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脑性瘫痪的病因有哪些

合集下载

脑性瘫痪的名词解释

脑性瘫痪的名词解释

脑性瘫痪的名词解释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CP)是一种由于非进展性脑损伤或异常引起的运动和姿势障碍的综合症。

它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通常在婴幼儿期出现。

脑性瘫痪造成的运动和姿势问题会导致肌肉不协调、肌肉紧张或过度活跃等症状。

脑性瘫痪的主要病因是脑部受损,可以是在孕期、出生过程或出生后的早期几年内发生。

脑损伤可以由多种情况引起,例如胎儿缺氧、早产、胎儿感染、出生时窒息、脑膜炎或脑出血等。

这些损伤会影响脑部的运动控制中心,导致肌肉无法正常工作。

脑性瘫痪有多种不同类型,每种类型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常见的类型包括痉挛型、强直型、扭转型、混合型和轻度型。

痉挛型是最常见的类型,患者的肌肉呈紧张或僵硬状态,常伴有肌肉痉挛和震颤。

强直型主要表现为肌肉过度紧张,造成关节僵硬和不协调运动。

扭转型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扭转运动,肢体运动不协调。

混合型是多种类型的结合,表现多样。

轻度型是指病情相对较轻,症状较轻微。

脑性瘫痪的症状除了运动和姿势障碍外,还包括智力障碍、听力或视力障碍、语言障碍、精神障碍等。

这些障碍的程度因患者的脑部受损程度而有所不同。

目前并没有治愈脑性瘫痪的方法,但通过康复治疗、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职业治疗等,旨在帮助患者恢复或改善运动和功能能力。

物理治疗通过训练肌肉控制和运动协调能力来改善患者的运动技能。

语言治疗和职业治疗则帮助患者克服语言障碍和学习生活技能。

总之,脑性瘫痪是一种由于脑部受损引起的运动和姿势障碍的综合症。

它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通过康复治疗和支持,患者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和帮助。

脑性瘫痪健康宣教

脑性瘫痪健康宣教

脑性瘫痪健康宣教(一)脑性瘫痪的定义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又称大脑性瘫痪、脑瘫,是指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的一个月内,由于大脑尚未发育成熟,而受到损害或损伤引起的以运动障碍和姿势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严重病例还伴有智力低下,抽蓄及视、听或语言功能障碍。

临床上以姿势与肌张力异常、肌无力、不自主运动和共济失调等为特征,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障碍和继发性骨骼肌肉异常,并可有癫痫发作。

(二)脑瘫的病因1、出生前:基因异常,染色体异常;母孕期受病毒感染、一氧化碳中毒或妊娠中毒症、胎盘异常等致胎儿期脑形成异常、脑损伤。

2、出生时:分娩过程不顺利,有早产、产时窒息、脐带绕颈、外伤史等均可致脑损伤。

3、出生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急性脑病、头部外伤、心跳停止;新生儿期呼吸障碍、惊厥;高胆红素血症(核黄胆)、新生儿低血糖症;脑血管病。

常见的危险因素:为早产与低出生体重、脑缺血缺氧、产伤、先天发育异常、核黄疸和先天性感染。

(三)常见脑性瘫痪的典型临床症状1、痉挛型:发病率高,占全部病人的60%-70%。

病变波及锥体束系统。

患儿表现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

2、手足徐动型:约占脑瘫患儿的20%,主要病变在锥体外系,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运动,当进行有意识运动时,不自主、不协调及无效的运动增多。

3、强直型:此型很少见,由于全身肌张力显著增高,身体异常僵硬,活动减少。

主要为椎体外系症状,使其四肢做被动运动时,主动肌与被动肌有持续的阻力,肌张力呈铅管状或齿轮状增高,腱反射不亢进,常伴有严重智力低下。

4、共济失调性:表现为小脑症状,步态不稳,摇晃,走路时两足间距宽,四肢动作不协调,上肢常有意向性震颤,肌张力低下。

5、震颤型:表现为四肢震颤,多为静止震颤。

6、肌张力低下型: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四肢呈软瘫状,自主运动很少,本性常为婴幼儿脑瘫的暂时阶段,以后大多数转为痉挛型或手足徐动型。

