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8后日本对东北实施文化奴役罪行

9.18后日本对东北实施文化奴役罪行
9.18后日本对东北实施文化奴役罪行

9.18后日本对东北实施文化奴役罪行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强制推行“国策文艺”,力图以殖民主义思想文化来同化东北人民。为此,日本侵略者全面加强了对伪满文艺界的操控力度,将伪满文艺紧紧地限定在殖民主义文化所允许的范围之内。面对在日本殖民统治之下黑暗的社会现实,东北人民并没有相信“国策文艺”虚假的欺骗宣传。

1931年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以后,在统治东北的问题上,日本侵略者认识到武力镇压只能起作用于一时,要想长久地巩固在东北的殖民统治,必须要从思想文化上彻底征服东北人民,以贯穿着日本思想精神的殖民地文艺来同化腐蚀东北人民,“使原有居民的民心皇道顺化”。为此,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强制推行“国策文艺”,全方位地加强对文艺活动的操纵与控制,使伪满文艺成为日本侵略者殖民统治东北的舆论宣传工具。

一、建立强化殖民文艺的统治机构和御用文艺组织

在充分地认识到文艺工作在宣传教化民众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之后,日本侵略者特别强化了对伪满文艺创作活动的操纵与管理,政府文艺管理机构多次进行调整,各种文艺组织也几经变化,对文艺界人士及其创作的控制也随之愈发紧密,力图实现对伪满文艺的高度统制。

在日本殖民统治东北的初期和中期,伪国务院弘报处作为主要的专职机构,全力执行对伪满文艺工作的监督与管理,伪治安部、伪民生部、伪司法部以及协和会等部门也承担了其中的一部分职责。伪弘报处的前身为成立于1932年的伪资政局弘法处,其任务主要为推行殖民思想文化,“宣传建国并施政之精神”,对东北人民进行“国策文艺”的欺骗宣传,“涵养民力,善导民心”。1933年底,日本侵略者废除了伪资政局,将实行文艺统辖工作的权限交给了新成立的伪总务厅情报处。到了1937年,为了全面强化日本人对伪政权的直接控制,伪满政府机构内进行大调整,日本侵略者又将伪情报处扩大为伪弘报处,使之成为伪满后期最终掌握殖民文艺统辖大权的政府行政管理机构。

由于伪满分管文艺的部门众多,权力分散,彼此之间配合有时难免不够默契,对文艺工作缺乏统一的全盘的筹划与考虑,不利于日本侵略者对伪满文艺的全面操纵。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日本侵略者决定将由其它部门所负责的文艺统辖事项均一并移交给伪弘报处,由伪弘报处负责集中统一管理。1940年12月5日,日本殖民当局将伪治安部所管对电影、报纸、出版的审查,伪民生部文化科对文艺、美术、音乐、戏剧等文艺部门的审查与管理,统统交由伪弘报处处理。至1941年1月,伪弘报处成为伪满傀儡政府中唯一负责所有文艺项目统辖工作的部门,其职权之广泛,包括有:(1)

关于舆论的指导事项;(2)关于文艺、美术、音乐、演剧、电影、唱片及图书等的普及事项;(3)关于重要政策的发表事项;(4)关于弘报机关的指导监督事项;(5)关于宣传资材的统制事项;(6)关于出版物、电影、唱片及其他宣传品的管理事项;(7)关于广播事项及报道通信的指导管理事项;(8)关于情报事项;(9)关于其他对内外宣传事项。

为了推动殖民主义文艺的顺利开展,日本侵略当局将原本处于分散状态的文艺界人士组织集中起来,拼凑了各种名目的文艺团体,加强对伪满中国文人的控制;同时让大量的“日”系文人也加入到其中,掌握了各文艺协会的实权,以强化伪满的“国策”文艺创作活动。

1933年,由伪国务总理大臣郑孝胥任会长的“满日文化协会”成立,实权掌握在副会长日本人冈部长景手里。该会汇聚了一大批甘愿卖国的汉奸文人,为日本侵略者殖民统治东北唱赞歌。1936年6月30日成立的“满洲文话会”,由在东北的日本文化人组成,同样进行各种殖民文艺的创作宣传活动。1941年,日伪当局颁布了《艺文指导要纲》,确定了旨在彻底加强对文艺工作实行集中统制的方针,原有的这些松散半官方性质的文艺团体,显然已经不能够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于是便被解散。日本侵略者着手组建新的隶属于伪弘报处的各御用官方文艺团体,要把“文学、音乐、美术、演剧各部门之专门家,分别组织巩固之团体”,在此基础上“组织满

洲文艺联盟”,并由“政府直接指导各团体”。

在伪弘报处的授意下,1941年7月5日,“满洲剧团协会”成立大会得以顺利召开,与会人员“赞成”通过了由伪弘报处一手拟定的《满洲剧团协会纲要》。7月27日,伪弘报处再次组织召集会议,成立了主要由文学界人士组成的“满洲文艺家协会”,同样走过场式地通过了由伪弘报处事先准备好的《满洲文艺家协会纲要》,宣称设立该会的宗旨为“创造以建国精神为基调的作品,使我国文艺兴旺发达,达到使国民精神昂扬向上的目的”。紧接着,8月10日满洲乐团协会,8月17日满洲美术家协会成立大会也相继召开。至此经过前期的一系列准备工作,日本殖民当局觉得成立统一的文艺联盟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

转自米尔军情网https://www.360docs.net/doc/1012984990.html,

1941年8月25日,伪弘报处在伪都“新京”召集以上4个文艺协会的负责人及各地文艺界人士的代表,共40余人开会,在会上正式成立了由这4个文艺协会加入组成的“满洲文艺联盟”。此后,组建其他各类御用文艺团体的活动,仍然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着。同年12月7日“满洲书道家协会”,12月21日“满洲写真家协会”等各种文艺组织也陆续成立,并随之先后加入了“满洲文艺联盟”。

“满洲文艺联盟”属于典型的地道的殖民主义御用文艺团

体,这其中除书道家协会外,其他各文艺协会的委员长、事务局长都由日本文艺界人士来担任,甚至不少协会的会员也大多数为日本人,足见日本帝国主义对伪满文艺界控制的程度之深。各文艺协会均下设有处理本协会内各种实际事务的事务局,伪弘报处就是通过它,来实现对下属各协会以及文艺界人士的直接掌控,使伪满的文艺能够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东北服务。

二、亲近日本排斥中国的文艺统治方针

日本侵略者利用它们手中侵掠而来的殖民统治权力,大肆打击东北原有的中国文化,将为数众多的日本文艺作品强行输入到伪满,妄图使东北的文艺去中国化而贴近日本,使得东北的文化遭到了极大的摧残与破坏。日本帝国主义希望以此来使东北人民永远忘掉自己原本已经拥有不容改变的国家、民族意识,以及传统的价值观念,而接受日本特别是日本法西斯的思想文化。

日本帝国主义全面禁绝任何有损日本和伪满形象,不利于日本殖民统治的文艺作品,不使它们的思想内容流传到东北民众当中去。不仅那些带有中国国家民族观念的作品首当其冲地被禁止,并且凡是具有进步思想的作品也一律难逃厄运。其目的显然在于使东北人民永远处于蒙昧状态,绝对服从于日本法西斯和伪满傀儡皇帝的殖民专制统治。

首先,对于那些已经出版,带有明显中国色彩,启迪人

们心灵的文艺作品,采取直接销毁的方式。据伪文教部统计,仅在1932年3月至7月,日本侵略者就焚烧各类书籍达650多万册。

其次,严格审查制度,禁止各种进步、爱国的文艺作品出版发行。日本帝国主义设立了官方文艺审查机构,对伪满文艺界人士创作的所有文艺作品,都要逐一进行检查。这种检查可以说是到了肆意挑剔登峰造极的地步,凡是他们认为有一点儿小毛病的作品就要被查禁。从1935年至1938年,日本殖民者禁止发行的各类报刊就达9760份,书籍3508册。电影也是日本侵略者查禁文艺作品的大头。仅在1936年一年的时间里,因日伪文艺当局审查不合格而遭禁演的影片就有178部。

