝华、钱乃 荣编著《普通话对照上海话、苏州话》171、174 页说明上海话也说“王先 伐 ”( 王先生在吗) 。 生辣海口

本文原载于《中国东南方言比较研究丛书》第一辑,1995 年。
1
究,有一部分是关于上海话、苏州话若干语词的本字。资料用的是以下几本书里 的:
《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1960) 《汉语方音字汇》(第二版,1989) 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第一版(1960) 、第二版(1983) 许宝华、汤珍珠等《上海市区方言志》(1988) 钱乃荣《上海方言俚语》(1989) 叶祥苓《苏州方言志》(1988)
chE~肿 ckE~家当
本文 方言志
虚 感 页
居( 赅
)
kE ~子 锯 不列

c
hE~愿
c
hE 辣~,~头
许 全书无
许 不列
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同音字表没有把书中别处记载的同音字都列进去,这是编 辑问题。第二,《方言志》不把“虚” 、“锯” 、“许” 这几个本字列在 hE、kE 条下,可能是由于另外一个原因。上海话既然“虚” 读 [cy]、“锯” 读 [ty] 、 “许” 读[cy](《方言志》81-82 页) ,如果这些字再分别读作[chE]、[kE]、[chE], 岂不是“违背了音韵演变规律” 吗? 2 请注意,问这种问题的前提是假设“一条 鞭” 的演变规律观——从中古到现在只有一套演变规律。相信这种假设, “虚” 、“锯” 、“许” 除了[cy]、[ty]、[cy]以外,不可能再有第二种读法。 于是,遇到[kE cts ]锯子,就不敢说上字的本字是“锯” ;遇到[la chE]在那儿,不 会想到[chE]的本字是“许” ;遇到[chE tsoŋ]浮肿,就想到字书里去找[chE ]的冷僻的 本字。换句话说,觅字派的理论背景是一条鞭的音韵演变观。 叶祥苓先生的《苏州方言志》,跟《上海市区方言志》一样,也是个大型的 方言调查报告,凡 450 页。苏州和常熟毗邻。上面看到常熟话“锯、去、渠他、 鱼、虚” 这五个字文白异读,白读作[]韵,苏州话可能有类似的现象。于是,第 一步是去查《苏州方言志》的同音字表,以下是 161 页舌根音声母的[E]韵:
方言本字研究的两种方法∗
壹 有些嘴里说的方言词,不知道怎么写。1遇到这种“有音无字” 的情形,语 言学家就会去寻找本字。 怎样算是找到本字?大致要符合三个条件。第一,要找到一个汉字 X。第 二,要说出一套音韵演变规律,能使 X 的中古音或上古音在那个方言里变成方言 词 Y 的现在语音。第三,X 和 Y 的意义要相同或相近。由于着重点不同,过去研 究方言本字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增加历史词汇学的知识,也就是去查《广韵》、《集韵》、《玉 篇 》 以 及 其 他 古 文 献 。 举 例 而 言 , 苏 州 话 [cthiy] “ 坏 、 恶 劣 、 不 正 经 ” 和 [g]“ 倚、靠” 最初不知道怎么写。后来在《广韵》里找到“ 恘 ,戾也,去秋 切” ,又在《集韵》里找到“隑,巨代切,《博雅》陭也”( 李荣 1965:340; 1980:138) ,我们才知道这两个方言词的本字。 第二种是增加方言音韵史的知识,这就要分辨方言中的音韵层次,在各个音 韵层次中找出演变规律。比方说,闽南话的[cthai]“杀,屠宰” ,俗写作“刣”, 罗杰瑞(1979) 曾经证明本字是“治” 。论证中最关键的环节是指出闽南话至少有 两个音韵层次,“治” 在一个层次读[ti],在另一个层次读[cthai]。 这两种方法针对两个不同的问题。苏州话[cthiy]、[g]之所以有音无字是因 为我们不知道古书上曾有两个汉字专门写这两个方言词。一旦重新发现“恘” 、 “隑”这两个方块字,本字的问题迎刃而解。论证过程固然也牵涉到苏州话的音韵 史,但“恘” 、“隑”的音韵演变和苏州话大多数的语词一样,演变规律是现成 的。相反的,闽南话[cthai]之所以有音无字倒不是因为我们不认识“治” 字,而是 因为最初不知道闽南话另有一套演变规律,能使“治” 字变成[cthai]音。用个简单 的说法,第一种情形的有音无字是因为“不知字” ,不知道《广韵》、《集韵》 有“恘”、“隑”两个字。第二种情形是因为“不知音” ,不知道闽南话另有个 音韵层次,其中澄母会变成[cth-],之韵会变成[-ai] 。因此,研究方言本字的方法 也有“寻音” 和“觅字” 两种。 这里提出两种研究方言本字的方法,一则是虽然这两种方法以前都用过,但 似乎还没有人讨论过这两种方法的理论前提。二则是我最近做了些吴语音韵史的研
但所得的结论和李荣(1980) 、张惠英(1980) 相同,和袁、许、汤、钱几位不同。用 同样的资料得到不同的结论可能是因为方法不同;袁、许几位用的是“觅字” 法,我用的是“寻音” 法。这个差别牵涉到怎样调查方言,怎样写方言志等问 题,也想一并在这里讨论。
贰 我所得的结论相当简单:上海话有个音韵层次,其中见系晓母鱼语御韵的字 读[-E] 韵,例如“虚”[ chE] 、“锯”[kE] 、“居( )”[ ckE]占有、“许”[ chE]~ c 愿、“许”[ hE] 那里。其他吴语方言也有这样的音韵层次,但是收集资料的过程却 遇到不少困难。 先从上海话的[chE tsoŋ]说起。这个语词的意思是“浮肿” ,[tsoŋ]的本字是 “肿” 。至于 [chE] 字, ( 甲) 《汉语方言概要》第一版(1960)94 页说“chE 感 页 。黄 肿。《广韵》:面虚黄也 。字又作 、曷 页” 第二版(1983)93 页说:“ chE 感 页。黄肿。”(乙)《上海市区方言志》(1988)88 页在[chE] 下列举“*感 页五~六肿、面 页 chE (1) 肿、浮肿;手浪~出一块(2) 面虚而色黄” ,同页 虚肿” ;244 页列举“感 又列“ 感 页 肿 chE tsoŋ 浮肿” 。 ( 丙 ) 钱乃荣《上海方言俚语》 (1989) 244 页列 页,he(1) 肿;浮肿。(2) 面虚而色黄:面孔~”,“感 页肿,he zong 浮肿” 。据 “感 上所述,可见从 1960 年的《汉语方言概要》开始,不少学者都认为上海话[chE]~肿 的本字是“感 页” 。 上海话[chE]~肿的本字是不是“感 页” 字?有两种资料使我怀疑。第一,《上 海市区方言志》103 页给“感 页” 字做的注释说:“[感 页 hE ]肿。五~六肿。《广 韵》去声勘韵:‘~,面虚黄色,呼绀切。’ 上海话今读阴平” 。去声的“感 页” 字为什么在上海话会变成阴平不好解释。第二,1980 年《方言》和《中国语文》