仰卧位时四肢呈外旋位,状似仰翻的青蛙,俯卧位时头不能抬起。

小儿脑性瘫痪

小儿脑性瘫痪

返回
二、脑瘫的临床表现
6.震颤型 锥体外系相关的静止性震颤。
返回
二、脑瘫的临床表现
7.混合型 同时兼有上述两型以上的特点。两种或两 种以上症状同时存在时,可能以一种类型 表现为主,也可以大致相同。
返回
二、脑瘫的临床表现
• 脑瘫的主要特征是: ①四肢和躯干的非对称;②某种固定的运 动模式;③抗重力运动困难;④分离运动 困难;⑤发育不均衡;⑥肌张力不平衡; ⑦原始反射残存;⑧存在异常的感觉运动; ⑨联合反应和代偿运动。
一、评定的目的
明确患儿的发育水平、障碍的程度、 异常姿势与反射的状态、异常肌紧张的 范围与分布、正常的自律反应出现与否、 有否变形与挛缩等,为设计合理的康复 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返回
二、评定的原则
强调整体评定的重要性,重视脑瘫 患儿异常发育特点即脑的未成熟性和异 常性,注意原发损伤和继发障碍。以正 常儿童整体发育对照,进行身心全面的 评定。
一、脑瘫的分类
返回
二、脑瘫的临床表现
1.痉挛型 此型在脑瘫患儿中最常见,占 50%~60%。是大脑皮层损害的结果,呈锥 体束受损的体征。病因多为脑缺氧、缺血、 出血、脑损伤等。临床表现为运动发育较 同龄儿明显落后、异常姿势、肌张力增高、 紧张甚至痉挛、僵硬、强直。下肢检查时 可见折刀征、膝腱反射亢进。
返回
返回
三、评定的内容
(2)生理反射 矫正反射
平衡反应 保护性伸展反射 生理反射
背屈反应
牵张反射
返回
三、评定的内容
(3)病理反射 锥体系受到损害时可以存在Babinski征 及Babinski等位征。但此类反射在婴幼儿是 可以正常存在的,在两岁以后依然存在有 病理意义,说明存在脑损伤。

小儿脑性瘫痪的病因研究现状

小儿脑性瘫痪的病因研究现状

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同时经常伴有其它智力低
下 、语言障碍 、癫 痫等并发障碍 。4J 脑 性瘫痪的患病率在不 ,L 同国家流 行病 学调查结果不尽相 同 , 国际卫生组织报道 1 o 5 %一 ‰ ,我 国六省 ( 流行病 学调查脑瘫患病率为 1 % 一27 o 区) . o . 。我 2 % 国现有脑 瘫患儿 4 0~5 0万 ,致残 率为 4 %一4 % ,每年新 0 0 2 5 增脑 瘫患儿 3 万 , 4 已成为新的临床 、 公共卫生和社会 问题 。因
小儿脑性瘫痪 的病 因研 究现状
布力布力克孜 ・ 阿不都米吉提 ’ 阿布力克木 ・ 库尔班
( .新疆和 田市人 民医院。新疆 1 和田。8 8 0 ;2 4 0 0 .新疆和 田地 区人民医院 ,新疆 和 田,8 8 0 4 0 0)
【 要 】 小儿脑性瘫痪病因具有复杂性、多 摘 样性,目 前公认的脑瘫病因主要有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核黄疽及迁
延性黄疽 、 产、未熟儿。新 生儿痉 挛、新 生儿脑血管 障碍 。作者认 为 , 早 应把 脑瘫病 因学研 究转入胚胎发 育生物学领域 ,重视对孕 期孕母相关环境 、遗传 因素及相 关疾病等 多种 因素的探 讨。 【 关键词 】 小儿脑瘫;病因;危险因素
4 J 脑性瘫痪(eer as.C ) ,L c rba pl l y P,简称脑瘫 ,是指患儿 自 出生前后 1 月内 ,因各种原 因所致 的菲进行性脑损伤 ,主要 个
究主要集 中在三个方 面 :
1 产前 因 素 :包 括 宫 内感 染 、宫 内发 育迟 缓 妊娠 期 外 伤 、多胎 妊 娠等
产前 因素 近年来 , 内感染( 、羊膜炎) 宫 绒膜 是脑瘫 的高危 因 素 ,已引起许 多患者 的关注 ,免疫学 机制在脑瘫发病 中起主导 作用 ,典型 的神经 学病 理基础是 Gb o isn等通过 给孕兔注射一定 剂量 的大肠埃 希菌引起宫 内感染 ,发现幼兔有脑损伤 ,这一实 验结果证 明, 孕妇 的宫 内感染 可引起 新生儿脑 白质损害。 oue K sg 分析 8 l例 因绒膜羊膜炎 而于 3 2周左右 出生 的4 J 在 1 ,L . 时 5岁 出现 6例脑瘫 ,2例智力低下 ,2例脑瘫伴智力低下 。Y o on发 现脑 瘫患儿 的母 亲羊 水 中有高浓 度 的肿瘤坏 死 因子 T F a N-, I- 、L 8 细菌 、 L 6 I一 , 病毒侵入羊膜腔刺激胎儿 单核 细胞产生 I _ 、 L 6 I- 等 细胞 因子 ,这些细胞 因子使胎儿 血脑 屏障通透性增 高 , L8 从而使感染可 直接播及胎儿脑组织 ,产生炎性反应 。致使胎儿