再次,严禁任何具有妨碍日本殖民统治思想内容的文艺作品输入到东北。为了不使来自伪满境外的“违禁”作品进入到东北人民的视野当中,日本殖民当局对进口到东北的文艺作品,全部施行检查,稍不如意者就要禁止输入,这其中尤以对来自中国关内的文艺作品审查最甚。如在1939年以“不利于治安”为理由而禁止发行的743种境外出版物当中,来自中国关内的出版物占到了第一位,达488种之多。同年禁演的境外影片43部当中,也以来自中国关内的影片最多,为18部。日本帝国主义想要以此来逐步断绝中国东北与关内的血肉文化联系。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美、英等

与日本交战国家的出版物,也被当作“敌性读物”,而禁止输入发行了。

日本侵略者在对东北的中国文化普遍予以摧残的同时,对于其他国家所没有而为中国所独有的传统文艺形式,更是特别予以“关照”。戏曲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自然成为日本殖民者重点打击的对象。传统戏曲必须要改变以往多年来形成的创作思维和演出内容,按照统治当局的思想与立场去编演新剧目,才能被允许继续生存下去,否则就不准许它演出,让其消亡。以京剧为例,因为是中国第一大剧种,在群众中的影响最大,深受群众所喜爱,日本殖民者特意将它挑选出来,利用京剧作为达到他们罪恶目的的工具,“政府更想利用它在宣传教化方面,所以极力维护和提倡”。因此,日本侵略者对京剧采取了所谓“扶植”的政策,把传统的剧目取消,而去编演经过日伪当局严格审查,“更将出演的剧本,逐一检查”,充斥着浓厚的殖民主义文化色彩的新编剧目,“若想使旧剧(指京剧)的艺术在满洲振兴起来,就必须有一种新立场的旧剧产生,即合于现在满洲国情的旧剧充分地活动在舞台上”。在伪弘报处的大力提倡和直接插手下,1939年污蔑我东北抗日武装,颂扬日伪军政当局的新编京剧《全诏记》、《节孝全》,在伪满各地隆重上演,成为当时轰动文艺界的一件大事。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之下,中国传统的戏曲几乎陷入濒于沦亡的境地。

日本殖民者一方面极力清除东北固有的中华文化,另一方面却大量输入日本文艺作品,“所谓日满文化交流”,“就是输入日本文化”,妄想以日本法西斯的文艺作品来占领东北的文化阵地,取代中国的民族文艺。1936年,日本向伪满强制输入各种书籍有58.7万余册,1938年就突破1000余万册大关,到了1941年,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3440万余册。当时在东北的各个图书馆里,都被迫收藏有为数不少的日本进口书籍,日文书籍俨然成为馆藏图书的主角。1936年伪满输入的日本电影为154部,1938年即达到了惊人的1630部。其他如音乐、美术、戏剧等各种形式的日本文艺作品,也都在数量上超过了同类的中国作品。

日本帝国主义虽然能够采取殖民强制手段,使伪满的文艺界到处都充斥着日本的文艺作品,却难以做到让这些作品占据东北人民的心灵世界。东北一些爱国、进步的文艺界人士,利用各种文艺形式,巧妙隐晦地创作出反抗日本侵略统治的文艺作品,反对日本殖民者文艺统制政策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迫于当时的严酷环境,在东北的中国作家不可能直接去创作出公开的反日题材作品,而是更多采用暗喻的手法,通过对伪满社会人民苦难生活的描写,曲折地反映出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人民的侵略和压迫,因此而唤醒起人民的反抗意识。

日本帝国主义严酷镇压东北人民爱国抗日的文艺斗争。

在伪满警务部门里设有众多的文艺警察,专司文艺侦察工作,严密监视文艺界人士的思想动态以及社会活动,掌握他们的创作意图。一旦发现有“不良”倾向的文艺界人士,立刻加以残酷的镇压,即使是对传播浏览者也不放过。日本侵略者多次制造跟文艺界有关的大惨案,影响较大的有1936年发生的《黑龙江民报》事件、《大北新报画刊》事件,1937年的哈尔滨口琴社事件,1941年发生的“一二·三○”读书会事件等。在整个日本统治的14年间,东北文艺界的上空始终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恐怖的阴云。

与在伪满的中国文人备受压制和打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众多的日本文艺界人士却相继进入到东北。这些人遍及于小说、电影、戏剧、音乐、美术等各个文艺领域,仅“满洲文话会”一个组织就有日本作家400余人。他们掌握控制了伪满文艺界的创作活动,对东北人民肆意进行文化侵略,成为伪满“国策文艺”创作的骨干力量。

三、明确出台各种殖民主义文艺法规和纲领

日本殖民者清楚地认识到,输入到东北的日本文艺作品虽多,也毕竟是舶来品,不能从根本上征服民心,要想使殖民思想文化的毒素更容易地被东北人民所接受,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得创造出切合日本殖民统治实际,符合伪满当地情形的“国策文艺”作品。为此,日本侵略者制定出台了各种文艺法规和纲领,将伪满文艺紧紧地限定在殖民主义文艺的范

畴之内,创造出属于伪满自身的殖民地化的文艺作品。

1932年10月伪满傀儡政府成立后不久,即颁布了《出版法》,以殖民主义法规的形式,规定了伪满文艺界人士不得创作出版发行任何反“满”抗日题材的出版物。其中明确禁止了8种“不准揭载”描写出版的情况,文艺作品中如出现有“不法变革国家组织法大纲或危害国家存在之基础”,“惑乱民心”,“煽动犯罪”等内容,出版社一律不准出版,已出版者也要严加取缔。总而言之,凡是宣传人们不承认日伪统治的合法性,号召人民起来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出版物,都是不被日本帝国主义所允许的。

1937年3月,根据伪满第41号法令《满洲国图书株式会社法》,由日本人直接掌控的满洲图书株式会社成立,主要出版发行供各级各类学校奴化教育教学所用的全部教科书,和用以“指导国民思想”的普通图书。作为伪满唯一的图书出版社,日本侵略者垄断控制了伪满的一切图书出版发行事业。

在所有的文艺种类当中,电影以其通俗易懂,受众广泛,适合于各阶层不同文化素质的人群,深受日本殖民者所青睐,将它作为宣传“启发”教化民众最重要的手段,“电影在宣传、慰安、告知、启发、指导上所占的地位,要高出任何一个部门。”也正因为如此,日本帝国主义特别加强了对电影的统制。1934年,日伪当局颁布了《电影片取缔规则施行细

则》,明确严禁有不敬傀儡皇帝,揭示伪政权的反动实质,“亵渎帝室尊严”,“有损于国家或官方的威信”;暴露出在日本帝国主义虚伪宣传之下被掩盖的社会真相,“违反王道主义”,“违反民族协和的宗旨”;反对日本侵略者对东北人民的经济搜刮政策,“有扰乱经济秩序的可能”;不承认伪满殖民法规,要求人们不为日本殖民统治出力,“蔑视法律及其他国民义务”;指明人民要奋起抗争,“包含紊乱政治秩序或打破社会根本规则的思想”,“有表示团体的斗争或助长社会纷扰之可能”,“表示攻击国家机关或公共机关”等情节内容的影片摄制出品。

上述法规的颁布和实行,使得伪满“国策文艺”的创作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从总体上来看,由于伪满的许多中国文人出于自发的民族感情,对“国策文艺”的创作并不感兴趣,使得“国策文艺”远没有达到日本侵略者所设想的效果。日本帝国主义也不得不承认,较之对东北的经济掠夺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相比,“文艺之发展,较诸产业、经济、交通等其他部门,尚在水准以下之跛行状态。”日本侵略者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归结为文艺界人士对于伪满“建国精神”理念的认识不够,“观念错误混淆,以致有害文化之健全发展”。为了从根本上推动“国策文艺”的发展,日本帝国主义决定制定一个整体性的文艺统制纲领,全面“指导”伪满各个文艺部门的创作,在东北彻底实行殖民主

