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童年往事》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教案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主要让学生通过口语交际的方式,了解和感受不同人的童年生活。

教材通过提供不同的人物和情境,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本单元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能够运用普通话进行日常的交流。

但在特定的情境下,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表达不清晰、逻辑不严密等问题。

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学生比较内向,不愿主动表达,有的学生则比较活跃,喜欢积极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这些特点,因材施教,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人的童年生活,感受童年时光的美好与难忘。

2.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水平。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能够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恰当的交际策略,提高口语交际的效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互相帮助。

3.示范法:教师以示范的方式,展示正确的口语交际方法和技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人物故事素材,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呈现和讨论。

2.准备录音设备,用于录制学生的口语表达。

3.准备评价表格,用于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评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一个有趣的童年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思考自己的童年生活。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不同人物的童年故事,让学生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

学生边听故事,边进行思考:这些人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点?他们是如何度过这段时光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或他人的童年故事。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大单元优质教案(新课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大单元优质教案(新课标)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童年往事”大单元整体学习设计
一、“童年往事”大单元整体学习设计的思路:
童年往事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本单元课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童年往事的描写,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回忆的童年往事,回忆童年的乐趣。

要借助这些课文,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之前学过的“体会人物情感”的方法,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四篇课文所采用的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各不相同,教学时,要结合课后题和课前学习提示引导学生分篇章、有重点地训练某种体会感情的方法。

二、整体化思维的结构化学习在语文大单元整体学习中的运用
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在感受童年的基础上,基于“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进行设计。

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他人故事的同时,能领悟到该如何表达自己。

预习模块让学生整体感知,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理解内容模块以解决学生疑难为主要目的,体会每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领悟表达模块,了解用不同的方式来描写童年,体会各种表达方式的不同,对语言进行推敲和欣赏;口语交际和习作模块,让学生回味自己的童年,然后与同学交流,让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读整本书交流模块,在学生阅读《童年》这本书以后进行交流,了解童年的不同经历,感悟不同的童年,体会到更复杂的叙事结构;语文实践模块,以表现“我的童年”为主线,让学生用语文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童年,是在习作基础上更多样化的表达,可以采用诗歌、散文、图画书等多。

最新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设计

最新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设计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学习主题:深刻的童年记忆二、单元教材分析“童年往事”是本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主要有以下两个:“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教材所选的四篇课文写了作者或课文中人物的童年往事,抒发了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从《古诗三首》中,我们会体会到童年的乐趣;《祖父的园子》抒发了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祖父的深刻怀念;《月是故乡明》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梅花魂》抒发了身处异国的外祖父的思乡和爱国之情。

课文写了“别人”的童年往事,口语交际则安排了学生去了解自己的亲人(祖父母、父母)或邻居的童年,与同学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和从中获得的感受。

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是回忆自己成长的历程,记录自己感觉长大的某一个瞬间。

“课文”“口语交际”“习作”是按照读“别人”的童年---了解“亲人或邻居”的童年----写“自己”的童年思路来编排的,由“读”到“说”再到“写”,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得以逐步落实。

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旨在引导学生交流总结“如何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词句段运用”重点训练“用夸张说情景”和“用对比写句子”;“日积月累”中孟郊的《游子吟》让我们感受到了慈母对临行游子的爱。

“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语文要素,也是学段阅读目标要求之一,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中也有所涉及:如五上第一单元“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五上第四单元“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五上第六单元“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这样编排,体现了“初步了解”到“具体感受”再到“整体感受”的设计思路,是对学段阅读目标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逐步落实。

我们设计了“自主学习单”,以此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进一步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和单元目标。

三、单元学习者分析通过五上教材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且学习了结合“资料”“场景、细节”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是学生对五上所学阅读方法的进一步实践和运用。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童年往事》教案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童年往事》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4篇课文。

文章感情色彩浓厚,通过描写童年往事,表达了作者或文中人物对故土的怀念之情。

《古诗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祖父的园子》描写了祖父的园子给作者的童年带来的快乐;《月是故乡明》描写了作者小时候在家乡玩耍所见的美景,在他眼中,离乡后所见之月比不上家乡之月;《梅花魂》描写了远在异国他乡的老人,将自己的乡思寄托在梅花身上。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内容课时 教学要点 古诗三首3 1.会认41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18个字,正确读写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边读诗句边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把古诗改写成短文。