脑瘫的康复

脑瘫的康复

检查方法
肌肉形态 安 静 肌肉硬度 时 伸展性
摆动度 活 姿势变化 动 时 主动运动
望诊:肌肉的外观 触诊:肌肉的硬度 过伸展检查,被动检查 摆动运动检查 姿势性肌张力检查 主动运动检查
评定
肌张力增强
肌张力低下
丰满
平坦


活动受限抗阻力 关节过伸展抗阻力↓
振幅减少 肌紧张
振幅增加 无肌紧张变化
过度抵抗
脑性瘫痪康复
第一节 概 述
一、疾病定义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
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 陷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 及姿势异常,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惊 厥、心理行为异常、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二、病因与流行病学
(一)病因 脑瘫的直接病因是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造成
第二节 康复评定
2.不随意运动型 可根据肌张力的变化程度,分 为紧张性和非紧张性两种类型。可表现为手足徐 动、舞蹈样动作、扭转痉挛等,也可同时具有上 述几种表现,约占脑瘫的20%。
第二节 康复评定
3.强直型 较为少见,由锥体外系损伤所致,主 要表现为:肢体僵硬,活动减少。被动运动时, 伸肌和屈肌都有持续抵抗,因此肌张力呈现铅管 状或齿轮状增高。无腱反射亢进,常伴有智力落 后、情绪异常、语言障碍、癫痫、斜视、流涎等。 此型一般临床症状较重,护理较难。
第三节 康复治疗
脑瘫康复应遵循早期发现异常,早期干预,综 合性康复,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符合儿童发育 特点及需求等原则。
一、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的基本原则: ①遵循儿童运动发育的规律促进运动发育; ②在抑制异常运动模式的同时,进行正常运动模 式的诱导; ③使患儿获得保持正常姿势的能力;

脑瘫的初始表现

脑瘫的初始表现

脑瘫的初始表现脑性瘫痪,简称脑瘫,通常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

临床上以姿势与肌张力异常、肌无力、不自主运动和共济失调等为特征,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障碍和继发性骨骼肌肉异常,并可有癫痫发作。

出生1个月后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障碍,有时又称为获得性脑瘫,约占小儿脑性瘫痪的10%。

脑性瘫痪的发病率约为1.2-2.5 ‰(每千活产儿)。

病因与危险因素引起脑性瘫痪的原因很多,但找不到原因者可能达1/3以上。

有时一些病例也可能存在多种因素。

产前因素最常见,包括遗传和染色体疾病、先天性感染、脑发育畸形或发育不良、胎儿脑缺血缺氧致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或基底节受损等。

围产因素指发生在分娩开始到生后一周内的脑损伤,包括脑水肿、新生儿休克、脑内出血、败血症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缺血缺氧性脑病等。

围产因素可能是引起早产儿脑瘫的重要原因。

晚期新生儿以后的因素包括从1周至3或4岁间发生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血管病、头颅外伤、中毒等各种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的病因。

早产和宫内发育迟缓虽然不是脑瘫的直接原因,但它们是脑瘫的重要的高危因素。

母亲宫内炎症或绒毛膜羊膜炎,作为一项潜在的危险因素已经越来越被引起重视。

病理病理改变与病因及发育中的脑对各种致病因素的易损伤性有关。

妊娠早期致病因素主要引起神经元增殖和移行异常,可发生无脑回、巨脑回、多小脑回、脑裂畸形及神经元异位。

在早产儿中最常见的病理改变是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和脑室周围出血性梗塞。

足月儿中的病理类型复杂多样,常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有关。

大理石状态则是在基底节和丘脑中出现神经元丢失和神经胶质增生,并伴有髓鞘化增加,从而呈现出大理石样纹理,是核黄疸的典型改变,也见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治疗“BC—脑细胞介入修复疗法”:BC脑细胞介入修复疗法是由国内北京总政医院小儿脑瘫研究所,先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研发的脑瘫治疗新技术,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脑损伤功能。

脑性瘫痪的病因学诊断策略专家共识(完整版)