义文艺专制统治,“兹拟确定文艺指导方针,施行育成指导……而普及于全国,以期精神的建设与物质的建设工作,相辅而行。”

1941年3月23日,在伪弘报处的精心策划下,召开了“文艺关系者垦谈会”,邀集150名伪满文艺界人士与会,在会上正式抛出了纲领性的文件《艺文指导要纲》。日本侵略者所说的“艺文”,包括文艺、美术、音乐、演艺、电影、摄影等项。《要纲》共包含有趣旨、艺文之特质、艺文团体组织之确定、艺文之促进活动、艺文教育及研究机关五大部分。其核心思想是确定伪满的“艺文”要“以建国精神为基础,是为八纮一宇精神之美的显现”,将日本想要征服整个世界的军国主义文化具体体现到伪满,就是要东北人民树立起拥护日本殖民统治,效忠伪政权的奴才思想。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把“世界第一等”的日本“艺文”移植到中国东北来,“以日本艺文为经,原住民族固有之艺文为纬,取世界艺文之粹,而造成浑然独特之艺文”,形成以日本法西斯思想文化为核心,结合伪满本地实际情况的新型的殖民地文艺,为“实现日满一德一心、民族协和、王道乐土、道义世界为理想的天皇的圣意”而存在。[5]《要纲》并号召伪满的文艺界人士“必须发挥其高度的热心毅力,自觉其国家的重大使命,各尽所长,努力前进”,“共举建国兴亚之大业焉”,[14]积极地投身于“国策文艺”的创作之中。转自米尔军情

网https://www.360docs.net/doc/1012984990.html,

《艺文指导要纲》颁布以后,伪满的文艺创作活动完全被纳入到了日本帝国主义“官制文化”的轨道。伪满的文艺界人士基本上只能创作跟日本殖民统治东北方针政策紧密

相联的“国策文艺”作品,不仅隐含民主进步、爱国思想的文艺作品的创作出版比以前更加艰难,被压缩到了很小的空间,就连那些与政治无涉,与时局无关的生活消闲类普通文艺作品发表的机会也大不如从前。身处这样的环境,一些作家即使不想创作殖民文艺作品也很难做到。“满洲文艺家协会”就组织该协会内的会员作家,动员他们写歌颂“大东亚圣战”的“献纳诗”。作家如果坚持不写,就会不可避免地受到迫害。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本殖民当局大规模地组织各方面的文艺界人士,参加报道队,深入到工厂、农村、部队、开拓团等地方,描写报道基层的生活,胡编乱造所谓伪满洲国人们的“奋进”精神,以及伪满国家“欣欣向荣”的气象,作为“圣战”精神来欺骗东北人民为日本的侵略政策效力。

在这种氛围的渲染下,产生了一些有份量的殖民地文艺作品,内容不外乎为吹捧日本的战争行为,美化在日伪统治之下的殖民地社会现实,恶毒攻击污蔑我抗日武装。在文学创作上,有山田清三郎《建国列传》、神户悌《县城》、北村谦次郎《春联》等臭名昭着的殖民文学作品,以及众多的“开

拓文学”作品。电影制作上产生了《黄河》、《大地逢春》、《碧血艳影》等着名的反动影片。其他的文艺领域亦莫不如此。日本的音乐家经常与伪满的音乐界人士在一起,举行“国策音乐”的演出。伪满各地经常举办“关东军报道队展”、“开拓团勤劳奉仕报道展”等“报道美术”作品展,展出“国策美术”作品。一时间,伪满文艺界殖民主义文艺创作空前猖獗。

通过实施殖民文艺统制政策,日本侵略者掌握与操控了伪满文艺界的主导权,但却根本无法实现他们利用殖民文艺同化东北人民的险恶用心。面对日本侵略者血腥镇压东北人民,疯狂掠夺东北人民,将东北人民置于奴隶的境地等活生生的现实,又有多少中国人会去真正相信“国策文艺”那些与事实截然相反的虚假宣传。等到“八·一五”光复以后,“国策文艺”也就终结了它的历史使命,留给后人的只有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人民犯下的又一严重罪行!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关系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关系 1.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多、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 丰富,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可以做出宏篇大论来。日本茶道 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 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开申明的“茶禅一位”,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 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2.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中国茶文化更崇尚 自然美、随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 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是顺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规”、“七则”似 乎过于拘重形式,打躬静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畅快自然的。中 国茶文化最初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神仙 世界很有渊源关系,作为艺术层面的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美学精神 便成了一种传统。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无 道了,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所以一说茶道, 往往首推日本。 3.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日本茶文化尚未具备全 民文化的内容。中国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 便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在这种场合, 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手段,成为生活本身 的内容,民间不同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众中亦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 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也就是说,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 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四规”:待客亲善,互相尊敬,环境幽静,陈设高雅。

第16课 侵华日军的暴行(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16课侵华日军的暴行 一、学习目标 列举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如南京大屠杀等。 二、学习重点 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三、自主学习 1.近代日本发动或参与了多次侵华战争,但其中不包括() A.甲午中日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全面侵华战争 D.鸦片战争 2. “看那尸山血河般雄壮的,多少烈士用鲜血铸成的钢铁意志,一场场厮杀,一座座丰碑。一时间没有了军阀割据,没有了党派争端,只有民族荣辱和国家兴亡。”以上材料描述的是下列哪一次战争() A.抗日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北伐战争 D.鸦片战争 3. 1937年12月13日,沦陷。国民党政府迁往,作为战时陪都。南京大屠杀日军用了周的时间屠杀中国军民万人以上。这次大屠杀大、众,长,残酷;均为人类文明所罕见。 4. 想一想:在整个全面侵华战争期间,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过哪些滔天罪行? 四、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 1. 和周围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先尝试解决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