溪 去 thi kh khy

群 渠
c c


g他 c gy 渠道
c c c
di 渠道
疑 鱼 ci ŋ c ny
c c
晓 虚
i c h浮肿
c c c
xy he
c
kie
khie
gie 他 thy 渠道 thie 他


thie

nie
许 y c 许 he 那,那么
4
“辣海” 、“海头” 的“海[chE]”,本字是“许” ,意思是“那、那里” 。上 引李荣先生的文章说明,南昌话“许” 字白读作[che],意思是“那、那么” 。此 外用“许” 作远指词的还有温州话[chi]以及闽南方言。 上面讨论了五个字,现在总结一下《上海市区方言志》同音字表 88 页处理这些 字的方式。
第二篇是张惠英《吴语札记》。张文第一节《释“居” 附释“虚” 、 “许”》 前面一段征引古书,说明“居( )” 是表示占有、拥有的动词,接着 说: 现在讨论一下“居” 的音。“居” 写作“该(赅)” 可能作者的方言“居” 和“该(赅)” 音同,或者只是音相近,没有合适的字,就写作“该(赅)” 。而从崇明 方言看,“居” 和“该(赅)” 明显不同,属于不同的两个韵。 崇明话“居家当有家产,居男女有子女,居脚踏车有自行车,居千居万有很多家 财” 的“居” ,读[ckei]。而且,和“居” 同韵的,如“裾衣裾” 读[ckei]、“锯” 读[kei]、“鱼” 读[cŋei]。也就是说,鱼韵(举平声以包括上声去声) 的见系声母 字,有好些白读都是[ei] 韵(文读为[y] 或[i]) 。而“该(赅)” 所属的咍韵字,则都读 []韵。 “居” 字的音义明确以后,“虚” 、“许” 的音义也可随同得到明确。 崇明方言浮肿叫[chei],可单说,也可和“肿” 相连为“[chei]肿” 。如: “ [chei] 来 肿得很 ” 、 [chei] 肿癞团 肿得象癞蛤蟆 ” 。其实,这就是“虚”字。虽然 《广韵》“虚” 字无肿意一解,但“虚肿” 一词是书面和口语中所常用的。“虚 肿” 连用,“虚” 即“肿” 也。 崇明方言答应、许诺叫[chei]。如“[chei]你答应给你” 、“[chei]我一本书答应 c 给我一本书” 、“[ hei]过答应过” 。这就是允许、许愿许诺的“许” 字。 “虚” 字既然常熟话有[ch]一读,崇明话有[chei]一读,上海话的[chE]~肿也可 能是“虚” 字。这里可以看到两种研究方法的差别:觅字派认为 [chE] 的本字是 “感 页” ,寻音派猜想本字是“虚” 。寻音派的前提是假设吴语至少有两个音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