脑性瘫痪的病因学诊断策略专家共识(完整版)

脑性瘫痪的病因学诊断策略专家共识(完整版)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报道的患病率为0.15%~0.40%[1,2,3]。

临床中发现,脑瘫被普遍作为"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的"伞式"诊断,其中不乏一些原因不明的疾病。

尽管早产和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被公认为脑瘫的病因,但多达1/3的脑瘫患儿缺乏传统高危因素、存在潜在某些神经系统遗传病或代谢病,对这部分患儿需要积极查找、识别和确定病因,避免因延误诊断而造成的不适当管理和不利后果。

近年来快速进展的神经科学和遗传学为脑瘫患儿提供了精确诊断、精准治疗和预后判断的机会[4]。

大量文献报道,高达30%的脑瘫患儿存在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或单基因变异,但由于研究的样本量小、验证性研究少以及受遗传异质性的影响,有些变异的致病性还很难得出明确结论[5,6]。

一些临床管理指南并不推荐将遗传学检测作为脑瘫的常规性检测项目[7],有关脑瘫病因学诊断方面还缺乏一致性的可操作流程。

我国脑瘫防治工作尚在初级阶段,康复机构复杂多样,人员资质和诊疗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在脑瘫的临床规范化诊断及病因研究流程上存在较多问题。

为此,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康复学组自2018年6月成立专家组,参考近10年来有关脑瘫病因学、遗传和代谢组学技术进展、脑瘫诊断与鉴别诊断等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历经8个月的时间讨论并提出中国脑瘫的病因学诊断策略专家共识,以期规范脑瘫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思路及相关医疗行为,避免漏诊和误诊,指导脑瘫和类脑瘫疾病的科学规范管理、预后评估及遗传咨询。

一、脑瘫的定义、分型及临床诊断信息脑瘫是一组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非进行性损伤所引起的持续存在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候群,导致活动受限,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沟通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8]。

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综述)

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综述)
安徽 卫生职业 技术 学院学报
2 0 1 4年 l 3卷第 1 期

1 7・
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综 述)
周 陶成 - 王
【 中图分类号】 R 7 4 2
【 文章编号】 1 6 7 1 — 8 0 5 4 ( 2 0 1 4 ) 0 1 — 0 0 1 7 — 0 2
【 关键词 】 脑性瘫痪
危险 因素
病 因学
脑性瘫痪( c e r e b r a l p a l s y , c P ) 简称脑瘫 , 是 自受
素 。同性 别双 胎也 是更 明显 于不 同性 别双 胎 的双胎
孕开始 至婴儿期 非进行性脑损 伤或发育缺陷所导 致 的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 常 伴有感觉 、 认知 、 交流 、 感知和 / 或行为障碍 , 和/ 或 癫痫 , 和/ 或继 发 性 肌 肉骨 骼 障 碍I 】 1 。研 究 发 现 C P 的病因病理相当复杂 ,目前大多数学者将 C P的危 险 因素分 3 类: 出生前因素 、 出生时因素 、 出生后因 素 。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脑瘫的危险因素中以 出生前 因素在发病中起着更大作用回 。 1 出生前 因素 1 . 1 宫 内感染 宫 内感染所致 的脑瘫约 占患儿 的 5 % ~1 0 %, 其 中以 T O R C H常见, 这 些 病 原 被 认 为 是 嗜神 经性 ,特 别是 胚 胎 早期 易 导致 脑 发 育 畸形 。 宫 内感 染 后 炎 症 因 子 过 量 表 达 直 接 抑 制 神 经 元 前 体细胞分化 , 凋亡增加 , 易引起脑瘫的发生 ; 感染后 母 体 内高水 平 的细胞 因子 还 可 以刺 激子 宫 收缩 , 引 起早产I 3 J , 导致患脑瘫的危险度增加 。 1 . 2 遗传 有认 为 7 0 %~ 8 0 %的 C P与遗传 因素有 关[ 2 1 , 约有 1 0 %的脑瘫患儿合并有基 因染色体病。 C P 的单 核苷 酸 多态性 候选 基 因包 括载 脂蛋 白 E、凝 血 因子 V、 I L 一 6 、 I L 一 8 、 一氧化氮合成酶等 。 李晓捷等嘲 报 道载脂蛋 白 E的 e 4等位基 因与脑性瘫痪 的发 病相关 , 是脑性瘫痪发病的遗传易感 因子。 据国外 的 项研究【 6 ℃ P 患儿中合并先天畸形的占 1 1 %一 3 2 %, 正 常人 群 先 天性 畸形 者仅 2 % ~3 %,间接证 明 了遗 传与C P的相关 性 。 1 . 3 多胎 妊娠 多胎 妊娠 易 导致 胎 儿低 体 重 、 胎 儿 宫内窘迫甚至胎死宫内, 脑瘫 的发病率相应高于单 胎 。多 胎妊 娠 中 当双胎 之 一死 于 宫 内 , 存 活 的另 一 胎脑瘫风险大约增高 1 0 %n 。欧洲多人群基础研究 发 现无论何类双胎儿 , 均可见更低出生体重的更 高 C P风险 , 说 明低 出生体重是双胎儿 C P 重要危险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起脑瘫的直接病因是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很多原因可以构成高危因素,简单的可将其分为先天因素和妊娠期、分娩时、新生儿期的伤害因素,大致归纳如下:
1.遗传因素
受精卵含有父母双方的DNA遗传物质,它们组成基因呈直线排列在染色体上,当染色体出现数目畸变或结构畸变,基因突变或先天性代谢缺陷时就可产生先天性畸形,表现出个体的发育异常,近年来的研究认为:遗传因素在脑性瘫痪中影响越来越大,某些患儿可追溯出家族遗传病史,在同辈或上辈的母系及父系家族中有脑瘫,智力障碍或先天畸形等。