一,如:这次屠杀有什么特点?从这些滔天罪行史实中可看出日本帝国主义的什么性? 2. 共同讨论下面的问题 这次侵华战争除了南京大屠杀和“731”部队的细菌实验、毒气战外,你还知道日军哪些暴行吗?你知道这些暴行按照当今国际法规论处是什么罪吗? 分享交流 1. 展示交流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然而近年来日本国内一些人极力否认大屠杀的真实性,日本右翼势力一直在为侵略战争的罪行翻案,如否认南京大屠杀,篡改历史教科书等。日本领导人多次参拜供奉有“二战”战争罪犯的靖国神社,引起了中国人民和亚洲其他国家民人的强烈抗议。请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的认识。 2. 提新问题 通过自学、合作探究,我们解决了本课的许多问题。请再针对本课内容提出一个问题,提升自己的问题意识。此问题可以是本组没有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联系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联系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日本茶道和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实质来说,都同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然而,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已经一千多年了,经过日本本土的影响,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而最终成为了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另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也处于不断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所以,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既有联系,又有了较大的差异。 一、中日茶文化的共同点 1、茶文化虽然各有其独特的美,但是它们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追求“和”的思想、“天人合一”境界,透过茶来感受真正的美、本质的美、自然的美。中国茶人追求品茶的纯正滋味,享受与大自然结合的美妙境界,明代的文士茶正是文人逸士寄情山水,畅怀于大自然的绝佳体现。日本茶人则赋予身边所有器具以生命,享受人和自然、人和物、物和物相融合的意境。 2、中日茶文化都以茶为载体将自己的精神理念体现在茶道的实体活动中。中国茶人将传统的儒家文化、修身养性的理念体现于品茶与作茶诗绘茶画等实践活动中。日本茶道秉承禅宗理念,将其体现在茶道礼仪、茶道规范、茶道技艺上。 3、在参与茶事的活动、品尝茶的馨香以及由苦而甜的滋味,体会茶以外的感情世界的同时,对茶的艺术化的追求,将美化、深化对日常生活万事万物体验。这在中国、日本的茶道中又是一个共同点。 二、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 (一)茶文化表象的差异 1、茶文化流派的差异。 中国茶文化虽然经过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凝练,却未出现很多的流派,而是集中体现在文化的积淀上。 日本的茶文化却出现了很多流派,比如有名的“三千家”,即不审庵“表千家”、今日庵“里千家”和官休庵“武者小路千家”。还有很多小的流派,比如薮内俭仲创始的善于书院茶和小茶室茶的薮内流派。其他如大口派、织部流、萱野流、古石州流、小堀流、坍流等。 2、烹茶的程序不同。 中国的茶的烹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是烧开水;二是用热水将茶壶洗干净;三是把茶叶填进茶壶,茶叶高度大约到茶壶内壁的三分之一处;四是灌半壶热水冲洗茶叶,然后立刻倒掉水使茶壶里只剩茶叶;五是再往茶壶里倒热水直到水溢出到大容器里(茶壶里的水中不应该有气泡);六是把泡好的茶水在一分钟内倒入杯饮用(在倒的过程中要不断转动茶壶);七是在泡了一次的茶水饮用完后加入水再次冲泡,继续饮用。根据茶叶种类的不同,一份茶叶可以泡4至5壶茶水.但是后面的几次应该略微多泡一会以尽可能泡出香味:第二次大约多泡10至40秒,第三次大约45秒,以此类推。 日本茶道简单说来包括了更衣、观赏茶庭、初茶、茶食、中立、浓茶、后炭、薄茶、退出、衔接等步骤,其各个步骤耗时也不尽相同,分别为二十分钟、二十分钟、六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十分钟、三分钟、四小时、一小时四十分钟等。 3、茶具不尽相同。 根据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所著的《茶谱》中记载中国的茶具至少包括十种,即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等,这还不包括后来文化变迁中的其他茶具。 日本的茶具主要包括厂风炉、柄杓、盖置、水指、建水、枣(薄茶用的茶罐)、茶入(浓茶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区别在哪里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区别在哪里?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区别在哪里? 作为一个茶人,处于责任心和职业习惯,在本文一开始,我要首先要告诉所有读者,平常的许多惯常说法和习惯思维是错误的。比如有人说“日本才有茶道,中国只有茶文化”,有人说“中国茶道简单,日本茶道复杂”,有人说“中国茶道水平低,日本茶道水平高”,还有人说“中国茶道不太讲修养,日本茶道更讲修养”等等。 我们说日本亦有茶道,说起美学来,我们可以将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比一比。曾见与茶道相关的日本仕女图,纤细秀美,精致之极,仕女表情安详甜美,器具也是非常讲究的,其插花的时间恐怕比得上烹茶的时间了。茶道在日本不但盛行,且是一种严肃的活动,这正与其文化和美学观念相合,精致、纤细、洁净,就好象日本就是一部名著《源氏物语》,这部类似中国《红楼梦》的巨著里也渗透着日本的文化和美学理念。日本的茶道,我私下里认为,可欣赏而不可学,在气度上未免不足。其代表者就是表千家茶道、里千家茶道和武者小路茶道三大流派。其中尤以表千家茶道更具标杆性质。中国茶道文化底蕴厚重,一把旧壶,一

杯茶汤,掂在手里,随意率性,崇尚自然,气沉丹田,没有那样多条条框框裁切,细节处可透出行茶者诸多个性和衍变,有引人入胜的韵味,有心人品出禅、道、儒,静夜中品茗,一片禅心如月光洗浴的海棠,肝胆皆冰雪。我愿意融进这民族气息浓浓的茶里,十几年饮茶品茗,从未仔细考虑过什么茶道美学,从浑浑沌沌牛饮解渴,到啜饮品味,到将经历中的百般滋味融进杯盏里一丝丝品饮,这“道” 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同心情有不同的茶相伴,不同的茶由不同的长流壶、短流壶、无流壶来对应沏泡,不同的民俗地区对同一种茶可以有不同的沏泡法和品饮法。实际上是,无论你在任何地方、无论你喜欢和种茶,你都可能会遇到一种独特的泡茶和品茶方式,这就中国茶道的精彩纷呈和多姿多彩,茶道艺术和品茶过程一起,犹如知已好友一般,伴随着松弛和愉悦与国人们在一起。中国茶道流派以太极茶道为代表,它的追求茶道精神性与功能性阴阳融合的太极思想,也代表了大多数茶人的内心精神取向。日本茶道美则美矣,个中滋味远不及中国茶道耐品。佛教从天竺传入中国,中国将其融入儒家与道家,这才产生了中国式佛教“禅 ”,禅自南宗六祖慧能以“顿悟”战胜了北宗神秀为主的“渐悟”后大盛。禅又自中国传入日本,日本国人将禅再次变化,融入大和民族的坚忍、纤细、精致,再加上略略感伤,因此日本的茶道也带有这样的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罪行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罪行 1900年4月,义和团刚在北京近郊发展起来,俄国公使就提出镇压。美国、英国、法国、德意志帝国各国公使也奉本国政府密令,联合照会清朝政府“剿除义和团”,并将舰队聚集大沽口进行威胁。5月间,义和团在京津一带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清军士兵参加义和团,以端亲王爱新觉罗·载漪为首的排外势力在清政府内占据上风。各国公使眼看清政府已无法控制形势,总理衙门也“无力说服朝廷采取严厉的镇压措施”,便策划直接出兵干涉。5月28日,英国、法国、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日本、俄国、美国八国在各国驻华公使会议上正式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以“保护使馆”的名义,调兵入北京,清政府被迫同意。5月30日至6月2日,八国的海军陆战队400多人,陆续由天津乘火车开到北京,进驻东交民巷。随后,各国继续向中国增兵,各国军舰24艘集结大沽口外,聚集在天津租界的侵略军达2000余人。6月6日前后,八国联合侵华政策相继得到各自政府的批准,侵略中国的战争爆发。 1900年6月11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八国联军2000多人强占火车由天津驶往北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激起义和团坚决抵抗。6月12日,义和团与清军董福祥、聂士成部联合作战,切断侵略军与天津的联系。6月14日至18日,侵略军被义和团群众包围在廊坊、落岱、杨村一带,面对用近代枪炮武装的侵略军,义和团奋勇杀敌,视死如归,不惜以血肉之躯与敌人拼搏,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爱国热情,打死打伤敌军300余名,西摩尔溃不成军,被迫沿北运河退回天津,义和团粉碎了八国联军进犯北京的计划。 6月中旬,侵华帝国主义海军在沙俄海军将领指挥下,联合进攻大沽口炮台,遭到守军坚决抵抗,清军共击伤击沉敌舰6艘,毙伤敌军200余名。正当战事激烈时,守将罗荣光不幸中弹牺牲,清军失去指挥,大沽炮台失守。在此前后,日本使馆书记生在前往永定门接应西摩尔联军时被清兵当作间谍处死。德驻华公使克林德在东单牌楼行凶被守军击毙。21日,清政府向各国“宣战”。 大沽口失陷后,俄、英、德、美援军数千人,闯入天津海河西岸紫竹林租界,对天津城及其外围发动猛攻,义和团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董福祥率义和团一部进攻老龙头火车站,毙伤俄军500余名,数度占领车站。张德成率义和团及清军一部围攻紫竹林,以“火牛阵”踏平雷区,冲入租界。聂士成部清军坚守城南海光寺一带。7月9日八里台一战,聂士成身中7弹,腹破肠流仍坚持战斗,直至血竭而亡。14日,天津为联军攻陷。 8月4日,联军2万余人由天津进犯北京。13日进至北京城下,进攻东便门、朝阳门、东直门。英军率先由广渠门破城窜入。14日,北京失陷。次日晨,西太后和光绪皇帝仓惶出逃。联军入城后,解除了义和团对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的围攻,义和团被迫退出北京,转往外地坚持抗击侵略