4.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能抓住课文中重要的语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祖父的园子 2 月是故乡明 1 梅花魂 11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供”,会写“昼、耘、桑、晓”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理解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中蕴含的乐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中蕴含的乐趣。

▶教学策略1. 识字写字随文认识4个生字,重点指导学生识记“磬、陂、漪”这3个字。

在语境中引导学生读准多音字“供”。

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好“昼、晓”“耘、桑”这2组字,鼓励让学生自主练习。

2.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

通过朗读古诗、想象情景等方法感知意境,体会童年生活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 语言运用引导学生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2020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童年往事》教学设计

2020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童年往事》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优质教案第一单元单元1 古诗三首设计说明《古诗三首》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的一篇课文,三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宋代诗人。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课本选入的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一个场景的一首诗,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稚子弄冰》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一大块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钲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

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水玉破碎的声音。

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乐与失望,宛然在目。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

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

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

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全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通过领会诗句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乡村生活,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过程课前:同学们,在我们快乐的童年生活中,有许许多多难忘的经历,学习古诗就是其中一件快乐的事情,古诗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快乐的童年少不了古诗的相伴。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童年往事一、对教材和丛书的分析1.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往事”,围绕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

这些课文都通过回忆童年往事,表达了对童年的怀念,对陪伴自己度过童年的人或事的怀念。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古诗三首》包括《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村晚》三首古诗。

学习三首古诗,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场景,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童真童趣,并任选一首根据内容,展开想象改写成短文,同时积累背诵,能够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萧红的长篇写实小说《呼兰河传》,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景与事的描写来体会“我”对祖父的依恋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的一篇散文,学习本篇课文要通过具体事例和对比的描写手法,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梅花魂》则是通过事件中的一些细节描写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口语交际”是通过询问大人童年中的事情,丰富自己的认知。

在口语交际中要学习列问题清单,养成倾听的习惯。

本单元的习作主题是“那一刻,我长大了”,习作要求是“把一件事情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应该重点引导学生围绕给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注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

“语文园地”是对整个单元所学内容的整理和回顾,“交流平台”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方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词句段运用”板块围绕想象句中描写的情景和情感表达的特点进行语用训练。

2. 丛书分析本册丛书编排独具匠心,科学合理,除固有的“经典诵读”这一板块,还有“专题阅读”“整本书阅读”两部分,其中“专题阅读”又分“范文阅读”“组文阅读”“自由阅读”。

“范文阅读”直接对应教材而设计,针对每一篇课文,都会精选与之表达思想感情方法类似的文章,以便更好地针对语用点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

《古诗三首》对应丛书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二)》等三首古诗,集中表现了古人的童真童趣,教师可在课堂上适时引入,引导学生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增加孩子的积累,更好地让孩子感受到古人童年的乐趣。

最新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童年往事教学设计:1.古诗三首

最新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童年往事教学设计:1.古诗三首

最新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童年往事1 古诗三首【教材分析】本课的三首古诗描写的都是乡村景象,都重点塑造了乡村孩子充满童真童趣的形象。

《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本课选取的是其中一首,描写了乡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诗的前两句大意是白天去田间锄草,晚上在家里搓麻线,农家男女各忙各的事情,各有各拿手的当家本事,生动地描绘了乡村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后两句的大意是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学习种瓜。

一个“学”字,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便跃然纸上,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稚子弄冰》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

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声音上,有“玉磬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

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

诗人即景而写,描绘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中的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

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意地吹奏。

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

“草满池塘水满陂”,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让我们感到生机一片;“山衔落日浸寒漪”,一个“衔”,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情景,生动形象。

最新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童年往事教学设计: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

最新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童年往事教学设计: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

最新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童年往事1 古诗三首【教材分析】本课的三首古诗描写的都是乡村景象,都重点塑造了乡村孩子充满童真童趣的形象。

《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本课选取的是其中一首,描写了乡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诗的前两句大意是白天去田间锄草,晚上在家里搓麻线,农家男女各忙各的事情,各有各拿手的当家本事,生动地描绘了乡村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后两句的大意是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学习种瓜。

一个“学”字,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便跃然纸上,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稚子弄冰》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

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声音上,有“玉磬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

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

诗人即景而写,描绘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中的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

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意地吹奏。

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

“草满池塘水满陂”,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让我们感到生机一片;“山衔落日浸寒漪”,一个“衔”,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情景,生动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