2.妊娠期因素
(1)母体遭受感染:母体在胚儿期遭受风疹、巨细胞病毒、弓形体病、梅毒、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等感染通过胎盘侵及胎儿产生先天性感染与畸形。

(2)妊娠时的环境因素:胚胎在母体子宫内发育时,极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如物理、化学或生物因子的影响,尤其对8
周以内的胚胎更为敏感,引起胚胎的分化发育障碍,产生先天性畸形。

a 物理因素最常见的物理性致畸因子有射线、机械因素、高温、严寒、微波、缺氧等
1)射线X线和放射性同位素的α、β、γ射线对人胚神经系统发育有致畸作用,当小于3个月的胎儿受辐照的剂量超过25cGy时,可增加胎儿畸形或死亡的危险。

2)高温对早期胚胎神经系统发育有致畸作用。

当受精后20~28天期间,孕妇如发烧至39℃以上时,胎儿容易出现后头部脑疝畸形,而在妊娠4~14周时孕妇接触高温后,胎儿出生后可出现精神呆滞,肌张力低下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b. 化学因素许多药物和环境污染物对胎儿发育有致畸作用。

这和药物的性质、毒性、剂量、给药方式、作用时间等有关。

也和胚胎月龄有关致畸药物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抗肿瘤药、抗凝血药、有机汞、酒精等。

(3)母体患慢性疾病:妊娠期的低氧血症、营养障碍,是直接或间接导致脑性瘫痪的原因。

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心力衰竭、大出血、休克、重度贫血、胎盘异常、糖尿病、肺结核、慢性肝炎、慢性肾炎等。

3产时因素
(1)滞产:如头盆不称、骨盆狭窄、胎位不正、高龄初产、巨大儿、子宫收缩乏力等使产程延长,发生滞产,引起胎儿宫内窘迫,未能及时处理者;
(2)手术操作不当:如高位产钳、胎头吸引、臀位产后出头困难;
(3)脐带血流阻断:如脐带脱垂、压迫、打结或绕颈等;
(4)胎盘异常:如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盘梗死或胎盘功能不良等;
(5)新生儿窒息、巨大儿等。

4 新生儿期疾病影响
(1)新生儿期呼吸障碍、惊厥: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吸入性肺炎、肺不张、肺透明膜病、肺水肿及持续惊厥抽搐,都可影响脑组织的供血供氧,导致缺氧缺血性脑病
(2)高胆红素血症:如母儿血型不合、新生儿败血症等造成核黄疸,脑组织细胞的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作用发生障碍,脑细胞能量产生不足而变性坏死造成小儿脑瘫
(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急性脑炎、脑膜炎、败血症、头部外伤等感染引起的新生儿休克等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

(4)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引起颅内出血等。

总体上讲,脑性瘫痪的出生前原因约占20%左右,围产期与分娩原因占70%-80% 出生后的原因为15%-20%。

一般认为,窒息、早产、重症黄疸为脑性瘫痪的三大主要致病因素。

但近年来,重症黄疸引起的脑性瘫痪减少,未成熟儿脑性瘫痪发病也减少,出生前因素导致脑性瘫痪的比例有增
多趋势。

发现有脑瘫,要及时到医院接受“BC脑细胞介入修复疗法”的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