日军的滔天罪行

日军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屠杀中国军民达30万人; 【备课资料】南京大屠杀及日本政府对此的态度 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 12月15日,日军将中国军警人员2000余名,解赴汉中门外,用机枪扫射,焚尸灭迹。同日夜,又有市民和士兵9000余人,被日军押往海军鱼雷营,除9人逃出外,其余全部被杀害。 16日傍晚,中国士兵和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押往中山码头江边,先用机枪射死,抛尸江中,只有数人幸免。 17日,日军将从各处搜捕来的军民和南京电厂工人3000余人,在煤岸港至上元门江边用机枪射毙,一部分用木柴烧死。 18日,日军将从南京逃出被拘囚于幕府山下的难民和被俘军人5.7万余人,以铅丝捆绑,驱至下关草鞋峡,先用机枪扫射,复用刺刀乱戳,最后浇以煤油,纵火焚烧,残余骸骨投入长江。令人发指者,是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在紫金山下进行“杀人比赛”。他们分别杀了106和105名中国人后,“比赛又在进行”。 在日军进入南京后的一个月中,全城发生2万起强奸、轮奸事件,无论少女或老妇,都难以幸免。许多妇女在被强奸之后又遭枪杀、毁尸,惨不忍睹。与此同时,日军遇屋即烧,从中华门到内桥,从太平路到新街口以及夫子庙一带繁华区域,大火连天,几天不息。全市约有三分之一的建筑物和财产化为灰烬。无数住宅、商店、机关、仓库被抢劫一空。“劫后的南京,满目荒凉”。 后来发表的《远东国际法庭判决书》中写道:“日本兵完全像一群被放纵的野蛮人似的来污辱这个城市”,他们“单独的或者二、三人为一小集团在全市游荡,实行杀人、强奸、抢劫、放火”,终至在大街小巷都横陈被害者的尸体。“江边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 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

简析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简析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一、概论 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是东方民族不朽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从汉魏、两晋、南北朝开始以来,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逐渐发展。日本茶道和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实质来说都同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然而,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已经一千多年了,经过日本本土的影响,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而最终成为了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另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也处于不断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所以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既有联系又有了较大的差异。 中国的茶文化是“美的哲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茶道虽源于中国,却发展于日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的“美的宗教”。日本茶道的目的,并非在于鉴别茶质的优劣、品尝味道的浓淡,而在于通过复杂的程序和仪式达到追求幽静、加强和谐、陶冶情操的目的。 二、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 (一)茶道的内涵不同 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互为补充、绝少抵触,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无论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能做出宏篇大论。而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表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充分贯彻了儒家礼、义、仁、德的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标准。日本茶道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主张“和、敬、清、寂”,公开申明“茶禅一位”,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追求禅宗的静寂之美。 (二)两国茶道的规则不同 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而中国茶文化则更崇尚自然、随和之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但其“四规”、“七则”似过于拘重形式,很难让人感受到畅快自然。中国茶文化最初是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的,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的神仙世界颇有渊源,它在艺术层面上强调自然与美学精神,很容易让人感到和谐统一。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便道而无道,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故而说起茶道,往往仍首推日本。 (三)茶道推广的层次不同 茶道推广的层次不同。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层次较广;而日本茶文化则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中国茶文化自宋代便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在这种场合,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一种手段,从而使“茶”成为生活本身的内容,而各个民间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众中也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也就是说,相形之下,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四)茶道的表现形式不同 日本茶道有严谨的礼仪规范,主客之间、客人之间都有不同的礼仪要求,茶道演示的各过程中都有严格的礼仪规范。更有甚者,日本茶道还有人对物行之礼。而中国茶道更注重的是品茗和欣赏,没有太多规定性的礼仪规范。在崇尚自然上,日本的茶室插花和茶点上的图

侵华日军暴行调查报告

题目:侵华日军暴行调查报告 摘要:尊重历史,缅怀先烈,针对1931—1945年侵华日军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进行调查,写下日军侵华的暴行调查,揭露当年日本侵略者的残忍凶暴,希望这份调查报告能警醒国人,勿忘国耻,铭记历史。 关键字:侵略屠杀反思勿忘国耻 正文:一.日本侵华主要历程 局部侵华: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全面侵华:1.标志:1937年7月7日卢沟前事变 2.扩大:日本先后占领平津,广州,武汉等地,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华南的大片领土。二.日军侵华的主要暴行 1.发动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战乱让老百姓苦不堪言,生灵涂炭,军民死伤无数。 2.制造南京大屠杀,肆意屠杀无辜老百姓,南京大屠杀中,被日军屠杀的中国居民和士兵达30万人以上。 3.建立“七三一”部队,在华实施细菌战,用活人做实验,因实验而残害的 中国人达3000多人。日军遗留的化学武器现今再酿

惨剧。 4.实行“三光”(烧光,杀光,抢光)政策,见人则杀,见物则抢,无法带走 之物则烧。把无数的城市和农村变成了废墟,无数的财富宝藏被洗劫一空,无数 的生灵遭涂炭。 5.侵华日军丧失人性,对沦陷区实施残暴统治,人民群众备受折磨,许多老百姓惨遭杀害。 6.穷凶极恶的日军对我八路军敌后抗日革命根据地展开反复的大扫荡,开展大清乡运动,由于始终找不到对付八路军敌后游击战的有效方法,相反,在八路军的广泛打击下不断遭受损失,便迁怒于人民群众,无数无辜百姓,革命志士遭受残害。 三.日本侵华战争罪行与战争遗留问题 其对历史问题上,主要造成其原则问题上发生较大的意见,是有关于日本媒体在谈到历史问题时,经常使用“历史牌”这个词。所谓“牌”,无非是用来讨价还价的筹码。而日本媒体这一用词的选择,其深层意思甚至更糟,它含有敲竹杠的工具之意。严肃的历史问题就这样被日本传媒转化为“历史牌”。日本传媒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其实质将直接影响中日的关系发展,吴学文先生在书中介绍说:“有些日本人

日本为何无法彻底反思二战罪行

日本为何无法彻底反思二战罪行 同为戕害千万世界人民的二战轴心国,德国和日本对待自身二战罪行的忏悔言行,天壤之别。一边是在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惊世一跪的德国总理勃兰特、一边是执迷不悟屡屡参拜靖国神社向甲级战犯鞠躬请愿的日本各类政客;一边是连年主动向受害人赔偿的德国政府、一边是连自己所犯慰安妇大屠杀罪行等都拒绝承认的日本极右翼势力。为何日本与德国对二战的反思,差异如此之大? 巨大差异的具体现象,相信在身为中华儿女的我们之间,无需赘言(修改教科书、甲级战犯当首相、不承认强征慰安妇、不承认大屠杀、妄言发展核武等等)。本文要说的,是原因。国内的一些学者,将美国对日本的改造失败,归为日本无法彻底清算二战罪行的最主要原因,在我看来,这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上的姿态,而非他们对问题实质的看法。一个国家走什么道路,根本原因,是这个国家自身的问题,是内因在决定;外因虽会有影响,但并不能起根本作用。本文先述外因,再论内因,以期大家可以从一个更为全面的角度,理解日本人对二战的心理。外因一:日本本土在二战末期并没有被盟军陆军直接进攻和占领。二战末期的日本,与一战后的德国很是相似:都是在本土没有受到盟军地面部队占领的情况下投降的。这一事实的优点是,反法西斯正义力量得以更多的保存、征战中的士兵可以减少数十万的牺牲、战争可以尽快结束。但缺点却是,本土没有被彻底扫荡的国家,国内还保存着大量的拥有军国主义思想的人,他们并没有在本该发生的、本土被盟军进攻的战争中战死,而是苟延残喘到战后重建,他们的躯体活着,他们的军国主义的思想也同时在灌输于自己的后代,成为未来极右翼势力兴起的火种。可以看看,目前活跃在日本政坛的右翼势力中,有多少的父辈祖辈拥有着军国主义色彩,他们本该在二战末期、战死于或剖腹于盟军直接进攻日本本土的战争中,但是盟军陆军没有进攻日本本土,故他们自己以及后代得以死灰复燃。二战后的德国不同于一战后的德国,二战后德国本土被彻底占领,拥有纳粹思想的人,几乎全部战死,因此,二战后的德国,比一战后的德国,更容易反思自己的错误,因为犯错的人基本都战死了!现在的日本,就非常像一战后的德国。因此本土没有被盟军在战争中直接占领,大批军国主义思想的人得以活命,这为日本极右翼的抬头,提供了火种。 外因二:美国战后对日本改造的纵容。二战过后,美国先后发动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又数十年对苏冷战和对华包围。日本作为美国抑制亚洲大陆国家的桥头堡,让美国人更关心的,是如何更好的利用日本,而非让日本反省战争罪行。或者可以说,美国连“善用日本”都唯恐不及,又何来精力让日本深刻反思二战侵略罪行呢?因而,当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抬头时,美国基本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右翼的残渣泛起开了绿灯。不过文武需要指出的是,右翼泛起的根本原因,是右翼在日本有大批支持的民众,美国虽然对此开了绿灯,但是美国并没有大力的支持右翼的兴起。当然不管怎么说,美国对右翼的姑息,都是其死灰复燃的一个重要外因。 外因三:冷战期间亚太冷战格局使亚太国家没有深究日本的罪行。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苏联开始对外展示出扩张及霸权主义,东亚各国,特别是中国,为了对抗苏联,因而需要与日本建交。其实,建交时是一个非常好的、清算日本战争罪行的时候,但是限于当时苏联的压力,建交事宜不可贻误太久。因此,中国可以

日本侵华战争

课件 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进入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手指ppt)的学习。又我们班主讲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我们可以看一下(手指ppt),本章共有五节,可以说在整本书中,抗日战争这章是最多的,所以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当然了,在学习本章之前,我们应该了解一下本章大致的框架。 本章共分为五节,分别是(看ppt)。 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我觉得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该了解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他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第二就是要把握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建立的作用及意义。第三要掌握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以及对他的评价。第四要掌握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全面的抗战路线,纲领,以及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同时也要掌握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开辟的敌后战场他的重要地位及作用。最后一个方面,我们要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经验,以及我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意义及作用。这就是这一章的基本框架。

当然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注意重难点的学习。下面我们班给大家讲解第一章——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我们先看一下日本侵华的历史原因。(手指ppt)可以说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是由来已久的。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上,早在1876年就侵略过台湾,1894年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就开始了在台湾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日本在台湾设立总督府。日本驻台总督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于一身,并负责指挥驻台的日本军队。总督府主要官员都有日本人担任。他们制定了一整套警察制度和保甲制度(保甲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延续的一种社会统制手段,它的最本质特征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而不同于西方的以个人为单位。儒家的政治学说是把国家关系和宗法关系融合为一,家族观念被纳入君统观念之中。因之,便有了汉代的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唐的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百户为“里”,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提出了十户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元朝又出现了“甲”,以二十户为一甲,设甲生。至清,终于形成了与民国时期十进位的保甲制极为相似的“牌甲制”,以10户为1牌,10牌为1甲,10甲为1保,由此建立起了封建皇朝对全国的严密控制。)掌握着台湾人民的生杀大权。日本人还在台湾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攫取台湾的资源和财富。他们推行“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殖民经济模式,使台湾成为日本的稻米供应地。殖民当局还竭力推行奴化教育和同化政策,开展“皇民化”运动。 此后,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日益膨胀。在1927年的6月至7月。

中日茶文化比较

中日茶文化比较 关键词:中日茶 众所周知,茶文化最早发源于中国。至唐代,茶文化通过一些途经传入日本。日本的茶文化由此开始。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世界上许多饮茶国家都与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全球性的文化交流,使茶文化传播世界,同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以至宗教意识相融合,呈现出五彩缤纷的世界各民族饮茶习俗。 (一)日本茶道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隋唐以前,两国已有文化交往。以后,随着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茶文化也同时传到了日本。饮茶很快成了日本的风尚。 日本茶道即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一种礼法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日本茶道有20多个流派,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现代日本茶道一般在面积不大、清雅别致的茶室里进行。室内有珍贵古玩、名家书画。茶室中间放着供烧水的陶炭(风)炉、茶锅(釜)。炉前排列着专供茶道用的各种沏茶、品茶用具。日本茶道的规矩比较讲究,友人到达时,主人在门口恭候。待宾客坐定,先奉上点心,供客人品尝。然后在炭炉上烧水,将茶放入青瓷碗中。水沸后,由主持人按规程沏水泡茶,依次递给宾客品饮。品茶时要吸气,并发出吱吱声音,表示对主人茶品的赞赏。当喝尽茶汤后,可用大拇指和洁净的纸擦干茶碗,仔细欣赏茶具,且边看边赞“好茶!”以表敬意。仪式结束,客人鞠躬告辞,让人跪坐门侧相送。整个过程,都洋溢着“敬、和、清、寂”的精神。 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饮茶风俗,都因本民族的传统、地域民情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有所异,然而“客来敬茶”却是古今中外的共同礼俗。 几百过去,日本仍旧保留了一套完整的茶文化,并得到(----日本茶道。)而中国的茶文化,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整的保存下来。 二、学习目的: 通过中日茶文化的对比,归纳。更深刻地去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 学习、继承、发扬我国的茶文化。 茶树,常绿灌木,开白花。嫩叶经过加工,就是茶叶。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我国和东方乃至全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在中国制茶史上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中唐以来,饮

日本侵华战争的战略意图及步骤

近代日本侵华的战略意图与主要步骤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侵占大片国土,实施“以华治华”的毒计,扶植汉奸傀儡卖国政权,残酷奴役、杀害中国人民,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产,严重地侵犯、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严重地分裂了中国,使中国国家的统一程度在抗日战争时期受到了严重地削弱。 1. 侵略传统 日本基于传统的侵略政策,不断向外扩张势力。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国势骤强,积极向外扩张。自甲午之役、日俄战争,以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均在中国掠夺利益。且日本因地少人多,故一向主张贯彻“大陆政策”,认为“如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可见日本军国主义是以侵华为基本国策的野心。 2. 经济危机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席卷资本主义国家,日本亦深受困扰,致海外市场锐减,经济严重萎缩,失业人数剧增。因而日本亟谋对外扩张,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并以对华战争来转移其国人的视线。 3. 妄图称霸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即实施军国主义教育,培养年青一代的民族优越感,民族主义抬头。而日本军阀又先后与德、意缔结盟约,形成“罗马、柏林、东京轴心”,狼狈为奸,以图东西方分别称霸。 4. 利用内战 日本所惧即中国的强大,故曾乘北伐军克复济南时,杀害中国官兵及外交人员蔡公时,制造“五三惨案”,阻挠中国的统一。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服从中央政府,实现和平,中国即从事各种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建设,使日本侵略政策大受打击。而且中国内战停止,国共再度合作,准备联手抗日,日本急欲趁中国实力未强之时予以鲸吞。 二、侵略步骤 日本对中国的掠夺与侵略是在周密规划下进行的。 日本殖民中国,迁都大陆的设想早在丰臣秀吉时代即已构思,只是那时无力实现。从1868年明治维新的富国强兵、殖产兴业的政策开始,到1927年《田中奏折》的征服世界的五步计划,日本把征服中国大陆作为实现其野心的先决条件。日本对中国的掠夺先是通过武装侵略,勒索巨额赔款,以为其进一步工业化获得原始资本,同时达到使中国经济崩溃、内乱四起的目的。然后则趁中国改换朝代百废待举的时候,以精锐之师对国土进行武力征服。 1.勒索巨额赔款 日本对中国的勒索主要是甲午战争后的马关赔款和八国联军的赔款。1895年日本逼迫清政府在日本马关签订条约,割取辽东半岛,及台湾、澎湖列岛,并勒索

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

. 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 日本对华侵略的历史,大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倭寇骚扰时期。也就是明朝时期受到日本政府“支持”的流浪汉组成的武士骚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烧杀抢掠。 第二阶段士继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以国家政权为代表的全民侵华运动。以中日甲午战争为高潮。日本借朝鲜问题全面挑起对华争端,以甲午战争收场。日本从中国攫取了大量现实利益。仅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就从中国获得了近两亿两白银,从而获得了大量货币资本,以及割占中国台湾岛近五十年,从而继续获得了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源。 第三个阶段是全面侵华战争阶段,既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对华战争中国的直接可以统计的损失是五千亿美元,人口伤亡近三千万,由于对华战争的主战场是在中国本土所以损失不计其数的。 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残酷屠杀,伴随着侵华战争的全过程。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不久,日军就在长春活埋了中国被俘人员200多人;11月在齐齐哈尔捕杀马占山部伤兵数百人;1932年9月,在抚顺近郊制造平顶山惨案,屠杀村民3000余名,全村仅存活1人。 在日本侵华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屠杀发生在南京。侵华日军松井石根所部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南京后疯狂杀戮,血染古城,使30万以上的南京市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惨遭屠杀,1/3的街道和建筑物被焚毁;同时,还制造了2万起左右的强奸事件,进行了大规模的抢劫。日军的残暴与野蛮实在是骇人听闻、罪大恶极。 日本侵略军在对抗日根据地血腥“扫荡”中,推行野蛮的“三光”政策,犯下了累累血债。据统计,从1937年—1945年,仅晋绥、晋察冀、冀热辽、晋冀鲁豫、山东、苏皖、中原7个抗日根据地,中国军民就被日军杀害318万人。 令人发指的细菌战、化学战 在侵华战争中,日本公然违背国际法,在中国研制和使用细菌武器,进行细菌战,大量残杀中国人民。臭名昭著的“第731部队”、“第100部队”等细菌战部队,总人数达2万余人。他们还对实验对象进行活人解剖。每年用于试验的人达400—600人。据不完全统计,从1939年—1945年8月,“731部队”至少残害了3000多人。 从1940年下半年开始,侵华日军开始大量使用细菌武器,如感染力强、传染迅速、杀伤力大的霍乱、伤寒、鼠疫、炭疽病等菌种,以及白喉、痢疾等细菌。日军进行细菌战的区域遍及华北、华中及重庆等广大地区,残杀中国军人和无辜居民数十万人。

日本侵略中国之原因分析

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分析 近两年,随着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与建党90周年纪念日的到来,我们迎来了普及历史知识、深化民族记忆的良好契机。电视作为集公共性、传播性、针对性、亲民性等特点于一身的媒介,在众多宣传主流价值的媒介形态中脱颖而出,其中掀起的一股抗战题材电视剧的播出热潮,尤为引人关注。 日本国土面积仅有37万多平方公里,只相当于中国的云南省大小。但令人费解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国,在近代却连年发动对外战争,给亚洲血多国家尤其是中国带来了罄竹难书的浩劫和灾难。一个小小的岛国为什么会侵略一个比它大得多的中国?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很复杂的问题,涉及中日战争广阔而复杂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华、地理等种种因素,而我们的理解常常只是片面的。 要深入了解这个问题,我们从两个方面入手:日本方面的因素以及中国方面的因素。 [1]从日本方面看,首先是它想侵略中国,其次是它有能力侵略中国。前者解释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后者则回答日本侵略中国的可能性。 从中国方面看,日本之所以将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作为主要侵略对象,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是一块“肥肉”,且距日本很近,便于日本用兵;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国力衰弱,中华民族存在着重大弱点和缺陷,给了日本侵略者以可乘之机。 一、日本方面 1、自然环境 日本列岛位于亚欧版块和太平洋版块的接界处附近,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全球有十分之一的火山位在日本,在全国都时常会发生火山活动。严重的地震则每一个世纪都会发生几次。1923年9月1日的关东大地震。东京地区的高楼在地震中悉数毁掉。东京等地有许多古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精品之作在地震中化为一堆废墟,全国约有1/20的财产在地震中被大自然毁坏,人员伤亡不计其数。另外自然资源也十分匮乏。基于以上原因,日本一直在寻找一处适合居住的大陆,以及廉价甚至是可以无偿夺取的资源,而中国正符合他们的需求。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实行屠杀政策,把东北部分地区的中国百姓全部屠杀,然后从本国迁移了部分人口在这里生活。 2、民族文化—军国主义传统 日本之所以走上侵略扩张道路,根子还在于它的民族文化中存在着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 这种传统的形成首先和日本的武士道密切相关。日本的武士道是大家熟悉的名词,但它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它对日本有什么作用和影响?日本历史上曾经历了很长的战国时期,大名领国群雄割据,混战不已,并逐渐形成了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1192年,日本建立了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从此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武士统治时代。“武家习气”、“弓矢之道”与中国的儒家伦理相融合,就形成了忠君、节义、廉耻、武勇、坚忍等一整套封建伦理规范,统称“武士道”。 武士道的形成使武士意识大大强化了,它不但从伦理关系上加固了武士阶级,而且使武士的思想和行为特征更加明确了。中国儒家伦理所倡导的儒雅之风,

日本侵略者在如东犯下的罪行

日本侵略者在如东犯下的罪行 杨自强李榕 一、明朝时期——倭寇 元末明初,日本处于封建割据的南北朝时期,内斗严重。他们中某些手握兵权的人,支持国内一些武士、浪人、政客等,勾结海盗、走私商,侵犯周边国家沿海地区,烧杀抢掠,凶悍狠毒。我国东部辽、鲁、江、浙、闽、粤沿海诸省,受其侵害,前后达二百余年之久。国人称这批来自日本,身材矮小、罪恶昭彰的恐怖分子为倭寇。二百多年中,他们杀我沿海军民多达数十万之众。其凶杀的手段骇人听闻。据传:倭贼侵入浙江台州桃花村,除奸淫烧杀外,还将婴儿绑在竹竿上,用开水浇,听婴儿大声啼哭,倭贼拍手狂笑,以此为乐。如东东临大海,屡遭倭患。市县及部分镇志,以及《日出南黄海》一书等均有记载。明朝初年,我如皋东乡(如东)就开始建军营防倭。洪武二年(1369),信国公汤和领旨派兵屯驻掘港,同时建土堡一座。每年汛期,委扬州提督领兵1300名守堡防御,分驻东西二营。距离掘港七八十里西北部栟茶一带,倭寇多次入侵,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嘉靖十六年(1537,一说三十八年),倭贼从东台丁美舍海滩登陆,侵犯栟茶(时属泰州县宁海乡)。义士缪滂与其子召集民众数百人,手持刀刃和各种器械,至栟茶北乡奋勇杀敌,立斩倭

贼十余名。倭寇见我人多势旺,寡不敌众,只好仓皇逃窜。嘉靖三十三年(1554)至三十六年(1557),倭寇连年入侵,官府于三十八年(1559),在黄沙洋(今小洋口)特设备倭营,派兵防守。 嘉靖三十三年(1554)三月,倭寇百余人从海上登陆,入侵掘港,西行到马塘、双甸南乡丛家坝,屯驻丁堰。倭贼一路焚掠杀人,气焰嚣张,但不少地方的民众都敢于拼杀。如马塘西北郊葛家庄的护庄首领葛正怀,武艺高强。他在丰利坝一带遇到大股倭寇,立即策马挥刀,冲向敌阵,左砍右杀,敌人倒下一大片。突然战马失控,冲进前面一条小河,陷入淤泥中。群倭四面围困上来,他坚决不当俘虏,引刀自刎。倭贼向西南方向杀去,准备由丁堰北折,杀向如城。如皋县令想弃城逃跑。阎主簿手下武弁吴泓、郜秀请命抗倭,县令同意,令阎主簿领兵400,前去杀敌。吴泓、郜秀等官兵奋勇冲杀,倭贼溃退到潮桥,官兵紧追,倭贼想从原路逃向海边。但途中有条横河,河上的桥梁已被当地民众拆除,上百倭贼被全部追杀。当地民众将此处称为“吴泓港”或“灭倭港”。是年四月,倭寇数百人从海上轮番上岸劫掠。时任如皋城守营游击杨缙奉命率兵抗击,射杀倭首退敌。第三年(1557)四月,倭寇90余人登陆,焚掠掘港。当地军民英勇抗击,倭贼流窜至白蒲,狂烧滥杀。兵备副使马慎率兵围贼于陈家庄,当地民众积极助战,经一昼夜激战,杀敌30

731部队在中国的罪行

731部队在中国的罪行 该部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秘密研制并使用生物武器于实战的日本陆军特种部队。该部队设4个研究部和总务、教育、物资、医疗等机构,下辖海拉尔、林口、孙吴、牡丹江、大连等5个支队和安达实验场,建有“特设监狱”、焚尸炉、机场、专线铁路等设施。其本部编制员额约3000余人,部队长先后为石井四郎(1936.8~1942.7、1945.3~8)和北野政次(1942.8~1945.2)。第1部为生物战剂研究部,从事病毒、鼠疫、痢疾、炭疽、霍乱、伤寒、结核及传媒跳蚤、昆虫等项研究;第2部为实战研究部,研究生物武器的实战应用;第3部为细菌过滤装置及给水问题研究;第4部为生物武器制造部,生产生物战剂和跳蚤等媒介体。 该部队无视国际公约有关规定,惨无人道地用活人进行各种生物战剂实验与实地作战。用于实验的人主要是关押在“特设监狱”的中、朝、苏等国抗日志士,被称为“马路大”(意为“圆木”)。其做法是在室内使人感染细菌,观察其效果,并将活人解剖,制成各种形态不堪忍睹的标本。此外,还进行人马血互换、马血或尿注入人肾、毒气送入人肺、腐烂物质送入人胃等实验。在安达实验场主要用活人进行生物炸弹实验和生物战演练。用于实验被杀害者达3000余人。该部队1938年在诺门坎、1940年在宁波、1941年在常德、1942年在浙赣铁路沿线,施放或空投鼠疫、伤寒、霍乱、炭疽等生物战剂,致使20多万人丧生。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石井四郎等人为逃避罪责,命令部属杀死所有在押人员,炸毁研究设备和设施,销毁罪证,将大量资料带回日本,战后交与驻日美军第二参谋部。由于受到驻日美军的庇护,日本731部队的罪行长期未能公诸于世。 1945年日本战败后,731部队为了掩盖其对人类犯下的滔天罪行,将细菌战的主要设备和资料偷运回国,杀戮了最后一批用作实验的人员,自行炸毁了全部建筑设施,销毁了几乎所有实验用品和资料,最后将染有鼠疫菌的老鼠放出,使得平房地区大批居民死于鼠疫。 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灭绝人性的细菌战研究中心。他们利用健康活人进行细菌战和毒气战等实验,与奥斯维辛集中营和南京大屠杀同样骇人听闻。

1、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1、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①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了“”,制定了侵略中国东北 的方针。 ②1931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第二年成立, 建立傀儡政权,中国东北三省成为日本殖民地。 ③1932年,日本侵略军袭击上海,制造了。 ④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侵略华北蓄意制造了一系列事件,总称为,危 及平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⑤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进攻和卢沟桥,制造了,全国 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⑥1937年12月,日军攻陷,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六周内残杀中国 军民达30万人以上。屠杀手段极其残忍, 如、、、等。 ⑦1941年初,日军把河北省丰润县的村民赶到村西大坑,逼问八路军去向 无果的情况下,丧心病狂地用、等手段进行残酷屠杀。 ⑧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称为“”,用中 国做试验,惨遭杀害的中国人民达人以上。 2、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①1935年秋,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发表“”,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同时国民政府也开始整军备战,确实为国防基地。 ②1935年底,中共中央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③1936年12月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逼迫蒋介石接受停止内 战、主张。 ④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发表,蒋介石发表讲 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 ⑤1937年8月,八一三事变后,西北的中共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南方八 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 ⑥1937年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正式建立。 3、全民族抗战及最终的胜利 ①1932年,日本侵略军袭击上海,驻守淞沪的国民党军奋起抵抗。 ②面对日本全面侵华,1937年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人民战争路线,即。共产党军队在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总后方 变成抗日的前线。 ③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国民党西撤, 以陪都,西南地区成为大后方。 ④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在下面战场先后组织 了、、、、等多次重大战役, 广大军民英勇抵抗。 ⑤1937年8月,日军进攻上海,坚守宝山县城的五百多名官兵,在营长率领下,激战两昼夜,至死不退,最后在肉搏巷战中全部壮烈牺牲。日军攻入上海市区后,副

中国和日本茶文化的异同

中国和日本茶文化的异同 流派不同 日本茶道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主要是通过茶会和学习茶礼来达到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的目的。正如桑田中亲所说:“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 化的规范和理想”。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历代茶道精神,创立 了日本正宗茶道。整个茶会期间,从主客对话到杯箸放置都有严格 规定,甚至点茶者伸哪只手、先迈哪只脚、每一步要踩在榻榻米的 哪个格子里也是有定式的。 茶道 正是定式的不同,才使日本茶道分成了许多不同流派。日本茶道,主要以三千家作为流派的禅宗茶道,而现代茶道是经过千利休删繁 就简的改革才成为现在的样子。中国茶文化,则有四大不同的流派,分别为:贵族、雅士、禅宗以及世俗。其中,贵族的重点在于茶的 品与质,雅士在于茶之韵,禅宗目的是参禅悟道,世俗在于茶之味,通过品茶享受人生。 制作工艺和构成要素不同 日本茶道在烹茶过程中,是特别讲究精细的茶末的。而中国则将重点放在茶叶上,中国在制茶技艺上面是极其讲究的。荣西禅师的《吃茶养生记》则是日本最早的一部茶书。该书记载,日本种茶、 制茶、煮茶、饮茶的方法,以及茶器、道具等皆源于中国。到了江 户时期,也是日本茶道的灿烂辉煌时期,日本吸收消化中国茶文化 后终于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茶道,明显地表现是其构成要 素不同。对于日本茶道,其构成要素主要体现在五大方面:茶食、 点茶、茶花、建筑、道具。中国茶文化,其主要构成要素主要体现在:茶艺、茶人、主题、程序、环境。这样看来,中国茶文化更讲 究意境。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均以“和”为中心思想,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并且都是以“茶”作为支撑点,进而将本土的精神理 念融入进各自茶文化活动中,这就叫做文化的和而不同。 中国茶文化的特点 一是重视现实人生。中国国民不舍弃或轻视现实人生,而是在现实世界中保持和追求幸福快乐。中国茶文化是由重视现实人生的中 国国民所创造,因而,也必然反映中国国民重视现实人生的特性。 众多的中国茶诗和茶著作中所记述的品茶体验,特别是中国文人士 大夫积极进取以茶怡情、修性,失意时以茶安慰人生、平衡心灵, 正说明了这一点。 二是追求人格完善。中国的茶学祖师陆羽把品茶定格为人格修炼的手段,“精行俭德”是他对茶人的要求。自唐至近现代,品茶在 中国国民心中,一直是高洁人格的修炼媒介,如苏轼认为茶是“佳人”。 三是讲求和谐。茶是一种平和之物,不像酒那样会使人热血沸腾,而是通过品茶能平和人的心情,营造和谐气氛,唐人裴汶对茶性的 体验最有代表性:“其性精清,其性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并能“至其冲淡、简洁、高尚、雅清之韵致”。 四是以庄、禅的境界为审美境界。庄、禅的境界就是不计是非、不计功过,忘乎物我、人己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 中国众多的茶诗、茶著作记述的大量的品茶体验,其中表述的就是这么一种审美境界。 日本茶文化的特点 一是重规范。 古代和近代的日本都是一个等级制度非常严格的民族,由于要严格遵守等级制度,从而又使日本民族特别重视规范和习惯于规范, 这种民族特性反映在日本茶道中则是严密而具体的程序规定和动作 规定。日本人也追求精神放松,追求“无我”境界,但他们对场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